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數學物理那麼發達有什麼原因?


個人認為很重要的原因是歷史的積累。


雖然蘇聯和中國都是經歷了社會主義革命,革命過後也建立了相似的政治體制。但是兩個國家之前的歷史是有比較大的區別的。


沙皇俄國從彼得大帝時期就開始學習西歐的科學技術,1724年成立了俄羅斯科學院(清朝雍正在位為1722-1735年),大數學家歐拉也長期在俄國工作。

18-19世紀的俄羅斯帝國是歐洲幾大列強之一,曾經挽回了整個歐洲的敗局。即使到了20世紀初,十月革命前夕,也只是內憂重重,而沒有中國晚清時期嚴重的外患。

國內有長期和平安定的環境,上層社會中已經出現了一批在世界有影響力的科學家、文學家等。

相比之下,中國是在西方的堅船利炮下開始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的,相比於沙俄在西歐列強面前強勢的表現,中國近代史是什麼樣子我想大家都比較清楚。所以國內科學發展一直缺少一個相對和平安定的環境,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大家對科學的理解也往往止步于堅船利炮、鐵路電報的程度。這一點可參考清政府早期公派赴美留學生的學習專業。

即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國家依然致力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的建設中。我雖然沒有親歷過那個年代,但是接觸過不少那個年代的教科書、宣傳資料,可以說那個時代依然是工業至上的時代。

華人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等的訪華,可以說讓中國領導人第一次重視到基礎科學研究的意義。

這個問題上,毛澤東曾經長期受唯物主義的影響,認為真理從實踐生產中來,對基礎理論科學存在誤解。對此李政道曾經解釋,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不是理論和實踐的關係,他們各自有各自的實踐和理論體系,真理從實踐中來這個說法並沒有錯。

這個說法顯然毛澤東聽了很受用。

1977年鄧小平批准建設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可以看做國內開始重視基礎科學研究的開始。

也就是說,從歷史來看,中國基礎科學發展步入正軌的時間可能不到40年。


歷史積累不僅僅是科研成果積累這麼簡單的事情,全社會從領導者到民眾對基礎科學的了解和尊重,都是需要積澱的。


除了冷戰, 俄國具有很好的歷史積澱. 這是被我之前的回答所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 請參考 @白如冰 的回答, 非常詳盡.

========下面是原回答========

這個問題我也思考過: 改革開放以前, 蘇聯和中國體制相近, 為什麼蘇聯的科學發展遠好於中國?

最主要的原因是冷戰. 毫不誇張地說, 在戰爭時期科學家的地位才是最高的. 冷戰期間, 蘇聯建立大量研究所, 培養了大量人才, 在科學研究上投入了大量金錢和人力. 這直接和間接地促進了蘇聯基礎科學的發展.

和中國相比, 雖然蘇聯的政治鬥爭也比較激烈, 但科學家的地位還是比中國的高. 以物理系學生耳熟能詳的朗道為例. 1938年, 在斯大林「大清洗」時, 朗道頂風作案因「煽動反革命罪」而被克格勃逮捕入獄. 結果物理學家 Kapitsa 向當局寫信, 遊說斯大林和莫洛托夫釋放朗道. 最後竟成功把朗道從監獄中撈了出來. 朗道出獄後幾個月內就完成了液氦超流的理論, 並因此獲得了196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在中國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參考: 朗道的入獄風波

上面是從國家的角度說的. 就物理學來說, 朗道個人也對蘇聯的物理髮展起了極重要的影響. 我覺得這具有一定偶然性. 朗道是個大學閥, 在研究所內一手遮天. 他將自己的風格強加給了他的同事和學生. 具體說來:

  • 方向選擇. 當時美帝以 Feynman 和 Schwinger 等人為首掀起了 QED 的熱潮. 朗道可能自己覺得 QED 不是很靠譜, 便主要研究凝聚態物理, 具體說來便是超流. 這個選擇是很明智的. 他的學生 Pitaevskii 是冷原子物理中地位很高的大牛. 而 Kapitsa 因為低溫物理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Abrikosov, Ginzburg 因為超流和超導獲得了200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教育嚴格. 朗道的十卷《理論物理學教程》在學過一點大學物理的人中耳熟能詳, 難度很大, 數學複雜. 他要求他的學生通讀這十卷教程, 並且親自設立了名為「朗道勢壘 (Theoretical Minimum) 」的考試. 只有通過「朗道勢壘」的學生, 在他看來才有資格做科研. 1934到1961年間, 只有43人通過了該項考試. 莫斯科學派紮實的數學功底和物理功底延續至今.

    參考: Lev Landau"s "Theoretical Minimum"朗道百年 -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大學閥的存在不利於學術自由, 有其弊端. 但客觀地說, 朗道這個大學閥極大促進了蘇聯物理學的發展, 塑造了莫斯科學派.

數學的情況不太了解.

最後說一個軼聞.

據說朗道要求他的博士生每年只許發10頁的論文, 因為「他們的創造力每年最多只有10頁」. 這導致那時候蘇聯人寫的論文都特別短小難懂, 而且很多東西都寫在腳註里, 因為字比較小. 尹希說: 「If you have Arkady Vainshtein sit in your seminar, he would tell you that every idea you had about field theory has been considered by some Soviet physicists in the 60s in a footnote of their paper. 」


男票是俄羅斯人 數學cs競賽都拿過國家級的最高獎 (差點去了imo2333) 和他多次討論過這個問題 不同意歷史因素有很大影響 最大的影響還是教育系統 俄羅斯從小學到高中 競賽氛圍都很好 把有才能有熱愛基礎科學的孩子都組織在一起學習 自然進步更快 以及 高考科目選擇很自由

男票說他小學5年級開始 一直參加math circle 雖說聽起來和我們的奧數班沒什麼不同 但不同的是俄羅斯沒有中國家長這種「集體default都要學奧數」背景 所以會去math circle的都是真的對數學感興趣而且有一定天賦的孩子 比如男票是因為有一次在全市數學比賽拿了滿分 才被一個老師打電話邀請他去參加math circle。其次,奧數班的氛圍也很不同 俄羅斯奧數班的畫風大概是這樣的

陽光明媚的午後 老師在教室里準備了紅茶和曲奇餅乾 陸陸續續進來了七八個學生 一陣寒暄之後 老師邊喝茶邊說
「作業的第一題誰做出來啦?」
有幾個人舉了手
「那好 nikita 講講你是怎麼做的」
*值得吐槽的是nikita居然是俄羅斯很常見的一個男孩子名字 摔
講完了作業老師會講新的知識 但經常會跑題到講數學史
「啊你知道euler那個老頭子啊blahblahblah」

這種比較鬆散的模式和我小時候的題海戰術相比 更強調了興趣的重要性 如果不是真愛數學的話 很快就被落下繼而不會再繼續參加這類的math circle了 但是熱愛又有天賦的學生就被集中起來了

同時,俄羅斯孩子每年暑假都習慣參加各種camp 於是全國各地的數學愛好者每年在暑假就會集中在幾個夏令營進行以奧賽為目的的強化訓練 哦 忘了說了 俄羅斯是個熱衷於各類競賽的國家 每個年級都有數學物理cs 甚至英語經濟的競賽 於是這些孩子在初中就開始形成自己的小圈子 有利於學習的交流 也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會有人覺得他們是理科死宅 吐槽他們情商etc 缺點就是這種夏令營男女比例奇高 女生都巨受歡迎)

到了高中 每個大城市都會有幾個專門擅長數學/物理/cs的高中 比如男票的學校名字就直白的叫 high school no.30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3333 俄羅斯的高考是必考數學和俄語 其他的根據你想學什麼專業來自行選擇 這就讓競賽黨更專註於自己的學科 當然缺點就是俄羅斯的大學想換專業的話就要重新從大一申請 這種高中也相當戰鬥民族 會因為學生成績不好就給退學 男票說他們班只有2/3堅持到了最後畢業 可想壓力

這樣等到高中畢業 毛熊教育系統就製造出了一批對數學/物理/cs有熱情 有天賦 基礎紮實 的准大學生了 在學生年代嘗到了基礎數學/物理/cs 的美和樂趣 大學和研究生階段就不會躊躇人生收入 更堅定的做研究下去

製造過程大概就是:
挑選好的種子--然這些種子一起玩耍--給這些種子集中的養分(教育)--提供給這些種子許多開花閃耀的機會(競賽機會)
(在這過程中不斷淘汰落後的種子 給最頂尖的種子更好的教育)


老俄的妹子漂亮,也不是那麼在乎錢或者帥。哥們兒很容易就能搞定漂亮妹子,剩下來的人生價值就是要實現科技了。俄羅斯這麼驕傲的民族,像數學物理鋼琴這類的一定強加培養。不過老俄也是死板的性格,不會搞市場經濟。一個國家是應該什麼樣的人都有,這個國家才能發展完整,國家的人格才健全。


1. 地理位置。近代科學源於西方,俄國近水樓台先得月。出於對先進文化的學習,西歐之於俄國好比天朝之於日本。不僅俄國,波蘭瑞典之類的國家數學也是不錯的。
2. 相對穩定的環境。
其實,科學的氛圍本質上取決於自上而下對知識的尊重,俄國當年的領導人受到了這樣的熏陶,從而逐步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地理因素促進了學習的過程,穩定因素保障了知識的積累。


他們對學術的態度好。一個班十個人,老師年紀再大也都會認真教學,前三分之一課程講知識,之後留些題,最後老師會一個個給學生批改。我在他們中間上課的時候,沒覺得講的知識多麼的深奧,相反,大學裡講的還是高中的分段函數初中的二元一次方程。但是就是那種態度,讓人欽佩不已。


太長不看:文藝百花齊放,所以科學進步。

大家都知道,前蘇聯第一顆原子彈是1949年試驗成功的,整整落後美國4年。50年代在空間技術的競爭中,為了搶先把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太空,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前蘇聯使了個障眼法,假裝一系列失敗,麻痹了美國,於1957年11月發射成功第一顆衛星,開始了人類星際發展的歷史。美國大吃一驚,奮起直追,但還是落後了83天,實際上到了1958年,美國也就等於落後了一年。美國上下一直認為自己是20世紀科學技術的超級大國,這下子大傷面子,舉國感到恥辱,各部門首先指責教育界,肯定是你教育部門出了毛病。因為大家知道,19世紀末科學的中心已從歐洲移向美國,一系列的現代發明創造都是在美國完成的。因此,教育部門也覺得對不住大家,認真反省起來。10年後,一些教育家提出這樣的觀點:美國的科學教育是先進的,但藝術教育落後。也即兩國科技人員不同的文化藝術素質導致了美國空間技術的落後。的確,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俄羅斯文學藝術達到了輝煌燦爛的頂峰。俄羅斯人總愛這樣說,他們僅僅貢獻出一個列夫·托爾斯泰,19世紀俄羅斯民族就無愧於全世界。當然我們知道還有屠格涅夫、車爾尼雪夫斯基、契訶夫、岡察洛夫、普希金、萊蒙托夫等一大批不朽的偉大作家、詩人。除此而外,還有一位19世紀文學史上的怪才——陀思妥耶夫斯基,病態作家,相當於文學界的梵高,作品有震撼人心的極強力量。民族主義音樂是19世紀最重要的音樂流派之一,但其代表人物除了捷克的德沃夏克、挪威的格里格、芬蘭的西貝柳斯等人外,差不多都是俄國人。如交響組曲《天方夜譚》的作者里姆斯基—柯薩科夫,交響音樂《在中亞細亞草原上》的作者鮑羅丁,管弦樂《荒山之夜》和鋼琴組曲《圖畫展覽會》的作者穆索爾斯基,這3個人都屬於作曲家「強力集團」的成員。另外還有被稱為俄羅斯音樂之父、歌劇《伊萬·蘇薩寧》的作者格林卡。當然,最重要的當推柴柯夫斯基,他的作品內容深刻,形式完美,旋律動人,表現細膩而富有詩意,音樂形象鮮明,體裁十分豐富多樣化,世界19世紀後半叶音樂史上難有人與之相比。 說到美術,19世紀的美國名畫,你們能舉出10幅來嗎?如果能,俄羅斯名畫你就能舉出100幅。巴黎被稱為藝術之都,有盧浮宮,美術史上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思潮皆誕生於此。全世界唯一能與之匹敵的,唯有莫斯科的特列恰柯夫畫廊,俄羅斯的巡迴展覽畫派和批判現實主義的美術作品。且不說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縴夫》、《意外的歸來》等名作,僅《伊凡雷帝殺子》一幅畫中對封建君主制黑暗、陰險、殘暴的揭露之深刻,就難以找到另一幅畫望其項背。還有蘇里柯夫《近衛軍臨刑的早晨》,在反映歷史事件的深度和廣度上,恐怕不亞於達維特的《加冕》。而雅羅申柯的《到處是生活》、別洛夫的《送葬》、《三套車》對剝削社會中窮若人民悲慘生活的描寫和對不平等社會制度的控訴和批判,給人的震撼是法國作品無法與之相比的。 文學、音樂、美術3個方面,美國都不如俄羅斯。除了德萊塞和傑克·倫敦等少數作家外,這一時期的著名音樂家拉赫瑪尼諾夫、斯特拉文斯基,一查家譜全來自俄羅斯。 這些文化藝術背景決定了俄國人的藝術素質超過了美國人,但這是否會導致美國科學技術的落後呢?這些差距到底產生了哪些影響?對於空間技術的競爭到底有哪些間接的作用?

沈致隆: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


俄羅斯太冷了,只能在屋裡研究點這些。


搞笑回答:因為俄國還是鋼琴王國。
堅韌,投入,精確,思考,突破,實證,
所有研究自然科學的必備品質,
俄國人在做琴童的年代就已經練就了!


不同意是歷史原因,個人認為即使給中國科學足夠長的時間,也無法複製俄羅斯,法國 數學方面的輝煌,你說俄羅斯時間長,我說中國人口是俄羅斯的10倍,難道俄羅斯學習科學的時間是中國的10倍? 很多高校的科研工作者都在找這個借口,說什麼我國的科研歷史只有40年時間,不出菲爾茲,諾貝爾獎也是理所應當的,其實是在為自己騙取國家的科研經費又沒有那麼好的產出找借口。

你說歷史,難道越南,巴西,伊朗學習科學的歷史都比中國長?為什麼這些國家的IMO金牌都轉化為了菲爾茲獎,中國的IMO金牌比這些國家多的多,至今未有菲爾茲。

為什麼中國人數學物理差? 如果跟自己比的話,中國人的應用數學,實驗物理比純數學,理論物理強的多,為什麼中國人搞理論差? 本質上來講這跟中國人兩千年以來形成的哲學觀有關,中國人從戰國以來的邏輯就是成王敗寇,中國人就不講理論,而且中國人一貫覺得理論」無用「,最有名的是教科書裡面總是在說」我國XXX年就發現的勾股定理,比外國早了XXX年。」 大哥您那叫發現嗎?您只是發現了這個現象,勾三股四,但是定理的本質是什麼,定理的本質是不是現象,是道理,按照這個邏輯,我早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了,你看,100以內都是對的。

你說我要去做純數學,理論物理,你的親戚朋友首先會問的「這個有什麼用?」 「這個能賺多少錢?」中國人的哲學就是以有用為導向,以賺錢為導向。

知乎上有個問題,我們研究純數學有什麼用? 高票的答案,XXX發明了黎曼幾何,XXX年後XXX把它用在了相對論上面,XXX發明了群論,XXX年後XXX把它用在了量子力學上

在中國人的邏輯里,非得要有用才能合理,合理才能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沒人答「好玩」呢?

依靠這麼龐大的人口規模,依靠高額的經費投入,中國總有一天會出諾貝爾,菲爾茲獎,但是數學要趕上法俄,幾乎沒有希望。

-----------------------------------------------------------------------------------------------------------

第一,我從來沒有提出過科技發展水平=時間X人口,我只是說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國家發展科技的時間總不能跟一個只有幾千萬人口的國家去比吧。

我們國家,包括一些一流的科研工作者,總在說,我們發展的時間還很短,再等等,等等就有了。

這種論調是我深惡痛絕的。大飛機發展不起來,航空發動機不會造,這個我可以理解,因為工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可能一個航空發動機需要涉及幾十個部門,可能我們的特種鋼材就不達標,特種鋼材有了機器精度又不達標,外國是會對我們有一些封鎖,這些我都可以理解。但是,你說數學這種純理論的東西,首先,他不需要大規模的投資,其次,外國也不會對你進行科技封鎖,為什麼我們五十年前就誕生了華羅庚陳省身這樣的世界級數學家,現在確越來越遠呢?那怕有一個菲爾茲也行啊,我們不跟發達國家比,我們就跟什麼伊朗越南巴西比,我們不能比嗎?我們投入比他們多,人比他們多,發展時間也不差,什麼北大數學學霸多多,可是你告訴我,可以預見的將來,誰是菲爾茲獎級的數學家?18年能得嗎?22年能得嗎?哪怕就一個也行啊,現在中國政府還這麼強勢,哪怕巴結巴結中國政府,給中國人得一個也行啊,有嗎?中國的教育一直在倒退,懂嗎?你去翻翻現在孩子們的小學課本,中學課本,跟十年前二十年前有區別嗎?除了更難更功利以外,教育不改革,說什麼都是扯。

第二,二十年沒有人認為打遊戲會掙錢,打遊戲可以生存,現在遊戲已經是一個很大規模的產業了,我真覺得中國人的思維該改改了,你要真喜歡打撲克,就去打啊,很多美國人就靠打撲克生活啊,這沒什麼不可以吧,為什麼總是要這麼功利呢?


1.

從精英裡面選擇精英,層層淘汰;

給精英們最好的教育資源,很多院士經常給選拔出來的孩子上課;

2.

俄羅斯從猶太文化中借鑒良多,比如:

數理,象棋等項目代表的高智商形象被廣泛接受。

3.

政治,經濟,藝術文化領域的職業風險太高;

國家機器對於軍工,核能和航空航天領域投資甚大。


冬天冷沒事兒就研究怎麼發光發熱。


還能有什麼原因,人家努力奮鬥得來的啊。


列位,我就想說《吉米多維奇》那套書是好書


提到奧賽 ,還是我國最強吧


遺傳因素,或者說叫做種族天賦。俄羅斯這個民族有兩個天賦,一個是戰鬥天賦,另一個就是數學天賦。
像數學、物理學這種基礎科學,不是光靠努力就能玩好的,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天賦,正所謂「往往那1%的靈感才是最致命的」。不得不說,俄國人普遍的數學思維(不單單指數學,包括依賴數學的其他延伸領域)還是很牛X的。
最經典的數學講義來自於俄羅斯,俄國的黑客也是目前公認最強的(網路安全這一塊對數學要求也很高),再比如棋類,卡斯帕羅夫的大名如雷貫耳。
以前有個師兄去參加ACM國際賽。認識了一個俄國選手。那人對中國有點了解,對中國象棋感興趣,所以讓我師兄教他。師兄教了他一天,然後試著下了一局,俄國人輸了。然後他說回去再消化消化。第二天繼續下,除了拌馬腿的規則還是不大理解之外,已經實力和師兄相當了,打成了平手。第三局,贏了。。贏了。。


俄羅斯方塊。。。邏輯性


大意:高強度的訓練選拔出最優秀的人送往數學物理等狹小的領域,專門化讓他們只集中在少數領域更能取得突破。相比美國各個行業都有最優秀的人才分布,蘇聯的好處和弊端都很明顯,搞經濟和搞政治的太低能了。

It"s a selection bias, of a somewhat
different kind: for generations, smart Russians self-selected to go into
math and hard sciences, because business, politics, law, the military,
medicine, and liberal arts were either off limits or censored, highly
ideological, and in general subpar.

Why Russians Excel in Math and Physics

  • By Konstantin Sonin
  • Jul. 19 2012 00:00

There is an effect in physics called hysteresis, which
refers to the continued detectable presence of a magnetic field after
the magnet has been removed.

During the Soviet era, the fields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attracted a large pool of talented people. They weren"t motivated so
much by the special privileges the higher caste of academics
and officials received or by the way Soviet films glorified them as
heroes. The main reason they chose these disciplines was that the most
talented and ambitious people were largely banned from fields that they
would ordinarily have chosen to pursue.

First, it was difficult for these people to enter business
or politics. Second, there was a ban on many creative and cultural
fields. Third, with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ere was essentially a ban
on the social sciences such as economics, political science, sociology
and modern history.

These bans had the effect of channeling much of that talent
into a few very narrow specializations. It is therefore no surprise that
the resulting work in those fields gained international acclaim.

After the Soviet collapse and the end of the ban on these
professions, many students and graduates shifted from an emphasis
on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to other fields of interest. This
redistribution of the country"s intellectual capital is the main reason
why math and physics professors complain about the low level of students
entering these fields. This factor played a larger role than the poor
quality of grammar school education in these areas.

The authorities have not paid proper attention to the fact
that a larger part of the overall pool of talent prefer business,
politics and, to a lesser extent, the humanities. As a result,
the average quality among those who do remain in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is much lower than during the Soviet period.

This seems to be a natural proces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viation from the norm during the Soviet era, and now there is
a gradual shift toward a natural distribution of people among
the various specializations. But the longer I work as an educator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s, including among high school, university
and graduate students, the more I think that the shift will be very
slow. This is because hysteresis is very strong in human affairs as
well.

Many of our incoming university freshmen are much stronger
in math than in social and humanitarian subjects. Their impressive
command of math and physics is largely because they had excellent high
school teachers, many of whom came to those fields owing to the previous
ban on other professions.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they know little about economics
and other social sciences. After all, where would high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with a strong economic programs come from, particularly
in the regions, if everybody was studying math and physics 20 years
ago? And students are naturally more interested in studying those
subjects in which they are already strong.

Thus, reversing the hysteresis in Russia"s educational system
requires introducing a new source of energy, one that will pull students
like magnets into a more balanced and progressive range of fields.

Not all Russian schools have excellent math students, nor do all
Russians excel at mathematics. The trick is to enable those who are
gifted to concentrate at maths, one doesn"t simply learn mathematics
without working hard.

In times of Soviet Union
there were a period of time when pupils go to school 6 days a week. And
there were big amount of lessons of fundamental sciences (math,
geometry, physics). And the status of discipline were higher than now:
it means that atmosphere were better for child and pupils who wanted to
learn. Comparing to later times and to nowadays there are less
discipline during a lessons so they are less productive. I mean
"discipline" is: when teacher controls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nts in
class, and use force or other methods (earlier — they were legal,
nowadays — some — illegal). If there are some pupils who troll or often
disrupt ether, motivation of teacher usually falls down, and that
lessons become unproductive.

In Soviet times some schools were
strengthened on maths/physics, so it was a good opportunity to choose
stronger teaching environment. In nowadays (I will talk about Lithuania)
there are schools and gymnasiums (starting from grade 8 / ~15 years).
Gymnasiums usually have stronger teachers and stricter discipline with
rules of behavior, and pupils who are stronger and more motivated to
learn — they take exams to join to gymnasium. The trade-off of this good
opportunity sometimes is that someone must wake up earlier to reach
that gymnasium in distance.

There are some activities which can
improve love to math: olympiads of mathematics (each school can
participate), additional "school" for pupils interested in maths (they
register to school, get pdf material and problems, solve them and send
to mentors), popular math competitions ("Kangaroo" once a year).

From
Soviet times till now there are no big differences in school-books of
math: (nowadays there are less math), there are some theory and big
lists of problems, which you solve at classroom and at home as homework.
That mean that you had (and have) to practice a lot. And when I was
going to school (decade ago) we usually had about 5-6 academic hours of
math a week. Not using calculators also, however no extensive practice
on mental calculating. Our physics and chemistry problems also contained
some math — so if you were in love to chemistry, you liked to
understand math.

It the times of Soviet union there were popular
books for children and pupils and students, which could increase love to
fundamental sciences (for example: Kvant, Attractive smth series, ... ; In independent Lithuania there was "Alpha omega")

In Soviet union pupils were learning derivatives
being at about 1-4 years younger than nowadays. Nowadays it seems that
average level of maths are long time decreasing in Lithuania. But the
best pupils can have some awards, go to international olympiads, and
have nice teaching environment in best gymnasiums.

I think that
secret was consisted of: culture of math (how your math skills are
accepted by others), culture of passion of being more clever and
understand more, good school discipline and environment, going to school
culture (instead of early going to work), much time trying understand
theory and many practice of solving problems, maybe patriotism.
But I believe that you can invent math by own and become in love with it without any background.


畢竟老大哥,當年跟美帝競爭的時候老毛子很注重基礎理論人才的培養,這樣就培養起了一大批物理數學基礎好的人。


我是從物華天寶則人傑地靈角度來詮釋的,因為啊,人家毛子也就是冬天冷,夏天涼爽宜人,加上高緯度地區物種新陳代謝慢,五行角度解釋就是普遍火氣小,養人,加上那裡人懶,不喜歡發展農業,就大量以天然的大型洄遊魚類為食,大量吃魚籽魚肝,靠,這樣吃雖然中年後會發胖折壽,但是童年青少年時期來說大利於大腦發育的。所以毛子這一族群雖然長期刷新人類下限,但是其科研文藝工作者的確一個個才氣縱橫的。


推薦閱讀:

微分幾何中的克氏符是什麼東西?有什麼現實直觀例子沒有?
為什麼朔望月比近點月、交點月、分至月、恆星月都要長很多(大概兩天的樣子)?
公元1年1月1日到底是星期幾?
複變函數和實二元函數有什麼區別?
概率分布中是否存在從負無窮到正無窮上的均勻分布?

TAG:數學 | 物理學 | 俄羅斯 | 俄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