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空氣污染越治越差?

5年前,10年前沒治的時候,北京的污染都沒現在這麼嚴重。為什麼越治越差?


我覺得近幾年空氣污染突然爆發更多是心理學要解釋的現象而不是空氣污染專家要解釋的現象。我在其他的答案描述了:

為什麼感覺霧霾是近幾年突然爆發了?

北京的PM2.5最近上升嗎?我分析了美國大使館的歷史數據:

以這些PM 2.5數據,北京近9年基本上很穩定在70-100微克之間,甚至有下降的趨勢。

中國也發布過從2000年-2010年的趨勢:

他們沒有發布原始數據和測試細節,所以要小心得出結論,但是他們說2000年的PM2.5濃度比2010年高。

PM2.5下降,關注的人上升

PM2.5穩定/下降時,關注的人越來越多。比如說,可以看看百度搜索PM2.5濃度和「空氣凈化器」的人數:

然後比較以下2013年和2016年。2016年PM2.5比2013年低一點,但是搜索翻了5倍:

或者比較2014年和2017年:PM2.5一樣,但是搜索的多了7倍:

這兩個數據來源意味著近幾年空氣污染突然爆發更是心理學要解釋的現象而不是空氣污染專家要解釋的現象(我在這個回答用心理學的實驗來解釋:心理學角度的解釋 )。

Breathe safe!


其實這就好像一個問題
有人說反腐敗反腐敗越來越腐敗你怎麼看
正確答案是不反腐敗那就會更腐敗

現在污染的確越來越嚴重
可是原因不是污染治理
而是因為社會在進步
工業化進程的加速
污染治理的腳步跟不上發展的道路罷了


這是發展與治理的問題,這麼說吧,每一個發達國家都經歷過環境污染的過程,比如英國霧都事件,那個空氣污染比咱們現在嚴重多了。發展與治理是個矛盾的關係,雖然我們不斷強調不可以走「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但通過看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我們是躲不掉這個污染過程的,只能盡量減少污染。從現在情況來看,我們還是以發展為中心的,事實上這也不完全就是錯的,我們先發展,然後用發展起來的科技與經濟再反過來治理污染,這可以迅速壯大一個國家的實力。其實,我們現在的空氣污染,比起當年的霧都事件,真的不算嚴重,我們的空氣還可以為經濟發展再支撐一段時間。


10年前gdp多少,如今呢?
這些gdp怎麼增長的呢!~( ̄▽ ̄~)~


然而10年前的北京談沙塵暴色變。20年前的北京,"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西北風一刮,沙起地搬家"。

只是現在的污染源發生了變化,加上媒體發達了而已。


治理所獲得的效果沒有抵消掉企業帶來的污染物增長唄。
假設治理減少了污染物1,環境運行能減少4,污染排放增加了6,然後每年的污染都會更厲害…


1.近年來,經濟規模不斷擴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不斷向中國轉移,治理速度遠遠跟不上污染速度。打個不嚴謹的比方,幾年來,每天排放污染物由100不斷增長到了1000,而治理僅僅由1提升到了50,污染增長了10倍,治理增長了50倍,但是數量的差距卻越來越大,由相差99到了相差950。

2.就全國來說,高污染行業並沒有出現數量級減少,而是在不斷轉移,譬如,北京——京郊——河北等,所以污染源並未減少。

3.污染治理存在治標不治本現象,譬如水污染,由地上水排污(河流湖泊海洋),到地下水(深層排污),造成的污染危害更大,清除難度更大,影響時間更為深遠等。

4.心理原因,環境問題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關注度不斷上升,導致大家對環境污染的感受不斷上升。


不處理更差


如果題主在國內論文庫里搜索一下相關論文就會發現過去在2008年之前,國內空氣質量並沒那麼好,相關論文給出的研究都說明國內很多年前某些城市或地區的空氣質量就處於中度污染或重度污染的水平。

而對空氣質量產生變化的變數是國內汽車數量的增長以及化石能源需求的增長導致空氣污染物里污染成分的比重是會有變化的(當然,油品標準的提升也對空氣質量下降有一定的優化,但明顯比不上汽車增長的速度)。國內關於PM2.5的研究基本和國外算是同步。國內最早的關於PM2.5的論文大概是2001-2002年發布的,那時候國內某些城市的空氣質量就處於污染等級里。

而且空氣污染產生的呼吸道疾病也有相關論文分析研究。也就是說很早國內就已經空氣污染併產生了影響。我都覺得我的過敏性鼻炎就是空氣污染導致的。

Thomas Talhelm的評論里提到近幾年空氣污染突然爆發更是心理學要解釋的現象而不是空氣污染專家要解釋的現象。這是很對的,很多社會現象被大眾所關注,更多是靠媒體報道所引起的心理變化。其實08年前的國內學術論文里,就已經提到過ZF需要重視環境污染的影響,但學術論文畢竟是小眾的,這種重視的呼籲必須通過公眾事件或大眾媒體去關注報道才可能讓ZF重視。而08年奧運的外國運動員對我國空氣質量的關注算是開啟了媒體與ZF關注空氣質量的多米諾骨牌,之後2009年還是2010年,微博上 潘石屹轉發美國大使館的空氣質量檢測數據算是真正開啟大眾了解空氣污染的話題。並且向公眾提供了 PM2.5 這個專業術語。之後,ZF對於這方面的媒體報道也好,ZF發聲也好,等等的一系列事件都會吸引公眾對於空氣質量的關注,自然在心理層面產生了空氣質量越來越差得假象。


謝邀
治理的同時也在發展
就這樣


推薦閱讀:

風把霧霾吹去哪兒了?
護膚品真的有防霾效果嗎?
「APEC 藍」是如何實現的?
柴靜的霧霾調查《穹頂之下》會讓更多的國人有移民傾向或動搖想要回國的人嗎?
把全城的風扇全都拿到戶外,開足馬力,能不能把霧霾吹散?

TAG:北京 | 社會 | 空氣污染 | 環境污染 | 霧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