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在國際商業市場占份額多少?有經濟效益嗎?


謝邀

首先,有必要了解下商業航天市場有多大

這是1957年至今人類每年發射的航天器數量趨勢圖,注意裡面紅色和藍色的代表軍事用途航天器數量,黃色和綠色代表民用和商業航天器數量。我們把圖分開來看,

有沒有覺得毛子們在人類航天史前幾年落後以後,發射的航天器數量簡直無情啊,遠遠超過美國。但無奈質量都很一般,比起美國小而精的成果讓人惋惜。是不是感覺到蘇聯解體後,瞬間俄羅斯的軍用航天器發射事業就崩潰了?比解體稍微滯後幾年是由於航天器項目周期的緣故,而蘇聯解體後,美國失去了競爭對手,也大大降低了對於軍事航天器的使用。那麼民用的呢?

比起軍事用途航天器的衰落,民用航天器在新世紀前後簡直到了井噴的狀態。到了12年以後,直接就坐標軸都放不下了,2013年214顆,2014年285顆,2015年300+,2016年400+甚至到500,這個發展速度簡直不要太恐怖!

===================================
(經網友@江里 補充,2015年一年,全球8個國家或組織共進行87次航天發射,成功將217顆衛星(其中軍用衛星30顆)、13艘飛船、3個探測器和2個試驗飛行器送入預定軌道。2失敗或部分失敗5次,成功率約為94.18%。其中,俄羅斯29次、美國23次、中國19次、歐洲9次、印度6次、日本4次,以色列,海洋發射,伊朗各1次。 我這裡就不刪原文了,讓大家看看不認真找數據瞎猜300+被打臉的後果,多謝提醒)。
===================================

但軍事用途衛星畢竟只產生戰略價值,極少產生商業價值,真正的航天市場,無論是航天器發射/航天器製造/航天產品銷售,都集中在商業航天器的領域。這個市場佔比在近幾年不斷攀升,基本上80%的航天市場就是商業航天。

美國政府和其他政府資助的主要不會是商業任務,但儘管如此,美國一國的政府航天預算都超過了世界所有其他國家政府的總和,比軍費的優勢都要大很多很多

目前全世界有約8000顆在軌衛星,俄羅斯政府擁有約47.5%,美國政府擁有約25%,商業公司擁有約10%,歐洲擁有約4.9%,中國擁有約3.1%,日本擁有約2.2。其他國家和學校教學用衛星就不說了,我所在的系裡都發了三顆衛星,但比起這些大國都是打醬油。所以目前的大致情況是:俄羅斯和美國的衛星工程能力和技術和積累,都超過我們許多,中國和歐洲是標準的第二梯隊。俄羅斯退步的厲害,咱們極有可能近些年超越他們成為第二,歐盟內部紛爭不斷,基本也失去了航天市場競爭力。

目前我們的地球看起來是這個樣子的.....

所以中國航天的商業化份額在世界上極小,而且這個比例還會不斷受到挑戰,主要原因如下:

1. 美國的強大競爭力。再怎麼作為一隻愛國的航天汪,都必須得承認美國目前的航天實力,尤其是商業航天實力對咱們是壓倒性優勢(不要噴我,我支持打倒美日韓菲,抵制肯德基!)。這個沒辦法,咱們之前國力和經濟落後那麼多,總是有些作業要補交上去的。在航天市場上主流的商業衛星/商業火箭基本都是美國生產製造的,這個是不爭的事實。

2. 俄羅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在太空梭時代末期/spaceX崛起之前,俄羅斯/烏克蘭簡直壟斷了世界航天發射市場,這邊太空梭一退役,俄羅斯的飛船發射價格立即漲一倍,你懂的。俄羅斯和烏克蘭擁有蘇聯留下來的強大航天重工業,光洲際導彈改裝的火箭都夠發好多年的,在世界航天市場,他倆的名聲是失敗率高(畢竟軍用轉過來的),但價格便宜啊,想想當年烏克蘭是怎麼賣AK/直升機/航母的,現在人家恨不得按斤賣火箭。所以商業航天的逐利性質決定了航天發射市場俄羅斯和烏克蘭簡直一霸,美國在扶植起Space-X之前都要看臉色。

3. 世界民營航天的崛起。必須承認,Space-X,Blue Origin這一類民營航天公司的崛起已經是大勢所趨,他們是標準的以商業目的建立起的公司。優勢自然不用說,NASA大量的技術輸血和訂單投食使得他們在世界範圍內根本找不到對手,輕鬆碾壓並牢牢佔據未來的世界航天市場。

4. 美國對其他國家的打壓
。說白了就只是打壓中國而已,邏輯很簡單:當你在一條街上開了一家肯德基(打倒肯德基!),你會允許街角再開一家?美國的邏輯也是如此。原來中國長城工業(中國的商業火箭發射公司),弄了相當多的國際發射任務,現在呢?2011年美國出了沃爾夫法案,簡而言之:美國衛星不允許中國發,連使用了美國任何一個零件的衛星都不允許中國發。那麼問題來了,國外的衛星能找到不帶美國零件的么?所以中國在世界範圍內妥妥的失去了一大片市場啊,偶爾帶著非洲大叔,拉美兄弟,南亞老表做幾個衛星折騰下,剩下的只能盯著國內的發射了,但咱們的任務數量在世界範圍內也只是很小一部分。對於一個想吃肉的兔子,這點怎麼能夠?而且限制還體現在中美航天科技交流上,航天背景申請美國簽證分分鐘check你斃你,在歐洲開個會碰到NASA的人,人都不帶跟你說話的,要不被舉報都違反&<美國公民應享有言論自由的大法&>了你知道么?

5. 國內市場目前還是不給力啊。中國剛剛從中國製造走出來,除了政府能舉全國之力做一些高端的航天任務,比如探月工程/空間站/載人航天,哪有功夫搞這些商業航天的事情,其他的也帶不動啊。看看現在的頂級企業,要麼是房地產起家,要麼是互聯網起家,要麼是國資壟斷的資源和金融行業,哪個像是能搞出商業航天的影子?市場本來就小甚至都沒有,有人搞個「商業航天」還被人噴個沒完,看看知乎上壹零科技被噴成啥了,一頓冷嘲熱諷的,看得都心寒。閑著沒事,還不如領個橫幅,去打倒肯德基好了,噴啥噴,你行你上啊。

周邊沒有肯德基就近愛國?來我帖子評論欄噴也行。

那麼中國商業航天未來之路如何?

1. 政府決策佔主導。比如北斗導航系統,絕對利國利民,也是世界範圍內近期唯一能挑戰美國GPS系統的了。雖然推廣的代價和成本高很多,但政府的強力推行和大力支持,使得它的建設速度超出了很多人想像。但這也是把雙刃劍,可能有風險:政府支持的,不行也行;政府不支持的,行也不行。目前中國航天在交作業,商業這一塊看看別人做了什麼自己就有思路了,但到未來一著不慎,大家都要自己做題,審題都審錯了咋辦?當年蘇聯航天在與美國PK過程中掉到了多少坑裡?別人挖得不要緊,關鍵在於自己硬著頭皮跳進去了後悔才知道啊。但總體看來,在國際商業航天環境惡劣的今天,政府還是要好好推一推的。

2.中國的航天工業潛力無限。現在中國不光是經濟發展速度世界第一,航天技術進步也是妥妥的世界第一,這一方面是存量小的原因,另外一方面也是中國目前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工業和製造業體系,也擁有極其強大的軍工和國防和航天工業體系。商業這一塊,目前各個航天院所都在企業化轉型,看看滬深兩市上的航天上市公司數量就知道了。外面市場有限,那就把國內充分的市場化,等到哪一天小兔子都學會吐骨頭了,咱也出去覓食去。

3. 中國的市場前景和人才儲備非常可觀。中國目前這些主流公司,雖然與航天還相距太遠,但都是在默默的積攢能量,無論是商業能力,還是技術儲備/製造業能力,未來風口一打開,分分鐘變成豬都能飛到天上去。這些年的航天熱,也帶動了大學和科研單位航天專業的熱門,儲備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你每次看直播瞅一瞅現在的總師副總師主任啥的平均年齡就知道了。更何況,還有我們這種底層的航天汪呢,喂點狗糧就能咬人,厲害得緊。

所以目前的情況就是:

國際市場很大,但國際競爭環境於我們不利。還需要卧薪嘗膽,枕戈待旦,但一定有機會中國航天能在商業航天市場當一次發達國家粉碎機。

圖片的網站,侵權我就刪,絕對不咬人:
The Spacecrafts Encyclopedia
http://acuriousguy.blogspot.nl/2015_07_01_archive.html


非從業人員,回答內容主要是從相關新聞搜集
首先要了解沃爾夫法案(2011年),這個法案要求美國航天局不得與中國所有國有機構,包括研究所、國有企業合作,甚至中國媒體都不得進行相關採訪,中國的航天專家也不得到美國開會,美國製造的衛星和裝有美國零件的衛星都不得出口到中國,其他國家採購的含有美國零件的衛星,既不得出口中國更不能由中國火箭發射,這也是許多年來中國火箭沒有發射國際衛星的最大原因。
沃爾夫法案導致大多數國際衛星都無法由中國發射,目前發射的國際衛星以自研和合作研發的為主,而自研衛星平台和相關設備與國際一流水平有差距。隨著各種廉價火箭的發展,競爭會更加激烈。
據統計,自1990年4月7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將美國休斯公司製造的「亞洲一號」衛星成功送入太空,到2015年,累計為2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衛星組織實施了42次國際商業發射,發射了48顆衛星,其中含8顆中國國產衛星,提供了10次國際商業搭載發射服務。
2015年一年,全球7個國家或組織共進行86次航天發射(未計入亞軌道發射),失敗或部分失敗5次,成功率約為94.18%。其中,俄羅斯29次、美國20次、中國19次、歐洲8次、印度5次、日本4次和伊朗1次。


推薦閱讀:

長征七號成功首飛意味著什麼?
印度有可能研發全球定位系統嗎?
中國航天部門為何沒有參與ISS國際空間站項目?
火箭的第一級或者助推器為什麼不使用噴氣式發動機?
為什麼好奇號和地球的傳輸速率那麼低?

TAG:航天 | 中國航天 | 航天業 | 運載火箭 | 航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