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0日,美國加州理工大學(Caltech)Batygin and Brown團隊在The Astronomical Journal(AJ)上發表了一篇論文: EVIDENCE FOR A DISTANT GIANT PLANET IN THE SOLAR SYSTEM 《太陽系遠處存在巨行星的證據》。(試了一下,貌似不是校園網沒有買版權也可以正常下載的)
↓截止到20160123這篇paper的下載量已經超過20w了,Batygin and Brown團隊恐成最大贏家2333333
【這篇文章講了啥?】
Trujillo and Sheppard團隊(2014)(注意下他們一會還要出鏡的) 在研究2012VP113的時候注意到柯伊伯帶(Kuiper Belt objects, KBOs)的一些矮行星和其他小的冰質星體的軌道傾向於聚集到一起(cluster together)。Batygin and Brown團隊通過分析這些軌道,認為這個現象出於偶然的概率僅有0.007%,也就是說,有99.993%的概率可以認為這個現象是由於某種機制的影響。在此基礎上,該團隊預測了「一個可能隱藏在冥王星以外軌道的之前未被發現的巨行星Planet X」的存在來解釋柯伊伯帶這些星體的軌道異常,並通過數學建模估算Planet X質量約10 個地球質量,距太陽最近距離為 200 個天文單位(AUs),最遠約600-1200AUs,平均距離約為海王星到太陽的20倍,軌道周期約1-2 萬年。
(DATA) JPL; BATYGIN AND BROWN/CALTECH; (DIAGRAM) A. CUADRA/SCIENCE
【關於Mike Brown】
美國加州理工大學(Caltech)Batygin and Brown團隊……這個名字怎麼這麼眼熟啊?
Long long ago,那還是十多年前,當冥王星還是九大行星的時候。由於冥王星在軌道、大小各個方面的與眾不同,再加上1992年柯伊伯帶的發現,關於冥王星是否是行星的爭議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冥王星不是行星而只是柯伊伯帶的星體之一。最後的臨門一腳來自Mike Brown。2005年,Brown團隊發現了矮行星Eris。Eris的大小和冥王星Pluto差不多,質量還比Pluto大27%,再加上上面一張軌道圖裡面之前發現的Sedna等其他質量大小差不多量級的星體,如果冥王星是行星,其他這些豈不是都是行星?
↓ 注意Eris的大小
這一發現直接導致2006年的國際天文聯會(IAU)對「行星」的重新定義(Definition of planet),太陽系內的行星必須滿足:
天文學家們,包括Batygin and Brown團隊,都將開始使用世界最先進的望遠鏡在其預測的軌道上搜尋這顆星體。任何離太陽很遠的星體都是信號很弱非常難以探測到的,但天文學家的計算結果表示目前的望遠鏡水平是可能觀測到的。 Brown表示:「不管是我們還是其他團隊發現了這顆星體,我都會非常開心。這是我們發表這篇文章的原因。我們希望其他人和我們一起加入到這場振奮人心的搜尋之中。」
最重要的一點:
The announcement does not mean there is a new planet in our solar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