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爸爸那一輩的人愛看抗日劇?


只說《亮劍》。

不是殺日本兵,沒那麼簡單,要不然他們也會喜歡看雷劇。抗日劇裡面有一個東西,是吸引父輩這一群人的,這個東西是什麼呢?

革命浪漫主義。

中國電影,在官方那裡,只有兩種: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
後者的代表作即蘇聯電影《夏伯陽》,這是一部對中國影響深遠無比的電影。
夏伯陽就是《亮劍》李雲龍和《激情》石光榮的祖師爺和精神源頭。

主人公特點:粗狂,有農民氣,有原始的慾望氣息,易衝動,孤獨,沒有機心,容易愛也容易恨,即危險又親近,目光短淺,不考慮長遠,講義氣,流氓無產者。

對某來說,這類人容易被控制,也很容易產生堅定的信仰,是革命急先鋒的最佳人選,但是這種人不會進入高層,因為沒文化。

劇情特點:兩條路線鬥爭----野蠻的流氓習氣,是如何在黨性中得到升華和萃取,變成堅定純正的革命戰士的過程。但是不管如何變化,身上的那股原始,野蠻的農民氣息保留到底。

看點:既有紅色革命的感動,也有梁山好漢般的狗血情節。


革命浪漫主義,解決了既要革命也要刺激的兩種要求,是文藝作品最安全,最保險,最有效果的一類。

父輩這一代人,早就經過革命浪漫主義發自靈魂深處的熏陶,當然愛看《亮劍》和《激情》。

中國人的根是農民,絕大多數農民是安分守己的,但是內心深處又想反抗,故此特別迷戀那種一股野氣,敢作敢為的人,實際上是想當流氓卻沒膽量。
反映到文學戲劇電影里,就是喜歡「一根筋」的「匪氣」主人公。

Plus:突然發現給了這麼多贊,這裡先謝了。

總結一句:打小時候沒人教就愛看打仗電影,說明人到底還是喜愛暴力的。
抗日劇的精髓就是合理,合法,痛快,無負罪感的,以復仇為理由的施暴。
當下因拆遷,社會貧富差距,下崗,上訪等種種不快,都用手撕鬼子來宣洩。
愛看抗日劇,說明受我朝文宣六十年之熏陶,已經修成半仙之體。


抗日劇就是他們那一代人的青春劇。 青春不論美醜,都是難以忘懷的。

就好比我們這一代人喜歡聽周杰倫的早期歌曲感覺懷舊,而父輩人唱紅歌很有感覺。並不是因為贊同紅歌的題材和內容,而是紅歌只是他們青春年少時聽的歌而已,是回憶青春的載體。就像我們今天來好好分析周杰倫早期歌曲的內容也有很多幼稚空洞(鬥牛:為什麼我女朋友場外看球你還讓我出醜,為什麼打我手,是不是你不想活...),但還是感慨不已,因為那時我們的青春。

結論:父輩喜歡抗日劇我覺得不是因為抗日這個事兒本身,而是經歷這些內容的時候正是他們人生最美的年華,是他們年少無知時留下的夢,是他們和暗戀對象無意中聊起的第一個話題,是他們的青春。 和抗什麼沒有關係。


第一,純屬放鬆休閑;第二,劇透已知,不用勞神;第三,裝逼顯得特爺們。老美也特別喜歡看二戰片,誰叫他們拯救了歐洲,原話。


一代人的記憶吧,不光是父輩,爺們兒都喜歡看。

小時候沒裝閉路電視,收訊靠的是屋頂上架著的幾米高的天線,收到的電視台寥寥幾個,有的還模糊不清,一般是中央一二台,省台和地方台,有時候遇到好節目,父親還要爬上房頂去轉天線,我則奔走於屋裡屋外,大聲彙報著電視的清晰程度。

台少,節目也少,除了地方台的動畫片和一些武打片外,咱最喜歡的就是抗日老電影。那時特盼八一建軍節,電視上就會有老電影展播,八一電影製片廠那個光芒萬丈的紅五星配合解放軍軍歌剛出現,我早已血脈賁張,情緒激昂,只等盒子炮進手,甩倒他媽兩排鬼子。

當時總是在幻想,自己化身武工隊,操一口白洋淀口音,穿拷綢戴禮帽,相貌堂堂智勇雙全,臨行喝媽一碗酒,渾身是膽雄赳赳,用笤帚疙瘩繳一支鬼子的王八盒子,帶領同志們三進山城,渡江偵察,穿行於村與村的地道間,今天端個炮樓,明天炸個火車,十步殺一人,深藏功與名。哪怕有天被捕了,不要緊,帶鬼子進埋伏圈,蠍子雷伺候他們,看著鬼子和偽軍屁滾尿流抱頭鼠竄,昂然回頭,嘴角帶笑:我就是李向陽!

這是一種英雄的情懷,浪漫的調調,幾代人對於青春的記憶,深深紮根在每一個生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的中國男人心中。

緊張的工作學習之餘,看一部無須動腦無須跟進度又能怡情養性生津止渴喚起些許荷爾蒙的抗日劇,實在是個不錯的選擇。

P.S.
推薦一個相當贊的抗日劇《生死線》,楊爍廖凡張譯李晨主演,前半部分非常出色。

抗日神劇又是另一個層面啦,多樂呵!


他們年輕的時候還愛看追捕,血疑,姿三四郎呢。畢竟這代人習慣了被動的去接觸文藝作品,你給他們看什麼他們就愛看什麼。


亮劍是神劇,真正的神劇,沒你說的那麼簡單。亮劍里包涵了很多精彩的政治觀點,是其他任何看日劇都無法比擬的,比如對國軍的描寫和評價,孔捷對朝鮮戰場(長津湖)的評價,丁偉的戰略理論等等。還有對彭,粟,劉幾人的描寫和讚揚,是真正在緬懷和敬仰這些功勛卓著的老革命家,特別是最後在授勛閱兵的時候給粟一個真實盡頭,是挺有深意的。


我也喜歡看抗日劇,亮劍什麼的,怎麼破?


一方面是青春記憶,另一方面也是洗腦的結果,不過我覺得隨著人民整體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這種腦殘抗日劇總有一天會沒有市場的。
另外說句題外話,老是說日本不正視歷史,其實我們也好不到哪裡去。八年抗戰的主力不是靠小米加步槍,不是靠小兵張嘎,更不是靠挖地道埋地雷就打勝了的。真正的主力是國民黨的正規軍,搶到勝利果實的才是這幫現在恬著臉大力吹捧自己的人。所以我是不會看這些電視劇的。


個人覺的這個問題過於籠統,並不是所有父輩都愛看抗日劇的,尤其是那些有自己的思想,出生在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都是不愛看這些東西的。愛看的應該大多數受傳統教育思想比較深,有強烈樸實的愛國情懷,且空餘時間多,有意義的愛好不多的中老年人。


你看到的是抗日劇 爸爸們看到的是歲月。


不知道我遇到的是不是特例
我爺爺上過戰場,背過死人(當年是軍醫),生平最討厭的就是抗日劇,尤其是戰爭鏡頭,嫌太假。
我婆婆生於建國後,和平年代,大概是接受了最紅最專的那種教育洗腦吧。最愛就是抗日劇,無論什麼類型的,只要主題是抗日,一天看到晚都很高興。並且,她以為電視上演的都是真的,很認真地當作紀錄片來看的


既然都是假的,還不如假得男人一點


主要是由他們成長的環境和所接受的教育有關。青年時生活在封閉的環境里,視野不夠開闊,思維受限。工作後沒有很少有機會去接受新鮮事物,基本上都是圍繞著自己知道的東西打圈。抗日是幾十年來持續最久的話題,他們愛看抗日劇其實是懷舊的一種體現。


因為他們願意永遠活在童話里,不願意走進現實


首先,每個男人無論年紀、職業都有一個英雄的夢想,現在抗日劇不是喜歡打個人英雄主義么
其次,他們是從那個紅色年代走過來的,對這個有難以磨滅的情懷


反對排名第一的望政治和現實靠的解釋。我覺得原因簡單的多:

大前提: 父輩們的選擇太少,大陸的電視劇也就四種,抗戰劇(抗日,抗國民黨,諜戰),家庭倫理劇(婆媳矛盾,夫婦矛盾),還有古裝劇,還有青春偶像劇。

小前提: 父輩們的文化背景,他們從小看的都是這類電影電視劇,從小接受的教育都是革命英雄主義。他們的文化傾向基本已經確定了。

解釋:抗戰劇,尤其是諜戰劇,是最吸引父輩的。他們平常工作忙碌,抗戰劇諜戰劇的緊張劇情是緩解壓力的很好的方式。傳統抗戰劇也很符合父輩們的文化背景,他們從小接受的都是革命英雄主義教育,抗戰劇滿足了這種情懷。古裝劇?呵呵,父輩們對那些後宮娘娘們之間的爭鬥不感興趣,太娘太複雜了,沒有抗戰劇那種簡單粗暴。家庭倫理劇,父輩們還是會看一點的,因為比較接近現實生活。青春偶像劇就不用說了吧,太假了你們。

之所以把選擇太少放在大前提,是因為我相信只要開放電視劇,他們有更多的選擇,有更多的好的電視劇,他們也會改變他們的觀影口味的。

這跟政治和現實拆遷什麼的關係不大。


我爸就能明確的區分革命浪漫劇和神劇。他老人家說亮劍是幾個人的集合,雖然假,但是能抓住主線,就是中國軍魂。還說如果後面章節拍電視會弱化這個中心思想。對於神劇,他老人家會直言,什麼狗屁玩意,為什麼不拍國軍抗日?


他們處於那個年代,對過去追憶。就如同現在女人追韓劇。


看個熱鬧而已
讓他們看現代劇,語境不熟悉,名詞不知道,小年輕今天見面明天就上床,這樣才受不了吧


而且我們父輩對於軍人有著特殊的感情,我爺爺當年想去參加抗美援朝結果因為自己家庭出身的問題沒能實現,到了我爸爸,他希望能上越南戰場,結果因為心臟雜音的問題也沒能選上空軍,我媽媽也有很強的軍人情結,看我是沒指望了,就特別希望我弟弟可以參軍。
我想抗戰的影視作品,是他們最為熟悉的,畢竟不是說有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是很強的,而且那些於他們來說是一種回憶,也是一種情結。


推薦閱讀:

作為演員,拍吻戲是種怎樣的體驗?
國內影視圈有哪些既有演技又有顏值的演員?
有哪些與「職場」相關的好電影或者好電視劇?
抗日神劇都是什麼樣的人喜歡看?抱著怎樣的心態在看?
中國的網劇是要崛起嗎?

TAG:電視劇 | 歷史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