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偉是民族英雄嗎?

隨著航天事業的進步,肯定要有人進入太空。這個人可以是張利偉,王利偉,劉利偉。。。能取得這樣的進步,背後的航天工作者更令人尊敬,可是為何功名都被楊利偉掩蓋了?楊利偉真的稱得上民族英雄嗎?


本回答內容來自於楊利偉自述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時整,火箭尾部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幾百噸高能燃料開始燃燒,八台發動機同時噴出熾熱的火焰,高溫高速的氣體,幾秒鐘就把發射台下的上千噸水化為蒸氣。火箭和飛船總重達到487噸,當推力讓這個龐然大物升起時,大漠顫抖、天空轟鳴。「
」我全身用力,肌肉緊張,整個人收得像一塊鐵。
開始時飛船非常平穩,緩慢地、徐徐升起,甚至比電梯還平穩。我心想:這很平常啊,也沒多大勁啊!後來我知道,飛船的起飛是一個逐漸加速的過程,各種負荷是逐步加大的。「
」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壓力在漸漸增加。因為這種負荷我們訓練時承受過,我的身體感受還挺好,覺得沒啥問題。「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時,火箭和飛船開始急劇抖動,產生了共振。這讓我感到非常痛苦。「
」人體對10赫茲以下的低頻振動非常敏感,它會讓人的內臟產生共振。而這時不單單是低頻振動的問題,是這個新的振動疊加在大約6G的一個負荷上。這種疊加太可怕了,我們從來沒有進行過這種訓練。我擔心的意外還是發生了。「
」共振是以曲線形式變化的,痛苦的感覺越來越強烈,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幾乎難以承受。心裡就覺得自己快不行了。當時,我的腦子非常清醒,以為飛船起飛時就是這樣的。其實,起飛階段發生的共振並非正常現象。「
」共振持續26秒後慢慢減輕。當從那種難受的狀態解脫出來之後,我感覺到從沒有過的輕鬆和舒服,如同一次重生。但在痛苦的極點,就在剛才短短一剎那,我真的以為自己要犧牲了。「
」飛行回來後我詳細描述了這個難受的過程。我們的工作人員研究認為,飛船的共振主要來自火箭的振動。之後改進了技術工藝,解決了這個問題。在神舟六號飛行時,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神七」飛行中再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
」在空中度過那難以承受的26秒時,地面的工作人員也陷入了空前的緊張。「
」回到地面後,我看到了升空時傳到地面大廳的錄像。當時大家安靜得不得了,誰也不敢吱聲,因為飛船傳回來的畫面是定格的,我一動不動,甚至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擔心我是不是出了什麼事故。3分20秒,在整流罩打開後,外面的光線透過舷窗一下子照進來,陽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就這一下,指揮大廳有人大聲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偉還活著!」所有的人都鼓掌歡呼起來。」


綏中人,楊利偉老鄉

楊利偉成為航天第一人之後,衣錦還鄉,在露天的檯子上唱了一首《大海啊,故鄉》,縣電視台有播放;曾就讀的二高中母以子為貴,改名為利偉高中,學生的校服上都印著楊利偉本人的話和簽名(記憶模糊,但不會差太多);在葫蘆島市的廣場上也豎起了他的雕像。但是,圍觀的人民群眾認為楊利偉唱得實在是難聽;二高中的同學閑聊的時候覺得楊利偉作為一個差生,被學校當做榜樣實在是八竿子打不著;散步的大叔大媽吐槽那個雕像丑到爆,還編了一串順口溜:左看像是猴,右看不是牛,遠看是個鬼,近看楊利偉

可愛的人民群眾從來不認為活著的英雄有多麼厲害,甚至喜歡通過貶損英雄來刷存在感。就像楊利偉一樣,坊間關於他調皮搗蛋違法犯罪的傳言多如牛毛,言外之意就是「他只是個普通人,甚至是個爛人。我不爛,所以我比他強」。只有等他們死掉後,被媒體鋪天蓋地報道一番,才開始被公正地評價,甚至是神話。張國榮、邁克爾·傑克遜、史蒂芬·喬布斯,還有職業生涯結束的姚明,他們都是這個命運。此之謂「死亡崇拜」。

但是,英雄不也是個人么?


三代都是航天人,還真沒有誰想過自己是什麼幕後英雄。

不懂為什麼非要搞政治正確,吹捧航天幕後人員是什麼「民族」英雄。

我們這些搞技術的說:楊利偉是航天英雄。

楊利偉說:幕後工作者偉大。

誰也沒覺得航天事業缺了自己不行。

社會上不乏什麼老師是燃燒的蠟燭、醫生白衣天使懸壺濟世、警察無私奉獻,現在又冒出個航天民族英雄,非要道德綁架幹嘛?

不懂為何總是有好事者要代表某些和自己毫不相關的群體跑出來製造對立呢?吃飽了撐的。


我一直覺得有個邏輯很傻逼,這個邏輯就是:隨著xx的進步,歷史車輪的滾動,xx必然會出現,完成這個的人可以是任何人,xx只是剛好成為了這個人。人們以為這個邏輯可以解釋歷史現象,但其實這個邏輯只能讓他們安慰自己,不是歷史人物多麼厲害,只怪自己生不逢時。

「楊利偉只是剛好是楊利偉,馬雲只是剛好是馬雲,他們成功只是被時代眷顧,並不代表他們有多了不起。」像這樣去思考問題,無異於閹割了人類的主觀能動性,把歷史描述成了一個喜怒無常的婊子,既然只要她眷顧誰誰就可以推動她,那被眷顧的那個人是不是躺著什麼都不做就好了?

能被時代選中,一定意味著他做了某些非常對的事。

以這種邏輯被質疑的,不僅只有楊利偉,還有袁隆平。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5915380

楊利偉只是剛好把他的身體用在了航天上,袁隆平只是剛好把他的力氣用在了培養水稻上,或許並不是什麼非常有創造性的成就,但重要的就是這個「剛好」啊!剛好是他們完成了推動歷史的這一步,不把讚譽給他們,難道給你?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一個人的成就,既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也要看個人的努力,你們很熟悉唯物主義那一套,但不要忽視個人努力啊!到底識唔識得噶?


誰都知道加加林,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都被當作國家英雄被無數人敬仰,也沒人說搶攻沒人說「真的能稱得上民族英雄嗎」
只是因為楊利偉姓楊,不姓楊姆斯特朗。


感謝大傢伙的點贊,對原回答不慎冒犯誤解了其他答主的本意,特此致歉。

蘇聯航天英雄加加林同志是個農夫的兒子,冶金工人出身,業餘時間學習的飛行技術應徵入伍,在知乎精英群體的眼中,這樣的同志文化程度比楊利偉怕是都不如吧?
可是就是這個加加林同志完成了人類歷史第一次載人飛行的壯舉,受邀訪問英國的時候,伊麗莎白女王的私人宴請蘇聯航天英雄,在宴席上加加林對著貴族餐桌上繁複的禮節及餐具無所適從,女王都不得不很體貼地安慰他:沒關係,其實這些餐具我也不熟悉它們的用法。
當然從今天的角度可以解釋為女王陛下是展現出了高貴的修養和貴族風範,但細想下打破這種禮不下庶人界限的,何嘗不是加加林身後代表的超級大國的國之利器?
如今作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少數掌握太空出艙行走,變軌,對接技術的國家,我們居然還能在知乎上還能看到那種愚氓式的自以為是的不屑和傲慢地質詢:你楊利偉不就是上天兜了一圈嗎,阿貓阿狗猴子都上過天了,你有什麼了不起?一個八十年代連大學都考不上的盧瑟也配稱英雄?
航天員選拔訓練過程中的艱辛與苛刻,他們不屑去了解
他們不知道的是楊利偉在穿越黑障區無法與地面通信的時候舉國航天人的提心弔膽
返回地面的階段艙體共振對身體的傷害以及落地一剎那頭盔邊緣耳麥劃得他滿臉鮮血的艱險,他們一概無視
總而言之,一個冒著生命危險和技術不成熟的條件下去完成一項全國直播,萬眾矚目的重大任務,明明充當著試驗的小白鼠還要在對著全國人民的鏡頭前表現得鎮定自若,受傷後依舊對著鏡頭笑容可掬,男子漢能完成這麼一遭任務難道稱不上帥氣嗎?難道還配不上英雄的稱號嗎?

PS:順便提一下,楊利偉高考的1983年,全國高考考生167萬,錄取39萬,39萬中含一半多的專科學歷,本科生僅佔40%,另外全國大部分省份採取預考制度,實際參加高考的人數約為畢業生的一半,而且每年參考的考生中往屆生均佔有不小的比重,如此看來不考慮當時較高的小升初及中考淘汰的基礎上,楊利偉能考入當時空軍院校,已經大約是當時考生中十里挑一的水平,請問下剩下的九人是盧瑟中的盧瑟嗎?然而事實就是這樣的人構成了社會的大多數。

最後再一下,答主在英國用谷歌中英文分別搜了下楊利偉+ 醜聞 和楊利偉+負面新聞 以及楊利偉的詞條檢索,很遺憾沒找到比較勁爆的負面消息,倒是蘇聯航空英雄加加林同志,維基百科直接爆出該同志存在生活作風問題以及酗酒的毛病,當然咯,大家也可以指責我兔的新聞透明度低導致境內外媒體居然無料可爆…


無人邀。

這個問題下面的答案足見知乎貼吧化現象之嚴重。答題者並不針對提問內容進行說理性回答,反而是各種主觀情緒宣洩。理性的去看問題難道都不會嗎,還是說各位年紀都太小了還沒學會理性的看待不同的聲音?

現在答題。

「英雄」一詞《辭海》的解釋是:

才能勇武過人的人。

在平常一般交流使用上,英雄的概念又泛化指那些能力出眾、做到常人不能之事的正面人物。
而「民族英雄」一詞在《辭海》中的解釋為:

捍衛本民族的獨立﹑自由和利益﹐對外來侵略者進行英勇頑強的鬥爭﹐作出貢獻﹐令人欽敬的人。

那麼這樣我們就有了評判楊利偉是否是民族英雄問題的標準。沒標準去探討問題難道不都是扯淡嗎?
就技術層面講,楊利偉經過重重篩選,經歷各種艱苦訓練,最終完成了中國首次載人航天任務。畢竟英雄的美名所要承擔的也是相應的風險與後果,如果此次航天任務中任何一個差錯致使航天器毀滅,那對於楊本人而言就是一個死字。雖然從火箭的設計到製造都沒有楊利偉的參與,他僅僅只是個「坐上火箭上天」的人,但那在面對巨大風險之下仍能夠最終成功返回的,不論其為此機遇努力程度,還是其所冒的風險以及達到的業績(首位上天的中國人)水平,都可以堪稱為「為常人之不能為」的英雄。
然而上升到「民族英雄」這一高度時,確實就會有分歧。但究載人航天的本質,它是國防體系中的重要一部分,說白了,載人航天科技的發展對於國防有著重大的意義,而作為載人航天科技的核心參與者航天員來說,其為載人航天事業的奉獻也是不容忽視,從此觀之,也就符合對於「民族英雄」的評判標準了。
因此楊利偉當然的是民族英雄。簡爾述之,他為中華民族的航天事業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是被載入史冊的事件的核心參與者,他當然就是民族英雄。
然而楊利偉是民族英雄並不影響其背後默默付出的那些航天人同樣是民族英雄的事實,兩者並不矛盾。只是大眾輿論對於個人英雄都有著獨到的喜好,這是大眾心理學的問題,從另一方面來講,大眾對於楊利偉的追捧的本質,是對中國航天事業的一種熱愛,其也包含了對於無數無名航天人的尊敬與推崇。


先問是不是。
楊利偉當然是英雄。但是我國也從來沒有忘記和小看航天科技人員的貢獻!
給航天科工人員的榮譽有多高,我看題主和某些人理解起來有困難。我們就直觀一點說說勳章吧。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兩彈是什麼?你們最好搜一搜再回答。)

該獎章直徑8厘米,用99.8%純金鑄造,重量515克(一斤黃金、一斤黃金、一斤黃金),配有綬帶,可懸掛佩於胸前。獎章主體圖案由五星、長城、橄欖枝和光芒線.成:獎章中心的五星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長城既象徵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又象徵著共和國堅不可摧的國防;橄欖枝則表明我國研製「兩彈一星」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獎章配有江澤民同志親筆簽章的證書,並用紅木盒包裝。其規格、材質、圖案和證書等方面,突出了這是共和國最高等級獎章的特徵。

這個獎章,即使按照目前較低的金價折算,光材料價格也值人民幣16萬餘元!


我說這麼直白你懂了嗎?懂了嗎?懂了嗎?


言歸正傳,不管楊利偉,牛利偉,朱利偉,馬利偉,第一個上去的就是好利偉。我們生活中改變小商品服裝鞋帽零售方式並做成功的第一人叫馬雲。改變手機銷售方式並成功的第一人叫雷軍。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止得有莫大的勇氣,還得有莫大的運氣。
或許我小人心猜測一下:
假如是朴利偉上天你就不這麼看了,當然你會說中國真垃圾連個載人航天都不會搞。
假如是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利偉上天你就不這麼看了,當然你會說中國真垃圾連個載人航天都搞不了。
假如是默罕默德*曲尼瑪迪*利偉上天你就不這麼看了,當然你會說中國真垃圾連個載人航天都搞不了。
載人航天才幾個國家能搞啊?就這麼不值錢了?
你從筒子樓搬到了三居室,坐上了抽水馬桶,拿著個1080p的手機通過光纖連上了知乎就覺得科技進步到無以復加了?
我告訴你,撒哈拉的許多人在騎著駱駝找水,中東的婦女還裹著幾個世紀流傳下來的黑袍,全世界沒有坐過飛機的人至少在百分之八十以上,沒坐過火車的也在百分之四十以上,沒坐過汽車的在百分之二十以上,至現在世界上許多地區都沒有普及教育,你怎麼就覺得楊利偉容易呢?


魯迅在1925年寫下的這段話,是我看到這個題目的第一反應。
「 戰士死了的時候,蒼蠅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嘬,營營地叫,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
但是戰士已經死了,不再來揮去它們。於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因為它們的完全,遠在戰士之上。
的確的,誰也沒有發現過蒼蠅們的缺點和創傷。
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究不過是蒼蠅。」

當然了,楊利偉沒有死,但是他也不太可能看到題目或者為自己辯解一二。

---------5月2日補充-------------
有網友提出「你跑題了。沒有人指責楊利偉。」,我就補充一下。
楊利偉是民族英雄嗎??當然是,必須是!
題目中關於張利偉云云的評論,實際上是群眾歷史觀的錯誤理解。我當然反對把個別傑出人物誇大為主宰歷史的唯心主義歷史觀(英雄史觀)。但是,這並不表示英雄就消失了,不重要了。英雄作為當時歷史時期的傑出代表,來源於群眾基礎,但是做到了普通人無法完成的事情,是群眾的傑出代表。否定這樣的英雄本質上是否定群眾的事業。


英雄之所以稱之為英雄,並不在於我們頌讚的語言,而在於他們始終以高度的事業心、自尊心和鍥而不捨地對神奇而美妙的宇宙進行探索的責任感,去實踐真正的生活以至獻出生命。我們所能儘力做到的就是記住我們的七位宇航員七位「挑戰者」,記住他們活著的時候給熟悉他們的人們帶來的生機、愛和歡樂,給祖國帶來的驕傲。
——羅納德·威爾遜·里根,美國前總統

上面的話,是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導致7名宇航員遇難後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發表的演講中的一段。
他們是英雄,不是因為他們喪生,而是因為他們「去實踐真正的生活以致獻出生命」。他們如果能夠安全返回,一樣是英雄。


楊利偉也一樣。在他之前,中國從未有過進入太空的人。選擇做第一個宇航員,吉凶未卜。我們不能以他安全返回並連升N級來否認他的英雄屬性。


評論里有人說,即使他可以說是英雄,也不能說是民族英雄。
還記得里根的話嗎?「給祖國帶來的驕傲」。

是的,楊利偉用自己的選擇,為祖國帶來了驕傲。在他成為宇航員完成載人航天之前,世界上僅有的案例是爭霸的美國和蘇聯。他的選擇——當然更重要的是眾多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努力——讓中國成為第三個。

有人可能會說,讓飛船升空的科學家。這當然不錯——在這些優秀的人才中,有不少就是我的校友,有些和我一個學院。我比你們更了解科學家的重要;然而社會畢竟有分工,有些人明明從事的是明星那樣有意義的工作,但卻不能獲得明星那樣的知名度。然而,這不是可以成為明星的楊利偉因此不是英雄、不是民族英雄的理由。


不討論「民族英雄」這種容易引發撕逼的話題,也不談體制,不談「航天是否值得」。只回答題主的另外一個問題:楊利偉獲得了那麼多的名聲和光環,相比之下幕後工作者似乎被掩蓋了,公平嗎?

答案是:公平,非常公平。不但公平,而且必需。對於航天這種距離大眾視野相對較遠的事業來說,樹立一個個人偶像——或者說國民英雄——的形象,其宣傳效應是其他手段難以達到的。換句話說,如果不是楊利偉,也必須有另外一個馬利偉、牛立偉站出來站到這個位置上。你站在狹隘的角度只看到明星宇航員獲得了功名,卻看不到他們對航天事業帶來的爆炸性的宣傳作用。不僅僅是天朝,美帝蘇修也都採取了同樣的明星包裝策略。

而從另一方面來說,楊利偉所付出的犧牲不僅僅是為一項在中國首次進行實驗的高危項目去冒生命危險,你真的以為「英雄宇航員」的生活很美好?你真的以為楊利偉背負著現在這樣的光環就能活得自由自在、吃香的喝辣的別著簽字筆走遍大江南北?那義務。

實際上,從被選中的那一刻起,楊利偉作為個人幾乎已經不存在了,而成為了一個國家性的符號,成為了整個中國航天最容易讓百姓接受的符號。為了這個所謂的「功名」,他所需要犧牲的或許比高強度的訓練和飛入太空的冒險更大。

我曾經在小說里寫過一段「某航天英雄參觀展會」的情節,這段情節其實取材於我所經歷過的真事。當時我所在的展覽公司承辦了中國最大的國際航天技術展,並且請到了楊利偉參觀。楊利偉來展館逛了一圈之後,我有些感慨,隨手在我玩的熟人小論壇寫了個網路帖子。運氣不錯,這個十三年前的小文檔居然一直沒有丟掉,貼上來給諸君看看吧。順便附一張當時的偷影……

別問我為什麼那麼心機婊地正眼看著相機……我他媽也不知道……

開展之前,頭兒一直在為觀眾的事情而發愁.空間技術展,專業性太強了一點,估計普通老百姓沒誰樂意來看。就以前幾屆的經驗來看,每一次開幕都很熱鬧,無數有名的沒名的大小官員前來捧場。然後,領導們講完話,剪完彩,笑容可掬的在展館裡溜達完一圈,拍屁股走人了。然後,留下一個冷冷清清的攤子,百無聊賴的消磨四天。

到了最後一個月,事情有了轉機。經過項目人不懈的努力和一流的水磨功夫,終於拉來了幾個可以吸引眼球的東西:神五的回收艙、降落傘;宇航服和太空食品;以及,傳說中的飛人、偉大的太空英雄、中華民族的驕傲、新時代的大眾偶像——楊利偉同志。本來確定楊飛人來參加開幕式的,結果在審批過程中,老眼昏花的上級領導竟然同時批准了兩個活動。最後我們的開幕式被拿掉了,但作為補償,改成了在展會第三天的上午過來——也就是今天上午。

昨晚北京城下雪了,早上起來,滿眼白晃晃的,氣溫很低。哆哆嗦嗦的奔進展館,頭兒下了指令:今天上午,在楊飛人參觀完畢離開之前,任何普通觀眾都不得入場。心裡一顫,看看展館的門外,兩扇玻璃門外面已經站了好幾十個人,手裡揚著門票跟保安交涉:俺們是買票進來的,為啥不能放我們進去?由於今天不是周末,所以來的大多數是老頭老太太,在寒風中顫巍巍的跺腳哈氣。

小心翼翼的問頭兒:咱們昨天不是說可以放觀眾進場么?回答是:今天早上楊辦——即主管楊利偉相應事宜的辦公室——的人特地打了招呼,現場不許有普通觀眾,而且有三不準:一曰不許拍照,二曰不許簽名,三曰不許握手。回頭看看,已經有無數記者捷足先登了,看來不許拍照是無論如何做不到了,除非把記者們都趕出去,或者把所有相機都收繳了。

在館內巡視一番,意外的發現了一個坐在輪椅上的癱瘓老太太,以及推車的老頭。這是頭兒特殊關照後放進來的。老頭說:她已經癱了十五年啦,好長時間沒出過門了,今天一定要過來看看楊利偉……老太太不說話,兩眼只是盯著神五的回收艙。她的胸前抱著一個碩大的毛主席像章,擦得乾乾淨淨,還系了紅綢子。輪椅上放了一個很舊的黑皮包,上面寫的是:中國X院X研究所,19XX年。

有記者來問:咱楊飛人咋還不來阿?一看錶,已經遲到了半個小時了。門外已經摞了無數被擋著不能進的持票群眾,一個個都在拚命跺腳,不知道是冷的還是氣的。有一個什麼研究院組織了五十多個離退休老幹部過來,不能進,在外面窩火連天。某中學組織了一個年級幾百號孩子過來,還是不能進。都在外面吹吹風吧。

最後楊飛人終於來了。軍車開道,嚴密保護,下車後直接進貴賓室,身邊前呼後擁一串。由於身高問題,只有走近了才能在人從中看清楚飛人的英姿——靠,原來和電視上的一模一樣。然後在貴賓室簽名,和相關領導合影,接受姑娘的鮮花——該鮮花最後沒有被拿走,我試圖偷走以便借花獻佛,未果。

順便說,事後我看了簽名簿,楊飛人的名字赫然簽在第一位,第二位才是原政協副主席宋健,來給俺們開幕式捧場的最大的頭。

接下來的程序就是進展館做秀了。事實證明,不準拍照這一條算是白說了。天知道從那個角落裡突然冒出來那麼多記者,餓虎撲食一般的衝上來就咔嚓不休。周圍的保鏢以及保安雖組成了一個人肉圈,還是不能遏制人潮。楊飛人滿臉帶著禮貌的笑容,在人潮與閃光燈中慢慢挪動到個個展台,讓人莫名其妙的聯想起一塊移動的肉骨頭和無數的螞蟻。

看著人們臉上莫名的興奮,把到嘴的「傻逼」兩個字吞入肚中。有什麼資格去說別人?為了能夠吸引觀眾,自己不也是滿世界打廣告,號召大家來看楊飛人?這種時候譏笑別人,自己也只能擔上虛偽二字。於是索性轉身走出展廳,來到門口的組委會辦公室。面前,被關在門外的人們還在苦苦央求:放我們進去吧,我們就想看一眼楊利偉……身後,則是那如許多的幸運兒們在追逐擁戴,高舉著相機猛按快門,徒勞的試圖遞進簽名本。等我走到展館的另一個始終不開放的門,透過玻璃,我看到了那些中學生。他們沒有擠到門口去吵鬧,而是在寒風中整齊的排著隊,等待著他們心目中的英雄。

最終楊飛人在展館秀完了,在眾人的簇擁下準備離開了。我突然心中一動,擠上前對楊飛人說:您在門口的時候,能對外面的孩子們揮揮手打個招呼么?飛人很認真的說:當然可以,沒有問題。那一剎那我看到飛人眼裡深深的疲憊。楊利偉,楊飛人,其實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可愛的人。但是,許多事情是不能由他自己做主的。

楊飛人來到了門口,孩子們都開始歡呼了。於是飛人向著廣場上等待的人群微笑揮手,然後低頭鑽進了車裡。保鏢們把人群分開,汽車一溜煙絕塵而去。

我們在北京展覽館,一個離動物園很近的地方。假如沒能看到楊飛人,也許可以去看看熊貓,看看金絲猴。對於狂熱的大眾而言,楊飛人和大熊貓其實也沒有什麼區別。


1.天將降大任於斯人,是因為筋骨已勞,體膚受餓,其身空乏。後面是因,第一句才是果。

心智不熟,筋骨散漫,大腹便便,卻腹誹別人只是運氣,說自己只是因為天不降大任。是本末倒置的邏輯,也不是君子的思維。

創造歷史的人是因為挑的起歷史的重擔。楊利偉能得到命運的垂青,是因為做好了心理和身體上的準備,敢直面不成功便成仁的風險。的確最終總會出現這樣一個人,但這個人,偏偏就是楊利偉。

2很多人的問題在於:
否定一個人很容易,成就自己很難。
質疑成功很容易,但創造價值很難。

應該去提問:如何才能做英雄。
而不是提問:他這也配叫英雄?

3.有人走向台前,有人堅守幕後。這是分工決定,也是規律使然。

台前人的辛苦容易被忽視,況且不是誰都能走向台前。幕後人的光芒也從沒被掩蓋,只是你自己沒興趣去發掘。

按照題主邏輯,科比布萊恩特偉大個卵,都是訓練師營養師教練組全體隊友的功勞。馬龍白蘭度影帝個屁,都是導演編劇攝影劇務推波助瀾。

是應該為幕後鼓掌,但方式並非質審台前。人家本來一株花,你上前一把就給花掐掉了,說綠葉我知道都是你的功勞!

吶,綠葉也不想的。


楊利偉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他是中國第一個進入太空。可以說,飛船自動控制,只要身體素質過硬,誰都能塞進飛船繞上幾圈。這個似乎比開汽車還簡單。

但是,他成為民族英雄靠的是背後你們沒看見的種種努力奮鬥。這才有了臨危不懼,反饋問題,改進試驗等一系列發展航天的基礎。


楊利偉獲得了那麼多的名聲和光環,相比之下幕後工作者似乎被掩蓋了,公平嗎?
奧巴馬獲得了那麼多的名聲和光環,相比之下政府基層似乎被掩蓋了,公平嗎?
香港記者獲得了那麼多的名聲和光環,相比之下攝像師等人似乎被掩蓋了,公平嗎?
阿姆斯特朗獲得了那麼多的名聲和光環,相比之下幕後工作者似乎被掩蓋了,公平嗎?
周源獲得了那麼多的名聲和光環,相比之下知乎的程序猿似乎被掩蓋了,公平嗎?
周杰倫獲得了那麼多的名聲和光環,相比之下幕後工作者似乎被掩蓋了,公平嗎?


我只知道,如果所有人都是題主這樣的**邏輯,歷史的車輪怎麼滾滾前進也不會出現這麼多英雄。


唉╯▂╰
題主你真的以為天是誰都能上的咩⊙▽⊙
我把你的句子改一改「反正美國總統總有人要當的,不是奧巴馬就是希巴馬,特巴馬……」
總要有人做,和這個人是否偉大,不搭界。
說實話航天器上天這種事情,目前為止,給我錢我都不去,我膽小。
其次,幕後人員不受矚目,不該讓楊利偉背鍋,他不是中宣部的。


天地九重鑄輝煌 —訪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
記者 陸征 陳璐
楊利偉,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特級航天員,現任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
坐神舟-5飛船進入太空,成為中國第一位飛天的航天員。為
此,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楊利偉「航天英雄」榮
譽稱號,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為楊利偉頒發「航天功勛獎章」
和「航天英雄」證書。作為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楊利偉
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同時也收穫了平常人難以獲得的
榮譽和幸福。他說,他的夢想是挑戰世界最老航天員紀錄,希
望到77歲的時候仍能翱翔天際。因為懷抱這個夢想,所以無論
從內心到行動,他從未有過一絲懈怠。
楊利偉:我當飛行員時就知道世界上有航天員,因為飛行員畢竟是離航天員最近的一種職業,至於自
己是否能夠成為航天員,當時真的是不敢想。我們國家的載人航天工程是1992年立項,雖然立項了,但最
初整個項目主要是從科研的角度來做。那時候國外的航天員有很多是從戰鬥機飛行員中選拔的,當航天員
對我來說只是一個朦朧的想法,畢竟,當時我們國家的航天科技水平還沒發展到這個階段。
得到參加航天員選拔的通知有些突然,儘管我曾經有過這個念頭,但一直認為那只是個遙遠的夢想罷
了。我是在意外、興奮和一無所知的茫然中報名接受選拔的。但作為一個熱愛天空、長期飛行的人,能夠
飛向更高遠的地方,還有比這更大的誘惑嗎?我國從1500名飛行員中經過層層篩選,最終從20名中錄取12
名作為預備航天員,我堅持到了最後。我們在國旗下莊嚴宣誓:成為航天員是我無上的光榮,為了負起神
聖的使命,我將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甘願為載人航天事業奮鬥終生……
我們用了5年多的時間把航天員規定課程學習完。在這5年多時間裡,大大小小的考試我們經過了100
多次,等於重上了一次大學,再加上各種訓練項目,比如超重訓練、失重訓練、前庭功能訓練、航空飛行
與跳傘訓練、野外生存訓練、寂靜與孤獨訓練、飛行程序和任務訓練,等等。就其深度、廣度和強度來
說,比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學都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5年學了58門課,也就是通過這些課程,我們才能進
入航天事業的殿堂,才有可能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航天員。我們把這58門課稱為天梯,每登上一級都伴隨
著艱辛和喜悅。
最後要經過十多項強化訓練課目,每項訓練結束都由專家們打分,最後算總分。在這個精確的、艱難
的選拔過程中,我的綜合成績始終排在第一位。經過評委專家組無記名投票,我和排名第二的翟志剛、排
名第三的聶海勝,最終入選「首飛梯隊」。

(楊利偉的弱勢主要體現在文化課上。然而他並不灰心,從入學的第一天起,便狠下苦功,努力學習專業知識。訓練中心的課程繁多,涉及三十多個學科和十幾個門類。文化基礎較為薄弱的楊利偉,必須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才能消化吸收這些知識。他回憶道:「從上第一門課開始,連續四年時間裡,我基本上沒在晚上12點前睡過覺,都在用功學習,鑽研課本。」功夫不負有心人。入學的第一次考試,楊利偉的成績突破了九十,除了兩位曾經在海外培訓的航天員,他的成績在新入選的航天員中名列第一。此後幾年中,楊利偉的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


以前看過一次採訪,採訪的是一個航天工程師,是神舟系統的總設計師還是任務總設計師我就忘了,他說了個細節,說神五發射的時候自己心跳的厲害,給自己掐了一下脈搏一百二三十,這時候抬頭看看楊利偉的心跳,七十六

他在採訪中說:「不是什麼人都能當航天員的。」(大意如此,原話忘了)

就憑這一點,他就是個英雄。


中學時候總做過物理實驗吧。
道理夠簡單吧,實驗過程順利嗎?結果漂亮嗎?
就算是這麼簡單清楚的實驗,就算是完全按照前人準備好了套路做,你沒有實際動手做過,想得再好再充分,實際開始做都指不定出什麼問題。
更何況航天這麼複雜的事情。


推薦閱讀:

電力行業和航天科工該如何選擇?
高景一號的發射成功了嗎?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有哪些先進之處?
長征五號如何在發動機技術落後歐美數十年的條件下,做到運載能力與歐美現役主流火箭等同的?
中國航天史上有沒有存在過失敗的案例?

TAG:航天 | 中國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