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西尼號墜入土星大氣的最後時刻,收集到了土星大氣的哪些信息?


在墜入土星前的最後一圈軌道上,卡西尼上的紫外成像光譜儀(UVIS)拍下了土星北極光的紫外照片:

離子和中性質譜儀(INMS)在最後幾圈軌道時得以第一次直接對土星的高層大氣進行了採樣,發現了土星環中的分子像下雨一樣掉落到土星大氣中的證據。這一點並不奇怪,之前就已經預計到。意料之外的是下落的物質中不僅僅有水分子,還有土星環中含量很少的甲烷,這是之前沒想到的。

行星的磁場和自轉軸往往都存在一個夾角,例如地球和木星都如此。然而土星的磁偏角卻非常小,幾乎完全是和自轉軸重合的,長期以來讓研究者感到困惑。在最後的幾圈軌道中,卡西尼對土星磁場的測量靈敏度大大提高,對土星磁偏角的測量精度大幅上升。簡單地說,先前的研究發現土星的磁偏角不會大於0.06度。現在,利用卡西尼在最後幾圈收集到的數據,只要磁偏角大於0.016度,就能夠測量出來。

土星的磁偏角如果能被精確測量出來,還有助於回答另一個基本問題,就是土星的自轉周期是多少。由於土星這樣的氣態行星沒有固定的表面,只能靠磁場的旋轉來測定自轉周期。35年前旅行者號飛掠土星時根據磁場測量到的自轉周期是 10.7 小時,但是卡西尼在 2016 年得到的結果是 10 小時 47 分鐘,接近 10.8 小時,比旅行者號的結果要長。行星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自轉變慢這麼多,所以一定是測量技術上出了問題。相關的數據還在分析中,對卡西尼的數據分析工作並不會隨著卡西尼號的墜落而停止。

參見:

Fresh Findings From Cassini

Measuring a Day

Cassini: Mission to Saturn: Magnetosphere


先上維基上的卡西尼號帶的探測器(話說這個條目中文翻譯慘不忍睹,有哪位大佬能去整頓一下?)

在這些儀器中,沒有接觸式的大氣層的感測器。接觸式的大氣層感測器在惠更斯號上有,也就是說卡西尼號在墜落過程中能獲取的數據要不是之前探測過的(這次換了個角度),要不就不是科學載荷獲取的,而是姿態和加速度感測器之類的獲取的。

而且進入大氣後,數據傳輸也是個問題。進入大氣,很快卡西尼的姿態將會失控,AE35部件也救不回來那些數據啊→_→
而且深空任務的通訊帶寬非常感人,這點時間幾乎什麼也傳不了。

這個過程也不會被其他土星探測器記錄下來,因為,現在土星系中唯一完整的人造物體就是惠更斯號了。

綜上,不要指望自毀過程能多獲取多少數據,人類最多只能觀賞一抹絢麗的煙火(其實也不能)。
科學數據永遠不嫌多,實際數據以ESA/NASA公布為準,放心吧,他們總會往多里說的。


以上


推薦閱讀:

TAG:天文學 | 土星 | 行星科學 | 天體化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