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對貨幣發行量有影響嗎?
支付寶、微信支付這樣的支付方式已經深入生活。
這樣的現象對貨幣發行量有影響嗎?
這個問題恨有開放性,是個好問題。 @慧航的答案我比較贊同。他通常舉例都非常細緻,我想更概括性的來說一下。而 @代藝認為移動支付對消費心理行為等具有影響,我也贊同他提到的這一點。但我就不擴大化描述了,如果把微觀尤其behavior也納入進來,那可能需要大家討論一整天。此外, @keynes hayek的答案我也贊同。貨幣基金對貨幣總量的影響就在於直接金融比例發生了變化,或者說受存准率影響的信用創造活動的比例差異。或者說,從整個社會來看,如果對所有的信用創造活動都實行統一的存准率,那麼任何創造路徑的變化並不會影響貨幣發行量。
下面我開始贅述:
(一)要區分兩個層次的問題
一是,移動支付跟沒有電子支付(比如上世紀前半頁)相比,對貨幣發行量改變大不大?非常大。這個上面不少答案都說到了,貨幣流通速度發生了改變。
二是,移動支付在電子支付(包括信用卡借記卡)的基礎上,對貨幣發行量改變大不大?我認為有,但沒那麼大。這一點,我同意慧航兄與上面不少答案。但移動支付的確也進一步降低了貨幣流通成本(交易成本),以及代藝朋友說的消費心理與行為,進而改變了貨幣流通速度,即改變了上面不少朋友提到的實際商品市場均衡。但與電子支付革命帶來的影響相比,目前來看仍小得多。
(二)本問題的清晰界定
當我們問A對貨幣發行量有沒有影響時,是指在沒有A的情況下,貨幣發行量如果要滿足同等的需求,是否會不同?
我認為,題主問題的答案是:有。
主要影響包括:改變貨幣流通速度、改變貨幣乘數、改變貨幣需求(或供應)。
而改變貨幣需求(或供應)又包括:直接金融對貨幣信用創造的改變,以及移動支付對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緩解,帶來的信用創造改變與對市場出清機制的影響。
但要注意,移動支付與餘額寶之類的是不同概念,兩者都對貨幣發行有影響,但不能混作一談。餘額寶是貨幣基金,跟移動支付沒有關係。如果僅僅可以實行移動支付,當即時到賬,比如銀行自己開發的APP,也是移動支付,就沒有貨幣基金的屬性。
(三)貨幣基金(直接金融、非正規金融)對貨幣發行的改變(貨幣乘數、貨幣的信用本質)
1、貨幣乘數
銀行因為存在存准率,所以貨幣乘數可以使得貨幣發行總量呈現幾何級數形式,因而會收斂為一個固定值。而我們可以把直接信用市場看作為,沒有存准率的銀行,那麼就不會有幾何級數出現,這個時候,這種信用擴張,就只能受到信用創造的收益(利率、各種基本面預期)等來直接制約信用創造的行為。這一點,我想在討論了貨幣的信用本質之後再繼續說。但是顯而易見,當不受存准限制的直接信用創造比例升高,貨幣乘數就會發生改變。
2、貨幣的信用本質
上面有朋友在 @慧航的答案評論中提到,商場優惠券對貨幣發行有沒有影響?有的。
現代貨幣是國家信用屬性,或者叫國家信用本位(關於國際貨幣儲備體系歷史我有空了放入十日談後三個主題中的一個)。要理解,現代貨幣的本質是一種信用擴張。
比如,你幫我了一個生意上的忙,我說老張啊,謝謝你啊,以後有事儘管來找我。沒錯,這個時候,就已經通過一種信用方式替代了貨幣,或者說我的這句承諾,本身就具有貨幣屬性。正是因為具有這種信用關係的存在,人們才不需要對自己的每一次付出,獲得顯性的儲藏價值。如果,你老張只是一個不非常熟悉的人,那麼我就要對你給予我的幫助支付費用,你也希望你的付出可以得到具有可觀儲藏價值的回報,通常來說,它就是貨幣。因此,如果你去研究農村人情關係對貨幣流通有沒有影響,一定能得到顯著的實證結果。如果原始人可以以物易物,那麼現代人也可以以心換心,都是一個道理。
因此,任何一種信用,都具有現代貨幣的屬性,它們自然會影響現代貨幣的發行量與流通。這也是為什麼,國家信用的貨幣只能由央行創造,以及對機構電子貨幣有強烈的限制措施。如果所有的大型機構,都採用自己發行的電子貨幣,那金融監管就會產生困難。比如以後去沃爾瑪,不用刷卡了,要刷沃爾瑪幣卡,假如,假如哈,所有人都要去沃爾瑪購物,沃爾瑪壟斷全世界30%以上的零售量,那麼跟你做生意的人,跟你談項目的人,也都願意以沃爾瑪幣來進行交易清算。哈,看到這裡是不是很熟悉,跟各種外幣差不多?沒錯。因為外幣,就是不同的國家信用。跟不同的公司主體信用一樣嘛,都是信用本位。任何生活中的信用,都具有現代貨幣的屬性,一定影響現代貨幣發行量與流通(不要忘了,當我們問A對貨幣發行有影響沒,是在問?換個角度想,就是如果生活中沒有這種信用,那麼?)。
3、綜合影響
由以上兩點,可以知道直接金融(貨幣基金),尤其是非正規金融(正規金融,是指受到金融監管的資本活動),對貨幣發行有著顯著的雙重影響。一改變流通速度,二改變信用創造,直接影響貨幣需求(也可以叫供應,取決於你認為一個貨幣市場內生性的程度)。
因此,對貨幣基金等直接金融,可以看作是沒有存准率的影子銀行,那麼貨幣擴張理論上就可以不具有收斂結果。但是,現實中,信用收益及預期會影響這一信用創造的過程。比如非正規金融,民間借貸,我借給你1萬元,你借給老張1萬元,老張借給老李1萬元,老李可以借給老王一萬元,老李也可以借給我1萬元,然後我就認為我又有1萬,我就又借給老趙1萬元....,由於這個信用創造的途徑沒有存准率限制,所以理論上這個過程可以持續下去而不會收斂(這個就跟 @慧航 所說的1000變2000的例子類似,但是主要差異就在於是否是直接金融,開頭已說過這個問題)。但事實上這個過程不會持續下去,因為每次借出都需要一個利息,最後這個資本槓桿會很高,以使得這種信用擴張行為停止,直接金融市場會受到各種經濟因素制約。當然,這取決於對未來各種經濟因素的預期,以判斷實際利率的變化。Ray Dalio的how the economic machine works就簡要描述了這種信用創造過程的變化與經濟周期。Irving Fisher在他著名的《繁榮與蕭條》中,也對此問題進行了非實證的精彩論述,並以「債務-通縮理論」見長(如何理解歐文費雪的債務-通貨緊縮理論? - Nash Lew 的回答)。
(四)現代銀行擠兌與通貨屬性的改變
有一個鄰居問題,現代銀行遭遇擠兌會發生什麼?
如果銀行會破產,那麼跟過去的擠兌狀況是一致的。恐慌。人們會搶著把自己的資產轉移走。
如果銀行不會破產,那麼跟過去的擠兌狀況是不一致的。過去,在上世紀前半頁,人們需要使用通貨,而且實行各種貴金屬本位制度,而非國家信用本位,因此,僅從流動性需求來說,人們也會擔心銀行的通貨不足,以及擔憂通貨大幅度貶值,希望取出通貨,進行資產替換。比如抓緊買房子,抓緊換金子等等。因為一個人在銀行的存款只是他財富管理中的一部分,他當然會在通貨出現危機的時候抓緊去銀行擠兌通貨。
但是,在現代國家信用本質中,其一,第二點就緩解了很多,除非你會擔心一個「國家信用的價值」產生危險(包括貨幣貶值、主權危機、政治危機等等),否則以該國國家信用為基礎的資產(包括通貨)就不會發生擠兌危機。其二,電子支付產生以後,對通貨的屬性,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過去的通貨,就是金幣、銀幣、紙幣。而現在不然。你轉給另一個人的錢,是直接從你的活期存款賬戶中轉入另一個人的活期存款賬戶。這跟過去是非常不同的。換句話說,現金與活期存款的屬性變得比以前要模糊了。
而許多經濟學教材是立足於通貨與活期存款有本質區別的時代。在上世紀電子貨幣並不流行時,要進行購買行為,對於公眾來說,只能採取通貨,少數人可以使用其它支票或轉單等方式。即要買東西,不能刷卡,是必須將自己在銀行的活期存款取出來,變成現金,再購買,賣方再將收到的現金存入銀行,變回活期存款。這是一個有現金持有階段的流動性交換。而在現在電子貨幣非常暢行的情況下,即便是購買房屋,也可以通過轉賬,將自己在銀行的活期存款立即轉變為對方在銀行的活期存款,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對通貨比率(與利率、通脹的關係)的一些既往分析是會發生變化的。比如如果不是發生銀行業危機,而僅僅是惡性通脹,那麼人們就沒有必要取出通貨先持有然後購買,來變換自己的財富資產組合。而發生銀行業危機時,通貨的轉移或逃離,跟過去是一致的。
這些也對貨幣發行量(或者說貨幣供需平衡)具有影響,但也是通過影響流通速度與信用創造來影響貨幣供需的。
(五)移動支付帶來一個新的改變:信息不對稱問題(影響信用創造、市場出清機制)
與此同時,移動支付可能還會帶來一個新改變,即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而這種改變會在影響信用創造,影響市場出清機制。移動支付,能獲得更豐富的個人資本活動數據,降低信息不對稱,有助於間接與直接金融體系擴大信用創造。但更重要的影響是,影響市場出清機制。
我是一個新凱恩斯主義偏好者。因此在我過去的十日談中,宏觀經濟學十日談-Day 4-政策時滯、傳導機制與貨幣政策 - 半畝方塘:經濟金融讀書筆記 - 知乎專欄,對貨幣市場為什麼不能實現自然出清進行過簡要介紹。摘錄如下:
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利率選擇與銀行風險偏好,都圍繞著一個核心問題「逆向選擇」。熟悉逆向選擇的人都知道,米什金在其貨幣金融學教科書中描述為,「那些越是具有不負責傾向的人,越是願意去接受高利率並獲取貸款」。事實上,這類人並不是全部貸款者。如果我們將貸款者分為,低風險偏好與高風險偏好兩種,那麼當銀行利率很低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很容易獲得信貸,因此大量投資於低風險低收益率事業,銀行的信貸業績良好。而當銀行提高利率的時候,高資金成本會促使部分低風險偏好貸款者望而生畏放棄貸款,而推動部分高風險偏好者開始追逐高收益高風險事業,銀行的信貸業績出現壞賬。當這種利率高到一定的時候,剩下的貸款者可能全部是米什金所描述的「逆向選擇」下高風險信用低的貸款者。儘管高利率使得賬面利息收益預期很高,但是銀行將因為無法收回貸款而經營不良。
因此現實中,銀行對貸款利率的選擇,是依據正向選擇效應(銀行收益隨著利率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與反向選擇效應(銀行收益隨著利率水平的提高而減少)的均衡來選擇的,使得銀行收益最大化。這也直接影響了銀行在風險偏好上的表現。不同風險偏好的銀行在決定信貸規模和貸款利率時都會採取不同的選擇,這使得貨幣擴張實際情況並非如同只要引入貨幣乘數的小學計算那樣簡單。因而,銀行的利率選擇往往不等於市場出清的均衡利率,同時存在信貸效應(低息貸款)與配給效應(本來發放高息貸款卻依發放了低息貸款),使得實際具有高風險偏好且有能力支付高息的貸款者無法獲得信貸(Stightz and Weiss,1981)。
而即便不存在貨幣基金作為移動支付的支撐,移動支付平台也可以獲得大量的個人消費數據,從而在消費金融(比如消費信貸、汽車金融)等等領域發揮出顯著作用,緩解信息不對稱性,改變市場的出清機制,影響貨幣流通與供需,進而影響到貨幣發行量。
(六)小結
我想,上面應該講得比較清楚了。有沒想到的地方,歡迎一起討論。這是一個開放性問題,好問題,從中可以至少做出十篇以上論文來,從不同的角度,包括我提到的你可以研究人情關係對貨幣供需的影響,以及慧航兄講到的對信用創造路徑的影響,以及代藝朋友講到的對消費心理與行為的改變。即便,僅從貨幣政策、內生性、流動性等問題方面,都可以大做文章。不得不說,這真的是一個好題目。我已經列出幾個備選小論文選題。呵呵。
謝謝各位閱讀此贅述的耐心。歡迎討論。
-------
謝邀。我以我自己有限的金融知識拋磚引玉,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有影響應該是有的,但是至於有多麼大的影響,就要分開討論了。
首先第一個影響是,像支付寶、微信支付這些支付工具,不僅僅是扮演了一個支付工具的角色。設想一下,如果支付寶只是一個支付工具,每次用戶都把自己的錢從銀行卡直接付款,那麼這裡支付寶僅僅是一個介面,所以這種情況等價於用戶刷卡,對貨幣供給沒什麼影響。
但是支付寶還有「支付寶錢包」等的功能,我們可以把一部分錢暫時存在支付寶,這就有問題了。首先是「現金漏損率」的降低,也就是說人們可能更少的持有現金,而是把一部分錢放在餘額寶、支付寶裡面。而放在餘額寶、支付寶裡面的錢,也還是存在銀行的,這相當於是每個人都把自己的錢更多的存入了銀行,較少的持有現金,貨幣量更大了。
故事還沒完。可以想一下,支付寶、餘額寶拿到錢會去幹嘛呢?
據我的印象是,支付寶裡面的錢,支付寶是不能擅作主張用於投資之類的,但是餘額寶就不一樣了。餘額寶本質上是一個貨幣基金,他們拿到錢之後就會去同業市場、債券市場進行投資,而交易的賣方可能會繼續拿這些錢進行其他交易,或者存入銀行等。如果是這樣,那麼可能貨幣量又會更大。
什麼意思呢?假設我有1000元存入了餘額寶,那麼我的賬面上有1000元。餘額寶拿到這筆錢之後會進行投資,比如在同業市場,餘額寶把錢給了招商銀行,那麼招商銀行的賬面上就多了1000元的存款。至此,你的1000元成功的變成了2000元。而據我查到的資料,這部分存款的存款準備金率為0,也就是說招商銀行不需要對這筆錢交納存款準備金,還可以繼續把這1000元用於其他用途,可能會繼續這個過程。
當然,現實中餘額寶肯定不會把1000元全都用於投資,而是會拿出比如800元投資,剩下的200元用於客戶提現,所以按照上面的故事,1000元變成了1800元。而如果假設現在中國人民銀行把這部分存款的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到了20%,那麼招商銀行實際可以使用的資金就是640元,如果假設這個過程完美的進行下去,最初的1000元就變成了5000元。
其他的移動支付也類似。當然,如果僅僅只說「支付」的業務,無疑第二條路是走不通的,但是仍然可能可以通過影響「現金漏損率」來影響貨幣發行量,當然這個效應比起第二條路就微乎其微了。
-------
仔細思考了一下,最終還是要歸結到「現金漏損」這個上面來。
如果我手頭上有2000塊錢,在沒有支付寶、餘額寶的時候,我可能會持有2000的現金,但是當有了支付寶、餘額寶,我可能會持有1000的現金,然後存1000在餘額寶。但是問題是我存1000在餘額寶或者在銀行,差別僅僅在於「存款準備金率」是不一樣的:當我存在銀行時,存款準備金率由央行設定,而當我存在餘額寶的時候,「存款準備金率」其實是餘額寶掌握的,也就是說餘額寶自行決定拿多少資金進行貨幣市場的操作。
所以第二條影響途徑的關鍵就變成了:餘額寶為了防止擠兌而保留的資金比例與中國人民銀行設定的存款準備金率哪個更高。
看來最確定無疑的影響途徑就是現金漏損率了,但是影響有多大呢?
綜合來看,結論似乎應該是:影響是有的,但是可能影響有限。首先聲明, @慧航是我非常佩服的前輩,很多經濟學問題的回答非常專業,我默默關注了很久,學到很多東西。下面開始討論,不妥之處請指正。
個人認為 @慧航的回答指出了現金漏損率這一核心,但是細節分析不太準確,主要問題有兩個:第一,混淆了貨幣供應量和銀行放貸能力。第二,誤以為銀行是用存款發放貸款。
第一,假設準備金率為r,提現率為k(就是企業或個人拿到銀行貸款後有多大比例提取為現金或轉到其他銀行),準備金為R,則銀行的最大放貸能力為E=R/(k+r-k*r)。移動支付的發展,減少了人們的現金需求,現金漏損率下降,也就是是k有所下降(人們為追求高收益在各家銀行轉來轉去購買各種寶寶類理財,也會影響k,但總體上應該相互抵消的,最終影響不大),從而使銀行的最大貸款能力提高。
注意,這並沒有直接增加貨幣供給,而僅僅是潛在的放貸能力擴大了,這個區別並不是微不足道,尤其是在當前經濟下行的條件下。因為在信用貨幣條件下,貨幣是內生的,是企業有了貸款需求,向銀行申請貸款,銀行通過貸款創造存款,存款就是貨幣。如果經濟形勢不好,企業沒有需求,銀行的貸款能力就發揮不出來,貨幣供應量增長乏力。
「也就是說招商銀行不需要對這筆錢交納存款準備金,還可以繼續把這1000元用於其他用途也就是說招商銀行不需要對這筆錢交納存款準備金,還可以繼續把這1000元用於其他用途,可能會繼續這個過程。當然,現實中餘額寶肯定不會把1000元全都用於投資,而是會拿出比如800元投資,剩下的200元用於客戶提現,所以按照上面的故事,1000元變成了1800元。而如果假設現在中國人民銀行把這部分存款的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到了20%,那麼招商銀行實際可以使用的資金就是640元,如果假設這個過程完美的進行下去,最初的1000元就變成了5000元。」
這個理解是錯誤的,是沿用了教科書上對實物貨幣時代銀行運行原理的描述。詳情參見央行貨幣政策司副司長孫國峰《信用貨幣制度下的貨幣創造和銀行運行》一文,以及專著《第一排》。
此外,這個例子中對會計分錄的理解有問題。假設我有1000元存入了餘額寶,那麼我的賬面上有1000元。餘額寶拿到這筆錢之後會進行投資,比如在同業市場,餘額寶把錢給了招商銀行,那麼招商銀行的賬面上就多了1000元的存款。至此,你的1000元成功的變成了2000元。
我的1000元存入餘額寶,實際上是我的銀行賬戶上存款減少1000,同時我持有了1000元貨幣基金(存款資產變為貨幣基金資產),餘額寶(應該是天弘基金)在銀行的存款增加了1000元。然後如果餘額寶在同業市場把錢給了招商銀行,應該是餘額寶在原開戶行存款減少1000,在招商銀行存款增加1000元。(這個過程中,由於跨行轉賬要運用央行準備金,招行在央行的準備金增加了1000)。這樣看下來,每個參與者的資產負債表仍然是平的,但整個的貨幣量仍然是1000元,不會變為2000元。因為我在餘額寶的那1000元並不是貨幣,而是基金份額,最終消費的時候還是要轉化為貨幣(活期存款)來消費的,餘額寶會提供餘額支付,但其實是它用自己的存款替我墊付,再減少我對它的債權(餘額寶的餘額)。
綜上,移動支付的發展影響的是現金漏損率,從而影響商業銀行最大放貸能力,但最終是否轉化為更大的貨幣供給量,還要看實體經濟需求。另外, @慧航認為影響有限,我也同意這一點。第一次回答問題,不當之處,請各位前輩輕拍,也歡迎理性討論。
不知樓主知不知道費雪公式
簡單來說就是基礎貨幣數量乘以貨幣流通速度等於國民生產總值乘以物價水平
在線支付使得支付更加方便,促進了貨幣的流通速度,理論上就是使得費雪公式里的貨幣流速增加。那麼在目的是維持gdp和cpi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減少貨幣的發行量同時維持相同國民生產總值。
但貨幣還是貨幣,只不過以前是紙,現在是數字,只是需要的多少變了。這個過程類似美國的資本大創造:通過創造一個流動性極強的資本市場,來減少所需流通貨幣量。從而避免了美元剛與黃金脫鉤時因為大量印刷美元所引起的惡性通貨膨脹。
當然了,如果控制不當,過快的流動性有一點不足:一旦停止流動,那貨幣的緊缺會迅速反應出來,通貨緊縮和國民生產總值的減小會很快出現。這時就需要央行快速注入流動性。
經濟學中所謂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之所累,亦是快也。謝 @Zampeli Diana 邀。移動支付和貨幣量完全就是兩碼事,理論上根本沒有直接的關係。有人認為移動支付加速了貨幣流通,所以導致貨幣量增加,這是錯誤的,因為這種觀點把貨幣支付的方式當作了貨幣本身。提供移動支付服務的企業如果是競爭性的,且沒法保證在瀕臨破產時得到中央銀行印鈔支持,那麼這些企業在純理論上等價於自由競爭銀行,鈔票的發行收斂在百分百準備金率水平上,移動支付就相當於憑鈔票在銀行賬戶之間或不同銀行之間劃匯。因此,如果移動支付是由競爭性企業運行,自負盈虧,允許破產,那麼支付的方式與貨幣流通速度完全無關。貨幣流通速度僅僅與「流動性持有邊際價值對一般商品邊際價值的比例」有關,支付方式僅僅是貨幣流通的表象而已,並不能使貨幣變得廉價。
沒有影響。
而且沒那麼複雜。
移動支付只是一種依託移動設備的互聯網支付手段,跟貨幣發行量沒關係,只跟現金的使用量有關係。
如果題主說的移動支付特指第三方支付,那麼第三方支付底層賬戶都是託管在銀行的,它起到的作用是交易擔保和增加使用便利,因為銀行間的個人支付工具是競爭關係,不會輕易互通,第三方打破了僵局提供通用入口而已。題主你好,對這個問題我也很感興趣,在此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看法。由於金融方面知識有限,如有錯誤還望指正。
首先,實名反對排名第一的答案。 慧航同學說「支付寶微信支付類工具只是刷銀行卡的一個介面,對貨幣供給沒有什麼影響」。這點我很反對,我將用「費雪方程」、「劍橋方程」兩種方式說明該類互聯網支付工具會對流通中的貨幣供給產生什麼影響,並從中央銀行和貨幣供給的角度進一步回答。
關於流通中的貨幣供給,我們可以先借鑒1911年美國古典經濟學家費雪在《貨幣的購買力》中提出的「交易方程式」:
MV=PT
其中M代表流通中的貨幣供給,V代表貨幣流通速度、P為價格指數、T代表商品和勞務的交易數量。由於T在實際觀察中不易統計,我們可以用實際產出Y代替T(PY表示名義GDP),可得到:
MV=PY
注:M(Money supply)、V(Velocity of money)、P(Price level)、Y(Yield)
從方程式的兩端我們能夠理清楚一些簡單的問題:
(1)了解一下「交易方程式「的運用:
如果貨幣供給量猛增:如2008年至2014年央行助推流動性猛增,M2(廣義貨幣)數量非理性增長,請參考表1,這時候假設V不變,2009年M2同比增長27.70%,而GDP僅增長9.20%。所以由MV=PY可得出P將較大幅度上漲,這也可以解釋為何2009年、2010年CPI上漲幅度較快(CPI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可以說上一屆政府用興奮劑式的救市方案,不僅永久性推高了價格,而且對經濟結構是深度傷害的,迫使本屆政府更難擺脫興奮劑式的發展模式(尤其是地方政府)。在社會結構沒有明顯改善的前提下(請參考圖1),未來除了增長乏力,產能過剩的風險則更是實實在在的,這給國內很多企業依靠政府投資猛烈擴張敲響了警鐘。
表1:2008年-2015.3中國GDPM2數據
事實上,早在2011年9月,央行新聞發言人曾表示,我國金融創新不斷增多,公眾資產結構日益多元化,特別是近年來商業銀行表外理財等產品迅速發展,加快了存款分流,這些替代性的金融資產沒有計入貨幣供應量,使得M2的統計比實際狀況有所低估。針對上述情況,央行正在研究覆蓋範圍更廣的貨幣統計口徑M2+。
關於M2的定義:
貨幣(M0)=流通中的現金;
狹義貨幣(M1)=M0+企業活期存款;
廣義貨幣(M2)=M1+準貨幣(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
圖1:2003-2012基尼係數(補充:中國2012年基尼係數為0.474、2013年為0.473、2014年為0.469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註:
基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是義大利經濟學家基尼(Corrado Gini,1884-1965)於1912年提出的,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基尼係數,按照聯合國有關組織規定:若低於0.2表示收入絕對平均;0.2-0.3表示比較平均;0.3-0.4表示相對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
(2)支付寶微信錢包對支付的影響?
我認為諸如支付寶和微信錢包此類平台化的支付模式有幾個特點:
①使得銀行卡支付接入更為便捷,大大提高了貨幣流通速度V。特別是信用卡的接入,這不僅僅是打個Uber這麼簡單,它很好地釋放了個人的資金流動性,縮短了消費周期。尤其當你額度充裕時,往往會陷入:
第一階段:「買買買「and」還還還」;
第二階段:「再買買買」and「再還還還」;
第三階段:「再買買買買」.............and..........「喂,媽,我這個月確實沒錢還卡了,能不能借我5000周轉一下(捂臉)」;
你看,不僅拉動了自己消費,常常還要把母后大人牽扯進來,消費主義害死人啊。
②消費主義+移動互聯時代,已經沒有幾個年輕人能承受:
1.打開一個網頁要花超過5秒時間。
2.臨時決定買個路由器還得專程開車去商場。
大型支付平台已通過前期推廣根植於用戶消費習慣中(還記得支付寶充錢抽獎,微信支付在格瓦拉買電影票立減20元的那些歲月嗎?)。其對接移動端網購、團購網站、鐵道部、電影在線選座、叫車、OTA等等,大大減少了用戶的「支付成本」:不用跑回家打開電腦上淘寶,不用找ATM取錢再去藥店購買岡本003,只需打開手機京東(只是舉例,不是廣告)輸入「岡本003」,收貨地址填上你早已在OTA上付完款的情趣酒店,你就可以享受211限時到達當晚激情的極致體驗了。
③PC端消費依靠支付平台取得的成就由於大家都剁手這麼多年了(都不知道現在自己這雙手是第幾雙假手),我就不再贅述。我們來看看近幾年興起的移動端消費(相對PC端更加依靠支付寶微信支付),從2011年開始,隨著Android與IOS的兩大陣營逐漸替代Nokia、BlackBerry圈地手機市場,移動端消費在近幾年大幅崛起,而這整個消費過程也正是通過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平台完成的(未來還會有京東支付),請參考圖2圖3。
圖2:2011-2017年中國網購交易額PC端和移動端佔比
圖3:2013年中國移動購物企業交易規模市場佔比
不僅是手機淘寶和京東這些大電商的移動端消費增長迅猛,光是在電影市場,支付平台配合O2O網站拉動票房的能力也是顯而易見的。
《心花路放》就通過與貓眼獨家合作預售,電影提前15天預售,提前鎖定票房5000萬元;而《一步之遙》與微信電影票、格瓦拉、愛奇藝合作,推出不同形式的預售,僅僅一周時間,預售收入就超過2億元。
在《速度與激情7》的首日票房中,每兩張票就有一張出自貓眼。影片4月12日全天票房為4.1億(含零點場5000萬),而貓眼貢獻的票房達2.13億,佔比52%。
④好的,我們繼續討論用戶消費習慣與實際消費的關係。假設我們每天買書、看電影、吃飯都通過移動端完成支付,請問對於我們的實際消費會有什麼影響呢?我認為存在一定的影響是在於人們對「損失」的感知度會減弱不少。這就是我們經常調侃的「再買我就要剁手了!!!!!我就剁手了!!!!!」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你最後還是把購物車買空了。
解析:
從經濟學的假定上講,人是延厭惡損失的動物,對於錢就更是了。
如果你兜里有3000塊錢,我擦,那你去吃煎餅果子可特么敞亮了,加倆蛋還要多放點蔥,買完再到旁邊的「小紅髮廊」洗個頭,特別牛逼!
而在不斷消費的過程中,特別是每筆消費由現金支出時,你的錢包逐漸變空,你對單位貨幣的關注度確實會發生變化。我們就假設從「小紅髮廊」洗完頭出來你就剩100塊了,這個時候你對這100塊里每一塊錢的態度和剛才有3000塊時是不太一樣的,此時的你跟加謹慎,比如從這裡坐汽車回村要50車費,晚上還要還小明10塊彩票錢,我的實際可支配收入只剩40元;歐漏。。。。。早知道不去「小紅髮廊」洗頭了。。。。。是的,當現金支付時,消費過程後的損失感相對來說更加強烈。
然而我們不可能把所有資金都以現金的形式放在身上,這導致我們會經常取錢並消費完它。所以我們時常會感受這種「損失感」,這種感覺會一定程度抑制我們現金減少時的消費。
OK,如果脫離這種現金消費模式,將大部分支出轉移至移動端,那我們就是在用銀行卡里的總金額消費,相對來說「損失感」就小多了。如果你還有一張信用卡,這種損失感就會更小,因為消費並不會直接划走你銀行卡上的錢,而且消費次數較多時(大支出小支出混合在一起),你就很難合理地控制支出,並根據本月的財務狀況對次月償債能力進行理性評價,由此,過度消費就產生了,支付寶微信支付功不可沒。
總的來說,在未來PC移動端消費市場崛起的大環境下,支付寶微信支付京東支付此類平台一定會帶動貨幣流通速度V和名義總產出Y的提升(因為拉動了消費呀O(∩_∩)O),根據費雪方程MV=PY,M肯定會受到影響,但是究竟是如何變化,需要依據具體數據去進行研究。
以上是關於費雪方程的論證,該方程更偏向貨幣的交易職能。
接下來我們再運用「劍橋方程」從貨幣的資產職能方向論述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對M的影響。
1917年劍橋大學教授庇古在《經濟學季刊》上發表《貨幣的價值》,提出「劍橋方程式」,又稱現金餘額方程式:
M=kPy
其中M代表貨幣供應量,P表示價格水平,y表示實際收入,k表示人們持有的現金量占名義收入的比率。
- 在M=kPy的貨幣需求函數中,y是一個常數且假定它是不變的,因為國民已經充分就業,經濟產量已經達到最高水平時貨幣的需求取決於k和P的變動。
- 而k的變動取決於人們擁有的資財的選擇:資財可投資於實物形態,藉以從事生產,也可直接用於消費,還可保持在貨幣形態上。怎樣選擇,需要權衡利弊得失,若選擇在貨幣形態上保存,必將增加現金餘額,而現金餘額的增加必然要使k增大。
- 在y和M不變的條件下,k的增大必然使P減小,因為P=M/ky。這表明貨幣的價值與ky成反比,與M成正比。劍橋方程式表達的經濟意義被稱為「現金餘額說」,主要是強調人們保有的現金餘額對幣值從而對物價的影響。
- 庇古還認為貨幣的供給對幣值從而對物價的影響,即P與M成正比。他曾假定k也是個常量,是不變的,因為在一定時期內交易方式(支付方式)是不變的。這樣,P的高低便取決於M的多少。在這一點上,劍橋方程式要表達的是:貨幣的價值決定於貨幣的供求。
從以上對「劍橋方程式」的概述中我們可以看出,k值以往被認定為是一個固定常量,因為一定時期內交易方式是不變的,所以論證出價格指數和貨幣供給正相關。
但目前的狀況是,交易方式正在發生著實質性的改變,支付寶微信支付通過降低「支付成本」提升了民眾的消費傾向和投資傾向(如:餘額寶、百度理財、挖財之類的平台使得投資渠道更加靈活),k值降低。但隨著投資和消費的增加,實際收入y也會發生相應變化,所以具體M的影響,無法通過簡單的一個方程判斷,必須結合實際數據去研究。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此類支付平台正影響著整個貨幣供求體系,並且隨著時間推移,影響程度會進一步加深。
最後我們再從中央銀行貨幣供給的角度繼續論證:
首先,只有中央銀行具有發行貨幣的職能,它也是影響貨幣供給的最重要因素。中央銀行為了執行貨幣政策,可以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率政策以及再貼現率這三個主要的政策工具,來影響貨幣供給。
(1)關於公開市場操作:
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買入債券時,會使銀行準備金以及貨幣供給增加。
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賣出債券時,會使銀行資本金以及貨幣供給減少。
(2)再貼現率的變動:
提高再貼現率,會使銀行獲得資金的成本上升、信用收縮、貨幣供給減少。
降低再貼現率,會使銀行獲得資金的成本下降、信用擴張,貨幣供給增加。
(3)存款準備金的調整:
當中央銀行希望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時,可以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使貨幣供給減少。
當中央銀行希望才去擴張性貨幣政策時,可以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使貨幣供給增加。
其次,我們還應該了解一些關於商業銀行的基本概念:
存款準備金:商業銀行經常保留著用於儲戶支取存款的一定金額。
- 法定準備金率:在現代銀行制度中,存款準備金在存款中起碼應得佔有的比率是根據中央銀行所規定的標準執行地,這一比率稱為法定準備金率。
- 法定準備金:按法定準備金率留存的準備金。
- 超額準備金:銀行存款準備金超出法定準備金的部分。
- 再貼現:再貼現指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將貼現所獲得的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作的票據轉讓。再貼現是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提供資金的一種方式。
- 基準利率:市場經濟國家一般以中央銀行的再貼現率為基準利率;計劃經濟國家則由中央銀行制定。在中國,中國人民銀行對國家專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規定的存貸款利率為基準利率,是人民銀行公布的商業銀行存款、貸款、貼現等業務的指導性利率,存款利率上浮區間為基準利率的1.5倍,既最多可以上浮50%,存款向下浮動沒有限制。貸款利率已沒有限制。
最後,從商業銀行的角度看:
①商業銀行想賺取更多的利潤,他們會將法定準備金以外的那部分存款當做超額準備金貸放出去或者用於短期債券投資。
②正是由於用較小的準備金就具有可以支持活期存款的能力,使得銀行體系能夠創造貨幣。
例:假定法定準備率為20%,甲公司將500萬人民幣存入A銀行的活期賬戶,銀行系統就因此而增加了500萬人民幣的活期存款。A銀行可按20%的法定準備率留存100萬人民幣作為準備金,而將其餘400萬人民幣全部貸放於乙公司。乙公司把A銀行開給它的支票又全部存人自己的活期存款開戶銀行B。B銀行得到這400萬人民幣的支票存款後,按照20%的準備率留下80萬人民幣作為準備金,然後再貸放出320萬人民幣。得到這320萬人民幣貸款的丙公司又會把它存入自己的活期存款開戶銀行C。 C銀行再按規定比率留下其中64萬人民幣作為準備金,然後再貸出256萬人民幣。……
按照同樣方式,不斷繼續存貸下去,各銀行的存款總和將是:
500+400+320+256+…=500/(1-0.8)=2500(萬人民幣)
- 存款總和(用D表示)同這筆原始存款(用R表示)及法定準備率(用rd表示)之間的關係為:D=R/rd。
- 可見貨幣創造乘數的大小和法定準備率有關,法定準備率越大,貨幣創造乘數就越小;反之,則越大。
總結:當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支付工具影響到貨幣需求時(上述通過「費雪方程」及「劍橋方程」已論證),央行會根據政策考量執行相應的對策。比如調整基準利率,改變準備金率再貼現率,公開市場操作等等。而這一系列舉措通過商業銀行及貨幣創造乘數影響著貨幣供給系統,尤其是當執行公開市場操作時,貨幣發行量確實會受到影響。
例(純舉例):MV=PY
假設V上升15%,Y上升10%。
若M不變,則P上升150%。
央行可能為了平穩物價,較少貨幣供應量。
當然它也可能維持現狀不變,接受通貨膨脹。
由於決策的過程將會是非常複雜的,這裡的回答只是給題主提供一個思路。
以上,感謝!
大家都覺得流通速度增加了。我覺得在實際購買沒有增加的情況下,流通速度不會增加。
如果你存在支付寶里的餘額,馬雲拿去放貸款了,那就增加了貨幣。如果只是你買了東西,押在馬雲那裡,幾天後付給賣家。賣家又拿這個錢去進貨,發工資。這根本就沒有增加任何貨幣和流通速度 。
按道理講,馬雲拿支付寶里的錢是存在第三方銀行里的。但實際上,我覺得這些錢放在馬雲那裡,肯定是某種程度上要運轉起來的。不然它為什麼怕擠兌。螞蟻金融什麼的,可能就是在用這些錢創造金融工具。所以它可能是在增加貨幣供應。
看了好多大神的評論,收益匪淺,也想簡單說說自己的看法啦&>.&<會有影響,但是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在線化支付僅僅是改變了支付的手段和效率,然而目前來看,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是採用了強中心化的信用貨幣發行方式,也就是說,貨幣發行是由各國央行根據國家經濟整體態勢來發行和調整,通俗一點講,發行多少貨幣,跟你個人或者某個企業的技術手段沒有關係,或者說會受到你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也就是撓痒痒吧,總量上貨幣發行量由國家機器說了算,除非有一天,區塊鏈技術應用到世界範圍,去中心化和分散式賬本重塑了信用體系,這個時候支付寶和微信變成了去中心化的共享平台,貨幣的發行由每一個使用支付寶或者微信的人共同參與,這時的「支付寶」已然是一個數據區塊,但這一天的到來還很漫長。。。
貨幣流通的速度提高了,應該對貨幣政策產生作用。但畢竟沒有線上支付占社會支付總額比例的數據,對政策的影響程度不明
沒有影響,或者說影響很小,完全可以忽略。
現在的貨幣(或者明確區分為紙幣)早已經跟黃金脫鉤,它只是一種價值符號了。
由此,貨幣的發行量主要還是取決於執政者的想法和歷史環境。
多發與少發之間並不存在絕對的好和壞,甚至一定的通貨膨脹還能刺激經濟,形成閉環呢!從歷史角度講,濫發紙幣還有助於國內資源不外流(如1930s國民黨濫發紙幣的後果)。
不要覺得移動支付不是拿出現金來交易,貨幣就沒有在流通。
紙質意義上的會有,實質意義上沒影響…
覺得會
考慮極端情況,所有人都在使用支付寶,那麼就不需要現金了。如今移動支付的普及大大降低了人們對紙幣的依賴性,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機,下載類似於微信、支付寶等的APP,商家配備新一代的智能pos機,如掌貝等,便能實現支付。於此,有人便擔心貨幣的發行量是否會受到移動支付的影響。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懂貨幣發行量究竟為何物。「貨幣發行量是指一個國家發行的貨幣總數,通常包括所有的流通與非流通貨幣。其中,流通貨幣也即現金髮行量是指一定時期內發行的現金數量。」(百度百科)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 / 同一單位貨幣的平均流通次數。有這個公式,從數學的角度來看,影響貨幣發行量的只有兩個因素(不考慮不同時期的物價水平以及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商品的價格總額以及貨幣流通次數。故而,貨幣的發行量並不會受到移動支付的影響。
正好這是我本科畢業論文的一部分。本文從貨幣創造機制出發,先在前邊給出這一問題的通俗的解釋,後邊給出嚴格的推導過程,最後給出了一個拋磚引玉的實證檢驗。
1. 現金漏損的減少,這個很好理解。
2. 貨幣供給層次的變化,移動支付或者電子貨幣使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舉例來說,移動支付或者電子貨幣應該屬於,但是因為餘額寶的利率較高,吸收了一部分現金(),活期存款(),甚至是定期存款()。雖然這只是按照理論分析定義上的變化,但是會影響央行對的宏觀調控,使央行貨幣政策的效果發生改變。
3. 移動支付,例如支付寶或者微信,雖然法律沒有強制要求必須留存準備金和多少比例的準備金,但是為了日常應付客戶提現的需要也會留存準備金,留存的準備金也相當於銀行的準備金,是貨幣創造過程中的重要影響因素。
貨幣供應量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存在於經濟體系中以維持經濟社會運轉的貨幣存量,主要由中央銀行供給的基礎貨幣和商業銀行創造的存款貨幣兩部分構成。按照資產的流動性差異,習慣上將貨幣層次分為. 我國於1994年12月頒布的《中國人民銀行貨幣供應量統計和公布暫行辦法》中將我國貨幣層次定義為:
流通中的現金;
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存款; 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儲蓄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信託類存款+其他存款;
金融債券+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等。
下面,本文將電子貨幣納入到貨幣供應量中,針對不同的情況,考察電子貨幣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本文在傳統上只包含央行和商業銀行的貨幣創造體系中構造包含以第三方支付為代表的電子支付和電子貨幣的三級貨幣創作過程。模型假設如下:
(1)電子貨幣由第三方支付發行,可以通過現金或銀行存款購買,實行等價交換;
(2)電子貨幣納入狹義貨幣供應量的統計中;
(3)商業按照央行規定,提取法定準備金和超額準備金;第三方支付機構發行電子貨幣,按照自身經營需要提取準備金;
(4)商業銀行和第三方支付都不保存窖藏現金;
(5)商業銀行和第三方支付通過存款派生實現貨幣創造的條件始終滿足;
在下文的公式推導中,代表狹義貨幣供應,代表流通中的現金,代表銀行存款,代表電子貨幣,代表基礎貨幣或高能貨幣,代表法定存款準備金,代表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代表超額準備金,代表超額準備金率,代表第三方支付提取的準備金,代表第三方支付提取的準備金率,代表貨幣乘數,代表現金漏損率(即現金與存款的比例),代表電子貨幣替代率(電子貨幣與貨幣供應量的比率)。根據以上假設有:
(1) 使用者以現金購買元電子貨幣,第三方支付按照的比例提取準備金,剩下全部投放貨幣市場。通過貨幣市場又迴流到商業銀行,商業銀行按照比例提取法定準備金,的比例提取超額準備金,剩下全部放貸,最多可創造元派生存款,貨幣供應量變動,
展開,得因為 由於現金漏損率的降低,用現金購買電子貨幣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增加。
(2)使用者以活期存款購買元電子貨幣,銀行存款減少, 第三方支付按照的比例提取準備金,剩下通過貨幣市場迴流到商業銀行,商業銀行按照比例提取法定準備金, 的比例提取超額準備金,剩下全部放貸,最多可創造元派生存款,貨幣供應量變動,展開得,
用存款購買電子貨幣時,由於第三方支付的留存的準備金,使貨幣供應量減少。
電子貨幣在改變貨幣供應量的同時,由於第三方支付發行的電子貨幣具有收益高、流動性強、靈活方便等特點,可能還會吸收一部分定期存款,從而使原本屬於定期存款的資產流動性提高,使之間的界限變得更加的模糊。
實證檢驗因為沒有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準備金率,所以只檢驗了現金漏損的情況。
模型設定:
其中CASH為流通中的現金,為電子支付的Dummy Variable(0=沒有電子支付(1978-1996年),1=有電子支付(1997-2012年)),為控制變數,為交互項。
實證結果:
好不容易找到一篇這一領域的博士論文,雖然結果都顯著,但是人家做的實證結果和我的理論正好相反,好傷心。我仔細分析了一下,他的實證模型用的是時間序列數據,但是他做估計的時候卻是用的線性模型做的OLS估計的,輸出的結果的表格中DW統計量明顯表明都自相關了啊,還有R-squared這麼高明顯也不對啊。誰有時間的話再用時間序列的模型重新給他做一遍吧,參考文獻貼在下邊了,數據就在論文的後邊。
還有這個問題就是貨幣供應量的問題,雖然跟貨幣流通速度和貨幣乘數有關,但是貨幣流通速度和貨幣乘數在電子支付的背景下同樣也是變數,所以從費雪方程和劍橋方程來討論三個變數不是很嚴謹,其他答案還談到什麼GDP那就更遠。
Reference
[1] 蔣少華:電子支付發展對央行貨幣政策的影響研究[D]. 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北京,2013年
[2] 楊弋帆:電子貨幣對貨幣供給及貨幣乘數的影響機制研究--包含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三級創造體系[J]. 上海金融,2014(3): 47-54
現階段不會結束但必然會對中央銀行的貨幣控制構成挑戰。
移動支付,從以下幾種途徑影響貨幣控制:
1.低交易成本。支付本身的交易成本低,並且金融商品屬性間接降低了交易成本,減少了人們對現金貨幣的需求;
2.金融商品屬性。移動支付模糊了貨幣層次,會影響基礎貨幣與貨幣乘數,從而影響貨幣供給;3.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移動支付某種程度上改變了由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構成的貨幣供給體系,這將對貨幣供給產生一定的影響。
隨著金融創新和技術進步,第三方支付與移動支付的興起,其他收益率較高的資產很容易轉化為可以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這種現象在電子貨幣時代尤其明顯。這種低轉換成本減少了人們對不付息電子貨幣的需求,而不僅僅是對不付息現金的需求,使得人們可以真正做到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獲得金融服務。移動支付,將減少人們對貨幣的需求,同時會加快貨幣流通速度。
移動支付的出現,模糊了貨幣各層次之間的界限,客戶利用移動終端發送指令,可以快速地實現流動性差的貨幣與流動性強的貨幣之間的相互轉換。這使得不同層次的貨幣差別正在日益縮小,模糊了貨幣界限,使人們很難分辨貨幣是現金,還是活期存款或者儲蓄存款。更有甚者,一些非銀行機構也在發行電子貨幣,並且幾乎可以不與銀行發生任何關係,如移動運營商使用虛擬賬戶發行電子貨幣、互聯網貨幣等,這種電子貨幣甚至不在原來的貨幣統計範圍之內。這一切使得貨幣控制的難度增加
總之,移動支付會對現行貨幣發行構成挑戰。
修改自《互聯網金融手冊》,謝平 鄒傳偉 劉海二 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謝邀
電子貨幣的使用會使貨幣乘數變大。
投放的基礎貨幣不變的話,最終會少量增加總量,我覺得也不會太多。
想問問大家,發行量難道和貨幣供應量是同一個概念?!
沒有影響。貨幣發行量是由政府控制的。
推薦閱讀:
※金融工程中編程用C多還是matlab多?
※偏微分方程和非線性編程在金融領域是怎麼應用的?
※在一級分行銀行科技部工作發展規劃如何?前景是怎樣的?
※中國的個人破產與破產保護制度應當如何設計?
※三年的時間,談一場戀愛,還是考CFA證書比較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