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5 月以來有哪些關於 KIC 8462852 疑似戴森球的最新消息?

「如果它的亮度下降是周期性出現的,那麼遮擋物應該是同一團物體,並且我們有望在明年(2017年)5月份再次看到下降」

之前那個疑似戴森球的消息現在怎麼樣了? - 知乎


上次被懷疑為「戴森球」的那顆星,它那難以解釋的變暗現象如今又再次出現了。

前情提要:

2015年:可能發現了一個戴森球是怎麼回事? - 知乎

2016年:之前那個疑似戴森球的消息現在怎麼樣了? - 知乎

去年的文章里提到過,這顆「神秘恆星」(KIC 8462852)的發現者,Tabetha Boyajian 在過去一年裡一直用 LCOGT 的小望遠鏡組成的網路對這顆星進行持續觀測。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2017年5月19日,她發現這顆星再次出現了預計當中的變暗,在兩天之內下降了大約 2%:

因此她立即向眾多同事群發了電子郵件請求幫助進一步觀測。

緊接著,正在世界各地天文台工作的天文學家紛紛啟動了機動目標觀測時間(縮寫ToO,Target of Opportunity)對 KIC 8462852 進行了觀測。

下圖是 APO 3.5米望遠鏡的一部分高分辨光譜觀測結果。黑色是 KIC 8462852,紅色是模型擬合光譜。

上:一次電離鈣在 390nm (Ca II HK)的吸收線。從圖上可以看到線心不存在來自恆星色球層的發射線, 表明 KIC 8462852 是一顆不活躍的恆星。

上:Hα與Hβ 部分的光譜(黑色)。同樣不存在明顯的發射。

中性鈉原子(Na I)的 D 線光譜可以看到明顯的兩個尖峰結構,代表我們和這顆星的視線連線上存在不止一團的星際物質,而恆星本身的 NaI D 吸收線則因為自轉很快而變得非常扁平。這是之前就已經知道的。


同樣正在用 Keck 望遠鏡工作的天文學家也用高分辨光譜儀(HiRES)拍攝了光譜,得到類似結果:

到了 5月21日,LCOGT 的光變曲線顯示這顆星的亮度又開始回升:

很快大家就發現,最近剛剛出現的這次亮度下降和上升的變化過程與開普勒望遠鏡在4年前探測到的那次亮度變化基本上符合。

如圖所示,不同顏色的點是這次用不同地面望遠鏡測量到的結果。黑色虛線是開普勒望遠鏡4年前的曲線。地面望遠鏡不像開普勒望遠鏡有那麼高的測光精度,但是可以看到虛線基本落在了誤差棒的範圍之內。

艾倫望遠鏡陣列(ATA)也已經開始了對 KIC 8462852 的監聽:

Liverpool 望遠鏡的中分辨光譜觀測結果:

紅色是去年7月的光譜,白色是5月20號變暗 2% 之後的光譜。至少從肉眼上,在幾條明顯的吸收線上看不到明顯差別,符合幾何吸收體的特徵。小的差別是由於儀器(CCD 的干涉條紋)引起的。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里,KIC 8462852 讓很多天文學家和愛好者都非常忙碌。很多天文台都將望遠鏡指向了這顆不平凡的星星,在美國變星觀測者協會(AAVSO)的網站上可以看到活躍的業餘愛好者的數量也迅速增加。後續觀測才剛剛開始,目前下結論還為時過早,接下來的幾個月里讓我們拭目以待。我會在本文里實時更新有關KIC 8462852的進展。


2017-05-23 更新:

從Jason Wright 在推特上貼出的最新光變曲線來看,這次變暗結束了,恆星的亮度恢復正常。本次事件持續了大約5天,最暗的時候亮度下降了2%。不過從4年前開普勒望遠鏡觀測到的光變曲線來看,近期還有可能會出現更大幅度的變暗。

2017-05-25 更新:

Brooke Simmons (https://twitter.com/vrooje ) 給出了 5 月 20 日 Lick 天文台的光譜,「看上去沒有什麼異常」。

B. L. Gary 表明這顆星在 2015 年以來已知在持續變暗,速率為每年 0.76 %,變暗速率是開普勒望遠鏡前1000天得到的數據的2倍。KIC 846

在昨天新張貼的一篇 paper 里,西班牙的一組天文學家提出帶環行星+特洛伊小行星群的假說(Will the Trojans return in 2021? ),具體見 @黃崧 在本問題下的回答:2017 年 5 月有哪些關於 KIC 8462852 疑似戴森球的最新消息? 簡單來說,行星的軌道周期是12年,開普勒觀測到的T=800天的光變是行星本身,1540天是特洛伊小行星群,剛剛看到是行星躲到恆星背後的事件,也就是所謂的「次食」(secondary eclipse)。如果該假設成立,那麼2021年會看到另一群特洛伊小行星,2023年看到下一次行星凌星。

在另一篇 paper 里,華盛頓大學的 J.I.Katz 提出,這次事件和上一次的間隔 750 天恰好是開普勒望遠鏡公轉軌道周期的2倍,因此遮擋物位於太陽系外圍柯伊伯帶中,可能是類似行星環的結構,我們下一次會在正好一年後再次觀測到遮擋。([1705.08377] Tabethaamp;amp;amp;amp;amp;#x27;s Rings)


2017-05-27 更新:

Tabby Boyajian 給出了這次變暗事件的完整光變曲線:

從這次曲線上看凌星的形狀很不規則,其下降過程比較平緩,上升過程比較緩慢,而且有反覆,暗示遮擋物的形狀不對稱。

2017-06-12 更新:

評論里提醒說前幾天亮度又增加了,實際並沒有。

這是Bruce Gary 的測光數據。來自 KIC 846 亮度上升是由於 r" 波段的測量誤差引起的。下面是LCOGT得到的亮度數據:

6 月 2 日來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有什麼異常。最左邊 x =1 對應 6月 3 日。Bruce Gary的曲線明顯是「過度擬合」了。

我將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繼續關注新的消息,如有重大變化一定會更新。


2017年6月16日更新

Bruce Gary 報告 6月11 日起這幾天又出現了快速下降,截止目前已經下降了2%。

下降得到了 TRAPPIST 的證實:

但是 LCOGT 的數據表明下降並不顯著(2017-06-12 = 2457916.5)


微小的更新*2:
Tabby還為持續的觀測在Kickstarter上設立了一項funding,項目編號是608159144,目前(6月28日)已經籌得107421美元,歡迎各位感興趣的土豪去捐款資磁~

微小的更新:

Tabby的團隊設立了一個更新這顆星的測光數據的網站,名為

http://www.wherestheflux.com,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一下。

在最近的(6月26號)的更新中,Tabby貼出了17號KIC 8462852在三個波段下的再次同時光變,這一次的最大特點在於「同時」和「波長越短亮度減弱越大」,光變圖片見下:

圖中i"和r"都是SDSS的測光波段,前者大概是近紅外,後者大概是紅光波段,而B是經典的Johnson系統的藍光波段,所以從圖裡能發現似乎「越藍光變幅度越大」,不過因為目前還沒有光譜數據,所以沒有辦法得到更有效的推論,可以參考一下隔壁類似問題 @劉博洋 的答案。

之前亮度出現了異樣的增加,後來發現是數據問題,隔壁有個問題要我回答當時我還嚇了一大跳...

後來發現是數據問題,現在正常了(數據給了V波段和r"波段的,波段不一樣怎麼看流量嘛...),但是又出現了新的亮度下降。

目前數據還不全,如果這一次下降得到證實,之前那個環行星+特洛伊群的猜想就要打個問號了。

瀉藥......


其實有光變本身不是什麼大問題,只是說明之前看到的光變可能對應的物體確實是圍繞著這顆恆星轉的。考慮到之前的研究結果,1890年到1989年間有14%的變暗,過程很隨機,所以就算現在沒出現變暗也不足為奇。

然後我看到了白神的答案瞬間嚇尿了...


去刨了一下光譜數據,刨到這麼個網站:Medium Resolution Spectroscopy of Boyajianamp;#x27;s Star (KIC 8462852)

利物浦望遠鏡對這顆恆星的中等解析度光譜觀測,其中的初步結果是H-alpha(電離氫)線的強度降了3%,Ca3(二次電離鈣)線的強度降了2%,與總體光變相符,說明遮擋的物體中不含這些成分(或者說是有一種硬質外殼之類的遮住了這些東西),也就是白神的答案中說明的情況。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因為光譜觀測剛剛開始跟進,數據也剛開始進行分析,現在還不能貿然否定之前認同度最高的彗星帶或者行星碎片這一類的假說,只是它初步表明這不像我們通常看到的星際氣體或塵埃。

另外天文圈中對於戴森球這一類的說法也只是最後的可能,過早猜測外星人實際上是沒有道理的,現在要等光譜分析的結果和進一步的跟進觀測。

The Star That Probably Doesn#x27;t Have an Alien Megastructure (But Maybe it Does) is Dimming Again - Universe Today

找到的另一篇文章在這裡,現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還沒有paper寫出來,現在有的就是初步結果的綜述性文章。這裡還附帶了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Jason Wright副教授,這顆星的發現者Boyajiian的同事,當時剛剛做完數據分析之後的live。

文章中間寫的很明白,第二次光變的整個發現過程,個人感覺中間那句「This is not a drill」超喜感2333333不過文章在結論方面沒有什麼新的更新,關於光變的來源依然還是碎片、塵埃帶或者彗星群之類的說法,天文圈對外星建築的猜想永遠是福爾摩斯的那句話「排除一切不可能之後,剩下的再不可思議,那也是唯一的真相」,不過現在說這個還為時尚早。

下面是

圖中的HJD是日心儒略日,57860大約是3月16日,57900大約是5月24日,可以看到3月下旬可能有一次變暗的情況,但5月18日的第二次才是真明顯。這裡甚至還包括Keck的數據,可見這顆星的影響力有多大。(Keck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觀測時間很難拿的,只有世界頂級研究團隊才能申得到...)

這顆星在被發現之後幾乎受到了全世界所有實測天文學家的關注,幾乎整個電磁波譜上的各種望遠鏡都開始對這顆星進行觀測,但到目前還沒有獲得更新的結論。因為對光譜分析可以得出成分等信息,能夠有效判斷這些遮擋物的組成,例如緻密氣體和塵埃帶遮擋星光可能產生的特定強吸收線(例如上面所說的H-alpha),這樣就能很有效的判斷。所以在15年第一次被發現之後,現在的第二次觀測最需要的就是光譜信息,接下來會怎麼樣還需要等新的數據和處理結果,我們還是拭目以待吧。


另外...這個地方還要刷黑暗森林我真是...戴森球就是造出來給人看的啊喂...一顆恆星憑空消失顯然是個巨大無比的觀測事件啊喂...


6-23更新:

==============================================================

睡覺之前更新一次。

前幾天發現原來的網站上說由於沒人花錢雇他觀測,所以他就停止更新了。再加上這兩天工作有點忙,我也沒及時跟進和搬運了。今天看reddit上有條消息說原作者又開始提供數據了(Bruce Garyamp;#x27;s observations are back! ? r/KIC8462852)(不過貌似有朋友為大家更新了^_^)。

Reddit上還貼出了一篇新論文的鏈接:http://vixra.org/pdf/1706.0093v2.pdf

大致總結就是:

  • 主要的光度變化肯定是由一個巨大的物體遮擋造成的(但目前不知道是天然物體還是人造物體)
  • 根據開普勒的數據,遮擋物體可能是橢圓形,或者是近似橢圓,但底部和頂部較為平坦。(原因見下圖)
  • 某種角度的行星+超大光環似乎符合上一條的形狀,但這個模型解釋不了1519天和792天的光亮曲線。因為這兩次的光亮曲線似乎需要多個物體的遮擋才能解釋。
  • 亮度變化中還有一個小周期,即24.2天的半周期變化。這個周期目前認為應該是靠譜的,不太可能是因為儀器或數據處理導致的問題。作者懷疑這是(誰)有意為之的。

是不是長條狀的曲線更接近目前的觀測結果(如果這真是超級建築的話,根據目前的觀測,我更相信是戴森環,而不是球)。

下面再附上幾個重要節點的亮度變化:

私貨:

目前對KIC 8462852有以下幾點可以確認的:

  • 遮擋物體的周期是750天左右(換算出物體與恆星的距離);
  • 恆星亮度(Luminosity )是太陽的4.68倍(來自維基百科:KIC 8462852 - Wikipedia)

然後根據適居帶計算器(http://depts.washington.edu/naivpl/sites/default/files/hz.shtml)

得出來結論是對於地球大小的以氮氣為主的大氣,這個距離稍微有點近了,相當於金星軌道再往裡面一點點。不過遮擋物體明顯非常大。。。如果是人造物體的話,或許安裝了遮陽設備呢。

==========================================================

6-17更新:

先上私活加總結加搬運:

如果遮擋的物體是人造建築的話,除了戴森球,還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什卡多夫推進器(Shkadov Thruster,由蘇聯科學家Leonid Shkadov在1987年提出),這是一種理論上用於推動整個恆星系移動的引擎。示意圖如下所示,圖片來源:How to Move an Entire Solar System

根據圖片所在鏈接那篇文章的描述,數十億年後,太陽會變成紅巨星然後掛掉,這時候建造個什卡多夫推進器來將整個恆星系移動到一個年輕的恆星邊上。什卡多夫推進器本質上一個大鏡子,放在某個位置,在該位置上恆星對鏡子的引力和光壓達到平衡狀態。這樣對鏡子產生的光壓就帶動了整個恆星系移動(是不是和一些理論上的核動力推進裝置很像?只不過大了很多)。

回到塔比星,亮度依然在下降:

現在是西歐16日晚8點,北京時間17日凌晨2點。如果塔比星的光亮變化是周期性的話,那麼應該和之前的變化一樣,如下所示。圖片截圖自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abethaBoyajian/posts/10103615197227797

所以這兩天亮度應該會繼續下降。

關於戴森球,再補一張這個視頻里的設想圖(因為在其他答案里還沒見到過):

注意這附圖中的字幕,目前還沒有確切的假說能解釋到底是什麼東西在圍繞那顆恆星旋轉。

6-15更新:

與14號的數據相比,亮度下降的稍微平緩一點了。擬合出來的結果在13和14號之間出現了一個拐點。至於這是否是這次變暗的最低點,還有待觀察。

PS:Bruce的數據基本上是觀察到就立即發出來了。這幾天我發現盯著他的數據來更新有些不靠譜,比如前幾天變亮的傳聞。因此之後我打算更新間隔大一點(比如3天一次),即使他的數據出來了。我先去Reddit上和Twitter上轉一圈,看看有沒有其他消息佐證,等差不多確認了再更新。不再這樣發速報了。各位朋友也可以關注排名第一的答案的更新。

搬運加匯總:需要指出的是,圖中的1.00這條水平線是經過處理的,塔比星實際上是在加速變暗,根據最近280天的觀察數據的出來的結論,每年變暗1.00(+/-0.16)%。所以如果數據是正確的,本世紀這顆恆星就會暗下去。可是塔比星是 F-型主序星 ,理論上不應該這麼快變暗的。同時是加速變暗,更暗示了什麼。。。不得不說的是,加速變暗,加上周期性大幅度變暗。這些特殊條件使得符合要求的天然已知模型要麼越來越少,要麼就像其他朋友搬運來的模型那樣,給出比較誇張的限定條件才能滿足,比如大量的小行星(總質量要超過木星)、超大的主行星、超大的行星光環等等。現在只能說,那裡正在發生一些奇怪的事情,但是天然的,還是人工的,現在並不確定。

6-14第二次更新:

開始變暗了,先上圖,16小時後再去看看reddit和twitter上的討論,有價值的就搬運過來。

6-14小更新:

還有沒有值得關注的變化,亮度一直保持平穩。另外掃了一圈Reddit和Twitter,也沒什麼異常。有消息我隨時更新。

6-10更新:

Bruce Gary已經移除了變亮的數據,並嘗試分析之前的數據出現異常的原因,在找出原因之前,這些變亮數據(在r波段)屬於undetermined offset correction。

接下來幾天應該清凈一下,按照規律,13號會變暗。拭目以待吧。如果沒有什麼特殊情況,我到13號再更新了。

PS:我看了下其他答主好像沒提到。那就是有人25號就在twitter提出(https://twitter.com/jradavenport/status/867777239466688512 ,需帶梯子),觀測數據顯示,這顆恆星有80秒的亮度變化周期。但Reddit網友指出(80s pattern in data, artifact or not? ? r/KIC8462852),這是由於該數據由人造衛星觀測,模式為每次觀測80秒,然後暫停40秒,再繼續觀測。這麼做的原因是每兩分鐘,衛星的觀測區域會進行一些小調整,以防止明亮的星星損壞探測裝置。這裡可以看到可視化的結果:https://github.com/dmopalmer/GALEX_Boyajian/blob/master/KIC8462852_photon_fields.png

我的推論:80s是人為導致的誤差。跟KIC 8462852本身沒有關係。耐心等待13號的數據吧。

6-9第二次更新:

目前的亮度依然大於1.0,即比「正常亮度」要亮,且保持平穩。目前看來不是數據錯誤,但仍有可能是擬合參數的設置有問題:

6-9更新:

6月8日的數據由於多雲,沒有觀測。

6-8更新:

KIC 8462852居然變亮了,你敢信!不過這個網站的數據來源並不多,Redit上有人認為可能是由於過擬合導致的錯誤。

圖片來源:KIC 846

少安毋躁,再等一天的數據吧。

另外,提醒一下,現在是6月8號,按照之前的觀測規律來看,下次變暗的時間是6月13號

================================================================

數據搬運工,資料來源:KIC 846

我是來提示大家,亮度又開始下降了。看看這次下降的幅度和持續時間吧,搞不好會打破之前的一些理論。


看來大家都不是特別喜歡讀paper啊,我就是個報信的。。。對這個模型的感興趣之處在於觀測預言的部分,至少這是一個可以證偽的模型。說奧卡姆剃刀的同學,你真的覺得外星人建立巨型機構從恆星提取能量更「簡潔」嗎?系外行星和時域天文都是不算非常成熟的領域,看到完全沒想到的新現象是再正常不過的,說戴森球的同學,曾記得小綠人否?


作者在文章中說更具體的關於D793光變的模型會在後面另一篇文章中給出。你們懶,我這個外行只好來翻譯了

-- 關於塵埃紅外發射,if dust is farther away than 0.2-0.3 au from the star it wouldn』t be detectable by WISE or Spitzer (see Boyajian et al. 2016; Marengo et al. 2015) ;如果塵埃的位置離恆星比較遠,不被探測到的可能性很大。(WISE和Spitzer的解析度和靈敏度都有限)

-- Hydrodynamic simulations of protoplanetary disks (Laughlin Chambers 2002) show that dust and disk material lingers in the Trojan stable regions of a planet, remaining there after the planetary formation process is complete. Additionally, violent events in the past could also have led to the capture of objects in these regions (Morbidelli et al. 2005). Thus, stable Trojan bodies related to exoplanets should be commonplace

流體力學模擬的原行星盤裡可以看到類似的穩定特洛伊(聽你們的,我改叫特洛伊好吧,雖然發音就是特洛央。。。)小行星群結構。過去的暴力事件也可以增加小天體被俘獲進這個區域的可能性。

-- Although in our Solar System the Trojan-to-planet mass ratio is low (&<10?8), extrasolar planets may have more massive Trojans, perhaps even with ratios as large as one-to-one (Ford Gaudi 2006)

儘管木星附近的特洛伊小行星的質量很低,有證據顯示特洛伊小行星群的質量可以和行星本身一樣。這樣的一大群小行星可以產生很深的光度衰減(後文說的,太長了,沒有貼上來)

-- The presence of substructure points to the possibility that we may be observing a cluster or clot of smaller bodies, probably gravitationally linked.

D1500的光度衰減顯示了複雜的子結構,暗示了被重力相互聯繫的一群小天體。這個特徵在各個模型解釋中也是最難的,但是作者的模型是可以被考慮的

-- Within our model this new dip in the light curve should be a discrete and short-lived event, corresponding to the secondary eclipse of the planet passing behind KIC 8246852.

關於最近的這次光變,作者認為是一次孤立事件;是行星在恆星後產生的次級掩蝕現象。由於行星和環的大小還都沒有很好的估計,反照率更是談不上,光變的情況很難被模擬。(仔細看,圖中是有體現的)

-----

戴森球果然是吸引眼球啊。。。大家都默認這就是戴森球了嗎?我倒是覺得其他天體物理解釋更有意思。今天的論文預印本文庫上就有一篇很好的小文章討論了KIC 846285光變的物理機制,並給出了可觀測驗證的預言


文章在這裡

https://arxiv.org/pdf/1705.08427.pdf

來自西班牙的一組天文學家,文章還沒有通過同行評議發表,只是剛剛投出去;我自己不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不敢亂說,只是簡單翻譯一下論文摘要的大意吧。文章最後的這張示意圖非常好的解釋了作者提出的假設。

作者的出發點就是用已知的觀測現象來自然的解釋這顆星奇怪的光變。在作者給出的圖景里,一顆體型巨大的有顯著環結構的行星可以解釋2011年3月4日的光變,這次光變持續時間長,曲線對稱。作者的模型需要一顆半徑是恆星0.3倍的行星,並且擁有一個巨大的稍稍傾斜的行星環;環的寬度需要達到中心恆星的5倍。這顆行星的軌道周期應該是12年,距離KIC 846285的距離是6個天文單位。

在此之後觀測到的若干次光變可以用行星軌道上的小行星和塵埃群來解釋,非常像木星軌道上的特洛央族(Trojian)小行星。這些星體的結構可以解釋2013年到最近觀測到的若干次不規則的光變。Trojian族小行星的位置是由軌道共振決定的,一般在行星軌道的前後方的第五拉格朗日點上各有一群。按照這個假設,2021年到2023年之間,我們應該又可以觀測到軌道另一側的Trojian小行星群引起得不規則光變了。好玩的是,KIC 846285最早的顯著光變是2009年5月觀測到的,這次光變甚至也可以在這個圖像下得到解釋,那應該恰好是上一次Trojian小行星群引起光變的末尾事件。2023年,我們應該能再次觀測到巨型帶環行星引起得顯著光變。

拭目以待吧!


萬分感謝

@Ziyu @Chexi Li @jiaye gu @天倉五 四位前輩

在評論里對我在「Tabetha Boyajian? 回答網友提問」中錯誤的翻譯的指正

根據維基百科,Artifact用於表達錯誤時定義如下:In natural science and signal processing,an artifact is any error in the perception or representation of any information introduced by the involved equipment or technique (s).

我誤用人造物這個解釋,從而完全扭曲了Boyajian?的觀點

我只有高中英語的水平,對天文學的了解非常少,是處於可以說是「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的狀態

對提供錯誤的信息給各位知友我深表歉意


————————————————————————————————————————

6月21日更新 只能貼圖 不能分享網址

Bruce Gary:This web page is intended for "invited viewership" only. Please don"t share this web site URL with anyone (without asking me).

————————————————————————————————————————

根據KIC 846 新一輪下降開始,目前已經下降1%

————————————————————————————————————————

Tabetha Boyajian? 回答網友提問

Q:根據最新的數據是否已經有假說被排除掉了?

Q:What hypotheses have been ruled out by the new data if any?

A:目前言之尚早。但是從開普勒數據來看,這觀測結果的確排除掉了任何人造物的可能。

A:Too early to say much. But the observations DO eliminate the idea that there was any artifact in Kepler data.

目前最新的光變曲線圖

————————————————————————————————————————

目前 http://arXiv.org 上有兩篇新的關於KIC 8462852的論文,

分別是:

KIC 8462852: Will the Trojans return in 2021?》Will the Trojans return in 2021?

PDF下載鏈接:https://arxiv.org/pdf/1705.08427.pdf

和《Tabetha"s Rings》Tabethaamp;amp;amp;amp;amp;amp;#x27;s Rings

PDF下載鏈接:https://arxiv.org/pdf/1705.08377.pdf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Jason Wright簡單評論了這兩篇論文。

作為業餘愛好者翻譯了一部分。


今天有兩篇關於這個話題的新論文。我還沒來得及審閱它們,但這裡是我的快評:

第一篇論文的作者是Ballesteros等人(該文已提交給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他們嘗試建模來解釋光度下降,模型是一個巨大的行星伴隨著環形系統和特洛伊小行星群。換句話說,他們的模型將許多東西放在距恆星6個天文單位的軌道上,這已經足夠遠而使得行星表面相當冷了。(譯註:木星距太陽5.2個天文單位,表面溫度最低平均?108.15°C)他們指出,開普勒D793事件中深度不對稱的光度下降發生在一個靜止周期的中途。他們把其他的下降事件和在行星同一軌道上前後60度的特洛伊小行星群相聯繫。

模型的一些優點:

  • 他們聲稱,他們可以用一個具有傾斜環系的巨型行星(有0.3個太陽半徑大!)的模型解釋開普勒D793事件,並且他們將在稍後的論文中做到這一點。
  • 他們有一套綜合模式來解釋光度下降: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剛開始觀察時就發現了領先的特洛伊小行星群,然後是開普勒D793事件出現的行星,然後是在其任務結束時的出現的尾隨的特洛伊小行星群。
  • 他們將2017年5月20日的事件歸因於這顆行星的二次日食,這肯定是草率添加的說法。他們預測:2017年5月20日的事件持續時間將不會比開普勒D793事件長(實際開普勒D793事件已經很長了),但他們說不超過2-4天。他們說,二次日食造成的光度下降深度可能會達到3%(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我注意到它也應該是消色差的,除非這顆行星的反射波長能力很強。
  • 他們強調,他們的模型只可能對常規的天體物理學有吸引力(雖然模型包含了0.3個太陽半徑的行星和一木星質量的小行星群,可能你對「常規」的理解會和他們的有所不同)。
  • 他們有一個非常好的圖表!

模型的一些缺點:

  • 這個模型需要許多小行星:作者實際上沒說具體需要多少顆,但數量肯定是巨大的:它們要超過一木星質量!我不清楚這樣的小行星群是如何穩定地與一顆真實的行星保持同軌的。木星之所以被特洛伊小行星群環繞的一部分原因是小行星群並不會干擾木星。那麼,你如何保持一木星質量的小行星群不塌陷或墜入這顆行星?還有,你在哪弄得到相當於一木星質量大小的石頭?!
  • 這個模型不能解釋Montet amp;amp;amp;amp;amp;amp; Simon and Schaefer觀察到的長期變暗。
  • 他們沒有面對紅外和毫米波的上限, 特別是Thompson等人提出的不超過百萬分之一的地球質量的塵埃高於160K(他們甚至沒有引用這些數據)。我認為,一個密度足夠到能在沿著某些視線(22%的光度下降!)使光學深度接近1的小行星群會產生一些嚴重的塵埃,環形系統也能產生嚴重的塵埃。
  • 他們需要有一種非常奇怪的行星才能在距恆星6個天文單位外造成可被檢測到的二次日食。他們聲稱球面反照率為0.34的行星將會做到這一點,但是我粗略計算表明這不可能「一個能完美反射有15個太陽半徑的環狀物在6個天文單位外攔截千分之一的恆星通量,光度下降深度不是3%」。如果真的發光,那麼應該有紅外,所以2017年5月20日的下降應該是很難看到藍移。(If it』s really emitted light then it should be pretty red, so the May 20, 2017 dip should be hard to see in the blue.)
  • 我認為光變曲線變暗的傾斜度太急劇了,而距恆星6個天文單位的物質移動相當緩慢。他們可以很容易地計算出這一點。

總之要感謝他們發表帶有具體預測的觀點

The second paper is by J. Katz. I』m glad to see this one in principle—Steinn and I suggested an object in the outer solar system could be responsible and hoped someone would work that out, and here』s a paper working it out! Weirdly, Katz cites us but don』t mention our suggestion. Anyway glad to see it.

This is a strange paper, though. There is no comment that it has been submitted to any journal to be refereed—it』s possible this is all we get. It』s called 「Tabetha』s Rings」—I don』t think I』ve ever seen just a modern astronomer』s first name in a paper title before. Katz refers to the star as 「Tabetha』s Star」 which is also strange (because the star needed another name, right?).

Katz suggests that a ringed object in the outer solar system c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dips…and not much else. Some of the implications are worked out, but some of the math seems wrong to me (he predicts that the dips will be visible every 365.25 days from earth, which ignores the orbital motion of that object). I kept expecting Katz to bring up the rings of asteroids but it never came up.

Anyway, I hope Katz develops this model further and describes things like the spectral and phot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dips his model implies, and discusses, for instance, the mass of the object hosting the rings (at least!). I』d really like to see a fleshed out version of this paper in the refereed literature

OK, the kids are off to school so time to get back to the disaster area that is my inbox…

————————————————————————————————————————

國外已經有人嘗試模擬遮擋物的形狀

經同意,引用 @一帆風順 的評論:

國外關於kic 8462852的網站reddit 上面有人問了和你一樣的問題,這個網站答主之前在另外一條回答下面提到過。然後得到的答覆是確實有人這麼做過了,然後這個是這個問題的網址If each shape has its own pattern of dimming, could we determine the shape of an object out of the light curve only? ? r/KIC8462852
國外的人做出的反推形狀嘗試 http://www.science20.com/indepth_analytics/blog/kic_8462852_models_that_fit_kepler_observations_quite_well-180403
以及這裡
http://imgur.com/a/6335i
還有一段嘗試模擬的youtube視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lDv7FspChA
但這都只是嘗試,都需要以後的觀測去證實這些假說

附b站視頻:

視頻封面(演示)KIC8462852 lightcurve simulation 480p (Andrey Plakhov)bilibili.com視頻


我是搬運工

2017年6月17日17時,持續小幅回升,現在與上一次的曲線明顯不同了。形狀又改變了嗎?

6月17日4時,又開始回升了?好吧,我表示要暈了

上面是2017年6月16日下午16點的,似乎沒有變化,感覺數據更新延遲了,下午再繼續更新

2017年6月16日6時
期待中的下降來啦!速度很快,不知道最終降幅會是多少?亦可賽艇!

這是2017年6月15日19點的,似乎開始上升了,不過根據上次的情況,小幅回升後應該有一次大的下降,期待下午的結果

以上是6月15日的曲線,亮度似乎開始恢復,後面的情況我們拭目以待!

評論區有兄弟提議建個群,我建了一個,掃碼加入,歡迎來討論!

群已經滿100人了,再加只能通過邀請方式,想進群的請加我微信:starrysky1980 註明參加塔比星討論群,我拉大家進群

把15年的曲線也發一下來對照


2017年9月24日

短期內應該不會有太多可靠的新消息了。大家可以移步

如何看待2017年9月疑似戴森球的塔比星(KIC 8462852)出現的新變化?

在我看來,關於KIC 8462852,它的爭議持續時間可能要以世紀為單位計算。

最後貼一段天文學舊事,引自《科學史15講》江曉原:

-----------------------------------------------------------------------------------------

古希臘阿利斯塔克(公元前315年——公元前230年)即已提出日心地動之說,但始終存在兩條重大反對理由——哥白尼1543的《天體運行論》也未能駁倒這兩條反對理由。

1,對地球公轉的質疑:觀測不到恆星的周年視差(地球如確實在繞日公轉,則從其橢圓軌道之此端運行至彼端,在此兩端觀測遠處恆星,方位應有所改變),這就無法證實地球是在繞日公轉。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中只能強調恆星非常遙遠,因而周年視差非常微小,無法觀測到。這在當時確實是事實。但要駁倒這條反對理由,只有將恆星周年視差觀測出來。

1728年終於通過觀測證實地球公轉。

2,對地球自轉的質疑:如果地球自轉,則垂直上拋物體的落地點應該偏西,而事實上並不如此。這也要等到17世紀伽利略闡明運動相對性原理以及有了速度的矢量合成之後才被駁倒。

1757年羅馬教廷取消了對哥白尼學說的禁令。

也就是說,1543的《天體運行論》發表時,反對哥白尼學說的理由還一條也未被駁倒,支持哥白尼學說的發現還一項也未被作出!

-----------------------------------------------------------------------------------------

2017年9月19日

2017年9月18日上線的論文《Optical Polarimetry of KIC 8462852 in May{August 2017》

[1709.06061] Optical Polarimetry of KIC 8462852 in May-August 2017

對KIC 8462852光線的極化特性的測量和分析。

塵埃散射應該會導致光出現顯著的極化異常,而幾何吸收體產生的光極化異常很低,幾乎不可能被觀測到。

要點:

1,跟其他參數類似的恆星相比,沒有發現KIC 8462852的光存在顯著的極化異常現象。

2,根據作者的模型,即使是數量相對適中的彗尾塵埃,也應當產生足以被觀測到的極化異常現象。因此本研究的結果降低了「彗星導致dip」的可能性。

2017年9月14日

2017年9月14日的更新所依據的消息來源,非同行評議期刊,請在閱讀時慎重。

要點:同一個dip,到底源於幾何吸收體還是塵埃?

(2017年9月21日:2個dip實際上都是發生於2017年5月12日的dip。我將同一個dip誤認為是不同日期的2個dip,特此道歉,並已更正。

但是,2位知乎大V對這個dip的成因有不同的解釋,這個是確鑿無疑的,有截圖為證。

因此本人決定,本答案之後的更新,只引用同行評議期刊的結論。)

1,2017年5月12日的dip——符合幾何吸收體的特徵?

再次謙虛引用 @天倉五 大神在《2017 年 5 月以來有哪些關於 KIC 8462852 疑似戴森球的最新消息?》下的答案,侵刪:

要點:符合幾何吸收體的特徵

2,2017年5月12日的dip——這個現象跟塵埃消光的效應一致

http://www.wherestheflux.com/single-post/2017/06/26/Dip-update-17n---dip2-and-data-update

公布的,2017年5月12日的「Elsie」dip的3波段觀測數據:

對於這個dip,謙虛引用另一位大神 @劉博洋 ,在問題《如何看待 KIC 8462852 在 2017 年(6 月中旬)的第二次變暗?》下邊,的回答,侵刪:

要點:這個現象跟塵埃消光的效應一致。

-------------------------------------------------------------

2017年9月9日09:05:00

鄭重道歉:之前答案中的2處嚴重錯誤

論文中還有其他有價值的內容,但鑒於我已經出現太多低級錯誤,請各位靜候其他專業答主的分析,或者親自閱讀論文。我的摘要內容僅供參考。

錯誤1:

之前答案中寫的是「對KIC 8462852短期光變現象的觀測」,後來發現這是個錯誤。

2015年10月到2016年12月的論文數據區間內,沒有發現KIC 8462852的短期光變。

事實上,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對短期光變的最後數據記錄於2013年4月17日結束,而地面望遠鏡觀測到的第一次短期光變發生於2017年5月

錯誤2:

之前答案中原文是:(如無特別解釋,「奧爾特雲」一律指KIC 8462852恆星的奧爾特雲)

但是論文中的原話是「Oort Cloud of the Sun」,因此「奧爾特雲」就是指太陽系奧爾特雲。

整個答案中的對應部分已經全部更正。


2017年9月12日12:18:56

2017年8月25日上線的論文:《WHERE IS THE FLUX GOING THE LONG-TERM PHOTOMETRIC VARIABILITY OF BOYAJIAN』S STAR》

[1708.07822] Where Is the Flux Going? The Long-Term Photometric Variability of Boyajian"s Star

該論文中,天文學家分析了對KIC 8462852 的,從2006年到2017年的地面可見光波段觀測數據,要點如下:

1,KIC 8462852在這段時間的可見光波段亮度並非單調下降

可見光波段亮度並非單調下降。

可見光波段亮度並非單調下降。(如果這個發現沒問題,那麼僅此一條就可以推翻所有建立在亮度單調下降上的假定)

具體地,2006年有一次疑似變亮,2009-2013年持續變暗(跟開普勒數據吻合),2014年有一次可靠的變亮(開普勒已經停止對KIC的觀測,沒有收集到數據),然後就是持續的變暗(多個研究團隊獨立證實)。

非常遺憾的是,2014年-2015年之間發生的變亮,地面望遠鏡沒有採集到多少觀測數據,因此無法確定變亮過程的起始時間和具體過程。能確定的是:1)變亮確實是發生了;2)整個變亮過程發生在一個不超過200天的時間區間內。(奇異的是,已經發現的第1次和第2次「快速變暗」,也都發生在不超過200天的時間區間內。)

2,同一時間段內,地面觀測發現的變暗速率是開普勒觀測到的變暗速率的2倍。考慮到開普勒的觀測波段比地面觀測更偏靠近紅外波段,因此這很可能意味著紅外波段的變暗速度更低(跟《Extinction and the Dimming of KIC 8462852》的觀測結果一致)。恆星溫度的變化,或者恆星光線通過塵埃雲,都可以讓觀測到的恆星光更偏紅。

2,「吞噬行星」假說變得更加站不住腳,因為根據該假說,KIC 8462852的亮度幾乎不可能在持續變暗之後再次變亮。

3,用恆星自身活動來解釋KIC 8462852的亮度變化也很困難,因為它的亮度變化幅度實在太大,太罕見。

4,恆星際物質也許可以非常勉強地解釋長期亮度變化(然並卵,這個假定跟《Extinction and the Dimming of KIC 8462852》的觀測事實矛盾)

5,研究團隊直接在摘要中承認:目前所有的模型都難以解釋這顆恆星的長期變暗現象,(沒有強行給出一個解釋。)

2017年9月6日08:03:06

業餘愛好者論文搬運+一點個人評論

2017年9月1日上線的論文《Extinction and the Dimming of KIC 8462852》。論文的目的是根據光譜數據,分析 KIC 8462852恆星長期持續變暗現象的可能原因(本文幾乎沒有涉及短期光變)

[1708.07556v2] Extinction and the Dimming of KIC 8462852

作者包括Tabetha Boyajian。

論文分析了2015年10月到2016年12月,對KIC 8462852 從紫外線到中紅外波段的觀測數據。

要點:

1,從2015年10月到2016年12月,KIC 8462852仍然在持續變暗

2,紅外波段的變暗速率,顯著低於紫外波段的變暗速率。這種光譜特性意味著,KIC 8462852發出的光穿過了一片塵埃雲,然後才被地球觀測到。

3,基於對光譜特徵的其他分析,文章認為,該塵埃雲是星際塵埃雲的可能性不大,而更可能是恆星系內部的塵埃雲。

4,本次研究的一個重要新發現是:恆星的長期亮度曲線出現分段下降特性,即開普勒觀測數據中曾經出現過的「緩暗——速暗——緩暗」特性,再一次出現在本次研究的數據中。

2016年Montet等人論文中,開普勒觀測到的「緩暗——速暗——緩暗」特性示意圖,「速暗」開始於2012年1月7日左右

(註:根據Montet等人2016年的論文,截止2013年5月,在開普勒長期觀測的恆星中,有不超過1%的恆星出現跟KIC幅度相似的長期變暗,但是出現如此劇烈的「速暗」的,只有KIC 8462852。此外,截止2013年5月,KIC 8462852的亮度變化總幅度,也超過了任何一顆被開普勒長期觀測的恆星。開普勒長期觀測的主序星超過145,000顆)

非常遺憾的是,由於太陽擋在地球和KIC 8462852恆星之間的時候無法進行觀測,因此本次研究的觀測數據存在缺失(從2016年1月9日2016年6月10日),而「速暗」部分,剛好在缺失數據中

不過,通過對比數據缺失之前和之後的恆星亮度,文章還是確定,本次研究中,「速暗」過程確實存在:在150天的數據缺失時間段內,恆星亮度的下降速率(已經通過換算,和開普勒數據可比)為1.4±0.3%。這個速率跟開普勒觀測到的,從2012年2月開始的200天時間內,亮度下降2%的「速降」比較接近。

2012年2月的第一次「速暗」到2016年1月9日間隔約1400天(注意這個數字,後面我會在個人補充中談它的意義)。

5,文章結論:

5.1 之前有學者認為,KIC 8462852恆星長期變暗的原因,是因為該恆星吞噬了其他大質量天體(然後留下了塵埃雲,產生了紅外-紫外變暗速率差異),正在釋放能量。然而,該文章認為,這種「吞噬行星」的假說很難解釋為什麼2012年看到的「速暗」現象,會在2016年第二次出現(根據我對「吞噬行星」假設的理解,如果以太陽系做比喻,為了產生2次「速暗」,必須讓水星和金星以4年為間隔相繼墜入太陽)。

5.2 文章提出的新假說是,「太陽系奧爾特雲塵埃團是該恆星亮度緩慢降低的最可能解釋」。

5.3 不過結論中也承認,這個假說仍然存在顯著漏洞。

理由:太陽系奧爾特雲塵埃團若真的存在,其繞太陽的公轉周期將介於10萬-1千萬年之間,而開普勒任務開始到今天不到10年,因此該塵埃團相對於太陽幾乎沒有運動

那麼,地球上觀測到的光變曲線,主要取決於地球以1年為周期的公轉造成的相對位置變化(Earth"s parallactic motion)。因此,如果太陽系奧爾特雲塵埃團製造了長期變暗,那麼亮度曲線的形態特徵,應該以1年為周期重複出現——這顯然沒有得到觀測數據的支持。

個人補充,非文章內容:

1,這篇論文結論中的解釋實在讓人覺得牽強,好像是「無法用已知自然現象解釋數據,也要硬造一個」。

2,如果把本文章的長期變暗現象和之前關於短期光變的觀測結果綜合起來分析,有更出人意料的結果。

在此謙虛引用 @天倉五 大神對問題「2017 年 5 月以來有哪些關於 KIC 8462852 疑似戴森球的最新消息?」的答案中的文字和圖片,侵刪:

「(2017年5月19日-21日)的亮度下降和上升的變化過程,與開普勒望遠鏡在4年前探測到的那次亮度變化基本上符合。」

回到長期變暗現象上。前面提到過,第一次「速暗」起始日期為2012年1月7日左右,而第二次「速暗」發生在2016年1月9日2016年6月10日之間。

而2016年1月9日 - 2012年1月7日 = 1463天(3.83年)

2016年6月10日 - 2012年1月7日 = 1616天(4.43年)

也就是說,有理由假定,兩次長期變暗「速暗」的間隔,也是4年。

如果這個假定正確,那麼長期變暗「速變」現象和短期光變現象具有相同的間隔,這種現象如何用已知的自然機制來解釋?是純屬巧合,還是背後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KIC 8462852 - Wikipedia

補充高票答案

As of 19 May 2017, a new dip in luminosity has been detected. Additional observations are being coordinated. The Fairborn Observatory in Arizona notified fellow watchers that the star was 3% dimmer. Several observatories, including the Keck telescopes and amateur observatories, are watching and taking spectra of the star.

現在包括凱克望遠鏡(凱克望遠鏡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之一,口徑10米)在內的眾多天文台都正在觀測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YpIGZS8nJcamp;amp;feature=youtu.beamp;amp;t=3m20s Tabby"s Star is dimming right now (archived video of chat with Jason Wright)
  2. http://www.astronomerstelegram.org/?read=10405 A Drop in Optical Flux from Boyajian"s Star
  3. https://angelrls.wordpress.com/2017/05/20/mysterious-tabbys-star-dims-again-observations-needed/ Mysterious Tabby』s Star dims again: observations needed

今天跟來蝸殼講課的毛淑德老師聊了一下這件事兒,他個人傾向於認為是一個高離心率軌道的行星被主星潮汐力撕碎,碎片擴散開來造成奇特的光變曲線→_→這種解釋也是目前最靠譜的解釋

順便介紹一下毛老師,他目前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的研究員、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員、曼徹斯特大學教授,本科畢業於蝸殼。他在天體物理學研究中貢獻頗多,1991他年提出用微引力透鏡(Microlensing)方法探測系外行星,目前已經成為了國際天文學界公認的幾種方法之一(常見的還有掩食法、徑向速度法等),1998年他和合作者提出了被學界廣泛承認的盤星系形成的理論模型。一言以蔽之,就是國內在星系形成和系外行星發現兩大領域都很牛逼的大佬。

————————————————————————————————————————

嘛,不要過度解讀辣,我之前說彗星假說最靠譜,貌似是我搞錯了,後續研究也提出了其它的模型,需要我們一個一個去排除,最後才能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

所以還不一定是戴森球喲~

————————————————————————————————————————

瀉藥……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特意翻牆上了一下推特……

然後就被嚇到了……

翻譯一下:

很顯然,沒有氫、鈉和鈣。看起來也不像是氣體。這說明截至目前(9小時前),光譜學觀測手段已經完全排除掉了彗星群和星際氣體的可能性。

我的天?

據說彗星群是最靠譜的astrophysical的假說……

聲明一下,截圖不是我截的……圖片來源:https://twitter.com/MPaigeFleming/status/866128812177752064


在蹭熱度的知乎科學家們都基本忘了這件事的時候,一千年前的tabby人開始了斜率最大的秀肌肉表演。

2017.9.15 更新: 最近這波短期的 dimming 已經恢復了,注意下圖有意思的對稱現象

ps:我是看熱鬧的。

參考1 參考2 參考3


今天上午看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解釋:

這個模型建立在一個0.3主星半徑(半徑,注意是半徑,是木星4.7倍,巨大!都快趕上太陽一半了),帶有土星那種大型行星環的超大行星基礎上。

可以看到這顆行星和它的超大特洛伊小行星群(特洛依群小行星指的是和這顆行星公用軌道,穩定在前後60度拉格朗日點的小行星)造成了KIC8462852的奇怪光譜曲線。

模擬得到的軌道周期大約是12年、6個天文單位,在這個模型下今年的光譜下降可以解釋為行星通過恆星後背產生的二次日食(也就是上圖後方的下降沿),這個模型預測在2021年年初左邊的特洛伊小行星群會遮掩恆星,造成新的下降。

但這個解釋也有問題,首先David Kipping在推特上也說4.7倍木星半徑對於一顆行星來說實在是太大了,都可以說是褐矮星了,這種行星在紅外波段會很容易觀察到。此外這個模型建立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內沒有大的亮度下降上,如果KIC8462852再有和兩年前那樣再有大的下降,那麼這個模型就不成立了(我希望再次出現下降!!!)。

話說回來對於類似小行星群的碎片造成了KIC8462852的下降這個說法大佬們似乎是比較認同的,至於這些碎片到底是特洛伊小行星?彗星?行星碎片?抑或是一期完工的戴森球?那就不知道了。

貼一個國外去年9月的遮掩物形狀逆推,這種推測還是不少的,這個也是吸積盤碎片狀的假設。

Boyajian(發現者)的TED演講更有意思,還說沒準是外星球星球大戰把行星炸碎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ypAjPp6eps

有些同學可能覺得這種假設很牽強沒有意義,但正是擁有想像力才讓我們發展到了現在。今天這個假設我真覺得非常厲害,從目前我們理解的自然現象出發,推導出了一種兩年來我們從來沒想過的有趣的行星結構。至於戴森球,從Boyajian等人的演講中可以看到,這些科研工作者也無比希望這就是一個戴森球,不然他們也不會祭出凱克望遠鏡等大殺器希望得到更多的數據,畢竟只有排除一個個假設,那麼才能接近真相。

最後對於戴森球,這個問題下很多人都認為戴森球是很愚蠢不科學的方案,但大多數人反駁的理由我並不認同。尼古拉·卡爾達肖夫將文明分成三類:

「Ⅰ型文明」指的是能夠利用行星本身所擁有的能量(包括其本身擁有的能量及所在恆星系中恆星賦予 的能量)規模的文明。

「Ⅱ型文明」則是指能夠將能夠利用恆星系內恆星的能量。

「Ⅲ型文明」則能夠利用整個星系所提供的能量。

很多人錯誤估計了我們進入Ⅱ型文明的時間,Ⅱ型文明應該遠遠在人類殖民整個太陽系以後,即使已經殖民附近數十光年的也不一定就能進入Ⅱ型文明。拿大家都在講的三體來說,即使故事中的三體星人,它們也沒有建造戴森球的能力。

地球接收到太陽的能量為1.74×10^17W,而太陽的質量佔到了這個太陽系質量的99.86%,其輸出的功率約為3.86×10^26W。

我們都聽過月球上的100萬噸的氦三儲量足夠人類消費一萬年,然而回首我們的發展,100年來我們的能源消耗增加了不止100倍,現在人類僅僅是0.7級文明,當我們達到「Ⅰ型文明」,我們的能耗還要增加1000倍,那時候月球就只能提供人類約10年的能量消費,要是再繼續發展呢?

恐怕拆掉木星都不夠,那時候,把目標瞄上佔到了這個太陽系質量的99.86%的太陽是合理的推測,因為,只有恆星級的能源,才能滿足Ⅱ型文明的能耗。

所有類似星環城,開採木星,太陽小型發電站的設想都是Ⅰ型文明,因為僅僅這些資源足夠他們用了。人類進入Ⅱ型文明的時間遠比我們想的遙遠,而戴森球是我們能想到的利用恆星的最簡單粗暴的方法,把它包起來,當做一個巨型的核聚變反應堆,吸收它所有的輸出。至於怎麼包,包完了是把這些能量拿來造反物質?蟲洞?……Ⅱ型文明的科技無法想像。

黑暗森林法則是我看過費米悖論解釋最棒的一種,但僅僅是一個假設,要知道一個文明如果能建造戴森球,銀河系中的恆星逐漸變暗最後消失了一顆,那本身就是一個對於銀河系這裡有文明的宣告,那麼一個已經發展到可以殖民數十光年的文明敢這麼造,又意味著什麼?這就是後話了。

反正不會是因為他們蠢,就像這次的天文學家們一樣,好多我們自己想到的假設,他們也早想到了,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天文學話題下好多有意思的話題都被皇帝金鋤頭、人類看螞蟻的回答覆蓋了,沒得看腦洞的我還是蠻喪氣的。


//---------------------------------------------------------------------------------------------------------------------//

這個模型肯定是有很多不足的,一天內就受到了大家的廣泛討論,下面篇網頁做了一個優缺點的總結。

Two New Tabby』s Star Papers

主要問題有這幾個

1.此模型需要的特洛伊小行星數量太多,雖然不能直觀估計,但這個數量碎片的總和質量可能會超過木星,首先這麼多碎片能不能穩定待在拉格朗日點就是個問題,其次就算能穩定呆住,那麼哪來的這麼多碎片???

2.評論里 @一帆風順 提到的,沒法解釋恆星持續變暗的現象。

3.從紅外譜以及 Thompson 的毫米波波觀測結果來看不傾向於這顆恆星有大量的塵埃物質,但是如果有那麼多小行星,沒有塵埃似乎說不過去?

4.評論也提到了 @等待風乾的琥珀 ,一顆行星,在6AU的距離反射3%的母星亮度?這是不是太恐怖了,上文的作者也對此提出了質疑,認為不論從反照率還是光譜都有待商榷。

5.一些下降太陡峭,6AU距離的遮掩應該顯得較為緩慢。

此外如此大質量行星對母星也應該能產生足夠了擾動了吧?

最後答主只是一個關注KIC8462852的吃瓜群眾,對天文學專業性的東西了解不足,不知道為啥贊上去了...很怕因為一些概念的錯誤理解誤導了大家,所以如果哪裡不對各位大佬一定要告訴我啊 _( :з」∠)_


科幻小說可以大膽天馬行空,但實際上的科學可能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樂觀。而理性分析的話,戴森球可能是超大規模化利用一個太陽系能量和物質最佳手段了。

如果一個文明能夠充分利用其太陽系的物質能源的話,那麼沒有理由不去利用占太陽系99%質量和能量的恆星(太陽),而僅僅盯著佔1%質量的各個行星。

不管是什麼文明,其發展可以穩步,可以突進,但是文明的邏輯就是先易後難,先近後遠。因為文明的第一要務就是生存和發展。那麼就沒有捨近求遠,舍易取難的道理。

文明發展的兩大要素,物質和能量。物質的話,由易而難的話,肯定是先利用自己母行星,再是周邊固體液體行星,物質有一個特性,就是如果不將其做為能源的話,是可以循環使用的。所以即使只佔整個太陽系1%的行星,可能也是足夠用的。(可能都遠遠用不到這麼多,也許只要0.01%就夠了)

但是能源呢?占質量1%的行星,絕大部分是不能做為能源來用的。而在整個宇宙尺度來說,恆星核聚變產生的光熱,是最充足豐富的。所以是沒有理由不盯上太陽的。

即使以我們自己的太陽係為例,即使我們掌握了核聚變,除開太陽之外,我們能利用的能量相比太陽而言,也是微不足道的。那麼,在利用核聚變的同時,想辦法再從太陽直接獲取能量,不是很自然的事么?要知道,核聚變你也得能量轉變成熱,光,電,磁,才能使用。太陽是個天然的巨型可控核聚變體,哪怕轉化效率低,但是體量巨大啊,大了好幾個數量級啊。

如果文明依然是以個體存在的話,那麼也許這個文明有70萬億人,單個個體需要的物質能源比人類要多1000倍,他們需要的物質,能量是當今人類的1000萬倍,那麼,也只有利用太陽才能獲取如此多的能量了。

所以別以為戴森球很low,在這麼大規模的尺度下,也只有利用太陽能,才不會有能源危機。


科學家的各種研究,各種猜測,各種套模型,都只是想用目前已知的知識去解釋這是一種天文現象,換種方式就是去排除一切這是一件人造物體的證據。大家都希望有機會真正發現外星人,當然得謹慎的去判斷,相信等到所有天文現象都解釋不了的話,說不定就真的只能往外星人方面去想了,當然我也覺得這不是啥好消息…

就好像有人敲門,一般都是有人敲或者有什麼東西蹭到。可是當你發現外面沒有人,監控也沒看出什麼異常,打電話叫物管上來看也找不出原因,《走近科學》劇組也給不出說法,還特么的敲出規律和節奏出來,那這時候你心裡會想這真是活他媽見鬼了!


現在又光變了,並且光譜分析基本排除了彗星群假說,看上去越來越有意思了。
個人不負責任地提一下,我想知道光譜分析有沒有碳/硅元素的消息,畢竟按照人類現在的技術可以想像出來碳納米管製成的太陽帆穩定的戴森雲…


啊啊啊~~知乎小透明首個過百贊。更幾張戴森球的想像圖。

侵刪。
不過現在也不能排除是彗星群或者是塵埃團的因素。但是如此規模的光譜下降,今年剛開始就達到了3%的下降,以往的周期會達到100天左右。
而且在上一次觀測中,在下降周期內,從之前0.34%/年的變暗率加速至2.5%/年,而後降至常速,如此非線性的迅速變暗,在整個宇宙中都是可以算是唯一的。所以才會猜測為Ⅱ型文明戴森球建設完成。
宇宙之大,我仍然是希望人類不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
---分----割----線-----
以下為原答案。
美國亞利桑那州費爾本天文台證實,截止2017.5.19,塔比星的光度在短短几天內已突然變暗3%,與此前它曾發生的光變事件一樣,無法用普通的恆星行為來解釋。科學家已呼籲全世界的望遠鏡儘快把鏡頭轉向塔比星,希望用更多的數據來揭示塔比星光變背後的秘密。


duang~ 戴森球在未知的遠方建成


新一輪變暗開始了啦!!

6.16 15日亮度暫時回升後,6.16重新開始下降,降幅達到2%!


6.14下午:亮度下降1%後,好像有回升的趨勢。

6.13:亮度降低1%

鏈接:KIC 846


我是搬運工,數據源:TabbyStarObsns

一個壞消息,由於季風的到來,原博主Bruce Gary要關掉觀測站以避免雷擊帶來的破壞,所以日更停止。(然而他還在持續觀察)

截至2017-06-30 06UT (2017-06-30 14 GMT+8)的數據:

作者提到,20號之後作者這邊的數據和撒切爾天文台數據出現了一些差異,作者這邊的數據出現了短時變化現象。作者會繼續觀察以驗證這個短時變化的真偽。

截至2017-06-24 06UT (2017-06-24 14 GMT+8)的數據:

截至2017-06-23 07UT (2017-06-23 15 GMT+8)的數據:

搬運工覺得略感失望地搖了搖頭,這把光度跌的還沒萬達多

2017-06-22 UT 由於有雲未觀測,大家洗洗睡吧

截至2017-06-21 22UT (2017-06-22 06 GMT+8)的數據:

截至2017-06-21的數據:

有人提出6月16日以來的這個兩段光變過程是d1540光變過程的小型化翻版云云,詳見原文。


據說是一顆像土星那樣的行星繞恆星運動,星環周期性的掩星

感謝 @chivliu 的糾錯


7月2日更新:

The dip depth varies with wavelength,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ust explanation.

The color data also seems to push away the already remote possibility of alien civilization.

sour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jbs4ShcI4k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jbs4ShcI4k

6月25日:

朋友,這次的hype是時候落幕了。

Suppose it is determined that dip depth varies with wavelength. Dust clouds would provide a ready explanation for such a finding. In addition,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could be modeled since the wavelength where fade depth changes occur would indicate the wavelength where the transition between Mie scattering and Rayleigh scattering occurs, which in turn would indicate the typical circumference of the dust.

I predict that in a matter of months the level of interest in
KIC846 by the general public will plummet to zero! This will happen when
the professional astronomers present evidence that the fading events
are produced by dust clouds, not alien mega-structures.
The hit
rate for my KIC846 web pages, which is currently about once a minute,
will return to the once a month level, just as they were for the 1.5
years before May 19 of this year.

I have experience with the fickleness of such things based on my 2013
observations of Comet ISON - that so-called "Comet of the Century." NASA
bought into that terminology, possibly because it garnered public
interest in a project that NASA had funded. I was the first to dampen
enthusiasm when I made the first "recovery" observation after a
2.5-month hiatus of imaging (due to the sun being close to the line of
sight) as the comet was making its approach, and I stated that the comet
was about a magnitude fainter than models were predicting, and it might
disappoint during the rest of it"s approach to perihelion. NASA
continued to hype the comet, and I attracted a fan club of cynics who
trusted my assessments and almost daily updates more than those by the
professionals. Some unscrupulous web hucksters took pictures from my web
site for posting on theirs with hyper-hysteric interpretations; one
posted a picture I had enhanced to show a forward jet and on his web
site he claimed to show a UFO flying in formation ahead of the comet. As
perihelion grew closer, and the comet"s brightness fluctuated at below
expectations, and as my web page hits grew to ever higher levels, and as
experts were quoting my kill-joy assessments, Discovery Channel
scheduled an interview with me at my observatory to coincide with
perihelion passage. The sun"s heat was too much for the comet, and it
disintegrated and sublimated to nothing during closest approach; public
interest immediately plummeted to zero and the the Discovery Channel
interview was canceled. My web page hits went to nothing, and my life
returned to normal. But I was wiser, for I finally understood the
fickleness of public interest in things scientific.
I predict that by the end August KIC846 will join the "Hype of the
Century Club" for being "the alien mega-structure that wasn"t."

Bruce Gary, Hereford Arizona Observatory

TabbyStarObsns


推薦閱讀:

用頂級(專業)天文望遠鏡觀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哈勃望遠鏡 3D》中 8 分 50 秒開始拍攝的深入星雲內部的鏡頭是真的還是電腦製作的?
電影《星際穿越》中那個擁有滔天巨浪的星球是否可能真實存在?
朱諾號作為一個無人探測器,也要走偏心率極大的極地軌道,是否說明在未來載人抵近探測木星輻射問題難以解決?
為什麼小行星通常落在人跡罕至的地區?

TAG:物理學 | 天文學 | 宇宙 | 戴森球 | KIC 8462852(塔比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