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預警的機制是什麼?

兩個子問題是:什麼樣的地震會引起海嘯?這樣的地震發生後海嘯多久(exactly)會到達?


首先是第一個子問題:什麽樣的地震會引起海嘯?可以參考本人在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172216 問題中的答案。其實這個問題跟海嘯預警的機制關係不大。「沒有引起海嘯警報」只是因為海嘯的強度沒有達到預警的閾值。
=============================================================================
回答主題。發生海嘯的幾個過程中,地震以目前人類的技術手段,是無法預報的。只能在地震發生後進行預警。海嘯預警包括收據海嘯波數據(或者地震波的數據)-通過數值模式模擬海嘯波(最重要的信息包括海嘯波的波高和到達時間,對於有可能受災的地區,比如在太平洋發生的海嘯,一般都需要模擬整個太平洋海域)-針對特定區域發出預警。其中前兩個階段是技術問題,最後一個階段是公共管理的問題(個人感覺,對最後一個階段不是很熟悉)。
一、那麼海嘯發生後,有多少時間用來收集數據-計算海嘯波-發出預警呢?
答案是取決於與震中的距離。海嘯波和地震波是有時間差的,地震波的縱波(也叫做P波)的波速大約為5.5~7 千米/秒[1],海嘯波的傳播速度取決於水深,在5000米的水深中不過大約0.2千米/秒,接近淺水時還會更慢。這個速度差就是用來預警的時間。概念上,離震源越遠,用來預警的時間就越多。20千米遠,大約有100秒時間;100千米遠,大約500秒。
如2011東日本大地震,在與死神的賽跑中,距離最近的宮城縣僅有10分鐘(距離震中約130千米)的時間用於預警。
二、地震/海嘯數據收集

海嘯預警收集的數據是什麽數據呢?這裡有個權衡:

1. 地震波的數據,優點是時間上比海嘯波的數據快,缺點是需要通過地震波推算地震的性質(強度、震中、震源深度等),屬於間接的數據。而事實上,這部分推算不夠精確,2011東日本海嘯巨大災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2. 直接測定海嘯波的數據,優點是「直接」,缺點是只有當海嘯波到達某些站位,也就是海嘯發生、傳播的過程開始之後,才能夠得到海嘯的數據,而此時可能已經有些區域受災了。

日本氣象廳(JMA)採用的海嘯預警系統是基於前者,利用遍布日本的地震儀,測定地震波數據的預警,始建於1999年[2]。

圖1 日本的海嘯預警示意圖(圖中所示約3分鐘就可以發布第一次海嘯預警,但是實際上,由於地震波數據反演的不準確,可能多次修改預警等級,造成預警不精確)

圖2 NOAA的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則是基於後者,利用遍布大洋的DART浮標進行海嘯波的監測。圖中所示為浮標的位置,不同顏色表示布設的國家。

只要任意兩個以上浮標監測到海嘯波,即可通過這些數據來推算海嘯波的來源、強度,從而進行數值模擬。由於是直接測定,精確度比地震反演高。推算得到海嘯源數據後,利用預先設定好的模式,計算海嘯的波高和到達時間。即使在單核的PC上,也只要花10分鐘,即可計算出精度為2分(大約3.67千米)、整個太平洋海區的波高和到達時間[3]。在大型計算機上所花費時間則更少。
計算出每個區域的海嘯波到達時間和波高,即可根據特定的標準,發布海嘯預警。接下來就涉及到發布預警的方法、手段等問題~就不是我的領域了~

總結:
1. 利用深海浮標監測海嘯波的數據;
2. 根據數據推算海嘯波的性質,包括發生位置、海嘯源的強度;
3. 利用數值模式模擬海嘯波,從而計算整個海區的海嘯波到達時間和波高;
4. 根據數值模式的結果發布海嘯預警。
======================================================================
[1] 地震波_百度百科
[2]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3] Tang, L., et al. (2009). "Development, testing, and applications of
site-specific tsunami inundation models for real-time forecasting."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4(C12).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颱風「天鴿」導致澳門被淹?
電影《末日崩塌》中地質學教授解釋關於地震原因的說法在現實中是否有依據?

TAG:海嘯 | 災難 | 地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