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衛星地圖環顧全球,為什麼只有中國的海岸線污了那麼大一片?

或者說靠近岸的海那麼黃,而且範圍那麼大。


我想解釋江蘇外海最大的那片黃是什麼,也就比較好理解整個海岸線的情況了。

衛星圖上江蘇外海有很明顯的泛黃

全國東部衛星圖,可見沿海唯有江蘇外海泛黃嚴重。渤海的黃河三角洲泛黃都不太明顯。

喜歡看衛星圖的朋友,應該會很容易注意到,在我國東部沿海,特別是江蘇外海,有大片的「黃泛區」。衛星圖上的這片「黃泛區」,這一區域的核心是位於江蘇大豐、東台等海域附近的沙脊群,有專有名詞——南黃海輻射沙脊群。這一區域最早發現於上世紀50年代,80年代開始有了詳細的研究。是世界上罕見的地貌體。

南黃海輻射沙脊群,因呈輻射狀得名(來源:夏娟等[1])

其形成原因複雜,學術界還有爭論。大致與泥沙供應、風暴潮、洋流等情況有關。現今南黃海輻射狀沙脊的南部與長江有關,北部受古黃河影響較大。這一地貌的太學術的內容就不介紹了,簡單說就是海里有一大堆沙子,沙子上有幾個尖稍微露出來了。

所以衛星圖上看到海岸線沿岸那麼渾濁,很大程度上是泥沙,而非水污染。

參考文獻:

[1] 夏娟, 丁賢榮, 康彥彥, 葛小平, 潘進, 李森. 輻射沙脊群地貌遙感製圖[J]. 國土資源遙感, 2014,26(1): 122-126

[2] 楊耀中,孔得雨,葛黎麗. 南黃海輻射沙脊群研究進展[J]. 科技資訊,2013,(12):143+145.

延伸閱讀:

【No.10】江蘇外海的「黃泛區」是啥?


其實以前寫過,這裡就略微的補充下了,我總覺得是題主想黑一波中國,就像當時說森林覆蓋面積那位一樣,結果黑錯了地方。

這個是之前答過的,我就直接貼過來了——

大致標記了一個上海附近海岸線變化的圖,不太標準只做說明——

圖 從4000年前到如今江蘇南部海岸線的變化。

我們可以看出,4000年前,上海的大部分區域還是大海,時間大約相當於傳說中的夏朝。而到了2000年前也就是漢代的時候,浦東基本還是一片汪洋,更不可能有如今陸家嘴這樣的景象了。而到了1000年前,上海的基本區域才形成,不過崇明島還是三個沙洲,而揚州基本還可以看成是個沿海城市,而這個時候早已是宋朝了。

所以如今的純內陸城市揚州,其實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靠近海岸線,而這裡的繁華也一直以「揚州繁華以鹽盛」著稱,揚州是江蘇沿海的產鹽業集散地,而且揚州守著運河、北面是淮河水網南邊是長江東靠大海,也是絕對的交通要地。

江蘇的海岸線可以說是中國在近幾個千年變化最大的地方了,這裡沒有浙南福建那樣落差很大的基岩海岸,是靠著河流帶來泥沙沉積的三角洲和沖積平原。不過這個地方確實雄起的太快,這方面不能光賴人家長江,黃河也是個重要的原因。

黃河的入海口本來就不是個很固定的東西,它流經河南之後,因為東邊山東丘陵的阻擋,將山東北邊的河北和南邊的江蘇都搞成了黃泛區,不過一切都沒有1000年前這個事情對歷史的影響更大。

圖 歷史上的黃河故道,因為東邊山東丘陵的存在,黃河只能在形成這麼個Y字形。

只不過黃河的南邊,一直以來屬於水網密布的淮河流域,泥沙量也沒有黃河那麼大,結果就在1194年,黃河直接改道,沖入了屬於江淮流域的蘇北,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奪淮入海「事件,本來在北方不安分奔騰的黃河就這樣殺到了南方,這一下江蘇的海岸線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造成了本身瘦小的江蘇迅速增肥,也和長江合力塑造出了南通這樣年輕的土地。

我們一般在古代叫江南一帶江東,很大程度也是因為當時的人們從淮河一帶一直向東南才到了肥沃的江南土地,而江蘇並沒有那麼往東。

直到1855年,黃河徹底把淮河作死,入海口淤積成了廢黃河,淮河至此也徹底成了長江的支流,母親河就又回到山東北邊禍害人間了(霧)。

圖 奪淮入海前後江蘇海岸線的變化,可以看到宋代代清代海岸線的變化,而鹽城也和揚州一樣,東邊的大海因此成了鹽鹼地。(在這裡還能看到廢黃河)

從有人類活動開始,長江黃河上游因為開墾導致的水土流失,也是加快沉積造陸的重要原因,

最近一直在蘇北一帶,他也說了如今這裡也是海岸線極其不明顯,甚至我們所認為的黃海,其實存在著一個叫做「南黃海輻射沙脊群」的東西,這裡在低潮的時候,會看見一片一片裸露的沙地。

圖 南黃海輻射沙脊群

圖 江蘇東海岸的「條子泥」,你會發現這邊你根本分不清哪裡是陸地哪裡是大海,基本就是個沒有海岸線的地方。

至於南黃海輻射沙脊群的地質原因,只知道這邊受到一直以來的潮流影響,還有北邊山東半島以及黃海盆地的特性,但是這方面確實不太懂, 我記得@雲舞空城有個很專業的回答,但是怎麼都找不到了,也歡迎女神來答疑。


海洋遙感研究僧。目前研究長江口2年。

你看的這個沒啥問題,確實是這樣。並不是像有些答主說的是因為百度地圖圖像增強沒調好。而且說白了,你看的這個是洪季,也就是大概7.8月份吧,枯季泥沙範圍比你看到的還要大。

其實主要是長江攜帶大量泥沙入海,造成圖中所示的現象也是由於同時有受到台灣暖流,蘇北沿岸流,還有黃海入侵水團的影響(物理海洋的知識,記不太清,可能有錯)。蘇北淺灘那塊我沒研究過,不清楚,不做討論。每年長江入海的泥沙量是巨大的。你在圖像上看到的黃不叫污,水質的檢測在真彩色影像上是看不出來的,即便水體富營養化,遙感也是通過圖像處理,獲得葉綠素數據才能作為指示。直接檢測水質,海洋化學的專業是通過專業儀器和示劑處理的。

最後上兩張遙感影像枯季洪季對比圖:

2013年3月8日10:30 影像解析度500 m:

2013年8月7日10:30影像解析度500 m:


大家都講到為什麽,讓筆者來講講有甚麽影響。

世界大陸架總面積約為2,700多萬平方公里,平均寬度約為75公里,占海洋總面積的8%。

中國東海大陸架是中國大陸向海區的自然延伸,面積約51萬平方公里,佔東海總面積的67%,是世界上最寬廣大陸架之一。

聯合國計劃在今年就中國提交的東海大陸架劃界案的合法性進行考慮。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2016年12月14日向聯合國秘書處提交了東海部分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陸架外部界限劃界案。 該劃界案明示了中國所主張的大部分東海大陸架的具體範圍,為將來中國的東海維權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明確的範圍。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大陸架是沿海國陸地領土向海的全部自然延伸。如果大陸邊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超過200海里,沿海國可主張200海里以外大陸架,並可將主張200海里以外大陸架外部界限的資料信息(「劃界案」)提交給大陸架界限委員會。

以下是相關的文件摘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東海部分海域二百海里以外大陸架外部界限劃界案

七、海洋劃界情況

《大陸架界限委員會議事規則》附件一第2段規定:「如果存在相向或相鄰國家間的大陸架劃界爭端,或其他未解決的陸地或海洋爭端,在提出劃界案時,提出劃界案的沿海國應:(a)將這些爭端告知委員會;(b)儘可能向委員會保證劃界案不會妨害國家間劃定邊界的事項。」

根據《大陸架界限委員會議事規則》附件一第2段,中國政府謹通知委員會,中國與韓國、日本在本劃界案涉及的海域尚未完成大陸架劃界。根據《公約》第七十六條第10款,委員會對本劃界案的建議將不妨害今後中國與相關國家之間的大陸架劃界。

此案通過後,將會為中日東海主權爭議提出新的理據。

安利一下筆者有關地緣政治的專欄文章:脫苦海的文摘【地緣政治】

專欄短網址:http://blog.tokuhon.org

相關問題:

脫苦海:如何看待英國官員揚言要派遣新航母到南海巡航,維護所謂「航行自由」?

脫苦海:我們到底還有多少領土被別國佔領?

脫苦海:遼寧艦訪問香港時為何不停在碼頭,而是停在海中?

脫苦海:為什麼印度沒有出現世界級的港口?

脫苦海:中國在南海填海造島對有關局勢有多大影響?


說明中國可以泥沙開疆,而且應該速度挺快的。

我這是認真回答的,因為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邊我都去過。


我有一次和朋友吃飯的時候,他帶了他的女朋友,是個高中地理老師。

我們邊吃飯邊聊天,聊到了旅遊,聊到了馬爾地夫。

我就說,那邊的海真心藍,都一眼能看到底,太乾淨了,我們這邊江蘇的沿海和人家沒法比。我們這邊黃黃的渾的很,為什麼我們的海不能這麼乾淨?

我記得那個地理老師女友是這麼說的:
「他們的海乾凈說明他們根本沒有泥沙的沖入,沒有泥沙的沖入說明沒有發展農業的基礎,沒有農業的基礎就說明這個地方連農耕文明也不會有,更別說工業了,他們只能世世代代過著打魚狩獵的生活。如果沒有其他地方的人富裕了去他們那邊旅遊,他們永無出頭之日。」

現在想想,當時說的話真的是很有道理的。我們現在看到的美好,是當地人世世代代的枷鎖啊。


我來稍微解釋一下
蘇北革命老區鹽城有話要講
作為你口中污染受益城市的鹽城人,表示這種污染可以再多來一點。
鹽城市有一條范公堤,據說是當年范文正公為了抗擊海潮修的大堤。
現在范公堤遺址在哪?在市中心好吧
再看看江蘇北部的連雲港,以前據說花果山在海上,現在居然都連在一起了。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江蘇多數的平原都是被沖積出來的,幾百公里連山都沒有的平原是一點一點在長江與黃河的合力下衝擊而成。
從海岸到海,n里下去,海水最多深幾米,一點一點的被長江黃河帶到海里淤積在岸上,一點一點推向大海。


以下摘至鹽城教育網
鹽城沿海灘涂總面積4550平方公里(含輻射沙洲),其中潮上帶1677平方公里,潮間帶1610平方公里,分別佔全省的75%、64.6%、60.8%。隸屬於東台、大豐、射陽、濱海、響水等縣(市、區)的沿海灘涂,可供開發利用的面積達1300平方公里。射陽河口以南沿海地段還以每年1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大海延伸,被稱之為「黃金海岸」,是江蘇最大、最具潛力的土地後備資源。

這種污染我們要堅持一千年不動搖,海水黃一點怎麼了?日本發了瘋的填海造陸,隔海這邊什麼都不用干一年多個可開發的n萬畝灘涂濕地,這種好事也只能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能幹的出來。
灘涂的好處就不用我說了吧


嗯,的確是污。

我來從江蘇沿岸的角度說說:

黃河和長江的年泥沙挾帶量一個居世界第一(16.00億噸),一個居第四(4.996億噸)。挾帶的泥沙受東海前進波黃海旋轉波的作用,呈現出現在我們能從衛星上看到的樣子。

它們還有一個名字:淤泥質海岸。(灘涂)

ps: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丹頂鶴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賴以生存的灘涂濕地生態系統。

———————————————9.25更—————————————-------------

黃河入海的大量泥沙不僅直接形成了蘇北黃河三角洲,也在三角洲兩翼形成了廣闊的濱海平原,北連贛榆砂質海岸,南接長江三角洲。黃河北歸使江蘇海岸又經歷了一次供沙條件突變引起的淤蝕變化,至今尚未結束。

淤泥質海岸是海岸類型中的一種,目前江蘇的灘涂面積位居全國第一,約佔全國海岸灘涂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江蘇的海岸中,還有砂質海岸以及基岩海岸,就是題主所給圖中,不是那麼污的地方。

砂質海岸分布於連雲港海州灣北部的綉針河口至興庄河口,岸線長約30km,基岩海岸分布在連雲港西墅至燒香河北口,岸線長約40km。

想要在江蘇體驗3S旅遊的只能去海州灣了。

附圖是淤泥灘,根本不是我想像中 的海灘 QAQ

目前沿海已經有了很多促淤成陸的工程,不久的將來,可能,這片看起來很污的地方就成了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陸地國土了!吃雞不吃雞!


海積地貌和海蝕地貌…題主這是初中地理的內容吧…
海積地貌主要分布於杭州灣以北。

不過除此之外,長江、黃河、錢塘江的泥沙的確很大,這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東海黃海海岸由於泥沙淤積厲害,從陸地到大洋的方向海水呈現黃色的面積就非常大。

有人提到的污染問題,的確,中國海岸線的海水污染肯定是有一定程度的,但並不妨礙其呈現藍色和黃色的本質現象。

以下是我去過我國的一些「藍色的海」:

枸杞島,那裡其實距離上海非常近了,但是由於離開了泥沙淤積的海域,所以雖然枸杞島的海水稍微有點綠,但仍然是悅目的藍色海水。

枸杞島

枸杞島

山東日照,那邊的海水是深藍色乃至藏藍色的,即使是在一個看起來又臟又亂隨處排污的海產品市場碼頭處,也一樣是藏藍色的洋面。

日照某處海灘

我國台灣地區福建省金門縣,很明顯金門向台海一側要更清澈乾淨一些,但其和廈門一側的海水顏色總體還是差不多的,並沒有這裡乾淨就是藍色、那裡臟就是黃色的差別。

金門海域

更直觀的例子就是,上海的海水是黃色的,但是有兩處海濱浴場的水是藍色的,那是因為這個場內是用大堤圍起來沉澱處理過的,泥沙被清除,海岸被填充海南運來的沙子而不是當地原生的灘涂。這才使得這一塊是藍色的海水。

綜上,導致海水顏色差異的應該是地理條件為主,水污染並不是主要原因。

說白了,就是水底下沙子堆得高海水就是黃色,沙子沉底攤開面積越大那麼黃色的海域也就越大,反之亦然。而沙子堆是越往大洋方向越呈階梯下降,下降到一定深度的時候洋面就會往藍色過渡呈現,比如枸杞島,處在上海東邊黃色海域和藍色海域的交界處,那麼就會呈現出帶有一點點黃綠色的藍色洋面,而且根據本人親測,那兒的海水並不清澈見底。所以水不清≠黃色的海水。


黃河曾經奪淮從江蘇入海


來來來題主,有的東西你不知道不怪你,我來告訴你:
1、我國204國道在江蘇境內有一段舊址就是在舊時的范公堤基礎上建的。
2、范公堤就是北宋時期的防海大堤,也就是北宋海岸線大概就在這。

3、我們家那段范公堤以東有個縣叫「射陽縣」,人口近一百萬。那個縣有個地名叫「黃沙港」。
這麼大個縣哪來的?可不是人工填出來的,就是你所說的「污」堆積出來的。所謂的「污」是什麼?就是黃沙!

我小時候一看完抗日片經常想:哼!等我們這的黃沙沖積到日本時,不用打仗日本就是中國的啦!看你們小鬼子還敢這麼囂張?!??(◣д◢)??



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未來的國土。

這個衛星圖顯示的區域比較大,有錢塘江入海區域,有溫州的甌江入海區域。還有長江的入海區域。河流入海區域攜帶大量泥沙,泥沙再沉澱後便成為我國的國土啦!
泰州自古叫海陵,意思是以前泰州是在海邊的,沒用多久,在長江的輸沙作用下,出現了南通。
今年七八月份還去過上海長江隧道和上海長江大橋。江蘇南邊的海域中渾濁部分受長江的影響。由洋流運動攜帶的泥沙變遍布江蘇黃海區域。長江的泥沙量實在太大了。

以下是考察條子泥地區拍的照片。


可能是古長江口,也有可能是舊黃河影響行程的,目前學界還有爭議。


這就是上海形成的原因啊


樓上說黃泛區的是沒錯,但是呢,我還是要說明一個事實

那就是中國海岸線的污染其實並不厲害,真正厲害的是土壤污染

大家可以看一下地圖,一下子就明白了。

你看

中國那麼紅,這是中國土壤污染的鐵證,別的國家都沒那麼紅

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中國土地中氧化鐵含量特別高

太陽系裡面那麼紅的只有火星

可見中國的污染已經到了火星級別,簡直觸目驚心


對於介紹沙脊的回答有點疑問@鏗鏘俠:沙脊群的位置剛好是兩大塊發黃海域中間面積較小的部分。

截取一段江蘇中北部海岸線河流入海口情況,會發現海岸線極其平整,完全是由陸到海沖積而成。

這一地區屬於淮河流域下游地區:

淮河沒有入海口,而原因正追溯到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南決,奪淮入海,大量泥沙淤泥使淮河入海出路受阻,從而只能分散在下游各個支流入海而沒有形成長江那樣的三角洲。
淮河流域因水土流失每年有約1億噸泥沙(不是那種毫無營養的海灘沙粒)進入水體,加之黃海大陸架平緩延伸就在江蘇中北部沿海慢慢沉積了下來。
對比來看,尼羅河因為阿斯旺水壩把泥沙攔截起來,導致尼羅河三角洲海岸線後退。

或者也許是剛好處於黃淮流域、長江流域河流夾帶泥沙入海的中間區域,在兩個流域入海水流交匯海域,泥沙沉積形成了沙脊呢?(外行猜測,請教專業意見。)
下圖可見大量泥沙沉積把江蘇的海岸線、長江三角洲以及入海口兩岸向大海推進:

可以看到兩塊最大的海水泛黃區域,恰恰是海岸錢全線推進的的區域。兩者的相關性就已經非常明顯了。

注意下:南通與鹽城間外海分布沙脊的位置歷代海岸線線密集。說明海岸線推進的比較緩慢,泥沙含量在近海水相對小,海水顏色也更深,從而塑造了江蘇省輪廓的那一處凹陷。
同時在此處的海岸線外卻形成了沙脊,這些泥沙只能是淮河流域、長江流域攜帶泥沙的入海水流相交、沖刷沉積下來的,沙脊南北扇形的分布應該也能說明這一點吧。

世人眼裡礙眼的兩大塊泛黃的近海水域可以說是大自然持續數千年乃至更久填海造陸的宏大施工現場吧。


補充一點:既然這種海域是受泥沙入海的影響,那分析下世界大河的情況應該就明白為什麼只有中國有這種大規模海域了。
尼羅河上游阿斯旺水壩阻攔泥沙,三角洲萎縮。
剛果河流域植被覆蓋率高,泥沙多沉積在剛果盆地
亞馬遜河河口附近泥沙入海情況也比較明顯,但規模小得多,跟植被覆蓋率有很大關係。
密西西比河的落差小,雖然流量巨大,河上的大壩蓄水量比三峽還大但沒多少發電能力。河水中上游沖刷的作用小。


pad百度地圖截的比較明顯的幾個河流入海口,比例基本一致。中國,印度洋,中亞,英國,美國東部沿海(沒找到很明顯的河流),中美洲東部,亞馬遜入海口,南美洲,和紐西蘭澳大利亞,可以看到河流密度和城市密度都不在一個量級上。

------------- 大家好,我是百度地圖與谷歌地球的分割線--------------------------------

為了保險起見還是開了Google earth並且在同一時間同一比例(中國的略微大了一點)只開了「人口聚集地」一個標籤重新截了一圈圖,時間定在2015年12月的標籤

順序依舊是中國-印度洋-非洲-歐洲-北美-南美-大洋洲

---------------------------------------------分割線2,時間線又往前提了一些----------------------------


江蘇中北部沿岸並不是沙灘,而是大片大片的灘涂。往南就是長三角。。幾千公里的江攜帶了大量的泥沙。。再往南的福建里,幾乎所有入海的河流都是都是泥水。。小時候看到那些人在那江里游我就佩服。。


上面的才叫衛星圖,向日葵8號衛星氣象圖。題主給出的圖修改太多東西了。而且海域混濁變黃之類的說法,不止中國才有。單單點明只有中國海域才有,相信題主對祖國真是愛之深啊。
這是兩年前的墳,大家注意了。


推薦閱讀:

如果南北極冰川全部都融化了,哪些國家會被淹沒呢?日本台灣會怎樣呢
近二十年來,地球科學有哪些重大的技術進步、科學發現、理論進展或創新?
為什麼在Google Earth上看北極已經沒冰了?
為什麼近些年很少聽說黃河發洪水了?
大航海時代人們是如何在茫茫大海上定位,並測繪發現的新大陸的海岸線的?

TAG:地理 | GIS(地理信息系統) | 遙感圖像處理 | 海洋 | 遙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