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厄爾尼諾現象的成因猜測與分析?

只了解到厄爾尼諾的現象與危害,沒有恰當的成因猜想,希望有人給出觀點


看到了個腦洞大開的答案,呵呵一聲,開始碼主流科學界的了解。
首先描述厄爾尼諾現象。
NOAA網站上找了一張三種情況下的熱帶太平洋海溫圖,從上往下分別是拉尼娜(反向的厄爾尼諾),正常年和厄爾尼諾年。首先可以看到正常年份熱帶太平洋是東冷西熱的情況,這是因為大氣環流,赤道東風帶驅動表層暖海水往西流動的結果。拉尼娜年是東太平洋比正常年份偏冷,厄爾尼諾年是東太平洋比正常年份偏熱。大家看最下面那張厄爾尼諾年的圖。1997-98年是近幾十年來以來最強的一次厄爾尼諾年(也許今年會刷新紀錄),東太平洋也不過是接近中西太平洋的溫度,並沒有出現東熱西冷的海溫分布。
所以,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厄爾尼諾並不是東熱西冷!
厄爾尼諾並不是東熱西冷!

厄爾尼諾並不是東熱西冷!

大家見的最熟悉的厄爾尼諾的海溫圖,比如說下面這樣的:

注意看色標軸,-4到4攝氏度。注意看標註: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anomaly是啥?是偏離正常狀態的異常值。本來東西太平洋溫差有5-10度,減掉三四度的異常值還有一兩度,並沒有改變冬冷西熱的局面。不過對大氣的運動,也就是常說的大氣環流有很重要的影響,從而導致很多地方的氣候狀況也跟正常情況不一樣。這裡就不展開說了。前一部分跟問題無關,只不過給完全不了解厄爾尼諾現象的人簡單介紹一下。下面回到lz的問題,厄爾尼諾的成因。現在科學界對厄爾尼諾的成因還並沒有一個完美的解釋,主要是因為無法用實驗來證明到底是哪種機制起作用。我這裡主要介紹一下1969年Bjerknes提出來的海氣耦合正反饋機制。
厄爾尼諾不是一個獨立的海溫變化現象,而是跟大氣活動密切相關,最顯著的就是熱帶太平洋上空walker 環流的強弱變化。下圖又是一張很經典的圖,等值線是熱帶太平洋的海溫,西太平洋上升,東太平洋下降的大氣環流形成一個環流圈,這就是walker環流。Bjerknes提出,正常情況下walker環流底層是偏東風,將海面暖水向西太平洋堆積,造成西熱東冷的狀態。在厄爾尼諾開始的時候,東太平洋海溫升高一點,造成東西太平洋的溫度梯度減小,導致walker環流減弱;海面的偏東信風隨著walker環流減弱,從而使得海水向西太平洋的堆積減慢,更多的暖水留在了東太平洋,使得東太平洋海溫繼續升高。這個海溫升高 --&> walker環流減弱 --&> 海水流動減慢 --&> 海溫繼續升高的正反饋是維持厄爾尼諾現象的重要原因。

關於厄爾尼諾產生的初始擾動是怎麼形成的,成熟以後又是怎麼漸漸減弱的物理機制,科學界還有幾個不同的理論猜測,比如赤道Rossby波 - Kelvin波的作用理論,由於裡面牽涉的數學太多(其實是我也沒研究它),這裡就不展開說了。有興趣的可以找幾篇文獻綜述讀讀。


反駁雪印子,這是我聽到的最不靠譜的一個厄爾尼諾的成因了... 以及Gill(1980)pattern,是熱帶大氣風場氣壓場對於關於赤道對稱的加熱場的響應.... 不是海洋Rossby波和Kelvin波過程..
對於厄爾尼諾成因的探討,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單純關注與熱帶太平洋海氣耦合過程,第二類是其他大洋以及副熱帶太平洋對與熱帶太平洋施加的「擾動」。
第一類來講,充放電振子,延遲振子,西太平洋反射振子等等;
第二類,印度洋的西風異常的東傳,太平洋經向模(副熱帶海溫異常向赤道運動),大西洋副熱帶高壓對於太平洋信風強度的影響;
但是總結而言,無外乎是Bejerknes正反饋對於初始海溫異常的放大作用...主要是trigger不太一樣
從目前學術界的情況來看,對於厄爾尼諾年際振蕩的機制以及比較成熟了(雖然對於ENSO的預報還是慘不忍睹),但是ENSO年代際振蕩還需要一定的研究... 特別是熱帶-副熱帶互作方面。


首先反對上面雪印子的觀點。第一,他說百科上關於厄爾尼諾的定義是錯誤的,因為根據定義「厄爾尼諾暖流自南美洲西海岸沿赤道西方向逐漸遞減」不能滿足,但是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或者事件,南美洲西海岸沿赤道西方向逐漸遞減的並不是暖流,而是海表溫度的距平值,也就是熱帶中東太平洋溫度值的異常偏高(依然低於西太平洋暖池)。第二,地熱導致厄爾尼諾不是什麼新鮮觀點了,以前有人提過,但是地熱的能力之小不足以對海溫造成如此大的影響。
對於厄爾尼諾的簡介和正反饋機制(即厄爾尼諾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上面的volley介紹的很好了,我想再簡單提一下厄爾尼諾,或者說ENSO,的負反饋機制。ENSO是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的總稱,分別對應厄爾尼諾期間海洋和大氣的異常現象。根據Bjerknes的海氣耦合機制能很好地解釋厄爾尼諾為什麼能夠發展,但是我們知道這一現象並不會一直發展,而是在發展到頂峰之後衰退,甚至發生反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這就涉及到有一個負反饋機制使得厄爾尼諾慢慢停下來。
比較熱門的兩個理論分別是延遲振子理論和充放電理論。
延遲振子理論。主要涉及到海洋波動通過其攜帶的能量在傳播和反射中使ENSO減弱的現象。在厄爾尼諾期間,赤道中東太平洋出現正海溫異常,相當有一個加熱場,在加熱場的作用下,根據gill模態的理論(涉及很多推導),赤道外中太平洋強迫出一個上翻的西傳Rossby波,經過1到2年傳到西太平洋沿岸反射成為被赤道捕獲的東傳Kelvin波。這裡的兩種波動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帶著能量的運動著的海水,因為Rossby波來自赤道外的相對下部(溫躍層),帶著負的溫度距平,當這個負溫度距平的信號以Kelvin波的形式傳回赤道東太平洋和正異常抵消的時候,厄爾尼諾就結束了。

如圖為gill模態,左側的兩個鼓包就是強迫出來的Rossby波。
充放電理論。這一理論是由華人科學家金飛飛老師總結提出的,exciting!根據我的理解,簡單來講,就是通過海水的經向輸送,當赤道外海洋向赤道輸送熱量(充電),厄爾尼諾發生;然後赤道海水向赤道外海水輸送熱量(放電),厄爾尼諾衰退。其中涉及到數學推導我也不太懂,就不繼續瞎說了,只想說真正的氣象學、氣候學知識都是建立在大量的數學推導,物理解釋和計算機模擬基礎上得出的,可不是一拍腦袋就能想出來的~


百科的知識可了解一下,厄爾尼諾暖流大略是「吹拂著水溫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魯寒流的水溫反常升高。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稱為「厄爾尼諾暖流」。


這個解釋是錯的,在於若是赤道暖流導致厄爾尼諾暖流的話,那海水溫度分布在整個赤道區域是接近的,而不是如厄爾尼諾暖流這樣自南美洲西海岸沿赤道西方向逐漸遞減。那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厄爾尼諾暖流,是一個大範圍的海水升溫事件。那麼簡單的道理就是,必存在一個大範圍的熱源,來加熱這一區域的海水。且這個熱源不是太陽,原因就是上面所說,若是太陽的話,那整個赤道溫度都會一致,而不是遞減分布。那麼熱源只有一個:地球內部。


地球內部地幔是高溫岩漿,被地殼包裹,這是常識。地殼,是地幔高溫與太空低溫相互平衡的固體結構,於是人類可以生活在地表上。地幔熱量,正隨時透過地殼,給地錶帶來熱能。地熱,就是最直接的證據之一,人們通過溫泉、火山熔岩之類的地質現象直觀認識地熱。

雖然地殼包裹地幔,使地球表面溫度降很多,讓人類可以生存。但地殼厚度並不是均勻的。顯然地殼厚的地方,地表接收地熱要小一點,地殼薄的地方,地表接收地熱要多一些。同時,地殼面積大一些,地表接收地熱總量也要多一些。

再看南美洲西海岸地形,存在一條長5,899公里(3,666哩),平均寬度64公里(40哩),面積約590,000平方公里(228,000平方哩),最深處是在海平面以下達8,065米的理查德斯深淵(Richards Deep)的智利海溝,又稱阿塔卡馬海溝。


海洋地殼的平均厚度大概只有7公里,海洋地殼一處存在深海溝的另一層意思,就是這裡的地殼還要薄。海溝越深,海溝所處的地殼就越薄,帶來的效應就是從這越薄地殼散發出來的地幔熱量就越多。地幔熱量從深海溝處巨量湧出,加熱流經此處的海水,導致海水延海溝走向逐漸升溫。

太平洋的秘魯寒流,經過南美洲西海岸的智利海溝後,底層低溫海水就這樣被深海溝處的巨量地熱慢慢加熱升溫,隨海流從南向北緩慢斜上升到海面,並與中表層海水混合,形成一股可觀測的暖流,後沿赤道自東向西行進,溫度也是自東向西遞減。


這就是厄爾尼諾暖流成因,並帶來厄爾尼諾現象與事件。

為什麼厄爾尼諾暖流不是每年都發生呢?

每次厄爾尼諾暖流導致的厄爾尼諾現象與事件後,暖流對洋流方向產生干擾,導致整個南半球太平洋的洋流梯度會發生偏離,洋流重心更偏向南極洲附近,於是洋流流經南極洲附近後形成的秘魯寒流有更低的溫度。


如此更低溫度的秘魯寒流在智利海溝處平衡了上升海水的熱量,表現在赤道海面上,就是這股暖流消失,不是每年發生。比如厄爾尼諾暖流只是讓海洋溫度升高三五度,那隻要秘魯寒流比平常年份溫度降個三五度,就會在太平洋東岸的赤道附近出現平衡狀態,若降得更多,那就是拉尼娜現象。


如此結果就是,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南半球太平洋的洋流重心南偏,帶來更低溫的秘魯寒流,平衡智利海溝的地幔熱量,同時產生拉尼娜現象。而在拉尼娜現象發生後,南半球太平洋的洋流重心北偏,帶來相對高溫的秘魯寒流,不能平衡智利海溝的地幔熱量,於是產生暖流與厄爾尼諾現象。兩者反覆周期性出現,時間周期就是人們觀察到的厄爾尼諾發生周期。


厄爾尼諾暖流,就如一個楔子,插入南北半球的太平洋洋流之間,影響南北半球的太平洋洋流的區域狀態與重心位置。


厄爾尼諾暖流之所以發生在北半球12月-3月份之間,在於這個時間剛好是南半球的夏季,當洋流重心最偏北的時候,秘魯寒流離南極洲最遠,同時受南半球夏季太陽強輻射影響,溫度相對達到最高,於是流經智利海溝時,被地幔熱量加熱後的溫度也最高,在太平洋東海岸的赤道緯度表現為暖流。


而拉尼娜現象,我雖沒查到發生的時間,但可以推斷這會發生在北半球的6-8月份,在於這個時間剛好是南半球的冬季,當洋流重心最偏南的時候,秘魯寒流離南極洲最近,同時受南半球冬季太陽弱輻射影響,溫度相對降到最低,於是流經智利海溝時,被地幔熱量加熱後的溫度也最低,在太平洋東海岸的赤道緯度表現為寒流。


暖流對北半球的洋流方向也會產生干擾,表現在北半球太平洋的洋流重心更偏向北極,從而對我國產生南方暖冬、北方夏冷、乾旱和洪澇、熱帶風暴偏少等氣候影響,就不再詳細描述。


推薦閱讀:

現代氣象技術對農業的提升有多大?
這種雲常見嗎?是怎麼形成的?和地震有關嗎?
海上有雲嗎?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風為什麼這麼大?
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為什麼是暖空氣的源地之一?

TAG:氣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