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現在還有用嗎?
還是只作為傳統文化存在?
畢竟農曆不準啊,不能真實反映地球,月亮的運行規律,誤差很大。
農曆不準的說法從何而來?
農曆的月的大小嚴格遵循月球相對於地球的運行規律,農曆的節氣嚴格遵循地球相對於太陽的運行的規律。
誤差很大?!
莫非你家今天(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晚上的月亮不圓?
===============================================================
吐槽完畢,來談正經事兒。
的確,現在農曆作為一種曆法其作用已經越來越小。我覺得曆法最重要的作用莫非兩個:計數和預測氣候。傳統農曆使用甲子紀年,60一輪迴,輔以帝王年號。目前在大陸已經基本廢棄,統一使用公元紀年。農曆的月使用月球運行規律於氣候的關係不大,但與潮汐的關係比較大,目前海邊還普遍使用農曆預測海潮的程度。至於節氣,其實由於節氣和公曆一樣都是反映了地球的公轉軌道位置。所以你會發現其實節氣在公曆上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
其實相對於公曆,在沒有任何現代設備的情況下,農曆能更為方便的確定。抬頭看看月亮就大體上知道今天是幾號,看看太陽影子長度就知道當前是什麼節氣了。這裡有幾個概念應該強調一下:
農曆不是陰曆也不是陽曆,是陰陽合曆。
計月是陰曆部分,依據月球繞地球的公轉而定。節氣是陽曆部分是依據地球繞太陽公轉而定。記年和閏月則是根據月與節氣的關係進行調整。
公曆是陽曆的一種,是根據地球繞太陽的公轉而推算出來的。既然是推算就有誤差。
農曆本質上是一種觀測歷,依據天文觀測來調整,是很準的。
如你可發現春分大約在3月21日左右,但每年可能不一樣。農曆的春分是太陽正射赤道的那一天,是依據天文觀測得來,是準的,而公曆每年春分的日期不同,說明公曆與地球公轉並非完全同步。
公曆推算時假定地球公轉是勻速的,實際上,地球像是一個旋轉的陀螺,除自轉外還圍繞太陽公轉,速度變換十分複雜,不是一個簡單的公式可推算的,因而公曆並不能與地球公轉完全同步,但總體相差不大。
農曆本質上是觀測歷,但實際操作上還是要推算,只是推算太過複雜,只能交給天文學家來做,小老百姓就無能為力了。
農曆雖然很准,但農曆推算難,是農曆的弱點,制約了農曆的應用。
我也不認同所謂農曆不準的說法。。。
其實對於中國人來說,尤其是農村人,農曆具有非常現實的指導生活的意義。
農曆的節氣都是有意義的,比如春分和秋分,都是晝夜相等的日子,過了春分天氣會一天比一天熱,過了秋分天氣會一天比一天冷,公曆上能告訴你這些嗎?驚蟄、穀雨等等是和農活密切相關的,過了某個節氣還不下雨,有經驗的農民就會考慮該人工灌溉了,不一而足。
而且,你覺得元旦和春節,哪個更接近「春天」呢?呵呵
- 雖然我們很少看農曆,找月亮了,
- 但是,市面上大部分日曆,都保留著農曆;
- 我有好多農村的同學,身份證上的出生日期是農曆生日;
- 最重要的是我們還在過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還有農曆生日等等等等。
- 農曆,需要維持月的長度,再同時維持一年的長度,編製立法的困難明顯大於只維持回歸年的長度的公曆,以至很少人能掌握潤月的規律。但現代農曆因為根據天象調整,精度上應該不成問題了。
- 無論在工農業活動,還是生活上,「季節、年度」的重要性都遠大於「月」,所以使用公曆主要在方便上,而農曆更多是傳統。
順便提一下,大家有沒有注意過,中國歷史上,王朝初年,每每出現曆法失修的記載?
宋代自公元960年至1279年相繼持續320年,共歷18帝。其間改歷相當頻繁,推驗氣候漸差的記載不斷出現,幾乎每任皇帝上任後都要進行改歷,曆法共16改。
以此可以一窺中國古代曆法的精度和編製的困難程度。
怎麼沒有用……
首先說農曆不準真的是冤枉。農曆能非常準確地反映月相,同時長時期來看,農曆一年的平均長度,與公曆是一樣一樣的,365.2425日,其他回答已經說了。至於給人一種不準的印象,根源在於地球的公轉周期與月球的公轉周期沒有一種整數倍的關係。所以農曆作為需要兼顧太陽與月亮的陰陽曆,只能不時地添加閏月,與公曆的對應會前後差一個月左右。其實農曆反映了中國古人極高超巧妙的智慧,如果你願意花時間深入了解一下,一定會有所感嘆。
目前農曆的用途,除了判斷潮汐和月相,最主要的就是決定春節、端午、重陽等中國傳統節日的日期了。不要小看傳統的力量,現在根本沒人敢提議取消農曆的。
另外,二十四節氣雖然在日曆上跟農曆寫在一起,其本質還是公曆的。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星座占卜與天文學的關係?
※如何看待 LIGO 團隊再次發現引力波信號?
※在一個普通的大學想進國家天文台有可能么?
※兩個黑洞視界相切,視界內部的信息會如何?
※有哪些精彩的科普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