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近些年很少聽說黃河發洪水了?

黃河在古代經常發洪水,甚至決堤、改道,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但是為什麼近些年很少聽說黃河發洪水了,九十年代甚至出現了幾次斷流? 好像由一條「害河」完全變得很溫順了一樣……
主要是人為原因還是氣候原因呢?是什麼導致了黃河在古代和現代給人的印象完全不同的呢?
現在是不是根本不在意黃河洪水的問題了?夏季暴雨多的時候黃河是什麼情況啊?好像長江洪水問題比黃河嚴重得多了→_→


我是來點名反駁 劉明軒 的答案的,大兄弟自稱水利工作者?

而黃河,尤其是中下游,基本上都是農田,渠道,排水溝坎。地勢平坦不說,還都是亟待灌溉的吸水土壤。本來地勢平緩流水就慢,良田還先吸飽水截留一大部分。一次大範圍降雨,兩天內能把水都排進河道里,都算快的了。

神TM黃河下游,大範圍降水兩天入河道!

黃河流域範圍圖:

注意黃河下游這細細窄窄的一條

什麼叫流域?簡單來說就是河流集水區,黃河下游是地上河!雨水跨過黃河大堤彙集到黃河?這還水利從業人員?

然後黃河水災,禍害的是哪裡?

正是黃河下游,洛陽以下。

黃河中游基本上是下切峽谷河道,鄭州桃花峪之下便是一片坦途,肆意橫流,想往哪去往哪去,你看這歷史河道,那叫一個任性。
(2016.07.14根據評論修改)

山東中部那塊為什麼不去,泰山就在那裡,那裡是山東中部丘陵區。

然後黃河水患最烈之處,也就是黃河下游,尤其是河南加上魯西,正是所謂的中原腹地,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黃河水患為何難治?泥沙含量大,下游高度差小流速慢,淤積嚴重。

黃河主河道底部淤積→過水橫斷面縮小→過水量限值減小

如果不管:溢出原河道,改流新方向→黃河改道(範例:商朝五次遷都)
如果築堤:繼續淤積,壩頂與河床底部高差減小→加高堤壩→繼續淤積→洪水決堤(範例:開封多次毀城重建,現在城摞城疊壓了六層)

這就是古代黃河治理的死循環。

現在黃河為什麼風平浪靜?兩大原因:一是堤防建設,二是調水調沙,而這都是在我國古代水利前輩提出的理論上發展而來的,接下來先講核心觀點:

堤壩不僅是防洪的手段,而且是治河的工具。

最早提出這個理論的是西漢末年/王莽新朝的張戎,最早系統付諸實踐的是明代潘季馴。

明治河諸臣,推潘季馴為最,蓋借黃以濟運,又借淮以刷黃,固非束水攻沙不可也。方興、之錫皆守其成法,而輔尤以是底績。輔八疏以濬下流為第一,節費不得已而議減水。成龍主治海口,及躬其任,仍不廢減水策。鵬翮承上指,大通口工成,入海道始暢。然終不能用輔初議,大舉濬治。世以開中河、培高家堰為輔功,孰知輔言固未盡用也。

——《清史稿》

具體做法就是上面兩條,築堤束水,人為加快下泄速度,使泥沙不但不沉積,而且沖刷河底,淘深河道。

「夫水之為性也,專則急,分則緩。而河之為勢也,急則通,緩則淤。若能順其勢之所趨,而堤以束之,河安得敗?」

「欲河不為暴,莫若令河專而深;欲河專而深,莫若束水而急驟,使由地中,舍堤無別策。」

——萬恭 《治水筌蹄》

然而河流有豐水期枯水期,堤壩做的寬,枯水期起不到束水的作用,做的窄,洪水期壓力太大,動輒決堤,怎麼解決?
潘季馴系統使用了「雙重堤壩」

縷堤是在河濱修築的束水堤,目的是把河道變窄,將河流束縛起來沖深河床。遙堤是在縷堤之外二三里遠修築的提防,目的是在河水漫灘或者沖毀縷堤後,阻止洪水不再泛濫成災。


現在的黃河下游大堤就是這種做法

圖中的水面就是黃河,有石工,有挑溜的鋸牙馬頭(減少水流對壩體的沖刷),覺得不夠高不安心?
這其實是裡面的那層。

現在黃河干堤什麼樣?

這張圖表現厚度

這張圖表現高度

這簡直是座山了好嗎

然後兩道堤之間多寬?

注意兩條紅線內側的黑色線條,這才是黃河干堤,看看干堤範圍和河道粗細的比例。

肯定有人會問,干堤中間不是城鎮嗎
那的確是房子,黃河下游干堤範圍內是有村莊的!而且是自古以來!
再問:那洪水來了怎麼辦?

這裡的村莊都是建在土台上的,高度直追干堤,行洪時期莊稼地淹了,人沒事就行。
那為啥不捨得走呢?
正如尼羅河泛濫造就了沿岸農耕區,黃河過水後的淤泥使這一片成為膏腴之地,地肥,而且灌溉方便,不捨得走。

那麼為啥黃河以前還經常決口?

轉折點在於90年代開始實施的黃河流域調水調沙實驗。

黃河水挾沙量實在太大了,光光築堤束水,靠自然徑流依然不能達到沖刷河道的流速。當年潘季馴已經看透了這一點,他加高加長高家堰,硬生生將淮河水蓄成一個洪澤湖(你沒看錯,洪澤湖以前是很小的幾個天然湖,現在的水域是人工造就的),用淮河清水沖刷黃河河道(明代黃河奪淮入海),卻敗在了一個可笑的事情上——明祖陵。

朱元璋的爺爺葬在泗州,而古泗州城正在洪澤湖範圍內。

水淹祖陵,就是觸了龍鱗。於是潘季馴功虧一簣。

清代,才不顧忌這個,繼續加高高家堰,水淹泗州城,至今為止,明祖陵長眠水下,偶爾大旱才會露出一點頭。

然而清代運河又淤積,北京城的滿洲老爺要吃鐵杆莊稼怎麼辦,於是引黃濟運,打通黃河與洪澤湖(這時黃河依舊走淮河方向),黃河水先進洪澤湖再出海,這下好,洪澤湖也瘀了,湖面雖大,湖底非常淺,蓄水量大減,於是繼續死循環。

然而新中國在黃河幹流上修了水壩。

三門峽被噴的慘不慘?慘。

三門峽到底該不該建?該。

為啥?只要學會正確的使用方法。

黃河幹流上的水庫,不是用來攔沙沉沙的,而是調水調沙。

八九十年代,繼三門峽之後,小浪底等一系列水庫陸續修建完成,調水調沙實驗開始。怎麼做?

黃河枯水期,相鄰幾個水庫一起調度,先慢慢蓄水,再同時放水,人為製造小型洪峰。

比如說三門峽在小浪底上游,三門峽先全開下泄,水到小浪底水庫,攪動小浪底水庫沉積的泥沙,然後小浪底再全開下泄,依次而為。

這樣,就製造了一股含沙量比正常黃河還大的人造洪峰。

水力學和泥沙力學證實,水流非常急的時候,含沙量越大,非但不會沉積,反而沖刷力度越大,就像一張砂紙在打磨河床一樣。

於是,每年幾次的聯合調水調沙,使得黃河主河床成功刷深,入海泥沙還加速了黃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增長,一舉多得。

黃河調水調沙成功逆轉了黃河自古以來的「地上河」發展趨勢,獲得國際認可,榮獲了「李光耀水源榮譽大獎」。

而與此同時,水利部門還在干堤上搞淤背。做法,也是潘季馴最先實驗的。

左邊那種已經不用了,主要看右邊那種。這是潘季馴的做法,需要在干堤上開口,還得是豐水期,非常危險,可惜當時沒有抽水機。
現在的做法簡單來說就是在大堤背面用沙包做圍堰,泥漿泵抽渾水進去,泥沙沉積,開口引清水出來,直到跟堤面差不多高。這時再種上楊樹等速生經濟林。現在如山一般厚重的黃河干堤就是這麼來的。
(淤背工藝2016.7.14根據評論修改)

這張比較明顯,左面是迎水面,右邊是背水面,放淤固堤已經把大堤加固到如此厚度,可謂固若金湯。

長江荊江段為什麼容易出險呢?

由於歷史原因,黃河下游就是一條獨流入海河道,再無河口,沒有了「流域」
荊江不同。上面是大武漢,漢江長江交匯處,江邊一條白線便是堤壩,堤壩後面就是最繁華的地帶。

什麼雙重堤防、放淤固堤,統統搞不來。用軍事說法就是「毫無戰略縱深」,堤破則亡。
關於長江水災發展趨勢,可以移步這裡,不展開了。
為什麼以前黃河經常發大水,卻很少有記載長江發大水,而近幾十年全反過來了? - 路路路路的回答

總結一下就是,現在就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長江沿線發展成這樣,堤防也只能這樣,根本沒辦法系統提升,但卻眾人關注。黃河「害在下游、病在中游、根在泥沙」數千年,今日下游基本可保無虞,中游水土保持也在努力,這個建功見效慢,但畢竟在努力,但不出險反而被慢慢遺忘和忽視。

水利其實也是一樣啊,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啊。

向水利工作者致敬,向治水前輩致敬。

不知道該說是利益相關還是地域相關,我老家魯西南,祖宅就在那張黃河衛星圖範圍里,還是黃河干堤裡面~

以上。


建這麼多水利樞紐真的不是擺設,水利部直屬的黃委會不是為了拿公糧設的,現在不僅沒有洪水,也實現了黃河十幾年不斷流。明明水利工程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很多人卻忽略它的好處,只死摳不好的地方,況且「破壞生態環境」、「違背自然規律」不是城市發展的必然嗎?只有沒有人類的社會才是真正的原生態吧。突然想到這些,不是針對題主。。。。題主你不要介意我在這裡發泄一下

這幾天看《黃河答問錄》看到治理黃河的一些成就:經過半個多世紀多方面的努力,黃河治理開發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構建了科學的防洪工程體系,加上沿河軍民的嚴密防守,確保了黃河歲歲安瀾,徹底扭轉了歷史上頻繁決口改道的險惡局面。黃河水利水電資源得到綜合開發利用,引黃灌溉面積從1200萬畝增長到1.1億多畝,同時為沿河50多座大中城市和一大批工礦企業提供了生活與工業用水,並通過實施引黃濟(天)津、引黃濟(白洋)淀、引黃濟青(島)等跨流域調水,緩解了天津、河北、青島等地區的用水危機。幹流已建水電站發電裝機總容量達1700多萬千瓦,成為國家重要的水電能源基地。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積18萬平方公里,有效減少了入黃泥沙,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黃河治理開發促進了流域及相關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保障了黃淮海大平原的防洪安全,為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當然了,黃河還面臨著很多問題,小浪底至花園口區間仍然存在著洪水威脅,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黃河流域的用水需求大大超過黃河水資源的承載能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


我的家鄉~黃土高原~在玩命地植樹造林,下游的群眾都勸我們別植樹,水流不下來了……


你以為那些個水利樞紐真的只是用來發電的嗎?


1.建國六十多年來黃河上修建的大大小小的水利樞紐是非常有用的,不是光用來發電的。
2.近二十年來,黃河全流域降水減少,這個不是環境問題,只是大氣候的變化。


可能題主平時沒注意吧,14年夏天銀川突然遭受暴雨襲擊,24小時降水量超過200毫米(具體多少記不清了,大概是這個級別的,銀川正常年份的年降水量也就200毫米的樣子,你自己想像一下),然後黃河寧夏段就發洪水了,不過貌似影響不太大,石嘴山地區的農田被淹就這樣子...
另外,黃河除了洪水外其實目前還有個影響更大的災害,就是河套地區的春季凌汛,內蒙河套地區每年春天都是要在黃河邊巡邏的,發現冰壩後用小鋼炮啊炸彈啊什麼的炸開...不然寧夏段會被淹...


謝邀!在此做一個黃河流域近年洪水狀況粗略的探討。

黃河位於我國北中部,屬大陸性氣候。東南部基本屬濕潤氣候,中部屬半干早氣候,西北部為乾旱氣候。黃河流域主要位於三個大氣候帶,即104°E以西為高原氣候區;104°E以東,大致以臨洮、定西、固原、環縣、靖邊、佳縣至汾河河源一線為界此線西北部為中溫帶;東南部為南溫帶。盛夏暴雨期間,水氣來源於印度洋、孟加拉灣南海和東海。而水氣輸送經過青藏高原中部北上、嘉陵江河谷北上和武漢西安自東南向西北的三條輸送帶,將上述【1】水源地的水汽源源不斷地送往全流域。以上是黃河流域的大抵介紹,對認清該流域有幫助。

洪水是什麼?洪水是江河水量迅速增加,水位急劇漲落的現象【2】。因此我們知道,洪水是徑流的一種表徵,徑流又是水文循環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此,我們從徑流的角度來粗略探討一下黃河水量狀況。黃河幹流的來水主要即為流域內降雨產流和支流匯流。對比中原三大流域(黃河流域、淮河流域、長江流域)水文數據【3】,自1956年至2000年,黃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為459.6mm,淮河流域為814.8mm,長江流域為1126.7mm。從降雨量考量,黃河流域的多年平均降雨量遠少於南方諸河。平均年降水量變差係數,黃河流域(0.14)≈淮河流域(0.15)>長江流域(0.07),說明黃河流域降水年際變化大,較不穩定。從產流上講,黃河流域汛期的防汛工作壓力要小於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當然這只是從降雨角度看。

我們再來看一看支流匯流的情況。取多年平均徑流量前5位的支流比較。黃河流域【4】,渭河97.44億
m3、湟水49.48億
m3、洮河48.25億
m3、伊洛河31.35億
m3、汾河22.11億
m3。長江流域【5】,岷江892億m3、湘江722億m3、嘉陵江668億m3、雅礱江604億m3、烏江520億m3。由此也可以看出,主要一級支流匯流的情況,黃河流域所承載的徑流量並不算大。

接著我們看一下黃河對周邊的供水情況。黃河流域大部分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黃河水資源開發利用與流域內農業生產發展息息相關。自大力發展引水、提水灌溉工程,開闢引黃灌區後,黃河流域的灌溉面積從1950年的約1200萬畝增至20世紀末的1.1億畝,增長近9倍。在水資源短缺的天朝北方,橫亘北國萬里的黃河即是北方最大的水資源補給線。長期以來,黃河負擔著流域內外繁重的供水任務,其中城市及工業供水的範圍,隨著社會的發展,覆蓋西寧、蘭州、銀川、呼和浩特、太原、西安、鄭州、濟南共8座省會城市在內的50多座大中城市和420個縣(旗)以及白頭鋼鐵稀土公司、中國長城鋁業公司、中原油田、勝利油田等工礦企業和晉陝寧蒙部分地區能源基地。據1995年統計,當年全河工業及城市取用黃河水量29.25億立方米,耗水量達17.35億立方米【6】。黃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了沿黃地區國民經濟的發展,但也對黃河流域水資源承載力產生了不小的衝擊。

自有水文記錄以來,黃河嚴重洪澇情況有4次,分別為1933年、1949年、1958年和1982年,洪峰規模對應以上年份分別為22000m3/s、12300m3/s、22300m3/s和15300m3/s。對比長江流域洪澇,如1954年和1998年特大洪水,洪峰規模(宜昌站)分別達到70000m3/s和100000m3/s,兩者規模差別是很大的。可以看出,黃河流域防汛壓力較長江流域小,主要工作為區域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豐水年序列下,國家防總的防汛工作重心還是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

根據以上,我們可以看出黃河流域本身洪澇規模,從水文上看,並沒有想像之大。新中國成立以來,對黃河的整治工作一刻也沒有停止。一些列水利工程的建設,也使得人為對黃河的控制力不斷增強。這方面我就不做科普介紹了,就像有回答中提及,水利樞紐工程真的不是擺著好看的,水利部直屬各流域部委也不是白吃皇糧的地方。中國歷代水利人,為此作出的貢獻終將被歷史銘記。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謝謝!

[1]
朱曉原,張學成。黃河水資源變化研究[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

[2]
水文基本術語和符號標準。GB/T 50095-98。

[3]
陳峪。中國十大流域近40多年降水量時空變化特徵[J].自然資源學報,2005,20(5):637-643.

[4]
張少文。黃河流域天然年徑流變化特徵分析及預測[D]. 四川大學,2005。

[5]
張曉婭。近60年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長江徑流量影響研究[D]. 華東師範大學,2014.

[6]
黃河水利委員會。世紀黃河[M]. 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


PS. po一些圖,大家能猜到我在哪不~xixi~

Fig.1

Fig.2

Fig.3

Fig.4

Fig.5

Fig.6

07.14
1.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左岸廠房
2.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
3.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左岸船閘
4.金沙江梯級電站溪洛渡右岸
5.金沙江梯級電站白鶴灘(在建)EL.1125平台
6.清江隔河岩水電站


近些年總是聽說氣候越來越極端,然而像98這樣的洪澇災害卻很少發生,這其實不是壓下來了,而是各種工程非工程措施真正的起了作用。
我簡單舉個例子,11年汛期的某場將於造成了長江上游大量洪水,當時重慶朝天門有艘船都翻了,我記得有這個新聞,但是起碼沒有發生重大的洪澇災害事故。我朝很喜歡悶聲解決問題又不說,所以諸如三峽之類的大型工程其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被那些個無良媒體每年下雨就拿來黑,記得一個教授上水文學課程的時候說過,如果沒有三峽,武漢已經不存在了。。。況且重現期(也就是多少年一遇)只是一個概率的倒數,並不是說千年一遇就註定一千年才發生一次,只是說這場降雨或者洪水的量大而已,不說普通百姓,學水文氣象的很多都搞不清這個概念。
所以,極端降雨洪水確實常有,各種工程措施(三峽及各種水電站)和非工程措施(LID、海綿城市建設等)也發揮了巨大作用,不是說你看不見就沒發生,只是這方面的工作人員在你之前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而解決這些又不會上新聞,頂多有個規劃本子,老百姓不會拿來看也找不到哪裡去看,當然大多數人會覺得洪災沒法生過。
以上~


肯定有很多水利設施的關係,但是黃河來水逐漸減少也是不爭的事實,氣候方面的原因我不了解,不敢多談,只談一下上中游的用水問題,除了寧夏和內蒙傳統的農業用水之外,晉陝寧蒙結合部現在是我國的重化工,電力基地,工廠全部依河而建,大量消耗來水,現在黃河恐怕斷流和爭搶用水的矛盾遠遠大於防洪。這幾年上游沿河城市流行打造「水城」。寧夏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外號塞外水城,在銀川和石嘴山等市大量開挖城中人工湖,引黃河水入城,打造城市景觀。政府卻對外宣稱是六盤山上的雪水。就算黃河再發洪水,只要讓上游城市再開閘向湖中放放水,恐怕也就無憂了。


因為黃河都快要沒水了,哪來的洪災。。。

記得我小時候長者執政期間,大概是200x年,我所生活的城市裡到處都是「黃河不能斷流」的公益廣告,當時特別小,還一直故意念成「黃河不熊斷流」。

不過這幾年經過治理,黃河的水貌似的確多了一些。


如果三門峽在滿水位時候決堤。洪水能淹到周口駐馬店一帶。甚至更遠

差不多就是這樣。不要以為是開玩笑。周口有一條河,沒有水。叫黃河故道。上次有水就是發洪水時候淹過來的
周口旁邊的淮陽龍湖。16000多畝
最早就是叫大澤鄉
陳勝吳廣起義起義的那個大澤鄉。
我不是要普及歷史知識
我只是想說
那裡原先只是地勢低洼
水主要來源於黃河決堤淹過去的水。
至於離黃河200多里的黃泛區農場就不提了
總之。三門峽水壩
活人無數


因為黃河沒水了呀。就這麼簡單。


以下摘自維基百科

黃河斷流是指中國於1970年代,基於經濟發展、工業及農業的耗水量大增,大量河水被抽走。【黃河的徑流量由1950年代的575億立方米,急劇下跌至1990年代中期的187億立方米】,黃河的生態系統嚴重退化。鑒於黃河斷流情況嚴重,中國政府自1998年起,開始限制用水及修整河道,於是黃河自2000年起便未曾斷流,不過目前黃河仍會不時乾涸,斷流的威脅仍然存在。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據統計:

1972年~1979年,斷流6次,【平均斷流7天】,【平均斷流河段長130公里】;

1980年~1989年,斷流7次,平均斷流7.4天,平均斷流河段長150公里;

1990年~1995年,斷流8次,平均斷流53天,平均斷流河段長500公里;

1996年,斷流達到136天,斷流河段長579公里;

1997年,【斷流達到226天】,【斷流河段長700公里】。

你以為黃河是這個樣子的:

過去黃河是這個樣子的有木有?


作為一家人都是水利人的後代,我知道大家基本上不知道黃委會,但是沒有幾萬名黃河職工,哪來的今天看似平靜的黃河?

每次跟同學介紹黃委會,他們都會以為是掃黃打非委員會。。。我的表情是這樣滴

你以為有了黃委會黃河就很安全了?
大錯特錯!!!

我母親是負責宣傳的,每年春天凌汛都要去上游採訪,幾乎一年有半年都在各個基層水文站採訪,基層的艱苦真的不是大家可以想像的,很多基層水文站的職工都是冒著生命危險測流。當年藏獨鬧得厲害的時候,有一個基層水文站就在藏獨分子的自焚場對面,職工幾個月不敢出站門,都靠鄰居從牆頭把物資扔進來,所有人都在小心地保護歷年水文資料。

每年都有基層職工犧牲,他們為了更多人的幸福奉獻了自己,卻不為人所知,有些人從河海大學畢業,正經的211,還是在基層幹了幾十年,默默奉獻著。

希望更多的人能關注到水文職工的存在,可能有點跑題了,不好意思。。。

---------------------------------------------分割線---------------------------------------------------

認真地來講,黃河上游地區尤其是河套平原地區灌溉水源都不足,如果不控制上游取水量的話下游就斷流了,更不要提洪水,所以整體上洪水幾乎沒有。

黃河比較容易出事的幾個情況是凌汛時河道由於冰塊未完全消凍可能會發生洪水,或者是夏季長時間流量較低河道堆積泥沙較多而抬升+短時間內大量降雨會發生洪水。前一種情況每年都有破冰船爆破所以沒什麼問題,後一種情況黃委會也很無奈啊。今年陝西發洪水,那裡平時是沙漠,黃河流域今年夏季汛期也降雨量不大,何況由於今年流量格外小(小浪底調水調沙都取消了)短時間內也沒辦法解決那個河段的泥沙沉積問題,再加上暴雨,這種就很難避免了。但是發生洪水的時候水文站的職工也都是在第一時間衝到一線進行搶險救災工作。

至於大家熟悉的古代黃河改道導致的水災是不會發生啦,河道的變化現在基本都在黃委會的控制之下。

還有花園口決堤事件,這種情況在和平年代,尤其是現在防洪工作做的這麼好、社會治安這麼好的時候更不可能發生啦。


沒水了,發誰?


一直在鄭州,黃河去過多次,大部分都是裸露的河床,水不是很多,但是泥沙很大,只要氣候沒有變化,基本50年內不會有洪水。


僅黃河甘肅段,就大大小小33座梯級電站,黃河還能泛濫起來嗎,加上引大入秦,引黃入民勤等等,若爾蓋汽車都在跑,濕地也沒有了,被改造,加上大氣候,全球升溫


難道不是因為沒水了么


一看你們就不是黃河附近的人
讓黃河入海口的俺來回答
因為
水淺


我不專業……家在包頭,爸爸是給水廠工作,幾乎每年雨季都要去黃河邊組織抗洪。


老家屬於分洪區,然而現在河裡都被人種上莊稼了


推薦閱讀:

大航海時代人們是如何在茫茫大海上定位,並測繪發現的新大陸的海岸線的?
地球的五個氣候帶是在哪個地質時期形成的?
此次霸王級寒潮的成因是什麼?
黃河是怎麼變成比開封鐵塔還高的「地上懸河」的?
為什麼澳大利亞的自然環境這麼差?

TAG:地理 | 氣候 | 水利 | 洪水 | 黃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