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開普勒452b你們怎麼看?

人民網7月24日訊 北京時間24日凌晨,美國宇航局(NASA)舉行發布會,宣布開普勒空間望遠鏡最新發現。天文學家表示,他們發現最接近「另一個地球」的系外行星名稱為「開普勒452b」(Kepler-452b)。

NASA方面稱,這顆行星距離地球1400光年,繞著一顆與太陽非常相似的恆星運行。那顆恆星的質量比太陽多4%,亮度則要多出10%。「開普勒452b」到那顆恆星的距離,跟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相同。「開普勒452b」是至今為止發現的最接近地球的「孿生星球」,它有可能擁有大氣層和流動水,直徑比地球大60%,公轉一圈是385天,岩石星球的可能性高於以往,與地球的相似指數為0.98。

據報道,去年和今年年初美國宇航局也曾公布過類似「最接近另一個地球」的消息,但那些系外行星圍繞運行的恆星都是質量很小,溫度也比較低的紅矮星,而這次「開普勒452b」圍繞運行的是一顆與太陽相似的恆星,所以成為到目前為止最接近「另一個地球」的系外行星。

為什麼要叫452b?


美國航天局(NASA)宣布了尋找太陽系外行星方面「激動人心」的新消息!網路輿論頓時炸鍋,平時不大關心科學話題的朋友也激動起來:「另一個地球!」「我們不再孤獨!」「活久見!」「要步入新世紀了嗎?」「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愚蠢的人類再見我要回母星了。」「黑暗森林!外星人的攻擊正在路上!」「人類禍害了一個地球還不夠,又要禍害另一個去么?」「平行世界的另一個我是不是也還單身著……」

非常令人感動的腦洞,然而少年們,你們想太多了。小編以多年的職業經驗表示,最後的消息一定會讓你們失望。當然這不賴大家,NASA的預告「……天文學家們已經接近幾千年來我們所夢想的目標:發現另外一個地球」實在是太容易讓讓人思維奔逸,再加上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不斷失真,公眾設想和期待的東西,跟科學家們要說的東西,完全是兩回事。

這樣咋乎一番然後圍觀群眾失望走散的事情,NASA干過不止一次了,在太陽系外行星的話題上尤其如此。但這並不是科學家們有意誤導,他們是真心覺得新發現很重要,然而學術界與公眾的思路不同,對「另一個地球」的標準也不同,讀者腦補太多的話,失望是難免的。

【NASA到底找到了什麼?】

簡單地說,這次是通過分析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批發」了500多個新的太陽系外行星候選天體,包括12個大小和公轉軌道與地球相似的天體,其中有1個已經被確認是行星,編號為「開普勒452b」。

不要激動,這顆行星在天文學意義上與地球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在科幻的意義上可沒有。現在科學家連它是不是固態行星都還沒確定,更不要說有沒有水、有沒有生命、有沒有文明、技術有沒有發達到能攻打地球了。

具體的相似之處何在?開普勒452b的直徑不超過地球直徑的兩倍,與其恆星的距離適當,與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相近,處在所謂的「宜居帶」內——意思是,假如這顆行星上有水,是有可能以液態形式存在的,不至於被恆星烤得完全蒸發掉,也不至於冷得只能結冰,而液態水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之一。此外,它的恆星與我們的太陽非常相像,質量比太陽高4%,亮度高10%,可以說差異不大。

考慮到上述因素,開普勒452b有可能是一顆固態行星,而不是木星那樣的氣態行星。按照人類的常識,生命出現在固態行星上的機會當然會多一點,科幻電影里木星上的城市看看就好了。

就這樣啦?就這樣了。

說好的外星人呢?並沒有。

【並不稀奇的新發現】

2013年曾有一顆代號為開普勒78b的太陽系外行星出了一陣風頭,它的直徑是地球的1.2倍,質量是1.69至1.86倍,應該是固態行星。然而其表面溫度比地球至少高出2000攝氏度,不適合生命存在。又比如,日本科學家2014年發現了一顆軌道與質量與地球類似的行星,但它又太冷了,表面溫度約零下210攝氏度。2014年發現的開普勒186F直徑只比地球大10%,處於宜居帶中,但它的母星不是恆星而是一顆體積小、溫度低的紅矮星。

開普勒452b的綜合條件可能更像地球,比許多曾經佔據媒體頭條的「地球兄弟」更兄弟一些。能達到這個程度的候選行星不多,包括2015年1月NASA公布的開普勒438b和開普勒425b,它們也處於宜居帶內、可能是固態行星。但這遠沒有到滿足大眾的科學幻想的地步,從這個意義上說,開普勒452b不算稀奇。

至於同一批那500多顆候選行星,就更不稀奇了。隨著觀測技術和數據分析手段的進步,尋找太陽系外行星有很大程度上已經成了體力活,就像技術成熟之後的基因組測序,正在批量產出。僅開普勒望遠鏡發現的候選行星,就已經有4000多顆,2014年它曾一次「批發」了715顆。

【科學家激動什麼?】

既然連是不是固態行星、有沒有水都不知道,科學家們為什麼說這發現激動人心?

因為人類太孤獨了。

到現在為止,人類還沒有在宇宙中發現任何地外生命存在的跡象。樂觀者通過理論推算認為僅銀河系中的「地球兄弟」就可能有好幾十億個,它們的大小和溫度都適宜,其中很多也許有生命。悲觀者則認為,地球生命形成需要的巧合條件太多、太精妙了,也許在宇宙中就發生過這麼一次。

人類在幻想中構建了輝煌的外星文明,想像力擴展到了其他的宇宙,但在現實中,尋找外星生命最大的成績還只是「火星上曾經有液態水」這種級別的,連是否有過微生物都不確定。至於地球以外發現的有機物,也只是甲烷之類,完全可以由非生命過程發生。就目前的證據而言,生命只在我們這顆行星上存在,只進化出來過一次,都使用同一套化學機制。真的是寂寞如雪啊。

人類很早就希望能接觸地外文明,數學家高斯曾提出種植大片森林形成畢達哥拉斯定理的圖解,好吸引外星人注意。航天時代的到來斷絕了發現月球人和火星人的可能,但太陽系行星仍可以給我們提供生命形成條件和早期演化過程的線索。同時,人類將目光和腳步放得更遠,一邊搜索太陽系外行星的蹤跡,一邊發射探測器向茫茫深空捎去問候,希望有人能聽見。

宇宙中固然可能存在與地球生命完全不同的生命形式,但從與我們相似的角度找起,是非常自然的。環境與地球越相似的行星,就越有可能孕育生命(所以我們對火星考察這麼熱衷),最關鍵的兩點就是:位於「宜居帶」內,溫度適宜;由岩石組成,呈固態而不是氣態(這與行星的大小直接相關)。

在人類已經發現的幾千顆太陽系外候選行星中,大多數並不符合以上條件,開普勒452b這樣的已經足夠令科學家激動了,他們覺得這已經跟地球很像,可以提供很多有意思的研究線索,幫助更好地判斷宇宙中到底有多少宜居行星。這心情好比是,遠在異國他鄉,遇見一個本國人就會很高興。而公眾滿心期待的是遇見曾經一起爬牆上樹的昔日鄰居好友,不免失望。

要體會科學家的激動,我們有時要讓想像力放慢腳步,等一等現實。


就像是女神一樣,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


如果它是另一個地球,它的壽命比地球長辣么多…估計它上面的生物比地球進化的更徹底…該星球生物智慧比地球人更高,該星球科技比地球上的更發達,該星球環境比地球更惡化…也許早在1400年前就發現了地球,正在準備移民地球…而不是反過來…


本來想著隨便活活,現在可以認真點了。


NASA 對美國民眾 有個交代了, 還可以爭取更多經費, 還可以在美國大眾里進行科普宣傳……

手段很是高明.

1400光年距離, 以目前人類的能力, 沒有卵用.


推薦閱讀:

星系的中央是什麼東西?
弦論和平行宇宙到底什麼關係?
地球人如何自述自己的位置?
地球將於何時移出太陽系的「宜居帶」?
有沒有可能,整個宇宙只是一個「模擬世界」遊戲,而人類僅是該遊戲的一部分?若真如此,我們該堅持,還是放棄?

TAG:宇宙學 | 地外生命 | 星球 | 宇宙 | 人類星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