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方沒有暖氣?
我是浙江人,大學在西安上的。感受過北方的暖氣之後,有這樣一個疑問,南方在冬天其實更加濕冷,其寒冷決不低於北方。南方也並不太缺水,為什麼沒有暖氣呢?
近年來南方是否需要集中供暖的話題一直被爭論不休,2010年及2012年的全國兩會上均有代表建議南方地區冬天實行集中供暖,但均沒得到政策層面的認可,而且網路上關於南方統一供暖的呼籲與爭論也在持續升溫。日前有專家沈某稱,南方人已習慣冬季的濕冷,如果突然供暖可能導致身體不適。
中國之所以實行集中供暖主要原因是在建國初期,形成了「一邊倒」的外交格局,曾經歷過各行各業向蘇聯學習的歷史階段。蘇聯則是當時世界集中供熱規模最大的國家,蘇聯熱電廠建設開始於三十年代,在四十年代發展較快,1980年全國共有熱電廠約為1000座,供熱機組的總容量達6800萬千瓦以上,占火力發電機組總容量的38%左右。這些電廠向800個城鎮及工業區供熱,供熱管道幹線長約2200公里。
中國的集中供暖制度始於20世紀的50年代,參照當時蘇聯的模式,初步建立了住宅鍋爐供暖體系。作為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北京第一熱電廠於1957年開始建設。1958年4月21日,集中供熱的第一條蒸汽管道光華線破土動工。1959年沿長安街新建了為「國慶工程」十大建築及中南海供熱的重點工程――長安線。
而現行我國的供暖模式,由於建國初期經濟水平落後,能源緊缺,節約經濟成本的前提下,優先考慮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根據前蘇聯的氣候計算方法規定,室外溫度5攝氏度以下定義為冬天。因此,只有累年日平均氣溫穩定低於或等於5℃的日數大於或等於90天被界定為集中供暖的地區,主要包括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區。
從那時起,如同住房等其他社會福利一樣,供暖成為計劃經濟時代北方的一項重要的社會福利事業,曾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而縱觀世界各國的冬季取暖模式,無論是集中供暖的俄羅斯(即前蘇聯)還是分戶供暖的歐洲各國,都沒有像中國這樣以地理界限劃分供暖區域。
中國劃分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是1908年由中國地學會(即現在的中國地理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從自然地理分區的角度出發提出的,「北嶺淮水」這條線,從海濱到江蘇淮安,再到河南信陽,一直到陝西安康,長約上千公里寬約數十公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這條線也是中國南北地理氣候的分界帶。這種分界線兩邊的氣候差異大,主要意義是對農作物的生長以及當地民居建築起著參考作用。因此,上世紀50年代,以秦嶺、淮河為界,劃定北方為集中供暖區,南方不集中供暖,這即為南北供暖線。
但該分界線制定到現在已過百餘年,溫度「不超過5攝氏度」也只是六十年前制定集中供暖的時候參考的數據。據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現在「南方」很多地區冬季平均溫度經常性打破這個記錄。2008年1月28日的一次冷空氣襲擊中,湖南全省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就已經跌至零下,其中長沙瀏陽的最低氣溫跌至零下5度左右;2009年1月上海曾出現-8度等氣溫,並在零度間浮動持續一周左右。這種南北分界線一刀切來決定是否集中供暖的做法,對接近分界線的周邊地區來說並不算合理。
就人體感受來說,氣溫跟溫度也並非同一概念,濕度等因素也是非常關鍵的因素。濕度對於人體感受到的冷暖影響比較大,氣象學普遍認為濕度每增加10%,人體感受到的溫度則降低1攝氏度。以上海為例,1月、2月是上海全年最冷的季節,平均氣溫為3-5攝氏度,氣溫小於-5攝氏度的天數約為4-5天。但是上海冬季濕度較大,一般在60%左右,而北方地區平均濕度為20%左右,上海比北方地區濕度高了40%;按照濕度對溫度的影響可推算得知,上海的「溫度」實際是1度到-1度左右,而這一溫度下,北方地區已經實行了集中供暖,將室內溫度提高到標準溫度16-18度。
長江流域室內溫度平均在10度以下,比北方地區室內溫度低10度左右,極端最低氣溫甚至在0度以下。長江流域地區以及南北分界線以南的周邊地區,冬季因為沒有集中供暖的暖氣,而只能採用電暖器、空調等方式取暖。南北供暖分界線以南的周邊地區不供暖,是因為這些地區年日均溫度低於或者等於5攝氏度的天數不到90天,而當時的這種考慮只是從人對溫度的感受出發,並沒有考慮濕度、風速等其他相關因素,因此並不應該以此分界線為標準,將其設定為集中供暖的分界線。
儘管關於南方是否供暖的爭議而在不斷發酵,武漢已經成為了南方城市供暖的先行者。從2005年開始,武漢啟動「冬暖夏涼」工程,目標是到「十二五」末,集中供熱製冷覆蓋區域達50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160萬人。由中標「冬暖夏涼」工程的德威熱力利用發電餘熱為居民區供暖。按照武漢市發改委規劃,2010年武漢「冬暖夏涼」工程力爭形成覆蓋面積60—80平方公里的規模。
2012年12月初,武漢東西湖區與神華集團就熱電聯供項目簽訂合作協議,神華集團將投資55億元,在東西湖建設兩台共70萬千瓦熱、電、冷聯供機組,供暖範圍150平方公里,涵蓋市民100萬人。除此之外,武昌、洪山、青山三區的部分小區已經實現集中供暖。
即使南方各市已經開始自主供暖,但相關主管部門並不願鬆動南北供暖「紅線」。在2012年3月的「第八屆綠色建築大會」上,主管城鎮供熱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公開表示,不能把集中供熱盲目地照搬到秦嶺、淮河以南,這對能源消耗是巨大威脅。早在2010年,仇保興公開點名批評武漢的集中供暖,稱「對於這種情況,部里要發文件制止,如拒不改正,還要將這個城市所有獎牌取消」。
而由於歷史原因,南方地區的城市集中供暖基礎設施基本為零。若要像北方一樣,全面建立起取暖管道、供暖泵房等基礎設施,也是一筆非常龐大的開銷。不僅如此,傳統的南方住宅建築外牆還涉及到保溫牆加厚等問題,這也是供暖計劃中必須考慮的細節。此外,在南方,房子作為一個相對封閉的結構,水蒸氣進到屋內就很難排出去,特別是夏天刮「水南風」的時候,大量的水蒸氣就會在室內凝結成水,會讓室內過於濕潤,隔熱效果很差。
實行集中供暖對於大多數南方城市來說,都有著難以逾越的困難。武漢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羅教講不久前曾指出,「很多南方城市在社區樓盤建造時並沒有集中供暖方面的設計,如果進行樓盤改造,成本極高「。事實上,即使是新樓盤,開發商也不願意加入集中供暖的設計。雅居樂南京公司副總經理邵晴認為,涉及集中供暖的樓盤,會使建築成本增加,所以很多開發商不願意「多此一舉」。
中國的集中供暖制度師從蘇聯,以秦嶺、淮河為界,劃定南北供暖線,缺少對待氣候變化或極端天氣的靈活性。加之,「能源威脅論」鼓吹及南方城市供暖基礎設施改造成本極高,開發商不願投入,最終導致南方遲遲無法供上暖氣。(文/源爾)近年來南方是否需要集中供暖的話題一直被爭論不休,2010年及2012年的全國兩會上均有代表建議南方地區冬天實行集中供暖,但均沒得到政策層面的認可,而且網路上關於南方統一供暖的呼籲與爭論也在持續升溫。日前有專家沈某稱,南方人已習慣冬季的濕冷,如果突然供暖可能導致身體不適。
中國之所以實行集中供暖主要原因是在建國初期,形成了「一邊倒」的外交格局,曾經歷過各行各業向蘇聯學習的歷史階段。蘇聯則是當時世界集中供熱規模最大的國家,蘇聯熱電廠建設開始於三十年代,在四十年代發展較快,1980年全國共有熱電廠約為1000座,供熱機組的總容量達6800萬千瓦以上,占火力發電機組總容量的38%左右。這些電廠向800個城鎮及工業區供熱,供熱管道幹線長約2200公里。
中國的集中供暖制度始於20世紀的50年代,參照當時蘇聯的模式,初步建立了住宅鍋爐供暖體系。作為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北京第一熱電廠於1957年開始建設。1958年4月21日,集中供熱的第一條蒸汽管道光華線破土動工。1959年沿長安街新建了為「國慶工程」十大建築及中南海供熱的重點工程――長安線。
而現行我國的供暖模式,由於建國初期經濟水平落後,能源緊缺,節約經濟成本的前提下,優先考慮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根據前蘇聯的氣候計算方法規定,室外溫度5攝氏度以下定義為冬天。因此,只有累年日平均氣溫穩定低於或等於5℃的日數大於或等於90天被界定為集中供暖的地區,主要包括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區。從那時起,如同住房等其他社會福利一樣,供暖成為計劃經濟時代北方的一項重要的社會福利事業,曾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而縱觀世界各國的冬季取暖模式,無論是集中供暖的俄羅斯(即前蘇聯)還是分戶供暖的歐洲各國,都沒有像中國這樣以地理界限劃分供暖區域。
摘自網易新聞
南方為什麼不集中供暖?
南北供暖差異巨大,導致南方沒有暖氣的原因有三:
一、效率。目前我國採用的大多為鍋爐式集中供暖,簡單來說就是水供暖。這就意味著需要又長又複雜的管道系統來運送這些熱水,保溫這些管道就很重要了。可是,南方氣候潮濕,濕潤的水汽有較高的比熱容,導致管道內的熱水很快發生熱量交互,熱水到你家基本都成溫水了,這個前提還得是建了又好又保溫的管道。北方空氣乾燥,易於保溫,熱交互少,因此南方小夥伴採用其他方式(空調,電熱爐等)取暖效率要高得多。
二、房屋結構。北方與南方房屋結構有很大不同,北方為了保暖禦寒,多採用「夾心"式牆體,內含隔絕層,而且北方窗戶也較小,都是便於保暖。南方由於潮濕,良好的通風和日照是首選,因此牆體較透氣且窗戶大,便於透氣和採光。所以哪怕暖氣進了家門,也很容易跑出去了。
三、成本。北方冬季較長,一年內大部分時間氣溫較低,南方冬季大約為1-2個月,低溫較短,大面積的集中供暖並不划算,還要在管道保暖,室內保溫,燃料利用率上花大價錢,遠不如冬天開個空調來得划算,所以南方的小夥伴不採用大規模集中供暖的方式,使用空調、電暖器或者其他取暖工具更有效率且划算。
天冷了,吃個火鍋吧~!開空調吃火鍋和烤暖氣吃火鍋一樣一樣的。
因為,錢就是這麼簡單。首先現在的供熱公司都是私人的,既然是私人的就一定要有利潤。那利潤從那裡來,第一點供暖,以東北為例,長達最少5個月的供暖期,解決了很大一部分利潤問題,在說南方,以我去過的兩個城市為例,深圳和成都,深圳根本不用,成都,一年撐死2個月?那這個利潤怎麼解決,供熱公司,可不是小公司,需要很多人去維持的不要以為一年就開2個月不就好了。還有的利潤點,就是賣開水,因為北方有浴池文化,這也是主要的利潤點之一,最後的利潤點,就是發電,當然主要是夏季用電高峰的時候才可以,要不國家電網不讓。如果樓主能想到,怎麼讓供熱公司這種東西,在南方產生利潤,完全可以實現南方供暖
其實用暖氣熱酒也不錯
說到底還是因為攤上了個又窮又甩的國家,南法 那麼多地方都比南京溫暖濕潤得多還不照樣有暖氣
推薦閱讀:
※假如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位置對換,歷史上的中國會更強大還是被滅?
※第四紀冰河時期為什麼是第四紀,而不是第五紀?
※「發達國家應當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時承擔更多責任」這種說法正確嗎?
※為什麼在中國南方很少看見百年古樹?
※古人是怎麼解釋南方溫度比北方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