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和日本航天技術誰厲害些?

航空和航天都算

載人和不載人都包括

運輸火箭和探測設備全比較

....


這是個很難直接判斷的問題,因為兩國航天發展的思路幾乎完全不一樣。
和中國不同,日本的國際關係很好,所以航天沒有必要從頭到尾自己做,有條件去挑自己有興趣並且有能力做好的事來做。作為結論而言,日本的航天事業成績很突出,技術水平很高,但是不完整。而我國的特點是水平也許不高但是很全。
這兩種思維本身並沒有相對的優劣,能找到固定的盟友也是實力的一部分,然則盟友的東西到底不完全是自己的,不考慮具體國情的話是不能直接下結論那種更先進,厲害多少年的。

但是如果不說總體,分拆出來說單項的話,那是可以有明確結論的。
以載人航天和空間站這部分來舉幾個例子吧。

1.火箭
中國目前的火箭特點是幾乎所有的燃料體系都有,已有的10噸運力出頭的火箭是基於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的,液氧煤油液氫液氧的即將完成(一直在延期今年應該不會繼續拖了的五和七),固體火箭主要用於導彈,不用在航天上。
日本目前的火箭沒有肼-四氧化二氮和液氧煤油的,液氫液氧火箭的水平相當高而且早(成熟型號至少可從01年的H2A算起),有20噸級別的運力。全固體四級運載火箭也是一朵技術上的奇葩,一般認為是日本人不能明著研發導彈所以用航天的指標設計了個超大號的。
但是日本航天實際只做了氫氧大火箭,低端的小載荷商業發射都是空白(例如找SpaceX代發的JCSAT-14)。拿長征去比的話,發射次數要遠勝於日本,但是高端大載荷發射次數長征就是0了,結果很微妙。

2.飛船
神舟飛船的水平也都知道了,載人7噸重量,從外形到設計和俄國載人飛船的繼承性很強。
日本飛船的水平是16.5噸(HTV),這個重量主要是由於火箭水平好。內部有加壓貨艙,理論上可以拿來載人——但是實際上這隻當作貨運飛船用過,沒有上過人。
沒有載人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宇航員可以搭太空梭和聯盟號的便車,次要原因是美國限制了日本發展洲際導彈再入技術,這在很大程度上和飛船再入是重疊的。

3.空間站
首先當然是那個7~8噸,2年壽命的天宮......
日本在軌運行的是16噸+8噸的ISS希望號實驗艙,服役至今7年。
但是發射對接組裝上日本依賴太空梭完成,雖然理論上日本自己有發射這個重量載荷的能力和完成太空對接組裝的能力,但是他們並沒有實際做過。

4.空間任務
中國宇航員在太空的時間記錄是19天,剩下的多是兩天三天的小任務。
日本的宇航員比如說當過ISS站長的若田光一,個人總在軌時間347天,比起來差不多就是斷水流大師兄的水平。
但是另一方面....我國的宇航員都是在自己的飛船上做的任務,而若田他呆的地方是各國共建的ISS,並不全是靠自己完成的。

5.載人返回
這一塊的比較很簡單,日本都是搭美俄便車,沒有過自己的載人回收載具。

------------------------------------------
所以整體比較而言,可以看到中國航天突出自力更生體系和解決有無問題。日本航天在很多分項目上都非常先進,但這一先進是建立在盟友(美帝)和合作者(俄國歐洲加拿大等等)共同幫助完成一個體系的前提下的。合作體系在補缺方面優勢太大了,非美俄這樣已有一套的直接可以少奮鬥幾十年啊。

直接比較的話,那就需要很多假設,比如如果日本不能參與空間合作被迫自己攢空間站和載人飛船,那麼他們能做到什麼水平?把H2,HTV和希望號一起湊起來相信水平不會低,但少了許多支援也肯定比起現在要差。我國要是有條件廣泛參與合作也肯定不會在這個年代自行打7噸的空間站,但是那時候還會不會有現在這種為了有無問題和配全體系不計投入的決心?同樣也很難說。都是靠猜的,還是不要直接比了。


我是做雷達衛星探測地表形變、滑坡等自然災害的。只講些自己領域的東西吧。
合成孔徑干涉雷達衛星的發展方面,中國真的落後日本很遠。日本這方面做的早、做得好,跟日本是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很有關係。雷達衛星在監測地震、火山、滑坡等自然災害方面有獨特的遠超光學衛星的優勢(原理方面不講了),因此日本從很早就開始研究雷達衛星了。做InSAR的都知道日本的ALOS PALSAR,07年開始執行任務,11年退役,這顆衛星雖然解析度在現在看來並不很高,但在當時,歐空局只有ERS、Envisat,加拿大有Radarsat,德國有TerraSAR,義大利有Cosmo Skyned的時候,日本的這顆衛星真的表現出了獨特優勢----人家是L波段的,雷達衛星里波長最長的。波長長的好處是對植被不敏感,可探測形變梯度大,所以在發生滑坡的地方,當其他短波長的衛星通通因為植被問題失相干了的時候(山區植被多大家都懂,植被幾乎是直接搞死滑坡監測的一個重大難題),日本的這顆星還能保持高相干!於是干涉完美,形變提取完美,滑坡監測歐耶。還有地震,地震發生的時候形變梯度超大,甚至斷層了嘛,ALOS PALSAR對地震的響應也非常好。當年汶川地震的時候,我國還沒有雷達衛星,日本航天局是緊急安排了ALOS PALSAR衛星拍攝任務,幾天後,汶川地震同震干涉圖出爐,這對於研究地震的尺度、影響範圍、斷裂帶位置和大小有太重要的意義了。插一句,當年汶川地震發生的時候,日本救援隊貌似是第一個趕過來的,科學無國界,感激兩國在人類共同災難面前的大氣合作。
PALSAR結束任務之後,PALSAR2升空,這顆衛星各方面參數比之前的那顆有了很多提升,高解析度、寬幅,應用更多更廣。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的雷達衛星什麼時候出現的?答案是去年,16年發射了高分三號,這顆雷達衛星主要是做海洋的。這顆衛星參數很好,但實際用下來卻並不讓人滿意。我所在的科研團隊有幸是第一個做出了高分三號干涉影像的團隊,這也是中國至今為止產生的第一個雷達衛星干涉圖,是里程碑的進步。但是身在其中才明白,這顆高分三號與現今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雷達衛星相比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我們的軌道控制做的,太差了……精密定軌對衛星太重要了……
然而我還是很有信心的,中國在雷達衛星領域起步不早,但至少一直在進步。現在用戶群一直在用高分三號做測試,也會促進高分三號進一步優化和調整。同時,下一顆真正用於干涉的雷達衛星也已經in pipeline。期待!真的很希望將來能有一天,對老外趾高氣揚的說,你這結果靠譜么?用過我們中國的XX雷達衛星獲取的數據做驗證了嗎?
航天航空領域很多時候都是各國競爭的關係,但我希望科學無國界,各國加強合作才是全人類的福祉。


霓虹在其擅長領域內比土鱉強


目前日本對中國的優勢項是大推力氫氧發動機,雖說120噸的le7a和美帝逆天的300噸級RS68沒得比,但至少比燃氣發生器循環的50/70噸YF77要強。YF220還在圖紙上,不過煤油發動機日本算是空白,YF100算是高壓補燃機里一流的發動機了,而YF480部分部件也開始試車了。固推日本師承美國也比較先進。H2系列的固推260噸,現在中國的還是120噸固推(長征11),有200噸固推但沒發射過。


日本主要負責航天活動的政府機構有文部科學省下面的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總務省下面的國家信息與通信技術研究所,經濟產業省下面的日本宇宙系統開發利用推進機構,環境省下面的國立環境研究所。

主要航天企業是Ihi,川崎,三菱,nec。全國航天僱員約7-8000人。相當於一個一院。

航天工業產值約4000億日元。

2016年日本航天發射次數4次,此外,俄羅斯19次,美國22次,歐盟9次。

日本的服役火箭包括H-2A,leo 11.7t,gto 5.8t
H-2B. Leo 16.5t.gto 8t
艾斯普龍,leo1.2t

但是,日本的火箭成功率在98%左右,逆天的高。最老的h-2a發射31次,成功率96.66666%。這很明顯,日本的元器件可靠性和精密機械加工的能力比中國強太多。

目前,日本正在開發h-3系列火箭。

————
在軌衛星方面,美國644顆,俄羅斯142,日本67

日本的光學偵察載荷解析度0.4,SAR 解析度1。比美國俄羅斯歐盟差。

日本有5顆光學衛星,4顆Sar衛星。

——————
深空探測方面

日本計劃2021進行火衛1採樣,2018月球著陸探測,2017年金星氣候軌道探測

目前為止,探測過兩次月球,一次金星,一次火星,兩次小行星。

————
結論,無可奉告


記者:運載火箭的水平直接決定著一國的太空控制能力和戰略打擊能力,本次請龍院士談談對日本火箭的看法。
龍樂豪:運載火箭方面,現在美俄還是領先,其後是歐空局,日本應算第二陣營中的領先者,其後是中國。如單項排名,俄羅斯發動機水平是最高的,比如它的高壓補燃液氧煤油發動機水平相當高,氫氧發動機也不錯。但運載火箭的綜合能力方面,美國要強於俄火箭。日本運載火箭的單項技術和美俄差不多,但規模還不及。
(龍樂豪,工程院院士,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
原載《兵器知識》2010.5


我國比日本落後20年不到,比美國落後50年只多不少。

只說火箭技術,日本和歐空局是第二梯隊。都搞過高水平的低溫下面級(分級燃燒循環),可靠性一般,但是技術含量毋庸置疑。歐空局技術潛力更大,實驗型號很妖孽。
日本技術比較偏科,他們總想用最小的成本保持技術先進性,但是這樣搞出來的東西雖然性能先進,卻與實際的市場需求不相符。缺乏大規模商業應用的能力,軍事應用又沒有需求。

說我國火箭比日本優越,一般都是拿鬼子的可靠性說事,然而LE5與YF73基本是同時期,技術路線相近(燃氣發生器循環氫氧機,上面級,YF73推力小一
半),日本9次飛行全部成功,YF73卻導致了1984年和1991年兩次失敗。順便一提,96年那次世界級別的丟人和YF75沒有關係。

拿具體例子的話
中國最新的YF77是700KN(2016年首飛,WIKI上的數)
日本LE7是1079KN(90年代首飛,800多是LE7A的海平面推力)
太空梭的SSME是1670KN(80年代,海平面),可重複使用
現在最先進的是美國的RS86,2886KN
這幾個產品就可以代表中、日、美三家航天技術的水平了。

有一個很常見的誤會,就是認為中國航天集中力量干大事,日本航天喜歡小打小鬧。其實實際情況正好相反。日本航天一直就是以世界先進水平為目標,追求科研能力,所以才會投重金搞自己用不起的先進型號,中國航天則是成本第一,能用就行了,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搞技術換代。當然這也有大背景的原因,中國一直受制裁,根本無法進入主流的國際發射市場,再好的產品也只有自己用,經濟上根本不合算。

有一種常見的辯護思路是:我們沒有先進型號的火箭是因為沒需求。對,這個邏輯沒問題,但是怎麼嘲笑三哥小水槍的時候,嘲笑日本的載人航天計劃的時候,就不用這樣的邏輯了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啊。


謝邀。總體是中國。


中國有載人航天,日本有嗎?中國有北斗導航系統,日本有嗎?中國有天宮二號空間站,日本有嗎?中國有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日本有嗎?中國的嫦娥三號探測器能夠實現月球軟著陸,日本行嗎?中國有自主研發的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日本的氣象衛星核心部件離開美國就歇菜!更何況日本還用了美國的技術,中國的技術都是自己的,真不知道那些說日本領先的人怎麼想的!嫦娥三號同意了嗎? 楊利偉同意了嗎?翟志剛同意了嗎?景海鵬同意了嗎?北斗同意了嗎?天宮二號同意了嗎?墨子號同意了嗎?

有人還扯什麼氫氧發動機隼鳥號什麼的,不服的話直接上數據!

而且成功率還是百分之百!


說比日本落後20年的簡直可笑。日本機構自己做的分析都是把中日放在同一梯隊的,美國第一,歐俄第二,中日第三。
某些人把氫氧發動機拿出來說事,但卻無視中國同時在研發液氧煤油發動機的事實。那是不是只拿液氧煤油來說,中國領先日本20年不止?
至於可靠性,中國現在的氫氧上面級是YF75, 還拿YF73說事。
我覺得是不是應該拿某國H-II型的悲慘發射成功率來說說=_=,該型號最後兩次慘敗一次是LE5,一次是LE7,說9次全部成功的自己打臉。
更新一下日本一位叫辻野照久的先生做的對比
https://www.spc.jst.go.jp/event/crc_study/study-85.html
打開講演資料的pdf鏈接就可以看了。這位先生今年還會做一個對比的評分,到時候再更新。
這個機構專門研究中國的科技發展,我認為比較權威。


個人是做探月的,就探月領域來講,目前是日本是比較領先(一點)的,也是行業內比較公認的(撇除愛國情感的客觀評價)。

我國這幾年通過大量調動國家資源,解決了探月技術從無到有的問題,在各個領域都建立了一定的研究基礎。但是客觀來說,以探月為例,各種儀器的工藝水平總體都比較低。工藝水平偏低,行裡面主流認為是技術積累不足、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規劃機制不完善有關。另外,我國在外交上也比較吃緊,比如美國爸爸的技術封鎖(主要指的是美國的沃爾夫法案),使得我們無法從國外購買很多需要的部件(本人以及周邊同事切實碰到的一些問題包括:購買伽馬譜上的放射源,當時美國和歐洲都對中國進行了禁運;還有近幾年因為發展行星和太陽系演化數值模擬領域而迫切需要的超算晶元被美國禁運),所以很多事情必須自己來。我國的這套模式有助於行星探測事業的長遠發展、獨立自主,但相應地,就是任何時候都要承擔很大的風險,甚至包括走彎路、浪費性投入,其他國家的圍追堵截,甚至因為太空競賽拖垮整個國家的經濟這種以前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所以在前期上必然落後於較為偏科的日本。

而日本,單在探月領域來講,在過去八年的進程中,總體表現是不錯的,甚至超過的了同等體量的德國和法國。但日本走的路線和我國非常不同。因為日本國內資源非常有限,無法進行大規模的航天發射計劃,所以根據自身特點,集中精力發展優勢領域,同時藉助美俄歐等大佬的力量完成自己無法完成的事情,是唯一的選擇。這條路線更接近於歐洲小國的發展路線。但因此,日本也獲得了無法比擬的外援優勢,直接使日本少奮鬥了至少二十年。其次日本本土也有一批非常先進的民用產業,比如光學相機、光譜儀、甚至早些年已經非常完備的超算應用人才團隊(例如地球模擬器,這個現在我們國家才剛剛起步),等等,技術優勢非常明顯。而日本的短板在於:國土狹小、資源貧乏。但是日本在彌補自己短板的方面做得也很到位,比如外交和動員海外日本學者的協助(部分海外日本學者是實際參與進了阿波羅計劃當中的,而我國在90年代以前幾乎毫無積累,除了歐陽大叔那裡拿的一些美國贈送的阿波羅樣品),以及人才培養方面的全面和先進。應該說,日本在挖掘人力資源和本土已有產業優勢方面的能力,以及花小錢辦大事方面的能力,是值得中國學習的。

嚴格說這兩條路線,沒有什麼好與不好之分,只是各國按照自己的國情做出的比較合適的選擇罷了。中日的探月幾乎同時起步,但是中國走的是粗放式的獨立自主,日本走的是精細式的合縱連橫。但是目前中日兩國的航天發展都遇到了瓶頸(其實所有東方國家都碰到了類似的問題,這也是近幾年東亞三國和俄羅斯的科學家一直在嘗試建立一個東方的航天學術共同體的原因,旨在促進東北亞國家在航天領域的合作和資源共享)。中國越來越困擾於自己的工藝水平、數據深消化的能力(這方面隨著高層次海歸大量回國,和近年來本土洋務派的努力,已經有所改觀),而日本也困擾於自己的資源匱乏(比如不能像中國這樣,十年發三四顆探月衛星),國土狹小(這個問題在VLBI的建設當中更明顯)。

載人和火箭不了解,不做評價,希望哪位相關領域專家出來說一下。


除了氫氧機稍微落後之外,中國航天全面碾壓日歐,而俄羅斯現在苟延殘喘也快全面碾壓了,其實就算是氫氧機,差距也很小,靠中國財力的後盾,超越只是短時間內的問題。至於美國,先放他們飛一會兒,2020年過後看他們來求中國帶上他們玩空間站。


當然是中國航天的實力更強啊。。航天可以分成這幾方面來看,船、箭、彈、星。船,是飛船、空間站等載人航天器,這個毫無疑問,這個方面除了美國,中國還沒怕過誰(不要說俄羅斯,雖然蘇聯載人航天很強大,但是已經是過去時,俄羅斯沒錢)。彈,是指導彈,中國的火箭軍是世界上擁有導彈型號最齊全的軍隊(美俄受中導條約所限),包括各種射程的彈道導彈 ,還有巡航導彈、地(海)空導彈、空空導彈等戰術導彈。日本,呵呵……即使有也不是自己造的。
箭,是運載火箭,中國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CZ-2F,CZ-3系列,CZ-7,CZ-5,CZ-11等型號,涵蓋了從近地軌道到月球的所有任務要求的運載火箭。日本的運載火箭也很厲害,但是沒有中國這麼齊全。導彈是運載火箭的基礎。日本研製導彈的經驗太少,所以它在運載火箭方面虛的厲害。星,就是衛星,中國和日本的衛星都很厲害。但是中國的衛星種類卻更齊全。


在國內參與過「嫦娥工程」探月任務,在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實習過一個多月(JAXA是日本的航天局類似於美國的NASA)。不能直接比較。中國航天體量大,項目多,日本航天項目相對較少,不過總的來說日本的航天水平還是可以的,尤其是日本的航天從業人員要遠少於中國。中國有航天一院到九院,人數眾多。日本從事衛星和火箭的研究人員主要在JAXA下屬的幾個研究所(好像就三四個),還有其他大學的一些老師,我實習的研究所規模不大估計就一兩千人。不過日本好像主要是採用科研人員和公司合作的模式進行航天研究的,所以沒有中國那麼大規模的航天研究院吧。

日本的航天項目及其重視科學目標,再加上國內經濟條件不太好,所以如果覺得科學目標不太明確或者意義不大的話,立項是非常難的,因此日本的航天項目比起中國要少很多。但是日本的航天項目都劍走偏鋒,要做的話經常會做到極致。比如最能體現日本航天水平的應該是隼鳥號(HAYABUSA)(這個是日本的驕傲,還拍成電影之類的,在日本幾乎是家喻戶曉),隼鳥號登錄到一個叫絲川的小行星上面,並採集不少岩土飛回地球,雖然中途各種問題差點死掉,但總算飛回來了。絲川小行星非常小又遠,所以飛行器的測控難度還是很大的。當然隼鳥號能飛回來本身運氣成分很大,而且有美國深空網幫助導航。附上在JAXA實習期間拍的隼鳥號模型照片一張(右邊那個是隼鳥號),以及JAXA 宇宙科學研究所科普大廳的照片。

隼鳥號任務美女工作人員證件照:

一開始我以為是真的工作人員證件照,後來才發現其實這是電影《隼鳥號》裡面的演員。日本還是個比較男權的社會,JAXA裡面女性科研人員好像很少。

另外日本的探月衛星SELENE(月女神號)也很有自己的特色,SELENE有兩顆伴隨小衛星,嘗試了很多新技術,也取得了很多科學成果。我記得之前一個老師說過日本發一顆探月衛星發了十篇SCIENCE,中國也發探月衛星可惜只能發 SCIENCE CHINA (當然這是一種很誇張的說法),因為中國以前的航天項目科學目標較少。不過現在中國也有不少科學衛星了,比如悟空號暗物質探測衛星,還有量子通信衛星。

現在中國經濟比較強大,有很多大的航天項目,總體水平肯定比日本強,但是錢花的肯定比日本多,日本由於近年來經濟不太景氣,貌似下馬了不少大的空間項目。日本SELENE探月衛星某個分系統的總工程師,以及空間VLBI衛星VSOP-2 的某個負責人,因為項目下馬在日本沒事幹了就到中國走走穴,在中國各呆了一兩年,講講課,指點指點年輕人。


建議看看央視大家談,宋宜昌先生對於我們航天實力在世界上的位置有過很詳細的回答。


在我來看 航天技術(只看技術不看成本)分為 重型運載火箭技術、空間站技術、宇宙生命維持系統(載人航天技術)深空探測(遠距離的)宇宙飛船技術。當然更有各國未來的航天計劃對比以及落實能力。 比如各國的探月 火星計劃等。 航天技術是否先進更像是木桶理論,集成起來能有多先進看的是最短的那塊木板。 哪怕日本把火箭發動機這塊木板做的再好再大,用在如今的火箭上,其功效也就是20噸?


要點對點的比較。


日本部分技術上的優勢在一步一步的被我們蠶食,長5算一個,未來的深空探測算第二個。而且土鱉已經開始準備預研長9了,霓虹根本沒有這個計劃。對比深空探測領域,土鱉打算2020一步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霓虹還在扯皮。嫦娥三號登陸之後2ch上有網友直接問jaxa是幹什麼吃的,霓虹在月船計劃之後就沒下文了,最新的消息也是2020要登陸(本人估計難度大)反正深空探測領域霓虹從來沒順過,總是出各種各樣的毛病。「瞳」號太空望遠鏡才工作30天就爆炸了,我頭一次聽說衛星被自己人玩壞解體的,日本是第一個。比起前幾天中星9A的發射部分失敗都讓人感覺不能接受了,日本那個發射成功率,我都不好意思提


中國可能不強,但體系齊全,都是自己造的,另一個體系齊全的就是美國


能和我比的,只有美國


推薦閱讀:

坎巴拉太空計劃能否實現spaceX的飛船入軌火箭回收的雙線操控?
長征七號為何要在海南文昌發射?是否和南海局勢有關係?
藍色起源那類公司能多次發射火箭在太空組合成為大飛船飛第一宇宙速度飛火星那類地方嗎?
神州十一號火箭尾焰為什麼這麼好看?
作為掌握曲速引擎技術的外星文明,會如何看待地球有家叫SpaceX的公司在發射任務中實現回收一級火箭?

TAG:日本 | 航天 | 中國航天 | 中國航空 | 運載火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