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地球內部的了解是否遠不及對恆星內部的了解,為什麼?


謝邀。

利益相關:地學內部的外行醬油人士。

對『地球內部』與『恆星內部』了解程度的對比,我不清楚。

但在了解信息的層次上,我大概知道一點點。

先說地球

從空間上來說,人類目前對地球的在空間上的探索範圍還很淺,依然主要停留在岩石圈表層非常淺顯的層次,目前人類的深鑽(戰鬥民族遠東鑽等超深鑽)也依然是淺層的。

從時間上來說,地學界當前對古大陸位置的恢復都未必有足夠統一的意見,更不用說可靠的把握;而已有的一些具有年代信息的地質體之類的研究對象,對所處時代的代表性,也存在不確定性。

另外,在基礎理論方面,各種地質現象產生的原因還有相當一部分存在極大的爭議,有沒有超級地幔柱(Don Anderson 千古),華北克拉通破壞是不是因為進水了(牛掌門我支持你),西伯利亞大旋轉靠譜與否(肖老師我也支持你哦),屠龍之術也好,反正是各自說著很熱鬧。

再看恆星

還是從空間上來看,人類目前能觀測的空間有多遠?我記得大概 130 億光年以上吧。解析度有多少呢?我記得前一陣子發現了若干系外行星吧。不恰當地類比,估計怎麼也比人類對岩石圈的表層這麼淺的認識空間要廣泛很多。

接著說時間,宇宙觀測到的若干光年以外的信息,不僅僅是空間意義的,同樣也是在過去若干年前的信息,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我們朝向宇宙所接收到的都是過去,是貨真價實的過去的信息。

天文學有很多共識,理論基礎相當穩固。天體物理學裡面有相當多的量子物理和數學之類處於學術歧視鏈頂峰的項目,在這方面和地學來對比,基本是碾壓的。

總結一下,地質和天文是根本沒法比,一個都被人黑成不是科學了,另外一個都從史前時期就有積累並且幾千年來都是高大上項目。


1)元素種類和排列組合的複雜度不同,

積木塊少. 以樂高玩具為例.

恆星,特別是第一代恆星, 只有三種積木, H, He, Li, 不裝, 寫為氫核, 氦核, 鋰核,

這些是宇宙大爆炸時批發的.

如果是第二代恆星, 那麼可能達到92種積木塊, 就是鈾以下的元素的原子核(注意是原子核,沒有核外電子什麼事情) 都可能出現, 是上一代恆星是超新星爆炸階段可以產生的積木, 然後被這顆恆星繼承(富二代), 或者吸收的(從富一代那裡撿來的)

行星就不然了, 原子種類多, 地球基本全有(92種); 分子種類更多(無機物幾十萬, 有機物幾千萬), 高分子不敢說, 晶體結構看似不多, 但有對稱破缺的晶體結構就無數了去了. 而且還有相變, 氣液固三相,

就這複雜度的差距, 恆星真的玩不出花樣-----可能上帝模擬整個宇宙都按行星模式太累了.

2) 運行機制不同

恆星是引力負責向下, 所以密度大的就到日心

行星雖然引力很重要, 但是一旦形成穩定的冷卻的固態地殼之後, 則各種物質不一定非要清濁辨.

3) 觀測難度不同

恆星發光, 光譜中有各種信息, 能量大, 且經常通過日珥, 耀斑, 黑子等方式反映出內部的一些運行狀態

行星不發光, 靠反射光線, 而行星表面反射光線是基本體現不出行星內部的任何消息的.

化學反應, 晶體結構, 高分子, 大氣圈, 水圈, 溫室效應, 都是了解內部信息的一個保護層. (在信息學中叫信噪比), 只有你確定不是這些原因造成的, 才能判斷是內部的問題.

綜上, 恆星內部可猜猜, 八九不離十, 哪怕距離我們千萬光年; 行星內部? 地球內部是不是中空的都有科幻小說還在寫, 月球背面是否能藏外星基地, 這些問題還在思考, 幾十萬公里(0.000000000000幾光年)都看不見.

(有人可能要說月球不是行星, 應該不影響本文答題, 而且月球也有人認為是地月雙行星系統)


地球內部的研究目前所藉助的手段主要是地球物理手段,重磁電啥的,只能說是對數據進行反演解釋,至於超深鑽那個少少數重點地方。根據局部的鑽探數據加上地球物理數據對地球內部進行分析和模擬。 而恆星內部具體是什麼情況我們也是不知道的,也是只能根據光譜數據進行一定尺度和程度的解釋,具體它內部的運動情況,物質情況,結構特徵我們也是不清楚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們對地球內部掌握的數據比恆星內部的數據多多了,了解程度深多了。起碼還能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設、模型、理論,完了在學術界吵哄哄的。。。


可是我們√地球內部了解的更多啊。。。誰騙你說我們更了解恆星的。。。我們對地球內部了解當然高於恆星。現在地球內部結構解析度最高已經是70千米了,並且是三維的,時間演化模型也是在三維空間結構上做。我們對地球內部了解絕對高於恆星。


額……我也不曉得啊,不過我也不知道人類為啥對連超深鑽都沒有的恆星更了解啊……


大一地質萌新突然被邀好驚恐
專業性的分析肯定比不上其他答主
就只能簡單的說一下自己的看法了。
對於恆星等宇宙空間的探索,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對人類未來發展在做出貢獻。而探索地球內部是在研究過去地球的歷史。相對來說的話對未來發展的探索肯定會更看重吧
ヾ(′? ?`?)ノ"
瀉藥。


並沒有吧。至少我們能取到地球內部的樣品,知道各類元素組成。但是遙遠的恆星呢,去都沒去過,怎麼談得上了解呢?


誒雖然不知道為什麼會被邀請……畢竟知道的太少,看的也太少,就從基礎的說起吧。

因為對地質了解最多,著重說一下地球。

目前主要的情況是我們沒法鑽井打到地幔及以下去看看那邊有什麼東西,只能在實驗室模擬高壓高溫以及通過地震波的形式來推斷大概有什麼。

首先是最基本的,關於地球圈層的劃分,我們也只是通過間接手段來完成的。首先是地球是這樣的,越往下溫度越高,壓強也越高。所以挖掘難度也更大,所以沒法直接取樣。

具體方法就是用地震波。地震時,地球內部物質受到強烈衝擊而產生波動,稱為地震波。它主要分為縱波和橫波。由於地球內部物質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彈性、不同密度的介質中,其傳播速度和通過的狀況也就不一樣。例如,縱波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介質中都可以傳播,速度也較快;橫波只能在固體介質中傳播,速度比較慢。地震波在地球深處傳播時,如果傳播速度突然發生變化,這突然發生變化所在的面,稱為不連續面。根據不連續面的存在,人們間接地知道地球內部具有圈層結構。(這一段摘自百度百科,畢竟書不在身邊……)

而岩石圈研究最透徹(因為腳底下就是岩石圈呀),而地幔的東西只能通過地幔來源的岩石(金伯利岩等,金伯利岩也就是帶來鑽石的那玩意)以及地幔柱來研究。而地核的東西就有些太難為人了,因為現在還沒有地核的東西湧上來。

這個還只是地球最基本的圈層,由此我們知道了地殼有多薄,知道有軟流層這個介於固態與液態之間的岩漿來源,也知道地核分內核和外核,也知道外核是液態的。

但是我們知道的仍然不夠,我們也是在最近幾年才知道內核之中還有一個小小核。

至於其他地球物理的方法,比如磁法電法重力之類的,在我的認知範圍內它們也只能應對錶層研究,深層就比較難了。

總之,現在的地質學的研究講究實地考察,然後採樣,既然兩個都沒有,或者說都並不充分的話,那對於地球內部的研究就只能曲線救國(所以進展緩慢。)

========================================================================

但是其實不止地球內部,就算是地球表層也有很多問題。(其實是寫了很多東西發現離題了但是捨不得刪。)

構造地質方面:

所謂構造地質,說人話就是構造地質就想知道這個地球的岩石圈上的石頭們是怎麼動來動去的。但是其實地質里有一句很有趣的調侃:「小構造吵吵鬧鬧,大構造胡說八道。」

也主要是因為只是通過現象來分析某個小區域或者大區域的構造,缺乏說服所有人的能力以及一些確定性的證據。

岩石學方面:

地球化學的引入在解決岩漿來源,沉積岩源區,以及岩石成岩過程中受到的影響方面提供了很多決定性的依據。

比如通過對比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含量可以知道沉積岩的陸源碎屑來自於哪塊古陸,同樣,對比硫硼,Sr/Ba比也可以知道是否受到海水影響。

而且不止岩石學方面,古生物上面也可以通過同位素微量元素之類也可以還原古氣候等等。(但是構造上面應用起來就沒有前兩者容易了。)

但是以上這些是建立在採到了樣的基礎上。

問題就在於,岩石是會變質,是會風化的,甚至洋殼會通過版塊運動返回軟流層,所以洋殼沒有大於2億年的。

所以越古老的岩石保存起來越不容易,到後面,顯生宇之前要麼沒了,要麼變質掉了。所以我們就失去了對那個時期岩石樣本的研究。

(題外話,地質歷史時期新生代以來的時期劃分特別細緻,原因也有離得近破壞的少……)

其實古生物方面也有難點,比如化石保存條件太苛刻,可能一個種群只能保存一個,更多種則丟失,小殼動物群出現之前的沒有殼體的動物的保存要求更加苛刻。

========================================================================

天文方面並不清楚,但是知道有通過分析恆星的光譜來研究。

雖然我武斷地認為恆星演化並不如地球那麼複雜(並且恆星太多可以提供不同時期不同大小的例子),但是終究是來源於幾個紀錄片的認識。所以就不寫太多了表達自己的見識短淺了。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

科學界對恆星內部物質的猜測只是解釋了大概的組成情況,還談不上了解了真實情況。這種主流科學解釋嚴格來說是屬於猜想。以現在的科學技術水平根本無法證實。

就像動畫片里阿凡提對領主老爺說世界的中心就在他毛驢蹄子下的地方。那是一個當時人無法證偽的結論,所以只有接受咯。

而咱們這些普通人也是只有接受科學家們對恆星的解釋,不過內心要懷著一分餘地,知道是個什麼德性,保留點自我意識就好。

人類對恆星可遠遠談不上了解,題主可太自信了。


同不懂,但對於地球深部,我們好歹還有樣品可以分析,對於恆星,夠都夠不到,只靠觀測的話獲得的信息應該很少


哈哈,不知道為什麼會邀請我這個小白,不過還是說說我自己的看法吧。

可以明確的說,人類對地球內部的了解要遠遠大於對恆星內部的了解。

不知道你所說的內部的具體定義是什麼,我就理解為地表下面儘可能深的地方吧。

首先說說對地球內部的了解吧:

要想深入了解地球內部,通過鑽井(鑽探)把地球內部的物質直接取上來可謂是最直接的方法了吧,世界上最深的鑽井位於俄羅斯北部的科拉半島,1966年設計,1970年開鑽,1992年7月停工。現在井深12262米;另外,火山噴發也會將地球深部的物質噴出地表,通過對這些物質的研究也可以加深對地球內部的了解;當然還有間接的方法,比如通過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特徵來研究地球內部,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契意外地發現,地震波在傳到地下50公里處有折射現象發生,他認為,這個發生折射的地帶,就是地殼和地殼下面不同物質的分界面。

再來說說對恆星內部的了解:

對恆星的了解一般是通過探測器,但要想通過探測器太多的了解恆星的內部那真的是太難了,可以說現在的技術還沒有達到那個水平;間接的方法與研究地球的方式相類似,星震學:通過恆星表面的微小光變來了解恆星內部的結構。

總結:綜上所述,對地球內部的了解手段與方法都切實可行,而且起步較早,成效顯著,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索要遠遠早於對恆星內部的探索,人類對恆星內部的探索才剛剛起步,方法手段還不夠成熟,操作難度也較大。所以說,目前為止,人類對地球內部的了解要遠遠大於對恆星內部的了解。


個人認為對地球的了解更多


不玩知乎的我 是不是應該說一句裝逼的「謝邀」?
我是地質學專業的,現在的方向是行星地質,也就是和天文搭邊的。
首先表示,絕對是地球了解的更多,真正的地質學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觀測恆星雖然自古就有,但是只是看一看移動的規律等。
地球是我們一直生活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各種地球物理儀器可以使用的。但是恆星呢?連最近的太陽我們都不是很了解,頂多提出一些模型和假設,更何況其他星系的恆星?連最遠的探測器才出了太陽系。能夠看清表面就很不錯了,怎麼會比地球還清楚內部呢?
並且,問題是不對等的,恆星有無數個,地球只有一個,恆星是高溫發光的,地球是固態行星……如果你問的是地球和太陽系其他行星,那還有點說頭。


不是,那只是一廂情願的猜測,大家基本上都是靠猜的,針對地球的猜測,還可以驗證,而針對恆星的猜測就不行了。也可以換一種不是很恰當的比例,大家的手段你靠望(天文觀測),我望(天文觀測)問(鑽孔驗證和化學分析)切(物探手段),始終還是後面的可用手段多一些,所以不是特別咬字眼的話,我們對地球內部的了解依然會多一些,畢竟近水樓台先得月。


地球上的東西是事實啊

恆星誰都沒去過

指不定哪個說法是假設呢

說不準吶


這是扯淡,現有對恆星的了解都建立在假設,觀測,論證這些方面,誰也沒真正的接近過恆星,恆星內部到底如何,不是真正的深入關注永遠只能用假說來回答,萬一弦理論正確呢?當然不是否定對恆星的研究成果,只是科學是無止境的,懂的越多就發現未知更多,你覺得地球研究不及空間研究那是因為你對地外的研究太少了


地球只有一個,恆星有很多


謝謝邀請,回答不上來,別說了解了,到底是板塊運動還是地幔熱柱啊,第四繫到底要不要啊啊啊啊啊,你們開心就好啦,我只想做個快樂的無產階級青年工人。


看到這個問題 感覺自己寫不出什麼建設性答案
反倒是腦子裡第一時間冒出來一句話
「咋了解啊…?」


對恆星內部了解嗎?不盡然吧!


推薦閱讀:

我們已知了多少宇宙中的星系?
如何看待接受到來自Ross 128的疑似外星文明的信號?
如何向民科解釋地球不是永動機?
中國有哪些地方還可以看到璀璨的星空的,美麗的Milky Way?
如果炸掉月球,會產生什麼後果?

TAG:天文學 | 太陽 | 地球科學 | 地球物理學 | 天文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