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忘掉漢語,進入真正的英語思維?
舉個例子,weed,名詞為雜草,動詞為除草。
如果你是一個英國人,你說"There is some weed, let"s weed"。你自然而然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如果你是一個學英語的漢人,你則會把第二個草翻譯為除草,然後理解這句話。
句1:漢語:這有一些草,我們來除草吧。
句2:英語:這有一些草,我們來草吧。
我們理解句2,是因為我們翻譯了它。如何忘掉漢語,進入真正的英語思維?我覺得這是一種境界,而我則遇到瓶頸不能進入。
還請英語神仙回答問題 或指出錯誤 或指點迷津 均感激不盡!
---------------------------------------------------------
2015.8.17
問者補充:本題在英語標籤下,由此限制範圍為當且僅當使用英語時「忘掉漢語」,而非真的忘掉漢語,本質上是一個圍繞英語思維探討的題目。雖然問題已成公眾題目,不屬問者所有,仍誠謝各位答者的用心作答。
題目中那兩句話,你確定它的意思不是「這有點大麻,咱們抽兩口」么?
PS.其實名詞做動詞用在英語中很常見,我們不需要「翻譯」了它才知道,有這麼一句話:Every noun can be verbed, i.e. every noun can be verbed.
4/19/2014 Update
這個答案是差不多一年前寫的。那個時候剛剛來知乎,腦子還沒有清醒,看見一個跟專業相關的問題就忍不住上來回答。承蒙各位錯愛,一年來這個答案陸陸續續收穫了將近300個贊,還上了一次日報。其實每次我看見有人贊同這個答案,都覺得怪不自在。各位的評論我也盡量都看了一遍,有些沒有來得及認真回復。我想著有空寫一個更新來更深入地談談這個問題,怎奈學業一直很忙,加上去年九月開始打工,整個人總是處在壓抑的情緒狀態下,所以直到今天才下定決心一定要給這個答案一個交代。
各位的評論我大致都看了,質疑主要是來自我所敘述的事件中「教授」的態度。這個我必須要說明一下:首先,我從來不認為我的英文寫作水平很高,但是我的優點是思路清晰。也許我的行文看起來沒有那麼優美自然,但是我一定會盡我所能準確地表達我的觀點。對於大多數的writing assignment in college,往往觀點是最重要的。有一位朋友提到美國是鼓勵式教育,我覺得這是大多數國人對美國教育的誤解之一。首先,大家印象中的「鼓勵」,實際上是鼓勵學生有自己的觀點,特別是在English Language Arts和Social Study這兩個學科中。然而對於數學、科學、語法等客觀性較強的學科,並沒有很明顯的鼓勵式教育。(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大大小小的測試也很多。)另外「鼓勵式教育」主要存在於公立學校中,這是有一定的「政治正確」因素在裡面的,就不細說了。第二,對於觀點性文章,只要沒有明顯的語法錯誤和歧義,教授往往不會在寫作層面評論學生的文章,主要是討論其中的觀點,評判其觀點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的深度。例如,下面是我的其中一門課程的writing rubric。
Grade A: The response demonstrates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assignment. Additional accurate references and examples are given that go beyond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task. The response show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ssignment to the elementary school classroom. The response shows evidence of insight of content and critical analysis. The student accurately uses all conventions of writing.
言歸正傳,我仍然要為這個答案道歉。雖然這個答案收到很多贊同,但卻是我最不滿意的一個。我並沒有仔細看題主的問題描述就想當然地寫了一個答案。事實上,如何自然地使用英文一直是英語學習者最希望知道的。美國的教育研究者認為雙語學習的最佳年齡是7-8歲,從這個年齡開始有計劃地進行雙語教學可以讓使用者在兩種語言中都達到母語水平。當然,兩種語言的使用環境要差不多平均,不能出現某一種語言環境占絕對主導地位。(例如,在學校使用英語,在家和父母親人使用西班牙語。)對於國內的英語學習者,想要有這樣的學習環境非常難。我想對於大多數以漢語為主導語言/母語的人,在學習英語時都會碰到瓶頸期:對於近義詞、多義詞的理解不準確(比如題主的例子),對於長句、複雜句的理解困難,寫作時無法做到自然流暢等等。
可能有人會說我現在的思維順序是英語-漢語-概念/物體,如果能夠把中間漢語翻譯的步驟省去,是不是使用起英語就會自然很多?事實上,在我看來,具象或是簡單的表達通過大量練習和浸入式學習可以做到,但是抽象、複雜的概念就很難了,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學校對待年齡稍大的英語學習者不推薦全英文教學的原因之一。
不過呢,對付日常英語的使用,其實不需要學習那麼多複雜高級的辭彙,所以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或是無障礙日常寫作完全不是什麼特別難達到的目標。但是學習沒有捷徑,學習外語更沒有」任督二脈「可供打通。堅持學習、練習是絕對必不可少的。
幾個我認為比較有用的方法:
1. 大量閱讀。
2. 使用英英詞典。
3. 看電影、電視劇時用純英文字幕。
4. 和母語人士聊天是一個好方法,但是要找對人。說實話,大部分美國人的英語能力都很一般,很多人講話時時態語態都說不對。我口語並不麻利,所以我盡量放慢速度說準確,結果被很多美國人說「用詞準確,語法得體」。哈哈。Quora算是一個比較好的網站,互動比較多、教育水平高的人也很多。最近有很多中國人在上面求練英語,我看了下願意幫忙的人還不少。
——————原回答如下——————
說一個我自己的事情吧。
剛到美國讀書的時候,教授讓我寫一篇針對教科書的summary。我認真地梳理出了書中的脈絡,並且附上了自己簡短的看法。寫完後,給一位華人前輩先過目了一下。
這位前輩看完後,批評我的文章"典型的中式思維","不像英語文章"。
然而,我的教授(本土美國人)卻給了我4.75分(5分滿),並且加了許多中肯的批註,主要是討論我的觀點。
我並不想通過這件事表達我的寫作好,事實上我一直認為我的寫作還有待提高。我認為,語言輸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是"準確表達你想表達的內容,你所表達的內容能被別人理解。"至於你用什麼思維來思考問題,那是你的個人風格,何必非要打上"中式""西式""美式"的標籤呢
多讀垃圾。不然你就只能成爲一個編寫英文教材的人。
你不能只看好東西,還要多看垃圾。這個世界是由 90% 的垃圾和 10% 的好東西組成的,因此一個以英語爲第一語言的人,從小也是看著大量垃圾與庸作,以及少量好東西長大的。你要複製這個過程,就必須多讀垃圾。
好在網際網路大大降低了發現垃圾的成本。例如 Amazon 上有很多 0 元的情色小說,是很好的入門垃圾讀物。親愛的,當你的英語能力不足的時候,英語表達會本能的受到母語習慣的影響,這是不可避免的。沒什麼好辦法,就是多接觸authentic English,一步步來。但是,多多了解漢語和英語思維習慣上的不同,對你加快轉變到所謂的「英語思維」是有幫助的,這也是這篇帖子的意義所在。
理解漢語和英語在句法結構,構思調理,鋪陳方式上的差異,比如英語重視開門見山,務求重點清楚,調理分明;漢語注重迂迴,強調起承轉合。漢語強調「意境」,而英語重視「句子結構」。看例子:
中文常說「一群蜜蜂」,因此我看到過有人寫「a group of bees」,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正確的用法是「a swarm of bees」。可以看出,漢語和英語有時候並不能想當然地做對等翻譯。其實表達「群」這個意思,英語中還有:
- 「herd」用來形容大型動物,比如牛,羊,大象等等,比如:a herd of pigs。
- 「flock」 用來形容一群類似特性的動物或者人,「一群鳥」可以是「a flock of birds」。
- 「swarm」常常用來形容一群昆蟲,如:a swarm of insects。
英語和漢語有什麼不同?
從語言類型學上來講,英語是主語優先的語言(subject-prominent),非常強調句子結構,表現在:
- 主語不可或缺,因此即使主語沒有語義作用,也必須存在,哪怕是it,there等做的「假位」主語。
- 謂語在人稱和數量上要和主語保持一致。
而漢語是話題優先語言(topic-prominent),更加強調情景,通過建立情景傳遞信息,句子結構鬆散,有時候甚至沒有主語。
比如:
中文:他肚子大,腿又短,鼻子很大,真難看。
英文:He has a big belly. His legs are short. His nose is big. He looks ugly.
通過上句子可以看出兩種語言呈現方式的不同。中文先確立起來「話題」,建立情景後,之後的句子可以直接講腿和鼻子,以及最後的「真難看」。通過建立的情景很自然了解到所有的描寫的都是指向「他」的。
而英語更加強調句子的結構性,每個句子都必須有獨立的主語,這些主語加了所有格his才能和He聯繫起來。
1, 兩個語言這些不同的特性有時就會導致連貫性的問題。
中文:我的家鄉是西安。它有古老的城牆,是圍城而建的。雖然它不是一個大城市,但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非比尋常的美景。
中式英語:My hometown is Xian City. It has ancient walls. The walls are built all around the city. My hometown is not a big city, but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ts unusual beautiful scenery.
漢語一開始就建立了情景,之後的句子都是圍繞話題「西安」展開的,讀起來並無不妥
。但是,如果字對字的翻譯到英文,雖然語法上並沒有錯誤,但卻是典型的中式英語。雖然保證了英語「強調句子結構」的要求,但是句子的主語由My hometown -&> It -&> The walls -&> My hometown -&> it,不但有重複,而且角色轉換頻繁,讀起來有一種」跳躍「感。這是在英語寫作中要避免的情況,改寫如下:
英語:My hometown, Xian, is a city with ancient walls all around it. Although, not big,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unusual scenic beauty.
兩句相比,改寫後的句子更加精鍊,而且兩個句的主語My hometown和it高度相關,銜接流暢。
所以,英語要盡量保持句子主語之間的連貫性,盡量使主語圍繞在一個話題上面。
可是有時候,如果句子之間話題不同,話題和話題又如何轉換?
A man named Spencer Silver was working in the 3M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 1970 trying to find a strong adhesive. He developed a new adhesive, butit was even weaker than those 3M manufactured. It stuck to objects, but could easily be lifted off.It should have been super-strong, but it turned out to be super-weak instead.
本來主語是Silver這個人,後來跳躍到it,也就是「新的粘合劑」上面了,但是並不讓人覺得突兀。開始在說Silver發明了粘合劑,但是不怎麼粘。其實新的話題「a new adhesive」就已經被悄悄引出。那麼原本圍繞Silver的句子從第三句就變成以a new adhesive為主語的句子了。
也就是說,如果必須要轉換話題,最好由前一句中的「後敘成分」新舊話題轉換中,想辦法融入接下來要談的「新話題」,完成有「新話題」向「舊話題」的流暢轉換。
再看一個例子:
中文:我喜歡運動。我最喜歡的運動之一是羽毛球。我們辦公室附近有一個健身房。最近,我加入了一個羽毛球隊。這個球隊現在大概有20人。這個球隊的隊長會定周日兩個小時的羽毛球場地。每個人只需要每季度交200塊錢。我們可以打男雙,女雙或者混雙。由於隊長會提供足夠的球,我們只要準備自己的球拍就可以了。
看出來了么,漢語句子主語經常換來換去,第一句是第一人稱「我」,但是馬上變成了「我們辦公室」,往下類似。這種思維影響下字對字翻譯寫出來的英語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語,讀起來跳躍感十足:
中式英語:I love sports. One of my favourite sports is badminton. Near our office, there is a gym. Recently, I joined a badminton group. There are about 20 people in the group for now. The leader of this group books a field for two hours every Sunday. Each person just needs to pay 200 yuan per season. We can play men』s doubles, women』s doubles or mixed-doubles.
第二句是one of my favourite sports,然後馬上是our office。雖然是對中文的直譯,但是這裡的our不能和前文產生任何聯繫,所以應該改成my。另外,句子之間主題跳躍太大,從第二句gym到後面的badminton group,中間毫無聯繫。在寫作中,最後在它們之間加句子使得語義連接:I often played badminton with my colleagues there.
2, 漢語思維和英語思維的不同。
在表達上面,漢語更加註重迂迴漸進,起承轉合,常常先說理由再引出結論,而英文更加開門見山。
如下圖,漢語是一種circular thinking,相反,英文是一種線性思維。英語中常常首先切入主題(key point),然後才寫細節(supporting details),最後寫總結。
— 圖片來自[1]
例子:
漢語:我們的國家還在發展階段,所以我們要努力工作發展國家,同時保持節儉。
中式英語:Our country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so we need to work hard to make our country more developed, and we should be thrifty at the same time.
修改後:We should work hard to make our country more developed, and we should be thrifty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ur country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漢語先解釋理由,再說出觀點。英語更多的先表明觀點再說出理由。這就是兩種思維上的不同。
準備過雅思托福考試的朋友,想一想你的寫作參考書上是不是都讓你先寫結論再用細節和例子支持你的觀點?
3,被動語態。
漢語思維大量用人稱做主語(animated subject),而英語多用非人稱做主語(non-animated subject),這是因為英語思維更強調客觀性。在英語中,幾乎所有的事物都是可以當主語的,但是漢語不行。比如,Too much water killed the flower如果翻譯成「太多的水殺死的這朵花」就不符合漢語習慣,應該是說「水澆的太多,花死了。」第一種翻譯之所以彆扭是因為漢語強調「殺死」這類動詞的執行者必須是有意識的主語(animated);英語的kill並沒有這種限制。
例子:
中文:我收到一份急電,去了上海。
中式英文:I』ve received an urgent telegraph, and so I went to Shanghai.
這是按照漢語思維字對字翻譯的,但是更符合英語思維的翻譯是「A urgent telegraph forced me to rush to Shanghai.」 但是這句話如果直譯為漢語又變成了「一封緊急電報迫使我去了上海。」,雖然可以理解,但在漢語看來卻有些不太地道。
中文:我突然想到個好主意。
中式英語:I suddenly got a good idea.
地道英語:A good idea suddenly occurred to me.
仔細品味一下不同,顯然用a good idea更加符合原來句子的意味。
再近一步,英語中的非人稱主語往往可以非常生動,掌握這一點可以使我們寫出非常地道的英文句子。
中式英語:She was so jealous that she became desperate.
地道英語:Jealousy drove her to despair.
中式英語:She was very miserable and her heart broke.
地道英語:Misery tore her into pieces.
由於中文用人稱主語,所以人往往要早於動作出現。而在英語中,非人稱主語(misery,jealousy)放在句首,更加有感染力。
學英語,歡迎加公眾號
http://weixin.qq.com/r/ETt0bGzEkzHsrSgP924D (二維碼自動識別)
[1] Causes of and Remedies for Chinglish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Writings. Ping Wang, 2012
-
《論英語思維是怎樣形成的》
She say she steal a... 西瓜 yesterday because she think it"s good eating. It"s not right. If I know, I will tell she no.
→
She say... says she steals a... big green fruit yesterday because she think...s it"s good for eating. It"s not right. If I know, I will tell her no.
→
She said (yeah right) she stealed one of the big green round fruits yesterday because she think... thought it"s delicious. It"s not right. If I know, I would tell her not to do that.
→
She said she stealed... stole a watermelon yesterday because she thought it"s delicious. It"s just wrong. If I knew it, I would tell her not to do that.
→
She said she stole a watermelon yesterday because she felt like some. It"s just wrong. Had I known it, I would have stopped her.
若說「英語思維」在現在的英語教學中被當成萬金油一樣不管什麼癥狀都抹一下,我覺得那確實是實情。如果因此就說「英語思維」純粹是個幌子,那未免顯得有些嘩眾取寵。
我也贊同:如果在英語方面對自己沒有很高的要求,而只是「能夠與外國人溝通」,「能看懂一些美劇」之類的,真的不需要絞盡腦汁去研究什麼「英語思維」。但是英語專業的學生,或者希望英語學習到一個比較專業的層次的人,都應該主動培養「英語思維」。
「英語思維」到底是什麼?它就是那種無法跟漢語思維斗榫合縫的思維,就是讓你可以像一個以英語為母語者一樣思考。初學者,借用我上面舉的例子,如果還在「she steal a... 西瓜 yesterday」的水平,當然沒法開始鍛煉英語思維。只有基礎辭彙和基本語法準備好了,可以自由搭建句子了,才能開始談英語思維的練習。
這時候就可拋棄英漢辭典,開始純英語環境下的學習了。比如,看美劇不藉助字幕,或者只藉助英文字幕。
到有一天,當你發現你想表達某個意思,卻發現只有英文的某個詞或短語能精確地表達時,你的訓練成果就開始顯現了。
比如說我一度不知道「sales pitch」用中文怎麼說(到現在也不認為中文裡有準確對應的詞),我也不覺得「pathetic」的意思可以用「可憐的,悲哀的;感傷的;乏味的」來準確翻譯。
從這個層面來說,英語學習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英漢詞典到英英詞典。
沒有英語基礎的時候,只能藉助英漢詞典。這是無法避免的階段。這個階段會讓你以為「teenager」的意思是「十幾歲的青少年」,你以為「embrace」和「hug」可以隨便換著用,你翻遍「pitch」的十幾個中文注釋還無法明白什麼是「sales pitch」,讓你以為「touch base with somebody」是「和某人一起摸基地」……
等到基礎辭彙足夠了,你能看懂大部分用於注釋的英文單詞了,就應該跳到英英詞典了,牛津也好,朗文也好,反正你得開始從「建立英文單詞與中文辭彙之間的聯繫」跳到「建立英文單詞與其它英文單詞之間的聯繫」了。
第二個階段,是從英文語境中學習英文。
在這個階段里,「查單詞」這個學習手段用得越來越少。你了解一個單詞,是因為你在不同的語境中見到這個單詞,從而了解它的準確用法。可能你第一次在美劇里聽到「He got to my second base」的時候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當你在不同情節中再遇到幾回這個表達並且了解一些相關文化信息後,你不但明白了它的含意,而且還會弄明白它為什麼會是這個意思。
你很清楚地弄明白了「teenager」的意思,而且還開始了解「adolescent」「pubescent」等相關辭彙。你開始熟悉「screwed」在美式口語里的用法,而不是英漢詞典里說的「螺絲狀的;用螺絲擰緊的;喝醉了的」。如是等等。
到這個階段的學習者,為數已經不多了。《Friends》這麼火,又有多少人靠自己看懂了第一季第一集里Phoebe聽說「Paul the Wine Guy」之後那句「Does he sell it, drink it, or he just complains a lot?」呢?這句台詞里的「complain」用中文思維看來顯得徹底無厘頭,而這個笑話也根本沒法用中文翻譯出來——你沒明白笑點在哪兒,不知道哪裡有雙關,其實也是因為你沒有用「英語思維」。
當然,句法也是一樣。「No matter how we argue on this, no matter how we try to convince each other, you and I just both know there will always be a gap between the type of people like you and the type of people like me.」當你用英語思考的時候,漢語根本不會來干擾你。你思考的語序也變成英文的了:「a gap」先出現,再想到去說「between」誰和誰,而不是中文的「在誰和誰之間有一條鴻溝」。
我是傾向於相信「薩丕爾-沃夫假說」的,也就是你的思考模式受到所用語言的影響。最簡單的例子是當母語中細分的辭彙被另一種語言包攬在一個詞里的時候,比如「cousin」和「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比如「桌子」和「table;desk」。大部分中國人看到美劇或好萊塢電影里說「my sister」「my brother」的時候都心裡直痒痒,迫切地想知道那是姐姐還是妹妹,是哥哥還是弟弟。正如很多英語母語者聽到我們說「桌子」的時候心裡直痒痒,想知道那到底是「table」還是「desk」。這些例子並不是說一種語言跟另一種語言比較時有重大缺陷,而是在它自己的語言文化中,這本來就不需要細分。等到真的意義重大不說清楚不行的時候,英文里當然有「older/younger sister/brother」,中文裡也當然有「書桌、餐桌、茶几、課桌」等。不過客觀上,它確實給語言之間的交流帶來了困境,比如《絕命毒師》的首集里,字幕工作組就被那個「brother-in-law」搞暈了。
第三個階段,是真正的融會貫通的境界。
你會知道每個英語表達的準確意思,你也知道每個中文表達的準確意思,你也明白它們之間無法一一對應,但是,你總能在翻譯的時候用一種恰當的方式以儘可能精鍊的語言把原文的意思表達出來。你知道什麼時候「teenager」可以翻譯成「少年」,什麼時候最好翻譯成「小孩」,什麼時候應該翻譯成「十幾歲的孩子」,什麼時候又需要翻譯成「十三歲到十九歲的青少年」。就像「「乾貨」這個詞翻譯成英語應該是什麼?」里 @徐毅 的回答。就像你看到「they were so close」的時候居然翻譯成「煮熟的鴨子飛了」。你掌握的不是一個詞或一個短語的「含意」,而是它的「精髓」,它的「神韻」。你在可以固守的時候固守,需要跳脫的時候跳脫,比如:
「他是賣酒的,還是酒喝得多,還是排行第九?」
英語思維下看到你的例句的反應應該是
there is some weed, let"s get high本文轉自公眾號「惡魔奶爸Sam」id:lxg-milk-----------------------------------------------------------
又沒忍住,我再來拉一次仇恨吧
實話實說吧
嚴謹點說:
語言和思維是有關係,但對普通學習者幫助和參考意義都不大
在國內空談英語思維是扯淡,本文要說的,就是這種」英語思維「論的壞處
請問學英語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是為了熟練和精準?
還是為了培養英語思維?
搞清了這個問題,再看原問題言之鑿鑿的說:學英文就是為了培養英語思維,未免太搞笑了點。。。
語言和思維關係的討論,現在在中國遠遠超過學好英語實際所需要的程度,尤其是那位派出座下仙童在分別在豆瓣和天涯發動史上最慘烈版戰和最痛苦長帖談論有關英語思維的仙師,論著里儘是些什麼認知語言學,什麼腦神經學的銷魂神論。旁徵博引、苦口婆心,就是為了告訴你所謂思維的重要性——再聯繫到仙師的身份,多是商家為了忽悠人過去搞的玄而又玄的招牌,可仙師們又沒給出什麼靠譜切實的操作手法,最後反而讓學習者無從下手,處處掣肘,於是頓生不知怎麼辦之感,再看看仙師給出來的國外先進的ESL學習法,什麼TPR,什麼Direct Approach等等,拿著不可能實現的條件來給讀者畫大餅,唉~
於是就變成了提問者這種,學英語嘛你好好學就是,可我見到更多被英語思維神教忽悠的學習者,不去多練多輸入,整天在這裡感悟神功大法,天天胡思亂想,邯鄲學步,浪費時間
語言教學市場有一條巨大的利益鏈,其中任何一種論調的背後,必然有強大的利益驅動:論文、職稱、圖書銷量、出版社和語言學校之間的收入分成,培訓班搶生源...... 如果以實用為標準,教學法在亞歷山大的時候就足夠,而到約翰·辛克萊爾那裡,可以說已經是登峰造極了,後來的Krashen,給出的所謂SLA二語習得理論,不過就是把大量優秀的教師和自學者的心得總結出普適的規律罷了。但是這個世界上有這麼多人以教學為生,總會有那麼一部分人,不甘心僅僅做一個一線小教員或者培訓學校的小老師,想著著書立說,揚名立萬的。也總有那麼一部分人,學不精、教不好,需要炮製幾篇論文來養家糊口,順便浪費一下人類的林木和網路資源的。這些人總不能眼睜睜看著市場上、學術界一家或者幾家獨大的局面吧。於是,他們就會製造一個個「神話」,給「消費者」洗腦,為自己創造利潤(詳見各位仙師)。而現在語言教學市場上99%以上的成分,正是這種「神話製造」的產物
我來給大家舉例吧:
目前不存在任何聲稱自己通過」英語思維「而成功學好英語的案例,可能我孤陋寡聞,但大家仔細想想,成功習得英文者,大多數是靠自己努力輸入,尤其是原文原音的模仿得來的,幾乎沒有人聲稱靠英語思維學好的——某仙師的痛苦長文發出三年,成功案例:零,本學派的學習法代表門派,千萬別學英語法,被很多人推崇,在大陸流行十年,成功案例:零
大多數聲稱讀完這些文章備受啟發的,基本都屬於英文基礎不好的,而英文真正學的好的人,可以成名成家的,看看他們的說法吧:
1,李笑來老師的英文水平,算很牛逼了吧,這樣的頂尖人物,直接說了,不認真教學不好好思考教學法改良,忽悠你用英文思維的老師,差不多可以用SB二字稱呼:
」所謂「英語思維」(抑或什麼「英式思維」、「美式思維」之類的說法),就好像是英語老師手裡的金箍棒——可大、可小、可長、可短、大可以砸人,小可以遮羞——儘管沒有哪一個老師真的是孫悟空;它又好像是老師會念的緊箍咒——沒有人能搞懂那究竟是什麼東西,反正只有唐僧會念,並且只要他一念就有人頭暈腦脹疼得恨不能滿地打滾——儘管沒有哪個學生真的是孫悟空。
要是所謂的裝神弄鬼並非出自故意,那這樣的老師不僅可恨而且可憐甚至可悲。我總覺得很多主張讓學生「用英語思考」的老師就屬於這種。他們其實並非故意裝神弄鬼,他們根本沒意識到自己出於「善意」的建議也好、要求也罷,本質上是毫無可能做到的;而又因為這些建議要求徹頭徹尾地不現實,最終只能成為學生的心理負擔和陰影,不僅沒有任何好處,甚至其害無窮。之所以說這些老師並非故意,只要稍加觀察就知道:他們甚至分不清楚自己是正在「用英語表達自己思考的結果」呢?還是在真的如他們所說在「用英語思考」呢?
聖經里說,「上帝啊,原諒他們吧,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我直接截的,如果有不妥請通知,我把鏈接也放上
2,賴世雄老師,有興趣看看他的優酷視頻,這樣的口語水平,在國內可算是一絕了吧——但他在自己的講座和公開的訪談中多次說過:他自己做不到英語思維,也不知道什麼叫英語思維,中國人也不可能脫離母語環境學習英文,條件上就做不到,而且他自己的口語練習方法,很多是藉助漢英字典
3,《英語常用詞疑難用法手冊》的作者陳用儀先生,語言水平可用震古爍今來談,除了英語是學校科班教的,其它七八種外語都是自學或者半自學,靠自己摸爬滾打全都達到全國頂尖水平。好幾種語言都到了翻譯文學名著領袖著作、為領導人做同傳、給商務印書館編詞典、在北外教研究生...這種級別,陳先生英語水平的第一次大飛躍,也得益於使用漢英詞典(嘗試翻譯《荊軻傳》)。所以,那些一聽到漢英詞典就亂扣中式英語帽子的人注意了,陳先生這樣一位十來門語言同時達到國家領導人翻譯水平的老前輩,用親身經歷告訴你了,漢英詞典絕壞不了事
一個是在培訓機構任職的豎子,一個是韓國棒子(原諒我沒用SB稱呼他們),提出來的莫名其妙的思維暢銷全國,忽悠N多人,不好好學英語,整天去領悟什麼英文思維大法,真是扯淡之極
用籃球做比喻吧,整天不好好學習,瞎討論這些理論東西,就好比你對三角進攻的領悟遠超禪師菲爾傑克遜,但基本的投籃運球腳步等基本功全無,你也還是打不好籃球
沒事兒好好去練習投籃運球腳步等基本功,瞎領悟神功小心走火入魔
PS,最後忍不住,再發一句牢騷
關於語法翻譯教學法和傳統教育法,坊間還有各類似是而非的攻擊,實在是大謬大謬,扯淡至極,到處標新立異,高喊著「批判傳統教育體制」的口號手淫自己意淫全國,看到學子都開始練聽力讀原版,跟著英語美女熱火朝天的幹起來了,這些人物仍然跑到天涯去發帖:你這樣干不對,來來來,看我給你演示怎麼手淫的
我問一句:我在知乎提出來的所謂播講類材料也好,跟讀也好,學音標也好,練聽力也好,讀原版也好,讀語法書也好,哪一條不是「傳統的教學路子」呢?你看那些英文高手,哪一位不是按照這個路子學好的?100%逃不掉的吧
至於現在的什麼真題辨析,單詞諧音,考前培訓,做題講解,真是不堪入目,令人難以忍受,我明確告訴你,90年代那個時候英文培養體系是無比靠譜的,現在的培養,各個都搞應試而不是搞英文輸入去了,目標統統是「為了通過考試」,而不是「為了學好英語」,這期間新東方真是起著推波助瀾為虎作倀的作用,而江湖派的目標卻是「為了培養英語思維」,仍然不是「為了學好英語」,真是奇談怪哉
而那些頂著所謂英語思維神教來批判「傳統教育方法」的傻逼們,連「應試教育法」和「語法翻譯法」區別都沒弄清就瞎說八道,語法翻譯法真是躺著也中槍,最關鍵的問題是到現在我也沒見到英語思維神教教主和教徒拿出任何有建設性的意見和措施出來
各種方法都有自身的長處和短處,正好可以結合使用。除非是身處英語國家且語言天賦較高,否則學習過程中不夾雜母語,完全通過體驗浸潤,自然學會的論調簡直就是痴人說夢(這一句話你就知道某某石碑某某仙師統統都是狗屁了)
所謂的口語交際法,英語思維法,什麼浸泡法,浸泡來浸泡去,浸泡了很多年了,沒見到浸泡出一個新世紀的林語堂嘛,也沒見到浸泡出一個錢鍾書嘛
PPS,
還有種流行說法:教材我只用原版的,國內磚家叫獸編的就算了吧。XX專家,以英語文筆見長,文章受到同行一致好評,可是一個美國隨便研究生,就能在此人的文章中挑出一大堆錯誤來...
這不是字字對應的原話,而是我模仿網友的口氣寫的,但是意思絕對沒有曲解,而且列位看官也一定同意,這種說法在網上確實常見。每當看到這類言論,我老是莫名其妙的心痛,因為從中可以看出中國英語學習者,對語言正誤標準的混亂
且不說國內的教材未必都是這一個叫獸編的,沒必要不分青紅皂白一概排斥。即便此人的文章真讓某美國普通研究生挑出一大堆錯來了,我倒要問問,此研究生按照的是什麼標準?英語國家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說的寫的,就一定是正確無誤的標準英語嗎?
美國的世紀學者,大歷史學家雅克·巴爾贊(Jacques Barzun),在語言方面的造詣也非常高,曾幫助他的好友Wilson Follett完成遺作Modern American Usage——在美國辭書界享有崇高地位的用法詞典。巴爾贊對他的研究生的英語能力,就頗有微詞。後來實在受不了了,專門寫了一本作文指南,叫做Simple and Direct,建議大家找來看看。
你想,能跟著巴爾贊做論文的研究生,那不能算是普通研究生了吧,應該算是學術界精英中的精英,處於當世人文學界金字塔的最頂端,畢業後都要到哈佛耶魯當教授的。這樣文化程度的人寫的英文,按照巴爾贊的標準都是不合格的,一個普通的研究生,憑什麼挑別人的錯誤?你怎麼知道,一定是中國磚家叫獸錯,而不是美國普通研究生錯呢?
舉這個例子,並不是非要辯個誰對誰錯,而是告訴我們,以英語國家受過高等教育的普通人,作為英語對錯的標準,顯然不是絕對的,更不能輕易用來否定別人。 那應該以什麼為標準?這個問題又很難回答,因為這更多的是個人判斷,美國人、英國人自己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一個最方便操作的方法,我想大家也都想到了,就是參考權威工具書了
所以本文一句話就能概括了:
學英語就好好學,聽說讀寫各個功夫都下到位了,大量輸入佐以模仿,大量翻閱參考書和工具書,沒事不好好做這些,天天憑空去感悟什麼英語思維,痴人說夢,無聊又無恥!
==========================分割線==========================
有人拿在有沒有在國外生活過說事兒,我這麼說吧,上文中提到的賴世雄老師可不止在國外生活超過兩個月,人是明尼蘇達大學正兒八經的碩士畢業,陸佩弦先生,當年出國之後,英文水平就連英美名牌大學文學系的學生都自嘆不如,老一輩的英文學者教學嚴謹無比,從未提出過什麼思維之說,孫瑞禾先生講過思維的說法,但他老人家提出過一整套的分析方法,今人學英文都是被培訓機構主導的什麼英語思維所誤,真是不知道說什麼好。。。
拿老外來說事兒,可問題是,什麼樣的老外能算標準呢?拽著一口what"s up, man的賣菜小販,跟文學系教授能相提並論么?國人學英文都多少年了,動輒就提什麼流暢口語,能不能長進點?看看李賦寧先生寫的文章,清楚流暢,讀起來舒服極了,為什麼還有人拿著國外的幼稚園水平的語言來作為範本?搞不明白
真要說英語思維,許孟雄先生和孫瑞禾先生,就談過思維,也明確指出,中英句式結構不同,比如冠詞沒有,介詞無重要作用,因此要好好研究,孫瑞禾先生寫了幾本非常牛叉的書來論述這些區別,大大減少了我們的彎路,他就自豪的說這是自己的思維研究學習法
而這樣牛逼的人物(英文水平讓國外名校文學系研究生都自愧不如的),這樣牛逼的書,可大大減少我們學習彎路的,現在居然被一些培訓機構的豎子和傻逼們給攻擊說是中式英語,語法翻譯法,效率低下,英語思維成了自己語法不好,完全沒用弄透過英文的collocation,usage,還有structure時候的掩飾語,最後實在說不過你了,就用一句「你沒在英美國家生活過!」來做遮羞布,掩面遁走,實在太可笑了
我老師說過,很多海歸的英文,基本都處於蒙昧狀態,完全就是英美國家小學一二年級水平都不到,看他們的英文,能把人活活氣死,什麼時候能不能不要再拿英語思維說事兒,並且偷換概念,把英文固有的collocation,usage,tense,grammar structure說成是英語思維了?哪怕你要說英語思維,也請像許孟雄先生或者孫瑞禾先生給出完整的解決方案好么?
最後推薦一些參考書,有關學習詞典就不說了,重點說說collocation和usage方面的
首先,語法的框架,《文法俱樂部》一書足矣了,之後要往框架裡面填東西
然後,中國人寫的usage一定要多看:
英語常用詞疑難用法手冊 (豆瓣) (陳用儀著) ,這本書是目前最適合通讀的書了,常翻常查,頗有趣味
李笑來力薦的英語閱讀參考手冊 (豆瓣)(葉永昌著) ,這本比較薄,也推薦通讀一遍
之所以強調中國人寫的usage,是因為原版工具書里,找不到代替品。這些書根據中國人學英語的特殊困難,把散落在各類原版工具書角角落落里的細枝末節,加以歸納整理,分析講解,針對當代中國英語學習者粗枝大葉的致命傷對症下藥。如果手頭能備一本,遇到疑難問題勤查細究,或者常常翻閱,對於英語真正「入門」有莫大裨益。
最後,請不要把英文固有的collocation和「英文思維」混淆起來來誤人子弟,針對英文固定的搭配和表達,我們也是有完整解決方案的
常見的Collocation,查這兩本足夠了 牛津英語搭配詞典 (豆瓣) 朗文英語聯想活用詞典 (豆瓣) 這兩本書有電子版,完全可以在深藍詞典中安裝
另外Collocation也是有完整的學習參考書的 Key Words for Fluency Pre-Intermediate (豆瓣) Key Words for Fluency Intermediate (豆瓣) Key Words for Fluency Upper Intermediate (豆瓣) Core Fluency Thesaurus (豆瓣)
這些東西,完全是英文固有的東西,好好學習便是,自然可以達到精準和熟練的程度,而那些整天就知道背誦新概念,連Collocation,thesaurus,The New Fowleramp;#x27;s Modern English Usage (豆瓣),莫說讀過,聽都沒聽說過的人,張口閉口英語思維,是不是太搞笑了點。。。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公眾號「惡魔奶爸Sam」id:lxg-milk 或掃以下二維碼,歡迎加入
很容易的,我大學兩年級暑假在上新東方GRE,好無聊啊無聊得快死了。我爸媽出去旅遊了一個禮拜,我就翹了一個禮拜課,沒日沒夜把10季的Friends一塊看掉了,自此以後所向披靡,想不用英文思維都難。。。
而且我發現我從美國回來以後英語越來越好了(普通美國人的英語真是一塌糊塗不如不要跟他們講話),所以在外國生活也不一定會讓你英語更好(當然活幾年也沒壞處),因為日常生活里用的都是辭彙量不超過200的白痴英語,還是看書、看劇,以及跟聰明人徹夜長談有用點。
節選一篇我的文章里的內容吧,正好講到所謂的英語思維了。
全文在[021]一名IT從業者的英語口語能力成長路徑
2.不排斥中英文實時轉換的思維方式,只要能幫助你提高表達效率,可以接受。
很多人說要學會用英語思維,think in English。這個目標也困擾過我一陣,到底什麼是用英語思維,我也沒看到好的可執行的解決方案。我是學計算機出身的,計算機的一個特點就是執行代碼。對一個問題要怎麼求解,一般都會有一個演算法來解。演算法一步步安排好,先做什麼再做什麼,遇到情況怎麼處理,都由演算法規定。那英語思維這個問題有演算法來解么?這個問題太高深,目前我無法回答。
我甚至無法判斷我的思維是英語思維還是漢語思維還是混雜思維。雖然我在寫公文材料的時候腦子裡會冒英文,句子寫不順的時候會想這個在英文里就是這麼說的,說話著急的時候會跳出一兩個單詞,但是我也會在心平氣和寫作的時候內心拂過優美的唐詩,婉轉的宋詞以及偶爾幾幕不太明白的元曲。那這究竟是個什麼狀態呢?
後面我想明白了,如果一個問題難解,那麼不妨換一種方法。如果不能求到最優,那我們拿到一個次優可行解,也是何樂而不為的事情。
我們不說英語思維那麼高大上的東西了,來接接地氣吧:如果你在說英語的時候,沒有英語思維的武器,那就用中文想,中文你會說什麼,中文你會怎麼說,然後你再想想中文的這個意思是怎麼用英文來表達,於是這個問題就解決一半了。再假如將中文的意思轉換成英文的時間縮小足夠短,這樣基本上可以「裝腔」成英語思維啦。
為什麼這樣做?
一是,我認為語義是脫離語言的,與語言無關的,作為中國人,多數時候它的承載語言是中文,可僅僅是承載語言而已。計算機領域裡的人們一直想做語義網路(做好了語義網路,你可以直接與百度對話了,這個話題可以再寫),但是也沒有太多的進展,(最近的深度學習技術算一個吧)就是因為這個語義比較抽象,計算機無法理解,但是大腦又能很好地感知。
二是,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一點。非英語環境的學習者應該能理解吧。
三是,只要把轉換的速度優化的足夠好,這個解決方案也是可以接受的。這個就是後續口譯翻譯部分會涉及到的。
首先,語言本來是有其內在表達邏輯的。這種邏輯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語言思維。換句話說,我們想表達一句話的時候,一定需要有一個思維引導我們,把相關的內容以一個合理的方式說出來。
很多英語機構在拿這個東西說事兒,不是空穴來風。但根據我個人的工作經驗,並非所有標榜這個口號的人都知道這個東西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些教師和機構無非是拿這個概念炒作,顯得自己高大上,實際上教學手法極其陳舊,他們自己都一口Chinglish ,拿什麼去培養英語思維。所以看到高票答案里反對這個概念時,我想說這和整個教育行業魚龍混雜的現狀有關,並非這個概念有問題。
所以,認為自己被英語思維忽悠了的同學,建議去找坑了你們的老師講理去。是他們沒給到你正確的思路。
話說回來,英語思維到底該怎麼培養?最基本的一個途徑,也是目前我給學生們推廣的方法,就是大量做精讀。先理解英語表達方式的基本模式,然後在閱讀中不斷的去理解這些表達方式的各種呈現形式,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抓住詞性,時態等等各方面的概念和邏輯,然後逐步的跟上寫作和聽力,最後再慢慢推進到口頭表達練習,一步步的去除中文的影響。
作為二語學習者我們不可能從一開始就排除掉母語,但這就像一個斷奶的過程,隨著對英文理解的加深,要逐步的消除理解英文時漢語的參與。
所以,英語思維很重要,我見過辛苦學了十年依舊沒效果的學員,就因為練習方法不當才導致了他卡在瓶頸上突破不了。
語言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思維是其中各種語法和邏輯的綜合。無論如何,學語言過程中大量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只是在了解了語言邏輯的基礎上,我們的練習會更有效率。
但如果有機構老師忽悠說英語思維就是老外看待事物的想法方式,你可以一耳刮子糊死他了。
如果你是一個英國人,你說"There is some weed, let"s weed"。你自然而然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如果你是一個學英語的漢人,你則會把第二個草翻譯為除草,然後理解這句話。
句1:漢語:這有一些草,我們來除草吧。
句2:英語:這有一些草,我們來草吧。
我們理解句2,是因為我們翻譯了它。
其實我讀的時候下意識的當成了除草來看.....
所以我看不懂這個例子.......
如果是多義的話,夏爺( @Chris Xia )曾經有一個關於單詞多義的介紹。以及夏爺很不喜歡的Lackoff,不對,是Lakoff,曾經在 Metaphors We Live By中曾經提供了一個可能適合學習的framework。嗯,我的意思是,雖然Lakoff關於認知這塊看上去就像社會契約論以及其他一些關於倫理學中關於原始社會描述以及洛克的勞動價值論一樣扯,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稱為一個載入Lakoff式的認知系統的人,也許能夠更好的掌握一些東西,也就是對於單詞用四大類的metaphor和人類體驗的方式去理解。
但是單詞其實是小事.....我現在覺得語氣語用和相關的修辭才是大事。為什麼這種修辭手法有效?產生了什麼效果?才是真正的所謂的「英語思維」下的東西其實我比較讚賞得票最高的答案 除了它沒怎麼回答問題
把自己當嬰兒 怎麼學的漢語就怎麼學英語 7*24小時的學 最多五年 基本交流就完全脫離思維中轉了 這個基本交流包括所有隻要不是學術專用知識 如果你每天只有兩三小時學英文 剩餘時間全是給中文的 五十年也達不到上述五年的效果 最明顯的例子 美國在唐人街活了幾十年的中老年人英語說不過他們不到十歲的孩子
我大學美國學的戲劇 全系就我一個外國人 莎士比亞那是蹲在馬桶上都還在背 到了大三不僅當上了音樂劇和悲劇的主演 還拿過一次全市男配提名
當然代價就是漢語表達退化了 其實我不太相信那些多國語言的天才(托爾金這樣的非人類除外)一個人一生最多精通兩門語言 是精通 不是會打個招呼就算會說一國語言了 因為語言跟文化分不開 而文化只有親自體驗和陶冶才能深入人心 就像你從中國英語老師那裡永遠學不到原汁的英文
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融入到老外的交流環境中
交流環境分兩種
線上和線下
線上各種聊天室找到適合自己的
我覺得線下的最好,就是交一些老外朋友
經常一些聚會,滿滿的感覺就來了
practise more, then you got it,that"s all
補充說明:我第一次到美國,開始也不適應,但一周就換過來了,晚上做夢說的都是英語。關鍵是你要給自己營造一個環境。即使在國內,你堅持和別人用英語對話,不用中文,英語的思維能力也會提升的很快。因為說多了之後,你對事物和概念的認知命名會自動切換成英文的,不會有先中文再英文的轉換了。說白了,這東西就是個條件反射而已。我至今會經常看不帶字幕的英文電影,就是為了保持自己的這個能力。如今我可以確信自己有能力熟練的在中英兩種語言思維內切換,沒有障礙。當然,單詞量就是另一回事了,不常說,好多單詞想不起來了……大學四年是全英文教學,而且是需要較多英文閱讀和論文寫作的專業。雖然沒有理論依據,但有一點實踐中的體會。作為一個英文一直還不錯的人(在這裡無法證明信不信由你),我在大學最後一年得出的結論是:
中文是一種表達效率非常高的語言,非常適合用來思考,千萬不要忘掉中文。
我意識到這一點是因為在寫比較長的論文時,做的筆記都是英文的,當梳理邏輯和觀點的時候,重新讀一遍非常的累。因為英語有很多的從句,而且不便於縮略記憶。
以前迷信所謂英文思維,所以很多東西會用英文標註或者記憶,後來我發現在自己做的筆記上,加上一點中文備註,重新和思考的效率大大提高,梳理邏輯也變得容易得多(當然只限于思考,閱讀和寫作還是得用英文)。
既然語言都是工具,掌握了多種語言就擁有了多種工具,在不同情景下選擇需要的、
最好用那種就可以了,何必要去用不順手的那種?
如上述很多答案所說:大多數人所說的英文思維,是對英語文化的了解,即與Chinglish相對應的地道英文,而真正思考問題的時候,大腦在使用哪一種語言,自己大概根本是無法意識到的。
此外,在一定的情況下,不同語言下的思維是無法打通的。很典型的一個例子是Presentation,這個詞完全無法用中文思考,因為中文裡沒有相對應的概念。這種時候用英文思考,能不能算英文思維,個人覺得是存在爭議的。個人覺得你不需要通過忘掉漢語而實現英語思維,這是不切實際的,並且也不是很好的做法。
要知道語言作為一個傳達思想的工具,簡單來說它實則內在包涵了兩方面的內容:辭彙和語法。
也是簡單的辦法,弄清楚單詞所包含的事物的真正意象,(比如可以通過學習英語的詞根詞綴了解一個單詞中所包含了哪些意象從而組合成了什麼樣的新的意象。)弄清語法在連接單詞時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和涵義,(實則是native speaker說話時的語境判斷習慣。)其實這樣就已經具備了所謂的思維,並沒有人們把它抽象化之後說的那麼玄乎。
最後你需要做的就是花點時間熟記意象與語言符號,舉個被人們舉爛了的例子吧:
當你看到蘋果,語言只是讓你條件反射性的說出了人類給它起的代號,不管它是漢語的蘋果,英語的apple,還是其他各種發音組合,都不影響你知道它實際是什麼東西。
記住:對於單詞,你記憶的只是字母組合和發音這個代號。語法只是讓代號變得更加有邏輯,因此你記憶的也是那種語言的邏輯。這兩樣本身並不難做到,只是相比而言會較耗費時間。
而我開始說不推薦通過忘掉漢語來實現英語思維,是因為更高的思維技能在於將多種符號與邏輯之間的關係進行迅速轉換。
所以有漢語做底,有之前的閱歷知識儲備鋪墊,其實學習另一門語言不僅不難,反而會更有利於你思考能力的提高。
學習語言並沒有難到需要你學一輩子才能說出口,大部分人害怕的只是邁出這看來耗時耗力第一步,以至於被自己被別人弄到慌張亂了陣腳。
希望你能夠轉換一下固有的英語思維很難進入的想法,也希望我這樣說會對你學習英語有幫助。對於外語思維, 不是初學者, 乃至不熟練者能夠學會的。
我以前常瀏覽一個語言交流的網站, 指導過一個日本人, 他的作文文法錯誤非常少, 有著和其文字水平不相配的文法知識。後來, 在認識之下, 他在日常的英語信件中, 都花上幾個小時去寫, 其時間都花費於"如何正確表達我的語境", 我才說出一個我從不和其他學習者說的話: 試著用英文去思考, 這樣自然能寫得快。(後來他考了Toeic 是八百多分, 雖然不算很高, 但也是熟練者了)
這是我在Heroes 中看到的一個段子: 一個會讀心術的異能者, 在攻擊一個人, 希望獲得目標物的信息, 那個人無論想從廚房拿刀還是用甚麼計謀, 也被識穿了; 後來, 他想出用(不記得是西班牙文還是日語)來思考, 成功在桌下拿出手槍。
這個做法我和兩個人說過, 得到的反應是:"不可能; 一個人的思考中, 必然是其母語。"
與其想著如何去轉換, 其實真不如直接用那個語言去思考。
說粵語的人大約都會知道怎麼用普通話寫文章, 當然, 那思維差別沒有像用英文的巨大。但箇中的差異, 只要仔細想想的話, 就知道了。
這也不用怎麼練習, 只要你詞彙量夠了, 邏輯語夠了, 就可以開始了。
比如最最簡單的: 用英語解幾何題
When angle ABE is 30 degrees, angle ADE must be 60, and the corresponding angle BDE is also 60. 60 plus 60 plus A is 180; A is 180 minus 60 minus 60; 60.
寫文章:
心中想:
when i was 30 the sky was blue birds were singing boys are running, but now , the sky was dark and all the things moving stopped. the city is like dead.
思考的過程你只能用你已經可以用作思考的字, 把那些字雕琢一下再寫出來的話:
最常見是修正Tense, agreements, 和articles. 把它們留意下就可以寫出來了: The boys were running all around.
對於兩種SVO 的文字來說, 用英文思考根本不是甚麼難事。
反而
SOV 的語系就要點辛苦了
如果寫"今天到市場買菜"的話
用日文第一時間通常會想出: 私は今日マーケットに行って食材を買った。
把買字保留著已經十分辛苦了, 用這種文字來思考才是困難呢
比起
Today I went to market to buy ingredients. 需然還是有點怪, 但比起最少能用句子來說, 只把I 保存一下, 和中文其實幾乎一樣啊!
在思維中看到市場的時候, 其實想到market 也是十分正常的吧...只是把名詞和動詞換過來而已。
到進階一點了。
其實英文比中文著重的是: 結果
中文的因果句必然是: 因為我很瘦, 所以我不用吃得多。
英文中使用 I don"t need to eat much, because I am very slim. 的情況卻多著呢。
把結果的重要性提高, 是英語思維的第二步
像在寫 if(a==1){ } 時, 不是為了防止編譯錯誤, 寫成if(1==a){} 的人在外國還真的很多。
背後也是因為"1" 這個才是重點。就算到最後沒把a 寫出來, 邏輯也是比只有a 完整得多。
到最後一點,
英文的思維, 就是: short form.
為免思維的堵塞, SVO 中的雜質必須要刪除
Yesterday I went to the Supermarket to buy some food for the party of my brothers.
你想諗是必會是
Yesterday I went"a"t Supermarket"a buy some food fort" par"-ty"f my brothers.
All of the total commands are not needed for controlling robots, which are not organic.
=&>
All"fa total commands ain"t needed for controlling robots, which ain"t organic.
喵~說粵語的飄過~個人表示從來沒有糾結過普通話和粵語遣詞造句的問題。感覺是單獨系統地學習兩邊的知識,自然而然就通了。回想小學中學的英語教學,教與學的過程都過於依賴母語,學習是為了掌握知識去考試,記住的是單詞句子和語法。只在初一時碰到一位剛畢業的英語老師比較有耐心地用英語上課,比如翻開書本哪一頁、有沒有人想回答問題、大家給他點掌聲……這類指示都是用英語講的,當年覺得大腦好難接收。現在回想,應該是輸入量極其有限的原因。
看到這個忽然想起基英老師說的一句話:
英語學到後面,你會發現不是你英語不好,而是中文不好lol
很多同學經常問一些英語該如何學的問題,如單詞該如何學、語法該如何學、口語聽力該如何學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現在針對這些問題逐一列出並給予解答如下:
1. 什麼是英語思維?
答:英語思維從字面上理解有兩種意思,一種是用英語進行思維,一種是英語所蘊含的思維。後者即英語的思維方式、思維角度,也就是指蘊含在英語語法規則中的思維及其原理。所以要正確地使用英語進行思維的前提是我們必須首先要掌握英語語法中的思維及其原理。
2. 什麼是英語語感?
答:語感是對語言的感覺,是指在學習和使用英語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感性經驗。語感並不能等同於語言規律,只是對語言規律的一種朦朧的感性認知,所以很多時候你的語感並不靠譜。很多人想通過大量的聽說讀寫來建立和強化語感,並寄希望於能最終獲得英語思維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或者說是事倍功半的。
3. 什麼是語法?
答:語法是語言的法則,是語言規律的高度凝練。語法和語言是共生共存關係,有了語言也就有了語法。
4. 為什麼母語不用學語法,而英語卻要學習語法?
答:之所以母語不用學習語法是因為我們生活在母語環境中,每日耳濡目染,同時自出生時起伴隨著成長,父母逐字逐句地教,逐字逐句地糾正,從而在無數次的重複中不知不覺內生了母語的語法規則。而英語作為一門外語,我們僅僅在英語課堂上才能獲得一點有限的練習,幾十個學生面對一位老師,不能象學習母語一樣得到大量有效的練習和矯正,所以無法像母語一樣內生正確的英語語法規則。因為無法自然地內生,但是又需要這套語法規則來約束和保障我們正確地使用英語,那麼只有去學習語法規則。
5. 語法為什麼那麼難?
答:難者不會,會者不難。傳統的英語教學並沒有真正地理解英語語法,並沒有建立起完整、系統的英語語法體系,也沒有真正認識到英語語法規則所蘊含的思維本質,因此導致在英語教學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造成大量語法概念的理解混亂模糊、語法結構撕裂散亂、致使原本簡單系統的語法體系支離破碎,漏洞百出。
語法之所以讓很多人望而卻步,書店大部頭的語法書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動輒上千頁,厚厚一大本,更有甚者分成數冊,試想有幾人能耐心看完?無形中給讀者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形成了英語語法非常複雜難學的印象。
英語語法很簡單,初中以上基礎的學習者數十課就可以理解學透、系統掌握,而無需耗費數十年時間學習。
6. 學了多年英語,為什麼還是看不懂、寫不出、說不了?
答:除了上述原因之外,還是因語法和單詞基礎不夠紮實造成的。英語文章由句子組成,句子由主、謂、賓、定、狀、補語組成,謂語是句子的核心,有各種時態和語態的變化,所以如果語法紮實,那麼謂語部分無論如何變化,都可以正確地寫出。謂語之外的其它部分由單詞、短語、從句進行相應的語態和時態變化作為上述句子的成分。語法和單詞不紮實就會直接導致聽說讀寫的障礙。
7. 英語學習有捷徑嗎?
答:俗語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做任何事情都有其捷徑,都要有一個科學的規劃和安排,而不可貿然開始。比如有的同學以單詞入手,手捧詞典從第一頁開始背起,沒有多久就放棄,然後再次開始,再次放棄,直到最後徹底放棄;有的同學以語法入手,面對眾多語法圖書茫然無措,隨機選擇一本厚的開始學起,看不到一半也放棄了;還有很多同學以大量的泛聽、泛看、泛讀、泛背入手,以為量變終能導致質變…結果苦不堪言,收效甚微。
英語學習是有捷徑的,這條捷徑就是借鑒和學習別人已有的經驗和積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不是盲目地重走前人已走過的漫長探索之路。英語學習可以是快樂的,正確高效的英語學習應該按照如下順序:
1.首先學透語法,建立起完整系統的英語語法體系,即建立起英語語法的全局視野。這時在你的頭腦中已經建立起一台強悍的英語語法處理器,英語閱讀和寫作的語法障礙已經消除,你就真正進入了英語學習的高速公路。那麼如何快速高效地學透語法,參見《英語思維:10節課建立完美的英語框架體系》視頻課程和同名圖書《英語思維:解密英語語法的原理》。
2.語法障礙消除後,剩下的就是聽說讀寫以及單詞的學習了,這時最佳的英語學習方法就是通過大量精看、精學每一集原聲影視劇來全面提升自己的聽說讀寫能力。
語法和思維可以很快建立,辭彙和聽說讀寫則需要終生學習。
8. 學英語沒有語言環境怎麼辦?
答:有了語言環境也不一定能夠說好,大量的海外華人不能夠流利地使用英語,有很多身在國外卻報名國內的在線視頻課程來補習英語,甚至有把小孩送出國的父母又把小孩領回國學習英語的例子。原因很簡單,因為英語基礎太弱,交流了幾次,自己聽不懂,老外也不明白,導致彼此都不願意再進行交流。有大量沒有出過國沒有英語環境的人英語卻掌握得非常好,所以沒有英語環境並不是最重要的。
但是英語環境確實非常重要,沒有英語環境,就好比學習游泳卻沒有游泳池。這時就需要我們自己創造英語環境了。那麼如何創造英語環境呢?答案就是看原聲影視劇。原聲影視劇擁有最原生態的英語環境,口語純正、發音標準、辭彙量巨大、都是日常工作生活中最實用的單詞、口語,拿來就用。而且可以快進,可以快退、有聲音、有畫面、有情節,不認識的單詞可以暫停查詞典。還有什麼樣的語言環境能夠比原聲影視劇更好呢?看一遍不夠,看兩遍、三遍、十遍、二十遍,直至看到你脫口而出。還有什麼對白會不理解,什麼單詞會不認識呢?
9. 學英語找外教好嗎?
答:在教大家開口說英語和練習一些簡單的對話方面,外教有其優勢,但是在教單詞和語法方面,外教和中教就不可同日而語了。如果讓外教來教語法,那麼僅僅就語法中的一些常見術語學生都難以理解,更不用說去全面理解系統的語法講述和解釋了。讓外教教我們英語語法就好比讓我們教老外中文語法,我們大多數人對中文語法都是視而不見、習以為常的,大多數的外教對英語語法也是如此,就是所謂的當局者迷,對自己在熟悉不過的母語語言的語法反而稀里糊塗。所以我們無需盲目的迷信外教,同時英美人也並沒有真正地理解英語語法的內在本質和彼此關聯,並沒有建立起完整、系統的英語語法體系,所以不要神化外國人對英語的理解,正是因為英美人混亂的語法認知才導致我們中國人學習英語如此艱難。
在看原聲影視劇學習口語和找外教學習口語之間,無疑看原聲影視劇的效果要好得多,性價比也更高。當然如果要口語實練,還是找外教練習最好。
10. 如何看原聲影視劇學習英語?
答:前面已經講過如何利用原聲影視劇給自己營造語言環境,那麼如何看原聲影視劇呢?
首先是原聲影視劇的選擇,對於基礎薄弱的同學可以選擇一些內容簡單,有雙語字幕的原聲影視劇,比如兒童題材的影片如《奇幻精靈》《小鬼當家》等,對白較少,情節較容易理解。也可以選擇一些經典影片如《羅馬假日》《阿甘正傳》等,多看幾遍可以提高對原聲影視劇的興趣。基礎較好的同學就可以選擇時間稍短、難度較大的原聲影視劇如《生活大爆炸》《人質》等,內容豐滿、情節有趣、對白量多,辭彙豐富。 20分鐘的原聲影視劇認真地精看往往需要60分鐘的時間,所以時長盡量選擇在30分鐘左右的,不然完整地看下來會比較疲倦。
第一遍泛看,以輕鬆的心情享受原聲影視劇,熟悉劇情,這樣才能寓學於樂。
第二遍精看,看懂每一句台詞,查閱每一個生詞,不放過每一句俚語。
第三遍精看,在第二遍的基礎上已經輕鬆了很多,繼續鞏固第二遍的成果,熟悉有用的口語和重要的生詞。
第四遍泛看…
......
第十遍泛看…基本可以脫離屏幕。
十遍看下來,劇中的生詞基本消滅了,劇中對白基本掌握了。當所看的劇集越多、遍數越多,遇到的生詞反而會越來越少,口語聽力卻會越來越好,每一集所需看的次數也會越來越少。如能邊看影視劇,邊記筆記,反覆鞏固,則效果更好,效率更高。
口語訓練除了在看劇時同步練習,還可以在休息時、散步時,邊走路邊回憶、邊練習,效果更佳。
小說、文章、只有文字,沒有聲音、沒有畫面、看一遍都不易,很少有人能堅持看兩遍、三遍、十遍,但是看原聲影視劇可以。
最後,看原聲影視劇學習英語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你已經消除了語法障礙,不然還是需要先學透語法。
歡迎添加訂閱號:生活大爆炸精學筆記 (thebigbang01)和老師一起精學每一集生活大爆炸。
11. 英語單詞需要死記硬背嗎?
答:英語單詞不需要死記硬背,死記硬背讓人痛苦,學習一樣東西,一旦讓人痛苦,那麼一定就有問題。英語單詞的學習和記憶只有像母語辭彙學習一樣,自然而然、循序漸進,才能真正掌握。凡是死記硬背、急功近利地學習,遲早都會忘記。說到這點很多人會想到有這樣的一些課程,一個月記住5000單詞,一個月記住10000單詞這樣的速成班,其都是急功近利,淺嘗輒止的表現,往往是蜻蜓點水,混個眼熟,應付考試,考試結束了,所學也就還掉了。記憶詞根詞綴的方法不可取,大量的詞根詞綴記憶和理解已不容易,更何談大量的單詞記憶,每個單詞都有眾多用法、意義、詞性、片語搭配,如何能在短短一月內記憶掌握。想想我們學漢字的時候有大量去記憶偏旁部首嗎?有對偏旁部首追根溯源,一探究竟嗎?當然如果喜歡並且時間充沛則另當別論。
單詞不用死記硬背,那麼怎麼學習呢?
如上所述,在影視劇中學習,在不斷的重複中記憶。不要放過每一個生詞,與每一個生詞親密接觸、全面了解,這好比進入一個新學校,面對新同學,只有彼此親密接觸一番、觀察一番,他們的音容笑貌、性格特點、姓甚名誰、在多次的相見中,便如春風化雨般逐漸印在心裡。這才是真正的學習單詞,這才算真正的掌握單詞。
當然如果為了應付考試,想短期混個眼熟的也可以考慮速成班。
12. 我們學英語能達到英語母語者的水平嗎?
答:我們可以無限接近,但是很難達到,想想老外能像我們一樣欣賞《紅樓》《三國》《唐詩》《宋詞》嗎?很難!我們學習英語也是一樣很難達到英語母語者的水平,單單從辭彙上我們就很難達到他們的水平。
上圖為英語母語者年齡辭彙量分布圖,由上圖我們就可以看出,英語母語者3-8歲已經擁有了10000左右的辭彙量,8-18歲擁有20000左右的辭彙量,18-38歲擁有了近30000的辭彙量,一些專家學者的辭彙量更是達到了50000-100000的數量。
而我們的5000辭彙量、10000辭彙量怎麼能和英語母語者的5000、10000辭彙量相提並論呢?
經常有人問能否聽懂原版影視劇這個問題,原版影視劇的聽力難度比英語新聞的聽力難度要高的多。英語新聞的播報有固定的模式,固定的辭彙,發音清晰,語速一致,干擾較少;而原版影視劇就不同了,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背景音樂、不同的口音、不同的語速、不同的題材、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不同的方言、不同的俚語,抑揚頓挫、大小高低……,想想我們看國產片,有時都需要看看字幕,何況是英語呢?
但是不要因為難以企及就放棄,至少我們可以交流,可以閱讀、可以欣賞,可以娛樂、可以工作、可以環遊世界。所以無需給自己太大壓力,無需制定一個難以企及的目標,學習英語為我所用,為我所樂。
13. 英語學習遭遇瓶頸期,該如何自我提升呢?
答:英語學習遭遇瓶頸期的同學大多已經學習了多年英語,對英語的使用和理解已經有了相當的積累。但是在繼續學習英語的道路上,卻發現無論自身如何努力,他們的英語能力都很難再提升了,他們找不出問題所在,彷彿遭遇了一堵透明的牆,無法逾越、無從下手。
具體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1. 辭彙:他們發現縱然自己記憶了大量單詞,也許5000左右、也許10000左右,但是使用時總發覺自己的辭彙量捉襟見肘,明明都認識使用時卻想不到或者不能夠靈活應用。
2. 語法:他們發現縱然自己諳熟了語法規則,但無論是口語還是聽力、閱讀還是寫作,使用時總覺得不能得心應手,表達和理解時總覺得意猶未盡、很多時候甚至猶豫不決。
通過以上兩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其根本原因還是英語的單詞和語法沒有真正掌握所造成的。所謂的單詞量大其實是一種假象,大量的單詞僅僅限於認識的層面,其眾多詞性和詞義根本沒有掌握。所謂的諳熟語法其實也是一種假象,對眾多語法規則的理解不過是浮光掠影、淺嘗輒止,其實並沒有真正地理解其本質,因此在運用的時候就會僵硬機械,而不能靈活運用。 所以還是要從根本出發,打牢單詞和語法基礎,做到真正地掌握每一個所學單詞的詞性和詞義,真正地理解和吃透每一條語法規則的本質。當你真正掌握龐大的辭彙量、真正建立起英語語法的框架和體系之後,在配合大量原版影視的學習和訓練,最終量變導致質變,讓你的英語學習浴火重生。
14. 兒童是學習語言的天才嗎?
答:兒童學習一門語言需要漫長的時間,需要父母師長無數次的重複和矯正才能慢慢掌握,其過程往往需要十數年之久。而成人因母語能力的建立以及已有大量事物的認知,通過採取科學的方法,卻可以快速的學習和掌握一門外語。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成人的語言學習能力要遠勝過兒童。 可以用學習編程來類比學習語言,在你初次學習C++語言的時候,你會學習的較慢(好比兒童),而當你掌握了C++之後,再去學習Java時就會覺得非常的容易了(好比成人)。成人學習語言的時候往往被工作、生活等所干擾,也沒有兒童學習語言時的環境和父母師長無微不至的指導矯正,所以無法做到像兒童學習語言時的專註和自然,因此給大家造成了兒童是學習語言天才的假象。
15. 如何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
答:英語不可當成學業和任務來學,而是因為喜歡或真的為己所用而學,這樣就有了學習英語的動力。那麼如何才能獲得這種動力呢?喜歡週遊世界嗎?不懂英語似乎寸步難行;喜看英美大片嗎?能看懂原版字幕那豈不是很酷;喜歡國外遊戲嗎?不理解英文說明讓人抓狂;想做編程高手嗎?英文太差也會困難重重……,讓你想學習英語的理由還有很多很多……,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莫過於看原版影視更好,隨手可得的片源,廣泛的題材選擇(愛情、戰爭、警匪、傳記、記錄等等)、精彩的劇情、異域風光,在給你帶來歡樂的同時,潛移默化的提升了你學習英語的興趣。所以當你對學習英語的興趣還不是那麼濃情蜜意的時候,那麼就多看原版影視吧。
推薦閱讀:
※卡西歐電子詞典為什麼能比別的電子詞典貴出那麼多?
※新東方值得去學嗎?
※自學考雅思 7.0,要做到些什麼? 怎麼學?
※怎麼在一個月內讓英語聽力有明顯的提高?
※哪些電影里有較為經典的對白或者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