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質疑「回收火箭不耐用」和「運力無法最大發揮」, SpaceX 目前取得的成功,在未來可能被否定嗎?

就像之前在B站當初看SpaceX的回收3D動畫,還有前兩次回收失敗的錄像時,各種冷嘲熱諷的人,和某些左分析右論斷的「鍵盤火箭工程師」的人,說什麼不如降落傘,不如用漏斗,難控制不可能降落成功,就在昨天上午被集體打臉。


謝邀,太空梭5架30年蓋棺定論,半復用的火箭也要相當的應用規模才能定論。太空梭極貴而SpaceX的火箭便宜,看起來一枚火箭復用幾次就賺了,然而細節里的魔鬼複雜的多。

主要問題來自衛星市場和火箭市場之間的博弈。從行業營業額可以看出,衛星一般比發射它的火箭值錢好幾倍。而復用會增加火箭供給和降低火箭可靠性,因此降低了發射收費和提高了保險費。所以單筆發射能拿到的錢跟著縮水,節省成本不一定增加利潤。

如果衛星市場難以大擴張,火箭降價可能反過來賠本賺吆喝。不過各種小衛星星座如"WiFi衛星網路"或者Cubesat、手機衛星之類都有可能在未來形成大批量(高發射費)廉價(低保險費)的市場(相對於目前商業同步軌道衛星市場),或者SpaceX自己大造衛星(確實有此計劃)。當然,如果技術足夠好、復用後的成本低到撬動衛星市場結構,復用總是值得的。

另外,舊火箭復用的次數、報價、保險費也存在人為操縱空間,包括像華爾街一樣玩弄客戶,以及忽悠投資人。別忘了
Musk創立過Paypal,而且半年前炸掉NASA重要貨物時逃了交強險。

另外,還有一茬看似完全不相關的事也該被扯進來了:無線電頻率資源,近地軌道的無線電頻率資源夠建多少個類似「衛星WiFi」的大型網路?什麼時候和哪些場合需要使用激光代替無線電波?

火箭方面的細節:成功回收的獵鷹 9 號一級火箭不再發射是出於什麼考慮? - 浪客的回答


這兩個缺點是真實存在的。

火箭發動機的重複使用一直就是航天領域的重大課題,各國之所以將液氫火箭而不是煤油火箭作為主要發展方向也是為了重複使用。獵鷹9以煤油為燃料,和飛機發動機一樣有積碳結焦的問題,這個問題技術上能克服但終歸還是有極限,所以梅林發動機未來會換用甲烷燃料。
火箭發動機並不是說和飛機那樣只要維護好就能用幾千小時,能用1個小時就不錯了,所以每次發射的折舊都比較大。那個節約95%成本的演算法不太對頭,起碼這代火箭是不可能的。

運力受損無可奈何,為了增加燃料,這次發射使用了低溫燃料技術,能多帶一點。
不過獵鷹9原本運力也不大,他的市場定位就是壟斷低級商業發射,這部分也是前景最明朗的部分,再往上多數就是軍單了,不是單純的商業問題,波音在中央有人。
SPACEX的策略很簡單,需要大運力的時候再搞更大的火箭。獵鷹系列的優點就在這裡,它增載入運量直接綁更多的一級火箭就行,反正自己都能飛回來。

至於所謂傘降和飛行方案比垂直起降優越,純屬無稽之談。你們能想像到的那些偏門技術,美蘇在幾十年前就投入實用了,經過實踐確定沒有前途才會選擇現在的方向

液體火箭應用傘降回收很早就成熟了,20年前美國的K1火箭就是傘降回收的。
NK--33發動機將用於K--1火箭--《導彈與航天運載技術》1997年01期

回收技術的第三種,機翼回收蘇聯人也實驗了很久,但是最後沒有實際應用就解體了。

現在獵鷹系列火箭技術上沒有太大風險了,重型獵鷹也僅僅是初期成功率低的問題。

SPACEX這家公司的風險主要是商業上的。獵鷹重型出來後,已經可以吊打除了ULA外的全世界所有勢力,下一階段是研製MCT,運力遠超過往一切火箭,它除了去火星和在地球軌道上建立殖民點外沒有其他用處,這個市場到底存在不存在?當年銥星衛星也是技術上完全成功,商業上無法維持。


我就吐槽一句,在b站科技區你居然不關彈幕?
閣下忍耐力果然異於常人,在下輸了。


作為門外漢。但也是半個干工業的。
我覺得確實魔鬼在細節。

回收為的是液體發動機,也許還有儲存罐(這個聊勝於無吧)

那麼其實我們不能粗暴的思考,一千萬就值得回收。而應該思考這個的東西為何貴?

有的東西貴是因為材料,有的是因為人工。

而人工貴,有的是因為工藝複雜。有的是因為精度要求高。

火箭發動機材料是很值錢。但可回收並不是針對這個的。

工藝複雜是沒錯的。回收意味著生產數量少了,產量低單價貴恐怕不得不考慮。

最後,火箭發動機精度要求高才是其價值最大的地方。回收的火箭發動機,精度必然下降,這時還值多少錢?這才是最關鍵的。但沒有發射量來多次試驗,又如何知道精度夠不夠呢?

其實問題可以反過來想了。SpaceX其實是用低成本來增加發射量。從而摸索出發射可靠度和發動機精度的關係。

滿足失敗概率情況下,降低精度的火箭發動機,也許就只需要十分之一的價格了。

這才是SpaceX最大的價值。


任何新技術,都要做種種妥協,都沒法完全超越現有技術的。
有新技術的質疑都很正常

昨天,有知友提出為啥不用降落傘,還有用噴管尾焰生成一個熱氣球……
我猜想這些問題,鐵人的研究人員,八成都想過,甚至都計算出種種可能,最後在載荷、技術難易等等,折中出了現在的回收方案


歷史的每一次進步,都是保守者留在家門口被打腫臉,而先驅者拂袖而去,開疆拓土


工程、實驗上的事,誰說的准呢?總要去做了才知道。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馬一龍這次可能超神,可能跪了。
但無論如何,人家敢於嘗試。

繼續努力追趕吧。

最後,光說不練假把式。


先做一個真正的火箭工程師,而不是鍵盤火箭工程師。然後你就會在實踐中明白這一切


有的時候自己也很喜歡想想這類問題,為什麼我們國家出不了喬布斯卻一堆人自稱喬布斯信徒,出不了伊朗馬斯克卻一堆人打著他的旗號騙錢混吃。為什麼我們國家平均智商超美國十個點,科研水平就是她媽吃人家拉剩下的還津津有味的比誰吃的乾淨。我覺得目前世界上工程應用根本還是藍海一片,做個普普通通的機器人就要各種頂級大學文憑,上千萬研發費用,一樓的研發團隊,每年更新的設計軟體多少真正降低了設計過程中的無用功,或者減輕了設計者本身的只是要求。而且,為什麼做什麼東西都要問為什麼,有什麼價值,我們過於量化這些東西的價值,卻忘了本來做一件事可能根本就不是沖價值去的,這是中國人最沒辦法明白的事情。就像狄更斯評價資本主義的最大死穴就是把任何行為都量化成價格讓人作嘔。伊朗馬斯克與其說看到了火箭返回的市場,我覺得不如說他看到了本身研發過程就是很簡單的,單純的一個玩的過程,找錢只是找到玩的遊戲幣而已。


很多工程上的東西,理論根本說不清,只能不斷摸索。就說火箭發動機的重複使用吧,至少目前火箭發動機的設計準則基本是以一次任務高可靠為目標設計的。所以,試車時間都以秒計算。而飛機發動機的壽命都是幾千小時計算。另外,火箭發動機作為高功率密度的熱力機械,其結構的應力水平、高溫部件的熱載荷都非常高,因此很容易出現低周疲勞,所以,不是不能重複使用,而是如何保障可靠的重複使用。這裡面的詳細問題還有很多需要解決和驗證,不是鍵盤工程師,敲幾下鍵盤就能肯定或否定的。


誰被打臉還很難說。在說動輒就「打臉」這算什麼心態?無聊透頂。


「鍵盤火箭磚家」們被打臉早已經麻木了,又何必在乎多這一次?

不少鍵盤俠把太空梭和falcon類比,我這裡簡單說一下。

太空梭發射一次約耗資 5億美元,falcon9發射一次5000~6000萬美元,我國長征三發射一次也是約6000萬美元。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降低已經非常明顯。

另外太空梭1972年開始設計,1981年首飛,距今已經差不多35年了。如果現在再重新設計太空梭,一樣能比70年代進步很多,一樣可以打鍵盤俠的臉。無非是NASA這些年預算不足了,很多設想也就沒了後續。


高貴的美國爸爸還不讓別人質疑了?
說好的言論自由呢?但考慮到題主自稱精日,根據三段論,爸爸的爸爸也是爸爸,也是情有可原。
這不叫質疑,這叫陳述客觀現實:

1、部件多次使用的壽命問題:(1)金屬、橡膠部件的疲勞甚至內部受力斷裂問題;(2)發動機積碳問題;(3)客戶對翻新部件甚至整箭的信任危機,以及如何對翻新火箭進行定價問題;(4)如果多次使用成為常態化,那現有生產規模必然會隨著需求的減少而導致空置,人員和設備怎麼辦?

2、運力:多次優化後獵鷹9如果單純執行LEO發射任務,可能已經達到15噸的運力,如果再捆綁兩個固推和設計出一個縮水版的上面級,已經可以鋪開LEO載荷9-19噸的產品線取代Atlas V系列。再加上獵鷹重型全面與ULA展開競爭。

3、安全性:為了回收,SpaceX可謂已經喪心病狂。也許跟著狂歡的人還看不到當中的各種隱患,別的不說,就液氧繼續降溫壓縮,必然會導致箭體受熱承受更大的膨脹壓力,而這家公司六月才因為燃料箱泄漏炸過一次(如圖),這次發射就敢這樣作死。客戶是怎麼想的?

所以還是那句,步子太大容易扯著蛋,小步快跑才是穩妥。


我覺得有質疑是合理的,畢竟這兩點確實是目前SpaceX做的可回收火箭的主要缺點,我認為也是下一步的發展方向(當然也會提高回收的成功率)。
質疑沒什麼,冷嘲熱諷就有點逗了,畢竟人家是出錢出力在創新,你只是打打字。
當然關於Musk,你問我資詞不資詞,我當然資詞。


因個人工作的緣故,個人對複雜系統天生存在不信任感。
系統越複雜,出問題概率越高,特別是針對外部環境比較惡劣的情況,簡單可靠耐操的東西對我來說才是真愛。
SpaceX搞得這個可回收的火箭,系統上本身比傳統一次性火箭的肯定複雜了很多,系統安全係數上就會低那麼點,回收回來的各種部件那些能用那些不能用?用過一次了(之前都是搞一次性的經驗比較豐富,現在要搞成多次用的新設計),再用的可靠性能保證么?這些都是問題。
航天工程什麼的對可靠性要求很多時候比成本要敏感的多吧。受到質疑很正常。
希望MASK能搞定這些問題吧,星辰大海總是好的。


無專業背景,說點個人看法:獵鷹九號確實存在額外消耗燃料的問題,回收的發動機能不能用也是大問號,我覺得火箭回收不難,難的是保證回收的火箭可以再發射。這本質上是材料的問題,而不是其他方面,目前人類不管採取什麼方法,都不能絕對保證回收過程對火箭無損害,spacex公司此次演示的恰恰就是回收過程中的避震,保護技術,通過額外攜帶燃料,變態的姿控能力的展示,以火箭垂直著陸的逼格企圖說明自己的技術先進性,一方面給投資人交了差,一方面也使自己名聲大噪。
然而,問題恰恰就在於spacex希望展示的回收技術本身並無多少新意,無非就是傳統的姿控技術做的更細膩,更變態,火箭本身還是傳統的火箭,回收回來的火箭還是會遇到該有的問題,如果spacex不能拿出切實的新技術,那麼其將面臨的結局太空梭已經演示給世人了,事實上我認為太空梭已經證明了,在基礎科學無實質性進展的情況下,人類目前不可能獲得可重複使用的航天發射器。


賺夠錢,鍛煉好身體,游太空去


懷疑是合理的,關鍵是技術進步後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並不能因此作為大臉的理由。
不合理的冷嘲熱諷才能被打臉。
而且我覺得現在的質疑應該是這東西對於深空探索有實際的進步嗎?為什麼所以的評論是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別BB,你行你上啊…快上啊…


總有人跟著團體來回跑,其實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怎麼想的。

這些人想多了,無聊的蛋疼,首先誰沒有失敗,其次世界只要存在的事物擁有兩面性,看人類在努力釋放惡魔還是釋放天使,space X在努力釋放天使的路上,這就夠了,現在剛是起步,幹嘛要質疑人家,這種想法還不如去吃飽了想些淫慾來的實在些!為啥,既然他們敢質疑著在旁邊BB,那就敢站在舞台上也來個milestone性的成果!敢不敢?來不來?BB之前先做一下,證明有沒有質疑的資本。


特斯拉當年也是這樣
不過ELEN MASK根本不鳥
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在海南建海濱發射場?低緯度發射場具有什麼優勢?
神舟十一號這次履行的主要任務是什麼?有什麼重大意義?
如何看待西工大的三航專業無一進入一流學科?
假定《地心引力》中的情節真的發生了,俄羅斯要賠多少錢?
為什麼 SpaceX 回收火箭時必須採用垂直姿態?

TAG:伊隆 · 馬斯克(Elon Musk) | SpaceX | 航天 | 運載火箭 | 航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