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應當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時承擔更多責任」這種說法正確嗎?


2015.12.16打個廣告:新辦了個公眾號met-info, 為廣大大氣科學及相關學科工作者提供國內外學習、工作機會信息,歡迎關注

謝邀~
「發達國家應當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時承擔更多責任。」這種說法是基本正確的。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提出「共同但有所區別的責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這一概念被廣泛認可和接受。具體是指:

  • 無論從歷史上還是現在來看,發達國家都是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國;
  • 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量還是很低的;
  • 發展中國家的排放控制應該和他們的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來源京都議定書

接下來我們看看具體的原因。首先是CO2的排放

這是2009年的全球CO2排放圖(來源Worl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data by country: China speeds ahead of the rest)圖中每個圓圈代表一個國家,面積越大排放越多,下面還有全球排名,以及上升或下降趨勢。不難看出中國排第一,還是上升,美國排第二,下降。下面花花綠綠的表格貌似是具體到各個國家的情況,實在看不清了。不難看出,美國,歐盟,日本等老牌發達國家的排放仍舊比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高,但是有下降趨勢;中印等新興國家排放也很多,而且還有繼續上升的趨勢;其它大部分國家紛紛表示躺著也中槍。
那麼問題來了,是不是咱中國人排放的最多就應該承擔主要責任?或者說咱就按照排放量把責任劃分到位不就得了?
要是這樣就圖樣圖森破了。中國有句老話叫「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洋人也講究羅馬非一日建成的。氣候變化好幾十年了,難道就憑這一年的排放承擔責任嗎?顯然不是。我們看這個:

來源:The record of recent Man-made CO2 emissions: 1965 -2013
這是1965年至2013年的碳排放曲線。紅色代表以美帝、歐盟、毛熊、11區、楓葉國、袋鼠國等發達國家,綠線代表中印為主的發展中國家。顯然發達國家的排放一直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一直到21世紀後才被發展中國家超過。但是我們考慮排放的累積,也就是曲線和時間軸圍成的面積,顯然紅線構成的矩形面積遠大於綠線的三角形。也就是說,在歷史上,發達國家的排放是遠超發展中國家的,或者說,氣候變化的一開始的主要原因還是發達國家排放的碳,後來部分發展中國家的排放增多又使得這一問題更加棘手。
有些同學又問了,那是不是按照歷史的排放算清楚就行了?也不是,還要考慮的問題不少哪
首先,隨著全球化的進行,發達國家逐漸將高排放的生產通過國際貿易的形式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比如世界工廠——中國

來源:http://www.pnas.org/content/107/12/5687.abstract
上圖展示了工業生產產生的碳排放被哪裡「消費」了。看到從中國出發到美、歐、日的三個大箭頭了么?那就是說,中國生產了好多鞋子,產生了好多CO2,然後鞋子出口到發達國家,所以實際上發達國家的消費者應該為這些碳排放買單。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 emission transfer via international trade between Annex B and non-Annex B countries for six aggregated regions from 1990 to 2008 using the TSTRD method. Net emission transfers represent the emissions from the production of exports (SI Appendix, Fig. S4) minus the emissions in other countries from the production of imports (SI Appendix, Fig. S5). The colored areas are the emission transfers for each region, the solid black line is the net emission transfers for each region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and the dashed black line is the net emission transfers for the Annex B with non-Annex B countries (comparable with Fig. 2).
來源:Growth in emission transfers via international trade from 1990 to 2008
上圖是美歐等發達國家和中印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的凈排放(net emission)轉移。(這圖沒看太明白,可能理解會有偏差。上面的英文是原文圖注)正值是排放,負值是減排;黃色是中國,其他發展中國家是其他暖色;深藍是美國,其他發達國家是其他冷色。顯然發達國家的許多凈排放都通過貿易的形式轉移了發展中國家。
所以說,就好像美國人坐在辦公室吹著空調,設計了個腎機,然後中國工廠冒著黑煙沒日沒夜地生產出來,再運回美國讓美國消費者使用,這排放能全算到中國頭上嗎?不行的。
不僅是國際貿易帶來的碳轉移問題,還有其他的因素影響到責任劃分的公平性。比方說,世界上的國家有大有小,能簡簡單單地以國家的排放認定責任嗎?答案恐怕也是否定的。

來源:http://www.pnas.org/content/108/21/8533.extract
上圖表示發達國家(紫色)和發展中國家(綠色)自1990年以來的總CO2排放(第一個)、人均排放(中間的)和每GDP(美元)排放(下面的)的情況。雖然總的來說發展中國家的排放越來越多,但是考慮到發展中國家龐大的人口,那麼人均的排放還是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每GDP的排放也是類似,說明,每產生一美元的GDP,發達國家會排放更少的CO2。
再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科技水平,讓他們負主要責任也不現實嘛。Peter 不是說:

所以說,發達國家理應對全球變化承擔主要責任。但是像咱們中國這樣,說實話離發達國家也不遠了,而且即使除去那些轉移來的排放總量還是很大,所以希望大家都能為節能減排作出自己的努力~


事實上現在整個氣候變暖,環保和化石燃料的理論和態度都在發生改變,甚至是顛覆。這個說法的前提可能已經發生動搖。我自己翻譯了一篇WSJ上的文章,從中可以看出美國主流媒體對待氣候變化,化石能源的態度。

化石能源將拯救世界

-石油,天然氣與煤炭存在各種問題,但它們帶給人類和整個星球的好處是超越爭議的

作者:
Matt Ridley


近年來,環保運動對放棄化石能源提出了三個理由:1)我們無可避免的將用完化石能源。2)替代能源將會讓化石能源最終離開市場。3)我們不能負擔由於燃燒化石能源而產生的環境後果。

而這些天看來,這三個理由沒有一個是占的住腳的。事實上,一個對能源與環境更實際的測評顯示,未來幾十年,我們仍將繼續深度的依靠已經為世界進步與繁榮帶來巨大貢獻的化石能源。

在2013年,化石能源佔到世界消耗能源的大約87%,這一數據對比十年前沒有太多改變。這些大致分為三類燃料和三類用途: 石油主要運用於運輸,天然氣主要用於供暖,煤炭主要用於電力供應。


在這個時期,化石能源消耗的總量增長迅速,但伴隨著的是令人鼓舞的環保趨勢:生產單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遞減。在電力供應革新中將高碳煤轉化為低碳天然氣對能源系統的減排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站在全球的角度,新能源如太陽能和風能的應用大大降低了碳排放量,並且這些新能源的溫和增長使得零排放核能的效益下降。(讀者應該知道我在英格蘭北部擁有貯藏煤炭資源的土地,所以煤炭和我有間接的利益關係,但儘管如此,我支持這些年來將天然氣代替煤炭的做法)

化石能源不久將被用盡的論斷已經破除,至少在現在。過去六個月以來油價的崩潰的原因是產量過剩:一個這些年來高油價帶來的必然後果, 高油價促進了在液體壓裂,水平鑽井,地震學,信息技術領域的革新。擁有最古老最成熟油氣田的美國,驚喜的發現再一次站在了能源供應的頂端,擊敗了石油領域的沙特和天然氣領域的俄羅斯。


頁岩油橫空出世了。即使現在的低油價將一些在北海,加拿大,伊朗,俄羅斯,大洋中,也在美國的高成本的石油供應商逐出了市場,只要油價回升,頁岩鑽井將回到市場。正如上周Allegro 發展公司的 Mark Hill 所說, 從事水力壓裂的人士正在經歷他們自己的摩爾定律:鑽井所需成本與時間的快速下降伴隨著可提取油氣體積的快速上升。並且,頁岩氣革命並沒有全球化,一旦全球化,貯藏於緊密岩石中的油氣將會給世界帶來維持不是一個世紀也是幾十年的充足的能源。過後潛伏於科技突破的是甲烷水合物,這一來自海底的氣體數量超過全世界石油,天然氣,煤炭的總和。

所以那些預測化石能源即將枯竭的人只是重複了美國總統協會在1922年認為的:「天然氣的產能已經開始沒落。石油的生產不能保持現在的水平。」或者,總統Jimmy
Carter 在1977年電視講話中所說的:「我們將在下個十年用盡全世界已被證實的石油儲備。」


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是一個誤導。大西洋是有限的,但那不意味著你剛出緬因州的海港就闖進了法國。美國西部的水牛是無窮的,理由是他們能繁殖,但它們幾乎要滅絕了。諷刺的是沒有不可再生能源枯竭,反而是那些可再生的資源比如,鯨魚,鱈魚,森林,信鴿經常枯竭。


第二個放棄化石能源的論斷:新能源不久將因為價格使化石能源驅離市場。但這並沒有發生。長期最大的希望在於核能,但即使在未來幾年加速建造核電站,大多數也只是代替那些被關閉的老站。世界核能產量佔比已經從2003年的6%下降到今年的4%。根據能源信息局預測顯示,核能到2035年也只會小幅上漲到佔6.7%。


核能的問題在於成本。為了滿足環保人士對安全的擔憂,政客和管理者對水泥,鋼筋,管道增加了額外要求,還要增加額外的律師,文件,以及時間。這些影響讓核能進入巨大,漫長的停滯,在降低成本方面沒有競爭力和實際性。現在,核能只有在被補貼的情況下才能和化石能源競爭。


對新能源來說,水電使最龐大與廉價的供應,但水電在擴展能力上非常低。運用潮汐能的技術昂貴且不實用,並且許多專家認為這中狀況不會很快改變。地熱能現在是一個次要能源。生物能源,玉米甘蔗中提取的乙醇,或者棕櫚油中提取的柴油,被證實是一個生物災難。生物能源的開發鼓勵伐木,引發由食品價格攀升而導致的平困地區的饑荒。並且單位能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甚至超過煤炭。

風能,幾乎所有的公共財力都傾注在風能的擴張。在2013年能源消耗的比重中只微微提升到了不到1%。炒作起來的太陽能,還沒達到這個水準:如果我們估算一個整數作為比值,太陽能佔全球能源消耗的0%。


風能與太陽能只有完全依賴於補貼才有經濟可行性。世界範圍內,給予新能源的補貼大約在10美元每千兆焦耳:這些錢由消費者給予生產商然後他們能從貧窮到富有,大部分成為土地擁有者。(我是一個土地擁有者,我能證實我接到並拒絕了許多無風險風能與太陽能補貼的議案)。

確實有一些國家也對化石能源進行補貼,但處在非常低的水平上。世界平均水平是1.2美元每千兆焦耳,並且是對消費者非製造商的補貼,所以他們是在幫助那些能源消費佔支出比很高的窮人。


新能源的成本在下降,尤其是在太陽能領域。但即使太陽能板是免費的,他們產生的能也很難和化石能源競爭,除非在日照及其充足的地方,因為所有的資產設備都要集中並且搬運太陽能。這還沒有說太陽能設備必須建在大片廣闊的土地上以及保證在漆黑,寒冷,無風的夜晚保證供應所花的成本。


新能源所面臨的兩大根本問題是它們佔用太多的地方,它們產生太少的能量。考慮太陽能動力,太陽能動力飛機現在正在環遊地球。雖然它有巨大的翅膀(與波音747相似),低速,經常要停下,它唯一能裝的貨物只有飛行員自己。這是對新能源的局限的很好的暗示。


如果完全運用風能來支持美國的經濟,就需要一個得克薩斯州,加利福尼亞州,新墨西哥州相加這麼大的風能農場,在無風的時候還要用備用天然氣。用木頭來支撐的話,則需要覆蓋美國國土2/3土地的森林,並且一直要保持茂密。


將在英國Buckingham
大學成立新能源組織的 John Constable 指出: 在工業革命以前,人們從木材,風,水源中提取的小股能量大大限制了人類的發展和進步。一個不停辛勞的農民產出如此少的剩餘能量只以食物的形式給人類和牲畜,以至於資本的積累和機械化非常緩慢。甚至到18世紀,以這種能源獲取的經濟只夠讓一小部分人的日常生活充裕起來。


我們的老敵人,熱力學的第二定律,是這裡的問題所在。就像一個青少年的卧室所呈現的,放任自流,世界上所有東西變的更沒有秩序,更加混亂,趨向於一個詞「熵」,或者叫熱力平衡。要扭轉這種趨勢,讓東西變的更複雜,更有秩序,更功能性,就需要做工作。而工作需要能量。

『有更多的能量,你就能製造更加精細,更加有力量,更加複雜的系統。就像人體需要力量來維持有序和功能性,社會也需要。這一角度來說,化石能源是唯一的優勝者,因為它讓人類建立傑出的有序與複雜的系統-機器與建築-這些改善了人類的生活。


能源繁榮帶來了經濟與歷史學家Deirdre
Mccloskey所稱的極大的豐富。在美國的例子中,對比1800年的美國人,每個美國人擁有了大約9000%的物質價值和服務的增長,幾乎所有都來自於化石能源的供給。


仍有超過百億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沒有電力供應,沒有享受到由大量能源帶來的生活質量的飛躍。對他們來說不僅僅是不方便:由燒火引發的室內污染每年殺死400萬人。下一次有人宣誓抵制化石能源教導你考慮她子孫的命運,你就給他一張今天由於燒火吸入過量煙塵而垂死的非洲小孩的照片。


另外注意,化石能源為保存這個星球所做的貢獻。作為一個美國作家和化石能源推崇者,Alex Epstein指出在一部保守老式的書中,「化石能源的道德性例子」對煤碳的使用停止並扭轉了在歐洲和北美對森林的砍伐,對石油的使用停止了對鯨魚的捕殺,鯨魚油的買賣。天然氣運用於的肥料製造讓占原來一半的土地產出同樣多的食物,來養活增長的人口,為野生動物騰出土地。

為了扔掉那些龐大的經濟,環境,道德利益,你不得不有一個好的理由。在今天被呼籲最多的是我們正在摧毀這個星球的氣候。但我們真的在么?


雖然從19世紀以來氣候確實在變暖,變暖的速度已經變緩並且不穩定。發生嚴重風暴與乾旱的頻率沒有增加,海平面的上升沒有加速。北冰洋的冰減少了,但南極洲的海冰增多了。同時,科學家認同,空氣中額外的二氧化碳來自於農作物產量的增加並且1980年以來,所有品種的蔬菜量都增加了大約14%。


二氧化碳的排放會造成變暖並不是一個新想法。在1938年,英國科學家 Guy Callander認為已經能監測到由於二氧化碳排放而造成的變暖。 但是,他估計這「可能對人類有好處」因為能轉變北部的氣候使耕作成為可能。


只有在1970和1980年代,確實有科學家開始說溫和的變暖預計是燃燒化石能源的直接結果,大約1攝氏度每加倍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這種效應可能由於水汽而增大,並在一個世紀或更長時間產生危險的2到4度的變化。那「高敏感度」的「反饋」假設,仍就保留在聯合國,政府氣候變化組或IPPC所用的實質上所有的數學模型中。


並且這個假設是錯誤的可能性在增加。正如自由主義卡托機構的Patrick Michaels 寫的,從2000年,由42位IPCC報告的主要成員發布的14篇以校閱的論文已經總結到氣候的敏感度是低的,因為凈回饋是適中的。他們基於對溫度變化的觀測,海洋熱力的攝取,以及暖氣於冷氣排放的平衡(主要是硫酸氣霧劑)。平均來看,他們發現敏感度要比IPCC模型中使用的要低40%。

如果這些結論是正確的,他們能解釋為什麼地球表面沒有像35年前預測的那樣如此快的變暖,雖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預計上升的快,但每十年變暖的速度從未達到過哪怕1/5度,並且已經在變慢,在過去的15到20年中本質上沒有增長。這給了最近的IPCC報告沒有給出對的敏感度的「最佳估算」以及為什麼報告降低了對近期變暖程度的估計一個理由。


大多數氣候科學家仍然捨不得拋棄模型,並持有現在的「中斷」僅僅推遲了氣候的快速變暖。氣候快速變暖的轉折點可能就在角落,即使它們本應該現在就出現。所以做些什麼去減排是聰明的,只要那些不傷害窮人,以及那些掙扎著達到現代生活標準的人。


我們應當鼓勵電力系統從煤炭到天然氣的轉變,給予能源效率增加的動力,讓核能重回軌道並且繼續開發太陽能以及電力儲存。並且我們應該對如何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作研究,如潤澤大海或者改變通過碳的捕獲和貯藏改變其形式。這些方法都很有道理。並且,鼓勵去開放的尋找意想不到的新能源是非常合理的。


而一件不管用的事是一件環保運動認為的:補貼富有的裙帶資本家來造低密度,低產出,資本聚集,急需用地的循環新能源機構,同時告訴那些窮人放棄從化石能源變富有的夢。


楊澍 解釋的全面。 xia Hua 翻譯的準確。 學習了。

(一) 中、印等發展中國家需要有一個逐步增加的排放空間,背後是一個發展權問題。這個是由全球分工體系、自身發展階段等因素共同決定。


1. 體量上,非OECD國家在增量上及增速上增長。
2. 歷史排放量上,這與發展階段有關。一方面自身的發展階段。另一方面全球的分工體系。
3. 人均排放量上,非OECD國家尚有很大差距。
4. 在單位GDP排放量上, 非OECD國家仍需提高。當然這個差距的背後,也有一部分因素是轉移排放。

(二 )各國在排放權、發展權、全球分工體系價值流上展開著各種合作與競爭,這是新時代下關於資源、環境、人口更加文明的戰爭。


受發展階段、轉移排放,及技術效率等因素,中、印等發展中國家仍需由一個排放增加的過程,從人均3噸二氧化碳,增加OECD國家的60%的水平到人均8-9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這個過程,一個增加的因素:能源貧困、生活品質提升。 一個減少的因素:高耗能產業的轉移。
同時,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受製造業回暖等因素,也要爭取一部分曾經讓渡出去的轉移排放份額。


關於 Matt Ridley的文章。

(一)裙帶資本家的推動低密度、低產出、資本密集的新能源的發展。公眾為了碧水藍天一方面支付補貼,與資本家一同承擔風險;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受化石能源可能高企的風險。這種雙重支付,對於那些尚未進入現代生活的人而言,存在超越階段,裹挾冒進的不公。


新能源產業五到十年內現金流基本為負。通過政府拿全民的補貼,使得風光有了收益。從而激勵資本家進入。資本家不做賠本的買賣。那麼公眾呢?

一方面,公眾為風光支付了額外的補貼。 與資本家一同為風光的發展支付成本,並承擔風險,已為可再生能源做出貢獻。那麼當今後可再生能源獲得大發展時,獲得正向現金流時,因為電力成本是否能夠快速下降,並落到公眾頭上,尚未可知。
另一方面, 很多設計又希望增加公眾使用化石能源的成本。而部分增加的成本也往往是由公眾支付的。

這種「雙重支付」,無益於改變能源貧困中的人民進入現代生活。

不能要求尚處在貧困階段的人,與你一同去享用貴族的螺旋藻,而剝奪他們吃豬肉的權利。 他們現在要解決問題是溫飽,而不是膽固醇高。
如果你為了解決螺旋藻的市場消納問題,又進一步要求每一個人都剩下來吃豬肉的錢,來供養你開發螺旋藻產品,以使得螺旋藻的成本,看起來與豬肉有一定競爭力。而你在通過競爭勝利後,又不再回饋那些曾經與你一同度過難關的餓著肚子的勞苦大眾。那麼這樣的資本家,是否在為這個社會做出貢獻呢?

如果你認為有前景。那麼你就風險投資咯。因為10年後,你的正向現金流一定是正的。你必然盈利。何必把所有的公眾拉進來,與你一起分擔風險呢?如果公眾與你一起承擔了創業的成本,那麼十年後,當你盈利之時,如果能帶給公眾一些東西還好。否則,不是又將他們仍回到與與貧困做鬥爭的軌道上來么, 他們之前的工具是化石能源,而此時的工具的風光能源。但他們的貧困狀態仍然是一樣的。

(二) 由於人的差異,決定了福利績效的差異。增加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的舉措,可能會剝奪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 這種裹挾全民的進步,實際上,需要做一些兜底的修正。所有推動可再生能源的裙帶資本家,需承擔一定改善能源貧困的服務,才有資格獲得全民的可再生能源補貼。


2. 人需求的差異性,決定了,人人、事事、時時所適用的能源品質是有差異的。 他們需求不一樣,對各類影響的敏感性不一樣。用高道德標準,對尚未觸及現代生活標準的人提出過於苛刻的要求,會增加其致富成本,增加改善生活的成本。

3. 補貼是一種手段。更是一種社會福利再分配的手段。
如果通過補貼社會福利變優了。提倡; 如果變差了,不提倡。
這個優、與差的評價標準,在社會各個階段、各種人群是不一樣的。 他們對不同因素的邊際收益不一樣。
因此,必須承認福利績效的差異化。 而後再對增加福利水平各類舉措進行排序,才能得到相對較優的結果。


尹正誠 2015年4月5日


剛才看了TED的演講心裡有些感慨,搜了話題看到這個,想來強答一下(o′?ェ?`o) 有什麼不對的多多指教~
【TED】來自愛爾蘭第一位女總統的呼籲
先上鏈接
我覺得發達國家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
拿非洲來說,擁有眾多不發達的小國家,他們大多以農牧業來支撐經濟。現在發展商品出口依然是原料導向型。這裡就不提南非那些發展比較好的國家了。這些國家不管是自給自足還是出口商品,很大程度是靠天吃飯的,種糧食還是經濟作物都離不開氣候的影響。但近年來全球變暖,氣候異常,這對他們來說影響是非常大的。而這就影響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經濟不發達就很難投入大量資金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經濟,就還是需要燃燒排放二氧化碳多的煤炭。即便這樣這些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還是沒有發達國家的排量多。
今年一月馬拉維的洪水淹沒了大概三分之一的國家。成千上萬人失去生計。馬拉維的人均二氧化碳年排放量是80千克,而美國是17.5噸(數據來自視頻)。所以我想說,非洲這些不發達的國家不是溫室氣體的主要製造者而是受害者。

發達國家在兩次工業革命和兩次戰爭中優先發展,經濟發展同時帶來了大量污染。
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落後,缺少資金技術減排,仍使用產生大量CO2的能源,氣候異常,影響經濟發展,依然缺乏資金技術支持,對能源處理依然粗糙,仍產生..死循環

這時候,發達國家應該站出來承擔更多責任。對自己更加嚴格,對不發達國家給予更多的幫助。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不要吝嗇,提供專家技術等。畢竟地球只有一個,如果全球變暖問題不斷惡化,若干年以後不管你發達不發達,後果大家要一起承擔。

好了..亂七八糟說了這麼多 真是因為那個演講很觸動人
感慨生在中國挺好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我們已經遠遠超過生存階段 而非洲的一些國家的人民還因為氣候的影響處於生理需求的階段T T

最後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there comes a time when humanity is called to shift to a new level of consciousness, to reach a higher moral ground. ——Wangari Muta Maathai
在歷史的進程中,在某一時刻,人類需要進去一個新的意識水平,達到一個更高的道德立場。

不行 還想說一句..這只是從我的視角看全球變暖這個問題.看看就好o(=?ェ?=)m


老夫夜觀星象,人類將在互相扯皮中滅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各執一詞,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
所謂排放權等於發展權,這玩意兒不打一架能達成共識?


所謂全球變暖基本上是個偽命題。根據根據歷史記載的信息,古代某些時候的氣候比現在還要溫暖。比如唐朝時四川便盛產荔枝。比如,中原地區比現在更加溫暖濕潤,竹子等植物分布很多。就像上面說的,地球小冰河期中間會有比較溫暖的時期。創造一些概念,然後去剪羊毛,是歐美之所長。


我認為所謂氣候變暖純屬發達國家的一個經濟陰謀。眾所周知,地球有冰河期也有溫暖期,誰能證明全球變暖是人類活動的結果還是地球自身的規律?同樣的眾所周知,發達國家陷入經濟發展停頓,因為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再發展;眾所還周知,發達國家擁有減少碳排放的關鍵技術。所以炒作全球變暖成為發達國家必然的選擇。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中國南方很少看見百年古樹?
古人是怎麼解釋南方溫度比北方高的?
權力的遊戲世界的地質背景和氣候是怎樣的?
越南這樣的氣候環境為什麼也有沙漠?
長江湖北段江面上會有龍捲風嗎?

TAG:氣候 | 氣象 | 全球變暖 | 氣候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