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知道月亮是個球嗎?


對於月亮是球形這點,古人知道,但是並不都知道。有一些人並不同意月球是球體,對應的他們有的以為月亮是圓餅裝,還有一些其他觀點。

現在看來,認為月亮是球體在一些和科學、天文有關的學者之中是一個共識,但是其他的就不好保證了。

相關內容可以參見:尞祡:古人是如何看待天上的日月星辰的?,其中列舉了一些古人對於日月星辰方面的認識。

其中關於月亮形狀的內容如下:

  • 形狀

西漢,京房:

先師以為日似彈丸,月似鏡體,或以月亦似彈丸。

前面說了,王充認為日月是實在的水火,在地面上,水火都不是球狀的,天上的水火當然也不是球狀的,不過是因為離人太遠了,所以看起來似乎是球狀的。

北宋,沈括。認為日月皆是球狀,並且解釋了月相盈虧。

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虧可驗也。月本無光,猶銀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側而所見才如鉤;日漸遠,則斜照,而光稍滿。如一彈丸,以粉塗其半,側視之,則粉處如鉤;對視之,則正圓,此有以知其如丸也。日、月,氣也,有形而無質,故相值而無礙。

唐代,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

既然有道士說什麼道教天文學觀點 那麼我也摘錄一些吧。

比如《黃氣陽精三道順行經》

日,陽之精,德之長也。縱廣二千三十里。金物、水精暈於內,流光照於外。其中有城郭人民、七寶浴池;池生青黃、赤、白、蓮花;人長二丈四尺, 衣朱衣之服;其花同衰同盛。……
月暉之圍, 縱廣二千九百里,白銀琉璃水精映其內。城郭人民與日宮同。有七寶浴池,八騫之林生乎內;人長一丈六尺,衣青色之衣……

月亮比太陽還大一些呢。

又太上中道妙法蓮華經》

這經是抄襲的。裡面說

日月皆圍一千七百里大星圍一百二十里,小星圍八十里

北斗第一天樞星,則陽明星之魂神也……圍九百二十里,有青城玉樓
第二天璇星,則陰精星之魂神也……五百五十五里,有五色玉樓。

還有 《玄門寶海經》曰

七星去地四十萬里,圍七百二十里,皆金精琉璃為其郭,七曜紫暉開其光

嘖嘖「在中國古代天文學是道士非常熱衷一個領域」。

==========================

至於樓下樑道 @梁興揚

這莫非是一位張衡說天體圓如彈丸就是指日月星辰圓如彈丸?我的天啊。

天體形如彈丸是指天本身的形狀。天體做日月星辰解釋是當代的事情。拜託別胡咧咧了。


我完全贊同 @尞祡 ,本來是沒必要另起爐灶的。下面主要以科班身份做一點微小的回應。


問的是月亮,為什麼不好好說月亮呢,為什麼要跑題說地球呢?這樣我為了做回應,也不得不跑題了╮(╯▽╰)╭

中國古人,尤其是張衡有沒有地「球」的概念,是要打很大很大很大很大一個問號的。當然這問題學界(曾經)也在爭,不過地球觀絲毫不佔上風。列舉部分論文如下:

唐如川:《張衡等渾天家的天圓地平說》,《科學史集刊》,1962年,第4期
金祖孟:《試評張衡地圓說》,《自然辯證法通訊》,1985年第5期
李志超、華同旭:《論中國古代的大地形狀概念》,《自然辯證法通訊》,1986年第2期
宋正海:《中國古代傳統地球觀是地平大地觀》,《自然科學史研究》,1986年第1期
王立興:《渾天說的地形觀》,《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第4期),科學出版社,1987年出版

當然,最關鍵還是張衡那一句

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

看到沒有?看到沒有!張衡說「地如雞中黃」!蛋黃不就是個球嗎?!難道你家雞蛋黃是方的?

(此處應 @尞祡 )

我覺得,做解讀工作時,切忌斷章取義,望文生義。張衡其實是這麼說的:

《開元占經》卷一·天地名體

小兔不才,隨便斷個句:

張衡渾儀注曰//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

張衡拿雞蛋黃比喻大地,是為了表現大地「孤居於內」,天地之間的關係是天在外,地在內,是「天大而地小」,是「猶殼之裹黃」,不是過去蓋天說當中的「天在上,地在下」的天地關係。

或者我們換個角度想,如果張衡想表達地的形狀和雞蛋黃一樣,那原文應該是「天體圓如彈丸//地[形]如雞子中黃」。

關增建老師的剖析也很有見地:

我們知道,地球觀念的關鍵之處在於要認識到水是地的一部分,水面是地表面的一部分,是彎曲的。但張衡並未認識到這一點,在他的心目中,水面是平的,地是漂浮在水上的。實際上,在古代中國,非但張衡沒有認識到大範圍的水面本質上是彎曲的,一直到西方地球學說的傳入為止,我們的祖先也從未有人認識到過這一點,所以他們也無從產生出科學的地球觀念來。張衡當然也不例外。


拿張衡對月食的解釋說張衡有地球概念也不合適,儘管張衡對月食的解釋看上去與現代解釋頗為和諧。一方面,張衡認為大地要比日月大得多(引自《靈憲》):

懸象著名//莫大乎日月//其徑當周天七百三十六分之一//地廣二百四十三分之一

天上的星象,最大的要數日月,但即便是日月,直徑也只有天的1/736,大地直徑的1/243。太陽比大地小是什麼概念?會發生什麼?想一想你小時候拿手電筒當光源做手影時打在牆上的影子可以有多大。

我就拿現代的數據套一下吧,儘管不太合適。設太陽直徑(約140萬千米)為1,那麼日地距離(1.5億千米)約合107。按張衡的說法,大地是......243。這是什麼概念呢,你可以嘗試畫一個底邊為24.3厘米,高10.7厘米的等腰三角形感受一下。

同時《靈憲》中也明確指出地是平的:

天成於外//地定於內//天體於陽//故圓以動//地體於陰//故平以靜

不管怎麼說,不能簡單地把張衡的「闇虛」等價為地「球」的影子。

PS:所謂戰國慎到的「天形如彈丸,其勢斜倚」出自明慎懋賞本《慎子》,這本書嘛......梁啟超、黃雲眉、羅根澤、周桂鈿等人在考證後都認為是一部偽作/(ㄒoㄒ)/~~

PPS:在中國古人眼中,月亮是不是個球跟大地是不是球狀沒有必然聯繫,確證前者是球並不能導出後者為球。反之亦然。

PPPS:關於「天體」

王玉民. 「雙重身份」的科學技術史名詞分析——以天文學史名詞為例[J]. 中國科技史雜誌,2009,30(01):132-138.

參考拓展:

  1. 關增建. 中國科學史研究中的歷史誤讀舉隅[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1):42-47.
  2. 周桂鈿. 渾天說探源[J]. 學習與思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1,(02):41-44.

事實上,古人認為月球什麼樣的都有,球形的,圓餅的最多見。


我記得沈括就曾經在夢溪筆談裏手撕盤派


他們可能知道得太多了。

老規矩,講故事。

唐文宗大和年間,鄭仁本的表弟(不知姓名,以下簡稱表弟)與一位姓王的秀才遊歷嵩山,正所謂忘情于山水,索性也就忘了時間,一直愉快的玩耍到日暮時分,才發現自己迷了路。

正在不知所措之際,忽然聽到草叢中傳來陣陣鼾聲,近前一看原來是一位白衣人枕著包袱睡得正香。路痴二人組合計,既然此人敢在這荒山野嶺睡大覺,想必是熟悉附近山路之人,叫他起來問一問一定不會錯,即呼之,說:「我們初到此地,請問官道在哪個方向?」睡野覺者無奈轉醒,答非所問的說道:「你們可知月亮是七寶合成之物?」

表弟立馬當機。

那人又說:「月亮本身不發光,看起來比較明亮的部分其實只是日光照射在了凸起之處。」

路痴二人組黑線。

那人接著說道:「月亮上有八萬兩千人正在施工,我就是其中之一。」

表弟對王秀才說:「我覺得如果認真起來,我們自己也是可以找到路的。」

王秀才點頭:「嗯嗯!」二人轉身就走。

「等等!」月球民工攔住二人,打開包裹,露出錛鑿斧鋸利器數柄,嚇得路痴們不敢再行。誰料那人並未動粗,而是拿出兩個便當分給二人,說道:「這是玉屑飯,吃了雖然不能長生不老,但至少能保證從現在到死都不再生病。」

路痴二人組心領神會,知道這是斷頭飯,吃完了那人就要送自己上路,索性狼吞虎咽做個飽死鬼。飽餐一頓之後,那人果然指出一條明路,然後消失得無影無蹤。

故事完。

這個故事的梗好明顯,是人就知道,第一個通過天文望遠鏡觀測月球表面並手繪出第一張月面圖的人是義大利人伽利略,那是17世紀初的事了,而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記錄的這段故事,卻發生在公元9世紀上半葉,實在無法想像老段是以什麼樣的心情寫下的這則故事,如果美國宇航局在實施登月計劃前看過《酉陽雜俎》,不知道阿姆斯特朗是否還有臉說自己見過外星人。

本文並不想去探討月球到底是不是宇宙飛船以及月球背面的種種傳說,僅僅是作為老段的粉絲來推廣一下這則故事而已,當然,如果你認為段成式就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天文學先驅(也許是運氣不錯的幻想家),那就太LOW了,早在他出生八百年前,就有一個哥們在《靈憲》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

跪舔吧,這哥們叫作張衡。


肯定有一部分人知道的,都不用中國古代,有一部分人天生就是先認識球的,比如我,我小時候很長時間是不理解圓的,對於我來說「圓」就等於「畫個球」是小學三年級左右我才理解「圓」本身就是個獨立的那麼個概念的感覺。所以我覺得對於很多人可能不需要任何科學知識,天然的就會認為天上掛的那個東西是個球,尤其是沒接觸過書本的人,其實球體比圓形更好聯想更自然。


根據一篇叫做南轅北轍的文章,可以判斷古人知道地球是圓的,是個球
我傾向於古人可以推出月球是個球


不僅知道是個球。在中國古代天文學是道士非常熱衷一個領域,道觀的觀本身就是高樓的意思,在過去有一點天文台的功能,這種影響在中國古代十分巨大,在古代出現道家高人了,說書人就要吹一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以至於後來精通天文學的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被冊封通玄教師(清史稿),這個充滿道教感覺的封號。

戰國時期法家認識慎到,既慎子,他雖行法家,但《史記》稱他是專攻黃老之學。在他的有天體如彈丸之說。

在張衡《渾儀注》亦有:「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內。」

但這種圓和西方人認為的不同!在《靈憲》中張衡推算地球的大小時說:「八極之維,徑二億三萬二千三百里。南北則短減千里。東西則廣增千里。」也就是說地球不是正圓球,應是橢圓形。

在張衡那個時代我們祖先已可以預測日食,並認識到這只是一種天文現象。王充《論衡》中就說:「在天之變,日月薄食(蝕)。四十二月日一食(蝕)。五十六月月亦一食。食(蝕)有常數,不在政治。」

王充的意思是這日食和月食有規律的,和政治神靈沒關係。秦漢之後一直到宋代中國的天文學家中有很多都是道士,如著名的《丹元子步天歌》作者王希明,如著有《晉書》及《五代史》.《乙巳占》.《麟德歷》的作者李淳風。

張衡的《靈憲》則說了月食的原因,認為:"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月亮的光來源於太陽,太陽照射不到的地方就會虧缺,如果日光被完全遮擋,月亮就會沒有光亮。

所以說不僅知道是個球了。

這就尷尬了,《渾儀注》先說:「渾天如雞子,」然後說:「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內。」

有人解釋這裡,天體是渾天。

別外《慎子》中全文是天體如彈丸,其勢斜倚。

參考論文:《試論靈憲樸素自然辯證法思想》。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中有後秦姜岌《渾天論答難》中有:『又曰:月無盈虧,盈虧由人也,日月之形,體如圓丸,各徑千里,月體向日,常有光也。』可見當時用丸來形容星體是很普遍的事情。

天體一詞可能是多種含義,既表達為天本身,又表述為天上的事物。


西漢時期就有記錄表明古人認為月球是圓形的,這是月球的對比演變圖,出處見水印


我記得高中時看過一篇文言文,不僅描述了月亮是個球,甚至解釋了月食日食,好像還用燭光鏡子模擬一下日月的運行表明日食只是月亮擋住了日光,忘了那篇文章叫什麼了,好像是漢朝時期的文章,當時讀之驚為天人


有答案說古人不是都知道是對的,不過不但一部分知道,還有一些認識更加深入,不但認為月球是球狀,更認為上面有人。

《酉陽雜俎》中記錄:
大和中,鄭仁本表弟,不記姓名,嘗與一王秀才游嵩山,捫蘿越澗,境極幽後,遂迷歸路。將暮,不知所之,徙倚間,忽覺叢中鼾睡聲,披榛窺之,見一人布衣,甚潔白,枕一襆物,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入此徑,迷路,君知向官道否?」其人舉首略視,不應,復寢。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顧曰:「來此。」二人因就之,且問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寶合成乎?月勢如丸,其彰,日爍其凸處也。嘗有八萬二千戶修之,予即一數。」因開襆,有斤鑿數事,玉屑飯兩裹,授與二人曰:「分食此,雖不足長生,可一生無疾耳。」乃起二人,指一支徑:「但由此,自合官道矣。」言已不見。


要是知道月亮是個球,我們中秋節該吃湯圓了吧


那為何嫦娥會住在上面


謝邀。

知道,但不重視。不會特意花很多篇幅去提,因為不是重點,或者壓根無所謂。

《開元占經》採用後秦姜岌先生《渾天論答難》中的說法:

曰:月無虧盈,虧盈由人也;日月之體,形如圓丸

古人一般不以球來描述命名日月的。但圓丸之說早就有了,基本可以看做是球的一個說法。圓可以是平面,但丸是個立體的球狀之意居多。

其實具體是不是球體根本不重要,以不同的層面來描述根本得到的東西不一樣。所以古人對於其形並不是筆墨太多的。不同層面的形是根據不同層面的法則規定的。所以月亮也可以是一種平面,而不是簡單的視運動下的某些衍生。

就如我寫過的兩篇:

華胥天府,神氣真形

https://boshanlu.com/thread-212-1-1.html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974450/answer/143079839

理解古人的視野,轉換到他們視野上,才會真正明白他們在描述什麼。就好像坐標系變換一樣。在另外的坐標系去抨擊他們所說,基本是屬於流氓行為。

所以很多天文現象描述都是在氣學視野下進行的客觀描述而已。今人不具有那個坐標系不等於不存在這個現象,不等於當時沒發生。若不能心平氣和的看待古今之別,就抨擊矮化古人之學,其實是啥也沒弄明白的表現。

就拿張衡先生《渾儀注》來講:「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

天表裡有水。天地乘氣而立,載水而浮是關鍵。雞蛋殼如果是天的外顯之限制。那麼雞蛋清就是水氣。近地,在下者,水也;近天,在上者,氣也。他們視野下的天地模型,其實就是一個浮在水氣中小船的形象。水是天,舟是地。

在古代,舟與方常是通用的。方的本意就是並船之意,在詩書中。方也常有泭意,小筏曰泭。而引申開來,才有相對於天周流不息之方舟不動之意,才有 《易·坤卦》「六二直方大」。被解釋成地方的說法。所以在古人哪裡,方更多在描述一個能夠承載萬物,橫渡星海功能性的船。而不是後世說的一種形狀。所以雞蛋黃可以說是方的,這個方不是後來引申出來的方形,而是可以載物渡海之舟的功能。古人用方表地其實很講究,這個是立體的,描述性的,功能性的,不是僵化的。而不是平面的,定義性的,抽象的,固定的。真的精於古代學問,仔細琢磨下,無窮意味蘊含其中。而實際上呢,地球即便在今人眼中也不是個渾圓之物。一個不規則的大塊而已。被人稱為不規則橢球而已。但這麼說僅僅是約定俗成的一種說法。球不球的看心情了(比如這個是所謂重力圖,也是一種坐標系的形狀啊)。^_^

這個形狀,你非說圓的也未嘗不可。但反之亦然。不過古人更加看重的天氣周流而圓明,地氣偏聚而幽方的特點。所以才有天圓地方的說法,是兼顧形質,表裡,內外的一種表達。是一種信息效率極高的而在古代常見的表達方式。四個字頂你一本書。一個字頂一個圖書館。看兩眼現代學問就自以為可以鄙視古人,其實相當自大而已。壓根啥都沒學過,只不過自己把自己封閉在泥潭中吹泡泡的做法。

那麼天圓地方根本就是一種天海泛舟,形氣兼顧的世界模型。其基準還是以氣論之,那麼必然和今人不同,因為氣不同,觀察者的可觀測層面就大不同了。今人難以理解也是自然的。

所以用今人的話來講,渾天之說其實是個地的模型,而不是真正的天球模型。而渾象所表,實際上是天球在地球成像的模型,這兩者相差不少,尤其隨著水的變化,水的污濁雜質的增多,人類看到的觀測到的更加是哈哈鏡加上折射率之後的成像。即便真的去到了月球上,也看不到月球的真相。

如此我們才成為星海中孤獨的旅行者唄。因為自大二缺就盯著自己那點破爛,越弄越複雜渾濁,對於外界清水中吧。

我們就是一個外麵糊著泥巴,裡面灌著黑湯的潛水艇中在遊盪。外面那些各種海洋生物,各種其他的潛水艇,大家也看不到,只能隱隱約約看個虛影,然後繼續猜,構造理論,製造黑湯居多。今人的學問在自我否定中前行,實際上是刮·掉一層再塗上另外一層而已。

(謝謝青牛配圖,^_^。)

而真正有意思的問題是為啥所有的星體都是圓的?看上去都是圓的?這個用古人視角怎麼解釋呢?

諸天之密的鑰匙就在其中啦。^_^


論證式的觀點,恕見識淺薄沒有見過,但是我曾在酉陽雜俎里的《玉斧修月》篇中看到其中有認為月球是球形的觀點
「月勢如丸,其影,日爍其凸出也。」


月球,月球!

現代人,或者說現代中國人知道月亮是個球,很大原因依賴於幼兒時期的啟蒙,但更大原因是因為我們時常稱其為「月球」。

如果不是這個詞,我相信很多人不會知道月亮是個球的。

因為這實在沒有成為常識的必要。

包括星球。

如果你去看現在流行的網路玄幻小說,大多開始引入宇宙的概念了。但是他們的宇宙是什麼樣的呢?包括番茄的那篇「科幻」小說《吞噬星空》,你看完後心中會產生這樣一個宇宙:很多星球在天上飄著,然後主角在各個星球間跑來跑去……每個星球都有自己的太陽……

說到這裡,又想起了福爾摩斯那句:太陽繞著地球轉,還是地球繞著太陽轉,跟我的工作有關係嗎?

回到問題:古人知道么?

答案就是:有些知道,有些不知道,有些沒想知道。。


羋月對秦王說:大王,你的蛋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樣


古人很難「知道」月亮是個球。

古人可能「認為」月亮是個球。


小時不識月
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台鏡
飛在青雲端


建議看看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也希望題主不是一時興起提的問,而是真的對這方面感興趣。


推薦閱讀:

有關白龍尾島的歷史,哪些是有據可查的?
為何中國平淡無視因不平等條約而失去的外東北,卻糾結於區區釣魚台列嶼?
小冰河期在歐洲有著怎樣的具體表現?
如何評價張居正?
給美國總統上上廟號和謚號,會是什麼樣呢?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物理學 | 天文學 | 天文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