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五個氣候帶是在哪個地質時期形成的?
地球有一個熱帶,兩個寒帶和兩個溫帶。這五帶是地球形成時就有的,還是在以後哪個地質時期形成的?有什麼相關理論,地層,化石,古地理為證?
五帶跟氣候帶不是一個概念。
五帶只是說太能直射的問題,能夠被太陽直射的地方是熱帶,它的大小由黃赤交角決定的,回歸線的度數就是黃赤交角的大小。
而五帶的存在是因為地球是一個自轉的球體決定的,有沒有自轉也無所謂,球體就可以。
太陽照射地球的方式大概遠古跟現代也不會有區別吧,畢竟地球的黃赤交角是在形成地球繞著太陽轉這個穩定的軌道之後就被固定下來了。(我猜的,沒有專業知識)。
而氣候帶則是比這個要複雜一點的概念,高中地理上面會講海陸熱力性質,大氣熱力性質,三圈環流,季風環流,風帶的季節性移動,下墊面的區別,以及洋流的不同來解釋地球上的諸多不同的氣候。
一些氣候有一些大致的隨著緯度的遞變規律我們粗略的將其稱之為氣候帶,比如隨著赤道向兩級的大致分布,在西海岸是雨(熱帶雨林),草(熱帶草原),沙(熱帶沙漠),地(地中海),海(溫帶海洋),再往上是不屬於高中生掌握的,比如極低苔原之類的氣候。
大陸東岸則是熱帶季風,亞熱帶季風,溫帶季風等等。
大陸中央是溫度大陸性氣候,但這也只是一個高中才有的大雜燴的概念,是一些溫帶,大陸上的很多氣候的合稱,比如溫帶草原,溫帶荒漠,亞熱帶草原亞熱帶荒漠,亞寒帶針葉林等,所以氣候的區別也非常不同。
但這只是一個理想氣候模型圖。一個在完美情境下做出的完美的設想。
這些大致分布的氣候帶也只是一個大致的分布,實際的地球各地的分步並不是嚴格按照這個規律分布的,影響氣候成因的原因太多了。我們也缺乏遠古時期地球的各項數據所以很難知道遠古時期太過於準確的氣候分布。但一個大概的模型還是能推測出來的。
這……熱帶、溫帶和寒帶難道不是因為太陽的照射方式不同而天然形成的嗎
因為地球是個球,所以太陽光只能直射到黃道面附近,於是能夠被直射到的地方熱,就是熱帶;照射條件最差的兩級附近最冷,變成了寒帶;介於熱帶和寒帶中間的地帶就是溫帶了,一般來說不會太熱也不至於太冷。
如果地球是一個球殼型的面體(而不是現在的球體),其球心剛好是太陽。那就沒有熱帶寒帶之分了啊,因為球面上所有點到太陽的位置都是相同的,太陽可以「直射」到所有位置,大家都是熱帶(或者寒帶,如果離得不夠近)
順便補充擴展一下:四季也同理,是因為地球的自轉軸不是剛好垂直於黃道面的,所以太陽直射點在一年之中在南北回歸線上來回徘徊。徘徊到北回歸線,北半球就是夏天,南半球就是冬天,反過來,就是南北冬夏對調,如果直射點剛好在赤道線上,那就是春秋(春分和秋分點)。如果地球是個中規中矩的剛剛好90度直立著自轉的星球,那溫帶和寒帶的四季變換、極晝極夜也不存在了——因為在地球上任意一個位置,每天太陽的入射角度永遠不變,這樣的話,就是赤道位置永遠最熱,兩極地區永遠最冷,溫帶一年到頭都是一個氣候……
大家何必開啟嘲諷模式呢?
問題答案是:1.地球是球形的;2.自己還會轉;3.轉軸跟黃道面有個夾角。
這幾個事情的發生時期嘛,是地球誕生的時候。
所以這個問題其實等價於:地球是什麼時間形成的?地質學證據都有啥?
哎你們看這個問題蠻有意義的嘛。
人家估計問的是如今的氣候帶是什麼時候分佈成這樣。幾億年前甚至更久和現在的氣候帶範圍根本不一樣。地球還有全球冰凍時期還有盛冰期。氣候帶和下現在能一樣。別亂嘲諷。可笑
五帶是由太陽能否直射,會否出現極晝極夜而定的,跟地質年代沒啥關係,倒是跟黃赤交角之類的地球軌道參數有關。
如果你願意的話,你甚至可以按照地球的標準給火星分出五帶。
推薦閱讀:
※此次霸王級寒潮的成因是什麼?
※黃河是怎麼變成比開封鐵塔還高的「地上懸河」的?
※為什麼澳大利亞的自然環境這麼差?
※為什麼這張同一地點同一時間每天拍攝太陽合成的圖的交匯點不是春秋分,那是什麼日子,太陽運動的方向是什麼?
※前天在霧靈山用手機拍攝的星空,求問是否有大神知道這片星空在星圖中的哪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