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自私的人是不是會更幸福?

最近總是在想,一個自私的人ta總是以自己的事情和想法為先,不顧及別人的感受。這種時候,作為ta的朋友會很覺得累,而ta的自私會讓她活得更幸福嗎?


6月12號,更新一下吧。
寫這篇答案是偶然,但是我是認真思考過了的。
如果贊同點個贊,如果覺得我幼稚或自以為是按反對和沒有幫助,如果有任何話想說隨意評論。
我不愛改答案,膚淺也好幼稚也罷,用腦袋獨立想的東西我都願意認。
嘿,我這麼說話是不是也有點戾氣過重啊,好吧,最後一句,大家隨意,各抒己見,開心就好。
-----------------------------------------------------------原答案------------------------------------------------------------------

先說結論,人極度自私或極度無私都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

人性本自私,在他人需求和自己的慾望之間人們免不了要先考慮自己。
人作為群居動物,進行一定的利他行為是社會存在的基石。
對於每個人而言,在利己和利他之間須得有個微妙的平衡。
這三句話是我整篇論證的前提。

和人交往時,我會思考和怎樣的人相處比較愉快,並且試圖從哪些讓我感覺良好的人身上學習。我發現:有一些人善於為人著想,讓人如沐春風;有一些人凡事先考慮自己,以利己作為一切的考量,相處起來讓人不太舒服。讓人感覺到隨和不自私的人,善於給予,不吝嗇於對他人付出愛關心金錢時間;而給人非常自私印象的人往往患得患失,並且喜歡追逐小便宜和各種好處。

人和人為什麼有這麼大的不同?事實上,人選擇怎樣的為人處世方式是有深層次原因的,即便自己不曾認真分析。我試著去尋找一部分原因。
其一,人沒辦法給別人自己缺的東西。
一個從來沒有得到別人多少愛和關心的人,我們怎麼期待他去給別人很多很多的愛和關心?很多極度自私的人本身就是缺愛的,不是矯情,事實如此。從某個角度講,他們也是可悲的。每個孩子降生到這個世界上都是稚嫩可愛的,誰都願意受歡迎願意被愛包圍。一個人生存的環境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他的性格。家庭幸福的孩子比父母離異甚至父母早喪的人幸運,他們得到的是無私的愛與關心,他們因為被愛而善於愛願意愛進而得到更多愛。而另一些人的不幸我不太忍心去寫。很可惜,我們責怪所有的結果,卻忘記一個生命本身的脆弱。
其二,習慣。
習慣會禁錮我們的思維方式。當一個人習慣了以狹隘短視純利己的眼光去做事做人,他便很難清除性格里這樣的烙印。別人的勸說他是不會信的。就算他自己也無數次羨慕那些不那麼自私的人的好人緣這些,他還是邁不出改變自己的步子。是無能為力。

我還想再說一遍——誰都願意受歡迎願意被愛包圍。發現這件事本身,讓我對身邊的很多人事多了共情力和同理心。
他們並不幸福。有人說不知道自己自私的自私者是幸福的,也就是說因無知而幸福,因虛幻而幸福。原諒我,我不承認那是幸福,飄在半空中,一戳就破的,是泡沫啊。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我並不喜歡這句話。原因有二:第一被用濫了,第二等於沒說,並且細思挺刻薄,對可憐的人說可恨,一面哀嘆其可憐,一面在心裡判了他們的刑。既然什麼都不願意做,不如沉默。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不幸福,性格里本性里的,我願意你去自救。雖然很難,雖然很苦,但是慢慢來,不會更差就是成功了。
願意分享自己總結的一句話——得到越多,越善於付出。付出越多,越容易得到。


我從小缺愛,真缺。父母離異,而且都不願意撫養我。
所以,我在感情里永遠吃不飽。心裡像是住了無數個乞丐,乞求被愛:你來愛我吧,你也來愛我吧,求你愛我。
我花心濫情。俘獲男生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無疑我自私到了極致。
但是這樣的我在其他人看來卻是非常無私的。我對身邊的人都很好,願意幫助我能幫助的每一個人。
「心安樂處即身安樂處」,從小我就追求精神至上。

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思想空無一物,我沒有愛。
我對其他人好只是害怕被討厭,我要他們愛我,怕他們離開我。
你喜歡我的橡皮擦,拿去吧。(別討厭我就好了)
你喜歡追我的那個男生?我為什麼要生氣啊,你喜歡追就好了。(感激我吧)
你借錢不還,我還把身上剩下的錢都借給你!(我知道你不會還,拿著我的錢四處去宣揚我的義氣吧)
你喜歡我的裙子?我明天就洗好帶來借你穿。(一條裙子而已)

可是某天我喜歡的那個男生在我面前出現哭得稀里嘩啦的時候我腦子裡一片空白,就算平時偽裝得再好,我仍舊是想不出一個字來安慰他。
他母親去世了,我僵硬得像一隻纏滿繃帶的木乃伊。我站在他背後,伸出手想要拍拍他的背,可是又覺得自己動作太搞笑,算了。

我也就只能低下頭看他哭。

他哭得那麼傷心。
我也大顆大顆掉著眼淚。

當時我的想法是:發生這麼嚴重的事他來找我,我對他來說是很特別的人吧,可是我這麼笨這麼麻木根本不知道怎麼去安慰他。他肯定會失望吧,他以後再也不會理我了。

不要。好恐怖!
於是,我急哭了。

我這麼自私他居然被我感動了,後來我們在一起,他承諾給我一個家,給我一輩子。

自私的人怎麼可能那麼容易幸福呢?
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無私的人,所以也沒有絕對幸福的人。
無私在某些意義上就等同於幸福。
那些自私的人,你別看他們笑得那麼開心,其實他們心裡有個填不滿的洞,可難受了。
抓太緊太用力到最抓不住多少,何況幸福那麼狡猾。


自私和無私的人,都不會幸福。相反,自私或者無私,都會導致兩敗俱傷。

例如,當我在寫文章的時候,我力圖做到真誠,根據具體主題,把所知寫下來,力圖讓不同類型的潛在讀者有最大的收穫。

因此,你可能會感到無私和慷慨。

但這只是事情的一面。

另外一面是,把文章寫好,除了自己暢快,也希望有更多的讀者。有更多的讀者有什麼具體的好處呢?好處太多了。比如有更大的影響力,比如,如果我出書,就會賣出去許多,能賺很多的錢,等等;比如,我開課,有更多人選,也會賺很多錢。如果我賺了很多錢會幹什麼呢。我會找個助手之類的,那樣可以寫更多的文章,甚至造的更美。然後,又能賺更多的錢。然後呢?然後,又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包括處理個人生活上的事情,還有一些社會方面的事情,等等。我想做的事情很多。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的寫作又是自私的,甚至是極為自私的。

也因此,斷然判定一個人做一件事是無私還是自私,是不容易的。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會得出不同的結論。著眼於事務的不同階段,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非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如果多幾個角度、多一些層次觀察生活,你常常會發現絕大多數人做的事情,「私中有無私,無私中又有私」,只不過類型不同,比例不同,階段不同。

人生萬事,無非四類:

害人損己;
害人不損己;
利人不利己;
利人利己。

顯然,最好選擇去做對自己有利對別人也有利的事情。這樣的事情本身有終極意義,對自己有意義,對別人有意義,而且可持續,正反饋,可以不斷放大。

我說的有終極意義的意思是,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意義和價值。而我們每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對除了自己意外還對其他人或者存在有積極價值得事情,就增加了我們的意義和價值。

捨己為人,這種情況存在,甚至很多,例如許多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許多情況雖然主觀上是利人,甚至是「捨己為人」,但,客觀上仍然是利人利己交織。

這個道理並不抽象,比如我們做一件讓父母心情舒暢愉悅的事情。事情做完了,他們心理舒暢,我們心理也舒暢。那麼這件事,對於自己而言,是無私還是自私?答案是,即不是無私也不是自私,也可以反過來說,既是自私又是無私。但是,無論說自私,還是說無私,這兩個極端中的哪一個都是不對的,是片面的,是不尊重事實的。

不尊重事實的結果,往往很嚴重。

認為自己是完全自私的,那麼「良心」上過不去,過不去自己這關。做事情會瞻前顧後,猶猶豫豫,沒底氣。即便良心上過得去,這樣子做事情,在動力上會受到很大的制約。

認為自己是完全無私的,可能更糟糕。例如,「因為我是為了你好,所以你應該怎樣怎樣」,這是一種普通的存在於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思維方式。由此會綁架對方的意願,選擇和行為。也因此衝突不斷。這樣,傷的人不僅是自己,而是雙方,耗費雙方的生命和情感。

如果尊重事實,站在生命共同體的角度上看,自私和無私就都不重要了,甚至不值一提。關鍵是雙方和多方的良好效果才重要!

所以,我認為做一件事的初衷,完全利己,不夠好,因為心理動力不足;完全利人,也不夠好,一方面容易產生上面的綁架行為,另外一方面容易「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子欲養而親不待」,這種情況,子女有責任,父母也是有責任的。

這種情況,不但出現於父母和子女之間,也會出現在師生之間,出現在領導和員工之間,出現在戀人之間,出現在夫妻之間。無論是哪種情況,任何一方,都應該抱著生命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初衷去做事情,也就是即是為自己也是為別人,因為這更符合事實。現在比較流行的一個理念,「聯盟」也是這個意思。

從看待人的角度上也是這樣的。

你認為對方是無私的,往往是錯的。而要求對方無私,就更錯了。無論是對父母,對老師,對戀人,對另一半,都不該提這樣的要求。維護自己的利益,是任何生命體的道德責任。一方面,維護自身的利益,存在和發展,是任何生命個體的責任和義務。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不懂得愛惜自己、維護自己的利益,他怎麼懂得如何愛惜他人,維護他人的利益呢。

如果,你認為對方是完全自私的,往往也是錯的。當動機考察不清楚的時候,你把事情的效果看清楚已經夠了。

格外應該注意的是,當你處於上述這幾種關係之中的時候,無論是你,還是對方,感到或者直接說出,「我是為了你好」或者「我都是為了你」的時候,你要當心了。因為,你們很可能會落入陷阱。這個陷阱就是互相綁架。其糟糕的後果將會無窮無盡,甚至產生種種解不開的結,直到你們看清命運共同體這個基本的事實、基本的現實。

我在生活中學到的一個重要教訓是:

自私和無私,都會導致兩敗俱傷。

這個道理不複雜,極其簡單。

一個很重要的人生智慧在於,要把良好的初衷變成良好的做事效果。兩者之間,有十萬八千里。這世界上的許多人生悲劇,極少數是源於願望不良,更多的是源於中間的方法和路徑錯了。所以,把良好的願望化為良好的做事效果,是一生都要持續修鍊的內容。


從小到大一直是一個不會拒絕別人,熱心腸的姑娘,也以為世界上所有人都是這樣,直到上了大學。
寢室同學什麼樣的都有,我一個典型北方姑娘,和幾個性格特別好的室友相處了一年還是覺得很多事情不能理解。
比如下樓打水捎壺水上來,只是上個樓的事兒都不會幫忙。比如幫忙帶把遮陽傘來教室都懶得抬手。比如為了自己節食寢室的雷打不動固定活動都不參加。這樣的事情還有太多太多。而我,有什麼好的壞的第一時間分給室友,我的東西她們隨便拿隨便用,我的一個室友甚至一個禮拜沒重樣的穿我的衣服背我的包,而就在我覺得無所謂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大問題。果然像很多人都發現的那樣,一個人自私一百次,只要有一次沒自私,別人便會覺得他好,好得不得了。一直在默默付出的人哪怕一次累了倦了沒提供自己的啥東西,一瞬間別人就會覺得他很過分。這是什麼邏輯?
在寢室里我漸漸發現人緣最好的是最不得罪人的,態度最模糊的,而且似乎被定義為自私的人做自私的事反而不會被唾棄。相反,被定義為為人服務的人彷彿就板上釘釘的不可以有自己的情緒和做事態度,已經被設定了要被人消費。

時間長了我覺得非常委屈,做事的被埋怨,啥也不幹的當大爺。各種事兒不幹不說,還各種享受道德高板凳。蛇精病啊!
於是我也決定不要再那麼「傻」,我也要多顧自己,多「自私」一點兒。可過了幾天以後我發現並不開心。每一次做不那麼大方的事情的時候,我都在違背自己的內心和做事的原則。舉手之勞幹嘛不幫?好東西幹嘛就不能分享一下?後來我發現,相對自私的人,做好人只是遵從內心罷了,從現實的角度,似乎他們真的過得更好,收益更多,但我相信從心裡來看,我的所作所為卻是不讓自己愧疚的。她們可憐的是,為人自私卻不自知還為佔小便宜沾沾自喜,時間久了,我覺得可笑又可悲。

所以對於題主的問題,我想說,他們現在所處的生活,已經是他們不幸的一部分,而做一個好人,也正是我生活里幸福的來源,哪怕無所得。這麼說,幸福的是我吧?


我說一段自己自己的親身經歷。
2013年一個夏夜,和朋友駕車去他家,天氣狀況很嚇人,雨大風急,生活在內陸城市的我覺得沿海的颱風天氣應該就是這樣吧。可能是天氣的原因,氣氛有點壓抑,兩個人都沒有說話。經過一個路口的時候我剎了一腳車,看見一個騎電動車的倒霉蛋被一根很大的樹枝連人帶車壓在積水裡,不知道是因為受傷無力還是樹枝太大,努力了幾次都無法將樹枝從身上掀開。看了一眼朋友,明顯他也看見了,卻並沒有下車的意思,糾結了幾秒鐘後我加油避開他駛離。

後面的路上一直很糾結,幾次想調頭回去幫幫那個可憐的倒霉蛋,但人心就是這麼自私,覺得車外風大雨大的,自己也不一定能掀動那根樹枝。好在路不遠,很快就到朋友家了。進門以後,開始後悔,痛恨自己冷血,就算幫不了他掀開樹枝也應該幫他打個電話。於是對朋友說:「剛才那個人可真倒霉,我們……」話沒說完,朋友馬上接過去說:「是啊!幸好我們是開車回來的,這天氣真夠嗆,如果是我們就太慘了。」說完就一臉的幸福的歪在沙發上,我也只能默然。

第二天,雨過天晴,再經過這個路口的時已經看不到任何痕迹,斷掉的樹枝也被清理過了,昨晚那個倒霉蛋究竟在雨中掙扎了多久才成功?有沒有好心人幫助他?我也不得而知。

後來很長一段時間,每次經過這個路口,我都會想起那個雨夜裡的倒霉蛋和那個冷血的自己,想必我的那個朋友應該早已忘記這件事,繼續過著他幸福的日子吧。

評論區有朋友說「然而你也什麼都沒做」,是的,我真的很慚愧,也是我痛恨自己的原因。我無意抬高自己,也無意貶低我的朋友,相反有些時候我更羨慕我朋友超然的生活態度。

說這段經歷,其實我也不明白是否自私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誠然,我也是個自私的人,渴望做個無私的人,其實內心是的慫貨,只能讓自己在不作惡的前提下自私。大道理誰都會說,寧願做個真小人,不願做個偽君子。

另外,有些答案的態度我不贊同。私以為,有目的「無私」(為他人奉獻、為他人花錢、為他人著想)以求獲得幸福(回報),不也是一種自私嗎?


一個無法取悅自己的人永遠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

關於這個觀點,許多人已經在各種答案中提到,悅納自己是通往幸福的第一步。

我想,自私必定是包含「取悅自己」這層含義的。一個人如果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需求,並極力滿足,但同時又不給其他人製造麻煩,更或者,能夠給予和付出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便具備了幸福的可能性。一個人的「自私」只要不給別人製造麻煩,就應該是合理的「自私」。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自私」獲得的是小我的幸福,而「無私」的確是打開終極幸福之門的鑰匙。但遺憾的是,絕對的無私並不存在。所以我們也無需站在道德高點去批判一個人的「自私」,畢竟,泉水滿了,才會湧出來不是么


首先要說明下什麼是自私?所謂自私,是指個體在和其他人交際或者合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只顧自己眼前收益,而不顧及群體的行為。交際或者合作這個前提很重要,如果一個人只是表現出不太願意慷慨大方,這只是小氣或者缺乏自助的能力,而並非自私。

自私顯然是為了實現自己的需要,實現幸福的一種手段。但是人的幸福層面包含多個方面:既包括自我獲得,同時也包括人社會交往中的滿足感和被尊重的需求等。
一個自私的人,唯一能夠滿足的是自我獲得;久而久之,其他人必然對其避而遠之,這個時候,他或者她在社會交往中的滿足感和尊重的需求會削弱。

當然,如果這個人只有自我獲得的滿足感,而沒有其他的任何需求,那麼他的幸福感是增加的。


基本上,並不會。

在這裡,講到了與此相關的事情:【TED】如何買到幸福

以下是算是觀影筆記吧。
作者從中大獎的人的生活改變說起,談到金錢和幸福的關係,最後升華到自私和幸福的關係。

一、絕大多數人都覺得,中大獎後,日子會爽爽爽,實則不然。CNN有文章描述了那些中獎的人的生活是怎樣毀滅的:

二、演講者設計了一個小實驗:在加拿大一高校找了些同學遞給TA們數額不等的錢,要求A組將其花在自己身上,B組將其花在別人身上。得到兩個結論,如下:

  • 結論1

  • 結論2

三、接著,為了表明上述結論並不只適用於富裕國家,他們去烏干達做了類似的實驗,並得到了類似的結論。

四、為了脫離樣本的局限性,他們找到了一項GALLOP調查:全球範圍幸福感和慈善捐款的相關性:捐錢會使人變得幸福嗎?(綠色表示YES,紅色表示NO)

可以看出,捐款使人幸福感提升,是普遍性的結論。

五、將此實驗拓展到工作中,結論類似:

六、階段性總結

七、本質升華

所以,普遍意義上來講,給予、分享、幫助使人更幸福。自私得到的快感稍縱即逝。


自私也好,無私也罷,其實都是一種策略。其核心是考慮某件事時,天平傾向自己還是他人。合適的情境下做出正確的選擇,才會讓我們過得更幸福。

有一本書叫《我們最幸福》,我當時看了很震撼。

書中描述了朝鮮大饑荒時民眾的生活。當時食物極度匱乏,人人自危,底層的社會秩序混亂。在這樣的情境下,你該如何選擇呢?

我看到的是那些堅守原則的人,有的攥著他的黨員證死去了,有的餓死在家中。而那些小偷小摸的孩子,坑蒙拐騙的大人,用盡了我們所謂的卑鄙無恥的手段,最終活下來了。

在那個時代,活下來就是一切,活著才有未來。縱使有人不為五斗米折腰,精神無比崇高,但也是孤芳自賞,他的死不會在時代的大潮中泛起一絲漣漪。

這一切都與當今社會的道德規範相違背。從中可以看出,其實規範是有前提條件的。

道德是人際交往的規則,為了讓交往的雙方都能受益,從而增加整個社會的福利。但是如果有人欺騙或背叛,比如買菜時缺斤少兩,追女生時給出虛假承諾,玩夠了就甩了。只要不再碰見對方,這些行為在短期中都能獲利頗豐。於是我們在新聞中時常看見,有老闆攜款潛逃,隱姓埋名地或者,只要能不被發現,這策略還是可行的。但如果他被找到,一生便全毀了。

在博弈論中有個囚徒困境,講的便是人類在合作中,面臨的背叛問題。在短期利益的吸引下,拋開良心,毫不猶豫地選擇背叛的人比比皆是。而這種策略能在人類進化中被保留下來,正說明了有很多情境下,自私才是明智的選擇。

但是這種策略的問題也很明顯,在長期的交往中會被報復。最早在《漢謨拉比法典》中,就用以牙還牙來針對背叛。對公平的情境感到憤怒,這是報復的動力來源,也根植在人的本能中。此時背叛他人,不當遭人報復,還毀壞了名譽,難以在立足於這個圈子中。因此當今社會提倡的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只有在長期與人交往時才會奏效。

總而言之,自私無私是一個情境選擇的問題,並不存在最優策略。

以上


給最高票附個圖 @薩謬圖片來自網路


一個人過的是否幸福,是看他的內心體驗。

1.評判一個人是否自私,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沒有一個人是絕對自私的。
2.你需要對自私行為進行界定,什麼行為在你看來是自私的?
不給朋友借錢、不請客、不參與集體活動、不配合組織安排、不贍養父母、不在意他人感受......這些算不算自私?
3.擁有自私行為的人,對自己行為的看法是否合理(並不會產生消極體驗)?
——————————————————————————————————
在我生活中有很多自私的人,但最然我覺得最不妥的,是我的表弟

他的自私行為表現在:抽身世外、與我無關。

他唱歌從不會在意是否有人願意聽、他健身不在乎打擾到晚起的家人、他不願意回家,甚至連春節也一樣、見了長輩也懶得打一聲招呼、他不承擔一切家務,甚至會給家庭生活帶來難題、他幾乎可以一周不帶手機,因為不會聯繫他人,當然也不會有人聯繫他(除了我)。

他大學四年幾乎沒有參與過學校活動,和室友也沒有互動、他只有過一次以失敗告終的短暫愛情、工作中他也不會和同事談論工作以外的話。無論別人在做什麼,只要是和他有關他就會想盡一些辦法從中抽離。


總而言之,談到與人相處,他是自私的、令人討厭的。

他的心理學專業沒能幫助他擁有一個不錯的人際關係,但他也曾經為此進行過嘗試,結果卻總是碰壁,失敗過後的他變得更加的封閉。


當然他偶爾也會為此情緒低落,然而他從未在我面前哭泣,我只看到過沾著點點血跡的日記本,和他獨處的身影。身邊的親人、同學也曾經想幫助他走出來,然而他擁有在場就讓別人閉嘴的能力,所以都無果而終。我也和他經常打趣:」如果不想和一個人聊天,就把你帶去。」我曾經和他談論過友誼,他說:「依靠飯桌維護的友誼,不要也罷。」,之後兩人沉默無語。


然而就是這樣的他,喜歡閱讀,他在大學期間大量的閱讀,尤其喜歡看文學作品和藝術鑒賞類的書籍,他說當他讀到」直子」去世的段落,還是忍不住落下淚來;

他熱衷於設計工作,並通過系統的學習,從心理學專業成功轉入設計行業;

他工作細心負責,通過他手做過的工作,很難讓別人跳出一根刺來;

他擁有很獨特的觀察力,能從別人看不見的角度需找到美感;

他喜歡運動,二十齣頭就開始養生,他的作息習慣讓人欽佩。


就是這樣的他,依然憧憬這美好的生活。


——————————————————————————————————
幸福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沒有一個人永遠都幸福,如果要評價總體幸福感,我可以說:
他過得還算幸福。


你完全不懂什麼是自私。給你講兩個小故事,你就知道到底是他自私還是你自私了。

===================第一個故事====================

  國王亞瑟被俘,本應被處死,但對方國王見他年輕樂觀,十分欣賞,他要求亞瑟回答一個十分難的問題,答出來就可以得到自由。這個問題就是:

  「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亞瑟開始向身邊的每個人徵求答案:公主、妓女、牧師、智者……結果沒有一個人能給他滿意的回答。

  有人告訴亞瑟,郊外的陰森城堡里住著一個老女巫,據說她無所不知,但收費高昂,且要求離奇。期限馬上就到了,亞瑟別無選擇,只好去找女巫,女巫答應回答他的問題,但條件是,要和亞瑟最高貴的圓桌武士之一,他最親近的朋友加溫結婚。

  亞瑟驚駭極了,他看著女巫,駝背、醜陋不堪、只有一顆牙齒,身上散發著臭水溝難聞的氣味……而加溫高大英俊、誠實善良,是最勇敢的武士。

  亞瑟說: 「不,我不能為了自由強迫我的朋友娶你這樣的女人!否則我一輩子都不會原諒自己。」加溫知道這個消息後,對亞瑟說:「我願意娶她,為了你和我們的國家。」

  於是婚禮被公諸於世。

  女巫回答了這個問題,「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主宰自己的命運。」

  每個人都知道女巫說出了一條偉大的真理,於是亞瑟自由了。

  婚禮上女巫用手抓東西吃、打嗝,說髒話,令所有的人都感到噁心,亞瑟也在極度痛苦中哭泣,加溫卻一如既往的謙和。

  新婚之夜,加溫不顧眾人勸阻堅持走進新房,準備面對一切,然而一個從沒見過面的絕世美女卻躺在他的床上,女巫說:「我在一天的時間裡,一半是醜陋的女巫,一半是傾城的美女,加溫,你想我白天或是夜晚是哪一面呢?……」

  這是個如此殘酷的問題,如果你是加溫,你會怎樣選擇呢?……

  當時教授話音一落,同學們先是靜默,繼而開始熱烈的討論,答案更是五花八門,不過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白天是女巫,夜晚是美女,因為老婆是自己的,不必愛慕虛榮;另一種選白天是美女,因為可以得到別人羨慕的眼光,而晚上可以在外作樂,回到家一團漆黑,美醜都無所謂。

  聽了大家的回答,教授沒有發表意見,只說這故事其實有結局的,加溫做出了選擇。於是大家紛紛要求老師說出結果。

  老師說,加溫回答道:「既然你說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主宰自己的命運,那麼就由你自己決定吧!」

  女巫終於熱淚盈眶,「我選擇白天夜晚都是美麗的女人,因為我愛你!」

  所有人都沉默了,因為沒有一個人做出加溫的選擇。我們有時候是不是很自私?以自己的喜好去主宰別人的生活,卻沒有想過別人是不是願意。而當你尊重別人、理解別人時,得到的往往會更多。

===================第一個故事完==================

現在,你明白到底是誰自私了么?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秉性,你卻要求別人和你有一樣要顧及別人的感受,難道你就不是自私么?

===================第二個故事====================

女王伊麗莎白被俘,本應被處死刑,但對方國王見她年輕樂觀,十分欣賞,於是就要求伊麗莎白回答一個十分難的問題,如果答出來就可以得到自由。

  這個問題就是:「男人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伊麗莎白開始向身邊的每個人徵求答案:公主、牧師、智者……結果沒有一個人能給她滿意的回答。

  有人告訴伊麗莎白,郊外的陰森城堡里住著一個猥瑣的大叔,據說他無所不知,但收費高昂,且要求離奇。

  期限馬上就到了,伊麗莎白別無選擇,只好去找猥瑣大叔,猥瑣大叔答應回答他的問題,但條件是,要和伊麗莎白最高貴的圓桌武士之一,最親近的朋友伊麗莎黃結婚。

  伊麗莎白驚駭極了,他看著大叔,駝背、醜陋不堪、只有一顆牙齒,身上散發著臭水溝難聞的氣味……而伊麗莎黃豐乳肥臀,秀色可餐,嬌艷欲滴。

  伊麗莎白說:「不,我不能為了自由強迫我的朋友嫁你這樣的撒比!否則我一輩子都不會原諒自己。」

  伊麗莎黃知道這個消息後,對伊麗莎白說:「我願意嫁給他,為了你和我們的國家。」

  於是婚禮被公諸於世。

  猥瑣大叔扣了扣牙縫間的菜葉回答了這個問題,「男人真正想要的,是主宰自己的命運。」

  每個人都知道猥瑣大叔說出了一條偉大的真理,於是伊麗莎白自由了。

  婚禮上猥瑣大叔用手抓東西吃、打嗝,說髒話,摳腳,還對著伊麗莎白擼,令所有的人都感到噁心,伊麗莎白也在極度痛苦中哭泣,伊麗莎黃卻一如既往的謙和。

  新婚之夜,伊麗莎黃不顧眾人勸阻堅持走進新房,準備面對一切,然而一個從沒見過面的帥比吳彥祖穩勝金城武萌過謝耳朵富過鋼鐵俠的高富帥卻躺在他的床上,大叔說:「我在一天的時間裡,一半是摳腳的屌絲,一半是無敵的高帥富,伊麗莎黃,你想我白天變成高帥富還是晚上變成高帥富?……」

  這是個如此殘酷的問題,如果你是伊麗莎黃,你會怎樣選擇呢?

  ……

  當時人格心理學的教授話音一落,同學們先是靜默,繼而開始熱烈的討論,答案更是五花八門,不過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白天是屌絲,夜晚是高帥富,因為老公是自己的,不必愛慕虛榮;另一種選白天是高帥富,因為可以得到別人羨慕的眼光,而晚上可以在外作樂,回到家一團漆黑,美醜都無所謂。聽了大家的回答,教授沒有發表意見,只說這故事其實有結局的,伊麗莎黃做出了選擇。於是大家紛紛要求老師說出結果。

  老師說,伊麗莎黃回答道:「既然你說男人真正想要的是主宰自己的命運,那麼就由你自己決定吧!」

  猥瑣的大叔終於熱淚盈眶,「我選擇白天夜晚都是摳腳的屌絲!我討厭每天洗澡也憎恨男用香水!我熱愛摳腳和對著范冰冰的照片擼!我就愛DOTA因為我不想因為你的一條簡訊就放棄團戰從而變成豬一樣的隊友!我就喜歡吃完麵條不洗鍋!我熱愛泡麵和火腿腸!我無比的熱愛老乾媽和刀削麵,還有沙縣小吃因為那是一曲忠誠的讚歌!我天生就是襪子積到沒有剩下的穿才會去洗!我喜歡猥瑣笑話和黃段子!我也熱愛在H網上看大咪咪!因為我愛你!」

  伊麗莎黃聽了之後,有一點奶痛。。。。。。

  所有人都沉默了,因為沒有一個人做出伊麗莎黃的選擇。我們有時候是不是很自私?以自己的喜好去主宰別人的生活,卻沒有想過別人是不是願意。而當你尊重別人、理解別人時,得到的往往會更多.......

  愛是一個生命喜歡另一個生命的感情,是一種平等的關係,是無條件的,是一種整體接納的,是要讓對方接收到的。 要真正做一個受歡迎的人,就必須掌握三大法寶——理解、尊重與信任!

===================第二個故事完====================

現在,你明白自私的人是否會幸福了嗎哈哈哈哈?
(轉自網路,作者不詳)


不以自己的事情和想法為先的人還是人?

http://weixin.qq.com/r/-UR7Y-3EAKB-rbkA9xHv (二維碼自動識別)


自私的人當然不會更幸福


你見過生活中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更幸福嗎?生活中那些真正幸福的人,是善良的,大方而慷慨的。


這是因為構成幸福的要素中,幫助別人是一種重要的積極力量來源,善良的行為,本身是可以給行善者帶來積極和幸福的力量。而自私的人不太會去做善良的事情,也就缺乏了這種幸福的來源,當然不可能更幸福。


人是社會的動物,從根本意義來說,追求雙贏才是最合理的,你能給予別人多少,你就能得到多少回報。而自私的人總是以自己的利益出發,不顧別人的感受,最終別人也會給予他很小的利益。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史記-管晏列傳

這段話講的是管仲年輕的時候的故事
和鮑叔牙合夥做生意,他要多分錢,鮑叔牙不覺得他貪心,知道他貧困
給鮑叔牙出謀劃策,卻讓他境況更差,鮑叔牙不覺得是因為他蠢,知道人有好運歹運
管仲三次做官被老闆辭退,鮑叔牙不覺得他沒能力,知道他流年不利
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都逃跑,鮑叔牙不覺得他膽小,知道他上有老母
公子糾失敗,召忽自殺,管仲被捕受辱,鮑叔牙不覺得他沒有羞恥心,知道他不羞小節,只恥功名不顯於天下

~~~~~~~~~~~~~~~~~~~~
後來管仲要掛掉,齊桓公問他:讓鮑叔牙接替你?他說鮑叔牙是個好人...
聰明如管子,怎麼會不痛苦呢,可是他的大義有人看到,子都說他仁,也算是安慰


一個真正自私的人,他會求雙贏,因為沒有了他人的支持,自己活不下去,他若不給別人丁點幫助,別人憑什麼幫助他呢?一個真正無私的人,也會求雙贏,因為若自己活不下去了,還怎麼幫助更多人呢,只要把自己這個工具保持好,才可能幫助更多人啊。所以一個真正自私而聰明的人,不會只管自己,而一個無私而聰明的人也不會只管別人。

一個真正自私的人,他在幫人時,旨在幫其心,因為只有讓他幫助的人變得積極善良意志堅定,那麼接受他幫助的人,才更可能回饋於他。而也正因為他自私,所以當他沒有真正讓他幫的報答他時,他不會記恨或埋怨,因為他明白負面情緒是在傷害自己。而一個真正無私的人,他在幫人時,還是旨在幫其心,因為只要讓他幫助的人變得積極善良意志堅定,那麼這個接受他幫助的人,才會更可能得到其他人的認可和喜愛,才會更可能平安快樂的活下去。

所以一個聰明而自私的人會很幸福快樂,一個聰明而無私的人也會很幸福快樂,因為他們殊心同路 ,都在傳播某些人鄙視的「正能量」啊。


有能力愛自己,有餘力愛別人。
這話還是有道理的。你只需要把自私的人認為是太愛自己了。也許他愛自己時傷了你,這就是你需要做的「功課」----愛自己。


個人觀點:不是的。

自私的人愛自己,然而別忘了,不自私的人也愛自己,二者之間的區別在於,不自私的人能夠把愛自己的能力延伸,能夠去愛別人。


我們可以做個簡單的計算:


真正不自私的人,在愛別人的同時,也實現了愛自己的目的,所以能獲得更多的心理滿足。1+1=2
而自私的人,容易實現自我,獲得幸福感 。1+0=1


可惜社會上很多這樣的人: 自己內心是自私的,卻又偏偏想顯得自己不自私,(或者通過"無私」的行為來實現自己自私的目的),明明怕浪費時間卻又不好意思拒絕給予別人幫助。愛自己與愛別人相抵觸,所以實現一處必然損害另外一處,表現出來就是沒有獲得任何正向的心理效用。1-1=0

我想,這才是為什麼會有"自私的人看起來更幸福的」原因吧,這裡的自私,是不加任何掩飾的自私,沒有掩飾,就沒有負擔。不過可惜也體驗不到更高級的幸福感。

綜上:
自私的人獲得的幸福感無論如何大不過那些不自私的人
前提是真的不自私,而不是假無私。


其實幸福與否跟自私還是高尚毫無關聯

任何事物面前,人的本能就是選擇對自己而言的更優解。
自私只是用來定義這種選擇在社會普世價值觀和道德範疇下的標籤
比如對於普世價值觀而言高尚的行為,只是因為這樣做讓自己更舒服
如果不幫助他人會讓他內心十分不安,這種不安大於幫助他人所需付出的成本
因此造成了他「高尚」的行為結果。


整天算計來算計去唯恐自己吃虧的人哪會幸福啊!
最幸福的怕是整天傻了吧唧樂呵呵的背鍋俠吧。


推薦閱讀:

没有太多的钱能否过上幸福的生活?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什麼?
從心理學的角度解析下什麼是幸福?

TAG:生活 | 心理學 | 調查類問題 | 幸福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