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動物植物是因為好吃而滅絕或者瀕臨滅絕的?

想起一句話「如果有一種生物泛濫,那隻能說明它不好吃」。覺得很有意思,但腦海中又想不出那種生物是因為被過度捕食而滅絕或瀕臨滅絕的了


如果我是大熊貓,你對我關心會多一點

看到這個題目,心裡真堵。多少動物都被吃的滿門抄斬,結果大家心裡還沒什麼印象。這怪不得題主,其實絕大多數人都對我們給自然界帶來的破壞沒有清晰地認識,更無從談悔改之心。這是教育的失敗,是環保宣傳工作的失敗。現在也有野生救援還有WWF這些組織在各種媒體投放動物保護類的廣告,比如「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犀牛角=你的指甲」之類的,希望它們能推動全社會環保意識的真正建立。

回到題目本身,被人類吃滅絕的動物,少乎哉?不少也。

就拿近的來說吧,娃娃魚(大鯢)差點被吃絕種的事兒才過去多少年。但其實大鯢還算是幸運的,因為它引起了全社會的重視,在法律和輿論上都得到了全面保護。然而還有許多更不幸的物種,正在快速滑向毀滅的邊緣,就比如題圖的金槍魚,因為人類的食用需求,有的金槍魚品種已經瀕臨滅絕,但由於它們不夠萌、遠離公眾視野、且事關許多相關行業的切身利益,對它們的保護就遠遠不如對大熊貓、大鯢的保護那樣深入。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在人類對自然的利用史上,「一不小心」就造成一個物種滅絕的事件比比皆是。

俗話說引古證今,我就來說說近幾百年來葬於人腹的幾種動物,看看我們是怎麼為滿足一時口腹之慾,鑄成千古憾的。

1.圓頂模里西斯巨龜,圓頂羅德里格斯巨龜,鞍殼羅德里格斯巨龜

這是幾種僅生活在印度洋小島上的巨大陸龜。在地理大發現時代,模里西斯島和羅德里格斯島相繼被歐洲殖民者發現,首先來到這裡的荷蘭和葡萄牙水手發現島上到處都有這種大型的陸龜生活,它們行動緩慢又不怕人,非常好捕捉,而且體型巨大,肉質鮮美,還有厚厚的脂肪可以提煉油脂,這正好解決了水手們的食物補給問題。於是在短短的一百多年裡,三種陸龜被水手和殖民者們捕殺殆盡,其中圓頂羅德里格斯巨龜、鞍殼羅德里格斯巨龜在1800年前後徹底滅絕,圓頂模里西斯巨龜在1845年仍有發現的記錄,但此後再也不見蹤跡。

今天,如果你去模里西斯旅遊,還能在島上看到很多巨龜,但其實這已經不是本土的模里西斯巨龜了,而是從塞席爾引進的亞達伯拉象龜。

---------------------------------------------------

2.加拉帕格斯象龜

上圖就是最近滅絕的加拉帕格斯象龜平塔島亞種中的最後一隻,人稱「孤獨的喬治」,幾十年來,人們想盡辦法讓喬治和其他亞種的加拉帕格斯象龜雜交,企圖挽救這個物種,但是都失敗了,2012年6月24日,喬治被發現死在加拉帕格斯公園,標誌著又一個物種隕滅。

其實不僅僅是加拉帕格斯象龜平塔島亞種,在加拉帕格斯群島上,共生活著15個亞種的象龜,其中5個亞種滅絕,剩下的10亞種里,平松島亞種野外滅絕,沃爾夫火山亞種、聖蒂亞戈島亞種、內格拉火山亞種、聖克魯斯島亞種、西班牙島亞種瀕危甚至極度瀕危,其他亞種也很危險。在達爾文踏上加拉帕格斯群島的時候,整個群島上應該還有25萬隻象龜,但在隨後的幾百年里,因為航海和捕鯨業的發展,許多捕鯨船和海盜船來到加拉帕格斯群島捕獵象龜作為肉類補給,象龜的總量也迅速崩盤跌落到了3000隻。

目前,厄瓜多政府(加拉帕格斯群島屬於厄瓜多)已經開始著手挽救象龜,首先是獵殺島上的山羊,這些山羊被人類帶來之後,破壞了象龜的棲息地;然後對一些極度瀕危的亞種,通過人工授精的方式壯大種群規模,儘管如此,由於象龜生命周期長,生長速度慢,繁殖效率也不高,它們能否最終逃脫滅絕的命運,還不可知。

---------------------------------------------------

3.渡渡鳥

3.4日凌晨更新:經過一些朋友提醒,目前主流的看法認為渡渡鳥並不是主要被人類吃滅絕的,雖然它們也曾被作為肉食吃過,但棲息地的破壞、外來其他物種的干擾對渡渡鳥的威脅更多一些。所以渡渡鳥我可能是寫的有點跑題了。

這可能是最為著名的由人類導致滅絕的物種了。

又是在模里西斯,這個悲情的小島上有太多獨特的生物,這些生物又遭受了太多的不幸

和圓頂模里西斯巨龜一樣,1598年,荷蘭的水手首先在模里西斯發現了渡渡鳥,這是一種不會飛的大型鳥類,身高接近一米,體重十公斤。由於模里西斯從未有過人類活動,渡渡鳥對人類完全沒有提防心理,荷蘭水手發現只要用木棍就可以很容易的捕獵到這種大鳥。

於是渡渡鳥也成了一種便於取得的肉食來源,在短短不足100年的時間裡,模里西斯島上的渡渡鳥就被獵殺殆盡,而隨著人類一起來到島上的豬和猴子給了渡渡鳥最後一擊——它們會偷取鳥蛋,破壞鳥巢。到了1662年,人們最後一次發現野生的渡渡鳥,之後這個物種就被從地球上抹掉了。

渡渡鳥滅絕的如此迅速,以至於生物學家都沒來得及對它們開始研究,甚至沒有留下一具完整的標本。有傳言說至少有幾隻活體渡渡鳥被帶回了歐洲,甚至還有一隻被帶去了日本,但它們都沒有持續的繁育下來。

---------------------------------------------------

4.北美旅鴿

如果說上邊那幾種動物是因為生活區域太狹小無處可躲而難逃人類捕殺殆盡的噩運,那麼接下來這一種動物的滅絕故事,則可以告訴我們,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力是有多麼驚人,是如何把一種種群數量如此多的生物徹底滅絕掉的。

在北美西部山區,原來生活著一種小型鴿子,在每年的遷徙季節,它們成群結隊向墨西哥方向越冬,又飛回落基山脈度夏,由於數量多,它們在遷徙途中形成了非常龐大的鳥群,簡直可以遮天蔽日,針對它們來回奔波的特性,人們給它們起名為北美旅鴿。

在歐洲殖民者剛剛來到北美的時候,北美旅鴿的種群數量可能在50億隻左右,這個數目非常驚人,超過了絕大多數鳥類的種群規模,可以說,北美旅鴿是一種非常成功的物種,它本來是不可能有滅絕的危險的。但是歐洲人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這些西部的拓荒者為了得到肉食,就把目光投到了北美旅鴿身上。旅鴿雖小,但數量多,不管是用網,還是用霰彈槍,都可以捕獲大量的旅鴿,旅鴿的肉也就成了北美第一批拓荒者難得的美味。

後來,隨著美洲人口的發展,市場上對肉食的需求更旺盛了,對旅鴿的捕獵,也從探險者的自發行為,變成了一門生意。許多美國獵人湧入西部捕獵旅鴿,成噸的旅鴿肉被裝上火車運往美國各地,旅鴿肉一躍成為美國最主要的肉食之一。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旅鴿的數量出現了明顯的下滑,這個龐大物種的命運走上了意想不到的方向。

捕獵旅鴿

1857年前後,旅鴿的數量下降已經非常明顯,這引起了一些人的擔憂,有人向州政府申請立法保護旅鴿,卻被駁回,理由是:旅鴿數量太多了,沒有必要保護。

隨後而來的美國內戰,更是加速了旅鴿滅亡的速度,無論是戰爭補給需求,還是普通人為了抵禦饑荒,都需要更多的旅鴿肉,正是這一段時間,旅鴿的數量開始了急劇下降,19世紀70年代,各地已經很難發現成群的旅鴿,19世紀90年代,只能零星的發現幾隻野生旅鴿。1900年3月22日,一個男孩在俄亥俄州的派克縣用自己的氣槍獵殺了最後一隻野生旅鴿。

而在旅鴿種群快速下降的過程中,也有人試圖通過人工養育的方式繁殖旅鴿,但效果不大,到了1910年,人工養殖的旅鴿只剩下了一隻——「瑪莎」,而在1914年9月1日中午,「瑪莎」也離開這個世界,這個曾擁有50億隻的龐大族群的物種,在1766年被發現之後,僅用了不到一個半世紀就徹底滅絕了。

---------------------------------------------------

5.恐鳥

除了旅鴿這種小鳥,大型鳥類也難逃被吃絕種的命運。

我們現在常說,最大的鳥是鴕鳥,其實啊,鴕鳥這個「最大」的桂冠才戴了不久,在幾百年之前,紐西蘭的恐鳥、馬達加斯加的象鳥都比鴕鳥大的多,尤其是恐鳥,有3米多高,而象鳥呢有半噸多沉,無論是體型還是體重,它們才是當之無愧的鳥中之王,但它們已經相繼滅絕了,象鳥滅絕有棲息地被破壞的原因,而恐鳥的滅絕,則主要是因為人的口腹之慾。

大約在公元1200年前後,波利尼西亞人在征服了湯加、薩摩亞、社會群島、馬克薩斯群島、夏威夷和復活節島之後,又南下發現並佔領了紐西蘭,繼而完成了持續近4000年的波利尼西亞大遷徙。來到紐西蘭的這一批波利尼西亞人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毛利人。

拓展閱讀:波利尼西亞人如何能只靠獨木舟征服太平洋,獨木舟上的吃喝、生火怎麼解決? - 一個男人在流浪的回答

波利尼西亞大三角,紐西蘭是波利尼西亞人征服的最後、也是最大的島嶼

紐西蘭由於與世隔絕,生物鏈有自己的獨特性,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缺乏大型哺乳動物,而鳥類適時的補充了這個空缺,當時,紐西蘭島上最大的食草動物和最主要的捕食者都是鳥類,也就是3.5米高的恐鳥,以及翼展3米的哈斯特鷹這對冤家。應該指出的是,恐鳥其實並不是一個物種,目前根據骨骼和DNA發現,恐鳥至少有4個種,最高的有3.5米,最矮的有1.3米。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恐鳥在紐西蘭島上扮演者旗艦物種的角色,在毛利人來到紐西蘭的時候,他們沒有理由不注意到這些巨大的鳥類。然而在毛利人登陸紐西蘭之後200年,也就是1400年前後,恐鳥突然就消失了,這讓許多科學家感到費解——毛利人在恐鳥的滅絕過程中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

一開始有學者提出,恐鳥作為和猛獁象、大角鹿同時代的冰河時期巨型動物,本身就已經在冰河時代結束後逐漸走向滅亡。這種說法曾經很流行,因為它符合人們逃避罪惡感的需求。但真相是無情的,這一理論目前已經無法立足了。首先是科學家通過DNA分析可以證明,恐鳥的族群不僅在冰河時期結束後沒有走向滅亡,種群數量反而還在不斷地增長。而另一方面,在早期的毛利人定居點裡,發現了堆積如山的、留有明顯的烹飪痕迹的恐鳥骨骼!毫無疑問的,毛利人就是導致恐鳥滅絕的唯一真兇。

令人心疼的是,自然界的滅絕,從來不是獨立發生的,生物鏈的破壞,永遠會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隨著恐鳥的滅絕,以它為食的、目前所知的最大的鷹——哈斯特鷹,也隨之滅絕了。

---------------------------------------------------

6.原牛

有小夥伴提到,上邊這些動物距離我們也太遠了,有沒有我們身邊的動物被吃滅絕的呢?那我就舉一個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動物——牛。

我們知道,現在的家牛是從許多種不同的野牛進化而來的,比如原牛、爪哇牛、印度野牛、亞洲水牛和野氂牛。其中最為常見的牛,比如山東黃牛,以及奶牛,都是來自同一個祖先,就是原牛。

原牛曾經廣泛的分布在歐亞大陸和北非地區,但是隨著冰河時期結束,一些地區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中東和北非的原牛亞種就滅亡了。不過歐亞大陸的原牛還很繁盛,也是原始人類喜歡的捕獵對象。在大約8000-10000年前,一些原牛被人類活捉並嘗試馴化,最終成功馴化而成的就是我們的家牛。但在這個過程中,野生的原牛也被捕殺殆盡,族群規模直線下滑。到了中世紀,歐洲已經很少能找到原牛了,1627年,最後一頭原牛在波蘭被獵殺,原牛宣告滅絕。

---------------------------------------------------

7.大海雀

以前有小朋友問我,為什麼南極有企鵝,北極沒有呢?其實在北半球也曾經有一種擅長游泳卻不會飛的水鳥,而且和企鵝長得很像,它們就是大海雀。

大海雀曾經廣泛的分布在北大西洋各處的島嶼和岸線上,它們在岩石上築巢,以捕魚為生。尤其在寒冷的冰島和格陵蘭,大海雀數量非常多。格陵蘭島的原住民會捕捉它們吃肉,用它們的蛋做湯,用大海雀的皮毛做衣服禦寒。好在這點捕獵對大海雀的種群繁衍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

大海雀曾廣泛的分布在大西洋北部各島嶼

後來的大航海時代,拉開了大海雀悲慘命運的序幕。

首先是一些船隊試圖從北極打通西北航線找到通往亞洲最近的航路,水手們在路過北大西洋時,順路就會捕捉一些大海雀作為食物。隨後是紐芬蘭漁場的開發,海量的漁船蜂擁前往漁場,漁民們也會以大海雀為食。要知道,大海雀不會飛,一旦離開水面,在陸地上那簡直是手到擒來。

禍不單行,除了好吃之外,人們還看上了大海雀的羽絨,許多大海雀被捉到之後,直接活活扔到熱鍋里燙死,拔下毛運回歐洲做枕頭或者女士的毛帽子,肉和蛋就會被當做美味吃掉。到了19世紀初期,大海雀已經所剩無幾了。1844年7月3日,最後一對兒大海雀在孵蛋期間被殺害。諷刺的是,這對大海雀被殺害的原因,是因為當時許多博物館出高價求購大海雀標本,用來向公眾宣傳保護大海雀的意義……

---------------------------------------------------

8.白鱘

前陣子沸沸揚揚的哈爾濱天價魚事件讓許多朋友了解了鱘和鰉,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鱘里最為珍稀的一種——長江白鱘。

長江白鱘是一種超級大的魚,民間傳說有「千斤臘子(中華鱘)萬斤象(白鱘)」的說法,五噸的白鱘應該是有些誇張了,但是確實有過七米多長、一噸多重的個體被捕撈到。

作為一種珍貴的經濟魚類,白鱘的肉自古就被視為上品,並和鰣、槍(白鱘)、鮠和甲並稱四大名魚。但是白鱘生長周期很長,常年的過度捕撈對白鱘資源破壞極大,許多白鱘還未成年就被捕撈。而且隨著長江水質惡化、各種水利設施修建阻撓洄遊水道等原因,長江白鱘已經極為罕見,甚至有學者認為它已經滅絕了。2003年,在宜賓捕撈到一隻3米長的個體,水產專家在對其進行搶救之後將其放生,自此之後,再也沒有任何人見過野生長江白鱘……

---------------------------------------------------

9.藍鰭金槍魚

終於說到金槍魚了。

隨著這幾年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飲食的精緻化也有了越來越高的需求,許多異域美食走上普通人的餐桌,其實風頭最勁的就是日式料理了,最能代表日式料理的就是壽司,而伴隨著壽司一起走入國人視野的,還有金槍魚。

金槍魚有著緊緻的紅色肌肉,是生魚片和壽司的上等之選,正是由於日本料理對金槍魚的狂熱追捧,金槍魚捕撈行業成了全球漁業最有利可圖的一項業務。而在現存的8種金槍魚當中,最受挑剔食客偏愛的、售價最高的、同時也是漁民最願意捕撈的,是藍鰭金槍魚。

成年藍鰭金槍魚可以長到150公斤,甚至還有400多公斤的個體。而能長到這麼大是很不容易的,作為一種頂級捕食動物,藍鰭金槍魚在生長過程中需要捕食大量的小型魚類,金字塔頂的定位就決定了它的種群規模恢復能力是很有限的,而漁業對金槍魚的大肆捕撈,給這個物種帶來了非常大的破壞。根據統計,自1970年至今,大西洋藍鰭金槍魚種群已經萎縮了90%,而市場的需求卻翻了好幾番。雖然目前已經有水產專家開始著手進行藍鰭金槍魚的養殖工作,但仍需要從野外捕捉魚苗,還是會破壞野生資源。如果我們不能意識到金槍魚所面臨的危機,曾經發生在旅鴿、大海雀身上的悲劇,就很有可能在金槍魚身上重現。

日本築地魚市待售的金槍魚

結語

其實上邊羅列的還是很不全面,許多物種永遠的離開了我們,還有許多物種掙扎在生死線上,比如穿山甲、大鯢、禾花雀……

有時我在想,我們保護動物,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去年年初,我忽然感到牙疼,前前後後用了接近一年的時間才把一口壞牙給挨個搞定了。費錢不說還受罪,現在我是乖乖的刷牙,定期用牙線,對牙愛護的不得了。

其實,保護動物和愛護牙是一樣的。在你牙齒健康的時候,刷牙看起來是毫無意義的一件事,而且確實有些人一輩子也不刷牙,牙還特別健康,就像有的動物就是被人搞滅絕了,也沒發生什麼多米諾骨牌效應,對人的生活好像也沒啥影響。但總有一天,因為你不堅持刷牙,或者你吃了太多對牙齒有害的東西,你的牙會疼起來,你在拔牙、補牙的痛苦中悔恨的時候,就已經晚了。

保護動物,保護牙齒,說白了,都是為了保護我們自己。

http://weixin.qq.com/r/mzrfxw3EGFBnrUmk92_J (二維碼自動識別)


又看到了這樣的報道,心裡說不出來的滋味,之前看到環境破壞嚴重的現象只是覺得很讓人心痛,但有一天真的發生在自己的家鄉才知道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滋味,我希望我的家鄉能廣為人知,但是因為她漂亮的草原和森林,而不是因為動物的大量死亡。越冬死亡大多數是因為魚密度低缺氧死亡,對於今年出現的真兇現象這真的是個合理的解釋么?


2016.4.8更新

1、更新推薦關於日本歌山縣太地町屠殺海豚事件另一個問題:
「《檔案2013血色海豚灣》里說的日本人真的是這麼殘忍嗎?」 —— jyo gan的回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076332/answer/21861890
從不同的角度更全面的了解事件及環保態度,同時也補充糾正一些我在環保觀念上有失偏頗和理據不足的地方,以求讓更多人更科學、友善、合理的愛護動物和體會環保的價值。
感謝知友「江戶川散人」的指點建議。
2、本文末尾補充段落更新關於加拿大政府獵殺海豹事件中,加拿大政府、環保組織、生物學界各方的動機、理據,對事件進行更全面的展示。
感謝知友「yao不良」的提醒建議。


———————————————————————

無人邀,不請自來...
怒答!
(超長文預警,海量圖片警告,特別提醒,高能提醒!下文中的部分圖片可能引起您的不適。如果您是環保主義者,相信您有足夠的理由和動力讀完本文;如果您不是環保主義者,只要您還心存良知與善念,相信這些圖片和黑體文字就足以讓您有所觸動與改變;如果您還不了解、不在乎、不關心環境保護為何物,那麼本文也至少可以讓您看到平日里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奮鬥拼搏、瘋玩笑樂之外,世界的另一面真實寫照。感謝您的閱讀與感受,感謝您願意為這個世界的美麗多付出一份關心、耐心和努力。)

作為一個極品大吃貨和一名堅定的環保主義者,覺得這個問題我有責任也必須嚴肅認真的回答一下。因為這兩種矛盾身份的疊加與融合,讓我長期關注環保動向,近兩年尤其關注日本歌山縣太地町屠殺海豚、日本政府借科學考察名義捕殺鯨魚、加拿大政府獵殺海豹三大事件。不論始作俑者表明何種理由,如何聲明強辯,事實是這三大事件中被獵殺動物的血肉絕大部分被擺上了餐桌,皮毛及其他經濟部件則更是近乎全部用於了商業開發和消費。
對於以此為代表的自然界中眾多生物僅僅因為人類的一己私慾就遭到整個種族的無情殺戮,甚至滅頂之災,我無數次的感到痛心至極。

初中地理課本里曾有這樣一句描述著中國生態環境狀態的話,至今讓我記憶猶新:「局部在改善,總體在惡化。」 其實這句話不僅僅是在訴說著中國的環境狀態,也刻畫出了世界生態環境狀況的一個縮影。

身為人類,絕大多數時候我們只看得到自己暢意的生活,閃爍著笑意和炫耀的快樂,卻看不到世界留下的無盡淚水。這不由得令我想到了電影《海豚灣》中,在鮮血海洋里悲慘掙扎的海豚們真實演繹詮釋的那句台詞:「海豚的微笑,是世界上最高明的偽裝。」 無不令人傷感悲哀。
(海豚灣事件的另一面,請參考以下問題的回答,了解更為全面的事件深層原因,讓環保和愛護動物更科學,更友善,更有理有據。
「《檔案2013血色海豚灣》里說的日本人真的是這麼殘忍嗎?」 —— jyo gan的回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076332/answer/21861890 )

無論人類如何打著為了生存的旗號,這些生靈都不該遭受殘忍到種族滅絕的對待,何況絕大多數時候,人類的屠戮,真的是為了生存所需嗎?還是僅僅為了滿足一己之私的慾望與享受呢?
有時,傷痛不盡的憤怒之餘,也會想到在極端環保主義群體中流傳甚廣的那句名言:「人類是地球的癌症。」
(經知友在評論中提醒,下圖中關於加拿大政府獵殺海豹事件在本文末尾補充後話第7條中有更新說明,本文不作結論。)

此語雖然顯得過於絕對和極端,但成百上千年來,因為口欲的貪婪與奢靡的追求,人類的所作所為至無數生靈於不顧,七宗原罪讓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不斷循環地重蹈覆轍著先輩的惡行,悔改甚微,慾望依舊,無休無止,似無盡頭,這的確很難不讓人心生失望,甚至絕望。

因此,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網友在網上詢問,一些藝術家在自己的文學作品、攝影作品、繪畫、音樂、電影中都表露出他們追尋著同一個問題的答案:臣服在各自無盡慾望之下的人類,真的還有救嗎?

無奈痛心歸痛心,還是要言歸正傳,回歸題主的問題,我們來看看歷史上有哪些動物和植物僅僅因為符合人類眼中美食的特徵就導致其種族滅絕...
而因為美味,這只是眾多物種因人類絕跡的其中一個原因,除此之外,人類對皮毛的享受、角牙爪的崇拜、標本的追求、英雄主義、開荒耕種、城市開發、污染破壞、外物入侵...... 等等這一切更是導致了無數生物的滅絕、區域性滅絕或難以挽回的瀕臨滅絕...

生物科學界已經普遍公認,從自然保護生物學的角度來說,自工業革命開始,地球就已經進入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而人類行為則是地球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主要原因,近兩百年來,人類活動就已經直接導致超過540個物種滅絕。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or World Wildlife Fund,簡稱WWF)的統計,當前世界每天都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最近兩百年來,由於人類只注意到具體生物資源的實用價值,對其肆意地加以開發, 而忽視了生物多樣性間接和潛在的價值,使地球生命維持系統遭到了人類無情的蠶食。如果沒有人類的干擾,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在此背景下,人類的干擾,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至1000倍。1600年以來,有記錄的高等動物和植物已滅絕724種,而絕大多數物種在人類不知道以前就已經滅絕。但經粗略測算,過去400年間野生生物生活的環境面積就縮小了90%,而物種更是減少了約一半,其中由於熱帶雨林被砍伐對物種損失的影響最為突出。估計從1990年到2020年,由於人類砍伐熱帶森林引起的物種滅絕將使世界上的總物種減少5%—15%,即每天減少50—150種。在過去的400年中, 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58種,大約每7年滅絕一個種,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出7—70倍;在二十世紀的100年中,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23種,大約每4年滅絕一個種,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出13—135倍;而如果從全部地球物種的角度來看,這百餘年間滅絕的生物數量則比滅絕的哺乳動物數量至少還要提升10倍,滅絕速度更是較人類出現之前至少提升上百倍。
其中一些動植物,僅僅因為血肉、根果符合人類舌尖之上美味佳肴的特徵,就成為了它們物種消亡不可忽視的原因。

因為好吃就滅絕的物種包括:

一、渡渡鳥(Raphus cucullatus),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681年

渡渡鳥,又稱模里西斯渡渡鳥、愚鳩、孤鴿,是僅產於印度洋模里西斯島上一種不會飛的鳥。
1598年9月,荷蘭商船阿姆斯特丹號因遭遇風暴,被迫漂移到今天的模里西斯島。登島的船員第一次看到了渡渡鳥。關於渡渡鳥滅絕的原因有不同的學術爭論,暫未完全定論,但人類對其的捕殺食用,人類帶到模里西斯島上的外來家畜捕食渡渡鳥的蛋和雛鳥,人類對環境的改變和影響等等一系列外來物種的負面效應已經公認成為渡渡鳥滅絕的主要原因之一。
渡渡鳥在被人類發現後僅僅八十餘年的時間裡,就由於人類的捕殺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而徹底絕滅,堪稱是除恐龍之外最著名的已滅絕動物。也是模里西斯唯一被定為國鳥的已滅絕鳥類。

二、斯特拉海牛(Hydrodamalis gigas),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768年

斯特拉海牛,又名大海牛,是海牛目中已知體型最大的物種,比起其近親海牛與儒艮都要來得大,而它們也是生存至近代的海牛目動物中,唯一適應寒帶氣候的物種。斯特拉海牛於 1741 年在白令海峽發現,發現者為博物學者喬治·斯特拉,當時他正與探險家維他斯·白令一同旅行,而他也是已知唯一看過大海牛活體的生物學家。當時斯特拉海牛的種群本就很小,分布地區十分有限,主要生活在靠近司令群島(Commander Islands)的白令島與銅島(медний)的近海水域。
在人類發現它們後不久,白令海地區擁入許多獵人,這些人的目標是捕殺生存於當地的海獺與北方海狗以獲取毛皮,而為了食物補給需求造成了斯特拉海牛的悲劇。這些人大量捕殺斯特拉海牛,吃它們的肉、用它們的皮來製造與修補船隻,對許多船員而言斯特拉海牛的肉是一道風味獨特的特色菜。已知 1768 年在白令島捕獲最後 一頭斯特拉海牛,探險家馬丁·索爾記錄下了最後的斯特拉海牛之死,這距離斯特拉發現它們的存在僅僅過於 27 年。
1768 年,斯特拉海牛由於人類的大量捕殺而最終滅絕,已知沒有遺體模式標本留存於世。

三、恐鳥(Dinornithidae),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800年左右

恐鳥是數種紐西蘭歷史上生活的巨型而不能飛行的鳥之一。目前根據從博物館收藏所復原的DNA,已知有十種大小差異不同的種類,包括2種身體龐大的恐鳥,其中以巨型恐鳥最大,高度可達3米,比現在的鴕鳥還要高。小型的恐鳥則只有火雞大小。身高平均約3 米的巨型恐鳥中,最大的個體高約3.6米,體重約250千克。在300多年以前,巨型恐鳥可稱得上世界第一高鳥。雖然上肢已經退化,但恐鳥的身軀肥大,下肢粗短。儘管下肢發達,龐大的身軀使得恐鳥的奔跑能力遠不及鴕鳥。
毛利人土著曾告訴歐洲移民巨大的鳥類曾經漫遊在紐西蘭的平原和山谷中。大約700多年前,首批人類來到了紐西蘭。他們是波利尼西亞人,他們發現紐西蘭島上有一種無翅的鳥很容易捕殺,可為他們提供營養豐富的食物。這種鳥就是恐鳥。成年恐鳥高達3.5米,重達250公斤,肉多而鮮美。在隨後的六個世紀之里,毛利人的捕殺食用成為了恐鳥滅絕的眾多原因中最關鍵的一項。
到1800年左右,恐鳥已經幾乎蹤跡全無,生物學界估計於19世紀50年代左右恐鳥徹底滅絕。

四、大海雀(Pinguinus impennis),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844年

大海雀,是一種不大會飛的水鳥。曾廣泛生活在大西洋的各個島嶼上。雖然是水鳥,但其外觀與企鵝很像,體型粗壯,腹部呈白色,頭到背呈黑色。在水中的遊動速度非常快,但由於雙翼已經退化,只能在水面上低低滑翔,不能夠飛行,在陸地上的行動也比較緩慢。大海雀的繁殖能力極低,每次只產一枚卵,而且不做窩,僅產在露天的地面上,曾成群地繁殖於北大西洋沿岸的岩石島嶼,向南遠到佛羅里達、西班牙和義大利。
500多年前,歐洲的早期航海家們,在北極附近的一些島嶼上,發現了這種從後面看去是黑色,從前面看去是白色的大鳥,這鳥有兩隻小小的,不會飛的翅膀,身高將近一米,長得很胖,走路的時候一搖一擺。
在19世紀初期因遭到人類以獲取肉蛋食用、羽毛制衣、博物館標本和私人標本收藏為目的的大量捕殺而導致滅絕。

五、阿特拉斯棕熊(Ursus arctos crowtheri),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870年

阿特拉斯棕熊是棕熊的一個亞種,也是非洲唯一的熊科動物。分布區域曾經從摩洛哥至利比亞,棲息於阿特拉斯山脈和鄰近地區。阿特拉斯棕熊的皮毛是棕黑色的,朐部沒有白色標記,上腹部的皮毛桔紅色。身體結實,皮毛更厚,但口吻和爪比美洲黑熊短,雜食性,以植物根莖和堅果為主要食物。
阿特拉斯因緊靠地中海,這裡氣候濕潤,森林廣袤,為棕熊和其他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間,卻也由於阿特拉斯地區物產豐富,因此這裡一直是歐洲列強的必爭之地。特別是阿爾及利亞,早在16世紀即淪為奧斯曼帝國的一個省,歐洲列強來到以後,掠奪各種自然資源,野生動物也自然成了他們掠奪的對象。阿特拉斯棕熊因為肉質鮮美,皮毛用途廣泛而遭到了人類毀滅性的捕殺,皮和肉被運回歐洲市場出售。1870年代在摩洛哥的里夫山區,有記載的最後一隻阿特拉斯棕熊被獵殺,此後人類再也沒有發現過阿特拉斯棕熊。之後這種在北非生存了長達幾千年的熊類便被人類宣告滅絕,非洲大陸至此熊跡全無。

六、斑驢(Equus zebra),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883年

斑驢又叫半身斑馬、擬斑馬,半身馬,普通斑馬的亞種,一般體長2.7米,尾巴近1米,重約410千克。是南部非洲一種動物,前半身像斑馬、後半身像馬,頭到身體的前半部有條紋,並且脖頸上的條紋延伸到它短而立直的棕毛上。它的身體後半部為黑色,而腹部和四肢卻為白色。
斑驢由於肉鮮美且出肉量高,因此一直是非洲人主要獵食的對象,加之19世紀初期,歐洲人的到來對斑驢的生存現狀更是帶來了致命的打擊。歐洲人雖不象當地人那樣喜歡獵食斑驢肉,他們卻看中了斑驢亮麗的皮毛,因此他們也加入了大量獵殺斑驢的隊伍,剝下毛皮做成標本運回歐洲市場出售。
最後一隻野生斑驢大約在十七世紀七十年代末期被射殺,世界上最後一隻捕獲的斑驢則與1883年8月死於阿姆斯特丹的阿蒂斯.馬吉斯特拉(Artis Magistra)動物園。

七、澳洲小兔猼,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890年

小兔猼是兔猼屬中體型最小的一種,它的體長0.45-0.7米,身高不過0.9米,體重15-30公斤。由於它的臉部特徵和習性很象兔子,因此而得名「小兔猼」。
兔?屬原本有4種動物,而目前只剩下3種,其中澳洲小兔?因人類的捕殺及破壞棲息地,早在1890年滅絕,剩下的3種目前也只有少量殘存,如不是得到了及時保護,可能也早已滅絕。
原本在澳大利亞的草原上到處能看到澳洲小兔猼的身影,但由於它們的肉味鮮美,很早就遭到了人類殘忍兇狠的大量捕殺,特別是在歐洲移民進入澳洲後,它們更是厄運當頭,人們不但大量捕殺它們食用,還四處開墾草地種植莊稼,澳洲小兔猼在失去家園的情況下,無處覓食,不得不偷食莊稼,這更增加了人們捕殺它們的理由。之後,人們開始把它們當成一種美味的害獸,見到就殺。在人類的狂捕濫殺之下,澳洲小兔猼在1890年終於全部被人們趕盡殺絕了。

八、北美旅鴿(Ectopistes migratorius Linnaeus),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914年

北美旅鴿,俗稱旅鴿,為鴿形目旅鴿屬下的一種陸禽,是一種成群結隊特別喜歡旅行的鴿子, 美國拓荒者在荒野里趕著馬車行走時遇到的旅鴿群遮住了太陽達幾個小時,「旅鴿」的名字由此而來,其英文名中的「passenger」意為「從身邊經過的人」。

北美旅鴿主要食用漿果、堅果、種子和無脊椎動物。旅鴿典型群居生活,每群可達1億隻以上。生活在美洲西部山區的斑尾鴿,是旅鴿地理關係最近的種。曾有多達50億隻的旅鴿生活在美國,它們結群飛行時最大的鳥群覆蓋面積寬達1.6公里,長達500公里,需要花上數天的時間才能穿過一個地區。

旅鴿因為肉味鮮美,成為這些開拓者的食物,這也成為其滅絕的唯一原因。歐洲人來到北美大陸之前,北美有多達50億隻旅鴿。17世紀,歐洲人發現美洲大陸沒多久,旅鴿的噩夢開始了。1800年到1870年間,旅鴿的數量以比較緩慢的速度下降,但當旅鴿的肉被大眾廣泛接受之後,大規模的商業捕殺開始。1805年的紐約,一對旅鴿賣兩美分,旅鴿肉由火車從美國西部運來。18世紀和19世紀美國的窮人往往除了旅鴿見不到其他的肉食。再隨後近百年的時間裡,北美旅鴿遭到人類喪心病狂的瘋狂捕殺食用,19世紀70年代,美國國內戰爭結束後,鳥類學者已經很難發現大片的旅鴿群,各地發現野生旅鴿的記錄也越來越少。1878年,在密歇根州的派托斯基,每天有5萬隻旅鴿被殺死,這種情況持續了5個月。1896年,大約25萬隻的一群旅鴿被獵殺,這是人們所知的最後一個大旅鴿群。19世紀90年代中期,旅鴿已經非常少見了。之後,旅鴿的野外記錄幾乎沒有。

1900年3月22日,在俄亥俄州派克縣的郊外林地里,一位14歲的少年獵人用自己的氣槍打下了一隻野生旅鴿,這是至今為止最後一例野生旅鴿的記錄。1947年5月11日,美國在威斯康星州立懷厄盧辛公園為旅鴿立碑,謹以為念這種曾經比人類還要多的生物。
超過五十億隻的北美旅鴿在僅僅一個世紀的時間內就被人類滅絕,這也成為了近代絕滅鳥類中最為著名的代表。

九、墨西哥灰熊(Mexican Silver Grizzly),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964年

墨西哥灰熊是棕熊的一種,因毛色棕灰而得名,體型較小,一般體長1.5米,身高0.6米,體重120公斤,曾是墨西哥數量最多的野生動物之一。
19世紀,在墨西哥的森林中還隨處可見灰熊,但進入20世紀後,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人們開始擴張生活範圍,於是大量砍伐森林建立農場,牧場。墨西哥灰熊因失去家園而無處覓食,不得不進入農田偷食農作物。人們為了保住自己的糧食,開始了捕殺灰熊的運動,一時間,這項運動在全國上下迅速開展。隨著人們的大量捕殺,到20世紀50年代,墨西哥灰熊數量已經出現銳減。
此時,貪婪的人類又注意到了墨西哥灰熊的肉質鮮美,且熊膽、熊掌還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因此,本就遭到嚴重打擊的墨西哥灰熊又再次遭到了人類新一輪的捕殺。到1964年,墨西哥灰熊終於被人類趕盡殺絕。

十、爪哇虎(Panthera tigris sondaica),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980年

爪哇虎是一種曾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的虎,體長約155厘米,肩高約80厘米,屬於小型熱帶島嶼虎,是體型第二小的虎。虎的體毛顏色有淺黃、桔紅色不等。它們 巨大的身體上覆蓋著黑色或深棕色的橫向條紋,條紋一直延伸到胸腹部,那個部位的毛底色很淺,一般為乳白色。爪哇虎雄性全長2.35-2.55米,重100-155千克。雌性全長2.1-2.3米,重95-115千克。
在20世紀到21世紀的一百年間,人類因為爪哇虎的肉質美味,皮毛美麗,骨頭具有藥用價值而對爪哇虎進行大量捕殺。加之,人類的農業生產對爪哇虎居住地的侵佔,爪哇虎棲息地的生態環境遭到大規模破壞,更加加劇了這個物種的滅亡。
1979年根據推算僅剩下3隻,這年也是最後一次有人親眼目擊到野生爪哇虎,此後野生的爪哇虎便沒有了任何消息。世界上最後一隻野生的爪哇虎估計死於1982年。1988年,印尼政府沮喪而無奈地正式宣布爪哇虎也已於80年代滅絕,這是印尼繼1937年巴厘虎滅絕之後又一個虎種的絕跡。

十一、模里西斯冕鸚鵡(Lophopsittacus mauritianus),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650年

模里西斯冕鸚鵡,又名闊嘴鸚鵡,是模里西斯特有的一種鸚鵡,它的體型很大,雄鳥壯如棕樹鳳頭鸚鵡,雌鳥則細小,它們的尾巴很長,但飛行的器官則很細小,估計它們不懂飛行。喙很大,但相對較脆弱,適合咬碎果實。它們身體呈藍灰色,有細小的前冠。
因為體型很大,且不懂飛行,體大肉多的它們易被捕殺採食,因此遭到人類獵殺,同時被人類帶來的諸多外來入侵生物獵食,如家豬、狗、長尾獼猴、大家鼠大量掠食,最終於1650年前後滅絕。

十二、模里西斯虎紋蛙(Leguat』s Rail),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700年

模里西斯虎紋蛙又叫模里西斯田雞,個頭魁梧壯實,是模里西斯的獨有物種。雌性比雄性大,體長可超過12厘米,體重250~500克。皮膚較為粗糙,頭部及全身有形似虎紋的紋點。背部呈暗黃色略帶棕色,虎紋斑點遍布全身,膚棱間散布小疣粒。腹面白色,也有少量的紋點,咽部和胸部兩側還有灰棕色斑。前後肢有橫斑。由於這些斑點看上去形似虎皮,因此得名。
因其個頭偏大,肉多美味,因此長年遭人類捕殺,加之人類活動帶來的環境改變,致使其棲息地日漸稀少,最終於1700年左右宣告滅絕。

十三、留尼汪椋鳥(Fregilupus varius),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868年

留尼汪椋鳥,為椋鳥科,是留尼汪的原住民。它們生活在潮濕的沼澤森林及海岸山區樹林中,主要吃昆蟲、農作物及水果。它於1669年發現,並由荷蘭自然學家Pieter Boddaert所描述。它的頭上有一個灰冠,長30厘米。雙翼呈灰褐色,展開達4.7厘米。尾巴長11.4厘米及呈紅褐色。腳呈黃色,踝骨長約3.9厘米,趾甲彎曲。頭、頸及腹部都呈白色。它們是兩性異形的,雄鳥的喙長4厘米及呈淺黃色,稍微向下彎曲;雌鳥的喙較細小及筆直。雄鳥的冠向前,而雌鳥的冠向後。
由於留尼汪椋鳥吃人類種植的咖啡果,被視為害鳥,且其肉質鮮美,它所帶來的美味被人類喜愛,故被人類長期獵殺,同時人類帶來的外來入侵物種大家鼠的入侵,農戶為保護莊稼,對付蝗蟲而引入的家養八哥也令它們的食物減少,因此留尼汪椋鳥在兩百年間大量減少,它們的減少可以在19世紀自然學家的信件交流中可以見到。有歷史記載的最後一隻留尼汪椋鳥是於1837年被人類獵殺,至此野生留尼汪椋鳥宣告滅絕,隨著1868年最後一隻人飼留尼汪椋鳥的死去,這個曾經遍布留尼汪的物種徹底滅絕。

十四、冠麻鴨(Tadorna cristata),現狀:功能性滅絕(極危物種)或已滅絕,滅絕時間:1964年

冠麻鴨,鴨科鳥類,喜成群,棲息於湖泊、河流、水塘、鹽池、河口沼澤和草原等地帶。常在海岸、鹽湖邊的沙丘或石壁間營巢,偶爾也利用天然洞穴或兔子的廢穴,食性很雜,食物中包括鹹水、淡水中多種無脊椎動物,如各種昆蟲、牡蠣、軟體動物、海螺、貝類、蝸牛等,也吃小魚、水蛙及植物的葉子和種子、苔蘚等。每窩產卵7-12枚,卵橢圓形,淡黃色。
曾經一度遍布亞洲大地的冠麻鴨因為人類的採食捕殺,自然棲息地不斷被人類侵佔破壞而日漸消亡。這種鳥兒在中國已經有50年沒有記錄了,基本可以確認這種過去的常見鳥類已經在中國土地上消失,放眼世界,冠麻鴨曾經廣泛分布於中國的東北、日本、朝鮮和俄羅斯。自從進入20世紀,冠麻鴨就十分少見了。科學家先後在1877年、1913年、1916年各發現一隻。這三隻標本分別收藏在丹麥哥本哈根動物博物館和日本山階鳥類研究所。1964年5月6日,有人在前蘇聯的海參崴發現一雄兩雌三隻冠麻鴨。這一消息曾轟動全球動物界,也給中國及亞洲各國尋找冠麻鴨帶來過希望,但是數十年過去了,冠麻鴨依然杳無音信。
這種美麗的水鳥,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到它的美麗和生命價值時就匆匆消失,今天我們只能憑藉標本和鳥類學家的描述來認識它們。世界自然基金會已正式宣布冠麻鴨功能性滅絕或已滅絕。

十五、牙買加純色秧雞(Amaurolimnas concolor),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881年

牙買加純色秧雞是一種中型涉禽,是牙買加的特有物種。林秧雞屬的鳥類在體型上與秧雞屬的很相似,嘴峰與跗骨等長,或者較長。體形略似小雞,但嘴、腿和趾均甚細長,適於涉水。體羽鬆軟,前額羽毛較硬。身體部分基本由三種顏色組成:背部和翅膀為褐黑色。頭、頸青紫色,胸腹棕紅色,下體暗褐色,。嘴暗褐色,基部橙紅或黃色,嘴長度在秧雞科中屬於中型。直而側扁稍彎曲,嘴長等於或長於跗跖;鼻孔呈縫狀,位於鼻溝內,翅短。
十九世紀,由於人類貪圖牙買加純色秧雞的肥美肉質,對其大量獵殺,同時人類活動造成其棲息地破壞,食物減少,外來物種入侵對其的捕食,最終導致其滅絕。

十六、新英格蘭黑琴雞(Tympanuchus cupido cupido),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932年

新英格蘭黑琴雞外觀像大草原榛雞,但較為細小。它們長約43厘米,重約900克。亞歷山大·偉臣(Alexander Wilson)指其中一個標本重達1.3分斤,但卻未得到證實。它們一般呈深赤紅色,胸部及兩側有很厚的斑紋。它們的羽片尖銳,尾巴呈灰褐色的。
新英格蘭黑琴雞在殖民地時期數量很豐富,因為味道鮮美,且數量多,因此被人類獵殺為食物。到了18世紀末,它們因供應太多逐漸形成飲食習慣而成為窮人的糧食,但由於過度被獵殺,其數量驟減。可能早至1840年代,它們就已經在各大陸上被根絕。在麻薩諸塞州對出的瑪莎葡萄園島曾餘下300隻,但到了1890年因野貓的獵殺,及人類宰殺煮食而下降至120-200隻。直至18世紀末,只餘下70隻左右。
在經歷了短暫的人類拯救後,它們的數量曾一度恢復到兩千隻左右,但最終因森林大火,加之嚴冬寒冷、大量的蒼鷹流入、近親繁殖、過多的雄雞及黑頭病的傳播,都令它們的數量再度大幅下降。1928年,全球就只餘下一隻新英格蘭黑琴雞的雄雞,它最終於1932年死亡。該物種宣告滅絕。

十七、新不列顛紫水雞(Porphyrio albus),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834年

新不列顛紫水雞是澳大利亞豪勛爵島特有一種秧雞。它們像紫水雞,但身體較為短及雙腳較頓。它們的身體呈白色,有時會有一些藍色的雜色,另外有身體是完全藍色的形態,它們可能不能飛行。現存的兩個標本的羽毛都是白色的。新不列顛紫水雞主要生活在紐西蘭南部島嶼的一部分地區,是水雞類最漂亮的一種。新不列顛紫水雞長0.47米,高0.6米左右,體重約1.5-2公斤。雄性全身覆蓋著漂亮的紫色羽毛,嘴和頭的頂部及腿為硃紅色。雌性和雄性的顏色截然不同,全身為灰褐色。它們的腿又細又長,其中腿高占身高的一半以上,非常適於在水草上行走。
由於新不列顛紫水雞生活的島嶼交通不便,所以直到18世紀末一直很少有人到這裡來開發耕地。紫水雞就這樣在不受任何外界干擾的情況下,日復一日,年夏一年無憂無慮地繁衍生息著。1804年,英國移民的到來,給島嶼上的紫水雞和其他水鳥帶來了滅頂之災。其中紫水雞因其肉味鮮美更是倍受英國移民們青睞。由於島嶼上原來很少有人進入,因此紫水雞根本不知道躲避人類,極容易就被人們捉住,常常一下子就捕捉上百隻。英國移民不但獵殺它們,還撿拾它們的卵。同時英國移民帶來的貓也成了紫水雞的天敵。因為紫水雞的雛雞是貓的美味佳肴。再有英國移民大面積的開發島嶼岸邊的水草地種植莊稼,使紫水雞失去了家園,失去了躲藏之地,更失去了充足的食物。它們不得不吃人們種下莊稼,這樣更給了移民們獵殺它們的理由,從1804年到1930年二十年的時間裡,成千上萬隻紫水雞死在移民槍口之下。從此,紫水雞越來越少,到了1834年,人們只發現了一窩紫水雞的卵,之後人們再也沒有發現過紫水雞的蹤跡。美麗的紫水雞從此永遠的離開了這個對它們來說充滿血腥的世界,從此滅絕。

十八、紐西蘭鵪鶉(Coturnix novaezelandiae),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868年

紐西蘭鵪鶉,是雉科鶉屬的鳥類。翅較長而尖;第1枚初級飛羽最長,或與第2枚幾乎等長。腋羽形長而色白。尾羽柔軟,計10—12枚,被尾上覆羽遮蓋住;尾短於翅長之半。嘴小而細長。跗蹠強但不甚長,與中趾連爪幾等長;不具距。雌雄通常在羽色上略有不同。
由於紐西蘭鵪鶉燉湯美味,且形態可愛,易被狩獵,第一批歐洲殖民者在紐西蘭享受到了捕殺獵物槍殺紐西蘭鵪鶉的樂趣。有記錄記載,1848年,D.莫勒先生和里士滿上校兩人在一天的時間裡總共捕殺到43隻紐西蘭鵪鶉,當年他們的狩獵場,就是現在納爾遜市。現在,人們已經知道過度的狩獵和普遍的燒荒,是導致紐西蘭鵪鶉在一兩年時間裡突然衰亡的根本原因,儘管後來為了保護它們,政府制定了政策,划出了大片的保護區,但無論怎樣,有一點是肯定的,即不論他們多麼努力,紐西蘭鵪鶉仍然在1875年左右滅絕了。

十九、黃嘴秋沙鴨(Mergus australis),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910年

黃嘴秋沙鴨屬於同鴨科,體形也很像鴨子,但它的嘴部構造卻和普通鴨有很大不同,其前端彎曲成鉤狀,兩邊還各有一排角質細齒,鼻孔在嘴中部。雄性黃嘴秋沙鴨比綠頭鴨稍小,羽毛色彩斑斕,並帶有黑色羽冠,在陽光照耀下全身羽毛閃閃發光,甚是好看。雌性大部分羽毛為灰褐色,與雄性相比,要遜色許多。
原本紐西蘭奧克蘭島上曾到處都有黃嘴秋沙鴨無憂無慮的身影,島上毛利族居民在一般情況下從不捕殺黃嘴秋沙鴨,認為它和許多其它鳥類都是神靈賜予他們的朋友。可是19世紀初,隨著歐洲人的到來,他們大量的捕殺黃嘴秋沙鴨作為美食,黃嘴秋沙鴨的生存環境更是遭到了嚴重破壞,因而越來越少。
1902年1月,人類記載中最後一次發現黃嘴秋沙鴨後,這種生物就再也沒有出現在人類的視野中。1902年 黃嘴秋沙鴨滅絕。

二十、白令鸕鶿(Phalacrocorax perspicillatus),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852年

白令鸕鶿最初是由喬治·斯特拉(Georg Steller)於1741年在維他斯·白令(Vitus Bering)的第二次堪察加半島探索中發現。他形容白令鸕鶿是一種體型大及醜陋的鳥類,而且差不多不懂得飛行,不過實際上是很少飛行而非體質上的不能。白令鸕重約12-14磅。
由於白令鸕鶿體大肉多,一隻就足以供三人食用,且按照當地原住民的烹飪方法白令鸕鶿的肉相當可口,因此隨著外來探索者不斷來捕獵白令鸕作美食及取其羽毛作為裝飾品後,它們的數量大幅的下降。最後發現白令鸕是於1850年的白令島的西北端,隨後這種曾經無憂無慮生活的鳥類因人類而滅絕。

二十一、西薩摩亞水雞(Samoan Wood Rail),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873年

西薩摩亞水雞是薩摩亞薩瓦伊島一種特有的秧雞,它們長約25厘米。頭部、頸部及胸部呈深藍色,臀部及尾巴差不多完全呈黑色。上身呈深橄欖色,有綠色光澤。喙及前盔呈黃至橙紅色。眼睛及雙腳呈紅色。
西薩摩亞水雞是由John Stanislaw Kubary於1869年發現,並於1873年在挑戰者號科學考察中採集標本,現時存有10個標本。
因為西薩摩亞水雞很美味,常被大量捕獵作為食物,且人類帶到島上的入侵物種,如大家鼠、夜貓均大量捕食它們。最終西薩摩亞水雞於1873年前後滅絕。

二十二、所羅門冕鴿(Microgoura meeki),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910年

所羅門冕鴿,生活在太平洋的索羅門群島,曾是世界上最顯著的鴿之一。它們長約30厘米,大小如雞。頭上有深藍色的冠,前額及面部呈黑色,頭部其他部份散布一些紅色的羽毛。翕及胸部呈深藍色,背部下方呈褐色。
所羅門冕鴿最初是由羅思柴爾德(Walter Rothschild)於1904年描述,他當時射殺了六隻所羅門冕鴿,並交與位於特靈的沃爾特·羅思柴爾德動物學博物館,此外還採集了一枚所羅門冕鴿的蛋。但僅僅二十餘年後,世界上就再也沒有出現過這種鳥類的身影。據生物學家估計,它們是因人類大量採食獵殺,以及被人類帶來的外來物種野貓與家狗掠食而導致滅絕。

二十三、原牛(Bos primigenius),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627年

原牛曾遍布歐亞大陸,它們是家牛的祖先,就如同猿是人的祖先一樣。原牛體態魁梧,體長280至300厘米,尾長130至140厘米,肩高1.8 m,體重800至1000千克,雙角尖聳,在古羅馬統治者愷撒大帝的「黑森林」一書中曾描述:原牛略小於象,色彩獨特,體型巨大,速度超群,無論面對人獸,它們都不示弱,無法被馴化,就是幼牛也很難馴服。
自古以來,人們長期不懈地設陷阱捕殺原牛,它一度成為在亞歐大陸生活的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隨著風俗變遷,好勝鬥狠的年輕人則開始以捕牛為一種強身之法,在追殺中取樂,還以擁有多多益善的牛角為榮耀。人們熱衷於搜集牛角並鑲上銀邊,用做筵席的飲具。
不分青紅皂白地獵殺,使歐洲大陸的原牛僅僅延續到十、十一世紀,當時除東普魯士、立陶宛及波蘭的荒野外,哪裡都找不到原牛了。1299年,鮑萊斯勞斯公爵在其領地馬索維亞下禁殺令,1359年,澤姆維特公爵也曾保護過原牛,使波蘭成了原牛最後的庇護地。到1550年尚出沒于波蘭西部森林中,1590年僅餘20隻,1620年便剩下最後1隻,這隻原牛活到1627年。原牛,於1627年宣告滅絕。

二十四、歐洲野馬(European Wild Horse),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877年

在200多年以前,歐洲大陸曾廣泛分布著這種野馬,歐洲野馬和家馬很相像,連齒式和牙齒式的構造也是一樣的,但歐洲野馬身軀不大,在夏季,歐洲野馬十幾隻結成一群,由一匹雄馬率領,在草原上漂泊漫遊,尋覓野生植物吃。每到傍晚,便去湖邊飲水,並在附近休息。冬季,它們會季節性遷徙,在冰天雪地里以雪解渴,挖掘雪下的枯草和苔蘚充饑,它們有著很強的耐饑渴能力。歐洲野馬性情昂揚,在遇到狼群時,它們並不畏懼,而是鎮靜地等待狼群衝擊,有時也會突然發起攻擊,向狼群衝去並迅速轉過身來揚起後蹄猛踢。因此,狼也不敢輕易侵犯它。
雖說歐洲野馬能在狼群中奮起抗爭,但最終沒能逃脫厄運。它們因為肉量豐富,味道肥美,加之人類喜歡征服馴養它們,面對人們在原野上挖下的層層陷阱及幾百人手拿槍器同時圍攻,它們的抗戰卻成了徒勞。強健的歐洲野馬一匹匹地倒下了。人類在歡慶勝利的同時,歐洲野馬數量在急劇減少。1876年,最後一匹歐洲野馬被一群貪婪之徒獵殺在烏克蘭的原野上。後來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在歐洲找了十幾年,再也沒有發現過歐洲野馬的蹤跡。歐洲野馬宣告滅絕。

二十五、高加索野牛(Bison bonasus caucasicus),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925年

高加索野牛是棲息在東歐高加索山脈的歐洲野牛亞種。它們在高加索山脈是裏海虎、亞洲獅及其他如狼及熊等掠食者的獵物。高加索野牛與歐洲野牛一樣,體型巨大,包括尾巴在內全長有3.6 m,高2 m,體重超過1 t。它生活在高加索的山上,十分擅長攀登陡峭的山崖。它的後腿又長又強健,身體細長,長著美麗的犄角的頭高高昂起,它的毛比別的野牛要短,與長毛的美洲野牛相比,它的毛色更明亮一些。高加索野牛以俄羅斯森林中的草,羊齒葉,樹皮,野果等為食。同北美洲野牛一樣成群一起遷移,不同的是,高加索野牛常常是10頭左右,以家庭為單位分散在森林裡。它夏天產仔,但是一兩年才能夠產一隻小野牛。
從中世紀起,人類就開始獵食高加索野牛,隨著文明發展,人類開始開墾森林,武器也更加有威力,屢被獵殺的高加索野牛岌岌可危,1820年,高加索野牛隻剩下300頭了,它們孤獨的生活在一片森林裡,同年亞歷山大一世征服了這片土地,他驅趕農民,由宮廷保護高加索野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高加索野牛的數量增加到了700頭。高加索野牛被看作是宮廷的寵物,成了帝國的象徵。1918年,蘇維埃革命推翻了俄羅斯帝國。長時間禁止開墾森林的農民又重操舊業,當時的軍隊開始獵殺野牛,吃美味的野牛肉,常常為此動用了槍炮和馬車。最終,在人類的瘋狂殺戮中,高加索野牛隻有一頭存活了下來,這是一頭公牛,屬於署名馬戲團和動物的經營者──哈根貝格。1925年2月26日,這頭世界上最後的高加索野牛在德國漢堡死去了。高加索野牛宣告滅絕。

二十六、波圖格薩北山羊(Capra pyrenaica lusitanica),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892年

波圖格薩北山羊,又名葡萄牙羱羊,棲息葡萄牙山區、加利西亞、阿斯圖里亞斯及坎塔布里亞西部。它們的大小及毛色與西班牙羱羊相近,傾向褐色而非黑斑。它們的角與其他伊比利半島的亞種明顯不同,約只有普通西班牙羱羊的角的一半長度及兩倍闊度,底部兩角較為接近。
直至1800年,波圖格薩北山羊的數量仍十分豐富,但因它們的肉可供食用,且風味獨特,遭到獵人的追捧,此外,它們胃糞石是有效的解毒劑。毛皮可以製作為披肩,角則可以用來裝飾及製作成號角,這些經濟價值更加令它們遭受屠殺。波圖格薩北山羊在遭到瘋狂獵殺後急速下降。到了1870年前後,它們已經極其稀少。最後紀錄它們的群落是於1886年發現。一頭雌羊於1889年被捕獲,但卻只生存了三天。最後已知的波圖格薩北山羊是於1890年在西班牙死亡,1892年有人在葡萄牙見到了最後一頭波圖格薩北山羊雌羊。此後這個物種便徹底絕跡。

二十七、梅氏馬鹿(Merriam』s Wapiti),現狀:野生滅絕,滅絕時間:1906年

梅氏馬鹿曾生活在美國亞里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它是馬鹿中體型最大者,身長可達2.8 m,尾長0.2 m,肩高2.7 m,體重400至500 kg。成年雄鹿有一對美麗的角,可做為有效的自衛武器,角上有6個分叉,角長可達1.8 m,而母鹿沒有角。梅氏馬鹿毛為暗紅色,腹部顏色較淺,臀部有一淺色斑,背部沿脊柱有一深色條紋。
歷史上,梅氏馬鹿最多時曾有1000多萬頭,到了19世紀後,有越來越多的白人開始獵殺梅氏馬鹿。這是因為他們發現梅氏馬肉質鮮美,皮還可以製作服飾、護具,雄鹿那對美麗的大角更可作為高檔裝飾品。在人類獵殺之下,梅氏馬鹿迅速減少,特別是到19世紀後期,人類的無情獵殺更是瘋狂。就這樣,1000萬頭的梅氏馬鹿歷經百年的滄桑之後,只剩下不足幾百頭了,它們了為躲避槍殺逃到了密林深處,但它們還是在1906年被獵人發現了,此時的獵人並沒有因它們已是最後的一群而放它們一條生路。到了1942年,這最後一個家族只剩下幾十隻。幸運的是這時美國政府及時採取了保護措施,並專為這僅剩的幾十隻梅氏馬鹿建立了自然保護區,這也宣布了梅氏馬鹿的野生滅絕。

二十八、格陵蘭馴鹿(Greenland LTundra Reindeer),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950年

格陵蘭馴鹿是格陵蘭島上唯一的大型食草動物,也是世界上分布最靠北端的鹿科動物。它主要生活在格陵蘭島的西南部和東南部,這裡受北大西洋和西格陵蘭暖流的影響,有著馴鹿非常適應的海洋性寒帶極地苔原氣候。
隨著19世紀後,格陵蘭島上居民的不斷增加,他們獵殺的野生動物的數量逐漸增多。特別是1814年格陵蘭島成為丹麥的殖民地後,更是徹底地打破了島上各種野生動物寧靜的生活,丹麥人不但帶來了各種日常用品,還帶來了更為先進的獵槍。他們到來後就開始用先進的武器大量獵殺各種野生動物。格陵蘭馴鹿和北極熊是他們獵殺的主要對象,因為格蘭陵馴鹿肉不但可以燉湯食用,皮和鹿茸更是用途廣泛,把這些東西運回歐洲市場還會給他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丹麥人不但自己捕殺大量的野生動物,他們還用日用品和先進的獵槍向愛斯基摩人換取動物的皮毛。這促使愛斯基摩人放棄了原來的狩獵方式,也開始大規模獵殺格陵蘭馴鹿。隨著人類的不斷獵殺,1950年,這種曾經在茫茫雪原上自由馳騁的生靈永遠的銷聲匿跡了。

二十九、加勒比僧海豹(Monachus tropicalis),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952年

海豹比普通海豹略大,它嘴部短寬,額部高而圓突。沒有外耳,但是有很好的聽覺能力。僧海豹喜歡熱帶溫暖的海水,體型比海獅、海象更適宜在水中生活,後肢不能曲向前方,而這在水中運動十分重要。僧海豹體表平滑,幾乎成流線型,非常適合在水中快速游泳和潛水。敏銳的視覺和聽覺再加上水中的靈巧,使它更容易捕捉到各種魚類。而到了陸地上,它的動作就顯得十分笨拙,善於游泳的四肢只能起支撐作用,只好緩慢地匍匐爬行。
進入15世紀後,加勒比僧海豹寧靜的生活被人類打破了,因為加勒比海地區一直是歐洲及美洲列強相爭之地。早在1462年就有西班牙人進入此地,後來英、法、丹麥和美國等一些國家的人也先後來到這裡,並且開始逐漸進入到了加勒比海腹地各個島嶼,而這些島嶼正是僧海豹常年棲息之地。由於食物短缺,人們來到這裡後便開始捕殺海豹作為食物來充饑。在陸地上笨拙的僧海豹只能束手就擒。因小海豹渾身長著厚密的乳毛,可以製成上好皮毛製品,因此也沒能逃脫厄運。就在獵食僧海豹的同時,人們又發現海豹油是一種非常好的油料,加在食物之中香氣四溢,致使加勒比僧海報的境遇就更加糟糕了。
加勒比僧海豹最早被發現是在1494年哥倫布第二次航海期間,數量最多時曾超過25萬隻。然而由於人類的狂捕濫殺,20世紀後就很難再尋覓到它們的身影。1952年,有人報告在牙買加和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之間看到一隻加勒比僧海豹,經證實這是人類最後一次看到這個物種的身影。
008年6月6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漁業部證實了此前一些生物學家的論斷 — — 加勒比僧海豹已經滅絕。

三十、敘利亞野驢(Equus hemionus hemippus),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930年

敘處亞野驢分布於敘利亞東北部的高原之上。這裡高原面積廣闊,植物豐茂,為它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間。敘利亞野驢外形似騾,身軀比家驢高大,耳長,前額無額 毛,背紋鮮明。它的叫聲不像驢,而是像馬嘶。敘利亞野驢與其它野驢一樣屬於典型高原寒漠動物。棲息在海拔3000至5000米的高原亞寒帶開闊草甸和寒凍半荒地帶。在 春夏季結為小群,以一頭強健的雄驢為領隊。秋季則自動聚集成幾十乃至幾百頭的大群。它們無固定棲息地,清晨到有水源處飲水,白天大部分時間在水源附近覓食沙漠植物和休息。它們遷徙性很大,每天能走很多路,行走時排成一行,一般雄驢領先,雌驢在後,幼驢居中。它們也很善跑,時速可達60多公里,且能一口氣跑40-50公里。
20世紀之前,敘利亞野驢一直在高原上與當地人民和諧地相處著。可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敘利亞野驢帶來了滅頂之災。它們同敘利亞人民一樣,受著戰爭帶來的痛苦煎熬,大批敘利亞野驢死在了炮火的硝煙之中。隨著戰爭的發展,敘利亞很快淪為了法國的殖民地,敘利亞野驢自然也成了法國人的戰利品。法國士兵覺得敘利亞野驢肉味肥美,為取食其肉,它們開始大規模地獵殺野驢。開始時他們只是用槍對準敘利亞野驢,可隨著佔有慾的不斷膨脹,他們逐漸架起了大炮,轟擊成群的野驢,在大炮的轟擊之下,敘利亞野驢死傷遍地。
到了本世紀20年代後期,敘利亞高原上已經很難尋覓到野驢的蹤跡了。1928年,最後一隻敘利亞野驢死在了異國他鄉,至死都沒能回到它們的祖先誕生的地方。從此,敘利亞人民再也看不到與他們一起承受炮火洗禮的敘利亞野驢,也再也聽不到敘利亞高原那滾滾的馬蹄聲,空曠的高原越發顯得荒涼。敘利亞野驢滅絕。

三十一、普氏野馬(Equus ferus ssp. przewalskii),現狀:功能性滅絕、區域性滅絕,滅絕時間:1964年

普氏野馬是野馬的亞種之一。頭部長大,頸粗,耳比驢短,蹄寬圓。外形似家馬,但額部無長毛,頸鬃短而直立。夏毛淺棕色,兩側及四肢內側色淡,腹部乳黃色;冬毛略長而粗,色變淺,兩頰有赤褐色長毛。棲息于山地草原和荒漠。性機警,善奔跑。一般由強壯雄馬為首領結成5至20頭馬群,營游移生活。
由於普氏野馬本就生活於極其艱苦的荒漠戈壁,缺乏食物,水源不足,還有低溫和暴風雪的侵襲,讓它們種群稀少。而人類為食其肉所進行的捕殺和對其棲息地的破壞,更加速了它們消亡的進程。
在近1個世紀的時間裡,野馬的分布區急劇縮小,數量銳減,在自然界已告滅絕。蒙古西部在1947年曾經捕捉到過1隻,當時送至烏克蘭的動物園飼養,中國於1957年曾在甘肅肅北縣的野馬泉和明水之間捕獲到過1隻普氏野馬,此後就再也沒有發現過野生的普氏野馬。普氏野馬宣告功能性滅絕和區域性滅絕。

三十二、馬里恩象龜(Seychelles Giant Tortoise),現狀:功能性已滅絕,滅絕時間:1918年

馬里恩象龜也叫塞席爾象龜。但是實際上,馬里恩是一隻象龜的名字,但是當它被冠以馬里恩這個名字的時候,它的小夥伴都已經滅絕了,就是只剩下它一個作為代表。印度洋上的塞席爾群島以前曾是象龜的領地,至少有6種象龜在這裡生存過。塞席爾象龜是象龜中體型較大的一種,體重大約有270千克,身長也有1.2米。據當地人們簡紹說,成年象龜背上可以站兩個成年人,它還行走輕鬆。它的頭部呈淡黃色,頂部有排列對稱的大鱗;背甲隆,似大象背狀,背上盾片中央有大黑斑塊;腹甲前緣較厚,後部缺刻較深;四肢呈圓柱形,趾指間無蹼。象龜的腿上的鱗有一點像大象的腿。
在十八世紀,首先遭遇這些巨大象龜的是人類初期的航海者,對於這些航海者來說一個個島嶼就是補給食品的港口,在船拋錨以後,他們要補充食物,起初他們用鹽將象龜的肉腌制起來食用,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象龜在不吃食的情況下也可以活幾個月,於是象龜成了他們最新鮮的肉源。從18世紀的航海日記中可以看到,當時一艘船大約就會捕食1000至6000隻象龜。1766年,一隻象龜被作為吉祥物送到了模里西斯的法國軍隊司令部,它被贈送者命名為馬里恩──一位探險家的名字。1810年英國佔領了模里西斯,馬里恩象龜也成了英國人的戰利品,這隻巨大的孤獨的象龜,在帝國的炮火中生存著,這期間,有數十萬隻馬里恩象龜被殺。
到了1800年,塞席爾群島上的野生馬里恩象龜徹底滅絕了。那隻命名為馬里恩的地球上最後一隻馬里恩野生象龜,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18年死去了,它不是老死的,而是因為手槍走火被打死的。在它生命的最後120年當中,一直被作為一個物種保護著。可是1918年,這個自然界中的物種還是在人類的屠刀下滅絕了。
目前野生馬里恩象龜已經滅絕,僅剩下塞席爾國家公園和各國動物園中人工飼養的少量馬里恩象龜個體。

以上僅僅是切合題主的要求列舉出的因人類的口腹之慾就滅絕的一小部分物種,還有更多數之不盡的物種因為人類收割皮毛牙角、標本收藏、擴張活動領地、毀林開荒、挖山建房、垃圾傾倒、污染毒害、旅行干涉、干擾生態、外來物種入侵等等人為因素而導致滅絕。
例如:中國犀牛、台灣雲豹、新南威爾士白袋鼠、巴厘虎、亞洲獵豹、開普獅、裏海虎、南極狼、中國白臀葉猴、佛羅里達黑狼、西袋狸、紋兔袋鼠、卡羅萊納鸚鵡、馬提尼克綠鸚鵡、夏威夷舌管鳥,等等等等,數之不盡。
即便是當今瀕危動物和極危動物的數量都讓人觸目驚心,如:北部白犀牛、白鰭豚、蘭坎皮海龜、夏威夷蝸牛、小嘴狐猴、蘇門答臘虎、斯比克斯鸚鵡、中華鱘、東北虎、藏羚羊、克羅斯河大猩猩、金絲猴、微型豬、婆羅洲矮象、北極熊、黑足雪貂 、魚芒、朱?、揚子鱷,等等等等。

除了大量動物的命運因為人類活動而終結,此外還有不少植物也因為人類的干擾而絕跡世界。

三十三、日尼達葉,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20世紀初

出產於非洲日尼達地區的一種帶有特殊香味的植物,葉片寬大,因此用葉片來命名。在殖民時期被當做香料瘋狂的引入歐洲,導致在非洲的滅絕。而在香水生產找到更好原料以後,在歐洲也沒有生存的空間,在20世紀初滅絕。

三十四、日月潭羊耳蒜(Liparis hensoensis),現狀:已滅絕,滅絕時間:1950年左右

日月潭羊耳蒜,為台灣特有種植物。假球莖卵形。葉為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6-30厘米,僅1-1.5厘米寬。總狀花序頂生。上萼片及花瓣線形,長約九公釐,唇瓣卵狀橢圓形。僅分布於南投日月潭地區的拉魯島,海拔約750m左右。
在明潭水庫建設後其棲地遭受嚴重破壞。目前已超過70年未有後續發現紀錄,估計已完全絕滅。

三十五、藤棗(Eleutharrhena macrocarpa Forman),現狀:區域性滅絕,滅絕時間:20世紀60年代後

藤棗,瀕危種。又名苦棗,木質藤本。長9.5至22厘米,寬4.5至13厘米,果期2至3月。先端漸尖或突尖僅在西雙版納小範圍內有零星分布,生於海拔620米低山溝谷季雨林邊緣。中國僅此一屬一種,結果的植株也僅有一株,其對熱帶植物區系研究有重要意義。食用具有益氣滋陰,補血活血的功效,被列為國家1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藤棗因其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而成為一些人的直接砍挖對象,對其不加控制的濫砍濫挖,此為瀕危的最主要原因。逐漸減小的居群又因其遺傳多樣性的降低從而加速了一個個居群的滅絕,同時由於人們對其他植物或土壤的破壞作用而使其所生存的環境逐漸惡化,藤棗本就繁殖能力低,退化的生態條件更是已不能使其正常的生存繁殖,加之開發建設對植物的破壞,更是使其的生存現狀岌岌可危。
經中科院調查,目前藤棗僅見於雲南西雙版納景洪局部地區,且個體極為稀少,經調查全中國只見到唯一能結果的藤棗一株,且極易被毀。該物種已被列為區域性滅絕的極瀕危物種。

三十六、長蕊木蘭(Alcimandra cathcardii Dandy),現狀:極度瀕危

長蕊木蘭,是一個單屬瀕危種,現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樹種。常綠喬木,高可達30米,直徑可達60厘米,花期5月,果期9-10月。長蕊木蘭樹榦通直,材質優良,樹姿優美,花純白,芳香美麗,為珍貴的造林及庭園綠化樹種。
長蕊木蘭要求的生長條件苛刻,且常遭砍伐或被不明其價值的人挖掘栽培導致死亡,更因森林破壞嚴重,適生環境大輻度縮減,加之天然更新能力極弱,已經瀕臨滅絕。

三十七、寶華玉蘭(Magnolia zenii Cheng),現狀:區域性滅絕、功能性滅絕,滅絕時間:1960年前後

寶華玉蘭,為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於中國大陸的江蘇等地,生長於海拔220米的地區,多生長於丘陵地,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本種葉倒卵狀長圓形,花被片匙形,外面中部以下紫色等特徵與近緣種白玉蘭有明顯區別。本種花直徑12厘米,芳香艷麗,為優美的庭圓觀賞樹種。模式標本采自寶華山。
寶華玉蘭雖產於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寶華山,可是在其產地曾一度僅存18株,瀕危之急已達到絕種的邊緣。更加上本種花太美麗,是園林觀賞樹種之上品,對植物分類系統之研究亦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因多種緣由被定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而且先開花後長葉。
由於寶華玉蘭花朵美麗,一度遭到人類的大量砍伐、挖掘,加之生長條件苛刻,生長地遭到耕地開發、城市建設、環境污染退化的多重影響,破壞極其嚴重,且曾無法人工培植,只能自然生長,在人為破壞嚴重,又無保護措施的情況下,該物種一度幾近滅絕。
好在國家已經引起重視,並為其劃立自然保護區,截止到2013年10月25日寶華玉蘭,在國家扶持的人工精心捉種、培育下,已有苗木數萬棵。

三十八、普陀鵝耳櫪(Carpinus putoensis Cheng),現狀:區域性滅絕、功能性滅絕,全球自然界僅存一株,滅絕時間:未知

普陀鵝耳櫪,屬落葉喬木,中國特有,自然生長情況下全球僅存一株,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普陀佛頂山慧濟寺西側。樹高13米,主幹胸徑63.7厘米,側干32.4厘米,樹冠覆蓋面積72平方米。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雌雄同株,雄花序短於雌花序。雄、雌花於4月上旬開放,果實於9月底10月初成熟。具有耐陰、耐旱、抗風等特性。為中國特有珍稀植物,在保存物種和自然景觀方面都有重要意義,是國家一級保護瀕危物種。
目前仍未可知普陀鵝耳櫪瀕臨滅絕的具體原因,因為在人類了解到這個物種之前,它就已經極盡稀少了,據推測,它的消亡與人類的燒林砍伐,開荒挖山,環境破壞,毒害污染有著密切關聯。
好在中國政府最終認識到了它的珍貴性和重要性,開展了一系列保護和培育措施,普陀廟中全球唯一的植株進行倍加保護自不必說,保護的另一舉措就是本樹的結種研究及大量繁殖。杭州植物園已試種成功。普陀山現劃為國家重點自然風景保護區,並設置管理局,對本種的保護極為重視,為了防止遊人攀折,已在植株周加壩圍護。當地管理機構和杭州植物園已引種栽培,並進行各種繁殖試驗,最終嘗試成功,繁育出大量樹苗,解決了其面臨滅絕的危機。

好了,在看過這麼多已經在人類手下滅絕的動植物後,希望大家往後不要僅僅只關注和保護國家與媒體界著重宣傳的那一些珍惜物種,還有更多的瀕危動植物和大熊貓一樣珍貴,並且一旦失去就永遠無法再見到它們的面貌了。
請大家尊重所有自然界中生靈的生命和物種多樣性,自覺抵制食用野生動物,其實很多野生肉類食物,人們只是因為好奇心或者帶著我食人不得的虛榮心與炫耀感才想要一飽口福,大多數野生動物製作的食物並不見得比一個麥當勞或肯德基的漢堡更好吃,卻因為人們的一己私慾,一個物種就可能萬劫不復。
請記住,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

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內有一座「世界滅絕動物墓地」,在那裡排列著近300年來已經滅絕的各種鳥類和獸類的名單,每一塊墓碑都代表一種已經滅絕的動物,上面記載著那些因人類而絕跡於世界的眾多物種的血淚史。

參觀者來此憑弔的,不是人類中逝去的成員,而是自然界中永遠逝去了的動物物種,這個特殊的墓地將向你訴說一個個物種滅絕的哀歌。

由於作為地球上絕對優勢種群的人類對自然事物的蠻橫干涉,在滿足私慾、瘋狂殺戮、生態破壞、過度開發、盲目引種、環境污染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野生物種大量走向滅絕,一些大型脊椎動物被記錄了下來,1600年以來共計720種動物滅絕了;而未被記錄的滅絕物種,特別是無脊椎動物,則更是要多得多。一如上文中提到的斯特拉海牛在被發現27年後便慘遭滅絕,50餘億隻的北美旅鴿被人類發現一個世紀後就遭屠殺殆盡,而更多的物種尚未被我們認知,便默默逝去了。為此,這裡立立起了一座座悼念碑和無字碑,為那些已被人類記錄和尚不為人所知的滅絕者們哀悼緬懷。

在墓地的最後,赫然屹立著人類的墓碑,它是排在整個墓地倒數第二塊仍未倒塌的碑石。
如果再不反思,如果再不採取有效措施,這個多米諾骨牌的墓碑陣終有一天將壓倒在我們自己身上,但你依然可以慶幸,那時罪有應得的我們還不是地球上最後的孤獨者,還好,我們還有鼠類為伍。
何不從現在起,就避免這樣黑暗一天的到來呢?

地球接近70億人口,如果一個人每一天因為口欲就吃掉一隻小動物,那麼每天都至少有幾個物種將消失於世界,請不要讓我們自己成為地球上最後孤獨的存在。

這裡是我們的家園,也是所有生靈的家園,如果你的家中只剩你一人,你還會稱它為 「Home,Sweet home」嗎?

請一起重建我們的家園,請一起保護我們的家園,請一起拯救我們的家園!

———————————————————————


後來補充的話:
1、無意間看到這個問題,想起了這些年在各種新聞報道、紀錄片、書籍上看到的種種,也感懷於身邊親身見證過的一些事情,僅出於個人對於自然的感情和自認的那一點善良,於是回答了這個問題。
2、這裡的文字並非奉勸大家不要吃肉或是放棄各種美味,我本人就是個極品大吃貨,而且無肉不歡,特別是吃火鍋的時候,但有一點,我抵制食用野味,也就是那些野生獸禽,只吃人工養殖和繁育的獸禽。其實吃過野味的人都知道,野味往往名大於實,很多時候大家只是圖它稀少,難得一見,抱著好奇和虛榮的心理去一品滋味,但吃過之後絕大多數的滋味也不過如此,就算極少數好吃一點的,也沒有好吃到不吃遺憾、非吃不可的地步。野味稀少,因稀而食,越吃越少,這是個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當今城市發展飛速,本就愈發難尋的野生動植物,經得起多少人好奇心和虛榮感而一探口味的嘗試?
3、為了利益和逃避法律責任,很多食府會宣稱他們的野味是家養繁殖的,而對於一般的食客和消費者而言是無從分辨野生家養區別的。我的做法是,但凡比較少見稀有的,經網上搜索查詢也無法了解太多信息的,一律不吃。這樣或許我會錯過少量家養美食,但卻抵制了大多數非法野生獵物。雖然杯水車薪,但能做好自己,也就無憾了。
4、上面列舉的這些絕跡動物,很多並非因為絕對美味而被人類獵殺殆盡,在過去那個落後的時代,世界很多地區的人們因貧窮或求生而獵食這些野生動物,他們視這些動物為賴以生存的糧食,而非為了一品滋味的珍饈,更何況飢餓的時候,任何食物都會成為心中的美味。但隨著發展,貪婪的人類開始並不僅僅滿足於求生了,更多人為了享受、為了滋味、為了奢靡、為了好奇心,為了利益,甚至為了娛樂而大肆獵殺野生生物,如果不是這些私慾野蠻的行為,大多數曾滿足於求生人類口腹需求的動物不至滅絕。
5、歷史上基本沒有哪一種動物是單純因為好吃或被人類食用這一個原因而滅絕的,它們都是千萬人類百千各不相同的慾望與無節制索取相互融合,共同作用的結果。很多滅絕動物在人類為一品滋味大肆獵殺的同時,為了取得它們身上如羽毛、皮毛、牙、角等有經濟價值部件而導致它們被屠殺的數量更是較食用高出數倍,甚至數十倍,加上人類活動與開發建設帶來的環境改變、棲息地破壞、環境污染,更可怕的是人類攜帶的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當地因沒有天敵遏製成為食物鏈頂端的外來物種獵食洗劫,更是成為了很多生物滅絕的一個極重要原因,比如人類帶來的大家鼠、家豬、狗、狐狸,這四種動物的外來入侵,在歷史上就至少成為了數十種小型哺乳動物和鳥禽類滅絕的重要推手,甚至是直接原因。
6、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你可以不是一個環保主義者,你也可以和我一樣做一個頂級大吃貨,而這一切和你同時為野生動物的生存付出一份綿薄之力並不衝突矛盾。在我生命的二十餘年時光里,基本沒有吃過野味,但這從未影響到我成為朋友們公認大吃貨的地位。
7、上文中關於加拿大政府獵殺海豹圖片的說明:環保團體與生物學家對於加拿大政府獵殺海豹決定本身並無過多反對,他們更多的是對於獵殺過程的操作、規範,以及獵殺原因的單純性,從人道主義角度提出了抗議。由於加拿大政府官方的說法與環保團體、生物科學界的說法有出入,無法甄別事實真相究竟如何,故此不作最終結論,知友們從多方面了解更客觀的情況就好。
一方面,加拿大政府:加拿大主要捕獵的海豹均不是瀕危物種,加拿大豎琴海豹(又名格陵蘭海豹)數量達到730萬隻;海豹過度繁殖會對生態系統造成影響,灰海豹過度增長制約了「易危物種」鱈魚資源的恢復,部分導致了鱈魚高死亡率;加拿大海豹捕獵配額逐年增高,卻都遠遠沒有用完;加拿大遵循最高的屠宰動物標準,也有著世界最成功的捕獵管理,世界野生動物基金協會認為「加拿大的商業捕獵沒有對海豹種群造成任何危害。」
①、海豹季捕獵的海豹均非瀕危物種:加拿大東海岸的豎琴海豹數量已達到30年來的最高水平,約730萬隻;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格陵蘭地區的豎琴海豹、灰海豹等均列為「無危物種」。
②、海豹的過度繁殖會對生態系統造成影響:加拿大豎琴海豹一年消耗1300萬噸魚,相反商業捕魚消耗量卻小於100萬噸;灰海豹數量的增長制約了鱈魚資源的恢復,部分導致了鱈魚高死亡率。
③、加拿大實行海豹捕獵配額制度:儘管豎琴海豹的配額逐年提高,但從來沒有被用完,例如,2013年配額為40萬,最終被捕殺的豎琴海豹數量為9.4萬。
④、加拿大遵循最高的屠宰動物標準:海豹捕獵實行擊昏-檢查-放血三步驟;加拿大不「活剝海豹皮」,也禁止捕殺海豹幼崽。
⑤、加拿大有著世界上最成功的海豹捕獵管理:要拿到海豹捕獵許可證,就要參加人道捕獵培訓;2008年,一名違反法規的捕獵者被處罰金25000加元,並被禁止參加2009年捕獵季第一天的活動。
⑥、加拿大98%的海豹被以「可接受的人道方式」殺死;歐洲食品安全局、國際獨立獸醫組織紛紛認可加拿大的海豹捕獵工作;WWF認為「加拿大的捕獵強度對海豹種群沒有危害」。
另一方面,環保團體、生物科學界:
①、加拿大政府僱傭的獵人在每年獵殺的十數萬隻海豹中,近一半並沒有嚴格執行其規定的宰殺動物標準,實際上多數獵殺者圖省事,在僅僅打昏海豹後,就直接活剝海豹皮(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要求的在剝海豹皮之前必須進行簡單的檢查測試,以確保海豹已經死亡,但實際上因為增加工作步驟,很少有獵人照做)。還有一些獵人,直接搶過母海豹懷裡的小海豹,敲死小海豹後,馬上剝皮。有些獵人甚至直接將並未死去的海豹用刺棒刺穿在冰面上將其拖行至海豹收集點。
②、按照加拿大政府制定的規定,禁止獵殺皮毛仍為白色或出生不滿12天的小海豹等。但95%被獵殺的海豹僅12天到3個月,獵殺者基本從不分辨海豹年齡,反而更多的獵殺小海豹,因為小海豹游泳技能還很不嫻熟,不願離開冰面,更容易進行捕殺。
③、加拿大政府獵殺海豹牽涉商業考量和政治因素,保護鱈魚無可非議,但近年來海豹皮在全球市場價格攀升,加之海豹脂肪組織中含有名叫「omega 3」型的不飽和脂肪酸,較天然魚的含量還要多,人們將這種物質提煉出來製成珍貴的營養滋補品在市場上銷售,需求量十分巨大,這些成為加政府屢次增加獵殺配額背後的經濟動機。並且加拿大各黨派在聯邦選舉中為獲得為數不少的漁獵業港口城市和從業者的選票支持,在獵殺海豹的原因中還摻雜了並不單純的政治因素。
8、我們都是地球的一分子,先輩們的混沌無知已經讓如今的我們遺失了這麼多曾經與我們相伴的動植物;今天的我們還要繼續重複走上讓我們的子女、後輩失去更多物種的老路嗎?無論它們或我們最終是否註定滅絕,但這都不能成為我們此時此刻不採取力所能及行動的理由。
9、保護環境,救救地球,就是拯救我們的家園,就是拯救我們自己。


長江下游的長江三鮮。。。河豚刀魚目前市價極高,刀魚似乎到了幾千元一斤(僅限於長江的一段野生的,人工養殖的還是很便宜的)鰣魚在長江下游基本已經找不到了。。。
更正:
今天剛發現,長江鰣魚是根本找不著了,長江河豚基本沒有(現在的基本都是家養的然後在長江泡一天就當長江的賣了,真正野生的基本沒有了,家父早年工作時陪老領導吃過一次真正野生的,時間九十年代,十條長江河豚售價兩萬),長江刀魚明年可能成為國家保護動物,今年的刀魚可能是最後一次合法捕撈了。


因為好吃滅絕的動物遠沒有因為壯陽滅絕的多……


夜深的時候,發了這樣一條微博,我到現在都沒想明白是為什麼。

當然,白鰭豚並不是因為肉質好吃而被滅絕的,它被滅絕的部分原因是:它們吃的食物,人類也覺得好吃……
大量地捕撈長江魚蝦,使得白鰭豚得不到足夠的食物補給,原本就惡劣的生存環境更是雪上加霜。

2006年,為了這種生物,近40名科學家對長江中下游的幹流1700千米江段進行了一次徹底搜查,一無所獲。
2007年,白鰭豚被打上了「功能性滅絕」的標籤。也許它們還在長江的水浪中翻滾掙扎,也許它們已經永遠地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為它們祈禱吧!為這種美麗的淡水豚。

--------------------------------------以上內容為題外話----------------------------------------

有人說,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開始了。
我不知道,或許是的吧。

一、黃胸鵐
先說個近點的生物吧!黃胸鵐,也就是禾花雀。

這種擁有黃色的腹部的鳥兒,在2012年,被列入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而與「瀕危」而二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三十年前,這種生物算得上是分布極廣數量眾多。它們由數量眾多到瀕危,中間只隔了三十年,三十年的人類捕殺!

(黃胸鵐分布圖)

不好意思,黃胸鵐是在遷徙過境區被大量捕殺的,兇手就是我們中國人。
黃胸鵐不僅上過瀕危物種名目,還上過醫書藥典。

迷信黃胸鵐藥用價值的人們極大地拉動了消費,對「野味」產生的畸形的口腹之慾更是讓這種生物難逃死神的魔爪,大量的鳥兒慘死在人類的餐桌。在德國媒體報道黃胸鵐瀕危時,這種鳥兒數量已經消失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如今,黃胸鵐被國家禁止捕獵已經過去了19年,德國媒體報道黃胸鵐瀕臨滅絕已經過去了9年,這種生物被列入瀕危動物名目已經過去了4年,2016年了,餐桌上的獵殺,依舊沒有徹底停止。

二、姥鯊

我曾經調侃過這種生物,因為模樣個性。

嗯,姥鯊就長這樣。

這是一種溫柔的鯊魚,行動遲緩。雖然樣子可怕,總張著個大嘴,但完全不會傷害人類。
可惜人類會傷害它們。
君子無罪懷璧其罪,昂貴的魚翅(天九翅)和不知所謂的藥用價值使得這種生物被過度捕撈。2015年,姥鯊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不知道這種溫柔的生物,還能在碧藍的大海中存在多久。

(天九翅圖片)

姚明的「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的公益廣告傳播了多年,也不知感化了多少「頂級」吃貨的心。

PS:姥鯊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被列為易危,在《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中列為瀕危。
另外,已經有超過一百種鯊魚被列入易危生物,姥鯊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物種罷了。

相關鏈接:SHARK FINNING 關於「魚翅」你不可不知道的真相 !!【繼續求糾錯~大家來吐槽吧!!】

三、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

這又是一種曾經數量龐大但是已經被人類吃得幾近滅絕的生物。

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也被稱作加州犬型黃花魚或麥氏托頭石首魚。顧名思義,這是一種生長在加利福尼亞灣的魚。
不過這種生物大幅度減少的原因並不僅僅是被捕殺,人類建造水壩也對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的生存環境造成極大的影響。但可怕的是,在當局下令保護這種物種以後,獵殺依然沒有停止。

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的魚鰾價值昂貴,是富人收藏的珍品(就像富人收藏雙頭鮑甚至一頭鮑一樣)。

(魚鰾膠,也稱魚膠)

而有證據表明,加利福尼亞石首魚魚鰾的銷售依然沒有徹底終止。

這或許是因為人類還沒意識到自己的可怕吧。

相關(延伸)鏈接:吃貨對魚鰾的追求把小頭鼠海豚推向瀕危的邊緣

四、澳大利亞小兔猼

毫不客氣地說,澳洲最可怕的入侵物種其實是人類,具體地說,是高加索人。
自從1787年歐洲人踏上這片沃土之後,大量的生物以令人猝不及防的速度滅絕,比如袋狼、白足澳洲林鼠、澳米氏彈鼠、西袋狸等等等等。
當然,除了動物,被大量屠殺的也包括澳洲土著。

(某百科截圖)

澳洲小兔猼就是其中的一種,1890年,這種活潑的生物滅絕。我找遍了全網也沒找到它們的實拍圖和標本。

在人類湧入澳洲之後,澳洲小兔猼沒有逃掉棲息地的破壞和人類的捕殺。那時候人類尚且狂妄,對待未知的生物總帶著令人髮指卻又無辜的的殘忍。
傳說澳洲小兔猼的肉質鮮美,一個多世紀以前的人在餐桌上認識了它們,一個世紀之後的我們只能依靠圖片去想像它們。

(世界滅絕動物墓地第十一位,澳洲小兔猼)

除去已經滅絕的澳洲小兔猼,小兔猼屬還未滅絕的三種倖存者也不幸數量稀少,不知還能在這顆星球上存在多久。
前人造的孽,後人總要來背負的。

五、斑驢


還記得電視劇《基本演繹法》第三季中那隻「斑驢」嗎?

飾演華生的女演員劉玉玲曾在推特上po出幾張和這種小「斑驢」的合照,場面溫馨暖萌。
然而,斑驢這種生物在1883年已滅絕。

斑驢,又稱擬斑馬,是斑馬的一個亞種。其肉質鮮美,是非洲人的主要獵食對象,但真正給它們帶來滅頂之災的,並不是土著人,而是遠道而來的歐洲人。

因為其令人垂涎三尺的肉,也因為其美麗的外皮,它們成批成批地死在冰冷的槍口下。奈何生物繁衍是個何其緩慢的過程,它們成批地倒下,卻沒有成批地生長起來。

十九世紀中葉,這種生物已經十分稀少了,但人們並沒有對此多少重視,終於,1883年,世界上最好一隻斑驢孤苦伶仃的死在遠離自然的動物園之中……

世間,再無此種生物。

不知道為什麼寫到這裡就想起了淇淇(。﹏。)

長長的墓啊,看不到盡頭……

斑驢,世界滅絕動物墓地,第十位。

其實,生物滅絕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我們並不能過分地阻止生物滅絕。

但工業革命以後,生物滅絕的速度激增。每年都有大量的生命消失,卻沒有相似數量的生物誕生,這是個可怕的信號。
人類加快了生物滅絕的進程。同時也加快了滅絕自己的進程。

我不是素食主義者,我支持人類合理利用生物資源。如果大海中的鯊魚數量足夠多,我不會阻止任何人吃魚翅。
可是現在,在明知那些生物是瀕危動物的時候,口腹之慾是否可以先放一放?今天滅絕的是和人類相關不大的生物,明天滅絕的,可能就是人類。
我補充的只是一點我所知的,其他答主們可能沒提到的答案。而因為人類自私的口腹之慾而滅絕的生物,絕不止我們提到的那一些。


哦對了,世界滅絕動物墓地的最後一塊墓碑,並不是人類。

3.26補充兩句廢話:黃胸鵐、魚膠、穿山甲等都被認為有壯陽功能(這就是之前一直沒說透的所謂的藥用價值)。姥鯊的軟骨在日本甚至被製成春藥。

3.31已授權公眾微信號「讀書有疑」轉載此文,感謝抬愛。順便爬上來改下錯別字。

(圖片來自於網路)


黑果枸杞

黑果枸杞,是近幾年被人們炒起來的一種植物。

這種植物長在西北乾旱區。

2013年9月,在甘肅,青海,新疆,內蒙古等地的黑枸杞,是全國黑果枸杞的主要產地,因為黑枸杞具有的抗氧化等功效,逐年來為人們追捧,然而其高昂的價格也一度令很多人進行了破壞性的瘋狂採摘。
瘋狂採摘讓採摘地的一些植株不再掛果,一些枸杞販子也因此吃了大虧。即便如此,黑枸杞的採摘依然在持續。
2013年野生黑枸杞的市場價格大約在60到70元一兩,如果一個人一天
能摘到8兩,一天的收入就在500元左右。2012年是黑枸杞最瘋狂的一年,一斤鮮果收購價格達到了上百元,動作熟練的採摘者一天可以收入千元。巨大的利
益使得一些採摘者不擇手段的進行了破壞性採摘,各地森林公安局的巡邏人員手中拿著兩把家庭常用的裁衣剪,正是因為採摘起來非常困難,很多人用上了剪刀等工
具。

青海野生黑枸杞遭瘋狂採摘 採摘者一天收入千元

我說一下,我在野外考察時候見到的狀況。

我研究的區域主要是乾旱區,本身植被稀少,基本是沙化的裸地或鹽鹼地。一片戈壁上的植被覆蓋度是很低的。

而採集黑果枸杞的,基本是附近的農村居民。每個人騎著電動三輪車,手裡拿著剪刀。

對,他們採集黑果枸杞的時候,不是單把果實採集下來。因為果實很容易破碎,所以基本是用剪刀,直接將黑果枸杞的枝條直接剪下來。然後這個枝條晒乾,在將果實取下。

這使得附近的生態再次惡化,很多地區開始土地沙化。如果繼續下去,可能很多地區會變成寸草不生的沙漠。


渡渡鳥


鱟:一種好幾億年前的藍血生物,是的,跟三葉蟲一樣古老。

摘自百科: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鱟從4 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

這貨長這樣(圖來自百度,侵刪)

這種生物在海里一般成對成對行動的,一公一母。象徵愛情堅貞的應該是這個古老的生物啊!

以前我國還有很多的。據外公是漁民的老媽說,小時候鱟很多,外公一抓抓一對,然後她們就拿根繩牽著玩。可以在沙地里活很久。到了晚上就掛牆上,第二天再拿去海邊喝水。

在我小學初中時候,菜市場每天每天都有賣。很便宜。一般吃母鱟的卵,像大魚子一樣,呈黃色。還有鱟的腳,很多人吃它下酒。

但是,許多吃它的人不知道,鱟有生理毒性,吃了會有發生休克的風險。

這個古老的生物,生長周期很長。從出生到成熟要十多年。是的,要十多年才能繁殖下一代。

鱟作為藍血生物,血液被美日科學家研究出「鱟試劑」,用於檢驗人體組織是否感染細菌而致病。另外也有用鱟血研究癌症治療。
哪怕是從功利的角度,讓這樣一個高價值生物瀕臨滅絕也是一大損失。

鄭重呼籲,亞熱帶沿海的朋友,如果有見到有捕殺買賣的,不要買。積極勸身邊的人也不要購買。


我想到了 82年的葡萄 !!


初中上生物課的時候老師曾經舉過一個栗子記憶猶新,就是髮菜,顧名思義,長的像頭髮的植物。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泡了以後是這樣

晒乾的是這樣
度娘說

我上初中那會兒老師說這玩意兒被人吃得身價飆升,自身難保了,過了這麼多年,估計這會兒大概也是瀕臨滅絕了吧,也不知道是不是被吃成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的。。。
我那時候覺得真的不可思議,就因為諧音是「發財」就跑去吃長得這麼反胃的東西,味道也未必美味。也就博大精深的漢語可以把它推向人們的餐桌。在外國長的那些,可能命運就不同了。


黃胸鵐,就是粵菜里號稱美味無比的禾花雀,目前瀕危等級已被上調到極危。待補充


鱈魚。


列名單
高鼻羚羊【羚羊角是傳統中藥材】
虎紋蛙【】
花尾榛雞【又稱飛龍,因過度捕獵資源枯竭,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穿山甲【國家二級,但它的實際瀕危程度可能接近一級】
大壁虎【中藥材常見】

隨時補充

最近一直在上這門課。
仔細算的話幾乎每個科都有被吃到快滅絕的。
不過其中最讓我不能理解的是……有人走私科莫多龍來吃。
就是那種靠不講衛生傳播病毒捕獵的巨蜥。
怎麼能下得去嘴呢?
……………………………………………………………………
評論區有大哥指出來上面闡述有誤,所以補一張百度百科的圖好了【不過度娘也有可能不靠譜啊,大家自己鑒別(′?ω?`)】

…………………………………………………………………………來都來了,更新一下好了。……………………………………………………………………
前兩天聽了一個案子。某地農民,把農藥某某丹拌進穀子里,撒到林子里毒鳥。案件情節沒什麼特別,重點在於案件後果。
毒死了整整兩噸鳥。小到麻雀大到天鵝。
這些鳥最後都被扒掉內臟流向餐桌。
……………………………………………………………………
加上穿山甲。
今天聽到一句話:中國人喜歡什麼東西,一定要喜歡到全部滅絕才好。
深以為然。
包括海黃,包括小葉紫檀,包括高鼻羚羊。中國的資源消耗殆盡就有人去國外走私。
一些本來沒什麼特別的物種一旦名字有一個「吉利」的諧音就難逃劫難。
…………………………………………………………………


我上高中的時候,地理老師經常重複一個梗,是渡渡鳥怎麼滅絕的,
他說,模里西斯島上的渡渡鳥長得好漂亮,羽毛很好看,大家都很喜歡,後來歐洲人去了,發現這種鳥很討喜,大隻,羽毛艷麗,而且非常好捕捉,既不會飛,又跑不快
後來發現它們很好吃,肉質鮮嫩
然後就吃沒了。
渡渡鳥吃沒了之後,渡渡鳥的相好的,大顱欖樹因為悲傷過度(並不),也滅絕了。
後來我畢業了,好想念那個地理老師


北美野牛。


我們對其它動物的獵殺行為,如果就是為了單純的活下去,應該是能夠被接受的,但是現在的問題是,更多的時候,我們僅僅是為了在吃和穿方面顯得更有逼格,比如魚翅,比如貂皮...


除了個別的幾個物種,如渡渡鳥神馬的。

其他的物種,如果單單是因為好吃,是不會滅絕的。要因為好吃而滅絕,還必須有一個條件,那就是無法人工飼養。

否則的話,因為好吃遇到人類,便永遠不會滅絕了。

比如豬、牛、羊、雞


《呂氏春秋·本味》里有一段:

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雋觾之翠,述盪之踏,旄象之約。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鳳之丸,沃民所食。
魚之美者:洞庭之鱄,東海之鮞。醴水之魚,名曰朱鱉,六足,有珠百碧。雚水之魚,名曰鰩,其狀若鯉而有翼,常從西海夜飛,游於東海。

  1. 猩唇(四不象)
  2. 雋觾(應該已經絕種了)
  3. 旄象(一個原牛一個亞洲象,他倆湊一塊)
  4. 丹山鳳(野雞)的鳥蛋……(存疑)
  5. 鱄(海水裡的叫竹莢魚,洞庭里的呢?)
  6. 鮞(還是一種古書物種)
  7. 朱鱉(六足的鱉誰見過?)
  8. 鰩(按描述更像飛魚多點)

再看《韓非子·喻老》

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

不吃豆子豆葉了,吃原牛大象和豹子胎兒。(金錢豹目前極危吧記得)

再算上鱘魚、鰉魚呢?光中國這就吃絕種了多少?然後……

黃羊、文昌魚、斑鱉、鰣魚、中國鱟……這還是中國的……姑且先到這裡,近海的其實也有……還有一些氣泡魚什麼的。

話說,冬蟲夏草雖然不算是純粹的動物……但應該提下,都二級了……天鵝也是……還有獐子……看看人這毫無心機的臉……

++++++++
廣東的哥們常常和我說:「雷猴啊,猴塞雷啊……」這種話。先不提後面那句讓我生理上感受到的壓力(請參見相關段子)……

就前面這句「雷猴」卻經常讓我想起滇黔川金絲猴三兄弟。

「想我做神馬?找你的姑娘去……」

這三種金絲猴,都是一級保護動物,都是瀕危級別。都被原住民拿來吃肉更多而非藥用,類似這種盜獵,便更難以解決和阻止。

"流氓!你肯定先看我屁股了"

沒錯,這種屁股比臉更有特色,臉上滿是屈辱的的動物(每次看照都找會先找屁股有沒有?)就是黑麂。而它不僅僅被拿來吃肉,還會被拿來製取皮革……

至此為止,應該說我上述的很多動物,都存在了人工繁殖機構。但這也意味著,單純憑藉它們自己的生育能力是無法滿足數量正增長的……

然後像倭蜂猴,類如它們的存在,由於體型問題,不僅被拿來食用、藥用,還會被當做寵物進行走私。但能活著抵達海外的又有幾隻呢?(參考:新浪微博之前曾有過一個它的視頻,作為寵物的)

「這是真的嗎?我能出國啦?」

(屬於合法人工養殖還是走私寵物我並不好判定,但終歸它是活在籠子里的)


我認為,無論有多少動物被吃,無論有多少動物滅絕,大自然都不在乎,最終只是會影響我們人類自己。人類滅絕了,大自然就可以孕育下個時代。


推薦閱讀:

中國的大黃狗帶到其他非漢語地區去,跟那裡的狗狗會有交流障礙么?
養一隻難以馴服的寵物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家裡晚上監控視頻里拍下了奇怪的動物?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求各位大神解答!?
中華田園犬的戰鬥力有多強?
一些魚為什麼會到海底生活?

TAG:美食 | 動物保護 | 自然科學 | 動物 | 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