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哪些關於外星人、不明飛行物(UFO)的記載?


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這兩個人:

這兄弟倆是當年黃延秋事件中背著黃延秋飛行的神秘人。
這在CCTV的《走近科學》有過專題,當時這倆人把黃延秋架著飛到上海,部隊的人是見過這兩人的,採訪中有提及。兩個神秘人留下名姓,被黃延秋記下,「山東高登民、高延津」。節目組還跑到山東找人了,根本沒找到這倆兄弟。

我們不討論事件的真假,只說一下我看到這件事之後的震驚心情。當時就嚇尿了,真的,因為我很早以前在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中看到過幾乎完全一樣的事件。

原文如下:

從侄虞惇,從兄懋園之子也,壬子三月,隨余勘文淵閣書……虞惇又言,掖縣林知州禹門,其受業師也,自言其祖年八十餘,已昏耄不識人,亦不能步履,然猶善飯,惟枯坐一室,苦鬱郁不適,子孫恆以椅舁至門外延眺,以為消遣。一日,命侍者入取物,獨坐以俟,侍者出,則並椅失之矣。合家悲泣惶駭,莫知所為,裹糧四齣求之,亦無蹤跡。會有友人自勞山來,途遇禹門,遙呼曰:若非覓若祖乎?今在山中某寺,無恙也。急馳訪之,果然。其地距掖數百里,僧不知其何以至,其祖但覺有二人舁之飛行,亦不知其為誰也。此事極怪而非怪,殆山魈狐魅,播弄老人,以為遊戲耳。

紀曉嵐的大侄子,紀懋園的兒子紀虞惇,壬子年(1792年)三月間,跟著紀曉嵐文淵閣值班。紀虞惇向紀昀提起一件事,即是,掖縣知州林禹門的祖父,年紀八十歲往上,雖然不能走路,但吃飯還行,每天就在屋裡坐著,鬱郁不適。他的子孫就經常抬著椅子把他放到門外,好讓他消磨時光。一天,他正在門外坐著,讓僕人回屋拿東西,等僕人出來,卻發現連人帶椅子全不見了。家人倉皇驚駭,四處去尋,杳無蹤跡。剛好有友人從嶗山回來,半路上遇見林禹門,遙遙就喊:「你是尋你爺爺嗎?」「是啊!」「他在山上廟裡,沒事!」於是急派人去嶗山,果然老頭真在廟裡。據和尚們說,不知道老人家怎麼到的,老爺子說我也不知道,就覺得是有兩個人架著我飛行(二人舁之飛行),也不知道他們是誰。

這也可能是有閑的蛋疼的人惡作劇,但你要知道,掖縣和嶗山,相距好幾百里:

而大家也看出來了,這件事的發生地點,就在山東。我們假設河北農民黃延秋和上海部隊的人,以及紀昀都沒撒謊,那麼是不是可以推測,乾隆五十七年抬著林家老頭飛行的人,是否就是1977年背著黃延秋飛行的高登民、高延津二人呢?他們只是在嶗山修行的道士,二百年過去了,法力果然提高了許多。從原先的只飛三四百里,變成了一夜之間飛跨19個省市,大半個中國。但無論怎麼說,紀昀老師說的都是極對的,此事極怪而非怪,即便有這種人,也是神人中閑得蛋疼的傢伙,播弄老人,以為遊戲耳。


1、赤焰騰空圖,作於1892年(光緒18年),火球掠過南京城的時間、地點、目擊人數、火球大小顏色、發光強度及飛行速度皆有明確記述,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關於UFO事件的圖畫記錄。

清朝末期,有位畫家吳友如,他於 1884 年,在上海出版了一本以畫冊為主之「點石齋畫報」,這可說是中國第一份畫報。這份畫報是申報隨報贈送的,後來集之成冊,名為「上海璧園珍藏」之「吳友如畫寶」。該畫冊第十二集上冊之第十一頁上,就有一幅畫叫「赤焰騰空」圖。
該畫距今已近百年,畫面為許多身著長袍馬褂的市民聚集在南京朱雀橋頭,仰望高掛在空中的一團火球而議論紛紛。畫家在畫面上方落款寫到:
「九月二十八日,晚間八點鐘時,金陵城南,偶忽見火毯(即球)一團,自西向東,型如巨卵,色紅而無光,飄蕩半空,其行甚緩。維時浮雲蔽空,天色昏暗。舉頭仰視,甚覺分明,立朱雀橋上,翹首踮足者不下數百人。約一炊許漸遠漸減。有謂流星過境者,然星之馳也,瞬息即杳。此球自近而遠,自有而無,甚屬濡滯,則非星馳可知。有謂兒童放天燈者,是夜風暴向北吹,此球轉向東去,則非天燈又可知。眾口紛紛,窮於推測。有一叟雲,是物初起時微覺有聲,非靜聽不覺也,系由南門外騰越而來者。嘻,異矣!」
清人吳有如之題記,可謂一詳細生動之目擊報告。火球掠過南京城的時間,地點,目擊人數,火球大小,顏色,發光強調,飛行速度以及各種猜測又不得其解,皆有明確記述。一位老人還在它開始出現時,聽到微微的響聲。吳友如1884年在上海創辦我國第一份時事畫報《韓熙載》。他的許多畫都記錄了當時的新聞,並配以文字說明。
文中有三點,以航空專業之立場甚覺佩服,其一是吳氏把赤焰飛行之特點與流星相比,卻不以為是流星;其二,根據風向與飛行方向否定了此物為兒童所放之天燈;其三,他已具有今日電視記者之作風,知道訪問老叟,且能記下「微覺有聲」之紀錄,在一百年前的中國實是不可多得之人才。

2、民國時人張瑞初在《西神遺事》中曾記載:「是夜,星光滿天,卻無月色。各人正在險灘,瞥見空中忽起一道圓光,大可畝許。圓光中有一紫一白兩種色,此前彼退,此縮彼漲,各人看得眼花。足有五分鐘,白光便不見,僅有紫光,在一圓光內漸縮漸小,初如笆,繼如斗,如碗,如拳,如指,忽盡滅。眾人靜坐呆看,其他遊客見者,無不驚異萬分,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3、《五行志》記載,康熙十二年三月,有人看到一黑面人在空中飛馳,紅光閃閃,如同在空中放火,捕快聞訊趕來,忽然不見其蹤影

4、明代就出現了對螺旋狀飛行器的描述,據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研究員張周生介紹,乾隆年間廣東「潮州府志」記載,明神宗萬曆五年十二月初三夜,尾星旋轉如輪,焰照天,逾時乃滅。

5、《宋史·五行史》記載,宋乾道六年,西安官塘出現一高約丈余、雞首人身的不明物,從天而降,大白天在田野行走,並試圖與人交談

6、蘇東坡在往杭州赴任途中,夜遊金山寺,忽然江中亮起一團火來,於是在《游金山寺》中記載下來,「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悵然歸卧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眾所周知,UFO通常具有如下特點:一、碟形;二、發光;三、能飛行和潛水;四、隱身;五、干擾電子磁場;六、異於常物而人不識
在這裡,蘇軾沒提及飛行、形狀和隱身,干擾電子磁場也無法驗證。可是具有強光、潛水和異於常物,三點卻和UFO吻合。
試想,除了掌握了電能光能的ufo外,能驚起宿鳥、使光焰照山的也只有雷電陽光極光了,而其當時所見風平浪靜,根本不可能出現上述現象。

寫的時候只有2人關注,想不到竟然會有人看啊~那上電腦了再更


大和中,鄭仁本表弟,不記姓名,償與一王秀才游嵩山,捫蘿越澗,境極幽後,遂迷歸路。將暮,不知所之。徙倚間,忽覺叢中鼾睡聲,披榛窺之,見一人布衣,甚潔白,枕一襆物,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入此徑,迷路,君知向官道否?」其人舉首略視,不應,復寢。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顧曰:「來此。」二人因就之,且問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寶合成乎?月勢如丸,其彰,日爍其凸處也。常有八萬二千戶修之,予即一數。」因開襆,有斤鑿數事,玉屑飯兩裹,授與二人曰:「分食此。雖不足長生,可一生無疾耳。」乃起二人,指一支徑:「但由此,自合官道矣。」言已不見。

譯成白話文,借用網上已經有的版本,如下:
唐朝大和年間,鄭仁本他表弟和王秀才漫遊中嶽嵩山,當時河南境內的嵩山植被茂盛,倆哥們兒挑蘿越澗,迷失於幽深的谷地。這時候天色將晚,兩人很是害怕,正在轉悠時,看見有人一身潔白,於草叢中鼾睡,於是上前問路,反覆幾次那人均不理睬。後來,實在沒辦法了,那人才起來說:「你們知道月亮是由七寶合成的嗎?上面明亮的地方,是太陽照到月亮的凸處而顯現的。傳說有八萬二千戶修理起伏不平的月亮,我就是其中一戶!」說著,那混身潔白的人打開包裹,裡面果然有鑿子、斧頭什麼的;又有玉屑飯,贈送給那迷路的二人:「你們吃了它,雖然不能保證長生不老,但也可以一生不得疾病。」說罷,給二人指了出山之路,隨即消失不見了。

故事的神奇之處,在於唐朝時候的段成式先生,就已經知道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起伏如同火山的。而月亮的明亮,在於反射了太陽光(其彰,日爍其凸處也
) ——簡直堪稱天文史上可歌可泣、值得書寫的一筆。

—————————————————————————

搬運成功,暇以自賞。

網上翻譯版本有個瑕疵: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顧曰:「來此。」二人因就之,且問其所自。
以上段落最後那句起轉承作用,二人問了陌生白衣男來自哪裡。


初極狹,才通人。


蘇軾有一首詩《游金山寺》,華東師大那個老版的《大學語文》中還有這篇。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遊直送江入海。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靴文細,斷霞半空魚尾赤。
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
悵然歸卧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整首詩非常好理解,基本就是按時間順序記錄那一天遊玩所見,只月落之後所見非常奇特。天色已經深黑,江中卻出現發光物,而且光亮之強如飛焰,驚起了山中的棲鳥。

蘇大鬍子本人當時是在被貶的路上,心情不爽,因此把這當作是江神的指引,催促他趕緊離開官場,而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此場景的震撼,絕非人力所為。

其實目前各地的UFO記錄,99%以上早已經被探明原因,要不然是光學方面的原因,要不然最後證明是氣象氣球、飛艇等物體(走近科學裡的「飛棍」就別再提了……),更有一些直接是愛好者造假。

不過這首詩里記載的應該就屬於那1%。

錯判是不可能的,那個年代沒有這麼多高科技,江心的人造光源只可能是漁火。可是一是漁火不可能發出這麼強的光,而是大半夜的連月亮都沒了也不可能有漁民把船開到江心再突然點起燈。

光學原因我們也可以分析一下。宋代夜晚山中的強光源只可能是月亮,所以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江心的水反射了月光驚起棲鳥(我沒有過類似的經歷,不過周邦彥曾寫道「月皎驚烏棲不定」,雖然有誇張,我們姑且認為這是可以的)。可是問題在於,作者上一句才說了「二更月落天深黑」,反射的光比月光本身更強,難道江面是產生漩渦形成了一個凹面鏡?更大的問題是,作者對此光源的描述是「炬火」「飛焰」,明顯應該是一種橙色或接近赤色的發散性光源,這更與反射月光不沾邊。

當然了,我對於光學的了解十分淺薄,停留在初中水平,希望相關領域的同學可以給出猜想和分析。

有文化就是好啊,看見個UFO都能寫首這麼長的詩出來流傳後世,假如換作是我韋小寶,應該只能口頭作一首三行詩:

卧槽!
快看!!
UFO!!!


把史書翻出來,翻到開國皇帝出生的地方,就知道,全都是外星人T.T


「天衣無縫」這個成語的來歷,就與所謂「外星人」有關。
今天(7.14)停電了,閑著沒事用手機編一個聊齋(小黃書)版的……嘿嘿嘿……
《郭生》
余近邑有一郭生,名翰,長七尺,美丰姿,倜儻風流,雅善歌舞,且家資甚厚,為一方之雄。自謂嘗與仙人合,言之鑿鑿,然邑人不盡信,半疑之。且錄於此,聊做談資。
先時,一仲夏夜,盛暑溽熱,生攜侍婢於府中納涼。其時已晚,心中躁動,遂捉婢腕狎玩,又擁之於懷,欲與歡好(我好污啊,以前都沒發現~)。
然束帶方解,婢忽起而驚走,指月呼曰:「妖來矣。」衣裙散亂,不顧而走。
生好事不諧,心中恨恨,遂怒目回顧,不意果見一人自月中來。身影婀娜,蓮步款款,衣帶飛揚,絕類仙人履凡。初時朦朧,面目不能細辨。然已有異香瀰漫,生遂沉迷難已。
俄而人至,乃一仙女,年約十三四,嬌波流慧,細柳生姿,容華絕世。生見其顏色,神魂顛倒。
生沉醉忘言,仙女見其木納,掩口輕笑,曰:「妾乃王母女,自九天來,今次私自履凡,無所容身,欲借貴府暫棲可否?」聲如乳燕嬌啼,婉轉動聽。
生急應之,延入內府,問其姓名,曰鳳姐。
既入府,周遭寂靜,生狎念又起,遂斗膽捉其雙腕。鳳姐抽之欲走,生不放,攬之入懷。鳳姐一聲呻吟,雙頰酡紅,目光瑩瑩,意甚嬌怯。
生不能自持,橫抱於懷,疾走入居室。方欲解其裙帶,不意鳳姐衣裙渾然一體,竟無從下手。
鳳姐嬌笑,曰:「此乃天衣,本無縫矣,待妾自解之。」未見其動作,而衣裙自解,生頗異之(終於切題了……)。
膚若凝脂,遂與寢合,竟夜歡好。
凡七日,夜夜交歡。一日,鳳姐謂生曰:「仙凡路殊,妾將遠去,君請珍重」。生不舍,然亦無法可施。
是夜,鳳姐踏雲而去。
鳳姐曾語生曰其命中無冠戴,賈則有成。後生三試不第,遂投筆行賈,以之財雄一方。
余不禁嘆之:鳳姐能測未知,其果天人也。

--------------
想必大家都知道「天衣無縫」這個成語,記得以前曾看過有關的典故,大致是這樣的(我略微加點工,見諒~):
一個名叫郭翰的古人,一天傍晚吃完晚飯閑著沒事幹,便搬張椅子坐在院子里納涼,估摸著還得拿把大蒲扇趕趕蚊子。
按以往的劇本,納一會涼就該回屋睡覺了,畢竟大蒲扇不是電蚊拍啊~
這個時候,郭先生突然看見月亮里有隻蚊子,而且在朝他飛過來,越來越大,心裡一慌:哎喲要死要死要死,被蚊子咬的昏頭了,得趕緊回去!
不等他起身,那「蚊子」已經由一個小點變成了一個人,這人奇裝異服容貌駭人,郭先生嚇得夠嗆,暗想:莫不是我拍死太多蚊子,蚊子大仙來找茬了?
郭先生驚懼之下奮起餘勇,問了一句:「你哪來的?丫的衣服居然沒有縫?」(有點突兀,但不想多編,累)
來人一陣錯愕,很友好的答道:「我從遙遠的M78星雲而來,這是我們的高科技連體服,沒有縫的。」
之後雙方進行了親切友好的交談……
客人走了,郭先生以自己這次奇遇為藍本編了個故事:我納涼的時候遇到了天上的仙人,美美噠,她說他們的衣服都沒有縫,不怕蚊子咬~balabala
……
結合近現代的UFO事件,外星人 的形象基本是身體瘦小腦袋奇大(很難看),穿著極具未來氣息的連體服。我們大致可以推測郭先生遇到了外星人……為什麼說是仙人?可能是虛榮心?亦或者古人認識的局限性導致的~
細細思量,頗有味道。
以下是複製自百度百科的內容:
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麼毛病。
中文名
天衣無縫
出處
《靈怪錄·郭翰》
成語解釋 聽語音
【成語】: 天衣無縫
【拼音】: tiān yī wú fèng
【解釋】: 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破綻或漏洞。
成語典故 聽語音
【出處】: 前蜀·牛嶠《靈怪錄·郭翰》:「徐視其衣並無縫,翰問之,曰:『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翻譯
郭翰仔細欣賞織女的衣裳渾然一體,竟看不出一絲線縫,好奇問織女.織女答道:「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我見過一個史料,出自《山書》。

該書的作者是孫承澤(1593-1676),山東益都人,字耳北,一作耳伯,號北海,又號退谷,一號退谷逸叟、退谷老人、退翁、退道人,世隸順天府上林苑(今河北大興)。明末清初政治家、收藏家。明崇禎四年(1631)中的進士,辛未科第三甲第145名。1644年北京破城的時候,他官至刑科給事中,投降了李自成。不久(同年),又被清朝起用,歷任吏科給事中、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兵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職。富收藏,精鑒別書、畫。著有《春明夢余錄》、《天府廣記》、《庚子消夏記》、《九州山水考》、《溯洄集》、《研山齋集》等四十餘種,多傳於世。卒年八十五。其故宅即今後孫公園25號,寓號「研山堂」,內有「萬卷樓」。

後來清朝要編修《明史》,他也參與提供資料,就提供了一些崇禎年間的奏疏,這些奏疏彙集成書,就是這本《山書》,這本書不僅有奏疏,還寫事,從史料意義上來講,很是真實可靠。其中有一個奏報,摘如左:

霍丘鍋異

巡按御史饒京報:潁川道申為憲詳稱,霍丘縣於十二月二十九日,該縣忽有一鍋飛來,上載木甑二口,從東北飛至縣治,回還再三,遂至於市民陸和家而落。事出怪異,相應奏聞。

很短,就兩行字,我不知道這算不算外星人,不明飛行物是肯定的,那時候人類可沒有飛機,人造的是不可能的。但是明顯不是自然的東西,不然怎麼會「回還再三」。


不好意思,現在才更新:
這是一次有數百萬目擊者的UFO事件。

因為時間太久,剛才又查了一下,應該是1981年7月24日。我五歲(此處應該叫叔)。我的家鄉在新疆阿勒泰布爾津縣沖乎爾鎮。四面環山,布爾津河將元寶形盆地一分為二。最早是個鄉,叫紅旗鄉,是去喀納斯的必經之路,遊客會在鎮上休息。當然這是現在,當年那可真是鳥不拉屎的地方,風景絕美而世人不知。

經歷過那個年代的應該知道,當時農村放露天電影該是多大的活動。全村的人都在村裡的露天電影場看電影,電影幕布在東。那天沒有月亮,星空閃閃發亮。當然我們的注意力都在電影上,沒有仰望星空的興趣。

這時候我感覺月亮升起來了,不過是從西面升起來的,我的影子模模糊糊出現在腳下。印象里月亮是從西面落山的,怎麼會從西面又升起來呢?這是我當時的想法。大家估計也很奇怪,都不約而同回頭。然後看到了讓我至今都歷歷在目的震撼一幕。

從高大巍峨的西山背後,飛過來一盤發光的蚊香!

這就是蚊香。學名螺旋狀飛碟。當然圖片沒把扇形發光的尾巴畫出來。

其實當時我們不知道蚊香是什麼樣。開玩笑我們鄉90年才第一次看電視我會說?現在來比喻那就是一盤比月亮還大還亮的蚊香。微微抖動,無聲無息地向東面的高山飛去。後面拖著扇形的光尾。照亮半個天空的就是後面的光尾。這麼比喻吧,像電筒射出去的光,但是比電筒光的扇面大得多。

我立即問我爸那是啥?我爸沉思了一會說可能是老毛子打的火箭 。

我們這裡是四國交界之處,有牧民進山挖冬蟲夏草,挖著挖著就挖出了國,因為破壞外國草場而釀成」外交事件」。我小時候鄉里有一個腦筋不太好的哈薩克老人,我們叫他達達汗,多次進山後溜達出了國,然後數十天後被蒙古國國俄羅斯國的人通過外交途徑又送回來。當然現在這樣的事基本沒有了,管控很嚴。

旁邊的也有猜是飛機的。不過後來大家統一了意見,都認為是老毛子的火箭 。

然後我一直看著這個不明飛行物,拖著那個發光的大尾巴,橫掃整個天空,沒入東山的夜空。

那天我根本就沒心思看電影。

我一直在為老毛子的火箭 而震撼!

直到我長大了,看到作家池莉寫了一篇文章。文章是1995年的應該,當年也發生了一次目擊事件。她回憶自己送一個朋友到新疆阿勒泰清河縣(這個記不太清了)掛職的一晚,目擊了1981年的那次目擊事件。我才知道這是一次UFO光臨寒舍的事件。

當然阿勒泰人稱寶山金山,稀奇古怪的故事特別多,我親身經歷的也有一些。相對這一次比較莊重的UFO巡遊,我後來有陸續幾次看到了一些超常規的奇葩UFO活動。

以下是360百科螺旋UFO詞條下的簡介:

1981年7月24日晚10點40分左右

1981年7月24日晚10點40分左右,他們果然如願以償。據報道,這天晚上,在我國西南、中南、華中等地15個省市,約數百萬人目擊了螺旋狀不明飛行物,內蒙古、陝西、甘肅、貴州、四川、雲南等地均有目擊者報告,有目擊者報告稱,該飛行物為螺旋狀、扇狀的發光物體,時間為22時33分至52分,持續時間之長、分布範圍之廣、目擊人數之多極為罕見。同時美國東部也有發現。


這是一條不明分割線——————————
原答案
1985或1986年的大規模ufo目擊事件,我是目擊者之一。池莉也寫過相關文章,她也是目擊者。


在我國晉朝人干寶所撰的《搜神記》第八卷中,卻有一段火星人的記載,這位火星人還預言了當時的中國大勢。

  事情發生在公元 260 年,當時是史上著名的三國時代,東吳、蜀漢、曹魏各據一方,逐鹿中塬,都想完成統一霸業。東吳是草創之國,一切未上軌道,守衛邊境是國防大事,東吳景帝(孫休)在位時,均將邊屯守將的妻子兒女齊聚一處,美名曰保質童子,其實是將這些守將的家屬當做人質,以防變節。

  這些孩子平日嬉戲娛游都在一起。景帝永安三年二月某一天,出現了一位年約六、七歲,身高 4 尺的奇異童子,穿著青色衣服,來到遊戲的孩童群中,所有孩童都不認識他,問他:你是誰家小兒,今日忽來?這位怪童回答:看見你們一大群在嬉戲玩樂,就來到這裡。

  孩童們仔細端詳著這位怪童,見他眼有光芒射出,心生畏懼,又問一遍他來此的塬因。怪童回答:你們怕我嗎?我不是這裡的人,是來自熒惑星(火星古名)的,我有話告訴你們:三公歸於司馬。

  眾孩童大驚,有的跑去告訴大人,大人趕忙跑來看他,怪童說:我要走了!」是聳身而躍,飛上天去,大家仰著頭看他,只見他宛如拖曳一疋白練飛上天空。晚來的大人還沒來得及見到這個景象。只見愈飄愈高,過沒多久就看不見了。

  當時吳國政治峻急,大家都不敢散播怪童的話。4 年之後,蜀漢亡國,6 年後曹魏廢帝,21 年後東吳被平定。時值公元 280 年,三國時代終了,統一中國的就是西晉武帝司馬炎。怪童的話應驗了。

  《搜神記》原文全文如下:吳以草創之國,信不堅固,邊屯守將,皆質其妻子,名曰保質。童子少年,以類相與娛游者,日有十數。孫休永安叄年叄月,有一異兒,長四尺余,年可六七歲,衣青衣,忽來從群兒戲。諸兒莫之識也,皆問曰:爾誰家小兒,今日忽來?答曰:『爾群戲樂,故來耳。詳而視之,眼有光芒,爚爚外射。諸兒畏之,重問共故,兒乃答曰:爾恐我乎?我非人也,乃熒惑星也。將有以告爾:叄公歸於司馬。諸兒大驚。或走告大人。大人馳往觀之。兒曰:舍爾去乎。聳身而躍,即以化矣。仰而視之,若曳一疋練以登天。大人來者,猶及見焉。飄飄漸高,有頃而沒。時吳政峻急,莫敢宣也。後四年而蜀亡,六年而魏廢,二十一年而吳平,是歸於司馬也。

  這段三國時代的火星人事迹不知真實成分多少,但有四點倒和現代傳聞的外星人現象相符合,第一:身高 4 尺多,穿青衣,和現代傳聞的小綠人不謀而合。第二:眼露出芒。第三:飛上天的景象和背著單人噴射器飛行的情景一樣。第四:預言天下大勢。

  《搜神記》是一部記載古代民間傳說的書,文學家都視為之神怪作品而不屑閱讀,對於這一段古代火星人事迹,我們也只有當做奇聞異事而消遣一番了。

轉載:[圖文]《搜神記》描述4尺綠色火星人 預言三國大勢


說個不是出自史書的疑似外星人記載吧。出自東晉的《拾遺記》。
裡面有一卷記載:「有宛渠之民,乘螺旋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論波舟』。其國人長十丈,編鳥獸之毛以蔽形。始皇與之語及天地衫開之時,了如親睹。」大體意思就是有一幫人,他們長的特別高大威猛,穿著鳥獸毛編織的衣服。坐著一個長得像海螺一樣的潛水艇,叫」論波舟「,他們秦始皇談論天地之初的事情,清楚的彷彿親眼目睹一樣。

這些不算什麼。後面還記載了」及夜,燃石以繼日光。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則碎,狀如粟,一粒輝映一堂「,就是這幫人還掌握了一種高效能源,形狀如同一粒米大小,但是能」輝映一堂「。

雖說《拾遺記》不過是一本志怪小說。但是這些記載都是出自坊間傳聞,誰又能保證這些」道聽途說「,真的沒有發生過呢?


中國最早的疑似外星人形象出現在7000多年前的賀蘭山岩畫中。畫上的人頭戴圓形頭盔,外穿密封宇航服。而在另一幅岩畫上,畫面左上方有兩個旋轉的飛碟,飛碟開口處,宇航員正飄然而下,地面上的人群和動物驚恐地散開。這可能是外星人在賀蘭山一帶出現時的生動寫照。

中國古代書籍中疑似外星人的記載

1.堯帝時代現船形飛行物

東晉王嘉《拾遺記》記載:距今四千年前的堯帝時代,一巨大的船形飛行物飄浮在西海上空。船體亮光閃爍,緩緩飄移。船上的人戴冠,全身長滿白色的羽毛,無翅而能在高空翱翔。

2.秦始皇遇宛渠人

《拾遺記》記載,秦始皇曾見到宛渠之民,他們乘坐螺旋舟,舟的形狀像海螺,而且能沉入水底航行,水浸不入,航速很快,有點類似現代的潛艇。這些宛渠人身長十丈,穿著鳥獸毛做的衣服。雙方談及遠古開天闢地時候的事情,宛渠人描述得非常詳細,就像親眼見到一樣。晚上,他們用粟米大小的光源照明,而且非常亮堂,秦始皇稱他們為「神人」。

3.藍衣火星人

東晉干寶《搜神記》講述了熒惑星(火星)人的故事。這件事發生在三國時的吳國。一群小孩玩耍時,中間突然出現一個長相怪異的孩子,身高四尺,穿藍衣,兩眼放光。小孩子們紛紛圍上來問東問西,青衣孩子留下一句「三公歸於司馬」後便縱身飛上天去,後面還拖著一條白練。結果,一語成讖,後來司馬炎統一了三國。故事或可作為茶飯之餘的消遣,不過這個故事也讓我們對敦煌壁畫中的飛天產生無限的聯想。

4.雞首人身怪物

《宋史·五行志》記載:宋乾道六年,西安官塘出現一個一丈多高的怪人,雞頭人身,從空中飄落,還試圖與當地人交談。

5.追捕外星人

《五行志》記載:康熙十二年,有人看到黑面人在空中飛馳,身上紅光閃閃,像是著火了一樣。當捕快聞訊趕到時,那人便消失不見了。

《清史稿·災異志》則載有一例極似當今外星人擄人報道的事例。在清雍正三年七月,靈川五都廖家塘有一村民與眾人入山砍竹。忽然在眾目睽睽之下失蹤了,140 多天之後又莫名其妙地在家中出現,但是說話己語無倫次,怪誕不經。


中國最早的UFO目擊事件應該要數《春秋·庄公七年》里的記載吧。

其文道:「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

古文的含義大多很模糊,很難準確釋義,籠統地翻譯一下的話,這句話的意思是:「夏四月辛卯那天,夜裡,空中常見的星宿全都不見了。到了半夜時,星星像雨一樣隕落下來。」

看起來這像是一起很普通的流星雨的目擊報告,古人對於天象很重視,像日食、月食、彗星之類出現時都會在史書中一絲不苟地記錄下來,《春秋》中僅日食的記錄就有三十多次,記錄一次流星雨也不算奇怪。今人解釋《春秋》時就多將此段記載看作是一次流星雨目擊,法國天文學家jean baptiste就將其視為世界上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記載。

但是,原文中提到「夜,恆星不見」,之後才是「星隕如雨」,可是普通的流星雨怎麼可能會讓其它的星星都不見了呢?

《春秋經》語焉不詳,那我們來看解釋它的三傳(左傳、公羊、穀梁)是怎麼說的。

《左傳·庄公七年》云:「夏,恆星不見,夜明也。星隕如雨,與雨偕也。

也就是說,「恆星」之所以會不見,竟是因為當時天空太亮的緣故。那會不會是因為夏天日落晚所以星星看不見呢?也不會,因為周代的四月,實際是夏正的二月(周代以農曆十一月為正月,所以周四月實際才是農曆二月),二月里天黑的並不算晚,而且如果是因為日落晚的話,那就算不得是什麼怪事,向來惜字如金的《春秋》也就不會特意去記錄了。

《左傳》之後又提到「星隕如雨,與雨偕也」,杜預所作的《左傳集解》以及《論衡·說日篇》都將「偕」解釋為「俱」,將「如」解釋為「而」,那麼這句話應該譯為:「星星墜落後下起了雨,和雨一起落了下來。」

那麼,「恆星不見」,會不會是因為有雨雲的遮擋呢?也不對,因為如果當時是陰天,把所有星星都遮住了,那怎麼看見的流星雨?而且《左傳》明說恆星不見是因為「夜明」,顯而易見,當時的情況就是,入夜後,本來應當暗下來的天空仍舊亮得出奇,以至於連平常應當出現的星星都看不到了!

單看《左傳》看來是弄不清楚了,那麼翻開《公羊傳》看看呢?《公羊傳》中對此事同樣有記載,但是,你看過之後就會發現,其中描述比《左傳》還要不靠譜。

《公羊傳·庄公七年》云:「恆星者何?列星也。列星不見,則何以知?夜之中星反也。如雨者何?如雨者非雨也。非雨則曷為謂之如雨?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復。」君子修之曰:「星霣如雨。」何以書?記異也。」

開頭一大套都是逐字逐句解釋經義,重點在加粗的那句話,「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復。」」,所謂「不修春秋」,指的是沒有經過孔子修訂的史書,在這類史書中,居然將這次隕星事件描述為「雨星不及地尺而復。」,掉下來的星星在落到地上僅剩不到一尺的地方時,居然又重新飛起來飛走了!流星雨只是外層空間里極其微小的碎片而已,不可能落到地上更不可能半道再飛回去啊!

難怪《公羊傳》最後自己都說「為什麼要寫這件事?記錄怪異也。」

再來看《穀梁傳》,《穀梁傳》和《公羊傳》一樣,都是以解釋經義為主,行文非常啰嗦,在描述墜星事件時,同樣用了一大堆話來說明經文為什麼要那麼寫,和《公羊傳》大同小異,其中有一段話比較值得注意:「我知恆星之不見,而不知其隕也。我見其隕而接於地者,則是雨說也。著於上,見於下,謂之雨;著於下,不見於上,謂之隕,豈雨說哉?

解釋一下的話,就是說:「我知道天上的星星不見了,但我不知道它是不是墜了下來。如果我見到其墜下來落到了地上,那在經文中就可以直言「雨星」(而不是隕星)。在天上看見了,在地上也看見了,所以可以謂之「雨」;只在地上看見了,在天上卻沒看見,那就只好叫做「隕」,不能說是雨。」

按照上面的說法,那這次墜星事件是確實有星星掉到了地上,或者在十分接近於地面的半空中飛行,所以才說「著於下,不見於上,謂之隕」,同上,流星雨不可能落到地上。

而且,流星雨的持續時間往往很長,比如《新唐書·藝文志》云:「開元二年五月乙卯晦,有星西北流,或如瓮,或如斗,貫北極,小者不可勝數,天星盡搖,至曙乃止。」從夜裡一直下到了天亮。然而《春秋》中的墜星事件則根本沒提持續了多久,似乎從始至終都只有一顆星星落了下來。

眾多證據都表明,這不會是一場普普通通的流星雨。

兩千多年前的那個夏日,夕陽早已落山,天空卻不知為何仍舊明亮如洗,平日里早該冒出頭來的星星一顆都沒有出現,人們很驚恐,但卻沒人能解釋為什麼。一直到接近子夜時,一團巨大的光芒這才毫無徵兆地從半空中現身,拖著長長的尾巴緩緩向地面墜去,下落過程中,不斷有碎片從它周圍剝離,化為顆顆流行落到了地上,而其主體部分則在墜落到離地面非常近的距離後又重新升起,昂頭而去,與此同時,一場大雨傾盆而至,黑夜這時才總算姍姍來遲,將黑暗灑向了人間,濃重的夜幕中,那顆神秘的飛行物就此不知了去向。

目睹了這一切的史官,則鄭重其事在竹簡上記下:「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


古代其實就觀測到外星人了,並且對平行宇宙有一定的認識。
古代有句話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其實我們可以從古代文獻中發現UFO目擊報告,古人雖然不了解UFO現象,但是他們還是用筆忠實的記下了這些令他們感到奇怪的現象,中國有著豐富的歷史文獻,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不少有關UFO的線索,這樣不僅可以令UFO的目擊報告從現代拓展到古代,還可以通過文獻描述知道這次目擊事件發生的事件,甚至地點和UFO的形狀等。如此反推到近現代,通過對比材料也許我們可以找到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樅樅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聲。余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我們不禁奇怪,歐陽修究竟聽到的是什麼聲音,竟然能在月明星稀的夜晚發出如此短促而變化有規律的聲音。按照他的回答是:「噫嘻悲哉,此秋聲也。」他認為是秋天的到來發出的聲音。我倒是不同意他的這一觀點。
其一,我國為溫帶季風氣候,春夏為東南風,秋冬為西北風,歐陽修所在秋季應該吹的是西北風,而他記載聞有聲自西來者,這種聲音是先從西南而來,當然不可能是風聲了。
其二,當時的天氣是「星月皎潔,明河在天。」這樣一個星明月朗的天氣,不可能突然颳起大風。
其三,這種聲音也不同於風聲,就連歐陽修本人也驚嘆道:「異哉!」這更加說明了此聲非風。又說這聲音聽起來:「樅樅錚錚,金鐵皆鳴。就像金屬發出的聲音,這說明了什麼呢。
這還能說明什麼,這完全就是一個UFO事件。我們可以對比一下中國著名的都溪林場事件 ,都溪林場位於貴州省。
當日,都溪林場附近的職工居民被猶如從空而至的火車開動時轟隆隆的響聲驚醒,風速很疾,並有發出紅色和綠色強光的不明物體呼嘯而過,當時據值夜班巡邏的保衛人員說看到低空中有兩個動著的火球,並伴隨著如老式蒸汽火車慢行般震耳欲聾的咣聲。
幾分鐘過後都溪林場馬家塘林區方圓400多畝的松樹林被成片成片地攔腰截斷,在一條斷續長約3公里、寬150米至300米的帶狀區域里只留下1.5米至4米高的樹樁並且折斷的樹榦與樹冠大多都向西傾倒,長兩公里的四個林區的一人高的粗大樹榦整整齊齊地排列在林場上。有的斷樹之間又有多棵安然無恙,個別幾棵被連根拔起,還有周圍的一些小樹有被擦傷的痕迹。
這些被折斷的樹木直徑大多為20-30厘米,高度都在20米左右。和都溪林場相距5公里的都拉營貴州鐵道部車輛廠也同時遭到嚴重破壞,車輛廠廠區棚頂的玻璃鋼瓦被吸走,廠區磚砌圍牆被推倒,地磅房的鋼管柱被切斷或壓彎。重50噸重的火車車廂位移了20餘米遠,其地勢並不是下坡,而是略微有些上坡趨勢。除了在車輛廠夜間執行巡邏任務的廠區保衛人員被風捲起數米空中移動20多米落下並無任何損傷外,沒有任何的人畜傷亡,高壓輸電線、電話電纜線等均完好無恙。
林場發生的事情和「空中怪車」事件如出一轍,歐陽修寫於嘉佑四年,就是1059年,時隔935年之後,又一次類似事件出現,可真不僅是秋聲那麼簡單了。


嗯,注意了,都嚴肅一點。
唐朝人段成式,在當時文名頗著,與著名詩人李商隱、溫庭筠號稱「三才」。這樣的人,應該不會亂講話吧。
他所撰的《酉陽雜俎》非常有名,在卷一第三十八則記有一件唐穆宗年號時的事:

「長慶中,八月十五夜,有人玩月,見林中光屬天,如疋布,其人尋視之,見一金背蝦蟆,疑是月中者,工部員外郎張周封嘗說此事,忘人姓名」

不用翻譯了吧?


順便說說,走近科學這個欄目自身充滿了矛盾,本身是想效仿Discovery一類探索發現的零距離實錄風格以拍攝到超越常理和已知科學界限外檔案為動機,但受到大陸審批和一貫以來主流政治風向的限制不得不給出個反迷信的標準答案,這就必然造成一種矛盾!

即是,欄目組拍到的事件內容一般或沒啥值得大驚小怪的就沒啥人看,但很容易給出個讓人信服的標準答案;欄目組拍到的事件內容匪夷所思或完全突破了常理和已知科學的界限看的人肯定多看完還要轉載,但這TM讓一幫搞節目的怎麼給你找個讓人信服的標準答案~~~

於是乎,我們常常在《走近科學》欄目看到這樣一種怪現象。。。一件就是壞了個燈泡沒人多想的事非被它當靈異事件正兒八經的調查大搞迷信;一件正兒八經有人證(還活著)實物證(多個)歷史照片(久遠沒PS)和多國歷史檔案以及專項研究記錄的破科學界限事件,非被它找幾個客串專家用幾天時間就給出個標準答案反迷信。。。。看著都替它糾結!

記得有為同學,當年看完一期《走近科學》節目後曾發出一句震耳欲聾的經典評論:《走近科學》,走進TMDB!評論太經典,以至於往後每當我看到一期這個節目,就忍不住念叨一遍。。。


沈括的《夢溪筆談》里,記載過這樣一件事。可以算是UFO。

 嘉祐中,揚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見。初出於天長縣陂澤中,後轉入甓社湖,又後乃在新開湖中,凡十餘處,居民行人常常見之。余友人書齋在湖上,一夜忽見其珠,甚近。初微開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橫一金線。俄頃忽張殼,其大如半席,殼中白光如銀,珠大如拳,爛然不可正視。十餘裡間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遠處但見天赤如野火;倏然遠去,其行如飛;浮於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類月,熒熒有芒焰,殆類日光。崔伯易嘗為《明珠賦》。伯易,高郵人,蓋常見之。近歳不復出,不知所往。樊良鎮正當珠往來處,行人至此,往往維船數宵以待現,名其亭為「玩珠」。


這東西大家在初中歷史和美術課本上都見過吧?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的人面網紋盆,只有我覺得這明顯就是一個宇航員和飛行器么?


有句可怕的話叫「天上一天,地下一年」…《聖經》里也有類似的故事。


推薦閱讀:

月亮在古時候有哪些優雅的別稱?
如果古代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墓,為什麼現在不會到處看見?
為什麼古人也幾乎規定一個月為30天,一年為365天?
我們已經錯過了「大航海時代」那麼我們該如何迎接「大宇宙時代之太陽系時代」?
一個星球上如果同時演化出了兩種智能的物種,會有怎樣的結果?

TAG:歷史 | 不明飛行物 (UFO) | 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