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大西洋發生的三角貿易對之後的產業革命有什麼經濟史上的意義嗎?


大西洋三角貿易的三角是指非洲、新大陸和歐洲:其中非洲主要出口奴隸,新大陸主要出口糖、棉花等其他農產品,而歐洲則從事加工生產和消費,最後能把部分產成品和資本輸往非洲,完成這個三角循環。但歐洲的產成品不光是從新大陸而來,印度輸入的棉花也被製成棉質衣物,用來支持黑奴貿易。理查德森(1987)曾推出歐洲出口往非洲近25%的產品實際是從印度輸入的,也證明當時歐洲的製造業基地已經遍布全球。

從15世紀起到1870年左右,共有950萬黑奴從非洲輸往印度[Curtin (1969)],而其中18世紀佔了整個黑奴交易的三分之二左右。但黑奴價格在當時由於需求大也上升較快,升幅明顯高於產成品價格的升幅,因此從貿易條件而言,三角貿易當時是有利於非洲的。但歐洲的出口在18世紀整體上升了近5倍,而其中主要是英國的貢獻。在1700年時,歐洲其他地區的出口/英國出口達85%,但到18世紀末時已經僅有30%的比重。而同時英國貿易結構中,三角貿易出口佔總出口額達60%之多。英國從三角貿易中獲益,可見一般。

而關於三角貿易對之後產業革命的影響,有一個著名的「威廉假想」——他的提出者埃里克·威廉姆斯是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第一任總理,也是有名的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他認為英國參與奴隸貿易和新大陸種植經濟所賺得的資金,得以直接促使工業化的發生。但當時威廉的論據比較虛,一般都是一些文摘,並無太多數據的支撐。
Engerman(1972)曾經做過關於英國黑奴貿易獲益的計算,大概占當時英國國民收入的0.54%, 當時總投資額的8%, 以及當時工商業投資的39%。但如果算上種植園收益,那比例就提高到了英國國民收的5%。Engerman 認為起碼黑奴貿易所得的數字不夠高,因此威廉假想應被證偽。但索洛(1985)認為這個數字占工商業投資比例已經相當高了,起碼決不能作為證偽的論據。
O"brien (1982)則重新挖掘數據,得出當時1784-86年英國從三角貿易總獲益為586萬英鎊,而當時英國當時的投資額為1030萬英鎊,兩者一比顯然數字已經很大了。而Inikori(1987)則指出,正是因為三角貿易的繁榮,導致當時英國出現了新一輪嬰兒潮,也間接導致了後來生產力的躍進。

我個人頗為欣賞牛津大學教授哈雷的觀點:他認為三角貿易的確發揮了作用,但是其主要原因反倒是因為英國沒有簡單地把新大陸作為農產品的來源國,而是將新大陸(美國)作為出口(包括一些高級製成品)的目的地國,大大豐富了三角貿易的含義和英國產品的銷路。他引用了Crafts (1985)的數據其中指出,英國出口占當時國民收入的16%, 而其中55%的出口是前往非洲和新大陸。而這55%裡面又是有60%去往了當時的英屬美國。在這個更為複雜的三角貿易框架下,英國取得了產業革命發起的真正優勢。


西歐崛起的殘酷的第一桶金


三角貿易對三個地區都有重要推動作用,首先從新大陸來的原料豐富了工業,促進歐洲工業發展,帶來的貴金屬引起了價格革命和貨幣變動,使得原有的封建地主階級遭到重創,從而打破了階級權利固化為新興的資產階級提供了有利的力量,一方面掠奪加重了非洲的苦難但也客觀發展了非洲,新大陸方面則得到了大力的發展,從而更適宜人類居住,市場更大。


影響很多,但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影響主要有個:

第一,哥倫布交換,人口、疾病、農業技術、制度等在新舊大陸之間重新傳播擴散,上演乾坤大挪移。
第二,歐洲依託大航海貿易,商人階層地位上升,促進了歐洲制度的改善。參與航海的國家,制度方面要比沒有參與大航海的歐洲國家更加適宜資本主義發展。


推薦閱讀:

中國發生過哪些「外國行我也行」的成功或失敗的事例?
宋朝鹽酒茶專營等手段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西周貴族為何依靠井田制來獲取經濟積累,而非一開始就實行稅制?

TAG:經濟史 | 金融史 | 殖民地歷史 | 大航海時代(歷史) | 大西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