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金融如果提交設立網路銀行申請,這將與現有的互聯網金融模式有哪些不同?

阿里金融正式向金融監管部門提交擬設立阿里網路銀行的申請。相關部門已經聽取阿里金融彙報,並開始著手研究網路銀行。 via http://tech.163.com/13/0908/14/988Q4SFD000915BF.html

http://companies.caixin.com/2013-09-07/100579384.html

阿里彙報銀行構想 正式申請尚未開始

但是,中國銀監會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證實,目前尚未收到來自阿里巴巴集團有關籌建銀行的想法彙報或業務申報。


沒有具體了解阿里網路銀行的功能,僅從個人猜測角度講講
1.網路銀行無卡、折,理論上只要有網裡的地方就可以使用,改善了使用便利性
2.網路銀行有統一管理用戶在網上各種平台上剩餘貨幣的能力(目前各種大小平台都存在用戶的小額剩餘資金,全部匯總到一起也是不小的數字,對於用戶而言也是方便了不少),這也是網路銀行和線下銀行短期定位有差異的地方,暫時不影響傳統銀行,畢竟用戶目前不敢把大量現金放在網路銀行里或者沒有這個習慣吧(這也可以成為阿里提交申請的一個理由)
3.有了網路銀行,移動互聯網上的支付也會相當便利,和微信互相搶佔移動互聯網的支付市場份額

根據上述猜測,網路銀行更像是同支付寶類似的互聯網金融基礎設施,可以和其他金融互聯網產品組合使用。另外我整理了互聯網和金融有關的各種產品簡述(不全是互聯網金融產品),拋磚引玉,讓真真的金融大牛來分析解讀。


如果獲得網路銀行牌照,互聯網金融將會迎來全新的玩法。有實力的大玩家將能進來。而不是現在這樣互聯網金融只是做做營銷、做點不太見得光的p2p業務,沒有觸及金融業的核心。

銀行的本質其實就是信息中介、金融中介,基本上就是存貸匯三大塊業務。互聯網的特性決定了其可以在信息中介方面做得更加的高效。在一些業務上可以做得很好,零售銀行業務肯定是首當其衝,而一些重服務的業務則不會是網路銀行擅長。

國外已有過網路銀行案例,做得最大的是荷蘭的ING DIRECT。 當年大概90億美金賣給了capital one。 其模式基本就是全在線業務加少量線下體驗店的模式。

在中國做網路銀行,有其優勢也有其難題。 優勢是目前在普通大眾和小微企業方面,得到的銀行服務還很不好,互聯網利用其大數據以及信息交互效率、用戶導向的思想。 可以在零售業務方面做出優勢來,包括在服務和價格/收益上的優勢。 難題在於中國的金融基礎環境並不是很好,很多基礎機制沒有建立(比如說徵信系統架構、利率市場化體系),很多的金融信息也還沒有實現在線化,從而阻礙了在線化發展。

ING DIRECT之後遇到了一些瓶頸,其中一個是其發展用戶的能力,用戶粘性的問題。這點在中國,阿里等互聯網公司有其天然的優勢,這些互聯網巨頭都有著巨大的用戶終端平台、以及品牌。 而且,他們還有著巨大的數據,阿里在數據方面的積累和布局,使得他們在未來打開局面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在過去,阿里是不可能獲得這個網路銀行牌照的。現在嘛,祝阿里好運,祝我們互聯網公司好運!~ 創建這樣一家公司,想必是很多互聯網人的夢想吧~~

劉曹峰 @融360


阿里金融旗下業務已經覆蓋支付、小貸、擔保、保險等各個領域。阿里金融已間接實現了銀行的三個主要功能:存款、貸款、匯款。如果再拿到網路銀行牌照,就可以「飛」起來了。

傳統銀行在各地開分支機構,需要銀監會批准(申請地方牌照)。並且銀行是不能跨地域放貸的,這也是一個中國特色。網路銀行有沒有可能打破地域藩籬,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國銀行?如果阿里獲得網路銀行牌照,與傳統銀行在產品、用戶、存款、貸款等方面將形成競爭。

不容忽視的是,網路銀行在風險管理和風險把控上是有短板的。阿里體系內的信用數據主要是商戶註冊數據、交易金額,對信用評估有幫助,但不能完全代替傳統徵信系統數據。光憑線上交易數據做信用貸款是不夠的。阿里做網路銀行,能不能把風險控制好,還要拭目以待。


謝邀。
首先,我覺得這個新聞更多的是表現了阿里的一個發展意願和方向,就算這個牌照能拿下來,起碼也得明年這個時候了。況且這一次申請,我覺得多半是拿不下來的。第一是我們國家機關統一的尿性,這種凡是跟互聯網掛鉤的地方,政策法規都是非常不健全,而金融行業又是一個非常需要健全的制度保障的,所以在「有關部門」做好準備之前,是不會輕易向第三方公司開這個口子的。
再者,從阿里自身來說,10億的註冊資本真心少了,明顯也就是意思意思,把姿勢擺得像一點。更屬於一種投石問路,阿里確實在移動支付這一塊領域做得非常不錯,互聯網也是玩得風生水起,但真正要說「銀行業務」,阿里並沒有這方面最核心的經驗。所以更多的是想聽一聽上面給的音兒,好知道該去積累哪方面的資源。
最後說一下,銀行在經濟體系中,把控的是流動資本,為什麼咱們教科書上非得把美帝說成萬惡的「資本主義」?就是因為資本是這一套經濟體系運轉的最核心動力,而銀行真正在這之中佔有的地位,絕不會是對外宣稱的放放貸,收收利息,做做基金這麼EZ的事情。
當然,我個人還是非常看好阿里和馬雲的,畢竟這是一條沒有人走過的道路,至少我們需要勇氣去探索,才有可能走到時代的前面。


就如同劉曹峰老師所言「銀行的本質其實就是信息中介、金融中介,基本上就是存貸匯三大塊業務。」而一個網路銀行,在服務模式和用戶體驗不同的同時,首要發展的也是存貸匯這三塊。

其實存和匯這兩件事情,阿里做的已經如火如荼。但是貸這塊,卻永遠和「信用」二字脫不開關係;而信用體系和信監模式正是目前互聯網金融最為薄弱的一點。

此前有一兩家機構不是試圖把微博賬號的信息作為信用驗證的一種途徑?其實互聯網金融最有趣的正在於此。對於很多人而言,他們在互聯網上所經營的時間,甚至不亞於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時間;而是否要將人們在互聯網上的資產和活動作為信用衡量體系的標準,其權重又是多少?

其實相較個人信用,企業信用和項目信用的建立和監控對於網路銀行更是一大難題;這其中,還包括新的抵押模式、虛擬資產價值評估模式以及網上項目財務監控模式等等,都是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試想一個貸款額需要數億人民幣的項目,如果沒有合適的信用監控和合理的抵押,如何能夠保證安全?在這種情況下,又如何會有大玩家敢把大額資本存在網路銀行?

諸位老師已經說的很好,我就從個人想法補充一點:網路銀行的建立,與現有互聯網金融模式以及傳統銀行模式不同的一個重要方向,應該是一個全新的安全的信用模式!


其實就是一個問題,阿里為何要獲得牌照?

  先說一下阿里的優勢。 阿里通過大數據可以非常好的分析出哪些商戶經營狀況良好,哪些買家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斷的提高。 而商戶是經營貸款的天然需求者(何況還被支付寶壓著錢呢),買家則是消費貸款(包括信用卡分期)的天然需求者,由於阿里有大數據,可以非常好的進行風險控制。
  而且更加關鍵的是,這個風險控制幾乎是沒有成本的! 要知道對於傳統銀行而言,對一家小企業的風險監控比大企業的監控還要難。他們不是不願意給小企業借錢,問題忙活了好幾天,才借出去幾萬,賺回來的錢還趕不上員工工資呢。而阿里則不同,全是網路上自動進行的,就算你借100元錢,阿里也能賺回來。可以說,這幾乎是穩賺不虧的買賣。

  可是,問題就來了,往外借的錢從哪來?  別打支付寶的主意!支付寶的錢是不允許動用的!  
  以前,阿里只能自己成立小貸公司。放貸的錢只能來自於小貸公司的資本金,以及借款(但最高不能超過資本金的0.5倍,部分試點地區可以到2倍)。也就是說,如果阿里成立的小貸公司有1個億,最多可以放出去1.5個億(部分試點地區可以到3個億),而且這0.5個億每年至少要給銀行等金融機構10%的利息。自己手上那1個億資金本身也是有機會成本的。
  反觀銀行呢? 一邊是接受存款付出低利息,一邊貸款獲取高利息——本金卻不需要多少,這是所有企業家的夢想啊。 什麼? 阿里也這麼做? 如果沒有銀行牌照的話,有一個詞很適合,那就是「非!法!集!資!」。
  所以,很簡單了,有了銀行牌照,阿拉金融就可以坐地賺錢了。 
  當然,除此之外,還可以賺一些中間業務的錢。


先說下世界上最大的網路銀行 Egg Banking的「悲慘歷史」吧:
1、
Egg Banking 起先是英國人壽保險公司(Prudential plc)的一個部門,總部在德比,主營儲蓄、保險、貸款、信用卡業務。
2、1998年成為英國第一家網上銀行並很快擁有200萬+客戶數
3、2007年1月,花旗銀行以575萬英鎊收購Egg Banking
4、2011年3月,花旗銀行把Egg的信用卡業務賣給巴克萊銀行(Barclays Banking )
5、2011年7月,花旗銀行打算把Egg剩下的儲蓄、貸款業務繼續出售。
6、此後,維基百科上沒有更多信息了 &>&>&> Egg Banking
當然Egg Banking 網站目前還是能訪問的 &>&>&>Egg - Savings accounts and mortgages

言歸正傳,我們來探討下阿里為什麼想要做「銀行」
首先,毫無疑問是要身份。中國的金融業嚴格管制,雖然阿里有第三方支付牌照,但是第三方支付的沉澱資金用途被嚴格限制了。譬如餘額寶的T+0式交易,實際上支付寶用沉澱資金為基金公司做了墊付。支付寶能否做這樣的墊付,這個在法律上還很值得商榷的。如果阿里有銀行牌照的話,那這一切都不是問題了。

阿里想開銀行,最大的阻力不是來自市場,而是既得利益集團的抵制。

銀行的業務可分為:資產(放貸)、負債(吸儲)和中間業務。
一、資產
這目前是阿里被報道最多的一塊,基於阿里巴巴大數據的貸款,基於支付寶、淘寶的信用卡。貌似阿里在這裡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我認為這反而倒不是阿里銀行藍圖裡最美部分,因為它太封閉了,阿里想做體系外資產業務基本上沒有可能,所以在這個領域,阿里的發展其實是有瓶頸的。
二、負債
四大行和郵儲銀行依靠龐大的支行從屌絲手裡吸收了大量存款,然後借給富人。屌絲客戶存款是銀行的最愛,穩定性好且不會對流動性產生壓力。屌絲客戶的缺點是維護成本高,互聯網的特點恰恰是以低成本服務大量客戶。假如餘額寶=阿里銀行存款,那麼阿里完全有機會成為郵儲一樣的奶媽,給同業供給資金。
三、中間業務
馬雲的商業理念是做生態。做一家傳統意義上的銀行不算是件偉大的銀行(無論是民生還是平安,我想都談不上用偉大來形容吧)。以支付寶在網路支付上的大佬地位,如果阿里獲得銀行牌照的話,那麼阿里銀行完全有可能成為一家「互聯網版的銀聯」

綜上,我覺得阿里如果做銀行,它的目標應該是網路版的郵儲銀行+網路版的銀聯。這既符合它服務「屌絲」的願景,又切合它打造生態的理念。


謝邀。。。先誠懇道歉,最近被強迫看各類大規範,剛被放出來-_-

這事關於玩法前面各位說的都很全面了。
我個人還是陰謀論的看法

這條是假消息,你們都正在造謠的基礎上在討論!

1.銀聯在推動各路消息出手黑"阿里"
1.1合作銀行都看著哈(尤其那些看重眼前利益正和某寶合作的熱乎的,對對,就說你呢!),支付寶的教訓猶在眼前。我們難道還不應該做點必須的措施以防這樣的事件在幾年後重演么!!支付寶僅僅撼動的是支付形式創新和某搓小零花錢挪了地方。
1.2可是做銀行可是動銀行之根本。網路銀行不是銀行?和做銀行沒區別!發1w工資你有多少是現金形式花出去的?

2.阿里上市估值不夠了,實在沒轍了。講故事造勢?
如果真是要勉強從這條路理解似乎是可以通的,但這種解釋未免太挑戰智商。
2.1首先阿里小微ceo彭蕾在"互聯網金融外灘論壇"上已經正式否認"阿里金融正式向金融監管部門提交擬設立阿里網路銀行的申請」的傳聞"。但所有新聞輿論都在導向式的討論阿里如果開網路銀行如何如何。國內輿論為什麼明目張胆的傳謠?黑?被黑?
2.2支付做深了真的是國之根本。對於池子里資金流龐大的現有銀行們。支付寶做的資金流還是涉及的業務都是饒痒痒!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那記得那個詞么?集會
屌絲是自嘲也好,被標籤也好。
最下面這層人,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被傾向之後會產生巨大的輿論走向。

外部經濟環境還在衰減,影子銀行正在日益壯大,銀行們還在控制風險的同時走鋼絲。

如果阿里開銀行,肯定需要面對國家派幹部入職的那一天。
如果阿里開銀行,肯定需要面對被小夥伴嘲笑的那一天。
如果阿里開銀行,肯定需要面對被各種導向後擠兌的那一天。
如果阿里真的開銀行,肯定不是第一家倒閉的銀行。

但只要有第一家倒閉的銀行出現,你們這些曾經鼓動阿里開銀行的人會後悔的。

銀行雖然是暴利,但它們需要更穩定安逸的環境,鯰魚不適合這樣的池子。
不需要猜會不會出事情,出事情是必然的
但最後承受結果的主力軍還是最下面的這層人,這其中肯定有我!!哎...


首先,關於網路銀行的申請提交,據我所知4年前已經開始了!
其次,國家上一次審批的銀行牌照為渤海銀行,至今10年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拿到新的牌照(包括中石油、中移動……)可見牌照有多難拿~~
再次,從N年前的消息來看,網路銀行股權非常複雜,國有銀行持有控股權,且對於吸儲、網點等能力有嚴格限制,體制上對現有金融體系的衝擊不大
最後,以支付寶目前的介面與創新能力來看,有沒有牌照的象徵意義很大,實操價值較小。象徵著銀監會等機構對於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認同,實操上必定帶來更加嚴格的監管制度,像「快捷支付」這種打政策時間差的創新將很難實現。

收尾處,一直認為金融行業是寄生於實體經濟,從實體經濟的體量與活性中抽取利潤,在互聯網行業也是如此,大家如此關注基於電子商務的金融創新,不如多看看B2C,O2O有意義的多~~~~


銀行的屬性是中介,互聯網銀行的屬性依然是中介,中介的作用便是需求方與供求方交易的平台,交易的媒介是貨幣,現在的互聯網金融公司簡單來說就是沒有供求方,不能算是一個中介,因此無法形成乘數效應,所以規模會很小,一句話概括不同點在3個方面是否均擁有:需求方、中介、供求方。


準備開始靠擔保掙錢了呃,餘額寶讓阿里終於發現個教育用戶的神器,這下直接把支付寶和阿里小貸打通,阿里擔保來承擔風險,讓消費者的錢和商家的資金需求在另一端連接起來,形成從生產到消費的資金流閉環。本來還以為阿里會學別家先發點證券化產品,這下好,直接銀行了。阿里這個閉環做得狠,別家要學的話還真學不上來。京東,你有神馬想說的?羨慕不?


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合法吸儲,有資金來源渠道,那就不用像現在這樣要通過股東借款、外部借款、資產證券化來做了。

關於模式,目前來看更多是基於淘寶天貓的支付結算和兩頭貸款,你可以把網路銀行當做阿里的一個資金提供方,模式基本上你看到阿里在做的模式。


試想當阿里變成一間銀行,可以吸收存款進行基於基礎貨幣的放貸與投資,產生乘數效應。但它沒有線下網點,至少目前沒有。
當存款客戶問為什麼要存阿里?阿里給出的利率與風險必須優於至少等於傳統銀行才能有足夠的吸引力。
風險上,阿里的貸款業務主要針對小微企業個人,大數據優勢使它面對的信用風險減小,並且商戶收益實際上是可控的,次級貸款中的淘寶商戶只需要阿里免費提高搜索排名或者提供優惠廣告位,收益提高分分鐘的事,支付寶及時凍結交易資金的轉入轉出就能保證及時回款了。並且大數據下,在線企業帳目透明化,借貸業務部門基本上不會出現半澤植樹中的問題,壞帳呆帳通過數據分析及時停止借貸。雙贏
阿里如果成功,在收益上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如果阿里在證券業務上不過份追求套利以保值為主,那麼存款面臨的信用風險就微乎其微了。
現在,就看阿里給你什麼價格優勢了。當阿里變成銀行,為了吸納存款,在沒有信用卡業務,沒有存摺的純互聯網金融下,只能靠提高利率(降價)來吸收存款,餘額寶的成功就在於它的收益性,阿里有沒有能力長期提供這麼高的利率就要先看它的註冊資本有沒有那麼大氣。
假設阿里有足夠的資金保證存款用戶的本利,在沒有信用卡的情況下阿里可以通過手機進行口令支付或其他終端支付(小額),前提收款用戶也是阿里銀行的存款戶頭或合作機構。
問題出現了,存入簡單,支付寶轉帳,取出提現呢?
藉助其他銀行的信用卡進行交易或者口令支付,最終仍然要轉第三方進行現金提取。
傳統銀行業務之所以不可取代,是因為通貨的需求,我們需要貨幣支付。
可是阿里如今成立銀行,把本該屬於傳統銀行網銀業務的基礎貨幣吸走,利率高的情況下部分貸款業務的客戶屬於小微貸型,帳戶資金流動加入乘數效應,對傳統銀行的存款增加也不大。如果阿里開發信用卡或存摺,那勢必會被孤立和打壓,所以阿里應該不會有提現業務,有也是和銀聯合作,轉出到其他銀行,或在其他銀行設立資金帳戶,保證對方的基礎貨幣量,以此互相牽制。
於是問題來了,阿里本身的存款分流,基礎貨幣減少,放貸量就少,貸款高收益和高利率又部分抵消。市場競爭壓力,政策施壓。事實上,優於規定最高存款高利率,阿里銀行價格優勢有限,存款吸引力不高。存貸款用戶的用戶粘性也很成問題。光阿里的商戶沒有穩定的企業帳戶,收益有限,在規模上也有限制等等,還有其他問題亟待解決,這不是一件小事,是關乎整個行業結構的調整,弄好了皆大歡喜,弄不好很多人會遭殃。有沒有現在試想的美好還是個未知數。而且就現在行政力來說,阿里銀行還有一段距離。
----------
以上純屬扯淡

但不可否認,這個閉環一旦成功,協調好利益關係,絕對是一個飛躍!阿里的執行力在實現創想上一直給人驚喜。


推薦閱讀:

多家銀行開始涉足的「智能銀行」具體是一種什麼形態的產品和業務?
互聯網的下一波紅利在哪裡?
如何做一個優秀的 P2P 風控人員?
阿里「餘額寶」所謂的「年利率」比銀行存款還高,能和銀行搶生意么?
傳統金融行業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挑戰?

TAG:互聯網金融 | 浙江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