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民間傳說裡面很少出現「王子」和「公主」?
相關問題為什麼只有《格林童話》里到處都是王子公主?
為什麼歐洲的童話或故事多是關於王子公主的,很少草根;而中國幾乎沒有關於王子和公主的?
王子公主滿地跑的很大程度來自《格林童話》,而格林兄弟是德國人,在他們之前的「德國」是這樣的:
這張圖顯示了三十年戰爭結束後神聖羅馬帝國的內部結構,這圖裡面每一塊地都是一個獨立政權,有獨立的外交權,而他們的君主大多數都沒有國王頭銜(你能看到的唯一一個 Kingdom 是哈布斯堡的波西米亞王國)。這些地方每個君主的每個子嗣都是一個 Prinz/Prinzessin,也就是「王子」「公主」。和這些的權力對應的在古代中國可能只是一個縣中的望族後代的水平,稱呼嘛,就是大家熟悉的「公子」和「小姐」啦~
這張圖是格林生活的年代的德國(德意志邦聯),仍然有許多小的國家存在,注意奧地利和普魯士還有大片領土不在邦聯內部。
這兩張是 1870 年成立的德意志帝國,以及一戰後魏瑪共和國的版圖。德意志邦聯裡面奧地利的部分被俾斯麥踢走了,注意到很多小國家依然存在。這些小國的消失要等到二戰後給德國重新劃分聯邦州的時候了。
我的理解是,中國古代的社會上升渠道是科舉,所以主人公是才子。而歐洲古代的社會上升渠道十分狹窄,血統的意義在歐洲比在中國重要得多,所以主人公是王子
歐洲三十年戰爭以後,神聖羅馬帝國被《威斯特法利亞條約》分成了1500多個獨立國家(300多個國家外加1200多騎士封地,不過都是有獨立主權的)
這個條約主要內容是:
重申1555年的奧格斯堡宗教和約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約繼續有效
哈布斯堡皇室承認新教在神聖羅馬帝國內的合法地位,同時新教諸侯和天主教諸侯在帝國內地位平等
神聖羅馬帝國內閣諸侯邦國可自行訂定官方宗教,其中歸正宗加爾文教派獲帝國承認為合法宗教
神聖羅馬帝國內閣諸侯邦國有外交自主權,唯不得對皇帝及皇室宣戰
正式承認荷蘭和瑞士為獨立國家
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奧地利領地被迫割與法國,瑞典和部分帝國內的新教諸侯
法國得到洛林內梅林、圖爾、凡爾登等3個主教區 和除斯特拉斯堡外整個阿爾薩斯
瑞典獲取西波美拉尼亞地區和維斯馬城、不來梅-維爾登兩個主教區,從而得到了波羅的海和北海南岸 的重要港口
普魯士獲得東波美拉尼亞地區和馬格德堡(Magdeburg)主教區
薩克森獲得路薩蒂亞(Lusatia)地區
普法爾茨(Palatinate)公國一分為二
信奉天主教的上法普爾茨與巴伐利亞合併
信奉新教的下普法爾茨(萊茵蘭-普法爾茨)維持獨立
神聖羅馬皇帝選舉不得在現任皇帝在世時進行,以免皇帝干預,影響結果
法國和瑞典在神聖羅馬帝國議會有代表權,巴伐利亞公爵被封為選帝侯
(百度百科)
歐洲的三十年戰爭把德國徹底撕裂,從此德意志民族進入的大分裂時代,從1648年到1871年,綿延兩百餘年的大分裂。直到拿破崙戰勝了普魯士和奧地利以後才以小國併入大國的方式,將這1500多個國家變成30多個國家,然後再由普魯士的威廉一世和俾斯麥最終完成了德國的統一。
德國的統一大半居然是由拿破崙這個外國人完成的,不禁讓人感嘆。剩下的主要還是由李斯特倡議的關稅同盟進行了經濟上的統一拉攏了小國,然後再用軍事對付奧地利這樣的大國。你所看到的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大多來源於《格林童話》
百度百科:
《格林童話》產生於十九世紀初,是由德國著名語言學家,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國民間文學。它是世界童話的經典之作,自問世以來,在世界各地影響十分廣泛。格林兄弟以其豐富的想像、優美的語言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個神奇而又浪漫的童話故事。
可以看到,這兩位是德國人,身處19世紀初,那時候德國還遠遠沒有統一,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也還沒有被拿破崙打破。也就自然會用很多的王子公主啦~~(謝 @違天擇 提醒,他倆是在19世紀初收集整理的,這些故事產生一定是在此之前,而且確實故事中的王國跟現實要有區別。不過我覺得故事總是會受時代背景影響的。)
至於說中國……
自秦統一以後大一統的時間上千年,分裂時期的國家最多不過十幾個。統一時代的故事你不敢說,連避諱還來不及。分裂時代的國家首先是時間比較短,不一定有那麼多王子公主,再就是有的話也可能因為滅國直接就死掉了或者流落民間,具體參考清朝的阿哥格格……更不要說live happily ever and ever after……給孩子講這些人的悲慘生活多不好,幼小的心靈容易受到創傷有木有。
還有啊,就中國這麼多人,那麼少的公主王子,給老百姓的孩子講這個多不接地氣
要說西周的時候那麼多諸侯國……那時候不流行童話……:P
中國沒有歐洲中世紀那種小國家
中國的大分裂時期五胡十六國,隨便拿一個放到歐洲都是相當可以的了
我讀格林童話的年齡,和了解到「神聖羅馬帝國內部有幾百個獨立政權」的年齡,差不多是同一時候
現在還記得當初是看了一個數學故事:「德國(神聖羅馬帝國)有兩個小國家A和B,本來貨幣可以互相流通,後來關係惡化,A國王宣布B國100元只能兌換A國90元,B國國王也宣布A國100隻能兌換B國90元」……
所以我當時就明白了,歐洲的王子公主根本不值錢,用權游圈子時髦的話講就是村長打架
雖然中國也有句話叫王權不下縣,但人家畢竟不叫王子公主……
題外話我妹妹心中的公主王子,一直都是阿拉丁和茉莉那種畫風的。出門不能騎馬,一定要騎大象
雖然直到她嫁人,或許都分不清阿拉伯、波斯、印度和中亞。
就歐洲童話裡面的王子公主,往小了說,可能就是我們古代的知縣公子和知縣千金。
往大了說是府台大人或者道台大人的公子和千金。
不能再高了。
你見過帝國的王子和公主出現在童話故事中嗎?
不存在的。
更別說皇帝大人親自參加情情愛愛的故事了。
但是,我國就行啊,
皇帝在民間弄出來的愛恨情仇多的去了。
你聽說過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和多瑙河畔的瑪麗蓮·雨荷的故事嗎?
這點歐洲真心沒法比啊。首先不大同意中國多才子佳人西方多王子公主的說法,才子佳人更適合對應西方的騎士文學。大都說的是有才華男青年與美麗女青年的故事。無非一文一武罷了。
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造成這種情況:
1.中國歷史統一時間多,西方諸國林立,王子公主實際產量上又產別。
2.詞意的差別:prince/princess在西方社會不僅用於國王之子女,也用於王室的其他親屬(prince--》親王),高級爵位的貴族子女,甚至一些小貴族的子女。越近代,適用的範圍越多。在中國,以公主為例,一開始大抵是皇帝藩王的女兒都可以這麼叫的,但隨著歷史發展就區分為公主,郡主,縣主了。其實這些封號基本上都是相當於西方的princess。
3.最關鍵的是印象上得偏差!
中國的王子故事少么?
魏昭王兒子竊符救趙的故事聽說吧?
燕王喜兒子刺秦的故事聽說過吧?
好吧,你可能說這不算民間故事,
那劉邦之孫雞犬升天的故事算民間傳說了把。
當然你可能覺得這個算負面角色,不是高大上的王子。那
說唐第一猛將,李淵第四子得算正面了把。
中國歷史上王子都有分封,所以也就被稱為某王。時刻謹記,秦王李就是世民王子殿下啊。
文成公主就不說了,唐朝就有兩位公主一文一武:平陽公主,公主太平。這兩位在歷史上可能有些事迹,但更多的是民間傳說吧。
更民間故事的,戲劇《珍珠烈火旗》的雙陽公主,《金水橋》的銀屏公主,《百花公主》都是公主啊。這些公主可能你覺得兇猛有餘,柔情不足,那秦腔《公主情殤》的玉貞公主可就深情無悔了。
當然這些戲曲故事在當代因為種種原因可能大家不夠熟悉,但你不能說在民間故事中的公主不多啊?我就不說那些在更廣為人知的故事中(四郎探母,武家坡,鍘美案)中的背景公主們了(瓊娥公主,某西涼公主,某公主)
再說一個愛情故事裡的公主主角:弄玉公主,你可以不知道成語「乘龍快婿」,但你得知道「弄玉吹簫」吧。「鳳凰台上憶吹簫」啊。。。
你可能還是覺得這些王子公主都太遠古了,不似迪斯尼的王子公主們講過去的故事,訴現代的情懷。那《天龍八部》里情深似水的玉王子殿下呢?《倚天屠龍記》里鐵漢柔情特穆爾公主呢?就不提諸位阿哥格格了。
西方有美人魚,白雪;可東方也有龍女,雲蘿啊。
所以這個題目,多少有點偽命題。
這個問題很有趣,我以前也想過,看到你提出來了,我就試著按照回答。
在我看來,王子和公主之所以在西方通俗文學中比較常出現,是因為這兩種身份是這一類文學消費者所嚮往和關注的對象。王子和公主代表著:美麗,自由,高貴。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夠和這三個形容詞沾上邊。而中國的民間文學,主題敘述的是男女對世俗秩序的對抗。美麗和自由是一致的,但是並不是特別需要高貴。
其二,王子和公主在西方的封建制度之下,可能還能自由行動,作為王室的形象執行某種象徵性的外交任務。而在中國的封建制度下,其實王子和公主是非常難堪的身份。王子,最起碼是一個很累人的身份,總是想著自己和皇位的距離有多遠,即便是無心爭奪儲君位置,也要擔心自己兄弟的屠刀有多遠。王子沒有權力,或者不敢展示王室成員的號召力,因為這樣做只會遭到毀滅,所以他們都極力的低調。公主就不用說了,除了嫁人之外,她們的身影基本不出現在中國歷史中,除了極少數幾個之外。而且,中國的王室成員基本上不與周邊王室通婚(基本上!),這樣就不可能想歐洲的公主那樣,馳騁捭闔於歐洲的歷史之中。
通過 @冷哲 先生看到這個題目。對已有答案都不太滿意。答案大多低估了民間傳說的產生時間,並不自覺將傳說里的王國和真實歷史中的王國等同起來。
近二三百年,傳說的價值被人重視,記錄漸多。事實上,我們現在看到的故事多是混合了歷史悠久、遠道而來的故事片段的大雜燴。即使是如此,最早的對歐洲精怪故事進行自覺整理的故事集《故事或過去的傳說》早在1697年就已出版(法語),故事的主體元素的出現可能遠比這個時間要早得多。根據歐洲的習俗,講故事的人大多是典型的女性,比如英語和法語中的「鵝媽媽」,是個坐在火爐邊紡線的老太太,」英文中「紡紗線」(spin a yarn)也有「編故事」的意思。
直至19世紀中葉,大多數歐洲的窮人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而大部分歐洲人都是窮人。更古久時代的故事講述者文化水平可以想見,是否能理解王國、王子、公主的概念都是可疑的。安吉拉·卡特這樣描述講故事的情形:「這裡加一點,那裡減一點,有時候還會和其他故事混作一團,直到說故事的人親自編排,好滿足現場觀眾的需要 這些觀眾可能是小孩,或是婚禮上的醉漢,可能是下流的老婦人,或是守靈的哀悼者,又或者只是她自己。」
為什麼皇族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安吉拉·卡特猜測這和通俗小報喜歡報道英國王室是同一回事,因為他們光鮮迷人。講故事的人對真正王族的生活方式也不怎麼熟悉。有故事稱「王宮有很多房間,一個國王佔一半,另一個國王占另外一半。」也有故事稱「那時候,人人都是國王。」
蘇西·胡佳西安-維拉(Susie Hoogasian Villa)對精怪故事中的王室有客觀的看法:
「往往國王只是村裡的首領,公主也乾枯燥的活計。」穿皮套裝的公主珠萊達會像平民家的姑娘一樣熟練地烘焙糕點、打掃廚房,但是她打扮起來會讓戴妃黯然失色:「她像柏樹一樣高挑,面色像玫瑰一樣紅潤,身上的綾羅珠寶好似國王的新娘身上的華裝,她一走進來,屋裡就變得亮堂堂。」我們面對的是想像中的王室和想像中的風格,裡面含著幻想和願望的創造,所以精怪故事鬆散的象徵結構才會使得它們如此向心理分析學的詮釋開放,彷彿它們不是正式的創作,而是公開場合里的非正式夢想。
換句話說,歐洲傳說頻繁出現王室,主要因為不熟悉王室的故事講述者修飾故事的一貫傳統。傳說里的王室不能等同於現實世界的王室,只是故事講述者和聽眾對富有、光鮮的人物形象的共同的文學想像。
以上內容主要整理了《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的序言部分。夾雜少量個人理解。
而我國的情形,我猜測,和民眾對於統治者及其體制有相對更全面的了解有關。故事講述者將故事主角修飾成王室會有反效果,會讓聽眾認為不真實。因此,講述者自覺將主角定位為英雄、聰明人、勇敢者等更為可信的角色。
看一下有最多王子的時候——春秋戰國,王子們的用途就是送到敵國當人質……
因為外國王室多,而中國大一統只有一家皇室。
那特么不是近親么?
1. 國外王子公主是敞養的,還時不時冒個險。中國的皇宮已經比外國城市小不到多少了,加上戒備森嚴,等閑人連見都見不到。另外正常人都知道其實嫁皇子也不過是三宮六院之一,之後連娘老子都見不到一面,沒什麼好浪漫YY的。至於娶公主做駙馬,你想培養感情先見一面嗎?公蚊子都別想進去啊!稍微豐足的人家,閨女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還想見著公主發生點曖昧和浪漫?就算現代人演義的小說,韋小寶見康熙是什麼身份?
2. 國外中世紀這類人仰慕的是騎士,認不認識字不重要,關鍵是勇猛、能打,上升通道是被領主或者最好是最大的領主,也就是(君主)賞識。因此能YY的最佳賞識方式就是成為君主的家人。而國內的上升通道是科舉,實權派是文人出身的宰相。最佳YY方式是寒窗10年,金榜題名,佳人(有可能是宰相的閨女)垂青。
3. 中國的觀念是不崇尚倒插門的,你娶了公主,那麼所有成就幾乎忽略不計了,大家都覺得你是最大的倒插門。所以寧可跟狐狸精談戀愛,也不去攀龍附鳳。
爪機答題,可能有點亂,回頭編輯。
中國的民間傳說經常出現王爺啊~
甚至皇帝本人也會跑個龍套~
哪個什麼豌豆公主的
去王子的城堡避雨
敲門的時候是皇后來開門的
想想就笑哦
我個人一直覺得是因為prince和princess這兩個詞的翻譯問題。
在中國,所謂王子,一般就是指中央集權帝國最高領導人的子嗣。也就是王子或者皇子。皇帝以下,各個封王的子嗣,大多叫世子,某些時代也有叫王子的,不過並不普遍。而王爵以下的公侯伯子男,其子嗣,只能叫做世子,是絕不能叫做王子的。
也就是說,在中國,皇帝的子嗣可以被稱為世子,或者皇子,或者王子,而王爵以下的貴族子嗣,則是絕不能稱為王子的。
而歐洲,無論是皇帝,還是王,還是公侯伯子男,其子嗣都可以用prince來稱呼。甚至某些騎士的子嗣,也可以用prince稱之。這也是我們中國人會覺得歐洲在中古時代,王子如此泛濫的原因之一。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把歐洲的關於prince的定義拿到中國來,那麼劉禪、關興、張苞、曹丕、張虎等人,在取得爵位或者王位之前,都可以叫做prince。
這幫二代們出去撩個妹,如果妹子也是貴族出身,那也算是prince和princess的故事。
張飛和夏侯妹子的故事也算是他和princess的故事了哈哈哈!夏侯霸算是投降敵國的prince。
所以我覺得,prince這個詞,翻譯成世子,大概會好一些。至於princess,我就不知道了。中國並沒有世女這一稱呼。也許是郡主?貌似也不那麼貼切。
順道一說,我不認為中國的才子佳人可以類比歐洲的prince和princess,因為後者是有血統的。因為中國大部分時候只有一個皇室啊,皇子和公主結婚,幸福的統治著一個國家,這個是無法操作的。
另外,王子公主的故事其實是一個歐洲背景下的政治隱喻,因為歐洲許多公主也有領土和王位繼承權,因此,王子公主結合通常意味著兩個國家統治權的合併,他們的孩子就意味著地區的和平。歷史上利用婚姻成功實現領土合併的情況不止一次。偉大的歐洲祖母是光輝的榜樣。
中國的皇子公主當然也要聯姻,但是中國公主相對而言地位比較低,甚至於在某些朝代,規定駙馬不得有實際參政,在中國古代除了皇室核心成員,其餘所有人的權力以及隨之而來的物質享受都是要在官場上謀取的,這樣一來,娶公主就成了一樁十分不划算的買賣。
其實別說世家子弟了,窮人出身抱負遠大的才子也是看不上公主的,他們更嚮往的是在仕途上有助力的婚姻,因此話本小說里多是跟宰輔丞相一類位高權重的大官的女兒結親,這才算的上天賜良緣。
至於那些名為和親實則就是納貢乞憐的公主們,就更不必說了,都是在宮廷中最不得寵愛的女兒們。
但是這並不是說公主就沒用,事實上公主的下嫁是一個重要的政治指標,皇帝用嫁公主的行為顯示對臣子的恩寵,同時也是一種政治承諾,當然,這種承諾通常不算數,所以後來公主也就越來越不值錢了。最初尚公主都是貴族世家,後來沒有爵位的文臣也可以,再後來連普通大臣都不怎麼care了,於是再後來就有了把公主匹配寒門士子的事例,這一種情況一般發生在皇帝要借刀殺人利用沒根基年輕人去扳倒權臣的時候,結局說真的也一點都不童話。
我記得乾隆生的太多,兒子勉強記得,女兒根本叫不出名字來,乾脆每個公主脖子上掛個姓名牌,乾隆權力把握的不錯,因此公主們都是按照規章制度嫁人,各有各慘,不貼資料了,一艘一大把。
總而言之,其實在中國古代北京下,只有皇帝還有機會遇到一個少數民族公主,弄進宮來享受一下,沒準兒有一點愛情的火花。
其他人,都是沒資格談戀愛以及擁有美好未來的,公主才子比普通人獲得婚姻幸福的可能性還要更低一些。
另外,歐洲的公主王子也不一定就婚姻幸福,他們也是被綁在國家政治馬車上身不由己,但是民間故事一定要以「從此他們相親相愛的生活在一起」結束,為什麼?這表達了老百姓的心愿,只有他兩好好過生個娃把他兩個的國家一起繼承了,國家之間才會沒有戰亂衝突,老爺們才不會亂徵稅,百姓才能踏實過日子。
其實中國在先秦時期有關王子公主的傳說還是不少的,比如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 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 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 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 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
就寫了楚王子鄂君泛舟河中,一個給他打槳的越女與他相遇,越女欣喜無比,對王子產生愛慕,卻深知無法同王子在一起,於是用方言長了這首歌,被王子隨行的翻譯記下來,得以千古流傳。
比如《詩經·鄭風·有女同車》
有女同車,顏如舜華。
將翱將翔,佩玉瓊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顏如舜英。
將翱將翔,佩玉將將。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其中 彼美孟姜 這句就是說像齊國的姜姑娘(公主)一樣美。注釋:孟姜:姜姓長女。《毛傳》:「齊之長女。」排行最大的稱孟,姜則是齊國的國姓。後世孟姜也作為美女的通稱。
有比如《詩經·衛風·碩人》,第一句就是"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先寫明這位出嫁女子作為齊國公主的高貴身份,隨後才寫她"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相貌美麗。
在先秦的宗法分封,貴族政治中,人的身份高低主要取決於血緣,公主王子自然是高貴的象徵,並且在分封制下,各諸侯封邦建國,各卿大夫也可以對士進行再分封,王子公主的數量常常較多,且於民間的國人等平民也可能會有一定的來往,故有不少關於王子公主的故事流傳,
而秦代大一統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建立後,實行郡縣制,官僚政治,高度的大一統中央集權使諸侯國不在大範圍存在,王子公主的數量大大減少,且生活在深宮中,與民間交集減少到幾乎為零。而官僚政治下,郡縣官員由朝廷直接認命,不再世襲爵位,血緣也不再是政府官員認命的主要依據,於是人身份地位的變化可能性增加,社會階層流動性增強,有了通過自身努力獲得上升的機會,王子公主的故事影響力也漸漸變小,尤其是科舉制實行之後,讀書優秀的貧困才子有了出人頭地"暮登天子堂"的機會,甚至"書中自有顏如玉"考上科舉直接抱得美人歸,於是王子公主的故事逐漸讓位於才子佳人,文學中的愛情悲劇也由"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的無望愛慕變為"他在夜裡把燈點,四書五經讀幾遍,是她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守在一邊
…………她說一生也為你守候,他說等我金榜題名,定不辜負你溫柔……"(出自河圖《如花》不喜勿噴)的苦苦等待。
我們民間傳說中的公子和小姐也很多。
他們那兒,一村長的兒子或女兒就叫:prince或princess了。
《格林童話》在女兒小的時候給她全本講過(其中有些宗教味道太濃的跳過)。
裡面一個小鎮、小村、小城堡就敢叫王國。
《灰姑娘》里,王子能請全國的適齡女生去舞會,隨便通知一下全國都知道了。
《睡美人》里,公主就是一個城堡而已。
《長發公主》在很偏塔里能看到國王每年為他放的煙花(還是燈)。
《白雪公主》公主逃進樹林遇到七個小矮人,鄰國王子就能路過遇到。
還有好多好多《黑新娘白新娘》等等。
中國古代,皇帝只有一個,公主數量有限,基本住在深宮之中,大家見都沒見過,而且敢傳公主的緋聞,嫌命長么,還是說說仙女妖精比較靠譜,畢竟沒風險,還
刺激,所以有牛郎織女,白蛇傳,天仙配,聊齋
啊我們有阿哥和格格。
推薦閱讀:
※有哪些被翻譯水平「毀掉」的書籍?
※雞湯文有哪些特點要素?
※「心靈雞湯」式的文章錯在哪?
※小說寫作對話語言枯燥,失真怎麼辦?
※哪些地方讓你覺得中文實在是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