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李娜奪得 2014 年澳網女單冠軍?

第三次衝擊澳網冠軍,終於如願以償。


一句話:
這場勝利意味著李娜進入網球名人堂已板上釘釘,
而且,在今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
李娜都將是亞洲最偉大的網球運動員,
不論男女。

在職業網壇,捧起大滿貫獎盃的那一瞬間,是許多球員職業生涯中夢寐以求的最高光時刻。
如果你問一位職業球員,問他/她願不願意窮盡自己一生中所有的幸運,
去換取兩個星期內
所有的天時、地利、人和以及上帝的眷顧,
擊敗七位頂尖高手,
在億萬觀眾的注視下,
登頂大滿貫的頒獎台,
舉起那銀色的獎盃,
成為這百年歷史中的一部分,
我想,
他/她會回答:
我願意!

如果你問一座大滿貫獎盃的價值,
你可以去問問馬塞洛·里奧斯、耶倫娜·揚科維奇、迪娜拉·薩芬娜、卡洛琳·沃茲尼亞奇這些沒有拿過大滿貫的世界第一們;

如果你問兩座大滿貫獎盃的價值,
你可以去問問張德培、胡安·卡洛斯·費雷羅、安迪·羅迪克這些在拿過一次大滿貫之後,窮盡職業生涯所有,換教練、改打法,但依然輸掉之後所有大滿貫決賽的偉大球員們;

一個大滿貫可能是幸運,但兩個大滿貫就絕對是實力。
至於李娜,她已經是一個傳奇。

這,就是李娜拿下第二個大滿貫冠軍的價值。
她戰勝了所有人,包括她自己所施加的巨大壓力,
她的技戰術、體能、心理在32歲的高齡又有了新的提升,
讓人看到了她身上的無限可能,
她讓女子網壇真正有了具有統治力的亞洲球員,
她的職業生涯,因為這個大滿貫而得到了真正的升華!

回到比賽的一些細節吧。
縱觀整場比賽,李娜是打的非常主動的一方。

從賽後數據統計上來看,雙方在在二發得分率和制勝分方面差距巨大。
整場比賽里,李娜63%的二發得分率是齊布爾科娃的三倍,
這意味著李娜充分抓住了對方因為身高不足(齊布爾科娃身高160cm)導致的二發偏軟的劣勢,
在自己一發得分率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在第一盤,李娜的一發得分率為52%,落後於對手的65%),
通過搶攻對手二發而快速下分,從而構建起了整場比賽的優勢。
而制勝分方面李娜更是以34比11遙遙領先,總得分也超出對手17個。
要知道,在之前的比賽中,齊布爾科娃場均制勝分都在20個左右,火力絕對不輸TOP3選手。
可以說,李娜在這場比賽中有效的抑制了齊布爾科娃的進攻火力。

細觀下來,
李娜在第一盤表現的略微有些緊張,狀態並不是很好,
特別是在正手位的底線進攻,很難控制進攻性回球的深度,多次出現出界的狀況。

從技術統計來看,李娜第一盤正手出現了高達13個的非受迫性失誤,與她以往的表現差距很大,
回顧之前對陣布查德和佩內塔的兩場共四盤的比賽中,
李娜所有的正手非受迫性失誤的總和才不過是11個!
但李娜反手的11個制勝分,可以說在第一盤拯救了李娜。
當正手無法打出具有穿透力的進攻時,
李娜沒有像過去那樣持續通過發力猛抽來找回正手的手感,
而是相對保守的用正手中速球和對手進行周旋,
但通過保證正手落點的深度,讓對手無法在底線主動發力攻擊,
從而為自己的反手制勝分創造機會。

這是李娜在今年比賽中表現出明顯Upgrade的一面,
她不再單純追求正反手進攻的速度,
而是有意識的通過正反手非常深的落點來進行比賽的布局,配球非常聰明。
可能在初始幾板的擊球並不是很快,李娜也不會打開很大的角度,
但她回球落點很深,讓對手無法主動發力進攻,
而當對手回球威脅一般時,李娜就會主動上手,
通過正手一板很深的大斜線將對手調出場外,
然後用正手或者反手,特別是反手落點和角度都很有侵略性的回球來終結這一分。
在今年的澳網中,李娜的這個進攻套路屢試不爽

而且,李娜的進攻終結的那幾板,落點都在邊邊角角上,
雖然速度不是最快,但角度很大、落點很准
基本上對手都很難追到,
而且反手的這一板成功率非常高,
是李娜最可以信賴的得分手段。

在第一盤,正是李娜穩定的反手,讓她即使在狀態並不是最興奮的情況下,
依然通過搶七拿下了第一盤,
吃了一個定心丸。

至於第二盤,當李娜火力全開,連破帶保取得4:0的領先之時,
齊布爾科娃已經完全無力回天,
二發得分率乾脆就是可憐的0%,
全面潰敗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總結整場比賽,
李娜通過穩定的心理和合理的技戰術組合,
一方面有效的限制了對手的進攻,讓齊布爾科娃失去了戰略上的主動權,
另一方面有效的掌控了自己,掌控了比賽,
即使在第一盤狀態不好的時候,也沒有出現大的心理波動,
反而通過穩定的回球和有針對性的戰術,累積起勝利的優勢,
並且逐漸打出手感,在第二盤強勢的拿下對手,
展現出了統治級的實力和表現。

值得一提的,李娜奪冠感謝詞中所表現出的幽默,獲得了觀眾和媒體一致稱讚。
用克羅埃西亞小將托米揚諾維奇的話就是:
「李娜的比賽和李娜的感言精彩的我都不知道更喜歡哪一個了!」

感謝李娜如此精彩的賽後感言!
這些年來,李娜用自己在賽場上的傑出表現和場下充滿機智與幽默的言論,
讓中國運動員不再只是西方世界眼中的、彷彿如《1984》中面無表情、機械漠然的國家木偶,
而是有血有肉、意志堅定、機智過人的魅力偶像。

請不要糾結她是否現場用中文發表感謝詞,
在這樣舉世矚目的場合,
用對方聽得懂的話,用對方看得到的傑出表現,用對方理解和欣賞的方式來敬佩、喜歡你,
才是能夠取得最大傳播效果、構建和彰顯軟實力的最正確方式!
李娜用自己的機智和幽默在世界這個大舞台上展現中國人的魅力,
她表現的無以倫比!
可以說,李娜是中國軟實力的最傑出代表!

至於對那些還在細枝末節上不停給李娜挑刺的人,
我只能送給你們一句內蒙方言土話:
小家爛氣,孿球不成!
(PS:此句系內蒙方言中具有強烈攻擊性的話語,煩請諸位看官自動以「BiBi」聲屏蔽,謝謝!)

請讓我引用【柴靜對話李娜:如何從雪崩的失敗里脫身 】中的一句話來向李娜致敬:
不管屈從還是戰鬥,都要受它奴役,
只有不再餵養,它才會失去基礎,
在自身重力下塌個粉碎。
而你,
你將自由。

十萬人球場空空蕩蕩,
只有你的腳在紅土上落下的聲音,
一球擊出,弧線拉過整個天空,
你會如你所願,忘掉自己。


最後,讓我們借用李娜今天一句非常精彩的話,略作修改來做結尾吧,
Also we are so lucky,to find you.
Trust me!


謝邀。

一約稿,直接放了。

當2014年澳網女單決賽第一盤比賽以搶七局艱難結束時,你會開始擔心。你會疑慮這是否又是一場三小時激戰,你會考慮澳網著名的烤爐天氣,考慮到李娜已將32歲,而對手多米尼卡-齊布爾科娃小她七歲。當然,如果你看過2011年和2013年澳網決賽,你會更生不祥之感。你記得2011年李娜是如何敗給克里斯特爾斯的,2013年她是如何倒地、受傷、被阿扎倫卡碾掉最後一絲體力的。然後你會想:明明齊布爾科娃只是第20號種子,可是李娜打她,為什麼如此艱難?
賽前,李娜的傳奇教練卡洛斯-羅德里格斯曾談論起2011和2013年,李娜的兩度澳網決賽敗北:「那些失利,會讓李娜更強大。」這時你會疑惑:果然如此嗎?卡洛斯這是預言,還是一種寬慰?——過往那兩次敗績,豈難道是澳網,乃至大滿貫,對李娜的魔咒嗎?

2011年春天,李娜拿下法網女單冠軍,個人第一個大滿貫冠軍,登上人生巔峰。但那一次巔峰之旅,好像用盡了運氣。之後整整十四個月,她一直在遭遇各類倒霉事:2011年法網後,她沒再得過冠軍。跨入2012年,運氣並未好轉:2月在帕塔亞公開賽,首輪被淘汰;3月在巴黎,1/4決賽輸給了科貝爾——當時科貝爾還只是世界排名第18,正是這場勝利讓她扶搖直上——然後是索愛公開賽1/4決賽輸給莎拉波娃、保時捷大獎賽1/4決賽輸給拉德萬斯卡、馬德里公開賽1/4決賽輸給阿扎倫卡。5月在義大利,她終於殺進決賽並先勝一局,然後被莎拉波娃大逆轉;法網,她第四輪被施維多娃逆轉;溫布爾登,第二輪她就被淘汰;奧運會,首輪被淘汰;羅傑斯杯,她一路殺到決賽,然後被科維托娃擊敗。整整十四個月沒有冠軍了。
而且,不只如此。進入2012年之後,李娜在比賽里的狀態,總是走下行曲線。比如索愛公開賽敗給莎拉波娃,第一盤3比6輸掉,第二盤乾脆被0比6橫掃;比如輸給拉德萬斯卡,6比3先下一局,隨後是2比6、3比6被逆轉;馬德里對阿扎倫卡、義大利對莎拉波娃、法網對施維多娃,全都是被逆轉。
這聽來很像一個老將的常見案例:李娜30歲半了,而且有舊傷。她能在第一盤取勝,但比賽越長,對她越不利。體能與心態內外交灼,都讓她心情不佳。

2012年8月,辛辛那提西南財團賽的決賽,緊張提前襲來。第一盤,科貝爾6比1取勝,幾乎沒遇到什麼抵抗。李娜慣常的侵略性,至此無所施展。
直到卡洛斯-羅德里格斯走進決賽場,走到李娜身邊。後來在訪談里,他承認他告訴了李娜「雙反是科貝爾的弱點,沒有太多過渡」、「你要打好自己的反手」、「更多把球送到科貝爾的反拍位置」、「儘可能把球打快打深」。以及,羅德里格斯招牌的口訣:「一拍一拍打,耐心!」
然後,李娜微笑了。
第二盤,科貝爾一度領先到3比1,看似局面大好,但李娜沒給她機會。自那之後的12局,李娜轟下了11局。李娜6比3逆轉第二盤,然後第三盤摧枯拉朽的還一個6比1。科貝爾反而被打崩潰了。
一年零三個月後,李娜終於又拿到一個冠軍。而這時距離她初見羅德里格斯,還不到四天。
是的,實際上,直到2012年8月18日,47歲的卡洛斯·羅德里格斯才和李娜接上頭。當時,羅德里格斯承認:他和李娜先前只靠發電子郵件溝通,每封電子郵件,都伴隨著他觀看大量的李娜比賽錄象。所以他提出的改進意見,也都是些非常小的細節:
發球之後的站位;迎球移動;反手擊球。

因為從一開始,卡洛斯就相信:到了李娜這個年齡與境界的選手,已經不可能再改頭換面了——比如,一個12歲的孩子,你可以讓他嘗試納達爾式的紅土+上旋,可以讓他習學桑普拉斯式的草場+發球。但30歲的費德勒已經無法強扭成阿加西的打法了,而且最高境界的選手,技藝早已爛熟精通,需要的只是一點兒細節的點撥。比如,有沒有什麼招式調整,能夠抵禦時間的侵襲;有沒有什麼手法的微調,能解決現有的弱點。最後,在征戰多年後,如何改變自己的心態。
而這些,恰好是羅德里格斯的專長。
羅德里格斯教練一路培養海寧長大,他經歷過一個女子網球手可以經歷的一切:年少出征,技藝成熟,攀登頂峰,應對挑戰,老去,心態的變化,退役,復出。他知道一個女子網球手可以經歷多麼深重的挫敗和自我懷疑。他給李娜的許多技術上的建議,都無須特意雕琢,只是個方向。比如:改進反手,擊球點再提前些,尋找更多進攻機會,加入上旋以豐富戰術構成。但李娜和他都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
一拍一拍慢慢打。

後來,就是2013年澳網決賽。
「有2秒鐘,我看不到任何東西,眼前全黑了。醫生進場後我緩過來了,摸了摸自己的腦袋,因為我怕磕破出血。摔倒的時候,我聽到了腦袋撞擊地面的聲音。」
李娜如是說。

那是2013年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女單決賽的決勝第三盤。這次摔倒後,比賽進入第三次暫停。賽會醫生很緊張,為李娜進行了長時間的腦震蕩測試:讓李娜盯著自己的手指,移動眼珠;囑咐李娜轉動脖子,看她是否受傷。以至於到最後,李娜都笑了:
「好像在兒童醫院的感覺。」

略有常識的人都明白:在網球比賽里會摔到後腦,實非常見。李娜並非運動神經失調,會一踉蹌仰天摔倒,特意去磕自己的後腦。她這次摔倒,是為了保護自己之前扭傷了的左踝——就在第二盤第五局。
離31歲還有一個月的時間。球網對面是世界第一、小自己8歲的阿扎倫卡。左腳扭傷,然後是頭部摔傷。在澳大利亞的酷暑下,比賽已推進到二小時半。
用WTA官方微博的一句話就是:
「只要你能夠站在那裡,便是最偉大的勝利。」

實際上,就在此前一場,李娜剛在澳網半決賽,完成了一場堪稱個人最出色的比賽:兩個6比2,2比0,乾淨利落削倒了莎拉波娃,又一次逼莎拉波娃上演了「只要再贏一場就能成為世界排名第一,卻不幸落敗」的悲劇。而就在這場比賽里,有許多比分差更耐人尋味的細節:卡洛斯對李娜的各項技術——發球、正手、步伐和網前——所做的雕琢,都顯出來了。
發球的細節是最顯而易見的:2013年澳網的李娜,發球時速比以往多了10公里,落點與旋轉更為刁鑽。這是卡洛斯以往就強調的:發球需要多用腿部力量。
然後,是阿加西前教練吉爾伯特評價的:李娜的正手,前所未有的好。的確,比起以往的大量平擊,如今的李娜正手更多上旋,有了調動和變化,逼對方打出淺回球,然後一擊致命。對淺球如何一擊致命?卡洛斯強調:有淺球機會,那就果斷上網。
最後,就是步伐和站位。這是網球里至為細緻的東西,我們能看見的明顯變化,就是李娜願意站到底線內來迎對方的二發,願意更多變、更積極的與對手周旋了。

甚至,在2013年澳網決賽第一盤,李娜也很順利:6比4取下,1比0領先阿扎倫卡。那時,離她第二座大滿貫冠軍,還差一盤。
然後,就是她左腳那次扭傷了。
在扭傷之前,第二盤李娜以1比3落後。這沒有理由可找:對手的確是當今世上最強,同時也是最全面的女子網球手。在此之前,李娜中路反手出界甚多,因為阿扎倫卡一如男子網球的德約科維奇,能夠覆蓋全場,能夠輕鬆把被動防守球打成防守反擊甚至制勝球——她並不像莎拉波娃那樣,重守輕攻。

而在扭傷之後,李娜面對的局勢更為糟糕:很明顯,她不敢,也不能,過於蹬地發力,這直接影響了她的步伐;比不敢蹬地發力更左右為難的事是,她不能讓阿扎倫卡看出她的破綻。誰都知道,阿扎倫卡是世界上最善於調動對手的球員。一旦被她發現自己的破綻,一如鯊魚聞到血腥便前來吞噬一樣,阿扎倫卡會用大範圍調動,硬生生把李娜累死。

所以,你能夠看到李娜的倔強:1比3落後,腳踝扭傷,她硬生生的把分差追到4比4平。在那段時候,她像頭母獅子,傷痛只是讓她更加憤怒。真的,當4比4時,世界都在屏息凝神:只要她再多拿兩局,比賽就此結束,她就是大滿貫冠軍了!
很可惜,阿扎倫卡的控制能力實在太強,而李娜受傷後,反手依然無法發力。阿扎倫卡6比4拿下第二盤:這是本屆澳網,李娜丟掉的第一盤。
然後就是決勝盤。
如果從戲劇角度而言,第三盤發生的事情,像一部電影的插曲。決勝盤第三局後,墨爾本當地開始了焰火表演:那是為了慶祝澳大利亞國慶日,但也可以說,是為這場決賽添彩。一如之後《體育畫報》的總結:
「這場比賽擁有一切:一個英雄,一個反派,焰火,傷病,一次腦震蕩……這可能不是場好看的網球賽,但絕對不缺少戲劇性。」
這段總結很是模糊。英雄是誰?反派是誰?你所能看到的是,阿扎倫卡也申請了醫療暫停。雖然旁觀者看來,她似乎並未受傷。時間流逝。李娜帶著傷,等阿扎倫卡回來。
焰花落盡,然後就是我們知道的:比賽重開,又一局後,李娜的頭磕在了地上,醫生進場,比賽第三次暫停。
到此地步了,李娜還要繼續打嗎?

李娜不是在繼續和阿扎倫卡周旋。她沒有用「不輸掉這場比賽」的思維。她要贏。她的進攻之勢,沒有因頭與腳的傷痛停下來。全場比賽,她36個制勝球,阿扎倫卡僅18個。當然,代價是,她也有57次非受迫性失誤,阿扎倫卡僅28個。李娜沒有停下來。她一直咬著牙,進攻到了最後,3比6敗北。
然後才哭出了聲來。

在此前,直到半決賽為止的六連勝、12比0,我們看到了李娜的變化:更多變的發球,更全面的正反手,更多變的調動、更大膽的上網,平衡、堅韌、全面。可是在決賽,當傷病突襲而來時,曾經的那個李娜又出現了:倔強、堅韌、咬著牙打每個球。哪怕在那幾秒眼前發黑的時節,她都沒考慮過退賽。
「過了幾秒不就能看到了?比賽還沒有結束,肯定是要繼續打的。」

然後,重新把時間快進到2014年澳網決賽。

要回憶一遍她和阿扎倫卡那場大戰,你才明白,2014年,第三次澳網決賽,終於奪冠之後的意義。
2013年澳網敗北,細節在於她的反手、她的發球,當然還有比賽後半段時時滋擾她的傷病,以及那揪人心肺的倒地。實際上,當她澳網決賽左踝傷勢加劇,導致她七個星期不能比賽的時候,2013年澳網決賽彷彿是她的絕唱:她年已31歲,還帶著傷,按照通常的劇本,她應該順理成章的開始老去、下滑、淡出最頂尖陣容了。

所以,惟其如此,2013年後半段發生的一切於李娜而言,才像是一部大逆轉劇。
她在溫網、羅傑斯杯和美網,都走得挺遠——不像2013年澳網那麼遠,但足夠她在年底升到世界第三。她在深圳完成了一次衛冕,然後來到了澳大利亞。對莎法洛娃那場比賽,她一度身臨絕境——1比6輸掉第一盤,5比6落後第二盤——但她完成了逆轉,自那之後,命運便開始對她微笑。直到進入決賽,面對齊布爾科娃,在去年失利的環節——接發球和反手——之上,李娜贏回來了:她是靠著穩穩的接發球和兇猛的雙反,擊潰了齊布爾科娃。這一切都像是對去年此時的復仇。
「那些失利,會讓李娜更強大。」
只有審視了2013和2014兩次澳網決賽,你才能明白卡洛斯這話真正的含義。


於是,在2014年澳網決賽第二盤,李娜沒有讓勝利滑走。反手、發球和傷病,這次都沒來得及滋擾她。她穩穩拿下發球局;然後破發;再穩穩拿下發球局,再破發——在第二盤的第四局裡,她完全反客為主;她氣勢洶洶,毫不客氣地對齊布爾科娃的發球回以深落點的雙反斜線,卯足勁的架勢,活像個棒球手抽出勝利全壘打。4比0領先時,李娜依然不怎麼笑,而齊布爾科娃卻笑著開始搖頭。

第一盤的犬牙交錯,在第二盤變成了一邊倒。齊布爾科娃的情緒在緩慢垮掉。事實上,不是她軟弱,一如賽前李娜所言,「我們都打了六場比賽才到決賽,我們都有足夠的信心。」但高手對決,到最後不免此消彼長。在理當往前逼一步的時候,李娜往前逼了一步——於是第二盤,她完全掌握了局面。
甚至在第二盤第五局,她一度落後兩分時,還是可以不疾不徐,把分差逆回來,保發成功。雖然那時大勢已定,那一局看去無足輕重,但李娜沒有給齊布爾科娃一點兒機會。第二盤第六局一開始,李娜就是一記納達爾式的雙反直線,切著邊線得到制勝分。這是穿心鑿肺的一擊。你很清楚:當你的對手能夠如此精確而兇猛的打擊到你時,你是無從反抗的了。

於是齊布爾科娃無從反抗了。李娜6比0拿下第二局,2比0。她的第三次澳網決賽,她的第一個,也是亞洲史上第一個澳網女單冠軍。
距離她上一個大滿貫——2011年的法網——已經過去了近三年,下個月,她就要32歲了。
如她所言,她和齊布爾科娃都走過了六場比賽,才走到了決賽。但戰鬥的漫長,遠非六場可比。從2011年法網,走到2014年澳網,這是一段更長的旅程——一個巔峰走到另一個巔峰,其間的低谷,對一個年過而立、背後還時不時要被捅刀子的女運動員而言,艱難可以想見。


正因為這過程如此艱難,所以奪冠之後的環節,才讓人如此喜聞樂見:
李娜賽後感謝了卡洛斯-羅德里格斯——如上所述,自從老先生接手以來,李娜一步步重歸巔峰——然後是經典的李娜和姜山秀恩愛。姜山黝黑圓潤的臉,再一次笑到眉眼盡融;當李娜說出「我的先生……他在中國很有名」時,墨爾本人民歡聲四起;當李娜追加一句:「你很幸運才找到了我喲」時,連澳大利亞演播室的諸位都按捺不住,開始挑著玩笑開了。

前一年,李娜如是說:
「原本我是想贏得冠軍,當做結婚紀念日禮物送給姜山的。」

當然啦,一定還會有媒體會挑剔,會繼續念叨「當體育明星的個性已經變成一種肆無忌憚的任性,又有誰來約束這種可怕的任性?」會繼續追念「李娜順應形勢調整自我,不讓個性成為任性,不讓任性觸碰人們的心理底線」——哦對了,就是半年前的《人民日報》——但那就由他們去好了。人生得意須盡歡。在這樣的夜晚,這是屬於李娜和姜山的瞬間,他們理當享受這些時光:畢竟,這還是第一次,有一對亞洲夫妻在澳網決賽的頒獎禮上,彼此打情罵俏。這一晚,李娜是澳大利亞的女王。這次勝利,初看是她在過去兩星期里完美表現所得,但若將時光放長,回到去年此時,甚至回到2012年低谷之際,回到2011年那一次得到法網,丈量自那以來,李娜一步一步的細節,你便會明白:這一晚,世上沒有第二對夫婦,比她和姜山更配得上這樣的任性,這樣的歡笑,這樣的自在與愛。


一生有李,娜就足矣

娜姐捧杯太激動了,看了10年的網球,本能的覺得應該是寫一點文章來慶祝娜姐的奪冠.不為什麼,只為自己,為了對網球的熱愛。

職業化

最開始知道網球這個項目,是04年的奧運會女雙比賽.當時甚至連網球比賽的規則都不懂,覺得比分15,30,40看起來很怪異.也看不出來誰打得好,打得不好,記住了那兩個黑得跟煤炭似的姑娘一個叫李婷,一個叫孫甜甜.

她們贏了,當時的解說說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取得奧運會網球項目的冠軍,我還以為網球也和其它的運動項目一樣,奧運會才是其最大最重要的舞台,覺得李婷孫甜甜這對組合好了不起,擊敗了全世界的女雙好手獲得了冠軍.

現在隨著網球運動在中國越來越普及,我們都已經知道了在職業網球界雙打和單打所獲得的關注度和認可度絕對是不可相提並論的.並且在職業網壇,奧運會的重要程度居然是一個排在了4大滿貫之後的一個比賽.

以前我還很困惑,怎麼可能呢?4大滿貫每年都有,奧運會4年才一次的啊!重要程度怎麼可能奧運會還不及其它的比賽呢?現在慢慢了解了,奧運會的重要性在當時那個年代被中國人為的誇大了。同時奧運會冠軍是沒有收入的,也就是不會因為得到了冠軍而獲得奧委會給出的現金獎勵.奧運會冠軍絕大部分收入來源來自於商業的贊助,和國家的獎勵.

在中國,不受關注的運動項目比如摔跤,跆拳道,舉重,這些大部分的奧運冠軍的收入都是來自於國家的獎勵.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2012年的一位舉重失利獲得亞軍中國運動員說出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的驚人語句,因為如果沒有冠軍,他的人生前途or錢途都是灰暗渺茫的.

而職業運動卻是不一樣的,根本不需要國家的獎勵,他們為自己而戰.收入來自於獎金和贊助,獎金的多寡取決於自己實力的好壞,贊助的多少除了成績的好壞之外還取決於其在商業方面的重要程度.

高度職業化的運動意味著無與倫比的的關注度,世界性的認可度和全名性的讚賞度.籃球有NBA, 足球有歐洲的各大聯賽和歐冠,賽車有F1,棒球有MLB,橄欖球有NFL,網球有ATP和WTA.這些項目是全世界都有人熱愛並關注的,不像乒乓球和羽毛球在亞洲的局限性(當然和成熟的商業運作也很有關係)。這也是為什麼像林丹如此空前偉大的羽毛球運動員,只能在中國紅,同時一年所有的收入含商業收入在最恢弘的2012年也才2200多萬元,娜姐在澳網光是打球兩周賺得了1400萬。在2013年公布的福布斯榜中,中國收入前四的運動員中,第二的孫楊,第三的林丹,第四的劉翔加起來都沒有排在第一的娜姐賺得多。

這就是職業體育的優勢,在職業體育中拔尖的運動員能獲得無法想像的巨額財富。德約科維奇和小威在2013年光是獎金就有1000多萬美元,還不算他們的商業代言。

這就是為什麼李娜在09年之前多麼希望單飛的原因,單飛就是說運動員脫離舉國體制的培養,允許運動員自主訓練、自主參賽、自負盈虧的政策。這意味著她們將脫離傳統的行政管理模式,獲得自由計劃自己的網球職業的權利——可以自己制訂時間表,選擇教練和後援團隊,只需將一年的賽事按周期上報,而且只用將獎金收益的8%~12%上交給中國網球協會。

這是史無前例的過人之舉,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大家都誇讚中國網管中心主任孫晉芳,正是她勇敢批准單飛的英明決策,才讓李娜有了屬於自己的自由的團隊,讓這個小團隊幫助她走上了網壇的巔峰。可以說正是單飛才讓李娜有了現今的成就。

緣起網球

因為我總喜歡宅在家裡, 從小就不喜歡足球和籃球這些對抗性激烈需要身體接觸的項目,喜歡羽毛球,喜歡排球,後來由伯父的推薦,開始了打網球,覺得很有意思,慢慢開始模仿網球球員的動作,希望能在和伯父家的網球競爭中更厲害一些,於是逐漸的認識了費德勒,納達爾,莎拉波娃,大威,小威,海寧,莫瑞斯莫這些網壇名宿.從05年開始就漸漸的開始看CCTV5轉播的網球賽事.感謝數字電視開始出現,家裡很早就買了高爾夫網球頻道,每年的暑假可以看到溫網的比賽。而且那幾年ATP的年終總決賽是在中國舉行的,所以有幸看到很多的網球比賽。在頭幾年,也就是費德勒最黃金的幾年,我覺得男單真的很難看,因為除了在紅土上,費德勒真的是不可能被戰勝的。我看的費德勒的比賽,他都是最後勝利的一方,當時關於男網最熱門的話題還是費德勒可不可以超越桑普拉斯的大滿貫記錄和他可不可能獲得全滿貫。看到了阿加西的退役,威廉姆斯姐妹在溫網的統治,認識了巴托麗,神奇的逆轉海寧,得到溫網的亞軍,知道了比利時雙姝和大小威姐妹的淵源,見證了莎娃拿美網,澳網,法網成就全滿貫。見證了費德勒從08年溫網開始慢慢的flop,納達爾的崛起,德約科維奇的崛起,這麼多年數下來,才知道自己看了多少的網球比賽。

緣結李娜

06年令人激動的是鄭潔晏紫拿到了澳網和溫網的女雙冠軍,開始知道原來中國也有厲害的網球選手,而不是僅僅是李婷孫甜甜的曇花一現。也是在那時才知道,原來就算是雙打的決賽,看得人也是寥寥無幾,才明白單雙打在網球界的認可度是有多大的差距。也就是在06年,知道了李娜,第一個闖入溫網單打8強的中國選手。在07年,印第安維爾斯的半決賽中,第一次熬夜看了李娜打比賽,我記得非常清楚是打漢圖楚娃,3盤大戰輸掉了。從那時起我知道了李娜是一個技術出眾,但是穩定性很差,心理脆弱的選手。當年看她的比賽,是真的會被氣死,哈哈。明明看出來比對手強很多,可就是能讓一場比賽40,50多個的非受迫失誤把比賽拱手相讓。當時我就在想,若是李娜能夠多一點穩定性,不那麼急躁,她肯定是世界前十的水平。當時的預言,沒想到,等了這麼多年,在2010年才等到她步入前十。想起一位朋友在13年李娜澳網失利後說的話,多麼遺憾李娜單飛太晚,多麼希望李娜早幾年遇到卡洛斯,那麼李娜的成就絕非如此。

李娜的成熟就是從2010年單飛一年後產生的,她越來越穩定,突破到澳網的半決賽,遺憾輸給小威。真正讓我愛上李娜是11年她突破到澳網女單的決賽,成為了有史以來第一位進入大滿貫決賽的亞洲選手。她幽默的談吐,犀利的進攻,當然,出眾的成績帶給國人的自豪感,特別是一個看了網球很多年的人突然發現一直關注的那個人居然有可能拿到大滿貫的冠軍了!這些都讓人難以抵抗對她的喜愛。

當我們都在想下一次哪一位中國選手啥時能再進大滿貫決賽時,誰能想到,就在幾個月後的法網,李娜一路過關斬將,居然問鼎了羅蘭加洛斯,成為了首位獲得大滿貫冠軍的亞洲人!

都當人們以為她會在11年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的時候,她突然的flop了,而且是急速的下降。突然的名利雙收使得她迷失了前行的方向,以前她只是一名純粹的網球運動員,沒想過當名人,承擔名聲帶來的社會責任。這些似乎看起來簡單的道理突然之間全部朝著李娜涌去的時候,她迷失了。以至於她在自己的自傳里說到,她感覺自己一個人是獨自上場。

在11年溫網第二輪李娜遇到了當時還是新秀但是後來成長為13年溫網亞軍的利斯基,在北美賽季幾個大型比賽中不斷地被蛇姐也就是當年的美網冠軍斯托瑟擊敗,美網和中網的相繼首輪出局,讓人們覺得她不過是曇花一現運氣好拿到的大滿貫冠軍罷了。可是只要看看娜姐當年法網奪冠擊敗的對手,只要稍微懂現在WTA格局的人都會意識到那個冠軍的含金量。16強擊敗了奪冠熱門當年的溫網冠軍科維托娃,8強擊敗了後來的世界第一阿扎倫卡,4強擊敗了莎拉波娃,決賽戰勝了衛冕冠軍。除了小威相當於擊敗了所有能碰到的高手,含金量多少每個人心中也應該是自有定論。

2012-2013我在國外留學,也讓我第一次完整的follow了李娜整年所有的比賽。2012年的下半年,卡洛斯來到了李娜的身邊。李娜用辛辛那提的冠軍歡迎了新教練的到來。化學變化在那一年還不太明顯,畢竟時間太短。

直到2013年,李娜先是深圳奪冠,後是澳網一路殺進決賽,才讓我們明白了這位名帥帶給娜姐多麼大的改變。若不是那兩次摔倒,達芙妮杯說不定一年前就已經被娜姐收入囊中了。李娜說12到13那個賽季的冬訓讓她吃盡了苦頭,她甚至開玩笑的說終於明白海寧為什麼要退役了(因為受不了教練的摧殘,哈哈)。澳網亞軍明顯是個不小的甜頭,可以看出李娜開始完全的相信她的教練卡洛斯,他說什麼李娜就真的去執行,比如帶來網前技術的改變。

李娜傷愈復出,北美的硬地賽進入八強。紅土賽季高開低走,2013法網天時不在自己這邊,兩場雨完全改變了比賽的走勢,法網第二輪對手來自美國的馬泰克如同打了300升雞血般的打出了職業生涯最好狀態的恐怖第三盤也是任何人都事先沒有預料到的事情。就是這場比賽,才有了後來掀起媒體軒然大波的三叩九拜言論,這些和媒體的衝突甚至一度使得娜姐想到了退役,她和她的教練卡洛斯交流了她的困惑和想法,卡洛斯告訴她,等堅持到溫網結束之後再說。結果李娜溫網平了自己的最好成績,闖入了8強,若不是和A拉第一盤的那個盤末點ACE球的誤判,說不定李娜還能夠創造自己溫網的最佳戰績。當然比賽沒有如果,就像如果今年澳網第三輪薩法洛娃的賽點球拼進場了的話,也沒有今天的舉國歡騰了。

2013年我去溫網現場看了球,也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現場看娜姐打球。那是娜姐溫網第三輪的比賽,當時在面對對手的發球勝賽局時李娜從容淡定的破掉了對手的發球局同時連贏幾局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在那時我就明白自信的娜姐回來了,從法網失利的陰影和要退役的風波中走了出來。北美賽季兩個4強,說明了娜姐實力已經回到了TOP的行列。隨後美網娜姐一路殺到4強,創造了自己美網的最佳戰績。4強遭遇小威。第一次來到法拉盛4強的娜姐明顯的被小威故意裝出來的氣勢嚇到了。完全失常的發揮也是必須要交出的一份成長代價,只是當時我在想,娜姐如果年輕幾歲多好,那麼這樣的代價完全的可以接受,為以後更好的成績鋪路。可是我們都知道,他已經31歲了,應該不只是我,還包括很多的娜離子都在困惑吧,娜姐的年紀還可以交出這麼高昂的代價去學習嗎?大滿貫的4強說實話還能能有多少次呢?娜姐隨後中網發揮正常,輸給了狀態回升的科維托娃。直到年終總決賽,一路過關斬將,闖入決賽,實現了自己年初給自己定下的目標,闖入世界前三,才讓人們意識到,李娜是一個說到做到的人,有夢想,就勇敢說出來,並且努力拚搏去實現它的人!

所以當14年到來時,李娜參加深圳公開賽,最開始本來還不太願意說出自己的賽季目標,結果在教練卡洛斯的教導下,大聲的說出了自己這個賽季的目標,再奪一個大滿貫!卡洛斯說有目標就要說出來,這樣就有更多的人監督你給你動力去完成它!是的,所以李娜在衛冕了深圳賽的冠軍之後大聲的宣布了自己的賽季新目標,只是,當時,有多少人相信她呢?

放棄了去年悉尼的比賽,提前一周來到墨爾本訓練的李娜明顯是做好了自己的準備,就算沒有人相信她,獨自上場的她是相信她自己的,於是就有了一步一步走上巔峰的李娜。今年真的不能否定李娜的簽運不錯,4號種子的身份殺到決賽碰到的對手甚至連前20的都沒有。可是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不然的話去年的冠軍怎麼能掉入她人手中呢?連澳網的官網也打出了Final-Li!的標題,說明澳網也是覺得李娜在那裡的表現配得上最終的冠軍。

澳網是李娜最喜歡的大滿貫,現在顯然也是成績最好的大滿貫,一冠兩亞說明了她在澳網的實力。Aussie Na表明了她在澳洲受歡迎的程度,絕對冠絕除了中國的任何一個地方。因為13年的溫網,李娜前幾輪一直都是被安排在了3號場這種甚至可以用場地票就可以進去看的場地比賽。在溫網我聽到了兩個老外在討論為什麼有這麼多亞洲人在排隊要進入三號場,我聽到了一個老外的解釋是因為She has asian sensation. 意思是李娜在亞洲有轟動的吸引力,沒有錯,解釋得很對,但是也明確的點出了是在亞洲,也就是說歐洲是很少的。也如同我看比賽時一樣,
李娜的球迷大多數來自亞洲,或者說中國。就算是caucasian也必定旁邊坐了一個亞洲面孔,大部分的人沒有選擇支持李娜。只有在澳洲,對李娜來說才是半個主場一樣的,大部分的球迷都是支持她的,我想也是她愛那裡的原因之一吧。

2014年1月25日,李娜創造了屬於她自己的傳奇,終於手捧達芙妮杯接受世界的矚目,職業生涯在澳網也不再留有遺憾。在她大聲宣布自己的目標之後的三個星期內,她就做到了!再拿一個大滿貫冠軍,聽起來簡單的一句話,不是當事人怎能明白其中的堅定和雄心,不是當事人怎能明白其中所需要付出的汗水和艱辛。有多少人以為這只是一個美好的期許的時候,李娜就一步一步緩慢卻堅定的前行著做到了!966天的等待,你我作為球迷都經歷了無數的煎熬,何況是她呢?!所以,當央視的解說員說她值得和配得上一切讚美之詞的時候,我覺得太對了!她早已名利雙收,一年一億多元的收入冠絕中國體壇,她的富有3,4代都用不完。但是她還在拼搏,還在不斷挑戰自己,讓自己更強。她讓所有人看到了努力拚搏的勇氣,看到了身處巔峰還要挑戰自己改變自己的決心,只為了讓自己更強,只為超越自己!她T-shirt上寫著心敢比天高,她自己翻譯的是my heart has no limits. 既然沒有limits,那麼我們就有理由相信,2個大滿貫冠軍絕不是終點,這才是起點,既然娜姐已經驗證了中國的古話事不過三,那麼中國還有朝三暮四,十全十美這些美好字句等著娜姐去一一實現呢!

未來,娜姐心敢比天高,我們球迷也是一樣,被你激勵著永遠去拼搏。你已是傳奇,可傳奇還沒有終結,我們陪你一起書寫。就算直到你退役也再無大滿貫進賬,也沒關係,因為一生有李,娜就足矣!


經此一戰,手握兩個大滿貫、躋身過世界排名TOP3的李娜基本可以被稱作中國職業運動員中最高成就者,換言之,歷史最偉大的中國職業運動員

這並非過譽。如果娜姐能夠在退役之前再拿一座大滿貫或是登上TOP1,這個稱謂不僅將在這個時代坐實,甚至在可預期的十到二十年內,也不會有人威脅到她的歷史地位。

首先,劃定比較範圍是很重要的。職業競技體育是這個這個星球上最具競爭性的一項事業。奧運會項目眾多,但兼具高度的職業化、商業化和國際化的體育項目卻少之又少,而且是經過長期客觀選擇後的結果,網球就是其中之一。放眼世界,也只有足球、籃球、高爾夫球、賽車(F1)、職業拳擊、自行車等少數項目中可以誕生享譽世界的偉大運動員,這正是我們讚美馬拉多納、喬丹、伍茲、費德勒、舒馬赫、阿里乃至(沒有承認服用禁藥前的)阿姆斯特朗們的原因。當然這不是說博爾特和菲爾普斯不如以上那些名字一般偉大,但他們的成就與聲望來自奧運會,而奧運會從基因里是提倡業餘體育的。從這一點上看,所從事的項目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優秀運動員在成為業內翹楚之後所能擁有的歷史地位,李娜無疑在這方面佔了一點「便宜」。

在中國體育的語境下,我們習慣於以奧運金牌的數量和意義來衡量和評價運動員,新中國參加奧運會以來,也的確出現了一批在所從事項目中兼有冠軍數量與統治力且享有很高聲望的頂級運動員,比如李寧、鄧亞萍、伏明霞和林丹。我承認拋開項目,就競技能力與比賽氣質而言,鄧亞萍可以算是一個意志加強版的李娜,林丹甚至像是費德勒+納達爾的合體版,但不幸的是(幸運的是),他們生在中國體育的奧運優勢項目之中,來自世界範圍的競爭與關注比起網球而言不可同日而語。

網球是一項極其個人主義的運動,別看每次冠軍領獎發表感言的時候都要感謝團隊,但正如李娜那本自傳的名稱一樣,更多的時候運動員能做的只能是「獨自上場」。放在整個職業體育里比較,也只有高爾夫球、斯諾克的個人化程度與之相近。隔網運動里的乒羽都是允許教練賽中指導,拳擊也有回合間的指導,F1和自行車雖然個人作用很突出但基本算是團隊運動,而網球四大滿貫賽不僅不存在賽中指導,甚至對球員包廂成員的語言和肢體動作都有嚴格限制。當然付出這樣的代價是有回報的:一旦網球運動員闖入大賽決賽並奪冠,享受幾萬名觀眾的歡呼與掌聲,捧杯的同時還能來段獲獎感言,那種「集萬千寵愛於自己」的成就感真是想一想都一身雞皮疙瘩,相似的場景我只能想到NBA總決賽里頒發FMVP的環節。扯遠了,說這些的目的是想表達,相對於團隊項目,身處個人項目中拿到頂級成就對於評價運動員的歷史地位也是有加分的。這就涉及到評價李娜是否是中國最偉大職業運動員時她最大的競爭對手,也是很多持爭議觀點的人一定會提及的另一名偉大的職業運動員——姚明。

世界第一運動是足球,而中國第一運動是籃球(註:當然從純粹的群眾普及度上或許乒羽還高點,但綜合考量商業性、職業化程度和社會關注度,現在應該是籃球),這既和中國足球自己不爭氣有關,也在很大程度上與姚明有關。在NBA這樣頂級職業體育聯盟的中上水平球隊打上主力,本身對於亞洲球員來說就已經是很偉大的成就了,對於中國體育迷而言,更是近乎舉國關注。相比於女子網球,NBA的競爭性無疑更強,影響力也更大。客觀地說,姚明以他自己的能力和勤勉在NBA取得的成就,已經幾乎做到亞洲球員所能達到的極限了,作為一個中國運動員,他為整個中國體育帶來的影響力也幾乎到了極限。但遺憾的是,他缺少殺死爭議的硬指標。你可以說NBA每年只有一個總冠軍,而大滿貫每年有四次,概率不一樣,但沒得到終究是沒得到,這並非苛求,而是競技體育的殘酷,就像男子運動就是比女子運動要更具影響力更加分一樣殘酷。所以綜合各項因素,如果比較一滿貫的李娜和姚明的歷史地位,我傾向於投姚明一票,但如果比起兩屆大滿貫在手的李娜,我認為姚明至少需要一個西區冠軍才能壓過李娜。當然這一切早已不再有可能性。

說李娜這份歷史地位在可預期的一二十年內也很穩固,其實是個痛心的估計。中國足球和中國籃球雖然近年來職業聯賽搞得欣欣向榮,但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他們都身處三十年來的最低谷,即便從現在開始政策對路苦心經營,沒個十年也很難出現頂級運動員。下一代職業運動員在各自項目里冒尖的不過丁俊暉、馮珊珊兩人,斯諾克雖然在中國廣受歡迎但世界範圍內仍是小眾項目,高爾夫則剛好相反,在世界範圍內是主流項目但在中國受眾太有限。和保齡球、地擲球、藤球、板球、壁球這種項目同列體育總局小球運動管理中心旗下,這兩個項目的尷尬之處可見一斑。當然,如果小丁能穩居世界第一個兩三年,或是小馮能打出曾雅妮在2012年的成績,或許還可以討論討論,但這是不是過於樂觀了……

綜上,李娜在中國體育的大環境里所受的非議太多了,但歷史最偉大中國職業運動員的投票中,她無疑是更配得上的那個選項。


@靳曉楠 和 @李暘 已經說得很好了,但我特別特別想補充一件事,也是 @靳曉楠 老師提到的,但我覺得講得不過多,這件事,我認為再強調也不過分。

那就是李娜及其出色的現場獲獎感言。

如果你回看最近幾年的中國體育,那些標誌性的人物:從孫雯,到姚明,到劉翔,到李娜,到徐莉佳,我們好像看到了很多與傳統的中國運動員不同的形象,而這些人,共同的特點是:非傳統優勢項目。這個趨勢背後的原因很多,要展開講可以講很久,我們按下不表。

但這個現象本身,我認為甚至比李娜拿下這個冠軍更為重要,重要得多。

「中國體育」四個字,在不同的群體眼中,有不同的解讀:在政治家眼中,是一種工具;在民眾眼中,是勝利時的激動與附和,失敗時的辱罵和唾棄;而在外國人眼中,是一種畸形——如 @靳曉楠 所說,是1984式的機械化流水線產物——沒有個性可言。

在西方媒體的宣揚下,中國體育這個片語,是中國式政治的縮影,代表著強權壓迫,代表著無人性人權可言,代表著為逐利而不惜一切代價,用一個詞來概括的話,可以叫「中國式成功」——毫無疑問,這是個貶義詞。這裡有西方媒體的原因,更多的卻的確是中國體制帶來的問題,儘管中國體制也帶來了金牌和成功,但卻無法獲得世界的認可。

而從孫雯到姚明到李娜,無論是什麼原因或過程,他們可以說在外部內部的原因共同促進下,他們用自己世界級的成功和面對成功時候與其他中國運動員不同的笑容,英語,幽默,樹立了中國體育全新的形象——終於,靠著這些人個人遊刃有餘的表現,中國體育開始逐步可以擺脫中國式成功的陰影,開始有了自己真正的,有血有肉的體育標誌與體育偶像。

在這裡不想討論體制的成功與問題,李娜的成功是否會對體製造成衝擊,但至少,李娜昨晚摧毀式的第二盤表現以及賽後即使放在西方體育屆,也可以說是頂尖的賽後獲獎感言,就像孫雯錯過冠軍時的淡定就像姚明每一次的得分籃板和記者採訪,就像劉翔在奧運會奪冠後身披國旗的那一跳一樣,又為「中國體育」這個片語,從貶義回到褒義,貢獻了及其重要,分量很重的一份力量。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想想另一個人:丁俊暉。我始終認為,小丁無法取得突破的原因,就在於他與姚明和李娜的這點差距。

從這個角度來講,很多「愛國主義者」質疑她不使用中文,我覺得只有四個字形容:井底之蛙。


反對樓上一些人關於含金量不高的說法。三次進入決賽最終問鼎實至名歸。當年輸克媽時的心理問題,去年輸阿扎時的狀態起伏都沒有了。李娜已經贏了自己,贏別人只是表現。
以李娜今年的狀態、手感、心理素質,即使小威,阿扎或者A拉能過的了關,也贏不了李娜。更何況李娜也遇到了薩法洛娃的挑戰,是澳網歷史上少有的挽救過賽點的冠軍。小威過不了美萬,阿扎贏不了A拉,A拉又被齊布爾科娃完虐,談什麼冠軍。又不是對手有傷或者沒參賽,怎麼會影響含金量?還是那句話,運動員上了場,最大的對手是自己,克服不了起伏,輸了就要認。


李娜奪冠的貢獻不在於冠軍,她告訴我們:市場的力量比壟斷的體制更強大;個體的尊嚴比國家的利益更重要;真實的表達比浮誇的假話更動人;自我的超越比狹隘的勝負更偉大。


李娜和恆大在過去一年的成功告訴我們,總局啊口號啊什麼的不是那麼重要,市場化/引進並且信任專業技術人才,絕逼可以搞出不少牛逼的成績出來.


排名第一的答案說的我心坎里去了,我只補充一點:

拿前3號種子淘汰來說事的完全不懂競技體育的實質,合著每次大型比賽大熱種子還必須進決賽?那還打7場比賽做什麼?大家按照排名直接第一名和第二名PK不就行了?排名第一就必須進決賽?那巴西早拿10次世界盃冠軍了。排名高但到了大型賽場嗝屁的選手(球隊)多了去了,還必須保證這些種子選手個個有進決賽的機會啊?

居然還有人說如果小威阿扎進決賽李娜可能就很懸了,如何如何blabla,我就更要大笑三聲了,李娜這種級別和性格的球員,遇到小威阿扎這樣的選手,只會變的更強,說不準前面的緊張一掃而空還打的更好呢!體育,特別是對抗性高的體育項目是兩個選手(球隊)在一起產生的化學反應,不是機器人把參數調好然後比數字大小的,人是化學反應下的生物體,是有血有肉的。你的反應,你的肌肉記憶全部都來自於你的天賦,性格以及後天日復一日嚴苛的訓練。

能以高水平和穩定的發揮,超強抗壓的心理,合理分配的體能,賽前周密的計劃和訓練,打滿七場最嚴酷的比賽並最終取得冠軍,這本身就是大滿貫冠軍選手的實力。如果你牛逼,請打滿前面六場比賽並全部取勝再來談決賽。


Anyway,記住這是結果導向的競技體育,成王敗寇,輸了就輸了,沒進決賽就沒進決賽,管你是一號種子還是排名30號球員,贏了球再說。看別人贏球然後拿含金量說事的完全是懦夫心態。

-----------------------

最後,熱烈祝賀我的老鄉,也是我的校友李娜獲得人生第2個大滿貫賽事冠軍!!(哈哈哈)
太san鳥~~~~


我覺得實至名歸,三次進入決賽證明娜姐具備奪冠實力,不能因為種子選手早早被黑馬淘汰而認為這個冠軍含金量不足,因為競技體育就是這樣,抽籤對手和賽中運氣都是比賽的一部分,就像費德勒的十幾個大滿貫,不因決賽對手不全是其剋星納達爾而損失成色。ps:不過作為費天王的支持者,感覺其大滿貫記錄過不了幾年就要被納達爾這個混蛋破了啊媽蛋......


謝邀。

決賽其實對於娜姐不是一個坎兒了。本屆澳網她最大的坎兒在於薩法洛娃。當時連童可欣老師都在直播間覺得就這樣了,最終一顆大心臟和「要命的意志」讓娜姐從地獄大門口走了回來。

而隨著勁敵的不斷被淘汰,娜姐的澳網冠軍看上去唾手可得。齊布爾科娃的力量打法我覺得有幾分像小威,她的技術特點還要 @靳曉楠 老師來詳細分析才行。

娜姐決賽的第一盤可以看出心態波動很大,但第二盤幾乎就是王者的表演。不但技術、體能、跑動都佔上風,看得出來壓力基本上不在她這邊;沒錯,娜姐的年齡處於劣勢,心態上也有起伏,不過心理優勢比較明顯,而且對於冠軍的饑渴感依舊。

從最後奪冠的反應來看,娜姐對這個冠軍沒有旁落顯得還是比較淡定的,顯然小威、莎拉波娃、A·拉德萬斯卡被黑馬謀殺之後,娜姐的對手只有她自己了。(命真好啊……)

在媒體採訪娜姐的時候她說過,卡洛斯問她「你為什麼到這個賽場上來」,「是什麼支撐著你走到最後」,這些東西中方教練可能也會問,可惜的是,我覺得中方教練在正面給她的鼓勵不夠,所以不足以讓她真正去思考並且面對這些問題。所以姜山先生改做陪練,其實不錯。

她很有勇氣,第一盤(這裡原來有個「敢」字)和一個小將打到搶七,加之在覺得拍線有問題的情況下,竟然以驚人的適應力承受了下來,並且實現了對齊布爾科娃的中盤橫掃。我覺得娜姐不僅體力沒有問題,而且戰略和戰術上也有足夠的支撐力——32歲的老將,和小將打搶七,而且還贏下來了,那她還有啥好怕的……

有人不明白為什麼我這裡用「敢」字,第一個「敢」字斟酌之後可能不妥,我刪掉了。第二個還是保留了。在年過30之後,老將只要能避免多拍相持和搶七局面,都會盡量去避免,娜姐和齊布爾科娃打到搶七其實非她本願——她破發過,也有機會在搶七之前結束第一盤,但因為多種原因沒法避免,所以必須去面對。而這個時候,她打出了壓倒性的搶七,除了技術優勢之外,膽色是肯定要承認的。

特別是拖垮了對方的信心之後,中盤開始砍瓜切菜,當時我只有一個感覺:

娜一刻,最美麗。


評論了一些問題,還是覺得要發個答案。

純粹網球運動方面,不說了,沒什麼爭議,亞洲第一人。主要談談其他方面。

首先,李娜的成功在改變國人對體育的認識。

這個話題要扯遠一點。

體育這玩意很神奇。在歐洲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中,大多數曾經的宗教價值都經歷了「祛魅」的過程,也就是說,世俗化,以前崇拜的上帝,在自然科學面前崩塌了;以前信仰的神聖,在商業化面前可以談價錢了;以前統治者說了算,現在要協商議政了。現代體育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俱樂部和協會是典型的現代社會的模式:大家通過協商制定並遵守規則來獲得共同利益。但是現代體育卻沒有跟著其他許多事物一起被「祛魅」,相反,民族、國家、宗教、階級……太多東西被賦予了現代體育,也使之成為了現代社會中承載著最多價值觀甚至意識形態的社會活動。世界體育史上數不勝數的事件和人物,都被打上了各種符號,被各種人不斷解讀。隨便列舉幾個關鍵詞:柏林奧運會、慕尼黑慘案、阿里、馬拉多納、英阿大戰……誰要是說,體育就是體育,我們不扯遠,那他就是扯淡。

這是現代體育的第一個階段:看體育不是體育。

但是,在20世紀90年代之後,當現代媒體技術開始鋪天蓋地地傳播體育比賽,當商業巨頭們開始發現可以利用體育的這些符號大寫文章的時候,體育也開始慢慢被「祛魅」了。比如足球,在歐洲足球俱樂部的比賽中,你已經很難找到過往的那種體育之外的對抗,更多成為了資本的對抗。現在如果一場球里英國俱樂部贏了德國俱樂部,沒人會把比賽看成是英國對德國的勝利,像阿森納隊,是英國球隊沒錯,裡面德國人一大把,教練還是法國人,而德國球隊拜仁,裡面西班牙人領著法國人、荷蘭人、巴西人、西班牙人們踢球。為什麼?因為對於現在的球隊或者運動員來說,贏比賽賺錢是最重要的,至於其他宏大敘事,拜託別來了。僅存的一些能夠燃起人們激情的時刻,存在於世界盃和奧運會這樣的比賽里,但是,當球員開始跟國際足聯就世界盃獎金分配討價還價,當奧運會被各式各樣的贊助商包裝成廣告的海洋時,大家多少也會看清楚現代體育的面目。

這是現代體育的第二個階段:體育就是比賽和掙錢。歐洲人正在經歷這個痛苦的階段,他們難以接受曾經承載著各種價值的體育(主要是足球),在商業化的衝擊下越來越」一切向錢看「……可是利益的誘惑下,誰又不為之折腰呢?

這時,我們需要把視線投向美國。在對「一切向錢看」這句話理解得最透徹的美國,人家早就這麼玩了,四大聯盟從成立之初就是談錢的,直接進入第二階段,歸屬也在「娛樂業」下面。

所以美國體育已經進入了第三個階段:看體育又不是體育了。那是什麼呢?是一種消費文化。美國人看得很透徹:沒錢你玩什麼體育啊?!哪怕是在美國大學體育中,你說我是某大學隊的N年鐵杆,對不起,門票還是要買,再多問一句:您要不要捐點錢呢?美國大學裡工資最高的永遠是體育教練,所有行業里平均收入最高的永遠是職業運動員。這不是說美國人就沒有體育精神,美國體育就沒有國家榮譽感了,而是這一切是要建立在對」體育很值錢「的觀念的認同之上,基於消費文化的體育價值的回歸。

既然體育能夠背負那麼多的東西,為什麼要否認它是很值錢的東西呢!?

回到中國。在中國,體育一直被賦予極其深刻的國家榮譽的意義,體育里根本別談錢。這也難怪,畢竟中國在經歷了外憂內患多年之後,需要快速在世界上取得一定的聲譽,除了體育,除了奧運之外,幾乎沒什麼能夠打響名號的好辦法了。於是有了舉國體制,於是有了金牌榜首,於是大多數中國著名運動員們,不管是當年機智沉著的鄧亞萍,還是當年激情自信的劉翔,他們身上的個性總是被牢牢地壓在國家的光環之下,人們在看他們比賽時,也會不由自主地將國家的榮辱系之於上。大家想想,如果劉翔只是一個普通運動員,誰管他奧運會上退不退賽,人們對劉翔的責備,一如當年對他的崇拜,帶著太多對國家榮譽的判斷。

中國的第一階段,時間極長。

這種情況的改變者有兩個,姚明,以及後期的劉翔。

在姚明身上,國家榮譽感依然存在,特別在姚明帶傷參加國家隊比賽的時候,那種為國捐軀的熱血,不下於古代戰場的馬革裹屍。但是在大多數時候,姚明在NBA的比賽很難上升到國家榮譽的層面,最多也只是「姚明在美國建立了一個高大幽默智慧的中國人形象」,姚明打得好打不好,大家開心失望之餘,也不會太在意了。這是中國體育史上第一次,人們開始真正地享受到一個在國際賽場上比賽的運動員,帶給大家的源自體育本身的快樂,並且了解到,」搞體育真tm有錢賺啊「,也會覺得,姚明賺這麼多錢是應該的呀!體育的「祛魅「過程在中國民眾里真正開始了。

而後期的劉翔,更是讓人們看清楚了利益在體育之中的位置。如果不是因為利益,劉翔的2008和2012之旅不可能弄得如此尷尬。

而李娜,更是在徹底」祛魅「的過程中加了一把柴。

李娜的成功,讓更多人清楚地了解到:其實體育也可以就是比賽和掙錢這麼簡單的事兒啊。儘管李娜是體制內單飛出去,但在她身上幾乎沒有任何」國家榮譽「之類的沉重的東西,而時時顯露出徹底的商業包裝下的明星風範。

聊聊生活、談談丈夫是她經常的賽後話題。儘管大家都知道,李娜的英語,包括她每次的發言,都是商業團隊為了完善她的商業形象進行的訓練和策劃,但你不得不承認,大家都覺得很受用。鋪天蓋地的廣告代言,讓人不用看收入榜,就知道李娜賺得盆滿缽滿。如果家長用李娜的故事鼓勵小孩練體育,也不會提到什麼為國爭光,一句話:看看李娜掙的錢!

所以,經過劉翔——姚明——李娜之後,大家慢慢看透了,不再會」看體育不是體育了「。李娜之後,如果中國再出現有國際影響力的職業運動員,不管是不是從制度內單飛出去的,我想大家也不會去討論什麼國家榮譽的問題,」就這麼回事嘛,比賽和掙錢呀「!

有意思的是,中國人對」體育就是比賽和賺錢嘛「這個觀念接受之快,遠超糾結的歐洲人。這裡面的原因,說起來也蠻好玩,一方面是中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習慣了用錢去衡量一切;另一方面,體校體制與普通人的隔離,使得中國的運動員/隊沒有任何群眾基礎,除了大賽之外,運動員/隊幾乎沒有拋頭露面的時候。所以,在中國,幾乎沒有人會把某個運動員,或者某支球隊當成某種帶有身份認同/地域歸屬感的存在(廣大中國足球迷對自己鍾愛的歐洲一些俱樂部被收購或商業化運營的反感,甚至大大超過對本地球隊)。所以,當運動員不再被強制賦予國家榮譽價值,而被賦予商業價值的時候,這幾乎就是其除了競技層面之外的唯一價值。

事實上,在我看來,在中國,」體育就是比賽和掙錢嘛「這個階段,已經以極快的速度過去了,許多人的理念已經進入第三階段,基於消費文化的體育價值的回歸。在這次李娜奪冠之後,我想很多人已經自然地將她看成一個非體制內的、經過商業包裝有著巨大市場價值的、代表著中國人新形象的體育偶像。這種理念的普及,對未來中國體育的市場化,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所以第二個方面,要談談李娜的成功與體育的市場化。

有人說,李娜的成功,以及恆大的成功個,表示總局可以不用管了,大家一起市場化。

這種看法也略顯極端。

李娜的成功,更多是依賴網球在全世界的影響力。而目前中國,大部分總局管轄內項目是很難市場化的,舉重跳水體操就不說了,像乒乓球羽毛球這種,職業化許多年了,市場也做不大,因為本身就不是觀賞性強的項目。如果總局不管,任由市場化,五年內中國在乒羽方面的金牌就會旁落,國家不出錢,沒人會去當職業乒乓球羽毛球運動員,大家都是普通玩玩,即便是網球,即便現在李娜奪冠風頭正盛,如果國家不管了,光靠國內那點市場,根本養不起足夠數量的運動員,光靠父母投資練網球,那運動員基數想出世界冠軍,估計也要等到中國人均GDP三萬美元以後了。

所以,現在就撤銷體校體系,全部交給市場,只可能一種結果,就是既沒有市場,也沒有金牌。現在許多人可能說奧運會少拿金牌沒問題,等到奧運會上真的只拿幾塊金牌,整個奧運跟中國沒什麼關係的時候,不知道會不會是另一種輿論。

至於足球,職業化之後青訓完全垮了,恆大的成功從根本上講只是金錢的勝利,恆大培養出幾個中國好球員了?都是早就成名的國腳,加重金購買的外援,這是資本的勝利,切爾西曼城在歐洲早就做過一樣的事。如果足球完全走這條路,完全交給市場說的算,俱樂部會買更多的外援,培養更少的中國球員,這不是俱樂部的錯,市場就是追求投資收益比的。

所以李娜成功絕不是說什麼項目都要交給市場,而是要挑選合適的項目,在合適的時候交給市場。中國現在的體制在挑選運動員,國家資助早期培養方面都是極有效率的,需要改變的觀念是,一些項目的運動員在一定年齡之後可以在分享收入的基礎上放出去參加國際賽事,也就是說,國家從追求政治利益改為追求經濟利益,並把收益再次投資於培養新的遠動員。不過話說回來,能夠像網球這樣在國際上有市場的項目也數不出幾個。

是的,李娜的成功向人們展示了中國體育未來應該有的樣子,中國運動員未來普遍的生存模式。但這種模式必須要在國內市場成熟之後才能開始運作,至於這個市場什麼時候成熟,簡單的辦法,大家問問自己,你願意每周末花一兩百去看一場國內某個非足球籃球項目的體育比賽嗎?你願意每個月花一兩百觀看付費的國內比賽比賽直播嗎?你願意自己孩子把下午放學後的時間用於運動而不是各種補習班,並且花高過請補習班老師的錢請體育教練教你孩子嗎?你願意購買動輒上千的運動裝備嗎?如果中國大多數人都願意了,那才到了市場成熟的時候。

綜上,李娜已經把與世界接軌的先進理念帶到了中國,但是中國的現實還遠遠跟不上理念。不過,理念先行,也不是什麼壞事嘛,哈哈。

悄悄多說一句,即便在美國,也還是有國家高額資助的訓練中心,專門負責奧運賽事等比賽的運動員特訓的……


中國職業競技體育第一人,李娜實至名歸。
在過去的很多年裡,舉國體製為中國帶來了許多好處,女足,小球,等等。但李娜的崛起和制霸,則完全是世界接軌的那一套,國際化的體能訓練,國際化的戰練結合。
若是舉國體制,她現在估計都不會再打球了。
可在職業體育的世界裡,她為自己而戰,為榮譽而戰,為獎金而戰,這些巨大的驅動力是比為國而戰強多的了。
所以她首先要感謝團隊,姜山,她的球迷,贊助商。嗯,舉國體制之下,郭嘉就是贊助商。
當我看到李娜polo衫的肩膀上印著梅賽德斯賓士的logo的時候,我感慨,優衣庫也趕緊找娜娜吧,光有一個小德不夠啊親(當然娜和它們的品牌輸出有點不太匹配就是)。
決賽中,李娜的打發和我初看她時儼然換了個人似的,積極的壓底線,大斜線調度出空擋後的直線進攻,若不是非受迫性失望太多,第一盤本不用那麼艱難,搶七拿下之後,實際上她已經冠了。第二盤開了霸氣之後落花流水。看著樣子還可以再打兩年,年齡就是個數字,身體狀況才說了算。


李娜的奪冠再一次給體育局的領導臉上扇了一巴掌 職業運動的改革在中國勢在必行 這是我認為娜姐帶給中國體育更深層次的意義


@靳曉楠 已經說的很到位了,而且有數據,非常清晰。我還想補充一點個人的看法

首先,李娜在2011年拿下了法網大滿貫。 實際上,必須要指明的是法網是紅土場,這個場地拿下冠軍,總是會讓人覺得幸運的成分大一些。 因為球速會相對慢,方向也相對會多一些意外因素。所以李娜拿下紅土冠軍,其實我的感覺是她打得不錯,精神意志很頑強,膽子比較大,敢變線敢大角度。

第二,其實網球這個項目,亞洲人還是挺吃虧的。 這個項目對體力的要求非常高。 除了反覆的跑線,回中,各種揮拍回球,對身體的要求非常高,而亞洲人在身體構造和體型上,實際還是挺吃虧的。很多時候,跑不到位,擊球時機把握不準,發球失誤,回球質量下降都是由於體力的問題造成的,而且極易受傷。 其實李娜前2次的澳網決賽失利也可以看出來,受傷,或者被迫跌倒都是因為體力不足引致的。

第三,李娜在此次奪冠後,眼含熱淚,而且發言的時候指出澳網是她最喜歡也最看重的一個巡迴賽事,並且特別感謝了訓練團隊。 確實非常不容易。相信在這兩年中,一直在加強體能訓練,基礎能力每提升一點都是異常痛苦的。

第四,作為一個31歲的運動員,年紀真的是有些壓力了。但是在意志力上,李娜當之無愧。當看到她7/6拿下第一局的時候,我就感覺她贏了,她摧毀了對手的意志力。 這也是運動的魅力,除了身體和技術,還有意志力。

最後,我很贊同,李娜絕對是在網球史上不可或缺的名人,不容忽視。

記得那些年的張德培曾經也給了我這樣的期望,少年英姿拿下法網,可惜他最終還是沒有拿下一個澳網冠軍。。。


用教練卡洛斯的話來說就是「she deserves it.」


娜姐真心不容易,得獎以後那麼多人唧唧歪歪。怎麼沒看到她苦練的時候,多的都是冷嘲熱諷?不在體制內,沒有某總局的制約,只是屬於各人的榮譽,不論是獎金還是廣告所得,都是實至名歸。偏偏還有人說娜姐復出是在賭博,我就是賭博了,哪有怎麼樣!有本事你們來試試!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有一口氣,點一盞燈。」


我愛李娜


種子排名就是個概率的標籤罷了,排名高說明奪冠的概率高。但是到底誰拿冠軍,是打出來的,不是靠種子排名排出來的,否則還打什麼比賽?讓幾個種子選手湊一起抓鬮來定冠軍好了。


推薦閱讀:

TAG:體育 | 李娜 | 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 | 多媒體 | 運動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