人類的大腦有哪些天生的設計缺陷?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 認知解碼,更多認知科學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已授權《南方人物周刊》轉載:人類大腦有哪些天生缺陷?| 新知
已授權北京科技報《科技生活》周刊轉載
已被知乎日報收錄:我的大腦說冷靜……但前額葉已經阻止不了我了

簡單的說,大腦是進化的產物,背負著許多歷史的包袱。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祖先歷經原生動物、無脊椎動物、爬行類、哺乳類、靈長類等階段才演化成為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中,祖先們不斷的面臨著新的環境和挑戰,這促進了我們大腦的進化。比如,為了應付複雜的視覺信息,產生了視皮層;為了應付複雜的認知任務,產生了前額葉。因為大腦是連續進化的產物,所以只能在舊有結構的基礎上做改良,而不能推倒重來。所以它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缺陷」:大腦各區域的進化程度參差不一,因此保留了很多「歷史問題」

這就好比要讓飛機工程師這麼工作:先做一個螺旋槳發動機,然後再改進它,不能全拆掉重新設計,一次只能更換一個零件,所有的零件都不能廢棄不用,漸漸的把螺旋槳發動機改造為噴氣式發動機,每個部件的功能還得比以前更先進。哎,大腦的進化就是「新三年、舊三年、修修補補又三年」的過程。

(人類的大腦不是一蹴而就的整體設計的產物,而是慢慢進化而來的)

上圖中沒有無脊椎動物?想了解的話請見:無脊椎動物神經系統的演化簡史

關於這方面的內容,有一個有趣的假說。「三位一體的大腦」(triune brain)假說是Paul MacLean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提出的理論。此理論根據在進化史上出現的先後順序,將人類大腦分成「爬行動物腦」、「古哺乳動物腦」和「新哺乳動物腦」三大部分(下圖)。簡單的說,「新哺乳動物腦」控制著認知功能,包括語言理解、學習和記憶、推理和計劃等等;「古哺乳動物腦」關係著社交、互惠和育兒等從早期哺乳動物就開始具備的行為;「爬行動物腦」則與保護領土、儀式化和其他類似的爬行動物行為相關。

(三位一體的大腦。詳細介紹可參見前文:人類有三個大腦? 有趣的Triune Brain假說)

所以說,人類大腦並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整體設計的產品,而是在進化的長河中被不斷地添添補補。就像一台七拼八湊的電腦,CPU是新的,主板卻是老的,老的主板雖然能兼容新的CPU,但是CPU的性能並不能很好地發揮出來。我們在進化上比較新近的「新哺乳動物腦」擁有強大的計劃、決策和認知能力,但是我們的「古哺乳動物腦」和「爬行動物腦」卻總是無法在一些原始誘惑/恐嚇面前做到淡定。正是因為大腦中的這些原始「模塊」的存在,我們的高級腦結構才不得不縫縫補補、發展出一些挽救性的措施。

(我們的高級大腦需要不斷的抑制原始大腦所控制的衝動的想法和行動)

前額葉皮層是人類大腦最高級的部位,負責控制大多數認知的過程,以保證複雜行為被有序、適度地執行。其中,行為抑制(behavioral inhibition)是一項重要的「剎車」機制。它通過調整認知和運動過程,最終阻止某些外顯行為的執行,包括運動抑制、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和衝動控制。如果前額葉不能正常啟動行為抑制過程,將導致衝動、強迫和注意缺陷(例如,ADHD)等癥狀。所以,我們會聽說某些人在前額葉損傷之後,會變得衝動易怒,有暴力傾向。這同樣也是為什麼很多「腦子不太好使」的人會傾向於做出一些危害社會的舉動的原因。這裡的「腦子」不太好使,主要是指的人家前額葉的功能低下。

(真正可以阻止「雙刀哥」的,其實是前額葉)

關於大腦的這一「缺陷」,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會深有體會。比如,我們有時候會因為被憤怒沖昏了頭腦,而干出一些不可思議的行為。再比如,熱戀的時候,我們看到同性和伴侶聊天就會嫉妒心起,有時甚至會大打出手(可見前文:愛情能否長久?腦成像技術也許可以幫你預測)。那些時候,其實我們的大腦已經被原始大腦所主導,新近進化出來的高級大腦沒能阻止原始大腦指揮身體做出過激的行動。

某些由原始大腦所控制的行為,甚至已經深深地「編碼」在我們的腦海之中,我們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克服這些想法。比如,如果你面前有一條毒牙被拔掉了的小蛇,你敢用手去抓么?雖然你的高級大腦的強大認知能力讓你確信這條蛇不會對你造成任何傷害,但是你的原始大腦卻根本不理會。如果你多多接觸這些無毒的蛇,你多抓它們幾次,久而久之你就會不怕了,這叫去敏感化。去敏感化就是我們的高級大腦試圖「說服」原始大腦相信某些刺激是對人無害的方式。(哎,原始大腦像一個呆板倔強的小寶寶)

總而言之,人類的大腦不是被「設計」的,而是進化而來的。並且,其實大腦還是能很高效的運行的。如果硬要找不足的話,我認為最大的「缺陷」就是大腦的各個腦區在進化史上出現的時間不一致,導致後期出現的腦結構不得不「將就」先前出現的腦結構,進而導致大腦的工作方式不夠完美。

於此相似的一個問題是:人類眼睛中為什麼會有盲點?原因詳見我的專欄文章:視覺盲點知多少?

  •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腦人言(ibrain-talk)

如需轉載,請點擊https://rightknights.com/material/author?id=50267

相關文章推薦:

  • 人類有三個大腦? 有趣的Triune Brain假說
  • 男女有別的大腦
  • 為什麼大腦要分左右兩個半球?
  • 無脊椎動物神經系統的演化簡史
  • 屏狀核:大腦的意識開關?

我正在知乎專欄堅持寫科普文章,歡迎閱讀: 東華君的知乎《文章目錄》


我覺得「缺陷」這個詞用在這裡不太合適,尤其是形容大腦的時候。目前人類對於大腦的探索還處於初級階段,很多理解是建立在觀察和假設上的,根本的運行機制仍然未知。對於一個了解未深的事物,直接詢問它的「缺陷」在哪,實在是有點草率。並且,你要如何定義「大腦的缺陷呢」,我在路邊撿一塊石頭,問你這石頭有什麼缺陷,你說石頭太硬了砸到人肯定出大事,這是缺陷,我說這石頭硬正好拿來開核桃,這不是用處大么?倒不如這樣問,大腦有哪些 Limits(局限),有哪些特點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可能的負面影響?

我就簡單說幾個自己看法:

1.大腦本身質地柔軟太過脆弱,雖然有顱骨的保護,還是很容易受到物理創傷,輕微的腦震蕩就已經很難受了,嚴重一點的損傷可能直接致殘或者致命。我曾經想過如果大腦脊髓都變成骨頭那麼硬就很難受傷了,這裡提一點,就是骨細胞之間也是可以傳遞信息的,類似於神經細胞,甚至可以傳遞的很遠,但是機理暫時未知(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847717/ 這篇review提到了骨細胞之間信息交流的問題,目前主要認為骨細胞之間分享的信息是關於骨骼承壓狀態和骨骼修復),但是現在看來如果神經細胞都變骨質了,可能會有幾個問題:
1.神經信號傳導效率變低,反應最敏捷的人和今天的痴呆症患者差不多。 2. 脊椎應該不會像現在這樣柔韌,活動大大受限。3。因為大腦變實心了,基本不能緩衝只能硬抗硬,敲一下就和敲三角鐵差不多,整個大腦都在震動,無法進行思考。這些假設可能也不完善,歡迎大家開腦洞。總之就是,大腦很脆弱,必要時還是別忘了戴頭盔降低風險。

2.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的存在,讓大部分藥物無法滲透進大腦產生治療作用。血腦屏障圍從腦內毛細血管算起總共有三層,維基百科一下:

  • 第一層:腦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間銜接得十分緊密,不像其他組織的血管內皮細胞那樣有較大的縫隙;
  • 第二層:腦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外有個基底膜,這個膜是連續的;
  • 第三層:腦毛細血管壁外表面積的85%都被神經膠質細胞的終足或稱腳板所包圍。
  • 主要作用是防止血液中的有害物質進入大腦,除了氧氣,二氧化碳和血糖,幾乎不讓所有物質通過,藥物和蛋白質一般都是大分子,所以基本都會被隔離。但是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大腦發生病理改變的時候,或者僅僅針對初期精神病人,開發治療藥物都很困難,因為藥物既要滿足治療效果,又要小到可以穿過血腦屏障。好在隨著技術進步,越來越多的方法被開發出來攜帶藥物穿過血腦屏障了,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5/10/151020145221.htm這是比較新的,Blood–brain barrier : Latest content : nature.com 《自然》雜誌也可以隨時跟進。

    再從認知方面舉兩個例子:

    1.短期記憶的能力實際上不算很強,傳統觀念認為短期記憶一般一次只能記住7個左右的事物,並且很快就沒法再回憶起來了。後來Chunks這個概念被提出,認為如果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長期記憶把信息整合壓縮成一個個壓縮包,可以記住更多,看下面的例子:

    1. A Q K Y H S Z F
    2. F R A K O C O A

    如果你對英語比較熟悉,應該會發現第二組比第一組要容易記住,因為你可以根據英語單詞的發音把第二個字母列讀出來。這就是用到了長期記憶來幫助短期記憶錄入,就是 chunking。但是如果我讓你在嘗試記住這兩列字母的時候,嘴裡不斷念 」The「這個詞,你會發現第二組也變得不好記了。因為我干擾了你的 Phonological loop(語音迴路),這是短期記憶里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如果你沒法把這些字母讀出來,你的短期記憶將會大打折扣。短期記憶非常容易收到干擾,這裡說一個 Irrelevant sound effect(無關聲音效應),Jones (1993)發現哪怕是沒有意義的聲音也會干擾正常的短期記憶,所以學習的時候即使是聽純音樂,效率都會打折扣的,提高效率可能真的是你的錯覺,或者說是音樂分散了你的注意力,讓你可以持續學習的長久一些,但是效率應該是比原先低下。這也可以看做是大腦的一個局限之一。

    2.注意力可以被分散,大腦本身也是可以多任務同時進行的,並不是樓上所說的」單線程「,但是注意力被分散以後,你的效率肯定是會降低的。 很熟悉的例子,就是開車接電話,會導致司機降低對路面情況的關注,容易發生事故。「同時處理多個任務」對大腦來說難在哪裡? - Owl of Minerva 的回答看一下這個答案,我就不多解釋背後原理了。當然這個分散能力經過鍛煉也可以提高,和個體對於任務的熟練程度有關,你可能見過計程車司機一邊開車同時三個手機收嘀嘀打車,你自己試試,說不定一個微信就追尾了。我把它也歸類為大腦的局限之一。

    當然,大腦的特點還遠遠不止這些,比如上癮機制,錯覺和幻覺,都可能在生活里造成一定負面影響,但是

    人類大腦是宇宙中已知的最複雜的事物
    I was thinking that the human brain is the most complex object in the universe, then I realised who told me this.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局限,大腦也不例外。有空還會繼續補充。希望知友順著我的思路考慮這個問題,也幫我把答案頂上去,並不是為了更多贊,實在是上面抖機靈的太多,把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弄得亂糟糟。多謝多謝。


    感謝 @劉柯 邀請。

    我是研究視覺的,所以我想談一談視覺方面的缺陷。很多科學家都有這樣的共識,雖然視覺系統已然精密且高效,但是還有這內在缺陷。最大的缺陷就是:在豐富多彩的世界面前,我們的視覺系統處理能力相對薄弱。

    因為有著各種處理上限(比如工作記憶上限,處理能力上限;可詳見

    Haberman Whitney, 2012; McKeeff, 2007),我們的視覺系統並沒有能力一一處理所見的信息,更沒有能力一口氣處理完眼前的信息(可見我的回答人眼是否存在「視覺頻率極限」? - 知乎)。在此,被人再舉幾個例子。

    1、視覺擁擠效益(visual crowding)與視覺處理的極限。

    如上圖所見,倘若你注視著中間的十字,兩邊gabor patch群最中間的那個gabor patch的方向就不再那麼清晰了。擁擠效應彰顯了視覺的極限(Whitney Levi, 2011);畢竟理想中的視覺系統應該能夠用準確清晰的表徵來表達每一處的視覺信息。視覺擁擠效益其實也源於視覺體系的極限,我們知道視覺系統中不同地方的神經元感受野不同;根據一部分學者的觀點,視覺擁擠效益就是由於在視野外的圖像落入同一組感受野(如v4皮層)產生互相干擾。總之,由於互相干擾,我們的extra fovea的視覺總歸有那麼些模糊。


    2、顯著性分布以及注意力的投放。假設我們回答Anna Treisman的FIT理論中(這個理論有過時之處,不過為了方便討論拿出來說下),其實大量信息(特徵)是能夠被較為初級的處理區域加工,但是如果沒有注意力分配上去,將各方面特徵匯聚為一個表徵,我們沒法準確識別物體。因此,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認知資源,我們會把注意力投放到重要信息上去。從自下而上的角度去看,自然要投放到最顯著的東西上去(Li, 2001)。在我之前的一個回答中:大腦是如何做到自動過濾出顏值高的女孩子的? 我提到了顯著性,不妨可以看一看。總之,要不是我們沒法把每一處信息進行處理,為什麼要挑選出重要的來分析呢?

    不同環境中,中央的圖案有著不同的顯著性程度。


    3、注意瞬脫與處理極限。我們不光對同時出現的事物沒法一起處理(空間上),也會對先後出現的事物有極限(時間上)。注意瞬脫(attentional blink)就是一個好例子,當有信息接連不斷出現的時候,我們對於相隔在500ms之間的兩個刺激物識別時會出現障礙:由於處理了前一個刺激物(T1),對於後一個刺激物(T2)的識別會大打折扣。注意瞬脫有可能是源自於高級處理皮層的極限(如額葉,Marois et al., 2004)。

    由於需要判斷T1位置的面孔,對於T2位置的判斷會打折扣。


    當然,例子還有很多,總之我們的視覺系統沒有我們想像中完美。不過,我們並沒有在生活中遇到 『眼前事物太多,我的眼睛都要死機了』 這樣的尷尬情況,原因就是我們有各種的方法來穿過視覺處理的瓶頸。比如,我們會用統計演算法,把大量冗餘信息進行壓縮(Haberman Whitney, 2012),這樣要處理的信息就少了幾個數量級。還比如我們會利用分配注意力來準確處理重要信息(同時,用視網膜中央凹來處理信息也能有效減少擁擠效應),也就是會用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來重點處理重要信息(比如調節下級皮層的gain control)。不過,自上而下加工這種神經機制也會帶來其特別的缺陷。畢竟自上而下加工可能源自我們的經驗,歷史,甚至自己的想法,那麼在微觀角度(對於他人的面孔認知上)也會有其獨特的缺點:由於個人經驗,我們的面孔處理皮層會受到高級皮層的反饋,『扭曲』了對於面孔的認知。

    由於我們對於第一印象的記憶又快又難以撼動,很有可能因為媒體失實報道或者特別的經驗,我們會對某個人或者一類人(性別、族裔、地域等)產生偏見。這種偏見又會反過來影響我們對於面孔的看法(Stolier Freeman,2016):很多人會認為黑人往往更男性化,亞裔往往看起來更女性化(Johnson et al., 2012)。這一些偏見,可能會干擾面孔處理皮層,以至於我們真的覺得黑人看起來就那麼兇殘一些。具體可以參見我的專欄文章外貌的傲慢與偏見 - 知乎專欄。


    總之,我們的視覺系統雖然能夠反映美輪美奐的世界,但是由於其內在處理限制,無法準確或者忠實地將世界編碼到我們的腦海之中。這些缺陷會干擾我們的認知;雖然大腦也有其餘方法越過障礙,但是依舊有著內藏的缺陷。誇張點說,美輪美奐的世界,不少是被我們 『腦補』 出來的。


    參考文獻

    Haberman, J., Whitney, D. (2012). Ensemble perception: Summarizing the scene and broadening the limits of visual processing. From perception to consciousness: Searching with Anne Treisman, 339-349.

    Johnson, K. L., Freeman, J. B., Pauker, K. (2012). Race is gendered: how covarying phenotypes and stereotypes bias sex categoriz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2(1), 116.

    Li, Z. (2002). A saliency map in primary visual cortex.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6(1), 9-16.

    Marois, R., Yi, D. J., Chun, M. M. (2004). The neural fate of consciously perceived and missed events in the attentional blink. Neuron, 41(3), 465-472.

    McKeeff, T. J., Remus, D. A., Tong, F. (2007). Temporal limitations in object processing across the human ventral visual pathway.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98(1), 382-393.

    Whitney, D., Levi, D. M. (2011). Visual crowding: A fundamental limit on conscious perception and object recogni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5(4), 160-168.


    人腦的一個經典的缺陷就是:我們的思維更習慣於尋找認同,而不是尋找真相。一個大眾所認可的觀點常常會阻止我們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我們的直覺天生對真相也是非常模糊的。如果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許多人會誤將先後關係等同於因果關係,誤將事實等同於偏好,進而造成許多造成不必要失誤。

    另外,人類的生存本能有時也會為正確的認知幫倒忙。人們寧願相信一些美好的願望,不惜去編造神話,以安慰自己,也不會認清現實,哪怕這個「神話」是違背客觀規律的。


    簡單答一點吧,就是:

    我們大腦所習慣的運作方式其實不大支持嚴格的邏輯判斷。

    也就是說,我們其實本能的認知方式,並不是按照嚴格的數理邏輯進行的,有的時候,我們會犯一些非常弱智的錯誤,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琳達,她31歲,單身,性格坦率,並且很聰明,在大學時主修哲學,學生時代對歧視和其他社會問題十分關注,並且參加過反核武器示威遊行。

    看完這段描述琳達的話,你來做一個判斷,看看下面哪一句話成立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a.琳達是一個銀行出納員。

    b.琳達是一個銀行出納員並且在女權運動中很活躍。

    如果你學過些最基本的數理邏輯,這個破判斷簡直就是用來騙傻子的啊!b的那句話多一個限定條件(注意裡面的「並且」),管他前面的破描述里寫的是啥,哪怕是大唐雙龍傳呢,從邏輯上講也根本不用看,閉著眼睛選a就可以了啊!這是一道送分題啊,同學們!

    可結果呢?

    大部分人選了b……這真是一個令人悲傷的結果啊……

    關於人類的邏輯判斷,目前看,對於大部分的情況來說,可以說,我們都不是按照邏輯的原則來進行的,基本上我們會把邏輯問題轉化成一個現實問題,然後進行概率上的判斷。在這個過程中,看似最簡單,基礎的數理邏輯判斷,恰恰很難在我們的認知過程中獨立流暢的進行。像概率裡面的這類句子,比如:

    所有的帥哥都不掉頭髮」,這裡面的所有,我們基本上會按照概率上的「絕大部分」來進行理解,雖然這比所有的全稱判斷來的複雜,但這種強行模糊化得理解可能更符合我們在進化過程中的需要。而且不光是量詞,在判斷上,「這個命題必然為真」和「這個命題可能為真」人們在做判斷時候幾乎就沒什麼差異,(雖然在邏輯上這差別大了去了……)。

    而且在判斷時,我們對於現實情況的關注,遠高於對邏輯的關注。下面有兩個三段論:

    A:所有的律師都是人,

    所有的共和黨人都是人,

    所以:有一些律師是共和黨。

    B:所有的bictoids都是爬行動物,

    所有的bictoids都是鳥類,

    所以:有一些爬行動物是鳥類。

    A的結論沒錯,雖然邏輯顯然狗屁不通,B的邏輯毫無問題可結論和常識相悖,所以呢?

    所以大家就更願意接受A的這個三段論……

    所以我們所學會的邏輯,其實都是強行把邏輯判斷當做數學題一樣來強行思考的,很多時候我們要想合乎邏輯,還必須要抑制自己的這種本能(就像在Stroop效應里一樣費勁),做邏輯推理的有一個經典範式是下面這個題目,大家可以來試試:

    已知有四張卡片,卡片一面是字母,一面是數字,如果要驗證下面這個命題的真偽,那麼我們要翻開哪張卡片?

    驗證命題: 如果卡片的一面是母音,那麼另一面是偶數。

    大眾的結果就不說了,不好是可想而知的,有意思的是學了邏輯學的學生表現一樣不好……

    所以說,網民們不愛講邏輯,那不也是很正常的嗎?

    補充一下參考文獻:

    第一個linda的例子是 Mellers, Barbara 2001年在 Psychological Science 上發表的:

    Mellers, B., Hertwig, R., Kahneman,D. (2001). Do frequency representations eliminate conjunction effects: An exercise in adversarial collaboration.Psychological Science, 12, 269–275.

    這研究很有名,邁爾斯的社會心理學引用了其中一部分結果,文中所用的實驗材料描述來自於我導師實驗室當年翻譯的版本

    中間那個三段論的研究出自:

    Evans, Jonathan St. B.T.; Handley, Simon J.; Harper, Catherine N.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Section A. Aug2001, Vol. 54 Issue 3, p935-958. 24p.

    最後這個研究材料是Peter Wason在1966年的實驗所設計的,後來這個範式被以各種形式重複了無數遍,算是一個認知心理學的經典範式,隨便找一本教材都會有,這個實驗的可重複性相當好,大致綜述的結果狀況是:90%的被試會翻開E,60%翻開4,25%翻開7,15%翻開K;能夠完全正確只翻開E和7的大約只有10%的被試。


    丘覺,不知道有沒有人回答。
    人類所有的感覺都是在丘腦形成的,比如視聽嗅味觸溫平衡運動。而丘覺有很重要的一個缺陷就是,它是與生俱來由遺傳決定的,相比之下,大腦皮層的很多功能是在環境的作用下經過「退火」演算法形成的,比如邏輯思維。丘腦的古老特徵意味著將來無論科技多發達,人身上增加多少個感受各種信息的感受器,當神經衝動傳到丘腦,丘腦也不會形成新的感覺。因為丘腦沒法理解那些陌生的東西。
    這個嚴格來說是進化上必然的結果,因為進化是很少很少用一個新結構去取代一個還能用的結構。丘腦在發源上較大腦皮層更古老。並且丘腦在各種心理活動的許可權高於大腦皮層。但是它陳舊落後的結構相對制約了大腦皮層的處理能力。


    說一個非常非常痛苦的缺陷,不能多線程運作

    不明白進化過程中為什麼沒有產生相應的機制,理論上來說,大腦的計算力在做大多數事情的時候都是過剩的,我都想替大腦抱怨:「P大點事都要佔用我整個大腦?」

    這無疑導致了很嚴重的精力浪費,看電影的時候不能想問題,處理一些簡單問題的時候也只能一個一個算。

    可以說在不能多線程運算這一點上,計算機更先進於人類,當然人類給計算機設計出多線程也是件很聰明的事,如果人類能有這個機制,或者可以選擇性地運用,工作效率肯定可以成倍提高,社會效益不可估量。

    特別是我現在想快速多學點東西的時候.....想想都美
    ---------------
    綜合想了一下評論中的觀點,大概可以認為,大腦除了一些處理特定功能的區域,可以把解決一般問題的區域認為是中央「CPU」,它跟計算機CPU類似,計算機在進行多線程操作的時,核心線程不夠用的時候,其實也是偽並行,不斷在進行任務切換,人腦也可以這麼做,但是人腦這麼做起來就太慢太沒效率了,這麼說起來,是人腦還不夠強。


    不防水


    它以為它以為的就是它以為的。


    不開源啊!!


    會分泌激素獎勵眼下的快樂,對長遠的發展不但沒有獎勵措施,而且還會試圖讓你逃避。
    這是人類為了生存而設計出來的本能,但是對於當下的時代,它已經制約了許多人的發展。


    自我清理過程需時太長。

    我睡覺5小時還是覺得太長了,最好能縮到1小時以內。


    大腦不知怎麼搞地會自我攻擊認定自己是個超級廢物傻逼


    沒有散熱系統

    血液循環和排汗是一種低效率的降溫方式

    腦細胞也不能承受稍高一點的溫度

    所以算力很容易達到上限

    正常情況下,有四分之一左右的血液供應大腦。當需要高強度腦力活動時,會有更多的血液流向大腦,一是供能,二是充當冷水循環系統。所以養一個好腦袋成本很高的,心臟負荷會很大,相當傷心。


    閉源,不開放API介面,個體間信息傳遞成本太大。


    大腦體積「過大」。

    人類的大腦高度發達,主要體現之一就在腦容量的變化。

    同是靈長類,人類顱腦容量為1500毫升,是獼猴腦容量的20.6倍,長臂猿的14.4倍,黑猩猩的4.3倍。

    人類如此碩大的頭部,導致的結果之一,就是產婦難產。

    相比其他靈長類動物,人類胎兒的頭實在太大了。以至於順產胎兒頭部經產婦產道擠壓,顱骨都有重疊。即使這樣,人類嬰兒也只是個「半成品」,不像其他靈長類動物出生不久就有自主活動能力。

    當過父母的都能體會到人類嬰兒的脆弱和「無能」,沒辦法,如果等發育全一些再生產,那真是生不出來了。

    評論區很熱鬧,多說兩句。

    首先,回答中對比的範圍,僅限於靈長類動物。什麼大象海豚一類的動物就不要來搗亂了;

    其次,人類發展到現在,生物,醫藥等重大發現和創新,就是為了避免原始的自然「淘汰」。所以我們有無痛分娩,有剖腹產。

    再次,發展的問題要靠發展解決。個人認為「人造子宮」就是解決人類體外胚胎髮育的一條途徑。如果真的能夠實現,那就無所謂「難產」這個問題了。


    看的這個問題,覺得蠻好玩的,就來回答一下。可是開始打字的時候又發現很難下手。好吧,這可能也是我大腦的缺陷之一,眼高手低。

    人類大腦有那些天生的設計缺陷?

    • 首先,人類大腦不是設計出來的。所謂的設計,是指人類高屋建瓴,在已經掌握了相關領域的所有需要掌握的知識以後,綜合考慮,尋找最佳的實現方法,解決方案等等。而人類的大腦是自然形成的,除非你相信確實有一個所謂的「上帝」。
    • 其次,要說人類大腦有什麼缺陷,那是相對於設計來說的,不是設計的東西就沒有缺陷之說。給你一塊石頭,問你這塊石頭有什麼缺陷,這個問題怎麼回答?你想得到一個冰箱,你有了目標,才知道冰箱設計的好不好,如果你根本就不知道你想得到的是什麼?然後你說這個設計好不好,好吧,我只能攤攤手。

    說完上面兩段話,我也不知道我想說的到底是什麼?大腦肯定不是設計的,但如果要讓我設計一個大腦,然後比對現在我自己的大腦,我會怎麼設計呢?我想了半天,還是沒有辦法下手,因為我不知道我設計大腦的目的是什麼??也就是說我設計的這個大腦要完成的功能是什麼?冰箱當然是用來製冷的,但大腦到底是用來幹嘛的呢???

    幸好我知道人類的大腦是用來幹嘛的。人和所有的動物一樣,生來有兩個任務,第一是生存,第二是繁殖。大腦就是幫助人類來完成這兩件任務的。大腦幫助人類成為了世界的主人,這個任務完成的如此出色,要說大腦不是最好的設計,有點說不過去。

    但大腦確實有很多地方設計的不是很合理,這些不合理的地方如此之多,以至於我都不知道該說那幾點了。

    最重要的一點是,大腦的功能模塊很難更新。

    先介紹一個叫做印刻效應的大腦運作模式。

    1910年,德國行為學家海因洛特在實驗中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剛剛破殼而出的小鵝,會本能地跟隨在它第一眼見到的自己的母親後面。但是,如果它第一眼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親,而是其他活動物體,如一隻狗、一隻貓或者一隻玩具鵝,它也會自動地跟隨其後。

    看見了么,大腦中有很多模塊是基因規定的,先天就有,而且後天不可改變。人類的大腦是同樣的機制在運作。這很討厭好不好,例如有一種叫做回頭率的人類本能反應。

    通常指有多少人會回頭看一下,通常是指女性漂亮,走在馬路上回頭看的人特別多。——百度的回頭率解釋

    • 男人的大腦里被安裝了這樣一個模塊,而且不可改變,於是漂亮姑娘總是滿足於有各式各樣的男人來看自己。於是荒廢了學業。
    • 有多少女人想改變自己男人的這個行為,可惜最終會失敗。

    不要說先天的基因規定的功能模塊了,就是後天的形成的各種習慣想改起來都比登天還難啊,有木有。

    其次,大腦的功能模塊也很難建立。

    • 我們每一個人想建立一個識字的功能模塊,花了小學六年的時間好不好,對於電腦來說,就是安裝一個字型檔的問題而已。

    • 據說解剖愛因斯坦的大腦的時候,特別介紹說愛因斯坦某個地方比平常人多一個溝回,因為愛因斯坦會拉小提琴。(一個記錄片專門介紹了這個)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的功能模塊是有硬體基礎的,可是,要建立這樣一個硬體太難了,拉小提琴這種事,沒有十幾年根本做不到。試想大腦的設計如果是匯流排結構,就像英特爾的電腦一樣,想要什麼功能插一塊卡,該多麼方便啊。

    • 不過,相對於功能艱難改變,功能很難建立就不算什麼了,因為現在的手機,電腦,等等東西本質上是給大腦添加一個模塊,讓大腦的功能擴展了,只是介面好像效率太低。

    下面的一些功能缺陷我就不一一展開來說了:

    • 我們的大腦的內存太小,一個人不依靠紙筆只能記住最多7個菜名,這樣餐館的服務員給人點菜要帶著紙筆寫下來才行。科學研究說大猩猩在這一點上比我們人類強很多。
    • 人類大腦檢索數據處理的效率太差。科學研究說人類需要睡覺是因為大腦必須把海量的視覺聽覺信息處理以後保存,保存只能保存很少的信息,大部分的要刪掉,於是要決定那些保留那些刪除。這個過程漫長的要花我們每天八小時的時間。我們三分之一的時間要在床上度過 。
    • 我們的大腦根本就沒有控制底層硬體的許可權。例如一個人如果想自殺,她只能跳樓或者服毒。她為什麼不下一個命令給心臟,麻煩你不要跳動了好不好?可惜做不到。據研究經過催眠有時候能夠做到,催眠師是不是很可怕。

    好吧,我就先說這麼幾條,如果要說起來還有很多,看到這裡你應該明白了,我其實電腦水平很專業。呵呵

    上面說的這些都是設計思路上的重大缺陷啊,這造成了我們的大腦功能非常有限。十幾年前有一種說法是我們的大腦擁有無限的潛能,只是我們不懂得開發。這純粹是放屁,大腦只是一架信息處理機器,人類養活大腦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大腦要消耗人類五分之一到一一半的能量。

    好吧,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人類的大腦問題這麼多,但人類卻如此成功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別的動物的大腦比我們的還差。而且差了不止一個數量級。面對一群菜鳥,你不必是一個高手,就能夠傲視群雄了。


    是不是又感覺信心滿滿了!!!


    大腦會把」長得好看「和」善良「在同一區域——眶額皮層處理,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更傾向於相信長得好看的人,哪怕他在一派胡言。


    負責性的區域太強大


    無法長時間集中精神思考,需要放鬆。
    關於某些問題的思考,越深入反而越會鑽進死胡同,難以跳脫出來。


    推薦閱讀:

    人為什麼會相信沒有證實的事?
    國內的CAPA(中美精神分析聯盟)是一個怎樣的組織?
    什麼是真正的快樂?怎麼獲得?
    為什麼有些小孩子會幹出很殘忍的事情,長大了卻不會了?
    我們為什麼討厭一個人?

    TAG:心理學 | 大腦 | 神經學 | 神經科學 | 腦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