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類似霧霾這樣的大範圍污染是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嗎?

因為現今的發達國家當年也大都經歷過這樣的污染階段,感覺最出名的就是霧都倫敦。但是感覺當年的倫敦沒有任何前例可供參考,後來借1952年煙霧事件那樣令人後怕的事件為契機才開始扭轉,我們已經知道會有污染還是必須走這麼一次嗎?


其實在倫敦煙霧事件之前實際上有過一些空氣污染事件,例如1948年在美國的多諾拉(Donora)就發生過嚴重的「殺人霧」。至於「大範圍污染是否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只能說現代工業的發展一般都會帶來環境問題,但以怎樣的成本控制治理那就見仁見智了。很多時候,別人的經驗都是隔靴搔癢,自己的經歷才刻骨銘心啊。


說了多少年要避免「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實際上還在走這條道路,而且走得更義無反顧。。。關鍵是口頭的概念沒有任何作用,需要具體的路徑、實施機制和政策法規的配套。最基本的一條,從設定嚴格的污染排放標準,並真正確保達標排放,違法重罰。


發展的過程中是否真的無法避免大範圍的霧霾問題?如果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全世界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確實是此消彼長的關係。因為企業加大環保投入勢必會導致其效益的降低和工人收入的減少。

那是不是說明我們的空氣就沒救了?其實不是,如果我們把研究的對象縮小的某個省份甚至某個國家,其實是有不少國家在意識到發展帶來的霧霾問題後,積極地其實採取了措施,降低了排放的強度,從而避免了空氣污染問題的進一步惡化。

1952年倫敦發生造成上千人死亡的空氣污染災難後,英國政府下屬的煤氣委員會從美國路易斯安娜州進口液化天然氣。1957年,運輸天然氣的商船抵達目的地。此次航運證明了天然氣可以進行長距離運輸。但隨著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荷蘭和北海相繼發現天然氣田,歐洲天然氣的成本進一步的降低。這其實是一個不好的例子,因為都有上千人死亡了,英國政府才認識到減排的重要性。下面說另外一個例子。

戰後的日本發現天然氣是減少燃煤電廠對大氣污染的一個有效的途徑,但日本本土又沒有任何的天然氣資源,於是便將注意力轉向了液化天然氣。之後韓國和中國台灣也加入了大量進口液化天然氣的行列。如今,亞洲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市場。

如今中國也面臨著因為消費了世界上一半的煤炭而帶來的空氣污染問題,如今中國政府也在採取包括加大天然氣進口、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等一系列措施來減少大氣污染物的排放。例如,中國政府已經在《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里》提出要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制定國家煤炭消費總量中長期控制目標,實行目標責任管理。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力爭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通過逐步提高接受外輸電比例、增加天然氣供應、加大非化石能源利用強度等措施替代燃煤。

至於究竟要多久才能看到改善……還要看政策的力度以及執行的力度……


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下,可以說是不可避免的。工業化城鎮化就像是吃飯,污染則像是上廁所,污染治理就是沖廁所。


。。。


我覺得每個國家在工業高速發展時期都無法避免環境污染這個問題.
上世紀40年代的洛杉磯,50年代的倫敦,60年代的德國魯爾地區都曾出現過很嚴重的空氣污染.


怎麼說呢,覺得這玩意就是一個歷史大趨勢


推薦閱讀:

洛杉磯花了50年才治理好霧霾,中國需要多少年?
霧霾的成因到底是什麼?
大家對北京霧霾究竟是什麼心態?
airx和352空氣凈化器相比有什麼優勢?複合濾芯有什麼弊端嗎?
為什麼霧霾不能被吹到韓國日本去?

TAG:發展 | 霧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