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荒」對人類發展有哪些影響?

看到一篇介紹經濟學為什麼要研究饑荒的文章。
其中提到

饑荒作為經濟史的重要部分歷來爭議很大,通過新的數據和方法來確定一部分歷史事實是經濟學家研究饑荒的很大動力。

哪些歷史事件和饑荒有直接或者間接的聯繫?饑荒影響了哪些歷史事件的走向?
「饑荒」這種大型災害對人類發展的影響有多大?
----------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縱橫經濟史,更多經濟史相關的問題歡迎關注討論。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饑荒是歷史的一部分。事實上,饑荒貫穿了歷史。
公元前4世紀的羅馬饑荒是人類有記載以來的第一次大饑荒。人們在飢餓和疾病中大批的死去。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是人類的第一次饑荒。之所以以往的饑荒沒有被記載,是因為在那之前饑荒才是社會的常態,吃飽飯才是值得紀念的事情。
毫不誇張的說,公元前那時候人類平均壽命不會比你鄰居家的老狗長多少。事實上,一直到十八世紀,全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只有25歲左右。
這是一張人類公元前一萬年到2003年的預期壽命表。

今天深受姑娘們喜愛的大叔們,在歷史上大部分時期只能說是老當益壯。(誰說我在嫉妒?)

「老大爺,您今年多大了?身體挺硬朗啊!」
「我都38了,半截身子入了黃土了,少年郎要多保重啊。」

如果你今年都20了,在古代那條紅線離你可就剩半格了。啊?你說我?我不急啊,畢竟我已經有女朋友了。

說回饑荒。我大概看了一眼數據,人類歷史上死亡超過1000萬人的的饑荒有18世紀的印度饑荒(1千萬),19世紀上半葉的中國饑荒(4千萬),太平天國運動造成的饑荒(6千萬)還有那個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不方便說的饑荒。但是查閱起文獻來,絕大部分研究饑荒的論文都是關於19世紀愛爾蘭土豆枯葉病餓死了150萬人。

寫到這裡感覺有些沉重,雖然經濟學訓練人成為理性人,但是那麼多數字里的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依然記得看史料時有一句話形容南北朝戰後饑饉的社會是 「春燕歸,築巢於林。」 乍一看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仔細想了想心情一下就很不好了。

所以很多馬爾薩斯主義者說,饑荒是社會和自然環境發燒了,通過災害來減少人類的數量,達到生產力,人口和資源的和諧平衡,死點人為後面的人騰地方。作為一個冷血的經濟學人,我認為他們這樣說是因為死的不是他們的爹。

饑荒很慘,尤其是在中國影響很大。這倒不是說中國古代經濟不行,恰恰是因為生產技術比較先進,有限的土地才能在平時養活更多的人口,所以災難來臨時造成的人口損失才更加巨大。其實中國古代政府的表現其實一直不錯,這一點下面會談到。

饑荒對經濟史更是影響深遠,事實上,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類歷史。

經濟史研究中最重要的一個課題就是工業革命。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西方,而沒有發生在當時更先進的中國呢?這個問題叫做Needham puzzle,學界對此有很多答案。其中一個就是關於饑荒的。

在中國古代,特別是明清時期,國家的災難救助體系已經非常完善。哪裡有洪災,旱災,地震中央都會有賑災的專項基金,糧庫會很快調撥賑災糧去救災。還記得鹿鼎記里韋小寶為了幫康熙賑災,還捐出一百五十萬兩銀子,韋爵爺都肯掏錢救災,可見當時是有這個傳統的。

這就導致了幾個問題。

首先,資本會變得比較貴,國家需要儲蓄財富和糧食作為應急使用,這使得資本的流動性減弱了,利率就會提高。比如鹿鼎記里那次台灣風災,金庸寫康熙一共拿出200萬兩白銀賑災,要知道康熙二十四年得全國財政收入只有3100萬兩,台灣也不是什麼人口重鎮就花費了百分之七的全部財政收入,如果中原或是兩廣出現災荒,花費可見一斑。

然後,人力會變得更便宜。有了國家保底,生小孩的時候會減少對災荒風險的顧慮,只要當前的糧食夠養,人民就敢生。這就使得勞動力價格下降。

以上兩點,共同造成了一個後果,即資本對勞動力的價格比是非常高的。簡單說就是錢很值錢,勞力很便宜,所以有資本的人不需要花費資本去發明或者購買機器來提高生產率,有那筆錢我還不如多雇幾個長工,又便宜又省事,還會插猹。

在資本便宜而人力相對昂貴的英國,資本家每天就想著用機器代替工人,省的給他們發工資了,於是工業革命的大潮滾滾向前,一發不可收拾。

那個救助百姓的國家最後被對方叩開國門,開啟了一百年的屈辱。
與人為善,扶老奶奶的人不一定有好下場,而國家,又何嘗不是呢。

至於中國為什麼會有這種救災機制,而歐洲為什麼沒有。這涉及到中國國家制度在形成過程中與西方截然不同的理念,那就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首先,歷史上很多叛亂和民變都是源自饑荒。

比如唐末山東王仙芝民變,明末陝西張獻忠等民變,就是源自饑荒。
民國時代,伴隨著普遍的饑荒,出現的是普遍的土匪和流寇。

其次,歷史上很多大饑荒,都會導致地區人口的遷移和人口變化

愛爾蘭大饑荒,導致愛爾蘭人大規模逃亡美國。
羅馬的三世紀危機加後來的饑荒,使羅馬人口劇降,使得許多蠻族通過民族大遷移,定居羅馬各行省。

中國歷史上類似的還有魏晉時期的五胡內遷。

再次,很多饑荒是馬爾薩斯危機的集中爆發。

如果沒有饑荒和戰亂消滅了大量人口,現在世界上也許會有七百億人口,而不是七十億人口。

最後,某些情況下,饑荒會導致兩個國家或地區關係的變化。

愛爾蘭大饑荒導致後來愛爾蘭獨立思潮的興起
烏克蘭大饑荒導致烏克蘭和俄羅斯關係的惡化


目前的回答都是關於人類步入農業社會之後的饑荒,那我就談一下新石器時期的饑荒,並最終促使了人類從狩獵採集社會步入到農業社會,並對人類的社會經濟等活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一轉變被稱作「新石器革命」,或者農業革命。

新石器革命解決的不僅僅是吃飽肚子的問題,它更促進了人類其它社會現象的發生,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對於自然的依賴,更提高了食物來源的穩定性與量化生產的可能。這些變化促進了人口聚集化,創造了複雜且完整的社會分工體系,經濟貿易體系,政治系統,社會階級以及增加了知識與經驗的積累例(如私人產業制度和文字),一些經濟學家將其稱為第一次經濟革命。

農業的誕生

在冰河世紀結束後,地球氣候於大約1.7萬年前開始變暖,兩極、北美和北歐的冰川開始消融。到了1.3萬年前,全世界春暖花開,一片繁榮景象。然而在12640年前,氣溫驟然下降了,世界各地轉入嚴寒,兩極和阿爾卑斯、青藏高原等地的冰蓋擴張,許多本來遷移到高緯度地區的動植物大批死亡,諸如猛獁象、劍齒虎等大型動物也在這一時期滅絕。

Hillman,Colledge, and Harris(1989)指出穀物的種植最早可能來源於新仙女木時期。氣候變化導致動植物數量減少,進而減少了環境承載力,狩獵、採集等生存手段變得無用,從而迫使人類尋求穩定的食物來源。Ashraf和Michalopoulos(2015)結合了氣候變化和食譜革命(Broad Spectrum Revolution)的假設,解釋了新石器革命產生的原因:適度的環境壓力導致人類發展中介活動,如工具、基礎設施從而轉移風險,而這些工具的發展給人類提供了更多的食物來源,這些知識的積累最終促使了農業的發展。

最早的農業產生於新月沃土,距今9000年至10000年前,人類已經開始種植三類穀物、四種豆類和亞麻。在中國北方,粟和黍在8000年前就開始被種植,7500年已經被傳播到了黃河流域,在南方,人民則馴化了水稻,其他源自中國的農作物還包括大豆、橙子和桃等等。下圖顯示農業的起源和傳播的情況:新月沃地(約1.1萬年前),長江和黃河流域(9,000年前)和新幾內亞高地(9,000-6,000年前),墨西哥中部(4,000-5,000年前),南美洲北部(4,000-5,000年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4,000-5,000年前,具體位置不詳),北美東部(3,000-4,000年前)。

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由共有產權到私有產權:在採集狩獵的社會中,財產被認為是共有的,這種共有產權會導致資源的過度使用,以及效率的下降。然而在農業社會中,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讓這些早期的農民不再與人分享自己的勞動果實,私人產權的意識也逐漸得到了樹立。私有產權則進一步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提高了產出效率,新的農業技術和知識也能夠得到發展。

從流浪到定居:早期智人需要不斷遷徙棲息地以獲得更多的食物,同時這種流浪的生活也導致較高的生育成本。農業生產使得定居變成了可能,人類也有了更多的精力照顧老人兒童,人口數量隨之增加。而這些聚居地點也逐漸形成了更大的部落和城市。

社會分工得以出現:農業活動使得原始社會能夠支撐一部分從事非食物生產工作的人類,而這些人群也通過非食物產品、新的技術等方式回饋社會。藝術、宗教、醫學等得以發展,從而進一步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最近課程壓力較大,空了繼續更,希望各位看官多多點贊關注,我也努力撰寫更優秀的答案)


胖子活下來機率總大些,這是現代人類肥胖人群較多的原因之一


饑荒的隔代記憶假說。
歐洲社會學家研究了200年來的家譜、家庭醫生和醫院病案,發現祖輩經歷饑荒的而死的,孫輩肥胖率超過百分之十。
曾曾祖輩,曾祖輩相關係數有差異。


春節假期有兩件事情印象深刻、對比強烈:一是看資治通鑒五代十國期間(一百多年)天天人吃人的部分,二是家裡的小孩子們吃飯挑三揀四的情景。現在物質豐富,很難想像歷史上的「饑荒」是什麼情境。
單說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看資治通鑒才知道,所謂的「起義」,不過是大家聚在一起「找口飯」吃。黃巢的隊伍,「找口飯」吃,首選吃糧食,但那時鄉村糧食很少,大量存糧都集中在工事堅固的城池裡,要吃到糧食,得以命相博攻下城池。要麼餓死,要麼賭命賺個口糧。一開始還算順利,城池相對容易攻得下,守城的人(那時沒什麼人會代表政府了,守城其實是為了守住自己的口糧)看黃巢隊伍攻得猛,基本策略是逃跑。可是,被搶糧食的城池多了(那時黃巢隊伍攻城不是為了佔地盤,主要是為了搶糧),許多城池都不願意接收難民了(吃飯的人多了,城裡的存糧不夠),也知道無處可逃(被搶光糧食的城池太多了,無處投奔),抵抗得越來越堅決,黃巢的隊伍犧牲越來越大,時間越來越長。以前,攻下一座城,足夠吃上十天半月,這個時間足夠去搶下一座城,現在,由於抵抗堅決,單是攻城的時間也得一兩個月,城沒攻下,人先餓死,於是,為了臨時補充軍糧,就把散布在城外的人抓來,搗成肉醬,或做成肉乾,臨時糊口,圍城大軍,就這樣變成了「吃人大軍」。而守城一方,一旦城裡存糧吃光,又無處可逃,就在城裡抓人來吃,就這樣,守城一方,也變成了「吃人大軍」。後來,許多存糧吃光的城池,乾脆提前開門出城,加入黃巢大軍,或者自成一隊流寇,要麼被吃,要麼吃人,大家自然選擇主動去吃人。黃巢從中原地區(大致在現在的河南、河北、山東、江蘇交界地區)開始吃人,吃得差不多了,就轉場去吃江漢、黃淮流域,後來又吃到江浙、江西、福建、廣東,再後來又從南往北,經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最後吃到了陝西,佔了西安,算是「吃到了政權」,前後吃了十幾年,吃遍了大半個中國。如果單看黃巢隊伍從發事到占長安的行軍路線圖,是相當詭異的,如果拋開吃人的需求,多數會讓人感覺黃巢是非常優秀的流動作戰專家。但是,歷史有時就是這麼殘酷和黑色幽默,黃巢隊伍並沒有什麼高尚目標,哪裡能吃的人多,就往哪裡去,一路吃下來,就畫成了這樣一幅行軍路線圖。這幅圖,是人間最慘烈的悲劇,十多年,多少人被同類吞吃,多少易子而食、夫妻相食、父子相食的情景,太恐怖、太悲慘了。可悲的是,這次「饑荒」被沒有帶來什麼生產力的進步,社會的進化,「饑荒」不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倒是讓整個生產力和社會倒退。「饑荒」應該是恐怖的代名詞。
在黃巢把中國真正變成「舌尖上的中國」的過程中,倒是有個有趣的現象,黃巢躲開了許多實力強大的軍閥所佔據的城池。拋開所謂的道義、單就史實來看,這些軍閥大多(不是全部)擁有大量存糧,其多數(不是全部)城池裡的百姓是可以藉此勉強為生,也正是這個因素,其眾志成城、不與豺狼為伍的信念無比強大,守城守糧的決心和行動異常堅決,反而在饑荒亂世,得以生息。
以上是歷史,司馬著資治通鑒,畢竟代表官方,有許多選擇性遺忘、粉飾,但仍然無法全部蓋住「饑荒」是怎一個「慘」字了得!那麼,未來,還會有「饑荒」么?前兩年看過一部電影,名字忘記了,大概情節是講,在人類世界大滅絕後,有倖存的父子二人,他們的一路尋找食物,期間的遭遇。整部電影的情節異常簡單,從頭到尾就是在不斷地走,不斷地尋找食物,以及不斷地避免被人當作食物,但其中貫穿的,父親對兒子的愛,儘力讓他保持為人的絕望的努力,還是非常撼動人心的。
寫到這裡,已經無力再去就「饑荒」講什麼理論、哲學、科學層面的觀點了,原本想好的答案實在沒有意義。如果,真有一天,我們身處「饑荒」時代,還會上知乎,還會去辯論,還會去人文關懷么?就像電影里那個父親,只是希望兒子還能像人一樣進食的努力,都看起來那麼絕望甚至讓人可笑!「饑荒」,不是考驗什麼人性,也不是驗證什麼科學論斷,是十足的惡魔降臨,那個時候,即便是要做惡魔的附庸,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人類」,在那個時候,充其量是「食物」而已;「發展」,連讓人「呵呵」都來不及。我們很幸運,生活在一個不用吃人的年代,但是,這不代表我們的後代,以及他們的後代也會如此幸福。與其研究「饑荒」的意義,不如想想如何避免「饑荒」。就這樣吧,越寫越無力。


基於公共衛生、槍炮病菌與鋼鐵、人口理論、阿爾薩斯能源理論,饑荒是一種必然!因為地球可控支配的資源是有限的,而人口的增長是無限制的。

最關鍵的是你能出得起比印度、拉美、非洲更高的價格,你就不會面臨饑荒。

非洲的殖民地經濟。非洲的情況不是你們想的那樣,把非洲經濟模型移到中國,應該是這樣!上海在餓死人,河南在種煙草然後出口歐洲。

假如非洲還是殖民地的話,說不定早就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了。

1、埃及的悲劇

先是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佔領,接著又被英國佔領,二戰後獨立卻在美國和以色列的陰影下走不出來,曾想藉助蘇聯對抗西方,結果蘇聯卒。接著就是民主運動,最後卻是穆斯林兄弟會選舉上台,沙特大為刺激,買通埃及軍方推翻了穆斯林兄弟會。

埃及哪有時間發展?埃及那有精力發展?至於埃及的傳統文化,不做詳解。

但就全世界而言,只有新教和東亞地區的經濟有活力,這就文化的力量。

2、南非衰落

1972年的南非是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發達國家,被稱為「非洲經濟巨人」。自從曼德拉上台以後,黑人替代白人,處處打壓白人,造成了一種新的隱性歧視。黑人警察、黑人醫生,我就呵呵。曼德拉只想到了推翻一個舊世界,卻沒考慮過如何建設一個新世界。或者說曼德拉只不過把白人壓迫黑人,變成了黑人壓迫白人,僅此而已。

下圖為白人接受救濟。

我講過印度、巴西、土耳其這些國家的衰落,因為這些國家不願意奉行脫亞論,不願意現代化,因為他們有自己盛極一時的傳統文化。而非洲都是些沒有傳統文化的國家和地區,所以這些國家獨立以後迷失方向,也就很正常 !

民主和自由的好處,南非的民主和自由是一種無政府狀態的民主和自由,每當選舉的時候,候選人就鼓動選民鬧事,然後把水攪渾,好從中漁利。

被當地居民洗劫的中國人商店。

3、非洲的種植業

看了糧食危機,我大概懂了,非洲沒有農業。

這是非洲獨立前的狀況圖。

對於世界經濟而言,二戰就是一個錯誤,非洲獨立就是一個錯誤。

首先,非洲的農業完全就是出口導向的農業,對非洲的經濟發展一點用處都沒有。非洲不願種糧食,為什麼呢?因為沒有經濟效益,非洲種經濟作物,而且是定向的經濟作物,那就是定向出口歐洲。比如說茶葉、煙草、橡膠等。而歐洲的價格更高,所以經濟作物也不賣給本地企業,說難聽點,本地企業也買不起。最後富了小地主,窮了非洲大陸。

第二個非洲出口糧食,當世界範圍內糧食減產的時候,就從非洲大量進口,糧食出口國優先保障本國的糧食供應,而非洲的碎片化導致非洲無組織的出口糧食,因為歐洲的買方價格更高。而非洲糧食進口國根本買不到糧食,就是買得起,窮人也吃不起,於是東亞、西歐、北美糧倉裡面放著陳芝麻、爛穀子,而非洲卻在餓死人。

南非糧食連續多年凈出口 維護非洲糧食安全

4、非洲的製造業

非洲的製造業面對的是殖民地經濟,那就是高端有德國、日本製造競爭,中低端有中國製造競爭。而德國、英國、法國、日本、中國又利用自己取得的市場經濟地位,抬高原料價格,降低工業製成品價格,從而使當地的製造業破產。

而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這些後發國家卻利誘非洲國家開放市場,用金融工具不斷的摧殘和蹂躪這片野蠻的大陸,使這片大陸的經濟不斷崩潰、重建、再崩潰。

這就是殖民地經濟控制下的非洲大陸。

5、第三產業

非洲的碎片化導致沒有哪個國家是具有經濟規模和競爭力的,所以當外國的資本進入的時候,本地的第三產業的命運註定被邊緣化、凋弊。因為這些外來的金融資本可以從母國獲取利潤,然後轉移至非洲和本地企業競爭,對於優良資產可以溢價收買,然後以此類種種手段控制非洲經濟。

6、非洲自己的問題

非洲沒有自己統一的語言,沒有自己統一的文化,沒有自己統一的市場,沒有自己統一的政治力量,這些才是非洲問題的本質。

非洲根本沒有出路。


饑荒是人類基因殘酷淘汰(優化)的過程

在饑荒年份,能存活下來的基因,無一不是體質最堅韌,神經最抗壓,智慧最超群的,歷經饑荒遴選的民族,譬如,漢族、西歐、印度,都是世界文明的巨擘;反觀生存環境舒服的民族,都被奴役了。

順便說句,任何大型災難都會是某個特定民族進一步精英化的過程,典型例子是猶太人,不是猶太人天生基因優秀,而是歷次迫害,把最弱最笨的基因淘汰了,剩下到今天的哪個不是優異無比的個體,所謂「上帝選中的子民」,是這樣的幾個意思。教育只是猶太民族逃生的慢性有效手段,短期而言,只能靠生物遴選,甚至運氣。

華人呢?五千年戰亂、饑荒、逃難,簡直就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車輪大考,剩到今天這13億,全是人精


科幻世界上有一篇《大飢之年》,推薦


讓人明白,人肉也是可以吃的


食物鏈頂端的都喜歡蹲下觀察食物鏈底端的,吃得飽飯的都喜歡找吃不飽的做研究


人不餓…那就沒有了奮鬥慾望了,起碼我早起是被餓醒的


愛爾蘭土豆大饑荒嚒?
好多歐洲人移民到美國,
所以愛爾蘭裔是美國社會文化不可或缺一part,
其中很厲害一隻就是美國:肯尼迪家族!
美國沒有歐洲的王室,
肯尼迪家族就是美國人民王室第一家族!


真正看清人性


進化


嘛~你可以看下北韓 _(:з」∠)_


《來到地球的第一天》上帝之鞭


遊戲挺好玩的_(:3」∠)_


1958-1960年,在災害形勢最為嚴峻的59年,糧食進口由58年的22萬噸反倒銳減至0.1萬噸,而出口達到最高峰415萬噸,58年出口僅288萬噸。當然我使用的是中國數據,當時中國沒有貨幣,不清楚出口和捐贈的比例。錢是最關鍵的要素,他十分無情,即便你都快餓死了,錢的作用還是會驅使中國的糧食從最需要的地方流向國外。最典型的例子。當時運送到日本的糧船在青島出港以後沉沒,可是當時臨近青島的東營、濱州已經餓到了人吃人。

大躍進餓死人反倒糧食出口增加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當時認定共產主義沒有貨幣,所以越是災荒越是要出口賺取外匯避免國內價格上漲。我們現在看當然是最荒唐的事情。


我為什麼會首先想到中華料理啊!


這個遊戲挺好玩的,對於新手上手比較慢,需要看視頻學。後期的話樂趣不如剛開始。
要說對人類的影響,可能就是幫宅男消磨時間,延緩騷亂髮生吧。
以上


推薦閱讀:

帶血統證的狗和沒血統證的狗差別在於那裡?
在北方長大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如何讓自己早上有毅力起床?
挑食是先天還是後天造成的?
「英國人因為天氣不好,所以見到的陽光少,所以相對比較憂鬱。"這是真的嗎?

TAG:歷史 | 生活 | 經濟學 | 社會 | 經濟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