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何清明、冬至等節氣不是按農曆計?

端午、中秋、重陽明明是按農曆計;怎麼清明是陽曆四月四日或五日,冬至則是陽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呢?


這些節氣,確切來講是以地球公轉的位置確定(比如冬至,可能在 12 月 21 日到 23 日,嚴格來說是某日的某時某分的一時刻),所以實際上可能與公曆的日期有所出入。

古人老早知道一歲(兩個冬至時刻的間隔)有 365 又 1/4 天的長度了,然而夏曆又以月相參考為主,朔望月平均長度 29.53 天能把 365.25 天整除嗎?此時節氣起到了決定閏月的作用,在沒有中氣的月份添加閏月,從而以盡量與歲長不偏離太多。


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計算和確定方式。
比如七夕,就是七月朔日之後的第六天。是和月相有關的。
重陽就是九月朔日之後的第八天,也是月相。端午同理。

這些節日有的單純是因為序數字的「數字密碼」而成為節日,有些則是周年紀念性的節日。

此外還有一些更加另類的:
父親節: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
並不能很算是根據格里高利曆。

更加複雜的還有
復活節:在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
眾所周知,星期是一種沒有什麼內在道理的循環排列,月圓時根據月相來的。
還有一個就是春分了。
春分是什麼?誒,外國的節日怎麼根據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來算?

我只能告訴你,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運行規律(實質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總結出來的東西。
東西方很多東西不一樣,但是太陽還是一個太陽的,總結出類似的規律很正常。
清明,冬至,立春,這些都是節氣,都是根據太陽運行規律總結出來的。
而西方同樣也總結出了類似的東西——比如說格里高利曆,就是現行的公曆。

所以看起來,二十四節氣有時候和公曆關聯性很強,原因很簡單,這些都是根據太陽總結出來的規律。而端午重陽,又有自己節日指定的規則,恰好那些規則和太陽沒什麼關係,所以就和公曆沒什麼關係了。而舊曆,也就是農曆,是和月亮很有關係的,所以某些和月相有關的節日就和舊曆很合。


首先明確一點,清明、冬至就是舊曆的內容,並不獨立其外。君不見,農民曆、老黃曆都要標註它們。

舊曆(中國傳統曆法)是陰陽合曆,同時兼有關乎太陽、關乎太陰(月亮)的內容,並非純粹的陰曆。今文《尚書》記載:

日中,星鳥,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虛,以殷仲秋。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

雖然系名於黃帝,這一點,不大可靠,但它仍可以說明,我國很早就意識到二分二至的存在,在這四個重要時間點,太陽總是運行到黃道的固定位置:鳥、火、虛、昴四宿。先民還注意到,要以太陽回歸年,而非十二個朔望月,作為年的長度(期)。而這兩點,恰是太陽曆要描述的內容。

歷代文獻都表明,中國傳統曆法兼顧陰陽,如各歷志總述:

次順四時,卒於冬分……撫十二〔月〕節,卒於醜(史記·曆書)
羲和占日,常儀占月(晉書·歷志)
又況黃赤道度有斜正闊狹之殊,日月運行有盈縮、朏朒、表裡之異(宋書·律曆志)

無不同時提到日月。具體到二十四節氣,從《漢書》開始,明確載入歷代正史歷志。漢代《周髀算經》也明確給出了,依據日晷影長推定節氣的辦法:

冬至晷長丈三尺五寸;
小寒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大寒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

這一測定節氣的工作(方法還是稍有改進,並不總停留在日晷,雖然也沒靠譜到哪兒去),與其他曆法工作——如定朔——一樣,由太史局、司天監等部門負責。他們製成並頒布天下的曆書中,便指出了二十四節氣的所在。農民曆、老黃曆標註二十四節氣,自有淵源,並非受了公曆的影響。

二十四節氣在國家正式活動中佔有地位,

武德初,定令:每歲冬至,祀昊天上帝於圓丘……夏至,祭皇地祇於方丘(舊唐書)
冬至,圜丘惟祀昊天上帝,至西漢元始間,始合祭天地(宋史)

若非曆法的正式組成部分,怎好成為重大活動的時間載體呢?至於其在民俗活動中的體現,更是毋庸贅述。冬至、清明等的豐富文化內涵,已可為證。

總之,傳統曆法是陰陽合曆,並非單純的太陰曆,二十四節氣仍在我國傳統曆法的範圍內。二十四節氣在公曆上佔據較固定的日期,僅因為它關乎太陽運行,與公曆——一種太陽曆——制定的依據相合。


古人的曆法主要是依靠觀測天文現象,參照的坐標主要有月亮和太陽,就是俗稱的陰曆和陽曆。

很多人以為中國傳統曆法(農曆)=陰曆,是錯誤的。中國傳統曆法是陰陽曆結合的,節氣就是陽曆,將一個太陽年劃分成24份,就是24個節氣的。
當然劃分的方法有很多種,早期是平均時間計算,每隔15.22天一個節氣,後來古人發現地球公轉原來不是勻速的,所以開始採用平均角度算。我們現在使用的就是後者。
因為這個日期計算其實很精確,而我們只能到天,所以實際上會看起來偏差了一兩天的樣子,所以清明冬至也就是有一個區間的。

而端午、中秋、重陽都是在歷史進程中因為某些習俗或事件而特定形成的節日,而傳統曆法雖然結合了陰陽曆,但是表面上用以標記日期的還是通過月亮圓缺劃分的,所以它們也就被標記在了陰曆上。
如中秋,本來就必須在月圓的時候,所以它在陰曆不意外。而由於劃分月通過的是朔日(初一的新月)而不是望日(滿月日),所以才造成經常會有新聞說今年中秋還是十六的月亮比較圓哦!
如重陽在九月九,因為九是陽數,兩個九可不就是重陽了么,這個節日名稱本身就包含了日期。
如端午,中國的月份是另外有子丑寅卯的地支名字的,而五月正好是午月,然後端又有初的意思,端午這個名字也是包含了日期的。


二十四節氣自古就不是按夏曆日期來算的,即使現代也不是按公曆日期來算的。

自古以來,節氣都是按照(從地球觀察的)太陽運行位置來定的(如今則是按地球公轉位置)。
冬至就是太陽直射點到達地球南回歸線的精確時刻,但日曆上一般不標精準時刻,因此直接在冬至時刻所在的這一天上標「冬至」。
以冬至時刻為基準,地球每公轉15度(以自轉軸指向為基準,下同),就到達下一個節氣,直到公轉24個15度(即360度)來到下一年的冬至。

於是兩次相同節氣的間隔就(基本上)固定是一個回歸年的長度,也就是365.2422天。這個週期跟公曆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就會有「節氣按公曆來定」的錯覺。其實只是因為二者都是純粹依照太陽運行來定的,週期極為接近而已。

順帶科普一下,中國的年月干支其實算是一種陽曆,古代與夏曆(兼顧太陽週期的陰曆)一直並用。年干支固定以立春作起點,月干支也是每過兩個節氣就換月,從立春開始到驚蟄是寅月,其次是卯、辰、巳……亥、子、丑月。這些都完全不用管夏曆日期。比如2015年2月4日立春,2月19日夏曆正月初一。那麼2015年2月14日因為已經過了立春,所以即使沒到正月初一,也要算乙未年寅月(進一步可推出是乙未年戊寅月)。而干支紀日則相當於星期,它只管六十天一循環,不管別的。(干支紀日兩千年至今一直沒斷過哦~)

PS:嚴格來說,由於地球是楕圓軌道,且自轉軸有進動。不同節氣的回歸時間略有不同,且都在逐漸變化。目前國際上以兩次春分的間隔作為標準的回歸年長度(實際上它也在略微變化,只是變化很小,百年以內的推算中可暫忽略而已)。


農曆的月份和月亮(月亮又名太陰)的圓缺(即月相)相關
同時,二十四節氣是農曆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四節氣反映的是太陽的運動(即地球繞日公轉)
所以說,中國農曆是陰陽結合曆
於是,以農曆月份中的某一天(初一、初二、初五、初七、初九、十五)作為節日,和以二十四節氣中的某一個作為節日,都是非常正常的做法


陰曆是指按 月亮圍繞地球 運行一圈時間計算的日曆。
陽曆是指按 地球圍繞太陽 運行一圈時間計算的日曆。
中國的農曆其實不是純陰曆,而是陰陽曆。就是兩者結合。
而冬至(白天最短)夏至(白天最長)其實是陽曆節日。

首先要明白曆法的作用是什麼?
就是指導人民的(農業)生產。所以計算圍繞太陽的周期至為關鍵!
所以冬至,夏至就是關鍵節點了。而且是人類最容易觀察到的時間節點。

但中國早期的曆法是開始是陰曆,而且很多國家曆法開始都是陰曆,因為……月亮好觀察,月有陰晴圓缺,好計算。
而月亮圍繞地球是 29.5306天,也就是說不是完整的30天,而12個月(月亮圍繞地球的周期)是約354或355日。明白了把。就是按照陰曆是沒法指導農業生產的(錯過了播種季節怎麼辦)。想想每年的農曆節日春節的時間就能明白了。時間從1月底到2月底都有。
後面曆法慢慢完善,只能結合陽曆來。中國的歷代曆法其實就是一部陰曆和陽曆的結合過程。而且中國人早年的數學能力一般。(都去科舉了沒人學算術,現在正好翻過來),曆法是修正了很多多多次的。到明代,還發生過計算的時令不準確的事情。現在的農曆是清初制定的(不好意思說,外國傳教士幫了點忙)。

好了,最後中國的農曆是一個超級複雜的曆法,不信你去問問有幾個人能明白閏月的概念。。。那麼把夏至和冬至這2個陽曆概念的時間點放入陰曆會是什麼結果。。。結果會是反而沒有人能記住是幾號了是冬至了。遠不如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來的簡單。(而且現在人民對陽曆的熟悉程度遠超農曆)
簡單反例就是大家都記得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月兒圓,但中秋經常不是月亮最圓的那天大家都知道把。(通過陰曆推算天文不靠譜)

維基在這個問題上其實解釋的挺清楚的。
陰曆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4%E5%8E%86
陽曆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3%E5%8E%86
陰陽曆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4%E9%98%B3%E5%8E%86
農曆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E%B2%E6%9B%86


中國傳統曆法是陰陽合曆,以月的圓缺定月,以地球公轉定年,為了平衡兩者之間的差異,才有了十九年七閏的農曆置閏法。
太陽和地球的位置關係對天氣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二十四節氣本來就是以地—日位置確定的,可以看做是陰陽合曆中陽的一部分,現在人總把農曆當成是陰曆,還是應該多學習一個


我一直以為農曆是陰陽合曆是小學就教過的常識,直到見到一大堆 xx festival in lunar calendar官方翻譯。。啊摔


因為清明,冬至節氣 是根據太陽的運行來定的...陰曆是根據月亮的運行來定的So... 清明冬至春分秋分夏至小雪等 這些二十四節氣都是根據太陽的運行來確立的 所以會和現在用的陽曆差不多......至於端午,中秋,重陽是傳統文化節日.....古代五月,八月十五,初一,初二,初八,初九.等等又是根據月亮運行也就是陰曆 所以會不同.....根本的原因在於日月運行的不同造成的


推薦閱讀:

立春時間是怎麼算出來的?
現在二十四節氣對人們影響還大嗎?
古代怎麼用農曆搞農業的?
描寫「節氣」的詩句有哪些?

TAG:農曆 | 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