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看待天上的日月星辰的?
他們在無法認識到地球和其他星球都是圓球狀星體的情況下是如何看待天上的星星的?
西方(腦洞大開):現代星座的來源,多數北天星座都跟神話有關(你看它、它、它和它都跟宙斯xx過哦~)。
中國(天人合一):把星空分成三垣二十八宿,跟地上的事物對應,被司天監各種解釋(「昨天微臣夜觀天象,發現帝星閃爍,光芒飄忽,近日皇上恐遭不測啊」 「…剛剛說話那個,斬了。」)。
印度:我們有二十七宿~~
哦對了還有人搞了個叫占星的東西→_→
http://zh.m.wikipedia.org/wiki/%E6%98%9F%E5%BA%A7哎。。。我挖個墳。有些回答實在……不切題。
主要談中國。
關於宇宙觀,古代的思想大概可以分為
- 宇宙本源與演化
- 天地結構
- 天體論
- 天象論
- 天地運動模式
- ……
多個方面。這是合理的,因為實際上宇宙觀是非常非常複雜的東西,古人以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主要把問題分為以上幾類,而我們現代,門類只有更多。
天道微渺,世莫其明。人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
宇宙本源和演化著力回答宇宙是怎麼來的及為何宇宙看起來是今天這副樣子。有神創、元氣化生、太初有無、盤古開天、膨脹說、奇點爆炸……
天地結構的探討著力於天地大形態的討論,主要思想有蓋天說、渾天說、宣夜說。蓋天說又分天圓地方、二重球冠、平天、穹天、須彌山說等等;渾天說亦各家解讀有所不同。宣夜說……呵呵。
天象論著力探索特殊天象發生的原因。如日月食有陰陽氣感應說、月掩日地掩月說、天狗吃貨說……
天地運動模式是在探討天地日月星辰視運動的成因。有日心說、地心說啊錯了不是中國的……有左旋右旋說、地四遊說、地上下說、日行x道說月行x道說……
以上內容為我裝逼所用名詞轟炸說。
所以我標黑了一個詞——天體論。
天體論著力解釋天本身和天上的日月星辰的形態。所以我認為題主問的是這個東西。
- 質地
關於天體是什麼的探索,首當其衝的研究對象就是日月。
我們讀古書,大體可以看到什麼「日者,太陽精」「月者水之精」或者「太陰之精為月」之類的說法。這是在春秋戰國乃至兩漢時候的陰陽五行和精氣元氣說法的衍生。比如在《淮南子》中說:
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日月之淫為精者為星辰。
認為日月星辰都是水火之「精氣」,不過是屬性和多少的區別。無論是日月本質是水火精氣還是陰陽之氣的說法,其實都是看似對日月的本質進行了探討,實際上只是用玄學的話語體系對自然現象進行描述,對探索本質並沒有很大的意義。
東漢,王充,反迷信鬥士王充認為日為火,月為水。不是火之精氣,水之精氣,是真的認為日為火,熊熊燃燒的烈火;月為水,光可鑒人的碧水……
直到宋代《皇極經世書》裡面,又用動、靜二元的方式重新解讀了日月星辰的本質。然而並沒有太大的創新。
值得一提的是,二程對於太陽的論述。二程的理論基礎是似乎和宣夜說或者杞人憂天裡面的理論差不多,認為天是積「氣」,此處的氣並不是空氣而是元氣之類的。而太陽也是「氣」的一種(日月星辰亦氣中有光耀者)。或者說,太陽並非實體太陽。而是移動的「精」與無處不在的「氣」反應就會發光發熱。並不是太陽的實體在運動。
日固陽精也……氣行滿天地之中,然氣須有精處故其見如輪如餅……非是有一塊物推著行將去。
此外還有各種和稀泥的說法,認為日月星辰非實非虛。或者認為日月星辰本質是氣(虛),但是不同於氣,就好像冰本質是水但是又能在水中運行一樣。
- 光
日月星辰裡面,太陽本身發光基本上毫無異議。
但是月亮和星星到底發不發光就很多人有問題了。蕭衍認為五行星和諸恆星沒有盈虧現象,所以是自己發光的而不是反射太陽光(實際上行星有盈虧現象)。月亮因為地球反照現象地照_百度百科以及月全食時候月亮竟然也發紅光的現象一直無法合理解釋,所以有人認為月亮也自己發光,不過是發出非常暗弱的光。
還有人認為月亮只有一面發光,背面不發光,月相盈虧是因為兩面轉動而形成的現象。所謂「月體不全光」。這純粹是胡扯。
- 形狀
西漢,京房:
先師以為日似彈丸,月似鏡體,或以月亦似彈丸。
前面說了,王充認為日月是實在的水火,在地面上,水火都不是球狀的,天上的水火當然也不是球狀的,不過是因為離人太遠了,所以看起來似乎是球狀的。
北宋,沈括。認為日月皆是球狀,並且解釋了月相盈虧。
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虧可驗也。月本無光,猶銀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側而所見才如鉤;日漸遠,則斜照,而光稍滿。如一彈丸,以粉塗其半,側視之,則粉處如鉤;對視之,則正圓,此有以知其如丸也。日、月,氣也,有形而無質,故相值而無礙。
唐代,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嘿嘿嘿。
- 大小
《周髀算經》:日直徑1250里,與月直徑相等。
東漢,張衡:日直徑周天1/730,與月直徑相等。是個度數而不是長度。張衡認為,天地南北23.13萬里,東西23.33萬里。大概也是一千多里。
隋以後的佛道等家,日月大小里數各異,並且認為日月不相等大,而且說哪個大的都有,差距從幾十里到上千里不等。不過日月大體都是千里量級的。
元明,很多學者認為日大於月,不過日遠月近,看起來似乎等大。
- 其他
行星相比日月討論少很多。大體不過陰陽五行之流。對於行星和諸星辰大小,討論多在佛道經典裡面,其所憑藉無非是各個星的視亮度和視大小。所以基本上來說行星都是大於恆星的——這與現狀完全相反。
大星百二十,中星八十圍,其諸小星等,四十五里圍。
從這點來推測,至少這個作者認為各大行星和所有恆星都是在同一球面的。
還有一個很有特點的,《太上飛行九神玉經》給出了北斗九星的大小。大體不到千里,小者如天璇不過550里。
道教的書籍對於星辰上的世界也有描述,不過都是琉璃、水精、金精等等奢華之物,大體屬於對於美好世界的臆想吧。
而且,雖然很多不給出理由,但是必須承認……很多古人都說星星是球狀的。
星形正圓如丸——《玄門寶海經》
- 銀河
在古人來說,銀河是天上區別於日月五星和諸星辰的天體。
漢者,亦金之散氣,其本曰水。
這句話前面當然是說行星是五行之精,星辰是日月散精這種路數咯。
不過另外一種說法是比較有意思的: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唐·李白
唔。是的,有人認為天河和黃河相連。
河水上天為天漢。
這個:
武帝使張騫使大夏,尋河源乘槎經月而至一處,見城廓如州府,室內有一女織,又見一丈夫牽牛飲河。騫問曰:『此是何處?』答曰:『可問嚴君平。』乃與一支機石而歸。至蜀,問嚴君平,君平曰:『某年月,客星犯牛女。』支機石為東方朔所識。
隨便搭個船一個月就能到天河遊覽一圈,而且有去有回,真是……這種說法,知道明代還有人信。
魏晉之時有一本名字特別屌的書,叫做《物理論》
漢,水之精也,氣發而升,精華上浮,宛轉隨流,名之曰天河,一曰貟涵。眾星出焉。
這個眾星出焉是啥意思?!如果足夠yy,就可以認為是銀河本質的比較科學的解釋了。
古代日月星辰對於國家的意義很大程度上是具有統治意義的。農業的重要性決定了曆法的地位,也因此政府是長時間把持著天文的。老百姓講講牛郎織女可以,其他敏感話題胡說八道要殺頭的。而且我覺得司天監那幫人很多時候就是為了拍統治者馬屁,看統治者心情解釋星象的嘛。(不過那時天象的記錄為現在的天文史研究倒是有些意義)另外,三垣四象二十八宿的確很好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國古代天文成就還是蠻高的,而且看古詩就知道那個時候的人對於天文的興趣遠比現在高)—— 這裡僅就中國的情況來說的
然後西方希臘神話中的星座根本就是宙斯的情史,不過倒是可以反映出西方當時宗教方面的一些認識。他們的神不是完美的,他們是神在一定程度上是人類的影子,他們會嫉妒,會使壞,宙斯是個老流氓...個人倒是覺得這樣的神話才可愛,也為現在帶妹子出門看星星的時候有了很多的故事好講(其實有毛線的妹子...)知天易,逆天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