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的构造设计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偶然看到空间站的构造已经可以分为几代了,想了解一下从最开始到现在,空间站的构造设计发生了哪些变化?
-----
本题已收录至知乎圆桌 ? 空间技术揭秘,更多与空间技术、航天工程的问题欢迎关注讨论。
9月22日更新,关于天空实验室与脑洞大开的航天飞机储箱方案
空间站划代这事儿,说实话,挺扯淡的……和载人飞船的划代一样扯淡……
如果非要划代的话,要分成两个部分。
美系是两代,四个型号;
苏俄系是两代半,三个型号。
载人空间站这东西,最先出现绘图板上的是鲜为人知的联盟R,算是天宫一号的远房表亲。
但是这项目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走下绘图板,更加谈不上进入研制程序,仅仅在后来联盟7K9K11K载人登月方案中还过一次魂。这也就是我说的苏俄系两代半三个型号中的第一代唯一一种型号。
去掉那些理想派,载人空间站概念大行其道最初是作为载人侦察卫星。首先在这种不纯洁的概念下对载人空间堆大笔投资的是美国空军,美国空军1965年提出的MOL项目引燃了载人空间站竞赛的导火索。
这东西另一个名字是KH-10,KH-9大鸟的后继型号,KH-11锁眼的大哥。这玩意儿特别的不纯洁,设计也堪称奇葩,作为一个整体发射,入轨后宇航员打开双子座飞船热盾上的舱门进入加压舱内操作相机。
当然美国这边的小动作理想当然的引起了苏联的注意,在1965年8月24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做出决议,继续加强在军事载人航天领域的投入。
由于MOL项目进展过于迅速,受限于飞船及对接技术的不成熟,科罗廖夫先生基于联盟R的星辰军事空间站方案黯然退场。
接下来,我们将迎来伟大的礼炮/钻石时代。这也是我所说的两代半中第二代的两种型号的肇始。
谁说单对接口就不能搭积木?
根据后来解密的《火箭与航天技术》期刊,钻石军事空间站与MOL可以说是极近的表兄。
钻石空间站的本体OPS,主要载荷是那个大相机。这是DOS的始祖,虽然没发射过几次
钻石空间站的功能货舱采用了屁股向前平沙落雁式的对接方式
这也算是最早的积木结构空间站。
得益于质子火箭的运载能力,钻石可以携带复杂的侦察设备,包括能够跟踪美军航母的大功率雷达。
这图是钻石T,多谢评论区提醒
1967年8月14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发布了联合命令,批准了“钻石”站复合体的“战术技术性能”并规定了最终的进度表。
钻石空间站的功能货舱FGB最终演化为了苏俄空间站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作包括和平号空间站的量子2舱
晶体舱
自然舱
国际空间站的曙光舱。
其特征就是主对接口后部呈纺锤形,周围布置轨道机动发动机。后部返回舱系统仅有两次未经证实的发射,分别是“宇宙”1686和“宇宙”1443,礼炮7号任务与DOS-6对接过。
在1969年阿波罗11号任务后,苏联为了挽回航天项目的公众形象,决定在1971年之前发射人类第一艘载人空间站,切洛梅的钻石远远无法达到这样的进度。但是机械制造中央试验设计局的工程师们提出了一种似乎没有多大成功把握的方案:他们建议将切洛梅“钻石”站的几个壳体移交给机械制造中央试验设计局,然后他们可以将“联盟”载人飞船的电子系统与制导系统安装到钻石上,这就是“长久轨道站”(DOS)项目。
DOS项目的直接结果是礼炮1空间站,在后续发展中,DOS先后打通了舱段前后通道(礼炮4号到7号)
礼炮4号
礼炮6号
礼炮7号(FGB:老子终于上天啦)
加装了节点舱,和平号(核心舱代号DOS-7)与国际空间站(核心舱代号DOS-8)的核心舱。
和平号核心舱
国际空间站核心舱星辰舱
什么?你问怎么没有礼炮2和礼炮3?这俩货是钻石,上面的OPS里找。
其实无论DOS还是FGB,其技术脉络都是一脉相承的。其打通加压舱很难说是全新的一代产品,因此只能作为一代半,甚至一代半也很难说得通,FGB的三种构型甚至是同时期发展的。
至于美系……由于阿波罗计划巨大的牵引作用,传输型侦察卫星的优势越发突出,1969年MOL被取消了,后续的天空实验室和自由空间站故事实在太多了,一时半会儿实在写不完……
我觉得最好在这之前先完善一下前面的内容
=====================================================================
关于天空实验室
最初美国人是这么想的
最后搞成了这样
注意MDA舱下部那个舱口是用于出舱活动的,不是对接口
虽然天空实验室不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大的空间站,但绝对是最舒服的
最后……由于阿波罗计划终结后NASA资金非常紧张,天空实验室的每次任务驻留时间在当时看来都非常长……而且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的经验,而且天空实验室的可用空间确实大了些(虽然很多人很难相信,不过天空实验室和和平号的加压舱空间是非常接近的)……因此就有了很多富有生活趣味与哲学感的照片……
开高达
养宠物
开高达
谈情说……额……跑题了……
关于空间站的演进,实际上有一个很好的案例。与礼炮及其衍生品DOS不同,美国的空间站计划一波三折,屡次从头开始,因此可以作为一个近乎完美的回答。
在天空实验室任务还没结束之时的1972年,NASA就在规划新一代使用航天飞机辅助运营的空间站,也就是Modular Station项目,期间纸面方案异常的脑洞大开。
自由空间站的主要特征,如桁架
希望舱的半开放布局,都可以在这一系列预研中找到原型
到了1975年,项目已经演化成了AMSS
随后的1979年,为了突出航天飞机在永久性空间站维护方面的优势,Space Operations Center成型
太空操作中心的设计在现在看来也非常完美了,借助桁架系统与多层舱段,任一舱段都可在轨替换,初具永久性空间站概念的主要定义
正在桁架式空间站的发展演进如火如荼之时,NASA内部另一种不同点声音冒了出来:是男人就要搞大的!有史以来最大的!像隔壁的礼炮一样窝在4米多的舱段里算什么男人
(以上虽然是答主编的,但是我相信这种观点一定是宇航员们提出来的)
1980年,在优雅的1980年,NASA关于未来空间站的发展方向却开始犹豫不决……因为桁架方案的反对者们,提出的方案诱惑力实在太大了!
6.6米算什么?是男人就上8.5米
这种方案实际上来自于当年的S-IVB湿法施工方案。所谓湿法,就是以随载荷一同入轨的运载火箭末级储箱为基础,在轨施工,多快好省的建设空间站。
而一级半入轨的航天飞机那个8.5米的储箱,诱惑力不亚于莫尼卡·贝鲁奇……
空间大到可以搞一些大型体育游戏
甚至当酒店做一些羞羞的事情
抑或作为基础舱段完成人类那个永恒的梦想……
这方案最终为什么被枪毙相比大家也应该清楚了,毕竟脑洞不可怕,脑洞里的水很可怕……
然后NASA的脑洞就回到了正常路线
这是1981年的概念研究,此时的节点舱还是两个长度较大的小直径舱段,
1982年后期的一个方案,注意对接口仍然是APAS,但是节点舱设计已经不断成熟了。虽然这只是几个特立独行的方案组搞出来的插曲。
到了80年代,与上面一系列预研的同时期,NASA开启了一个工程性项目,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Manned Space Platform。这项目启动的动机源于欧空局的太空实验室项目,由于将太空实验室每次拉上拉下实在麻烦,而且蛋白质晶体的生产又不需要过多的人员参与。SAMSP最初是计划作为一个永久性在轨的航天飞机实验舱。
该项目是自由号空间站的先导,虽然最初只是想搞一个5亿美元成本的小成本太空实验室
完整的SAMSP包括一个LEO轨道站,一个SSO轨道站,以及附属的同轨光学/雷达遥感卫星……这个概念马上要由天朝完成了……
在这期间心理不断膨胀的NASA走了些弯路,他们试图基于空间站建设太空电站
这个概念赋予了美系空间站另一个使命,作为太空船坞
于是1985年后的空间站设计中,桁架开始不仅仅负责舱段的承力,也开始作为太空船坞的一部分。同时NASA的空间站设计开始急剧膨胀,加压舱结构从口字形开始发展为日字型
巨大的日字型桁架可以搭载各种物质(然后你会发现航天飞机的储箱又被挂在了桁架上……毕竟大直径的诱惑)
同时急剧膨胀的体积也带来急剧膨胀的成本,由此带来了自由世界空间站计划
桁架式空间站从未走下绘图板,桁架式空间站从未走下绘图板,桁架式空间站从未走下绘图板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我们来看一下桁架式空间站的主要特征:
1,桁架承力,悬挂舱段
2,舱段承环形闭合连接
这一切,都是为了空间站的永久性建设,或者说为了永久性空间站。
冷战后,自由空间站被冻结,在NASA忍痛割爱后留下了Fred,弗雷德。这才是ISS欧美方面的贡献
弗雷德虽然在体积和功能上极大的缩水,但是最重要的特征仍然存在,桁架承力、闭合舱段。
至于ISS,他配姓桁架?
他的桁架是干什么的呢?支撑太阳能帆板,防止太阳能帆板相互遮掩?
天宫在笑
ISS的主要结构就不是积木了?
那么它与和平又有什么本质性区别?舱段丰字形和十字形?
ISS也配姓桁架?
竟然上了日报,受宠若惊
那么ISS的先进性既然不在半桁架结构上,那么在哪里呢?
相比和平号,ISS最大的优势实际上在于两点:
1,标准化机柜
2,集中供电
标准化机柜是弗雷德空间站留给国际空间站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遗产,这种设计就像PC的主板一样,制定了标准供电、数据与结构接口,任意机柜可更换,配合CBM对接口,甚至可实现在轨更换科研机柜、增设维生机柜
而集中供电则极大的简化了空间站舱段的设计,提高了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这两点,同样被中国的空间站项目所借鉴。而天宫2号就搭载了两个未来中国空间站的标准机柜。
虽然未来中国的空间站受限于APAS对接口的直径限制无法整体更换机柜,但是机柜的载荷却是可以在轨更换的。同时天宫空间站还可以由天舟货运飞船开放式布局版本运输6吨级小型实验舱,用来弥补无法在轨增设机柜的缺陷。
这图很老了,实验舱布局后来优化了设计
机柜实物,侵删
一堆PPT,放一张示意一下
整体来说,天宫空间站的设计在充分参考了和平号与国际空间站。其核心舱对DOS虽有借鉴但却又完全不同,实验舱完全摒弃了低效且空间狭窄的FGB模式。
===============================================================
上面是正经回答,下面是乱写的
那么有同学要问了,既然FGB作为实验舱效率如此低下,毛子就不能研发一种新的舱段吗?
还真有
和平号空间站量子一号舱,工程代号37K,原计划也将用于暴风雪航天飞机(充当类似欧空局太空实验室的货舱内载荷)
量子1号无动力,首次发射是使用了FBG的动力段作为上面级辅助对接,完成任务后推进段脱离。因此,37K虽然拥有4.2米直径大加压舱(FGB不考虑纺锤段,全舱2.8米),但是实际运行效率是很低的。
上面说到了FGB空间狭小,那么究竟有多么狭小?
这么小
360°全景|人类飞向太空55周年,全景漫游国际空间站
ESA提供的国际空间站全景漫游,澎湃汉化版
这是曙光号的近景图,可以看到曙光号可谓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看似整洁的舱段实际上是外部的冷却管道壁遮盖住了内部杂乱的设备与燃料罐。稍后继续补图,关于自由号的……油画作品……
迄今为止,人类空间站的构造分为三类:单舱、多舱积木式结构、桁架式结构,不同结构的空间站在建造难度、热控、姿态控制等方面,差异很大。
单舱结构的空间站一般是航天国家早期的实验性空间站,前苏联的礼炮系列空间站、美国的天空实验室,以及中国的天宫系列空间站,都是单舱结构的空间站。这里“单舱”的含义,并不意味着空间站仅有一个舱室,而指的是空间站本身为一个单体航天器,通过一次发射即可升空入轨。单舱空间站一般仅仅在首尾具有一到两个对接口。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单舱空间站往往与一个或多个宇宙飞船组成一个组合体,如苏联礼炮空间站与联盟/进步飞船的组合体、天空实验室与阿波罗飞船的组合体,以及天宫与神舟的组合体。单舱空间站技术简单,建造容易,但其有效载荷少,可扩展程度低,可搭载航天员人数少,可居留时间短,因此通常作为早期的空间站技术试验品,寿命一般较短,如天空实验室,升空后仅仅进行了三次载人任务。
多舱积木式结构的空间站迄今为止只有一个,即大名鼎鼎的“和平号”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的核心舱实际上是礼炮系列空间站的改进型,但增加了更多的扩展对接口、机械臂和燃料,在之后十余年的飞行中,苏/俄和美国先后在核心舱上安装了五个舱段。在1996年“自然号”实验舱安装完毕后,“和平号”空间站进入了完全体形态。“和平号”是人类第一个大型空间站,是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堡垒,作为积木式结构的空间站,其主要组成舱段均可由运载火箭发射,只有一个扩展对接舱使用了航天飞机进行发射,因此组装难度相对容易。但“和平号”十多年的生涯中暴露出积木式空间站的许多缺陷,如太阳能电池板相互遮挡的问题,在与飞船交会对接时,复杂的积木式结构容易与飞船发生碰撞的问题,前者困扰“和平号”多年直至她退役,而后者几乎差一点造成毁灭性后果,97年的进步飞船与光谱仓的碰撞造成了后者的永久损毁。除此之外,由于积木式结构本身的空间紧张,其扩展能力仍然受限。
桁架式结构的空间站的主结构为贯穿首尾的桁架,所有的舱室、设备都连接在桁架上,这个桁架结构如PC机的主板一样,各种设备即插即拔。国际空间站实际上是美国在冷战后期提出的“自由号”空间站与俄罗斯“和平2号”空间站的折中版本,既有桁架结构,又有积木式结构。
桁架结构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非常优秀,太阳能电池板的布置也非常容易,因此桁架结构是未来空间站的必然发展方向。但桁架结构空间站包括大量异形组件,如桁架、太阳能电池、机械臂等,运载火箭很难搭载,需要通过航天飞机发射和组装,03年“哥伦比亚号”的悲剧险些导致国际空间站烂尾,在没有航天飞机的日子,国际空间站的继任者如何建造,将会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本文首发于知乎专栏“太空驿站”。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太空驿站”,微信号:alamkastudio。另外,添加太空驿站指令长微信号:alamka_studio,进入我们的专属群,了解国内国际航天大事,全面解析国际重大航天发射,尊贵专属,先人一步。
前面的高票答案已经比较系统的介绍了空间站的结构发展历程,我换个角度介绍下空间站的发展历程,作为一名航天工程师,普及一下航天知识是我们的义务。
正文:
空间站(space
station)是一种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寻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分为单一式和组合式两种,单一式空间站可由航天运载器一次发射入轨,组合式空间站则由航天运载器分批将组件送入轨道,在太空组装而成。
空间站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96年,在当时Everett
Hale设想“用砖搭建的月球”。1929年
Herman Poto?nik的《太空旅行的问题》出版并在全球引起了轰动。1951年沃纳·冯·布劳恩发表了带有环状结构的空间站设计。二战期间德国科学家曾研究过使用太阳能的轨道兵器。真正把空间站实现的是苏联,美苏太空竞赛,当时苏联在登月计划落后美国,于是将重心转移到空间站建设上,1971年苏联成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一号。至今,空间发展已经经历四代,共发射了10个空间站。
空间站发展可分为四代:
- 第一代空间站:特点:单舱,一个对接口(礼炮1号、礼炮2号、礼炮3号、礼炮4号、礼炮5号、美国的天空实验室)
- 第二代空间站:特点:单舱,两个对接口(礼炮6号、礼炮7号)
- 第三代空间站:特点:多舱,积木式结构(和平号空间站)
- 第四代空间站:特点:多舱,衍架结构和积木式的“混血”结构(国际空间站)
第一代空间站
礼炮系列空间站由前苏联建造,其中礼炮一号是人类的第一个空间站。这个系列的空间站在1971年到1985年间服役,期间一共发射了1至7号,分为民用的DOS(Durable Orbital Station)型和军用的Almaz型。礼炮2号、3号和5号空间站便属于军事用途的Almaz型。
礼炮一号
礼炮—1号空间站是前苏联首个太空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个太空站,于1971年4月19日发射升空。苏联曾想借由联盟—10号运送宇航员进入礼炮1号,不过由于泊接机件问题,联盟—10号并没有成功。随后,苏联派出第二艘太空船联盟—11号与太空站对接,宇航员在太空站内逗留了23天。可惜,在联盟—11号返回地球的时候,返回舱的均压均衡阀过早开启,3位宇航员因此而身亡。
礼炮2号
礼炮2号是苏联礼炮计划的一部分,该空间站于1973年发射升空. 是苏联发射升空的第一艘金刚石军事空间站. 很遗憾的是,在发射后的第三天,质子火箭失效的第三级发生爆炸,任务的第13天, 礼炮2号开始减压, 而且姿态控制系统失灵,后查明事故是由于火箭第三级的一个碎片撞击空间站造成。空间站于1973年5月28日返回,飞行期间没有宇航员造访。
礼炮3号
礼炮3号,也被称为金刚石2号,是金刚石计划中第二艘军事侦查用空间站,也是第一艘被成功发射此类空间站,对外宣称属于礼炮计划。礼炮3号于1974年6月25日,轨道高度为219到270千米。礼炮3号先后与联盟14号和联盟15号飞船对接,其中联盟14号成功对接,但只有一名宇航员进入礼炮3号。联盟15号对接失败。礼炮3号于1975年1月24日重返大气层时烧毁。
尽管只有很少的官方资料被公布,但是从中可以了解到礼炮3号装备有多个地球观测相机,甚至还有机枪。
礼炮4号礼炮4号空间站于1974年12月26日发射,先后与联盟17号、联盟18号飞船对接。联盟20号无人飞船又与其成功对接并运送燃料,使其工作寿命延长到15个月。
1974年12月26日,礼炮4号空间站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空间站在轨运行时,成两艘联盟号载人飞船对接,其中联盟17号两名航天员进站工作30天,联盟18号的两名航天员进站工作63天。1975年11月17日无人驾驶的联盟20号飞船曾给其运送燃料,从而延长了其在轨时间达768天。空间站于1977年2月2日脱离轨道重返大气层烧毁。
礼炮5号
无详细资料。
美国天空实验室美国在1973年5月14日发射成功一座叫天空实验室的空间站,它在435千米高的近圆空间轨道上运行,先后接待3批9名宇航员到站上工作。这9名宇航员到站上工作。这9名宇航员在站上分别居留28天,59天和84天。天空实验室全长36米,最大直径6.7米,总重77.5吨,由轨道舱,过渡舱和对接舱组成,可提供360立方米的工作场所。1973年5月25日,7月28日和11月16日,先后由阿波罗号飞船把宇航员送上空间站工作。在载入飞行期间,宇航员用58种科学仪器进行了270多项生物医学,空间物理,天文观测,资源勘探和工艺技术等试验,拍摄了大量的太阳活动照片和地球表面照片,研究了人在空间活动的各种现象。1974年2月第三批宇航员离开太空返回地面后,天空实验室便被封闭停用,直到1979年7月12日在南印度洋上空坠入大气层烧毁。它在太空运行2249天,航程达14亿多千米。
第二代空间站
苏联第二代空间站包括“礼炮6号”和“礼炮7号”。这两座空间站要解决的问题除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外,另两项重大的变化是长寿命和扩展应用领域。如果轨道高度保持在250千米,每年消耗推进剂为4.75吨;如果轨道提高到350千米,则推进剂消耗只有600千克。礼炮6号和7号正是采用这种较高的轨道。
另外,为更大限度地提高轨道运行寿命,第二代空间站具有两个对接窗口,一个用于联盟号载人飞船对接,另一个用于不载人货运飞船对接,用于轨道加油和往返运送试验设备、试验物品。
礼炮6号
礼炮6号空间站,是苏联研制的第一个实用型的空间站,属于第二代空间站。礼炮6号空间站有两个对接口,可同时与两艘飞船对接,组成轨道联合体。
礼炮6号空间站是由过渡舱、工作舱和中间室这三个密封压力舱,和装科学实验仪器的仪器舱及两个非密封舱组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器。
礼炮6号空间站自1977年9月29日进入轨道,到1982年7月29日重返大气层时烧毁,总共在天上运行了4年10个月。在这段时间里,开有31艘宇宙飞船与之对接,其中的12艘是货运飞船。它共接待了16批33名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宇航员,实际有人居住的总飞行时间达到676天。在宇航员进站工作期间,完成了大量科学观测、地球资源观测、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和技术实验。更具有应用意义的工作则是进行了大量半导体、晶体生长实验和用结晶炉及合金炉进行了金属冶炼实验。宇航员还首次熔化了玻璃,这使苏联科学家十分兴奋。这项工作对于制造高性能的光导纤维有重大意义。
礼炮7号
礼炮7号空间站,是苏联研制的一个技术高度成熟的空间站,是礼炮计划中最后一个空间站。礼炮7号空间站的构造与礼炮6号基本相同,还为宇航员准备了新型航天服和专用修理工具,使宇航员可在站上任何部位进行维修,更换部件。
礼炮7号先后共接待11批28名宇航员,驻站机组人员中有第一个包括女宇航员萨维茨卡娅的混合乘员组,还创造了3名宇航员1984年在太空连续飞行237天的最高记录。
1982年4月19日,礼炮7号空间站发射入轨道。5月13日,联盟T-5号飞船载宇航员别列祖瓦和列别多夫进入轨道并于14日与礼炮7号对接成功,开始了新空间站的运行和使用。它在运行期间,取得了许多重大成绩。宇航员基茨姆、索洛维耶夫和阿特科夫创造了在轨时间的新纪录237天。宇航员进行了6次舱外活动,累计时间近23小时。另外重要的活动还有:联盟6号的宇航员通过气闸舱释放了两颗重28千克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卫星,联盟13号的宇航员在舱外对礼炮7号的对接口进行了修理,空间站内宇航员最多时有6人。其他活动包括继续进行礼炮6号的任务。宇航员共进行了涉及各个方面的120多项实验,拍摄了1万张地球和天空照片,极大地丰富了空间科学宝库,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礼炮7号在载人运行的1250天中曾先后与无人货运飞船“宇宙-1686”、“宇宙-1443”、联盟T9载人飞船、联盟T15载人飞船等10艘载人飞船实现了航天器太空“三位一体”的对接航行,创造了航天史上又一个“第一”。
礼炮7号于1986年8月停止载入飞行,与宇宙-1686号无人货运飞船组成“两位一体”轨道复合体转移到更高的轨道上飞行,并继续自动地收集,发回站上各系统工作数据,为研制未来的宇宙复合体,轨道平台提供依据。礼炮7号空间站站创造了最终工作寿命达8年之久的最高纪录。
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
前苏联“和平”号属于第三代空间站,于1986年2月20日开始在太空建造,前苏联解体后由俄罗斯接管。它采用积木式或叫舱体式构型,运行了15年,所以也叫长久性空间站。“和平”号最大特点是率先升空的核心舱不仅能用于航天员生活居住,控制整个空间站正常运行,其上还有6个对接口,它先后像搭积木一样对接了5个专用实验舱(量子1号舱、量子2号舱、“晶体”舱、“光谱”舱和“自然”舱)及“联盟”系列载人飞船、“进步”系列货运飞船,形成庞大的空间复合体,总质量达100多吨。其中的“晶体”舱还对接过美国航天飞机,使其总质量达200多吨。
“和平”号是世界第1个多舱式空间站,大大扩展了航天员的活动空间,具有功能强、寿命长、使用范围广、工作效率高等一系列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先天不足:例如,供电严重不足是“和平”号不能充分取得应用效益的重要原因;天地往返运输能力低是“和平”号存在的另一个致命弱点;其姿控系统设计也有问题。2001年3月23日,“百病缠身”的“和平”号由地面控制成功坠落在南太平洋预定海域。
“和平”号空间站提供基本的服务、航天员居住、电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联盟”TM载人飞船为“和平”号接送航天员,“进步”M货运飞船则为“和平”号运货。“和平”号运行15年,绕地球8万多圈,完成24个国际科研计划,进行了1700多项、16500个科学实验,帮助15个国家完成了太空研究,接待过44个考察组,135位航天员,分别来自俄罗斯、美国、法国、德国、叙利亚等12个国家。
第四代空间站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简称ISS),是迄今为止人类设计建造的最复杂最大的在轨航天器,是一个由六个国际主要航天机构联合推进的国际合作计划。
这六个航天机构分别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欧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加拿大国家航天局和巴西航天局。参与该计划的共有16个国家或地区组织,以美国、俄罗斯为首,其他4个重要成员是欧洲航天局、日本、加拿大和巴西。欧洲航天局成员国中参与到国际空间站计划的国家有: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荷兰、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其中英国是项目开始之后参与进来的。
国际空间站的设想是1983年由美国总统里根首先提出的,经过近十余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设计,直到苏联解体、俄罗斯加盟,国际空间站才于1993年完成设计,开始实施。经美国和俄罗斯达成协议,国际空间站使用寿命将延长至2024年。
中国曾表达参与国际空间站项目的意向,但因美国反对而被排斥在外。
我国空间站发展
实际上,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站,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属于空间实验室,但是相信不久将来,我国即将拥有并且是唯一的空间站。
想必大家一定想知道我国的空间站发展得怎么样?首先得提一下我国的空间站计划:
中国空间站计划是继1992年中国正式提出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后提出来的空间发展计划。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计划:第一步,能上天;第二步,能出舱;第三步,建立小型空间站。
伴随神舟五号、六号在过去的四年时间里相继成功发射,中国又在2008年发送载有多名航天员的神七升空,中国已经积极稳妥地完成第二步,完成了历史性的第二步,为第三步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空间站的建立需要大推力火箭的研制、开发和利用。只有推力更大的火箭才可以发射更大更重的同步卫星到地球同步轨道上去,使几十个转发器同时工作起来,覆盖更多的频道。
中国空间站计划也分“三步走”,如下:
第一步:2008年9月,“神七”升空,实现航天员太空行走;
第二步:2011年11月,“神八”发射飞行器,实现无人对接。从2010年开始到2015年,中国计划发射2到3个空间实验室到太空,将有多艘飞船与之对接。
第三步:2012年6月16日,“神九”实现有人对接,然后组建有人空间实验室。2014年中国将发射空间站核心舱,2020年前后将建成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天宫一号天宫一号,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个空间实验室,主要目的是突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和为建设空间站积累经验。天宫一号是迄今为止中国发射的质量最大的航天器。
天宫一号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组成,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先后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三艘飞船对接,共迎来两批共6名航天员。目前天宫一号仍然在轨运行。
“天宫一号”实际上就是一个空间实验室的雏形,它的重量和神舟七号一样,用它来完成和飞船的交会对接。“天宫一号”主体为短粗的圆柱型,直径比神舟飞船更大,前后各有一个对接口。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由密封的前锥段、柱段和后锥段组成,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天宫一号”是用于试验我国未来空间站项目所需技术的首个太空试验平台,目的是为此后我国建设空间站做准备。回望苏、美及欧洲航天局的空间站发展历程,均为先研制试验性空间站、再建造其他空间站,研制试验性空间站是建造空间站的重要前提和技术保障。试验性空间站和其他空间站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载人航天器,它们在任务目标、功能规模、技术指标、资金投入和研制周期等方面均有不同之处。据了解,试验性空间站是为发展其他空间站,从运输器过渡到载人航天基础设施的试验性航天器;而空间站指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居住的载人航天器。
天宫一号
天宫二号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中国研制的继天宫一号之后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将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燃料补给及再生式循环等一系列空间试验。天宫二号将会有前后两个交会对接口,可同时与一艘载人飞船和一艘货运飞船对接。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于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之后将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对接。
天宫二号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备份器,对其进行微小的改进后,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即类似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发射情况。但因天宫一号消耗燃料较少,飞行寿命延长,成功地完成了中国航天三步走的第二步第一阶段,工程人员决定提高天宫二号的质量,约13吨,和原计划发射的天宫三号同质量级别。如此一来,天宫二号可能是取代了原计划天宫三号的任务,完成三步走第二步的第二阶段。但天宫三号是否被取消,而天宫二号任务结束后是否会直接发射空间站的核心舱尚不明了,相关决定大概取决于天宫二号任务的结果。
天宫二号将携带国际首个专用的高灵敏度伽马射线暴偏振测量仪器。这项中国-瑞士合作开展的“伽马暴偏振探测项目”(POLAR)是中国空间天文“黑洞探针”计划的组成部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相对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其上搭载了全新配套的空间应用系统载荷设备,无论配套设备数量还是安装复杂度均创造了历次载人航天器任务之最。
天宫二号,计划以黑洞等极端天体作为恒星和星系演化的探针,理解宇宙极端物理过程和规律,解答宇宙组成和演化。天宫二号上将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发射时释放伴飞小卫星,将有飞船与之对接,将完成验证空间站的技术,也将接受航天员的访问。
(全文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