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SpaceX 在 2017 年國際宇航大會上的發布會?
北京時間 2017 年 9 月 29 日 12:30
http://www.spacex.com/mars
自問自答。就不說什麼了。發點直播截圖吧
F1,F9,FH,BFR體積對比和(回收)運力對比
BFR二級一些細節
12米氧箱。現場放了一段氧箱爆炸的視頻
Raptor發動機。細節
發射費用。
火星任務結構
月球任務不需要ISRU
CG=》Mars City
另同樣是今天。6個小時前洛馬發布Mars Base Camp方案
https://lockheedmartin.com/content/dam/lockheed/data/space/photo/mbc/MBC_Updates_IAC_2017.pdf
Space-X現在距離它的下一個目標-定義人類為一個全新的能跨越行星際的物種-越來越近了。
在上周(2017年9月25-29日)的第68屆國際宇航大會上,Space-X再次發出了驚人的言論,創始人伊隆·馬斯克宣布將會努力使人類變成一種跨行星物種(Making life multi-planetary)。這與他在去年的67屆大會上提出的「2018,飛向火星」相比更進一步,方案也變得更加具體。
伊隆·馬斯克在國際宇航聯大會上發言的場景?IAC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發布便是他們的BFR火箭(Big Falcon Rocket),難道叫做超大獵鷹火箭?不過也有人戲稱BFR應該是Big Fucking Rocket,叫做吊炸天的獵鷹火箭還差不過。
考慮到Space-X起名字一般都很有想像力,叫做後者也無可厚非,畢竟它們家的兩個海上火箭回收平台都可以起名叫做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我當然仍在愛你)和Just Read the Instructions(請讀一下說明書),還有啥不敢用的?
BFR火箭月球基地想像圖?Space-X
其實類似BFR的火箭方案Space-X早在幾年前的火星征服計劃中提出了,這種近地軌道載重高達150噸的大型火箭將可以容納40人到100人前往火星,兩顆組合後運力更強,用它征服月球更是不在話下。
馬斯克甚至在這次大會上提出在地球表面用它實現洲際快速交通的可能性,畢竟這種按照彈道軌道飛行的火箭航班,速度都是以聲速的倍數來計,比低於聲速的普通民航航班不知道快到哪裡去了。不過這種在地球軌道使用的方案有點商業路演PPT拿投資的感覺,比起現在比較成熟的洲際商業航班只存在理論上的優勢,沒有實操價值。但在星際航行使用上已經具備了實施的可能性,尤其是BFR所需要的巨大的甲烷液氧燃料罐已經製造和初步測試完畢。
為BFR設計的巨大液氧燃料罐,已經過初步測試?Space-X
此外,BFR火箭還能實現太空中對接,例如對接國際空間站,這也符合Space-X曾經提出的探索火星方案:地球發射,地球軌道集合,抵達火星,火星軌道分離,火星著陸。在最重要的火箭發動機方面,BFR火箭也將使用Space-X正在開發的猛禽(Raptor)發動機,它將完全使用甲烷和液氧燃料,在推力上數倍領先於現有的墨林火箭發動機(Merlin 1D)。
Space-X的火星探測方案?Space-X
事實上,火星登陸與登月完全不同,它的逃逸速度已經達到了5千米/秒,大大超過月球上的2.4千米/秒。且它表面擁有一定大氣,無論是降落還是返回難度都遠超登月。因此從火星表面返回一定需要一個龐大的火箭,依靠它的發射過程再次起飛。而把巨量的燃料或者很重的新火箭發射到火星這個方案是完全不可取的,必須想辦法從火星表面收集燃料。火星大氣95%都是二氧化碳,土壤里也被證明富含大量水分,它們的存在使得人類在火星表面提取甲烷和氧氣作為火箭燃料的還原劑和氧化劑成為最可行的方案,甚至要優於液氧液氫提取方案。
因此,火星登陸和返回火箭選擇液氧甲烷燃料方案,在人類目前技術來看幾乎是唯一的選擇。如果猛禽發動機投入使用,BFR也的確是最有競爭力的載人登陸火星火箭。
如果說Space-X的商業營銷能力一流,那它營銷而來的結果也令人滿意。這些年隨著它的巨大商業成功,在短短9年內Space-X從獵鷹一號的試飛、成長為現在世界上發射任務最多的公司,甚至超過了美國其他所有火箭的總和。
它在2016年就拿到了大約70億美元的業務,當年也已經實現了盈利,成為目前最為成功的商業航天公司。這些成功幫助Space-X吸引到了更多的訂單和投資,單單NASA就跟Space-X已經簽訂了共計超過100億美元的合同,美國空軍和海軍也開始轉向Space-X的火箭發射業務,在國際市場上也是近乎壟斷。這使得谷歌等公司在給Space-X注資數十億美元時幾乎沒有任何猶豫。
Space-X的火箭發射次數?Wikipedia
2017年尚未結束,Space-X已經完成了13次發射且未嘗敗績,預計到年底將會完成20次發射。而目前已經確定的2018年發射訂單就達到了30次,預計實際情況極有可能超過這個數字,在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約70-80次左右航天發射的情況下,這意味著Space-X將在1-2年內成長為一個可以對抗全世界所有國家發射市場總和的巨無霸公司。
但這些只是常規業務,並不代表全部,Space-X也將在明年起使用龍飛船為國際空間站輸送宇航員,美國人也終於不再依靠俄羅斯的聯盟飛船實現載人航天。在2011年太空梭退役之後,俄羅斯成為了唯一一個往國際空間站提供宇航員運送服務的國家,壟斷也導致價格水漲船高,美國人只得吃個啞巴虧。
聯盟飛船宇航員發射費用逐年遞增?NASA
Space-X無疑將打破這個局面。此外它的龍飛船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可以回收的貨運飛船,藉此Space-X將實現一個:可回收火箭+可回收貨運飛船+可回收載人飛船的完全商業化載人航天體系。
此外,Space-X計劃在今年11月份首次試飛他們的獵鷹重型火箭,這個火箭的近地軌道有效載荷能力達到了驚人的64噸,如果試飛成功它將成為目前全世界最強大的火箭,在歷史上能超越它的僅有美國的土星五號登月火箭和蘇聯太空梭專用的能源火箭。
獵鷹重型火箭,將在曾經阿波羅登月的發射台上試射?Space-X
Space-X第一次從商業文明的角度為人類航天找出了解決方案,目前它取得的成就的確令人瞠目結舌。也許正如伊隆馬斯克表明的態度一樣,到了人類登陸火星的那天,我們終於有資格把自己叫做一個跨越行星的物種,那時的人類定義將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突然發現我兩年來已經寫了好多Space-X的文章了,也可以大概看一看它的成長之路了,不過貌似發展的比我兩年前預測的還要好多了:
太空精釀:SpaceX 成功回收一級火箭的技術真的可以降低 99% 的發射成本?
太空精釀:如何看待 2015 年 12 月 22 日 SpaceX 成功發射 Falcon9 並回收一級火箭?
太空精釀:為節省幾千萬美元費用,運營商把超十億美元成本的通信衛星放到為了回收犧牲可靠性的獵鷹9號上,值得嗎?
太空精釀:如何看待「SpaceX拿下NASA載人飛行訂單」?
太空精釀:為什麼美國使用俄羅斯聯盟號飛船那麼貴?
太空精釀:如何看待北京時間2017年1月15日由SpaceX發射的獵鷹9號火箭成功回收第一級?
太空精釀:獵鷹9號可回收火箭會不會走上太空梭的老路?
太空精釀:如果space X公司向北京發射了一枚運載火箭(洲際導彈),中國應如何應對?
太空精釀:SpaceX的Falcon9 FT火箭是如何做到幾乎不變硬體的同時,大幅增加運載能力的?
太空精釀:為什麼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有9台發動機?
一個偉大的、出人意料的「瘋子」,把ITS(BFR)超級火箭來搞洲際運輸直接嚇的我目瞪口呆,還是降落在市中心(我是魔都人),起飛重量幾千噸的ITS恐怖噪音肯定能讓魔都、紐約的玻璃窗碎一大片、房價暴跌...這大概是最大的亮點。關於馬斯克聲稱BFR搞洲際客運的票價相當於全票經濟艙,我覺得不靠譜,這玩意將來不是取代波音777、A350那樣客機的經濟艙,而是協和超音速客機的繼承者(當然更快、飛更遠),是給那些日理萬機、時間稀缺的商務飛人或者土豪準備的,票價再便宜我估計也不會比協和的低。
其他的則都在意料之中包括月球基地,不管怎麼樣看到ITS超級火箭進展很積極沒夭折很開心,雖然運力和初版方案相比縮水一半以上,不過也降低難度更可行、加快實現進度。ITS就是縮水後也無敵,比SLS大同時能完全重複使用,更是長5的6倍。
當然馬斯克的火星計劃有些方面還是太。。。。。。怎麼說呢,是一種法蘭西式的傲慢。用ITS一站式包辦,這物流效率上還不是最優。應該ITS負責天地之間的交通運輸,行星際飛行交給兆瓦級的太陽能電推拖船,這樣去揚長避短成本能降低很多,因為電推推進器比沖比液氧-甲烷高多,某些電推例如可變比沖磁等離子體火箭能使用氨、二氧化碳等其他推進劑而不挑剔工質,對推進劑的補充很有幫助,降低成本。對ITS而言也增加出勤班次,畢竟只負責地球-近地軌道和火星地表-火星軌道的運輸,無疑能賺更多,在行星際飛行里低比沖、高推力的引擎是一種浪費,ITS直接跑行星際飛行還會帶著大推力引擎、再入熱防護系統等行星際飛行用不上的死重,不利於經濟性。
有人跟我說電推的問題,以為電推只是衛星的輔助動力,其實不然,早在1998年發射的深空1號小行星/彗星探測器就是第一個採用電推的深空航天器
然後是2003年歐洲發射的智慧1號月球探測器
2007年發射的黎明號小行星探測器
還有日本的隼鳥系列小行星探測器
電推的推力問題可以加大光伏陣列面積來解決,在小行星帶以內的區域,陽光足以滿足電推的需要,黎明號就是再好不過的例子,無需上核反應堆。在太空推力低也能持續加速,不會因為推力低于飛船本身重量而飛不起來。在短途飛行里,電推的確因為推力低、加速度低而太慢,但是跑長途航線,那總的航行時間就未必比化學推進長,畢竟速度增量更大。可以這麼說吧,這好比是高架橋上開車,化學推進是上橋爬坡快,但是在橋面主幹道(巡航)的速度不如電推,所以會被後來居上,當然這需要橋足夠長,電推才能趕超化學火箭。如果橋短就來不及發揮優勢,可能還有點像龜兔賽跑。
在這裡再次強調一下經濟問題:SpaceX的液氧-甲烷引擎真空比沖361秒,電推的比沖輕鬆達到30000秒甚至300000秒。噴氣速度是你幾十倍。自然去火星只需要少的多(幾十分之一)的推進劑。記住發射推進劑不要錢嗎?還有用電推接駁,BFR可以把人貨運到空間站就返回地球拉下一班,不是也提高BFR航行班次分攤成本更便宜嗎?
電推引擎可比化學火箭容易製造,也就電子槍、電極、電磁線圈等組成,工作環境遠沒化學火箭苛刻。這就是更便宜,至於電推引擎氙貴,這個也好辦,現在很多電推兼容性很好,能兼容氫、氬、氨、二氧化碳等相對廉價工質,其中二氧化碳火星上非常多,不需要通過複雜的化學反應生產甲烷,這又提升了返程經濟性。當然電推不能直接降落,好比飛機、高鐵不能把你直接送到家樓下一樣,讓BFR之類的飛船接駁擺渡就可。
由於L1點空間站和火星空間站(包括火衛一基地)是未來必然會建的基礎設施,不應該計入電推船的使用成本。至於NASA火星船才裝6人,而不是BFR的100人,那是因為NASA的電推火星船是運人探險用,而不是大規模商業化拉客用,科考船上的人當然比客船少。真的商業化拉客殖民火星,電推船會更大,和現在NASA的有所差別。
至於面積巨大的太陽能電池陣列,現在光伏板已經是白菜價了,發電效率也越來越高、越來越輕薄。為了進一步提高經濟性還能用極其廉價的鍍鋁聚合物薄膜聚光給太陽能電池,進一步加大發電量。
如果還是嫌貴可以上光熱發電,用充氣結構支撐反光膜組成拋物面鏡聚光給斯特林發動機或者氨工質的蘭金循環渦輪機發電。這些技術都很成熟、更便宜,當然同等發電量下可能更重些。不過NASA和毛子早就研究過在空間站上用光熱發電,自由號空間站的早期方案跟和平2號的方案圖上都能見到這玩意。
因為電推船無需再入大氣層,可以用輕質材料建造,包括使用充氣式太空艙,使其內部空間比BFR大很多,也更舒適。因為電推船強大的發電能力,也使其有可能得以使用人造磁場來偏轉太陽粒子流、宇宙射線的輻射。這也是優勢。有人可能會問充氣式太空艙會不會如同氣球一樣被流星輕鬆戳破?那請問一下現代防彈衣用鋼鐵還是凱夫拉等合成柔性材料?一樣的道理。
而BFR的結構要考慮起飛時的大G力過載和強烈的振動,返回時又要承受巨大的氣動負荷與激烈的氣動加熱。需要非常堅固的結構跟完善的、太空梭式的熱防護系統。而這些堅固結構、防熱瓦等在行星際飛行中根本用不上,就是無用的死重。拉一堆死重跑地球-火星長途顯然不利於經濟性。在長達半年以上的航行中BFR熱防護系統如果被微流星體什麼擊中破損,那再入大氣層可能產生哥倫比亞號的悲劇。
我不是否定BFR、不是反對SpaceX。打個比方說吧,我只是覺得大客車大卡車更適合把人、貨運到機場、火車站、港口,然後用飛機、火車、輪船負責長途。而不是直接讓汽車跑洲際長途。
前面提到的黎明(Dawn)號小行星探測器還是人類有史以來軌道機動能力最強的飛船,3台靜電網格離子推進器賦予它超過10,000米/秒的速度增量!相比之下阿波羅飛船僅為2,800米/秒的速度增量。所以黎明號得以先後繞2個地外天體——最大的小行星灶神星和升格為矮行星的穀神星。對比黎明號和阿波羅飛船的外形,很難想像前者實際上更快。
下面再曬一下NASA的800千瓦級太陽能電推進載人火星飛船方案圖,可見光伏陣列面積比國際空間站還大得多。
NASA的800千瓦級電推載人火星船的一些數據:光伏陣列面積為2383平米X2,有20台50千瓦級電推,比沖為2400秒。滿載質量237,829千克。D-V為6.78千米/秒(電推)+0.55千米/秒(輔助化學推進器)。去火星單程300-400天。
我個人覺得以後去火星可能也類似鐵路有多種選擇,慢車是電推、動車是化學火箭、高鐵則是核熱火箭。拉貨還有經濟條件欠佳的只好坐電推船慢慢去,中產則坐化學火箭,土豪坐核熱火箭飛船去火星。
關於電推船不能直接在火星著陸以及高層大氣阻力、重力井導致的速度增量損失問題可以這樣:把火衛一建設成客運、物流中心。因為火衛一的土壤等可以屏蔽輻射,而且火衛一本身可能存在的冰也能作為推進劑來源。
地球方面,在日-地拉格朗日L1點設立行星際客運-物流中心空間站,那裡地球和太陽引力平衡,不受地球重力井和高層大氣阻力影響,而且永遠有陽光,非常適合作為行星際飛行港口。
電推船從日-地L1點出發把人、貨拉到火衛一,補充推進劑適當修整一下,然後直接開始返程航班,到了L1點卸載返程旅客、貨物,補充推進劑修整一下又再前往火衛一。火衛一和火星之間、地球和日-地L1點之間用BFR或者其他飛船來擺渡。好比是先坐車去火車站,然後坐火車,抵達目的城市後再坐車抵達具體目的地。BFR或者ITS直接從地球表面到火星表面則如同長途巴士,實現點對點、無需換乘的運輸。
至於慢船上的吃喝拉撒,睡一覺就行——NASA已經在研究人工誘導休眠技術,用藥物和降低體溫等手段誘導人體進入麻木沉睡狀態,通過靜脈輸液提供維生養分,用導尿管排出代謝廢物,大大降低途中所需補給。
另外某些KSP玩家可能覺得電推船去火星很不合理,於是想著把我批判一番。不過我很抱歉,請批評家看清楚,那個800千瓦級電推載人火星船不是我提出的,而是NASA提出的,也許知乎有不少人比NASA的科學家、工程師團隊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中國真會埋沒人才啊。不滿意請直接找NASA斥責他們弄虛作假搞不合理、荒誕的設計誤導人、騙經費。
關於電推船減速制動問題,完全可以提前開始減速,而不是要到了才開啊,就不會錯過。至於推力問題,這個取決於功率和比沖。
而NASA實驗室里最強的、準備上天實用的電推比沖9620秒,推力670毫牛頓,功耗40千瓦。
關於某人說的NASA搞的兆瓦級火星電推,我查了一下,有兩種方案——3400秒的霍爾效應推進器和5000秒的VASIMR,而不是其聲稱的1500秒。至於兆瓦級的多層同心環式霍爾效應推進器,比沖根據需要可以在1000-5000之間調整,推力36-216牛頓,功耗1200-2400千瓦。
下面附上一個視頻,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介紹電推。因為知乎視頻不得長於15分鐘,我只能發這個比較短的了。
一切請以NASA等權威專業機構為準,而不是遊戲或者百度、國內媒體或者貼吧、論壇的傳言。
最後再重複一遍:
我不是否定BFR、也不反對SpaceX,相反我覺得他們很偉大。但是我希望星際運輸能術有專攻,卡車、大巴士跑洲際長途可能不如把人貨拉到機場、火車站、港口,讓飛機、火車、輪船跑長途,到達目的地後再用大巴、卡車接駁運到用戶需求的地方,BFR就如同汽車。
還有,垂直起飛垂直降落可重複使用火箭+火星一站式直達+大推力高幹質比化學火箭推進+火星至上等,也許可以歸納為馬斯克主義。
關於月球基地和電推經濟性、SpaceX有沒有精力搞電推問題的解答
首先是電推的經濟、效率問題
BFR/ITS飛船從地面起飛抵達近地軌道後推進劑已經空空如也,需要從地面發射5班次油輪版BFR/ITS在軌補充上千噸的推進劑才能啟程前往火星。也就是說BFR/ITS飛船啟程飛一次火星總共需要發射6次,1次是拉人貨的飛船,5次是燃料補給船。
接著我們再看電推,哪怕用比沖較低的4000秒級電推,其比沖也是361秒的液氧-甲烷化學火箭的10倍以上,這意味著只需要BFR的1/10推進劑就能星際航行。不需要再發射5班次油輪在軌補給燃料。雖然航行時間差不多增加一半,但是發射班次也從6班減少為1班。稍有數學常識的人都能看出:顯然電推船還是賺了,效率提升2.5倍。對昂貴的太空開發而言經濟性至關重要。至於時間增加問題,現在人類在太空連續居住一年以上也不是什麼新聞了,多出來補給品也沒推進劑重,畢竟水、氧氣通過技術手段可以循環利用,也就食物啥的不能。不過食物可以通過高度脫水化來大大降低重量也有助於保存(有點像泡麵),經濟太空航行就別指望吃豪華大餐了。現代技術也能確保脫水食物充水復原後不難吃。電推船由於無需進入大氣層,所以空間更大更舒適,比BFR寬敞多,一人配一套VR路上美滋滋。
電推船不能降落也不是啥問題,你不能指望寬體客機能像直升機一樣降落在家樓下,讓BFR接駁轉運就是。
SpaceX有沒有精力搞電推?當前企業之間分工合作很普遍,SpaceX沒必要一切都自己搞啊,反正馬斯克有錢,收購一家搞電推的企業。或者簽訂業務合作關係,進行分工聯合運營就可。
下面談談月球的優缺點跟價值
月球的優點是引力低,起飛所需推力、速度增量低。同時富含礦物,月壤里鈦、鋁、鎂、鈣等金屬特別豐富,氧含量也很高。這些材料對大規模開發太空非常重要,使用月球材料來造船遠比地球發射不知道便宜哪裡去了,可以輕鬆建造以前難以想像的巨艦。月球還含有不少氦3,氦3是一種能量極強、反應中又幾乎不產生危險中子輻射的潔凈核聚變燃料。在可控核聚變實用後月球上的氦3特別的重要。
月球的缺點
月球的缺點也非常明顯,無大氣抵禦流星體撞擊、無磁場抵禦宇宙射線,這些還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日夜循環周期過長和缺水:在月球上,一天不是地球上的24小時,而是一天等於一個月,這是因為月球被地球引力潮汐鎖定的原因。也就是說連續15天白晝再連續15天黑夜。這不但讓人體生物鐘無所適從,還嚴重影響太陽能發電的使用。對探測器而言15天月夜可以休眠。而對月球基地顯然斷電休眠,這就需要解決漫長夜間的供電很可能需要上核電。月球缺水,月球因為缺乏稠密大氣和磁場還有位置的原因,表面的水直接被汽化然後被太陽風吹走,只有兩極的一些隕石坑裡陽光永遠照不到的陰影里才有冰,顯然這些冰開採並不方便而且數量相對不算非常多。水不但是生命之源,還是火箭推進劑之源,除了氫氧火箭外,甲烷、煤油里氫也是關鍵元素。缺水就會帶來很大不便。因此月球不適合大規模移民,只適合做工礦產業基地。
最後未來定期商業航班的地球-火星行星際飛船會長啥樣?
未來的商業化電推火星船外形很可能會像這個:上圖是NASA提出的Nautilus-X (Non-Atmospheric Universal Transport Intended for Lengthy United States Exploration) 概念,一個可擴展飛船底盤配以多個模塊化艙段。根據需要運人、運貨、科研等任務靈活搭配,也便於檢修。
當然Nautilus-X的光伏發電能力遠遠無法滿足電推航行的需求,需要配以碳纖維輕質桁架部署幾千甚至上萬平米的太陽能電池陣列,以產生兆瓦級電力供應滿足電推大批量拉人拉貨的需求。這個就可以參考我前面貼的NASA 800千瓦級載人火星電推船方案。
這是一種商業模式。
吹個大牛(去火星),然後賣可以做出來的東西(載人洲際彈道導彈)。
這次腦洞比原來的大了一個級別
我還是來總結一下比較耀眼的。
先說第一個腦洞,用BFR(Big Fucking Rocket)來作為交通工具並實現一小時內全球直達,看到demo的時候我心跳直上180,但是我懷疑其實用性和商用性可能根本不存在?而且BFR的造價可能極高,我保守估計單個Vehicle造價會在5億美元起上限到8億美元。SpaceX後面又表示如果火箭重複發射,那麼BFR的發射價格則會是有史以來最低的。
SpaceX 那個全球發射系統的demo裡面,離城市這麼近,150分貝的噪音不怕讓全城市的人都知道你要發射了?
再說第一個沒有預計到的一個方面,火星移民的計劃提早了大約5年,最早在2022年發射那個BFR在那裡運貨,而且馬斯克和他的團隊對此計劃保持樂觀態度,馬斯克之後表示BFR的研發計劃都在理論上可行的,之後的就看神級工程師們設計出下一個「Engineering Marvel」。
既然提到了NASA,我也來解釋一下現在NASA的Space Exploration計劃,現在NASA Space Exploration極慢主要是因為垃圾預算,而且只有一小部分分給SE,NASA現在主要還是搞環境科學和天文。SpaceX目前所有收入都投入搞SE,而且沒有股東會干擾收錢,馬斯克和Shotwell可以很快的達到其目的。接著說NASA,只要SpaceX的BFR一發射成功,NASA的SLS*就失去競爭力了,所以以後SpaceX我估計會暫時的在未來5到10年內壟斷市場。
SLS的一次的任務會是EM-1,大概就是發射無人的Orion然後進入繞月軌道飛一圈,然後再回地球大氣層。SpaceX的Falcon Heavy會跟SLS競爭看誰能先提前繞月,然而在發布會裡,馬斯克提到Falcon Heavy的研發比想像起來難多了(坎星表示這都不是問題),我覺得最難的地方還是在怎麼把27個引擎同時點火,只要這個27個引擎同時點火的這個技術難題解決了,那麼BFR的研發就會容易很多。順帶一提Dragon-2的demo裡面沒有生命支持系統,所以說SpaceX又要研發一個生命支持系統,那麼SpaceX的事情有更多了。
*SLS又貴又不能重複使用,只是說研發起來比BFR容易多了,幾乎所有技術都是從Space Shuttle借的。
如果要說NASA和SpaceX最大的區別的話,那就是馬斯克和Shotwell.
//更新
馬斯克在發布會後推特上更新說BFR的價格會在民用客機經濟艙的價格,然後後面又刪除了那條推特。我個人估計一張票的價格會跟協和的一張票的價格不相上下。但是我現在不知道CH4和O2的價格,如果有人能給我價格的話我可以大概的算一下每張票的價格。(然後我默默的掏出了我的Rocket Propulsion Elements翻公式)
給個中文字幕的視頻,建議無腦噴的可以認真看看:
馬斯克在IAC 2017上的演講(中文字幕)
【卡姐翻譯】馬斯克在IAC 2017上的演講(中文字幕) 《使人類成為多星球物種》Elon Musk SpaceXbilibili.com視頻整個視頻看完,發現是細節滿滿的,對於火星計劃這種宏大的想法都早有了各種考慮。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談論BFR火箭,首先是從燃料箱問題的解決來談起的,接著逐一談論了其它每一個難點的解決方案。一聽就知道這是做理工的邏輯,哪是無腦噴子可以一句話概括的。
我一直希望有一天能真的用東風發快遞,真正的快遞。
三個字:吹牛逼!
去年提出了個ITS,然後慢慢縮水成mini its,然後又縮成了BFR,以前還牛逼哄哄的要去火星,這回去上海好了。那幾年前說好的Falcon Heavy呢?好不容易做出了個實物,說萬事俱備只欠發射,然後又推遲了,今年發射沒戲。曾經說好的紅龍乾脆直接砍了。還是中國那句老話,步子太大扯到蛋!
別跟我說什麼回收復用打臉什麼的,你耍雜的玩幾個雕蟲小技算你厲害,但你區區雜技演員還想去開高達打外星人?ARE YOU KIDDING ME?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補個網盤視頻https://pan.baidu.com/s/1pLwUTLL
簡要總結一下這個火箭,相比去年的方案,今年這個方案整體更具有可行性,實話說,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方案了。當然洲際旅行個人持保留態度。先說發動機,整體研製情況順利,一年之內進行了40多次點火,最長點火時間有100秒,相比去年的時長可以說是有大大提升。同時設計指標也更接近地氣,降低了室壓,提升了安全性,但是比沖並沒有降低太多。發動機也不是去年的42台,改為31台,雖然數量仍然很多,但是跟重型獵鷹的27台相比,也不是差太多,所以重型獵鷹可以驗證一下,同等數量發動機是否可行。如果重型獵鷹可行,那麼這麼多發動機並聯也不是不可以實現。在看碳纖維儲箱,12米碳纖維儲箱通過了測試,爆炸是因為他們在設計指標之外進行了測試。9米的碳纖維儲箱相比12米只會更加容易一些。反推著陸不用說了,通過獵鷹9的改進可以為bfr收集數據。至於軌道加油,這個確實需要進行驗證,但是裡邊的自動對接技術spacex會在龍二里掌握。怎麼加油,spacex也提供了技術方案。最後9米的火箭,相比原方案,可執行的任務更多,而且可以就在原先的獵鷹9工廠里製造,不需要建造新的工廠。大大節省了相關成本。雖然運載力相比去年縮水了一半,但是參見獵鷹91.1到現在的獵鷹,這個火箭也為以後的進一步升級留足了空間。從發布會來看,明年就要嘗試製作整體飛船的測試件,總結來說,一切進展順利。當然鑒於以往延遲經驗,2022年看到這個火箭著陸火星概率不大。但是通過指標優化,這個火箭的可行性大大提升,不像去年那麼不切實際,也許沒準2024就能看到這個火箭。由於運載能力與sls重合,這個火箭會給sls帶來極大的壓力。而隨著spacex即將完成重型獵鷹和龍二的研製。在明年也會吧工作重心從獵鷹轉移到bfr上。
ps人家的機床已經快開工了
很多激動人心的新想法,無比崇拜。我這不是潑冷水,但用火箭來進行行星表面的長途載客操作起來估計夠嗆:到時豈不是各個國家的導彈和BFR都得加上民用軍用識別系統?或者以後發個BFR火箭都事先聲明一下是載客的,不是東風快遞?
民航客機過境時都得走專門的航道,接受航空管制。即便如此,實際中還是有多個民航客機被擊落的例子: 國泰航空飛機被擊落事故_百度百科 大韓航空902號班機空難_百度百科 伊朗航空655號班機空難_百度百科 7·17馬航客機墜毀事件_百度百科 ...
火箭載客事先公開時間和航空軌跡,一般情況下應該也沒有問題,畢竟現在每年全球大概有60多個火箭升空。但當一個從美國發射的高速火箭朝你國家的方向飛來並且開始重返大氣層,你是不是每次都能安心地認為是一個他們聲稱的載客火箭?美國的盟友估計對美國足夠信任,不會有問題。但俄熊呢,兔子呢,鑫胖呢?
最後,以後恐怖分子除了劫機,是不是可以劫火箭了?
很多人不知道基本事實,所以腦補圈錢
現在缺錢的是特斯拉(其實不能算缺錢,經常發債有人買),SpaceX作為一個未上市的私人公司,資金狀況相當樂觀,都有餘錢支撐特斯拉收購Solarcity
不得不說,這才是一種人類信仰,這才是技術驅動生產力的突變。
在科技沒有出現重大突破時炒作這些東西,無非是搞噱頭圈錢而已,怎麼看?當笑話看
我就知道很多人會反對啊。因為他們已經崇拜馬斯克很久了啊。因為媒體就宣傳馬斯克是個很成功的人啊。所以我才匿名啊。233。知乎是一個發表觀點討論的地方。不是撕逼的地方。一上來就脾氣沖我給你說好話是尊重你。但是請你也把姿態放低一點。
特斯拉怎麼活下去的?電動車真的對技術要求不高。特斯拉就靠政府補貼而活的。現在美國政府把補貼砍了。特斯拉市值跌了那麼多。特斯拉怎麼活。誰來給他買單。沒有了補貼普通的購車者為什麼還要選特斯拉的電動車。特斯拉就是美國樂視。馬斯克就是靠吹而活的。【百度現在市值漲不動了為什麼要開始做無人駕駛,大家都知道無人駕駛是真的沒有什麼可以展望的】要給投資人希望,股票才能漲。公司才能活。所以個人認為馬斯克還是在吹。網路上對於馬斯克神話了。不過spacex還是再做實事,但是至於多少多少年能上。如果到時真的能上現在又賺到了錢。不能上往後拖也沒有什麼影響而已。作為特斯拉前員工,我從技術角度之外來談一下感受:
Elon Musk目前的所有工作內容都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極大的提高了「效率」, 例如:
*他在90年代創建的http://x.com (最早的電子支付平台,之後與paypal合併,支付寶幾年後才出現)- 為了提高銀行卡支付的效率,使用戶免去用現金轉賬/付款/取現的麻煩。大家現在享受到了出門不用帶現金的便利,是因為移動支付提高了支付的效率,降低了付款的成本,進而成就了各種電商行業。
*他在之後投資了電動車AC Propulsion-也就是後來的特斯拉(公司不是他創建的,他作為投資人後來把創始人踢出去了),因為他發現在有限時間內電動機產生的能量和扭矩遠高於傳統發動機,同時佔用的物理空間要比發動機小很多(特斯拉所有車型都有前後備箱),獲得能量的效率通過電動機大大提高了,還提高了碰撞安全性(前備箱也是緩衝區),然後再渲染「Sustainable Energy」的主題,本質上是先看到電動機的高效率再利用可持續能源講故事,靠一個公司的力量推動了整個行業在全球的發展
*自動駕駛-Autopilot我說的不是無人駕駛而是自動駕駛,因為僅僅通過tesla的自動駕駛就已經可以降低40%以上的事故,那麼假設2020年大力推廣了自動駕駛後,不說能挽救多少無價的生命,光是北京這種充斥了大量sb司機(特指主幹道剮蹭不挪車/車輛行駛20萬公里以上還不定期檢修的司機)的城市的效率就會被提高到我們現在只能想像的地步。現在的北京已經變成了16小時以上高峰期,什麼意思呢?從凌晨6點開始進入擁堵一直到晚上9點以後,不分節假日。自動駕駛將顯著提高這種先天道路規劃殘疾的城市外加sb司機眾多的城市的運行效率。從6環進長安街低於30分鐘不是夢。
*在運營特斯拉之前又和老弟創建了SolarCity,太陽能電池板公司。通過不斷創新和迭代,目前造出了外觀與傳統屋頂的瓦片幾乎相同的太陽能電池板,在保持了太陽能發電效率的同時還提高了壽命(他們的太陽能電池板抗摔/抗砸能力確實很高)
雖然眾所周知太陽能電池板發電效率很低,但他又發明了接下來這個東西-
*儲能電池- 包括將會成為人類建造過的最大的單體建築物Gigafactory里生產的電池(2710型號),以及他的PowerWall2.0,雖然太陽能發電效率沒有傳統燒煤那麼高,但是你能在有太陽的時候不間斷無污染的收集電力,然後儲存起來啊-你不光可以自己用,做臨時備用電源,還可以拿去賣給政府或個人,這就提高了能量的使用效率,無污染,可儲存,而且除了硬體購買和維護外幾乎沒有成本。
再加上目前已經在挖掘的Boring Machine隧道挖掘機(據說可以在挖掘隧道的同時把後面的路鋪好)和Hyperloop(從北京到上海全程地下高速運行,用1200公里的時速幾乎可以在1小時內到達),和今天發布的可重複利用的火箭,所有的這一切都大大提高了運行的效率- 試想如果從紐約到上海只需要30分鐘,世界的格局將會如何變化?又有多少行業要被改變?
其實在去年看到Elon講到BFR火箭的時候,我和朋友說這要是能拿來送快遞的話,全球1小時到達能讓多少快遞公司汗顏,但沒想到這次他直接提出來運輸乘客,那麼人類的生活將徹底被這個不按規則出牌的火箭所改變。大容量,高速度,低成本(可回收),還有什麼能比火箭運輸的效率更高的呢?
當然了,誇了那麼多,風險還是非常高的,在特斯拉工作期間就出現了autopilot出現致命事故的事件,雖然後來被證實是用戶自己沒有關注路況導致的,但還是給我們一個血的教訓。
我現在的公司的CTO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Everything fails。 所有的系統或者功能都有可能出現錯誤,無論你如何提高可靠性或可用性,你絕對不能保證100%的可靠。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雲服務系統總是靠多個能達到99%可靠性的可用區支撐,即便一個出問題了,立刻再上第二個來保證數據安全嘛。
自動駕駛就是你開著自動駕駛是第一層可靠性,自己保持警惕就是第二層安全保障了。
BFR也是一樣,我們不能保證每次都是100%的安全,但是要在無限接近99.99999%安全性的同時提供第二層甚至多層安全保證,這樣人們才會放心乘坐,就像今天的飛機一樣。
另外導致我周五晚上在公司不回家寫知乎的原因就是北京太tm堵了 效率實在太低。
對某些人的迷之自信實在無法理解.
當某些人還在喊著我們的未來是星辰大海的時候,人家已經在造去往星辰大海的諾亞方舟了.
不說努力追趕,反倒捂著眼睛說我不看我不聽,你們都是騙人的,成熟點好么.
還沒看space X的發布會,不過我的推特簡直就是被elso musk/nasa/space x承包了好么,滴滴滴這個火箭開始發射了,滴滴滴那個火箭開始回收啦,滴滴滴回收失敗,栽到海里去了,我們的星辰大海在哪裡呢?隨便截個t圖自己看吧,發射跟玩似的:
PPT項目,缺錢了使勁吹。
Space X發發衛星還行,載人就別xjb吹了。
研發載人航天,十幾億美元不過是聽個響。
我只是希望有生之年可以去一趟火星。
生活在這個時代真是激動人心啊!
你們這麼吹,對賈躍亭不公平啊
推薦閱讀:
※為什麼沒有中國的航天員上國際空間站?
※最近通過NASA測試的那個無工質引擎EmDrive的原理?
※未來有哪些方式可能實現恆星際航行?(比如到達開普勒452B,甚至是河外星系)亦或是,永遠不可能實現?
※中國空間技術科學院航天五院的待遇如何?
※天宮一號這兩年都取得了哪些亮眼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