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寫科普的原因是什麼?
有前輩說是為了(1)利益回報(2)成就感。但我覺得這些寫科普並不能夠給我啊。如果需要利益回報,諮詢留學都比科普多,還輕鬆;如果要成就感,有什麼比發表更好更多的論文更有成就感呢?
那為什麼要花時間寫科普呢?
我以為這是一種義務。科學研究大多來自於公民的稅收,告訴tax payer我們做了什麼難道不是一個應該有的回饋么?當然中國tax payer並沒有給我的研究有任何資助,但總的來說這也是一種service。同時,寫點東西對我來說這已經成為一種娛樂,平時工作累了,換換腦子,最大的損失無非就是少出去玩兒罷了。
但也有很多前輩(像是導師、師兄師姐)也都在勸我不要再寫科普了,一方面浪費了去深入研究、閱讀其他領域文章的時間,另一方面,以後申請faculty也會被認為是不務正業。
那科普一定得是一個被分割出去的職業嗎?這樣的public engagement難道不會幫學校有更好的名聲和幫助嗎?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出現?
可能更好的問題是,對於自身的職業發展來說,科研人員應該寫科普嗎?
我專業是海洋生物,有一天跟老師去海邊,在一個海邊小小的瀉湖裡看到一個大叔在毒魚,拿著一個瓢從桶里舀出藥水灑到水面,剛灑完幾十秒魚就翻肚皮了,拇指大的小魚也漂上來了。走近看到大叔有一袋白色藥丸,老師見過類似的藥丸,覺得是氰化物(從未也無法確定,喜歡拿這個找茬的左轉好走不送)。我和老師用本地話跟他說毒魚危害很大,不僅魚海裡面的其他東西也都死光了。我們試圖阻止他但並沒有成功,最後我們試圖把幾隻暈頭轉向的魚放離瀉湖,被很兇狠地咒罵了,並拿著瓢威脅要潑我們藥水,不得以我們離開了。
以前一直覺得海洋環保主要的敵人是向海里排放污水的化工廠,肆意傾倒垃圾的人類,在我的印象里漁民,至少我們家那邊的漁民,是深諳 靠海吃海,吃海也要適當適度地吃 的道理。但那天的事讓我難過了很久,讓我覺得更加難過的是 老師只是腳泡在瀉湖旁邊的水域,回來貌似有點中毒,頭暈,而且腳上皮膚都綠了。而原本我們要去那邊的目的之一是要找海綿,之前來過一次見到礁石附著生長了很多海綿,而現在蕩然無存。還有這樣毒出來的魚居然還要賣到市場,被放到餐桌上。
幾顆白色藥丸,對環境的危害卻難以估計。很多時候環保人士努力做的生態保護,卻很容易因為一兩個人的愚昧和自私而輕易地毀掉,面對這樣肆意破壞環境生態的行為,我們能做的卻很少很少。 我只是在想,在知乎上答題,可能有時候只有幾十個贊,有時候可能更多,但能會被幾百幾千所閱讀,讓閱讀者知道什麼樣的事會對環境產生很大影響,我們能做什麼樣的小事去改變這樣的現狀,讓閱讀者去影響更多的人,似乎這就是我力所能及可以做的事了。
關於評論的一些問題,一個學長幫我回答了:大三那年暑假去實習,我們全班總計遇到8例死亡病例
特么裡頭有5例都讓我給撞上了
我每值一個班,都會死上一個人
簡直黑得發紫
還記得第一次參與搶救
胸外按壓,每分鐘按壓100次,剁剁剁像打樁一樣
心電監護儀上隨著我的節奏抖出一個個的小起伏
可是我動作一停,就沒了
咬咬牙,我接著按
老總一聲令下,我滿懷希望地停手,抬頭看心電
又平了
於是我只好一直按
按了一個多小時
按到手掌從痛到麻到沒感覺
按到手底下這具肉體越來越冰涼
師兄過來拍拍肩,小聲說
別按了 可以了 家屬都放棄了
我只記得眼鏡上全是汗,看不清師兄
白大褂被汗打濕後糊在了背上,冰冰涼一大坨
配合著家屬在病房外走廊上徹夜的哭聲
當時就覺得病房的空調特別特別冷
幼小的心靈遭到了巨大的打擊
那晚沒睡,特別傷感
雖然我壓根兒也不認識那死掉的小夥子
但那是我第一次親眼目睹人死去的整個過程
第一次直觀感受到
喔 原來人真的是會死的
然後就是覺得自己好沒用
除了一直做按壓 安慰一下家屬之外 毛用都沒有
那時候,我特別熱血地決定
學好醫術,將來好救人
轉眼好幾年過去了
臨床能力見長,學識漸深
可當年的熱血卻冷了一半
因為我發現
光想著治病這件事,好比望山跑死馬
從客觀規律上來說,病就是永遠治不完的
現在的醫療環境下,醫生好比是洪水下游的打撈員
民眾怪醫生工作不力,大筆錢砸下去,撈上來的要不已經掛了,要不也半死不活
醫院怨民眾不尊重事實規律,不體恤醫生已經累成狗了
糾結在這一個點上,就是一個死循環
為什麼寫科普
一開始也許只是因為開心有趣吧
可到後面,我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改變方式
社會是很暴躁,醫患矛盾是不太好
但我輩與其自怨自艾、抱怨發泄
不如身體力行地去改變一些東西
科普,令我覺得,自己在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 (=?ω?)? Hi~ ——————
搜索並關注 微信公眾號:原味老朱
...多年以後,當你搓洗假牙時,準會想起認識老朱的那個遙遠午後。
對我來說,寫科普純粹就是一種愛好。
記得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父親給我看了一本書,叫做《電波世界》。這本書講得淺顯易懂,大體上了解了無線電的最基礎知識。
上了中學,班上幾位有收音機的男生特別顯擺。我們那個時代,半導體收音機可是個稀罕物件。羨慕妒忌恨之餘,決定自己來做一台收音機。
到了電子元件市場,櫃檯上都有現成的小包裝,價格大約15元錢左右。對我來說,這是一筆大錢。利用學校組織的撿廢品勤工儉學的機會,給自己湊足了近二十元錢,買了來複式晶體管收音機的全套散件,還有電烙鐵和焊錫,又到樂器商店買來松香,回家後立即開始製作。花了兩個晚上,裝配完收音機。當接通電池的一瞬間,我聽見了收音機喇叭發出選台的嘯叫聲。調節可變電容後,聽到了清晰的廣播聲,那個高興呀,狠狠地大吼了幾聲,恨不得讓大家都來聽我的收音機廣播。
第二天,在班級上自然我就成了大家羨慕的對象,著實過了一把英雄癮。
不久後,又自己裝配了一台黑白電視,還用舊示波器改造成一台電視機。這些事,在現在看來真有點不可思議,但當時可是最時髦的事情。
從此,愛上了電氣,夢想日後要當一位電氣工程師。
終於,在走進職場若干年後,我實現了這個少時的夢想。
在國企(一家有3萬員工的國企)工作時,在上班的班車上遇見一位儀錶班的班長,他和我談到了困擾他們的一件技術難題。到了單位,我和他一同來到現場,原來是一台損壞的400kW的大功率交流恆壓恆流溫度控制電源,打開故障設備,複雜的電路板出現在眼前。班長告訴我能換的元件都換了,甚至包括晶閘管,但還是不能工作。我一邊看圖紙,一邊思索它的工作原理,最後判斷是一隻運放的電容器出現故障。班長搖頭說不絕可能,不願意更換。我告訴他,試試看吧,接著離開現場回到我的辦公室。
過了一會兒電話鈴響了,電話一接通就聽見班長大聲地嚷叫著,設備正常了,原來就是這隻電容擊穿了。那份高興勁,連我聽了也有一份感動。
從此,我又多了兩項份外的工作。第一是給電工們和儀錶工們上技術課。課上了整整一年,教材自編,內容涵蓋與工作有關的科普知識、電氣和電路理論知識和技術知識。課上的還不錯。接著又給青年技工們上其它的專業技能課,直到我離開公司來到ABB。
下面這張圖是百度上的,我當時比畫面上的老師年輕很多,甚至比聽眾更年輕,所以上課時大家隨意得很,可以隨時提問。不過,大家的學習成績可是不含糊。考試成績與獎金掛鉤,大家都非常認真。
第二居然是修電器。單位同事和友人們家裡的電器壞了,例如電視、收錄機等等,都拿來找我,推都推不掉。這件事可真是麻煩,拒絕不行,接受吧自己還忙得要命,真讓人兩難。怎麼辦?
解決辦法是:手邊有高頻函數發生器,有寬頻雙蹤示波器,有穩壓電源,有數字記錄儀,當然還有N台較好的萬用表以及大量的電阻電容等元器件。把這些設備都用上,很容易發現問題在哪,十幾分鐘的功夫,一般就能發現故障點。能修就修,不能修就說明原因,讓他們拿走。這種方法的前提是:一定要對這些電路原理十分清晰明白才行。就這樣,一般都能修好。
最有趣的是:廠長是某著名高校的高材生,居然也對修理家用電器感興趣。廠長領導著這數萬人的企業,在工作之餘,還找我來切磋電視機的原理問題。由於廠長工作太忙,這種交流沒進行幾次就停止了,但友誼卻深深地紮根在雙方的心底。
由於需要大量閱讀資料的原因,我發現,現有的書籍,特別是科普書籍,很難滿足實際需求。漸漸地,萌生了寫科普書的念頭。
有次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遇見一位研究員,他正在給學生們講解有關太陽的知識。我聽他講解完後,並留下了他的電話。到了書店買了他寫的書,記得書名是《太陽》,認真地看完了這本書。接著和他探討起寫科普的事,他談到了寫作的艱辛和困惑,當然還有他的收穫。我聽完十分感動,深有體會。
在ABB從事於技術工作。每每出差就我一個人,對方往往由總工帶領,一大堆人和我一起討論設計方案,審核設計圖紙。會議結束後,對方常希望我能給他們講解一些相關的ABB電氣技術。於是,我在出差前,專門準備了一些有針對性的科普PPT,效果還不錯。
不過,我也有被他們給問倒過。那是在大亞灣核電站,一位核工業部的研究員問我開關設備在地震時的共振頻率,我還真不知道。後來只好回來後查閱型式試驗報告再反饋給他。
這種共振屬於機械性的,但它又與電動作用力有關。顯見,這是一個很綜合的問題。也由此可見,電氣知識其實是很綜合的,它既有電氣自身的,也有物理的、化學的、機械的,甚至還有氣候、環境和地域人文知識等等。
為了查資料,看的各類專業書籍自然就多了,而看過的科普資料就更多了。如此一來,我越來越喜歡動手寫科普文章。
真正寫科普居然是在電氣網站上,就是旺點電氣網站。我在旺點電氣網的技術探討版塊擔任版主,寫了大量的科普帖子,並獲得了好評。可惜,旺點電氣網站現在卻十分不景氣,目前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網友斷層。也因此,我來到了知乎。
雖然如此,我寫科普的熱情卻被激發起來。每天工作之餘,總喜歡寫點東西,給自己解解悶。
尤其是用文言文來寫科普若干段落,感覺十分獨特,視覺效果也很好,很有意思。
寫科普和寫論文差別極大,與寫書的差別也很大。科普文章中強調的是科學普及,文筆要有吸引力,內容要廣泛,但不能過於深奧。要能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目前我的寫作還無法實現這一點,這是我寫作科普作品的弱項,估計中學生看我寫的東西應當會十分吃力。這還有待於進一步優化。
寫科普文章,作者要有較廣的知識面,要有一定的閱歷。這一點恰好是我的強項。
我最佩服的科普作家有兩類,一類是科學大師,例如霍金和愛因斯坦等等,他們的科普文章讓人看了感到十分有趣,且收穫巨大;第二類就是職高教材的編寫者,他們寫教材的本事了得,能把如此複雜的事情用非常淺顯的文字表達出來,讓人敬佩。
寫科普,是對自身的鍛煉,是對社會的奉獻,更是對自己的一場考試。
閱讀科普文章,相當於給自己的知識結構搭架子,建立基礎,並且有可能影響到人的一生。我本人就是如此。
這就是我熱愛寫作科普的原因。
我的主任告訴我,如果從書本文字中學習,那麼吸收率只有10%;如果從實際工作中觀察學習那麼能吸收50%;如果自己動手去操作那麼能吸收90%;如果把自己學會的整理歸納總結再去教給別人,那麼就能100%的吸收。
然而,我現在發現,如果在科普別人的過程中被打了臉,那麼還可以掌握100+%的知識。
1.提高自身;2.成就感;3.分享的快樂;4.社會責任感;5.個人情懷。
四個層次,逐漸進階。
STEP 1:提高自身。
寫過科普的人都知道,要寫出一篇雅俗共賞,通俗易懂的科普文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既要考慮業外人士的閱讀感受和接受能力,還要把握內容的科學正確性原則,同時也要在「淺而廣」與「精而深」之間把握一個度。寫作的過程中,很容易發現自己原本只是「大致有印象」、「業內眾所周知」的一些東西,真正要變成條理清晰的文字讓人看懂,就真的需要現查文獻。而一篇好的科普文就和一篇正式論文一樣,光有文字沒有圖是不夠的,你要調用已有的圖片庫或者現找圖片放進文本里。於是乎,這樣一個查找文獻和查找概念圖、模式圖的過程,就是一個充實自己知識儲備的過程。這些年寫了一些質量低劣的科普貼,卻積累下一個碩大的文件夾,內涵兩個文件夾:科普文獻泛讀、科圖片,裡面甚至根據科普的方向進行了分門別類。這是一筆對自身有價值的財產。
------------------------------------
STEP 2:成就感。
必須承認,當在現實生活里因為自身科研遇到的客觀困難、論文寫作中遇到的瓶頸而消沉沮喪時,花兩個小時隨手寫一篇圖文並茂的科普貼換換心情,然後一覺醒來發現點贊數百,心情還是會有些微小的愉悅與釋放。這就像有些人寫論文卡住了跑去打一下午籃球釋放自己一樣,我比較宅,釋放的方式是寫點科普和看點科普紀錄片。
話說回來,現實生活里遇到挫折和瓶頸,轉而在另一個更加虛擬的世界尋找自身的價值體現,這是很多人樂於做的事,但也是非常危險的事。所以,要有一個度。否則,在成為靠科普維生的專職科普工作者以前,沉迷網路科普與沉迷網路遊戲並沒有本質區別。我本人曾有過一段時間迷失其中,現正努力自拔。
------------------------------------
STEP 3:分享的快樂。
有句話說,人之大患好為人師。然而,沒有一點好為人師的勁頭,是沒法成為一個好的科普寫手的。我掌握了某個領域的專業知識,你沒有這方面知識並在該領域遇到問題,我樂於分享我的知識,這就是「快樂」的實質:win-win。你收穫了知識感到快樂,我分享了知識並小小的滿足了「為人師」的虛榮,也感到快樂。當然,也可以換做更高大上一些的說法:幫助他人而快樂、帶他人看到一個自己了解的更大的世界,etc。當我以前帶初入化石坑的愛好者出野外挖化石時,那種分享的樂趣甚至異化到——我挖到的化石,我只取其一或者不取,你們隨意拿,我只是來享受這個過程的。
------------------------------------
STEP 4:社會責任感。
這是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科普人所需要的素質。我並不優秀,但我正在認識到這種責任感。
提高社會的總體科學素養,這應該是每一個科研工作者和高學歷人士的普遍社會責任。我第一次有這種感覺,是幾個月前我的母親給我分享了一篇來自微信朋友圈的微波爐致癌的那篇經典謠言,相信很多人都讀過。那天晚上我的心情很糟糕。混跡網路科普圈七八載,換過幾個社區,積累了一批小小的人氣和口碑,自以為快要摸著科普型網紅的腳跟時,突然發現自己「科過那麼多普」,卻沒有科普到生我養我的親娘,而我的親娘因為關心外地求學的我,還專門從朋友圈裡找來那篇經典謠言,準備打我的臉。
被親媽用謠言「科普」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這不是一個你能說出「多讀書」的人,也不是一個讓他至少百度一下的人,更不是一個可以一言不合屏蔽拉黑的人。
然後我明白了,知乎,果殼,松鼠會……這些真的只是太小太小的幾個圈子,相對集中了中國最具才華、知識、學歷和能力的年輕人的幾個小圈子,我們在這裡肆意的嘲笑百度百科,諷刺微信朋友圈,痛斥無良的擅自轉載者,以知識產權的政治正確掛出二維碼。可這最終只不過是一小群人狂歡,整個社會大眾對此一無所知。
你做的事,只是high了你自己。對於這個社會來說,還遠遠不夠。這個社會需要下一個「崔永元」、下一個「柴靜」,而我還希望他是一個真正的科普人。是一個人利用科普積累起聲望,並將這種聲望社會化,形成明星效應,帶動一大批正確的、科學的社會輿論導向。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利用自己的明星效應,反過來「強行科普」,帶起一陣非常不科學、非常不好的社會輿論。
----------------------------
STEP 5:個人情懷。
本來是沒準備加這一條的,畢竟是很個人化的東西。但當這種情懷與某種社會責任聯繫起來以後,也就有了那麼幾分共性的意思。我特別崇拜的一位BBC主持人、地質學家,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Iain Stewart教授(Iain Stewart (geologist)),在2002年首次以地質學顧問的身份參與一部紀錄片拍攝後,說過這麼一段話:
"gave me a hunger to get more geology on telly."
「讓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在電視上多講些地質學。」
我曾在一些回答下表露出這種情懷,想要讓公眾更加了解我們腳下的土地。中國有著廣袤的陸地領土,有年輕的南海海盆,有距離今天最近的劇烈造山(青藏高原),有從熱帶珊瑚礁到寒帶凍土苔原、多種多樣的地理景觀,有豐富的陸內造山帶,有好多好多壯觀美麗的地質景觀,有世界上最多的古板塊邊緣地震,有著特別複雜的地質演化史。這一切,不應只是少數人眼中的風景,它理應被更多人看到,感受到,觸摸到。而只有更多人了解基本的地質知識後,諸如地震雲、三峽引起汶川地震、李四光的四大地震、將樹枝石報道為植物化石的驚悚新聞、把一塊巨石當做隕石以20萬的價格賣給暴發戶、肆意破壞金釘子剖面等現象才能真的有所好轉。
只有每個科研工作者都能夠正確對待科普,甚至形成讓一部分受過專業訓練的科研工作者有機會-成為專職科普工作者的體制,更好的構築「政府-學界-公眾」的三角關係網,未來的中國社會才會真正形成崇尚科學、崇尚科學家的良好氣氛,一掃數千年、數十年來歧視知識分子為酸腐書生的沉痾弊習,讓對理性和基礎科學的追求,真正取代實用主義和學以致用、學以致仕。
從這個角度,科普其實是件利於國家利於民族的長遠大計。吾輩無德無才,但願為此漫漫征途鋪下一塊磚。
前路漫漫,願與諸君一起上下求索。
取匿了,希望有一點人有一點點思考,樓主的科普就變成很有成就感啦 謝謝大家的鼓勵,統一給你們一個么么噠(?′?`?)*??*希望所有人都健健康康的才好呦。還有哦,樓主還是醫學生,還不是大牛,只能科普一些零零碎碎,在這只是想提醒大家科普的重要性!!!!重要性!!!!重要性!!!想要了解更多更深可以去丁香園逛逛是個不錯的選擇?(﹒??﹒?)?
~~~懶惰的分割線~~~
我高三那年,離高考還有100多天的一個夜晚,我兩點睡覺的時候看見我爸起來上個廁所,和我說,早點睡。早上五點我媽慌慌張張把我叫醒,她說:你快去看看你爸,他不行了!我立馬跑過去,我爸就倒在地上,我覺得那時候他還是有呼吸的。我當時楞在那裡,足足有一分鐘,才和我媽說:打119!!!!我媽也慌了,是打120嘛?我說:對,打120!!!然後在120來的這段時間裡,我不知道要做什麼,真的不知道要做什麼,就坐在地上哭,不停地哭。
後來,等救護車來的時候,我爸的嘴唇都發紫了,胸外按壓也沒用了,他就這樣,猝不及防的離開我了。
我後來學了醫,就是因為我爸,通過我爸,我意識到我們家的醫療常識實在太薄弱了,連120都不記得打,我媽看見我爸到底的時候第一時間是叫我,問我怎麼辦,而我第一時間也不是想打120,而是楞在那裡。我害怕,家裡再出現這種情況,害怕我愛的家人,會像我爸一樣,因為無知而無法挽留。後來我想,如果當時我可以做點什麼,或許我爸不會走,可是我當時,連打120都不記得。歐美國家急救教育從很小就開始培育,很多人會胸外按壓,甚至會除顫。而我們,有多少人能夠第一時間想起來打120?
後來,我上了臨床,我看見越來越多的病人因為無知而耽誤了病情。明明在肺癌早期。手術就可以大大提高生存率,而因為民間傳說做手術就會容易死,無謂的吃偏方,最後來的時候,滿胸腔的惡性胸水,天天咳血,醫生只能冷靜的和你講:你只有幾個月活了。可是為什麼不想想,如果當初你做了手術,五年的概率很大。明明有copd靠藥物可以控制住,非要自己去吃什麼土方,結果實際上就是激素,吃的肚子也大了,手腳也腫了。結果病還沒治成,呼衰了。
我常常科普其實成就感不是主要,一個是我受不了委屈,不想讓大家對我熱愛的這個行業這麼多誤解,一個就是,我不希望,生命不是因為疾病逝去,而是因為無知。
2011年大三,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全國掀起搶鹽浪潮。在圖書館看書的時候家裡來電話,跟我說家裡親戚已經囤了不少鹽了。當時就覺得有點無奈,心情比較低落,就在小百合化院版發了一個題為《這個世界要我們有什麼用?》的帖子(帖子後來不知為何是被刪除了還是怎樣,找不到原文了)。平時我都不怎麼上小百合,後來別人告訴我上了十大,我登上去再一看,收到了很多人的回復,得到了很多的鼓勵、肯定,也有很多朋友說產生了共鳴,分享給我很多寫得很好的文章。後來,每當生活上、學習上、科研上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就會時不時打開小百合賬號的收件箱看看當時收到的回復,感覺很受鼓舞。
後來就開始偶爾的翻譯翻譯國外科普的文章,同時也會主動把看到的科普類的東西轉發給父母和親戚分享,有機會也會在跟父母視頻的時候試著用儘可能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自己的科研內容到底是什麼。
如果是為了利益回報,我應該早就轉CS了;如果是為了成就感,我早就應該天天沉迷知乎開專欄搞公眾號賺人氣了;如果是為了職業規劃,我覺得把文字翻譯出來,或者自己用平易近人的語言解釋專業的內容,對自己也是一種挑戰一種鍛煉和一種練習。我覺得在做presentation講background的時候,經常都是靠著我科普的時候積攢的那種感覺來吸引聽眾的注意,所以也不能算是完全浪費時間吧。不過說到底,業餘時間寫一點科普,有的時候只是為了讓自己心裡覺得踏實而已。
知乎之所以繁榮就是因為平台開放,也正因為開放,溝通了「有文化」與「無文化」的階層。
許多老百姓(尤其是年輕人)他們對自然和社會的運行規律抱有極其強烈的好奇,但是各種原因,或是懶散,或是生活壓力,或是接觸面狹窄,使他們得不到想要的知識,而且閱讀圖書或專著需要花錢和知識門檻,他們就更不可能了。我自己出生農民家庭,我過往回答中九成的知識是上了大學後才吸收的,在18歲以前我就是一小白,連F5能刷新頁面都不知,因而深有感觸。
這世上,教育還是件奢侈品啊。
知乎是目前溝通「專業」和「外行」、「教授」和「民工」、「小孩」和「大師」最活躍的網站,我覺得自己能在這裡學到些自己需要的,分享些別人需要的。
我見過許多痛斥知乎「江河日下」的知識分子註銷賬號離開知乎,他們煩,他們或覺得那些白痴問題白痴評論侮辱了他們的智商,或覺得無恥的騙子和寫手肆意攫取他人信任敗壞了網站風氣,他們走了,他們回專業論壇了,他們清凈了,但他們沒有考慮過為什麼老百姓知識太貧乏,他們也沒有考慮去改變現狀,他們的遺憾鑄造了更多的遺憾:僅僅一走了之,能求得一時安寧,但萬一知乎最終壞掉了,不定只是搖首晃腦哀嘆些「早知如此」、「道德淪喪禮樂崩壞」什麼的。
說不定即便有新的網站出現,也終會在同樣的情況下被憤青、騙子、營銷消磨得衰亡…這不是我嚮往的現代文明,那樣混亂的網站還少嗎?(沒錯某易,別跑,說的就是你)
平台開放,多極分化的用戶之間思維急劇碰撞,出現矛盾是必然的,這種作用下,內容一定會朝科普偏移,我想很少有人意識到這是知乎現有運行體制在中國現有社會背景下的必然結果,而科普本就是不同知識體系(科學與經驗)的碰撞,不喜歡這種劇烈衝突的人自然走了,留下的人更加有毅(xian)力(de)與(mei)耐(shi)心(gan)。
積沙成塔,積水成淵:你們沒時間看書,我就在網上碼字;你們沒耐心讀專著,我就把知識撕碎,化成歡樂的小文呈與你;你們懂的不多,卻幻想多,我剛好有法子幫你把那些繁枝雜葉剃掉;我不用費太多精力,你也不必放下要緊的生活。我長了自己的見識,你們也健壯了自己的靈魂,中國科普的星星之火一定由這群人燃起,而不是離開的那群。
========以下廢話======
心兒伴隨著神鷹,飛向那遠方
想看看城市的燈火,和藍色的海洋當那夢想成真,走進寬敞的機艙
俯看天外的世界,止不住熱淚盈眶父輩們朝聖的腳步
還在迴響……啊 神鷹 啊!
我已經告別昨天,找到了生命的亮光……
歌曲《嚮往神鷹》節選,講述一個邊區少年——現代化進程的落伍者——第一次見到可以使人翱翔天際的造物「神鷹」,神鷹擊垮了祖祖輩輩恪守不韙的信仰,擊垮了少年的精神桎梏,向他展現了全新的世界面貌,徹底影響了他的人生。這是我聽過最硬科幻的歌曲。
閑
評論里氣氛很不友好啊,我本來想再說點啥,但是我友好度不能再扣了。為了防止評論變得更不友好,我換個語氣來說這個問題。
順便,我是文科生,我討厭「文科一定愚蠢」「理科一定無聊」這種幼稚的二分。至於我無知不無知,糟糕,我覺得還是挺無知的……
我記得知乎上以前有個問題是「你為什麼回答問題」,然後有個高票答案是「因為我實在看不下去了」。
我個人的理解是,一個人的知識和思維能力,需要得到肯定和交流。看到別人在自己的知識領域裡信口開河,這就給ta一種受到挑戰的感覺,這時候「看不下去了」,就會出來科普,以證明自己的能力,並與周圍人交流。
雖然說寵辱不驚是很吼的,但大多數人畢竟沒有這麼強大的內心,所以因為「看到別人說錯了」而上來科普,應該是一種常見的情況。
如果這種「氣出來的科普」得到了傳播知識的效果,那它也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這種科普,可能因為作者的感情,語氣過於不友好,或者急迫之下傳遞了錯誤的知識,甚至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確,捏造了證據。這方面燒傷超人阿寶的微博可以做一個反例(當然,我承認他在專業之內做了一些正確和有價值的科普) 。我寫科普,小部分是夾雜安利我自己的研究方向相關內容,而剩餘的大部分是為了公眾的健康。也就是說,正如簽名,for public health.
雖然可能寫健康常識向的科普在知乎學術圈的逼格最低,但是我仍然覺得有必要多寫對大眾比較實用的健康常識。因為我們公共衛生的使命,就是要通過一切可能的方式提升人類的健康水平,而最前沿的研究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最適合拿出來講。(當然,如果你們其實愛看我扒前沿研究,也可以評論里鼓勵下我多寫這種~)
提升人類健康水平的方法有很多。社會層面上的,有修建自來水系統、治理污染、公共場所禁煙等政策和措施;群體層面上的,有科普宣傳、健康實踐活動等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措施;個人層面上的,有針對性的健康指導和干預措施。
社會層面的措施,由於我國總體資源非常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再加上利益集團眾多,這都導致了政策、措施能夠照顧的方向和被照顧的方向能實施的力度都很有限。再加上決策者是少數,絕大部分有知識的公共衛生工作者很難在其中有所影響。
個人層面的措施,毋庸置疑會產生非常明顯的好效果。比如我爸的健康管理就是我負責,他現在各類慢性病控制得非常好,也被我督促養成了一些很好的生活習慣,現在他作為一個得齊了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三大慢病的人,單位每年的體質測試成績竟然可以一直名列同年齡者的前茅。
但是,我一個人可以事無巨細地管得了我爸,中國除了我爸以外的14億-1那麼多人怎麼辦呢?
因此,大部分公共衛生工作者日常的工作都是針對一個或大或小的人群展開干預。包括但不限於健康知識教育、健康生活方式干預、危險因素干預等。
而科普,就是利用大眾傳播的、針對人群的健康知識教育。
科普可以提升人們對疾病危險因素的認知,嚴謹、有依據的科普可以讓人們確信自己的行為會帶來的危險,貼近實際的科普可以幫助人們更容易地將知識轉化為行動。可以說,只要肯動腦筋,科普幾乎可以完整無死角地覆蓋人們的知-信-行三個完整的環節。
因此我個人認為,對於一個單一的、日常工作較多的公共衛生工作者,科普算是一種投入相對較少,而覆蓋面相對較廣、也有與成本相匹配的效果的健康促進方法。
這就是我上知乎寫科普的原動力。
我理論的部分談完了。然而現實是,我經常覺得我像滿院子追著熊孩子餵奶的無奈奶媽。
而且,這些熊孩子還經常質疑我餵奶的動機,覺得我免費在知乎上寫科普肯定是有什麼個人目的。
我說實話,正如題主所說,我在知乎上寫科普經常被老闆、老師等各種長輩覺得「不務正業」,我知乎上有這麼一萬多粉對我的學術生活毫無幫助——甚至可能還有負面影響。而且,一般我寫學術內容,看的人都顯著少於我的健康常識科普,所以我只能把研究方向前沿內容比例調到最低,這下連安利我的研究內容的意義都基本沒有了。我還經常被健康媒體編輯、我們學院的教授、我的同學問,為什麼上知乎寫科普沒錢賺還費力不討好我還要寫?
我也不知道哎。
大概天生有一顆公共衛生工作者的憐憫心,看不得人們因為無知造成的本可避免的健康損害吧。
只是不知道這顆心可以支撐我走到多遠。小孩子發現一種零食很好吃,就會號召小朋友們都去吃,基本上是這樣的心情。
做科研的人通常都覺得自己研究的東西有趣的不得了,但是除了同行沒有辦法和其他人直接交流研究的題目(火星上發現水這類的例外...)。退而求其次,至少希望能和更多的人分享本領域的主要發現,所以寫科普。
以下試圖回答題主的問題-
如果要成就感,有什麼比發表更好更多的論文更有成就感呢?
-- 發表論文的成就感和寫出好的科普的成就感無法直接比較,因為受眾不同——前者對本領域同行的價值更大,後者的直接影響範圍更廣。
-- 發表論文和寫科普並不一定直接矛盾,比如說,你可以用看電視的時間來寫科普。
-- 人們可能追求多種成就感,而非最大化單一的成就感。
我以為這是一種義務。科學研究大多來自於公民的稅收,告訴tax payer我們做了什麼難道不是一個應該有的回饋么?
我覺得不是。現有的資金配置規則(有很多問題,但如果我們是在討論實然而非應然的義務的話...)不大會考慮一個項目科普的程度——事實上也無法對科普做出要求,因為大部分項目都不是立刻可以成功轉化成大眾科學的。
如果談實然義務的話,作為一個整體科學界應該向大眾普及新的進展,而非每一個個人;
這個義務更多的是對科學界自身的,不然怎麼招兵買馬。。。
同時,寫點東西對我來說這已經成為一種娛樂,平時工作累了,換換腦子,最大的損失無非就是少出去玩兒罷了。
這個應該是非職業科普的主要動力。。。for fun.
那科普一定得是一個被分割出去的職業嗎?這樣的public engagement難道不會幫學校有更好的名聲和幫助嗎?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出現?
職業科普當然會被其他科學家看做是不務正業。。。所以都是功成名就之後再做比較好。這不是理想的情況,但不幸現狀確實如此。從務實的角度說,職業科普(特指相對於業餘科普,消耗大量時間的)的確是浪費科研人員的時間。從(研究型)學校的角度而言,每一個教授最重要的貢獻就是他是否能持續獲取資金。科普對此基本上(完全?)沒有幫助。
對於自身的職業發展來說,科研人員應該寫科普嗎?
取決於職業規劃——大部分以後想要繼續做科研的人,至少在職業早期,承擔不起大量時間用在科普上。如果是業餘科普那就和業餘打網球沒什麼區別了——但是要小心不要出名 ;P
科學並不是什麼不食人間煙火的超然的東西,科學研究和其他的事情在某個層面上並沒有差別。簡單地說,你健身練出六塊腹肌,自己高興,也想讓別人知道,最好大家一起來練。道理都是一樣的。
有的人不知道刷牙怎麼刷,刷成了楔狀缺損;
有的人牙疼不去看干忍著,忍成了根尖囊腫;
有的人牙齦出血堅持不去洗牙,堅持成了重度牙周炎;
有的人智齒不去拔,到了懷孕的時候哭天天不應;
有的人迷信七天快速矯正,矯正成了全口美容冠。
而這些,只需要知曉一點點科普知識,就能夠避免。
世上SB這麼多,能掰回幾個是幾個。
大抵是懷著對人類最深沉的愛吧
我寫科普沒那麼動人的背景。
一方面砥礪寫作技巧,是一門功課;另一方面,考察健康傳播的方法、特點和模式,是一門學問。
科普環境特別差,被半桶水、自大狂、騙子罵慘以後,我想明白了,寫作僅為和同等認知水平的人切磋,沒有拯救sb、反擊騙子的使命。沒有人知道怎麼寫科普,我當然也不知道,凡是教別人怎麼寫科普的所謂大師,自己都不會寫。科普寫作在當下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不但枯燥無趣,而且回報極低——沒有經濟回報,也沒有生殖回報,就像在沙漠深處埋頭耕地的老牛,忙了半天,卻連一坨新鮮的大便都拉不下來。更重要的是,你不能天馬行空的瞎編亂造,而必須按照科學規則來,寫出來的東西必須要有一定的依據,至少符合基本的邏輯,所以需要查找很多文獻,論文專著讀一大堆,很多都是英文,你還必須提前多學幾個英文單詞,該記的東西摘錄下來,並把眾多知識點組織起來,再用一些廢話串連起來,讓零散的知識看起來像是一篇完整的文章。為了讓讀者不嫌枯燥的讀下去,還必須費盡吃奶的力氣擠一點幽默和笑料加進去,大多數時候都是白費力氣,有人可能會勉強笑一笑,算是對站在門外打著竹板唱著數來寶的乞丐的一種獎賞;有人只會露出一臉鄙夷的神態,恨不得把嘴巴撇到耳朵後面去,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收回來。
你還應該時刻準備有愛抬杠的人和你較真,他們都是有能力得各種諾貝爾獎的科學精英。萬一你沒有收集到足夠的資料和最新的科研成果,那就必須做好認輸的準備。而認輸無疑很讓人泄氣。所以現在認真寫科普的人很少,就像中國科學院有文採的科學家一樣少,儘管他們看起來都很有內涵。
我雖然不是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可是我卻喜歡寫科普,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就像老牛喜歡吃嫩草一樣沒有辦法。而且我喜歡不受任何課題約束的自由寫作,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喜歡瞎寫,於是我就憑自己的感覺去探索,沒有規範,沒有格式,沒有任何專家指導,也沒有任何工作指南。這種自以為是的態度當然會承受巨大的壓力,工作的壓力和生活的壓力。要想無視這些壓力,就必須學會像蝸牛一樣,用一層堅硬的外殼保護自己,否則早就如同脆弱的雞蛋被壓碎了外殼,蛋黃和蛋清淌了一地。
這種保護來自寫作本身,寫作的過程就是一個人嘮叨的過程,或者是面對想像中的讀者獨自吹牛的過程,兩者都是很好的自我安慰。更大的安慰來自於對普及科學知識的崇高感受,我會不停地提醒自己,要向許三多學習,認真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做符合中國夢的事情、做中央文件三令五申強調要重視的事情。而科普就是這樣的事情,那至少要比喝酒高尚,也比打麻將高尚,甚至比去鄉村澡堂泡澡然後再找人搓背按摩還要高尚。
在讀生物學博士,寫科普是因為
喜歡的女生是文科生,希望能盡自己力幫助她不被各種流言欺騙 少交智商稅。
「我只是想讓事情是它本來該有的那個樣子」——出自蘭曉龍《我的團長我的團》。科普是因為:錯誤的知識有些時候比沒有知識更可怕。比如:覺得地震預報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而忽視了房屋質量,地震演習和震時廣播系統的建立。
你鼠這麼可愛,為何要噴你鼠呢……既然這樣,諸君,我喜歡戰爭~
敢上來作死我就敢截圖po出來,看看你們這群知識分子如何裝逼
還有那些啊,一邊說中國網名素質低,一邊高傲的態度裝逼的,我也會放上來
1.德國的鋼材放入濃硫酸里都難以被腐蝕,浸了幾個小時還是基本完好如初,反觀中國的鋼材,在稀硫酸里浸一會就已經被溶解的不成樣子了。我們需要追趕的地方太多了。
2.中國的大理石質量堪憂!只是潑鹽酸就會放出大量的氣泡,讓我們怎麼安心使用!這個國家怎麼了!
3.眾所周知,雙氧水能殺菌消毒,它會在有細菌的創口處形成氣泡。可是中國的豬肝,放入雙氧水中,放出氣泡竟然無比劇烈,甚至讓整瓶雙氧水都變成了水。
4.在澳洲還春意盎然的時候,中國的大部分的樹的葉子都已經掉光了,這說明了中國的空氣質量有多麼糟糕。
5.轉基因食品存在巨大危害,在一家用轉基因大米做午餐的學校內竟然有30%的學生沒有男性生殖器!
6.中國市面上售賣食鹽中的鈉含量嚴重超標,每一百克食鹽的鈉含量竟然超過了人體每日所需量的12倍!
7、動物實驗表明,轉基因食品有巨大危害,給小白鼠注射了轉基因大米懸濁液之後,小白鼠立即死亡。
8、把人的紅細胞放入中國市面上的純凈水裡,人的紅細胞不久便爆裂死亡,現在中國的礦泉水質量能讓人信任嗎?
9.向兔子靜脈中注入10ml空氣,兔子居然死亡!中國空氣質量差到了何等地步!
引用一下別人的回答(不提前和作者說聲會不會被打死啊?)
【為什麼轉基因在新聞門戶(騰訊、網易)大部分人都是反對的,而在知乎大部分人都是支持的?】estion/30028600/answer/88601869?f3fb8ead20=26bb884219b1de428f3bbbb697f03f1c
(轉基因技術的問題,科學家們都沒有明確結論,大家就當笑話吧,如果實在不喜歡看我就刪掉那些轉基因的)
=====================================
(分割線應該這樣打么?)
有些人覺得我用網上爛段子來騙贊,其實我並沒有這種意思,只是舉個例子來說明,為什麼我們需要有人站出來做科普。引戰釣魚的回復一律不回復,我才不想和你們這群知識分子吵架,免得打臉(嘿嘿嘿)
推薦閱讀:
※中國是否在很多學科上缺少科普人士?
※如何看待我國首個火星模擬基地總體方案敲定,總投資逾 4 億元?
※2016 年夏天全國極端高溫天氣是否反常,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Jun對《穹頂之下》的挑錯答案中有哪些明顯錯誤?
※為什麼我怎麼也理解不了波粒二象性,是因為智商不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