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在最短時間內恢復到現有人類的技術和文明程度,星際移民需要攜帶什麼裝備/ 做什麼準備?
我理解星際移民的目的是為了在新星球上延續和發展人類文明,而不是單純以比較原始的狀態重新開始,花費數百年甚至數千年再來一次文明發展。
這裡有一些現實的技術限制,星際移民的飛船只能搭載十分有限的設備和人數。
第一批到達者因為擁有已經製造好的飛船和各種高科技裝置,可以活得比滋潤,但不可能一直吃老本。隨著設備老化,慢慢所有的高科技裝置都會不能再使用,必然在一定時間後會出現技術和文明退化。打個比方,第一批開拓者可以攜帶最高性能的電腦,但他們甚至沒有辦法在新星球製造出一個cpu來(為了製造一個CPU,需要一個晶元工廠和背後龐大的生態鏈),所有基礎技術都受限於浩大的人類社會分工和工業基礎發展。
所以,如果人類在100年內因為某種原因開始星際移民,在沒有源源不斷的後續補給情況下,第一批開拓者要攜帶哪些裝備,做什麼準備才能在最短時間內恢復到出發時的人類技術文明高度?
補充約束條件:
時間:100年內(2115年以前),人類的科技不會出現逆天的情況(比如基於原子分子級別的輕量化3D列印製造技術)。
目標星球:之所以被選擇為目標,肯定會有人類生活所需的基本資源和大體環境,包括相對容易獲取到的水、空氣,並非嚴峻苛刻的溫度,以及礦藏。至於生命,
生命狀況:肯定沒有高等生命。但會存在一些較低等的生命,比如植物或者簡單的生命體。
新星球應該是荒蕪的,所以挖掘機是必須的。
然後,應該需要食物,所以金坷拉是必須的。
首先假定艦隊文明能夠穩定運行,如果不是艦隊文明,而是像現在的人類這樣的,由於母星遭受環境危機不得不逐步尋求星際殖民的,同上,即,我們當前可以保證自己的文明穩定存在,不說發展,但應該還不至於讓文明倒退。
好,此刻我們發現了一個宜居星球,而且在可接收的時間期限內可以到達,如果我們是艦隊文明,我們可以先登陸,我們在艦隊上都可以保持本文明的不倒退,那麼我們至少也不會在登陸後還遭受「母艦過了一百年後電腦壞掉了」這種尷尬的狀態。
如果是像目前人類社會這樣由於母星污染需要星際殖民,假定我們還不是那麼急迫的需要將全人類馬上用太空船帶出太陽系(首先帶不出去那麼多人,其次如果不是遭受超級文明打擊,也不會這麼急迫,如果遭受超級文明打擊,毫無還手之力還是直接死了算了),那麼我們應該會先建立好目標星球的生存環境,如果是和地球類似的環境(根據題主給出的設定,甚至還有簡單生命),那麼我們應該先排機器人前去建立起種植業,利用受精卵冷凍和先進的基因技術,可以在目標星球上建立起殖民者的蛋白庫。好,食物問題解決了。
由於我們已經掌握了星際航行的技術,所以肯定不是化石能源,我們應當能在一艘母艦上實現穩定的可控核聚變,因此我們可以在目標星球上建立起核電廠,根據設定這是很容易實現的,能源問題解決了。
由於我們可以派出機器人,還建立起了核電廠,那麼前幾批到達的機器人應該已經可以勘探目標星球上的礦藏並加工了。機器人製造機器人,機器人再製造機器人,基礎機器人製造出特定用途的機器人,最後大量的機器人按照殖民者的意志建立好了各種工廠,題主所設想的製造CPU的晶元工廠和生態鏈和其他行業領域等基礎設施會花費幾十年建立起來。當食物、能源、交通、居住、溝通網路等各種現代人類生存所必須的元素建立起來時(或者將要建立起來時),人類將踏上星際殖民的最後一步,將全體人類(這個地方需要深思,是否能全部帶去,如果不能,帶哪些人去)塞進太空艦隊,集體進入冬眠(或冷凍),到目標星球再將其從冬眠中喚醒。此時迎接我們的就是一個全新的地球。
其實關於星際航行有很多可以思考的東西,比如人類在眼見的未來達不到光速旅行,距離地球最近的比鄰星,距離太陽系4.22光年,換算下來是26.5萬個地日距離,在漫長的星際航行過程中,能量如何補充?(人類和機器設備的),按照設想,太空艦隊內的大多數人在平時都是處於沉睡狀態,少數的人可以利用人工大棚種植足夠平時機動人員的能源,在遠離恆星,光照稀少時,可利用可控核聚變產生植物生長所需的光能,此外也應有一套可持續的蛋白庫系統(人類脆弱的肉體真是個麻煩的東西,忍不住再一次吐槽)。星際航行和星際殖民需要另一套與之適應的社會制度,在漫長的黑暗中穿行,不知道是否能在自己有生之年登錄目標星球,不知道在航行中是否會出現其他的意想不到的東西(比如被更高級的文明打擊),寂寞和恐懼能將清醒的人逼瘋,第一批人類如果不是進入冬眠,就是會迅速瘋掉,由此誕生在太空艦上出生長大的艦隊一代,由他們和他們的後代來維持漫長的星際旅行中的日常操作和維護。
3D印表機
參考諾亞方舟。如今的話就是按比例帶上每個行業的專家和工人。
lucy牌優盤
種子
書(保存知識的容器,U盤、pad之類的都可以)。
1.種子(金坷垃的用途)
2.種子(思想的寄託)
3.種子(人類的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