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聯儲放緩 QE 要以失業率為指標,而不是就業與適齡人口比?

這其中主要是一個勞動參與率的差別. 個人認為後者反映的才是勞動力市場的真實情況.


謝謝邀請。題主所說的就業與適齡人口比應該是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他包括了所有就業與失業人口之和與總人口數之比。個人認為,之所以不用這個指標來作為QE的參照系,是因為:

首先,勞動參與率相比失業率來說,並不能那麼敏感地跟隨經濟形勢而變動。一個經濟的勞動參與率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口的年齡分布來決定的,而那些適齡但又選擇不工作的人口屬於少數,他們對於勞動參與率變動的貢獻有限。

其次,即便是把這些適齡但選擇不找工作的人口考慮進去的話,也會存在一個時滯問題。設想,當前經濟情況變差,有一大部分人失業了,失業率因此上升,但由於那些失業的人依然想找工作就業,因此他們並沒有影響勞動參與率。然後他們中的某些人在找工作很久以後依然無果,因此選擇了放棄,於是他們便影響了勞動參與率,但是這離原發因素髮生已經存在了時滯,而不像失業率,在失業發生的那一刻就已經能顯現出來。

為了佐證我的觀點,請看下圖——2003到2013美國失業率(藍色)與勞動參與率(紅色)的月度變化量數據(數據來源:美國勞工統計局):(隨手畫的,數軸和單位等沒有妥善標註,請見諒)

顯然,在整個十年中,美國的勞動參與率的月度變化量(紅色)呈現出在0附近上下遊走的狀態,但失業率的月度變化量則呈現出周期性的態勢,這與當月的宏觀數據息息相關。尤其在危機期間,失業率大幅上升,但勞動參與率卻沒有太大的變化。

因此,基於QE是為了對當前經濟運行狀況進行即時的干預,美聯儲就需要盡量用敏感而直接的宏觀數據來做出判斷,基於此,失業率指標要好於勞動參與率指標。

等待高手補充、指正。


@徐惟能 應該是沒有理解題主的問題。

題主說的「就業與適齡人口比」應該是指:

就業人口/適齡勞動人口 = 就業率 * 勞動參與率 = (1- UmemployementRate) * LaborForcePartucipatioRate

一下是個人分析,不是普遍認識:

一句話結論:選擇用哪個比例來衡量經濟狀況,實際上是對 1) Discouraged Worker所帶來的歪曲和 2) 跨歷史時間和跨國家可比性,這兩者的權衡取捨。

題主所說的 「就業人口/適齡勞動人口「 可以分解成A和B兩個部分的乘積:
A: 就業率 = 就業人口/勞動人口 = 就業人口/(就業人口+失業人口)。
注意:這裡的「失業人口」指的是沒有工作,但是在努力找工作的人。那些放棄了找工作的人是不算入失業人口的。勞動人口指的是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的總和。
B: 勞動參與率 = 勞動人口/適齡勞動人口=(就業人口+失業人口)/適齡勞動人口。
注意:這裡的「適齡勞動人口」 (Civilian noninstitutional population)指的是所有在勞動年齡的人的總合。不管你想不想找工作,只要年齡合適,你就是「適齡勞動人口」,這和前面的「勞動人口」是有區別的。

美聯儲通過失業率所要衡量的是經濟活動狀況,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相比題主所推薦的「就業人口/適齡勞動人口「 ,失業率有優勢也有劣勢:

失業率的優勢:不隨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而變化,所以不同歷史時間和不同國家的失業率具有可比性。舉個例子,日本是個老齡化社會,中國相比之下還不是。假如說我們去衡量「就業人口/適齡勞動人口」,發現日本比中國低,能據此說明日本經濟比中國差嗎?這麼說是不科學的。因為日本老年人多,老年人被計算進入了「適齡勞動人口」而不在「就業人口」之中。這是自然規律:老年人不勞動。而不是由於經濟差導致的。而使用失業率或就業率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退休了的老年人根本就不計算入勞動人口當中。這就使得中國和日本的就業率具有了較強的可比性。

失業率的劣勢:就業意欲喪失者(Discouraged Worker)的存在使得就業率不能真實的體現經濟狀況。這裡說的是那些本來可以工作,但是卻自信心被打擊,放棄了找工作的人,他們不被算作勞動人口。舉個例子:經濟中有150人,其中勞動人口100人,就業人口90人,此時失業率10%。接下來,經濟變差了,有三個人失業了,並且全都變成了discouraged worker,放棄了找工作。更糟的是,原來10人失業人口中的一個人,也沒有信心,放棄了找工作。這個時候,經濟中有150人,其中勞動人口96人,就業人口87人,此時失業率=(96-87)/96=9.3%。由於discouraged worker的增加,經濟變差,失業率反而下降了!(當然這是一個誇張的例子)。

所以,選擇用哪個比例,實際上是對 1) Discouraged Worker所帶來的歪曲和 2) 跨歷史時間和跨國家可比性,這兩者的權衡取捨。我猜測,由於實際上Discouraged Worker所帶來的扭曲並不是太大,同時跨時間和跨地區的可比性又很重要,所以美聯儲選擇了失業率這個指標。


失業率是有個自然失業率的概念。有部份人本來就不想工作,是不能算到失業率裡面。而適齡人口包含了這部分不想工作的富二代。


適齡人口本身難統計。你說18-60歲,但是很多不到18周歲的也在工作了的,還有不到60歲退休(辭職)不幹了的。另外就業率這個指標容易懂,也能夠反應經濟景氣程度。於是就選擇就業率這個指標。註:都是個人理解。


一個外行人覺得,你以前就算是做過CEO,當過主管,端過盤子,現在失業了就是失業了,應該是以現階段的生活狀態作為客觀依據。以勞動參與率修正過的失業率怎麼修?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這個太複雜多樣了,況且也不利於統計。


推薦閱讀:

物價上漲有什麼好處嗎?
浙江的經濟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政府最近出台了哪些政策有望挽救浙江經濟的頹勢?
你怎麼看待劉慈欣的觀點:提倡環保而不考慮開發太陽系是件很不理智的事?
在企業向銀行貸款的業務品種里,有種業務叫做「全額質押」,企業為何明明有這樣的存款,還要向銀行貸款呢?
曼昆經濟學讀完了,接下來該讀什麼?

TAG:經濟 | 美國經濟 | 就業 | 第三次量化寬鬆 (QE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