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清酒倒酒時為什麼要把酒倒滿甚至溢出?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發現 · 日本,更多日本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
在飯店吃飯時點了清酒。酒器是一個玻璃小杯子,裝在一個方形木盒上。倒酒時講酒倒滿至溢出,最後溢出的酒裝在下面的木盒上。這是為什麼?
謝邀。
在江戶時代之前,日本酒的產量非常少,價格高昂,基本只有皇室、貴族和富人可以飲用,彼時就已經流行倒酒的時候讓酒滿溢出來——這是他們炫富的手段,表示:「哥有的是錢,浪費一點給大家看看。」
後來,隨著清酒產量的大增、價格越來越便宜,連平民都享用得起了,有錢人就不這麼做了。而這又變成了餐飲場所取悅客人的方法,滿溢出來的部分由下面的小木盒(Masu)盛裝,也是可以喝的。因為清酒杯里外都會清洗及消毒,所以不用擔心衛生問題。(PS:在陶瓷酒杯和玻璃杯廣泛應用之前,Masu是最流行的清酒杯。)
及格的餐廳經理或侍酒師會提醒客人先把酒杯取出,喝掉Masu里的酒,然後再喝杯里的(當然反過來也可以)。原則是拿出來的酒杯就不要放回酒沒喝完的Masu里,以免污染裡面的酒。
在各種傳統的日本料理店,這種侍酒方法會用於以杯為單位出售的清酒,以給客人「我多請你喝一點」的感覺。如果你要點一瓶或一壺,店員就不會這樣做了,因為整瓶都是你的。
但義大利餐廳或者法國餐廳,則基本不會這樣倒清酒。——不錯,清酒是可以搭配西餐的,而且日本的西餐廳大多會供應清酒,日本國外的米其林級別的法餐廳的酒單里也常常能看到清酒的蹤影。
想了解更多關於清酒以及其它酒的,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飲家Drinkers」(id:Thedrinkers)
http://weixin.qq.com/r/4kjj_w3EE1BsrUmY9x3w (二維碼自動識別)
之前在居酒屋打工的時候也被老闆提醒過這事兒,剛查了一下日本yahoo,也有日本人問了類似問題。簡單翻譯下,來看看日本人怎麼解釋的,也對其它答案稍作些補充。
「首先是為了效果。慷慨不吝嗇地給客人倒滿的話,從杯中溢出來進入枡(也就是黃山答案中提到的masu)的酒直接用枡喝的話也是一種樂趣。
另外,這種情況下使用的冷酒的杯子並非是非常精確的一合,而是差不多只能倒8勺的杯子,不溢出2勺酒的話,也沒法標一合的價格了。
雖然也有使用一合的杯子的店家,但是喝冷酒時,用小杯子在酒溫尚未升高時喝的話,風味更佳。
相比一次就點兩合的酒,如果一合的酒不分兩次點的話,一邊喝的時候酒的溫度就已經發生變化了。
溢出的酒一下子喝光是常見的,相比用大杯子倒而不讓酒溢出,(站在店家角度)應該也包含請客人儘快飲用的意思。」
當然還翻看了一些其他日本人的解釋,也有說倒滿直到溢出的話,酒的表面張力變大了,方便服務員端送…(無法理解什麼腦洞…
總的來說,一方面是從容量效果上考慮,取悅客人;另一方面則是從風味方面考慮,要用盡量小的杯子,以保證客人在酒溫度尚低的時候儘快飲用,換句話說也是營銷的一種手段吧。讓這個日本小歐巴,告訴樓主好吧!
小哥:
對啊,在日本絕大多數的店裡喝清酒,都是按杯賣的。店家倒酒時都會倒滿杯子溢出到下面的木盒(枡)中。寓意:請你多喝一點,下次再來哦! 另外,枡日語的發音本身就和"增加"相同。好的寓意大家都喜歡。
盒子除了木質的,很多都是仿漆器的塑料製品。
(圖:本人和朋友在日本的某居酒屋暢飲)
喝完杯中的酒再將木盒(枡)中的酒倒入杯中,繼續喝!墊在杯子下的枡也可以換成其他的瓷碟、玻璃碗等,但最有文化傳承的還是這個小木盒!
我不太喜歡用盒子直接喝,方形的很不舒服。
(這個就純裝飾用了,是因為餐廳比較高級嗎?日本一家中高檔法式鐵板燒的店)
(日本一家相撲運動員開的居酒屋)
乾杯~ 乾杯~ 乾杯~
除了當「杯墊」,很多慶典場合的【鏡開儀式】,日本人還直接用其盛酒來「乾杯」!
(2015年 大連達沃斯 日本商會慶祝酒會)
(2015年 大連達沃斯 舉「盒」乾杯的情景)
(日本人婚禮)
那麼,這個小木盒(枡),最初是做什麼用的?如何就跟清酒聯繫到一起了呢?
枡(ます)masu,起源於數百年以前。最初並不是酒器,而是作為一種測量的工具。江戶時代(1603~1868),商人在出售大米、其他穀物以及醬油、醋和酒等貴重產品時,用方形盒子狀的枡為測量工具。不易損壞、以及容量大的特點,使枡逐漸成為人們節日、觀賞櫻花以及其他戶外活動中常用的酒杯。枡按照尺寸的大小有不同的種類,其中最為普遍的是144ml「8勺」枡和180ml「1合」枡。
由於日語中「枡」的發音與「增加」相同,因而在飲酒場所也越發受到人們的歡迎。這個小小的文字遊戲,寄予著主人的希望,也體現了枡作為測量工具的正確性、公平感。
如今,枡通常用於使用清酒桶的各種重要儀式,即「鏡開」時盛放清酒,或擺放在傳統的居酒屋中供客人們懷舊,體會日本文化。最好的枡由日本柏「檜木」製成,最利於酒香與樹木香氣的結合。漂亮的顏色、良好的質地和芳香的氣味,會使得清酒更為清新宜人、口味獨特。
酒滿敬客 茶滿欺客
首先,這個小木盒原本是日本古時候用來量米、量酒、量醬油,量一切農作物的容量計量工具,故它的洋名就叫做「japanese measure」。而它的日文發音「masu」,請不要當成漢語拼音念成「馬蘇」,想想我們最為熟知的日語句子結尾,對的,它的發音是「馬嘶」。對,請大家跟我念「馬嘶」,馬三聲,嘶一聲。
既然是量東西的容器,肯定規格就會有很多種。現在作為日本酒容器最常見的大小是3勺~1合。這裡就不得不說一下日本人民最常使用的計量單位「合」。合的換算是這樣的,1合=180ml。這個記住之後,再知道「勺、合、升、斗」是十進位的關係,你再請小姑娘去日料吃飯就可以輕描淡寫的和她說,「你知道嗎,日本酒都是1合1合的賣,1合呢就是180ml,而他們擺在那裡1升瓶實際上裝了1800ml」。
我相信,這時候聰明的你已經聯想到秦始皇統一過度量衡的故事了,是的,沒錯,在公元前200多年我們的先祖已經有了銅製的器皿做量器,並且實現了單位的統一。而與我們一海之隔的日本,最早出土的小木盒是在1200年前,而最早實現單位統一都到了距今350多年前的豐臣秀吉的時代了。
小木盒的故事仍在繼續,我們說了這是一個可以用來量一切的工具,所以日本酒也不例外。大家不要以為一開始日本酒就是裝在瓶子里賣的,瓶裝酒的銷售實際上是從明治後期才漸漸興起,而1升裝的大酒瓶則是在1901年由白鶴酒造第一個開發出來的。
這之前,日本人是怎麼買酒的呢?對的,就像我們去副食店打醋、打醬油是按量賣的,而日本酒則被裝在一個可裝72升的名為「四斗樽」的杉木容器中,這時候使用的測量工具就是我們的「馬嘶」小木盒。
由於當時還沒有塑料袋這個東西,所以打酒必然要酒瓶,這個酒瓶,日語里就叫做「德利」。當然不要以為當時的日本小朋友會像我們小時侯一樣使喚去打醬油,因為只有相對富裕的家庭才有「德利」用,而沒錢饞酒的人,就只能用家家都有的「馬嘶」小木盒充當酒器,直接對嘴喝了。
寫到這,大家應該已經曉得,這個用來量體積的傢伙並不是用來喝酒的,而用它喝酒的都是貧下中農們,換作今天可以聯想為用馬克杯喝葡萄酒。可它是何時正式演變為當今酒器,並且廣銷海外的呢?
這就要追溯到昭和30年(1955年)前後,日本政府考慮廢除原有計量單位更換至國際計量單位的時候。當時生產小木盒的公司「大橋量器」聞訊十分緊張,加入更換了計量單位,自己生產的東西就沒人使用了。所以,當時的社長就宣傳說,用扁柏製作而成的「馬嘶」盛滿日本酒後會散發獨有的木香,別有風味。於是,小木盒作為酒器的使用就逐漸開始了,並且由於極具日本特色,海外人士極為中意。
別急,馬上就要說到小木盒裡放酒杯的事兒了。關於這個做法的來歷,日本民間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居酒屋給的優惠。二戰之後,很多人沒了工作就在街邊開個酒館謀個生計,這些人也沒錢申請營業執照,就給來吃飯的顧客優惠,日本酒也就多倒一些,感覺就像不開發票送您可樂。另外一說,就是擺闊氣的日本人民老倒多,酒館覺得你這老弄濕桌子不行呀,給你墊個碟吧,於是就出現了這種上酒方法。現在的居酒屋這麼做,可以說是重現傳統,也可以說是不動大腦的照搬照抄無絲毫進步。
好,最後,需要強調的是,這種做法現在被fbo日本飲料專家聯合會以及眾多日本酒商抗議要求禁止。其中,我們熟知的獺祭社長櫻井現身專門撰文攻擊。原因大致有三方面,一是不衛生,小木盒是否有清洗乾淨,酒杯底部是否會沾有細菌,衛生方面存在很大隱患。二是喝想不美觀,倒滿酒的酒杯端起來喝肯定會灑,你不想灑就要彎腰探著脖子喝,所以你去高級壽司店沒人給你這麼上酒。三就是高級的日本酒這麼讓你折騰就是暴殄天物,傷香氣,傷味道啊。
回到小木盒的話題,1300多歲的小木盒現在除了做酒器,還被用來做雜物容器等裝飾品。其實這個度量單位據說是在隋朝時有我們國家傳到的日本。可能也是因為距今時間較短,所以「馬嘶」小木盒子還流傳至今。其實買一個用來回家量米倒是不錯的選擇,它可以量出150g的大米,為每天做飯增加一丁點樂趣。
「茶淺酒滿」而已,哪有那麼複雜的背景。難道中國斟酒不是也要溢出來嗎?
酒滿敬人,茶滿欺客。是一個民間俗 語,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所以酒滿些敬人;而茶是熱的,茶滿了客人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的手被燙,有時還會因手受燙而致使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給客人造成難堪。
相傳:宋代有一位很有明望的官員,他為人隨和。熱情好客,經常有朋友來找他聊天,凡來做客的人他都會熱情招待,並奉上一杯茶後邊喝邊聊天。住在他官邸附近的一位秀才經常到他官邸聊天喝茶。一天,這位秀才與往常一樣來到這位官員的官邸,當時這位官員正在處理一件緊急公務,這位秀才的到來打亂了他的思路。但是,即然客人來訪,他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公務,命人沖泡一杯靚茶奉上並與其傾談。談了一陣後,這位官員覺得秀才並無大事相商而純屬聊天時,便禮貌地告訴秀才今天有緊急公要處理,沒有時間奉陪,敬請秀才理解。本來這位秀才應該立即告退離開,但這位秀才偏不告退離開。繼續與這位官員聊天飲茶。急得這位官員不知如何是好?後來這位官員心生一計,在與秀才聊天時顛三倒四,斟茶倒水時故意倒的滿滿的並使茶水溢出,意即我己心急如焚無心再與你聊天。起初,秀才並不在意,後來秀才見這位官員接二連三的如此才恍然大悟,知道主人己下了逐客令,於是趕緊離開。後來這件事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並在後來逐漸演變成為「茶滿欺人」這一茶俗,而隨同「酒滿敬人」成為民間的一大習俗而廣為流傳。
清酒起源於中國,後經江浙地區輾轉傳入日本,在日韓發揚光大; 中國清酒發展至今已經有了2000多年的發展歷史。 想了解更多中國清酒文化,可以關注「中國清酒」微信。
龜有公園前派出所有一集,兩津被雜誌拜託品酒,去各種地方喝酒時,就有過這種情況,兩津對雜誌的人解釋,老闆照顧你,多給你倒些酒,所以要先喝木盒裡以表示感謝。
這樣的一杯叫:一合(大約180CC),日本獨有的計量單位。以前在居酒屋打工的時候,店長告訴我說是為了保證酒的量,因為端的時候酒會灑一點,所以就算酒灑了的話,客人把底下的「升」的酒倒進杯里也就好了。
我們這邊說法是,倒得快要滿出來不好,不好舉杯…就是「不舉」了……
謝邀。
-------------------------------
我在清酒行業侵染多年,專註的是中國清酒。講真的現在談起清酒,很多人都會想到「日本清酒」。但實際上,清酒並非產自日本,而是源於中國。清酒在中國已經具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日本清酒大約有2000多年的發展歷史,後來清酒成了日本國酒,名氣也漸漸起來了。
在談論日本酒滿溢出的問題之前,我們要先看一下日本酒器,小木盒是日本的容量計量工具,以杯為單位出售的清酒,被裝在一個可容納72升的「四斗樽」的杉木容器中,這時候使用的測量工具就是小木盒。
當然溢出的酒他們也沒有浪費,因為清酒杯里外都會清洗及消毒,所以小木盒裡的溢出酒也是可以喝的,一般是先把酒杯取出,喝掉木盒裡的酒,然後再喝杯里的。反正就是拿出來的酒杯就不要放回酒沒喝完的小木盒裡,以免污染裡面的酒。
追溯到之前,日本清酒產量非常少,價格高昂,基本只有皇室、貴族和富人可以飲用,彼時就已經流行倒酒的時候讓酒滿溢出來,其目的是為了炫富,表示我家比較富有,可以浪費著喝。
後來隨著日本清酒產量的大增,連平民都享用得起了,這種方式就變成了餐飲場所取悅客人的方法,意思是我多請你喝一點。當然這種侍酒方法會用於以杯為單位出售的清酒,如果你要點一瓶或一壺,店員就不會這樣做了。
中國清酒都是按照瓶來買的,每瓶規格不等,如常見的中國清酒 清雅375,是375ml /瓶。
還有中國清酒 金禾,是700ml/瓶。
名字很文藝有沒有,很有中國特色,規格比較多,但都是按照瓶賣的,所以我們也不會這樣倒酒溢出的,但中國有把酒倒滿的習慣,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所以酒滿些敬人。
看begin japanology 提及過 類似買一送一意思,喝個滿杯,灑出來的實際相當於送的,而且那個東西(方木盒子)本身是傳統乘酒的東西
這酒不錯。我每次都喝兩大瓶
和酒滿茶半一個理吧,出於一種禮貌
已經喝醉了.
酒滿敬人,僅此而已……
有錢任性。
為了表示敬意,就像我們國家倒酒一定要倒滿,大草原那塊歌不停就不能放下杯子一樣!一般的禮儀就是溢出來的酒最後也要喝乾凈!
中國清酒值得擁有
他們酒賣的奇怪,論合賣,大概不到四兩,杯子大概是二兩半那樣的,所以裝不下肯定撒出來。那杯子一般,不過度數不夠一口一個,但奇怪的是我沒見過一次點好多的。
挺多人把底下小方盒裡面撒出來的酒也喝掉,我覺得臟沒喝過。
還有題主下次去吃這玩意找高檔點的地方,那種地方就不故意撒出來了。
茶7飯8酒滿杯.
難道你們在國內使用小酒盅喝酒時,斟酒的人不把酒斟到高出酒盅嗎?
推薦閱讀:
※為什麼日語翻譯成中文後,閱讀起來有一種奇怪的感覺?
※日本有哪些雋永的俳句?
※中國媒體以及出版社加給日本的道德光環有哪些?
※為什麼日本人吃飯之前都會說一句「いただきます」(我要開動了)?
※日本人在酒桌上會像中國人那樣勸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