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嗎?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 「能」見蔚藍 ,歡迎關注討論。
應該說霧霾中污染物的最大來源是煤炭的大量燃燒,把霧霾的形成看成一個「化學反應」的話,則「反應物」的最大來源是煤炭燃燒,其次是機動車輛,而氣候和地形條件等則是「反應條件」(至於反應物濃度和反應條件哪個對反應結果影響更大,則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PM2.5是霧霾中最重要污染物,這裡首先要區分一下,霧霾時PM2.5的來源不等同於常年PM2.5的來源。
PM2.5包括一次顆粒物,主要來自工業煙粉塵、機動車尾氣、揚塵等,農村地區的秸稈燃燒也是短期的一次性顆粒物來源,和二次顆粒物,即通過大氣化學過程轉化形成的硫酸鹽、硝酸鹽、有機碳等。
常年來說,PM2.5中二次性污染物約佔40~50%,而霧霾時則有所不同,一般此時為「靜穩」天氣,風小擴散能力較差,揚塵之類的一次顆粒物貢獻會相對小很多,硫酸鹽和硝酸鹽等吸濕性組分(二次顆粒物)是霧霾的主要誘因,而二次顆粒物的前體則是從污染源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
接下來看煤炭燃燒的貢獻,
根據2012年的統計數據,煤炭直接燃燒造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粉塵排放量分別佔全國排放總量的 79%、57%和 44%;煤炭相關重點行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粉塵排放量分別佔全國排放總量的 15%、 13%和 23%。所有和煤炭使用過程相關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粉塵排放量分別佔全國排放總量的 93%、70%和 67%。這裡煤炭直接燃燒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指通過電站鍋爐 (主要是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燃煤工業鍋爐(工業行業中煤炭利用的主要形式)和民用燃煤設備產生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煤炭相關重點行業的大氣污染物排放主要指焦炭、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等生產中,通過焦爐、各種窯爐等設備產生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以及相關工藝過程中雖然不直接消耗煤炭,但是與生產密切相關的粉塵排放量。
當然個人認為把煤炭相關行業的貢獻算到歸罪於煤炭燃燒有點牽強,但去掉這一部分,煤炭燃燒仍然是最大的二次顆粒物的來源以及重要的一次顆粒物排放源。細分行業的話,污染最重的是電熱行業,說直接一點就是火力發電。
當然這是全國的整體數據,燃煤為主,而大城市則一般是燃煤和機動車輛都非常重要。
那麼因此控制霧霾的措施就是要減少煤炭燃燒么?長期來說可能是的,短期內最有效的措施則是加大脫硫脫硝除塵的力度,也就是說在煤的使用總量短期內很難降低的情況下,降低其排放強度是最有效的。
以最大排放源火電廠為例,
1980年火電廠煙塵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強度是16.5g/kWh和10.1g/kWh,2013年獨立火電廠的排放強度已經分別下降到0.5g/kWh和1.63g/kWh,氮氧化物則是2.2g/kWh(自備火電廠的數據沒有),這個數據當然不那麼可靠,畢竟是檢查時的數據,但是自己比自己,排放強度的大幅下降則是無疑的。
再來看日本的數據,
2012年火電廠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平均排放強度都是0.2g/kWh!可見排放強度的下降空間是非常大的,尤其是自備火電廠,而使用總量的下降空間個人認為不是很大(30年內能降一半?)。而且說實話,如果能降到日本這樣的排放強度,用煤還是用天然氣又有多大區別呢(新投入的如Isogo燃煤電廠,已經可低至0.01和0.05g/kWh,與燒天然氣的排放強度相當)?
----------------------------------------------------日本的減排措施,以Tohoko EPCO火電廠的變遷為例,主要通過安裝煙氣脫硫裝置、天然氣代替石油以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措施來降低排放強度,其中石油、煤和天然氣火電廠的發電量比例由1973年的73%:5%:2%變為2008年的12%:25%:28%。
謝邀。
樓上的回答談到了很多關於污染物的分析,在 @唐文韜的答案中,談到了最大的污染來源是煤炭燃燒,其次是尾氣排放,我覺得這個答案並不直接。這裡題主問的是霧霾產生的主要原因,我要回答直接原因是二次氣溶膠以及不利的氣象條件。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霧霾是一種天氣現象。在 @狼王的回答中,最後推薦了兩篇文章,其中一篇是中國氣象局官方給出的霧霾成因的主要分析,談到的是不利氣象條件。從專業知識角度上講,推薦兩篇文章。
我國霧-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
北京地區秋季霧霾天PM_(2.5)污染與氣溶膠光學特徵分析
通過分析霧和霾與氣溶膠的聯繫、維持機制、污染物構成及如何治理等問題,指出我國現今霧-霾問題的主因是嚴重的氣溶膠污染,但氣象條件對其形成、分布、維持與變化的作用顯著.二次氣溶膠(通常占我國小於10μm氣溶膠質量濃度的一半以上)形成與變化受氣象條件影響大,導致我國霾呈區域性分布的特點。
北京地區PM2.5污染和氣溶膠光學特性受霧霾天氣的影響非常明顯.PM2.5濃度、σsca和氣溶膠吸收係數(σabs)在霧霾期均明顯高於非霧霾期,霧霾期日均PM2.5濃度在城區和郊區分別達到97.6μg·m-3和64.4μg·m-3,為非霧霾期日均濃度的3.3和4.8倍.城區高PM2.5濃度造成霧霾類天氣出現頻率明顯高於郊區.輕霧天城區PM2.5濃度、σsca和σabs明顯高於郊區,區域輸送的影響相對較弱,輕霧和霾天城郊差異較小,區域性特徵明顯,而霧天σsca城郊非常接近且在各霧霾類天氣中相對最高,氣溶膠散射能力最強,區域性特徵較為明顯.氣象條件的不同造成各霧霾過程PM2.5濃度、σsca和σabs的空間分布、PM2.5污染及氣溶膠消光強度上呈現不同的特點.邊界層以上偏南風將南部地區污染物向北京輸送,在整層下沉氣流作用下使得邊界層內污染物濃度增加,加之邊界層高度持續穩定在600 m左右,邊界層內風速很低,污染物水平、垂直擴散均很弱,造成局地污染物的累積,形成了PM2.5污染和氣溶膠消光強度最強的一次霧霾過程
這裡簡單解釋下氣溶膠的概念。
氣溶膠,又稱氣膠、煙霧質,是指固體或液體微粒穩定地懸浮於氣體介質中形成的分散體系。一般大小在0.01-10微米之間,可分為自然和人類產生兩種。氣溶膠會影響氣候,包括吸收輻射或散射輻射,另外,氣溶膠會成為凝結核而影響雲的性質等。
謝邀,本問題需要搞清楚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是,霧霾是什麼,來源是什麼,第二是,煤炭的使用造成的環境邊際效應到底有什麼這裡包括使用的技術性問題,第三是論一個問題的打開方式。三方面都了解清楚了問題自然解決。
先說霧霾,霧和霾原本是兩個天氣現象,人類誕生前就是存在的,霧和霾之間主要是濕度上的差別,同時都需要足夠的顆粒物。大體來說,濕度大的就會有霧天,大氣濕度低的時候同樣情況下會有霾,其實肉眼可見的霾成分基本是PM10以上的顆粒物,因為PM2.5基本肉眼不可見,注意我說的是顆粒物,不是有害物質。
所以說,霧和霾都是在顆粒物質存在的條件下的天氣現象,事實上顆粒物是大部分天氣現象的必要條件,雨雪都需要顆粒物作為凝結核。但不是充分條件,有風的天氣霧和霾的發生概率就很低,不過有可能會有沙塵暴,而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按下不表。
至於現在的霧霾和古代的霧霾是不是一樣的呢,一定不一樣。
第一,顆粒物成分變化了,這個很好理解,因為顆粒物的來源變多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成千上萬種物質被製造出來,其中大多數都有可能破碎成小顆粒,成為顆粒物的一員,而他們中的很多對人身體的影響並不為人所知,毒理學試驗跟不上新物質產生的速度,潛在的新物質的危害難以預料的。所以有部分顆粒物是無害的,有部分是有害的,注意,無害不是有益。
第二,很多顆粒物具有吸附性,這就給很多有害物質提供了載體,而且最要命的是,通常自然界是一個紊亂的系統,一個顆粒只會給一種有害物質提供載體這種情況概率非常低,因此多種有害物質有可能會在一個載體中進行各種反應,有機污染物尤甚。雖然我們知道了很多反應以及其生成物,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更多。
綜上,霧和霾其實都是都是顆粒物的問題,總結完畢。
再說煤炭的使用,其實煤炭並不只是用來燒,煤炭的使用方式有很多,燃燒只是最初級的一種,煤的焦化,氣化,液化以及乾餾等等,分類有重合。和燃燒一樣,只要不是露天不採取尾氣處理工藝,那麼顆粒物的排放並不太會影響大氣的總顆粒物的水平,聽起來煤貌似比較無辜,的確無辜呢,但這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工廠按照規定選購優質煤,事先進行脫硫等工藝,事後進行尾氣處理,但是現實情況往往不是這樣的,而且中國有大量的農村地區人家自己生爐子,有很多基於預算限制並不能購買到優質煤,而這些人家燃煤也基本不會使用尾氣處理裝置,此時就不再是科學問題了,而是生存問題和政治問題了。
總體來說,煤炭的使用和霧霾有正相關性,並不是因果關係,而其中的相關係數,人類的覺悟是首當其衝的。至於覺悟這個東西,涉及的面兒就太多了,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各種亂入,個人學識不夠用,不過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想要解決問題一定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問一個抽象到如此的問題,其實我也只能說一堆廢話來回答的,
那就是,在部分地區煤炭的額大量使用會造成霧霾天氣發生的概率的,有的地區就是煤炭使用不頻繁,霧或霾天發生概率可能也不低,有的地區明明是重度使用,卻並不見霧霾天氣發生概率有明顯的增高,原因估計有幾下幾點,第一,不同地區環境承載力不同,第二,尾氣處理習慣和個人覺悟不同,第三,氣候不一樣,第四,,,,,,,,,,可以舉出無數原因好么,,,,
圖割草,本來有很強的衝動擺數字秀表格的,但是覺得不太合適原因有幾點,環境學關乎大自然,而大自然是一個複雜系統,很多已知的現象往往是多種原因由於機緣巧合形成的,就像洛杉磯煙霧不可能被複制一樣,而經過簡化的數學模型又怎麼能夠代表的了身為複雜系統的大自然呢,也許在實驗條件下數字是準確甚至完美的,但是在複雜條件下,有可能我們看到的不夠遠,更優秀更準確的方法就在我們身邊但是目前的我們並不能理解它,就像求一個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尺量和積分的差別。別小看尺量,它也是數學模型。
謝邀,這個問題超出我的知識積累範疇,我只在個人已知的原因下進行分析。
問題:霧霾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嗎?
個人回答:是也不是。從污染來源角度,是。從氣候環境角度看,不是。
污染來源角度, @唐文韜 和 @圖靈Don 兩位本題以及他們過往的回答中都有非常明確的數據指出,PM2.5濃度過高和煤炭行業有非常大的相關性,PM2.5對霧霾產生原因貢獻也佔了極高的比重。
因此是可以得出結論:從污染來源角度來說,霧霾產生的主要因素是煤炭行業的大量煤炭使用。
從氣候環境看,我覺得不是。
霧霾的成因非常複雜,既與人類活動有關,又與氣候有關。
人類活動在無時不刻的改變這環境,也影響著氣候。城市氣候這種典型的人類活動影響而產生的類型也開始被人們研究和注重。
霧霾成型有很大因素是氣候的整體或者局部異常現象,人類活動無時不刻影響著氣候環境,不只中國,在西方國家工業化進程中,也曾經都有過類似嚴重霧霾的現象。
大氣環流異常導致的靜穩天氣,生產排放導致的氣溶膠濃度升高,以及氣溶膠二次反應產生的顆粒污染物,都是 PM2.5增高和霧霾產生的原因。霧霾產生又進一步使得近地層大氣更加穩定,加劇了霧霾產生的客觀因素。霧霾和氣候都在相互影響,這是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化的原因,這種互相作用進而引起霧霾現象更加頻繁。
因此從環境變化角度看,人類活動致使氣候改變是霧霾的主要因素,而霧霾又加劇了氣候改變狀況,從而引發霧霾現象頻發。
關於霧霾的思考。
霧霾天氣對人類身體健康有著極大的威脅,因此需要很大力度去研究和治理,以減少這種情況發生。如何合理的城市規劃改變城市氣候,對源頭污染產業的技術改進和治理,開發行業新的技術,尋求煤炭替代品都是必要的。不能以減少排放為為目的限制行業的發展。發展和環境治理並非絕對矛盾,在兩者之間找到合理平衡的關鍵點。
霧霾天氣成因分析及應對思考
[PM2.5專欄]PM2.5和霧霾、霧之間,到底存在著怎樣的關係?
是的,但解決辦法並不是減少煤炭使用,而是更優雅地使用。目前頂尖水平是275g煤發一度電,可以煮好一頓飯。然而直接放275g煤進煤爐里燒火做飯,可能不太夠。
而且發達國家也有煤電廠,都是符合當地排放標準的。
我國的能源天賦是煤,不是石油天然氣。最近,某氣象學博後在博文中指出 PM2.5 的來源里,汽車尾氣佔了大頭,至於為何對著排氣管測得的 PM2.5 讀數比空氣的還低,原因有二:一則尾氣中的成份還會在空氣中經由光化學作用生成更多的顆粒;二則遵從老舊排放標準的車輛一輛頂十輛、功不可沒。最後,文中給出的對策是要重點對持老舊標準的車輛加強管制,而不是僅按單雙號來管制。
不過,文中也曾提到汽車尾氣貢獻的比例不超過20%,數據來源似乎也不詳。但中科院官方帳號在轉發過程中也強調霧霾成因「尚無定論」,這不禁讓人頗為懷疑,博後氣象學出身,對環境學研究不深可以理解,如果中科院所說的確是其官方觀點,則中科院要麼有失職之嫌,要麼就是在攪渾水。
那麼,霧霾成份或者成因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好幾年,柴靜給出的解答是化石燃料消耗,特別是大量的劣質煤。但柴靜畢竟「非專業人士」,而專業人士又死活不給個定論,隔著行的半專業人士則對區區 20% 窮追猛打 —— 這個問題的答案簡直就是霧霾之上的一團霧霾。
沒人借我一雙慧眼,自己動手吧。由於我本人僅學過一些工科皮毛,隔行隔得比那位博後還遠,根本不可能在紛雜的文獻中梳理出清晰的脈絡,所以我就羅列一些可能相關的文獻中的數據和結論吧,供各位消遣。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的 He、Huo 及 Zhang 於2002年在 Annual Review of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雜誌上發表了一篇《Urban air pollution in China: Current status, characterisics, and progress》(中國城市空氣污染:現狀、特徵和發展),目前已被引用 130 次。作者引用了一篇1998年有關北京大氣細顆粒物(fine particulates,一般指 PM2.5)的研究:在秋季,煤燃燒和石油燃燒分別貢獻了 28% 和 54% 的 PM2.0 (原文如此,但可能應為 PM2.5),在冬季分別為 38% 和 43% 。
1999-2000 北京 PM2.5 化學組成(質量比例)
(http://www.annualreviews.org/doi/full/10.1146/annurev.energy.27.122001.083421)
2015年,華東科技大學的 Zhao Mengfei 等人在 Atmospheric Research 上發表了一篇《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the transport pathways and potential sources of PM2.5 in Shanghai: Seasonal variations》(上海 PM2.5 的化學特徵、運輸通道及潛在來源)。他們分析了2011到2012年在校園採集的 PM2.5 樣本,結果顯示(上海)PM2.5 的主要來源為二次氣溶膠反應(secondary aerosol reaction)、老化海鹽(aged sea salt,這是啥?)、以及路面積塵(road dust)。文中提到,參與二次氣溶膠反應的物質源自有機物分解、化石燃料的燃燒、洗車尾氣以及生物質的燃燒。二次氣溶膠反應的發生需要合適的氣象條件,如一定的風速、溫度、濕度、光照等。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9809515000447)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 R. Zhang 等人 2013 年在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大氣化學與物理) 上發表了一篇《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2.5 in Beijing: seasonal perspective》(北京PM2.5的化學描述與來源分攤),他們於2009年至2010年間採集了北京大學科技樓樓頂的 PM2.5 樣本,其分析表明在北京冬季的 PM2.5 中,煤燃燒貢獻了 57%,而交通與垃圾焚燒僅貢獻了 2%,二次無機氣溶膠(SIA)貢獻 6%。
( http://www.atmos-chem-phys.net/13/7053/2013/acp-13-7053-2013.pdf )
可以說是煤炭的不規範使用。
霧霾不是完全因為煤炭燃燒所致,她是大範圍的大氣污染導致的壞結果,大氣污染物包括的有酸性氣體,粉塵,汽車尾氣和火電廠的廢氣。霧霾具有擴散性,它就像能自由移動的巫婆……
霧霾是個非科學名詞。
霧是自然現象,水汽。
霾是指可懸浮顆粒物在大氣中某個區域集中懸浮產生的結果。自然產生的霾是自然火源產物和風力導致地面土壤揚塵的結果,人工產生的霾是人工揚塵(篩選、粉碎、建築、挖掘等工作的副產品)和燃燒(火災、生活用熱、工業用熱、能源製造、能源消費等)導致的。煤的燃燒是其中一個部分。
減少燃煤能夠減輕霾的產生,但霾不完全是大量用煤造成的。
每次看到有關霧霾的話題我就知道又有一大堆人要給你分析什麼是PM2.5。。。
有什麼屁用嗎?
只要知道冬天霧霾比夏天嚴重,北方比南方嚴重這兩個點就可以直接下結論就是供暖導致的啊,就這麼粗暴簡單一點不行嗎?
還擺各種數據出來搞得自己很牛一樣,超煩這種人,只會紙上談兵反對這個高票反對那個高票,說了半天數據也沒說出個所以然,最後還不是得靠吹?能不能幹點實事【手動白眼】對於北京霧霾的成因,專家比較達成共識的是「內因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從外因來講,沿著北京周邊的外延圈,有接近3億噸水泥建材生產能力、3億噸鋼鐵的產能、3億噸原煤轉化為火電的能力,還有上千萬噸標箱的平板玻璃和石化工業,這些對北京霧霾貢獻率有接近1/3的比重。內因則大多是低空源,尤其是500多萬輛汽車產生的尾氣。北京的城市規劃導致高樓大廈數量眾多,不利於低空源的擴散,再加上外圍污染源向北京內部輸送,就是北京形成霧霾的重要原因。
煤炭的利用帶來了霧霾,這點不可否認。但如果把霧霾主要歸結為煤炭,有點不公平。中國經歷了30年的高速增長,經濟增長離不開能源的增長,在這期間,煤炭作為一次能源,占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的70%左右,但我國目前的能源結構想快速改變是不現實的,只能逐步減少化石能源,特別是減少煤炭,同時發展新能源,這個過程至少需要20年。現階段,要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時,緊緊抓住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在高效發電和煤化工方面下功夫。
霧霾的成因會因所在地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普遍認為汽車尾氣,燃煤,化工排放,揚塵等是主要污染源。雖然很多人都信誓旦旦的說某一項是主要污染源,但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霧霾具體是由哪些污染源如何轉化來的。現在所明確的污染源,大部分是採集霧霾區空氣,分析其成分後,倒推而來。鑒於在實驗室環境下,還不能依據推理得出的物質百分百生成所採集到的霧霾,所以準確的說,霧霾準確的成因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引用一個我的被禁止回復的類似猜測:
霧霾是不是和城市規劃中的環路設計有一定的相關性? - 腦洞
有一部分原因
簡單來說,霧是自然現象,而霾就屬於大氣污染。至於霧霾的成因,如果非要全部歸咎於煤炭使用量,未免煤炭也自覺有點委屈。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很業餘,可是個人覺得,內因外因都有,內因可以追溯到人的環保意識,外因則可以說是長期以來外界對自然的破壞而積累形成的惡果。 前面的回答用數據分析了污染源的角度,確實是煤炭燃燒佔主要部分。但是終歸來說還是人類的各種生產生活活動為主因吧,且不說燃煤是為了滿足人類需求,再加上現在的機動車普及,建築粉塵,甚至因為對自然破壞而致的土地破壞,都會有加劇霧霾污染的嫌疑。
是霧霾原因之一,不能說是主要原因
說的不全面,應該是大量劣質煤的使用是造成霧霾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劣質油。
完全不是,正相反現在的霧霾是中國去煤炭化的結果,減少了清潔的煤炭的使用。沒寫錯,是清潔的煤炭,煤炭燃燒出要產生的是二氧化碳、水蒸氣、硫化物、粉塵,水蒸氣無害的,二氧化碳增加了碳排放,但跟霧霾沒關係,用天然氣一樣增加碳排放,硫化物主要造成的污染是酸雨,粉塵,絕對的大顆粒,比說PM2.5了,都超過PM125了。而現代的脫硫和除塵技術足夠保證燃煤排放的主要是二氧化碳、水蒸氣,可以到北方採暖地區看看那些高聳的大煙囪,冒的都是白煙(水蒸氣)。有人總會那當年的倫敦煙霧事件來跟現在的霧霾比,首先那跟時代燃煤沒有脫硫和除塵,在這,都寫的明白了是「倫敦煙霧事件」,可不是「倫敦霧霾事件」,當年是倫敦的是煙霧跟現在的霧霾根本就是兩回事。
【中國十年內仍難治好霧霾】2015-03-28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任明超
中科院院士、國家氣象局原局長秦大河,在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繼續悲觀地表示:「10年內仍難治好霧霾。」
秦大河認為,我國能源結構仍然以煤炭為主,國家費了很大勁才將煤炭在能源消耗的佔比從70%降到現在的66%,本世紀中葉將降到55%左右。煤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煤的問題短時間解決不了,霧霾也難以治好。
最近霧霾問題嚴峻,大量燃煤是主要原因。中國去年的燃煤量是41億噸,產生了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顆粒物的排放,造成空氣污染等問題。
去年11月,中美兩國共同發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國計劃將清潔能源使用率在2030年提高到20%左右。這對徹底解決霧霾問題作用甚微。要解決霧霾,必須要降低每一樣產品的能源消耗量。單位GDP能源消耗量如果能夠降到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就需要有重大發明。「可惜現在從教育到科學都做得不夠,實用技術這部分也不夠。」
見《未來知識圖譜》第12期。
道法自然_蘇城
保護環境愛護自然沒有錯,但現在有些環保主義者有原教旨的傾向,就像前段時間捷克前總統說的那樣,有些環保主義者把科學變成了宗教,不允許別人發表全球沒有變暖的言論。
我就不信全球變暖的論調,人類活動有太陽活動牛逼嗎?這真不是現在科學家能搞清的。科學真的搞懂太陽是什麼了嗎?
沒有人不喜歡山清水秀,空氣潔凈,但我們都應該想想,現在我們能做到嗎?
原始社會風景最好,原生態,無破壞。但你願意回去嗎?全體人類願意嗎?
就像以前在學校貼吧見有人發帖說,學校煙囪太污染了,好多灰塵。
回帖里有這樣一句,冬天想要暖氣嗎?有暖氣就有污染。
冬天想必大多人都想有暖氣,南方的孩子不是經常呼籲要暖氣么。
我們都知道,暖氣是燃燒獲得的,電暖是用的電。不管用什麼,都會有污染。
任何能源都會有污染,概莫能外。
近些年有人說,太陽能,風能,生物能,這些沒污染。可再生不假,要說污染,並不少。太陽能板,製造過程中的污染相當嚴重。風能,廢棄物污染,對鳥類的生存有極大危害。生物能,呵呵,土地本來吃飯都不夠,為什麼要種能加工燃料的東西呢?每個能源產業都會推出自己的代言人在輿論上發言以博取政策支持,公眾支持。不能靠想當然來判斷能源優劣。況且執政者有自己的考慮,環保的重要性在中國能趕上能源安全嗎?
比如最近的霧霾吧,誰都不喜歡,執政者也不喜歡,但是他能很快改變嗎?我覺得現在讓我當政,我也沒辦法。一邊是能源安全,經濟發展,一邊是環保。只能慢慢改變。
在工業革命前,大自然是基本平衡的。沒有多少污染與生態破壞。但是到了工業革命後,這種破壞愈來愈嚴重。原因何在?
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平衡,古代也有破壞環境的事,比如修宮殿大規模砍伐,開礦對山體的破壞,但很少會在古代文獻中看到有環境問題。這種平衡是環境自凈能力與人類破壞的平衡。工業革命後,這種平衡被打破了。人類破壞力遠大於環境自凈力。
有得必有失,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其實這種平衡也是人類慾望與環境自凈力的平衡。所以解決之道,一是減弱慾望。二是增加環境自凈力。
但是看來,這兩種方法都不太現實。首先人類不喜歡回到小國寡民,再者環境自凈力又沒法增強。
所以一個比較現實的方法或許是,比較科幻——科技帶來的問題交給科技解決,把能源生產放在月球上,去污染另一個星球。或者把地球污染死了,建另一個適宜的家園。
我想起道家先祖的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些污染,大自然都會清掃得乾乾淨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反過來也是可以的。
世界本來就是熵增的過程,所以出現污染是必然的。
另外那位道家老祖還說過,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多有先見之明啊,或許他早看到了人類的今天。但是我們還能減弱自己的慾望,實現小國寡民,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嗎?
實際上採取這麼多措施的最終目的是解決空氣質量改善的問題,第一是減煤,第二是控車,控車實際上是減少石油的消耗,第三是降塵,如果把這幾個措施實施到位,空氣質量會得到改善。
採取的措施,一是節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主要是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二是發展可再生能源,它是零碳的能源,是清潔能源。既要發展經濟,還要減少污染的排放。三是增加森林碳匯,植樹造林,這也有助於降塵。
推薦閱讀:
※SketchUp 不渲染如何能做出競賽風格的高大上效果圖?
※在一個地方設計建築時,從哪些角度可著手了解到當地的建築傳統?
※建築設計如何從概念設計入手?
※江浙滬一帶有哪些值得去看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