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這樣一個正在去管制化的市場上,證券交易所應該如何監管和運行才能真正具備競爭力?
兩個交易所都在為這個題目做深入的理論研究。
通俗的來說我的想法(只代表個人觀點),「逐漸補充」:
正如巴菲特所說,「企業是一個菜單(不同治理方式、治理風格),需要以不變的菜單(明確傳達、持續的治理思想)挑選適合自己的顧客(提出企業需要挑選適合自己的股東以支撐長遠發展),並且形成穩定的顧客群(較低的股票流動率/換手率)。"
一個菜單天天變的餐館、和一個菜單都看不清楚的餐館,很難吸引到好的顧客。
(一個股利政策不明確,治理風格不清楚的企業,很難有一批長期支持企業發展,真正關心企業成長的長期股東。)
就我來看,交易所也如同企業,需要向社會展示出自己的菜單,以吸引喜歡這些菜單的企業。
那麼什麼是交易所的菜單, 這就是一個品牌印象的概念:對於交易所來說,在去管制化的市場上,需要提出明確的品牌印象,並以此吸引投資者和上市企業。
私以為,交易所作為提供交易的市場,需要考慮市場的兩個需求端,一個是資金提供方的來源(投資需求),一個是資金需求方的來源。
深交所的特色在於中小板,創業板;可以以此為特色,打造扶助創業企業成長的平台。
對於投資者來說,做好投資者教育,鼓勵投資者與創業企業共成長,認真分析研究好創業企業,做長線投資;
能吸引來一批好的投資者,就能吸引來一批好的企業,因為他們需要真正能幫助自己成長的股東,而不是賺一把就跑的股東。
說起來,覺得這題目就大了。
一個交易所的競爭力打造和整個資本市場結構又有深刻的聯繫。
為什麼那麼多科技型企業要跑去美國上市,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們有好的」顧客「和其他同類的」商品「;
1. 有很多同類的」商品「;
與其他許多科技型的好公司在一起,不僅可以提升自身形象,而且方便顧客比價,以形成更為合適的價格。
相信一個賣傢具的在菜市場裡面做交易,顧客很難判斷價格是否合適的。
2. 有很多適合的」顧客」;
有一群天天挑選科技企業的顧客,他們可以更為有合適的科技型公司投資傳統,投資者對科技型公司有較高的接受度,也就相應能取得較為合理的價格(市盈率)。
經驗:合適的定位,好的」菜單「,能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不斷凈化選擇你的投資者和融資者,然後造就自身的獨特競爭力。
融資者方面:
對大多數普通投資來說,一提起上交所,就是超大企業,大型國企;
提起深交所,知道中小板,創業板;
上交所試圖打造的是經典藍籌市場的形象,隨著上交所對中小企業的爭奪是否開始動搖? 新興和藍籌的矛盾又能否如之所願融合成一個新的新興藍籌股市場?
深交所自我標榜的創新、成長企業集聚地的形象是否有足夠多、足夠好的典型代表公司?
是否能夠持續的吸引好公司,更重要的是培育好公司做強做大做出交易所的形象代表?
這些都是交易所面臨的挑戰。
市場參與者方面,兩個交易所更深層次的投資者風格依然沒有顯著的正面市場印象。 整體的投資者非理性和散戶當道是目前的現狀。
這個題目很大,先只能草草無邏輯的說這麼多了。
交易所的建設任重道遠。
一句話來說的話:做準確的自身定位,形成挑選投資者與融資方的良性循環。
我倒是認為現在的「管制」是越來越厲害了,包括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連「文化」都要「做大做強」、產業化上市化,phuck!
學習香港和美國。允許做空。另外引入機構投資者。這樣的話就是各方並且是較大實力的各方博弈,更容易得到納什均衡,現在的中國股市可是不均衡。證監會還需做的就是嚴格遵守退市制度,降低IPO審核的平台。
推薦閱讀:
※在滾動發行理財產品進行期限錯配時如何計算自己的發行能力從而確定發行量?
※新股發行制度是否在頂層設計就存在缺陷?
※如何評價東方財富網收購同信證券?
※2015 年 3 月上證指數突破 3600 點,現在買 A 股晚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