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治療自閉兒童,是否正確?

今早,人民日報發布微博稱「女博士暴力治療自閉兒童」,評論下有讚揚有批評。

女博士「厭惡療法」治療自閉症效果顯著 10名兒童回歸正常


知友郭訾恩 雖然自稱業餘,但對於孤獨症譜系障礙(ASD,我們俗稱自閉症)的了解程度要大大高於那位機構負責人賀小燕女士。基本上可以肯定的說,賀小燕女士所創機構採用的治療方式是未經國際國內專業機構認可或推薦的請務必謹慎選擇採用文中所述的方式對待ASD患兒

如上圖,國際上比較認可的治療ASD患兒的方法有:應用行為分析法ABA(1987)、結構化教育TEACCH(1995)、人際關係發展干預RDI(2001)、地板時光(2003)、遊戲文化介入PCI、社交情緒調控交互支持、關鍵行為訓練技術PRT、以及早期丹佛干預模式ESDM等。輔助治療手段可以有感覺統合訓練。未有建議過「厭惡療法」。你們可以看到這則報告是來自復旦兒科,報告提到「中醫針灸」、「幹細胞」等江湖療法是「未經證實需慎重」;這些當醫生的,都習慣措辭謹慎,用了「未經證實需慎重」這種含糊柔和的否定句式,事實上從治療方式的邏輯荒謬之處就不難判斷那些療法對ASD患兒而言不啻為一場災難(醫生無非缺乏數據來背書這種災難有多大而已)。
這種用「厭惡療法治療自閉症」的粗暴做法,就是一場災難。別說對於ASD患兒暴力手段不可取,對於正常孩子,我們也不可能用野蠻的教育方式啊。這是育兒的基本常識。對於ASD患兒而言,他們不會用語言溝通,當被粗暴對待時,他們根本無法理解發生了什麼事情,只是恐懼痛苦罷了。在頻繁負面刺激的情況下,他們迫於壓力或許會改變一些行為媒體含糊描述為「回歸到正常」,但根本語焉不詳,沒有說明是孩子暫時克服刻板行為,還是完全消除了溝通障礙成了正常孩子
以上下文內容及我的實際經驗,媒體和機構所稱「回復正常」應只的是「暫時消除個別刻板行為」,這種「成績」,說難聽點,就是一些粉飾太平的掩蓋工程,要知道,ASD患兒最核心的問題是溝通障礙,不是刻板行為!大多數時候,孩子們的刻板行為根本無關大局:例如,愛轉圈,你轉圈好了,多轉幾個圈天花板又不會掉下來;又比如,我的兒子厭惡動物毛皮製品,那麼,穿棉織品好了,這比穿羊絨衫省錢多了,有什麼不好?除了自殘類的刻板行為以外,大多數刻板行為其實無害的,家長為了糾正孩子這點毛病,把孩子送到機構用厭惡療法弄得哇哇哭,到底值不值?就像喜禾爸爸評價的那樣,即使在壓力下孩子消除了個別刻板行為,將來他們會出現更多甚至更嚴重的問題。我倒很好奇,這些接受「厭惡療法」的孩子們在語言方面的進步如何(註:ASD患兒最廣泛的障礙是語言障礙)?重慶當地的朋友,不妨去打聽打聽。這些孩子有了在機構的負向情緒體驗,搞不好一輩子都不能說話了。
大家不要聽媒體怎麼吹,而要看真實的醫院診斷報告(ASD是有評分標準的),媒體要是嚴謹,應該拿到孩子們在機構治療前後的檢查報告(最好有對照組),來看看這些孩子是不是真的在進步。

退一萬步講,就算是家長要求機構幫助孩子消除刻板行為,機構也不能如此暴力蠻幹啊。正確的做法是,你用遊戲或者食物去吸引他,讓他開心興奮,帶他一點點進入他原本排斥的場境。我的兒子害怕影院/KTV的環境,我同學是用一塊小西瓜逗他進去玩的,後來這貨在KTV適應了,滿場跑來跑去撒歡,那也是「脫敏療法」,但是用著快樂的體驗讓孩子脫敏的。
如上圖,那張圖我看一眼眼淚就下來了。ASD患兒拒絕吃某種食物,不是在撒嬌啊,有可能是他對某種食物過敏(ASD患兒的神經系統是不同於正常人的),那些食物可能會讓他們感覺痛苦,他們沒有語言,沒有溝通能力,他們的痛苦無法表達出來,這樣已經夠悲慘的了,機構的老師竟然用暴力的手段強迫孩子去反覆承受這種痛苦……就因為這孩子是一個ASD患兒,連未成年保護法也保護不了他……
總結評價:

  • 賀小燕機構的脫敏療法不是國內外正規醫療機構推薦的;
  • 機構的工作重心不對,沒有著力解決ASD患兒的溝通障礙,而去糾正刻板行為這種雞毛蒜皮的事情,根本屬於粉飾太平的掩蓋工程,看起來漂亮,但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不可逆轉的巨大傷害;
  • 行為療法可以幫助ASD患兒消除一些刻板行為,但需謹慎採取暴力的、充滿負向體驗的「厭惡療法」。

然後說一說這個機構的問題。中國幾乎沒有什麼先進的ASD治療機構,現有的機構,大多是患兒家長或者教育從業者自辦的民間機構。所以,他們在治療過程中會犯各種不專業的錯誤,這不是什麼特別值得驚訝的事情

2003年7月,賀小燕畢業於重醫臨床兒科系,2012年考取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2013年6月獲得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管理學博士學位

如上段描述,賀小燕女士沒有孤獨症譜系障礙的相關學歷。拿到心理諮詢師的執照僅1年半。博士學位無關ASD,而是教育管理。再看她官網對自己辦機構緣起的描述:她是因為曾經救助流浪狗,教會小狗大小便了,就產生了教好自閉症孩子的自信——

「狗狗都會教得好,人怎會教不好呢?」賀小燕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幫助那些患兒,真切地為他們做點什麼。賀小燕免費為一個朋友的患有自閉症的孩子明明做訓練,幾個月下來,明明已從一個連話都不會說的孩子變成一個會數數會寫字,會與人溝通的兒童了。這一案例給了賀小燕足夠的信心。2004年4月賀小燕正式從醫院辭職,同年5月,賀小燕的在家裡辦起了智殘和自閉症兒童康復培訓班。《賀小燕:把特別的愛給特殊的你》,節選。(註:明明的案例涉嫌誇大,或者誤診,ASD治療案例中沒有如此神速的)

「狗狗都會教得好,人怎會教不好呢」這真是江湖藝人式的「人有多大膽」啊。我不知道該誇賀小燕勇氣可嘉,還是直接批評她蠻幹害人?
從賀小燕的治療策略看,她應該是僅僅了解一些ASD患兒的臨床表徵,連ASD的成因都不清楚,否則,不至於採用邏輯背離的治療手法(ASD的根本在於溝通,可你還讓ASD患兒體驗惡劣的社交感受,那麼將來孩子們只可能更厭惡社交性溝通)。她有點像一個中世紀的醫生,看見病人哪裡長瘡灌膿了,就上去挖一刀,她不知道病人體內有細菌感染,創口越多,感染髮炎會更嚴重的。

我查到了賀小燕的電話,但大概因為處於風口浪尖,她的電話打不通。如果能打通,我最想問的一個問題是,她知道布魯諾·貝特爾海姆http://en.wikipedia.org/wiki/Bruno_Bettelheim嗎?這位先生,是上世紀孤獨症領域的學術權威,其治療手段也真的幫到了許多ASD患兒,但他有一個錯誤的「冰箱父母」理論,他認為ASD的成因是因為患兒父母的冷漠。他作為醫學權威發布的錯誤看法,導致許多孤獨症患兒的母親絕望自殺(這種結果,是布魯諾·貝特爾海姆萬萬沒想到的吧)。總之,由於種種原因,布魯諾·貝特爾海姆患上憂鬱症,於1990年,以84歲高齡選擇用塑料袋套在頭上窒息而死。而在當時,國際主流醫學機構已經公認孤獨症與父母的教養無關。(註:但是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ASD患兒的障礙程度)
我想說的是,布魯諾·貝特爾海姆作為一個領域內的專家、甚至是臨床貢獻頗豐的專家(註:另一種說法是,他涉嫌對自己的治療案例誇大造假),他犯下的錯,都讓他無法承受後果之重,那麼賀小燕女士您呢,您在對ASD患兒開展「厭惡療法」的時候,有沒有審慎的考慮過可能的後果?如果您真的愛護孤獨症患兒,我可以幫您聯繫正規的ASD科研團隊——他們會幫助您接收正規的培訓課程,幫助您的機構提升專業度,您的學生甚至可以成為衛生部行業科研專項的研究對象。如果大家都有相同的愛心,我相信一起合力,沒有什麼糾正不了的錯誤。

我仔細閱讀了《女博士以暴制暴治療自閉兒童 10人回歸正常》報道全文,我覺得重慶商報存在片面描述事實、採用聳人聽聞的標題誤導讀者的惡意。如果說賀小燕是好初衷、壞行為,那麼重慶商報的炒作真是惡意滿滿的下作行為為了博眼球、炒轉載率不惜用「以暴制暴治療自閉兒童 10人回歸正常」這種聳人聽聞的標題來歪曲新聞事實,在這些媒體的眼裡,哪裡有一丁點對ASD患兒的關愛憐憫?作為媒體人,「不顛倒是非、不惡意傷人、不見利忘義」的基本準則在哪裡?
現在重慶商報的文章被新華網、人民日報官微轉載,大大增加被誤導的受眾面。誰來關心一下,數十萬ASD患兒家庭會受到怎樣的誤導?

以上,我寧願善意的認為,賀小燕是初衷是好的、不是為了騙錢,她們機構和重慶商報是沒有利益關係的。但是仍然不能不警惕最壞的一種可能:某些不良機構為了利益關係,和媒體勾結,一個負責經營,一個負責炒作,最後形成「陶宏開模式」的利益共同體(例如號稱「幹細胞移植治癒自閉症」的,絕逼騙紙啊)。據保守估計,我國有40-50萬ASD患兒,大多還分分布在二三線城市(註:中國ASD的全國流調數據預計2014年底才能出來,目前數字來源於一線城市醫院醫生依據臨床數據做出的估算),所以,一旦這種騙局形成規模,那麼無數ASD患兒在被疾病折磨的基礎上,還要被機構折磨一次……無數ASD家庭,在承受難以想像的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之後,還可能要承受人財兩空的悲慘後果……就像《美人魚》里劉軒說的那樣,錢,好東西,可以愛錢,但終究要有底線。能不能挑些不差錢未遭災的對象來騙?

————————分割線,談我和我們家的ASD小孩————————
我們家的孩子是今年初被確診為ASD的。中間的過程很難描述。總之,我很意外,孩子非常帥而且非常可愛,是走在公園經常被人拿著長槍短炮追拍的那種帥法——由此,我得到了關於ASD的第一個課:非常帥的孩子也是可以得自閉症的。
然後花了比較長一段時間消化這件事情。很好的書幫到我。不過我和我先生的血壓都高上去再沒下來過-_-|||
一位師傅建議我寫一些相關的東西。我很顧慮。我倒有勇氣讓我個人接受公眾的審視,但孩子是未成年,需要保護隱私(等他長大成人18歲之後,如果同意公布自己的照片,那麼是可以公布的)。我很謹慎考慮「發出聲音」和「保護隱私」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始終憋著沒寫。直到看見今天重慶日報這篇《女博士以暴制暴治療自閉兒童 10人回歸正常》。我氣得發抖,不斷告訴自己冷靜、冷靜……想了很多,我知道有責任做一些事情,發出正確的聲音讓更多人聽見。
在這1-2年里,我做過很多嘗試。例如想做專欄,但困於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短期內不太可能推進。也嘗試和母嬰企業合作,失敗告終。後來策划了一個關於自閉症孩子的創投項目在創業路演中展示,獲得了多個風投興趣,目前有其他同事在牽頭推進(我自己受制於生活壓力,不可能全心全力來做這件事情)。我只是把握機會,隨時推進一點點,所做的事情實在有限,唯心而已。

這是我兒子的背影照片:他坐著火車奔向遠方,不知道在看什麼,雙手好像正在撫摸地平線……

我的專欄:喵星人小Ten


作為一名資深的自閉症特教老師,我有必要來答這個。

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厭惡療法並不能改善問題,只是把問題暫時壓制住了。
對待自閉兒童的問題,所有不講原理,不談個體差異,只說方法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基本常識普及(此段內容我會不間斷更新,都是我的原創,語言組織的一般,搞不好還有點錯別字,大夥將就著看。好多東西我還沒有想到):
1。自閉症是先天形成,與遺傳有關,和後期的家庭教育沒有關係,所謂「冰箱父母造就自閉症」的說法是源自美國60-70年代的研究結果而且已經證明是錯誤的理論。之類的已經證明的錯誤理論還有一些比如汞含量超標以及衍生的排毒療法,國內依舊在大行其道。

2。自閉症是無法完全治癒的,因為到現在為止也沒有發現具體的成因,沒有發現問題自然也就談不上解決。在此基礎之上的醫療方案全都是實驗。如果有人說可以治癒,那只有兩種情況:《1》他不懂,《2》他懂,但是他是打這個幌子騙錢的。

3。所謂自閉症天纔則是源自大部分的電影電視劇,這些東西則有很大的誤導性。真正能完全表達的電影我目前推薦的是《海洋天堂》,因為文章所扮演的角色是有人物原型的,文章的表演僅僅就是模仿他的一舉一動,從我的角度來看,比較真實。而絕大多數(80%以上)自閉症兒童都存在九大方面的各種落後,而《雨人》或者愛因斯坦這種統稱為學者症候群,此種天才千中無一,至少我這一行做了也很久了,一個也沒有見到過。

4。AS:艾斯伯格。 所謂的艾斯伯格是自閉症譜系的一種,也可以簡單理解為高功能自閉症,這部分孩子九大方面與普通孩子區別不大,沒有明顯的落後,但是卻有自閉症的典型癥狀。艾斯伯格所佔自閉症比例大約為10%。 從我接觸的所有孩子來看,這個比例基本靠譜。

5.語言。國內絕大多數家長發現孩子的問題都是通過語言,「哎呀,我孩子X歲了,怎麼還不說話啊」,我遇見的家長至少有50%以上是這個情況。首先申明語言表達僅僅只是九大方面的一面,與是不是自閉症沒有什麼因果關係。
但是自閉症兒童70%是有語言發育障礙存在的,但是語言發育障礙並不能推定為自閉症。普通兒童一樣會有某些方面的落後存在,這是完全正常的情況,我接觸最多的就是普通兒童的語言發育落後以及感覺統合失調。不過現在的國內家長也逐漸重視了,這是好的趨勢。

6:干預時間,一般來說2歲以內就可以發現一些問題。2-3歲是最好的干預時間,3-5次之。
超過5-7歲的話干預效果就非常差了。錯過就真的錯過的。教過很多大齡孩子,真的蠻可惜的。如果孩子程度不算太差(中等偏上或者艾斯伯格)得到正確干預的話是可以和普通人一樣上學生活社交的。如果能力差也可以培養很好的自理能力以及行為規則,所以早期干預十分重要,分重要,重要,要。。。。。
所以別再說什麼等等會好一類的話,或者爺爺奶奶說什麼誰家孩子原來怎麼樣現在不是都好了一類的的話,要搞清楚的是每個孩子都是唯一的,與其他的孩子都有個體差異,不能以別人的狀況生搬硬套。

這個博士完全把孩子當動物來治了。所有刻板行為都源於外界的感覺刺激不足,博士所採用的厭惡療法只是用了不合理的方式去治標。她只看到了問題,卻不能看見本質,比如各種刻板行為問題原因不同,有無害的 有害的 感覺刺激匱乏的 規則感錯誤的,原因很多,處理方式各不相同,所以不能一刀切,只能量身定做。處理刻板行為的方式是很多的,比如大型機構等里有相關的培訓可以學習一些溫和而無害的處理方式。

我可以直接的說這個博士毫無專業知識和素養,甚至沒有人性,因為她把孩子當動物來看,她把自己也定位為馴獸員。

李老西的家庭干預指南


怎麼會邀請我?國人對自閉症的了解太少了。從知乎上寥寥的幾個問題以及不專業的解答就可以看出來了。我也是純業餘,所以以下回答絕對不能代表科學,只能代表個人主觀看法。

從這篇報道來看,標題寫到10餘人回歸正常,看上去似乎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事實是自閉症目前還沒有可靠的確診辦法,只能靠行為量表和有經驗的醫師通過長期觀察來診斷,應該說誤診率是很高的。還記得自閉症康復先行者田惠萍女士在某電視節目上說過一句話,大意是自閉症是一種先天精神缺陷,所謂的治癒都是誤診。這句話聽來似乎很殘忍,也不太能令人接受,但是也許這就是事實。反觀報道中稱該機構收治了960餘名孩子,假設三分之一是自閉症孩子,在三百多名孩子中十多人治癒的概率似乎比誤診的概率要低的多了。
自閉症是精神疾病,是與生俱來的,只是大約在2到4歲通過行為被家長發現,而不是很多報道說的發病。其通常表現的是異常的行為,刻板的行為,非社會性的社交表現,情感理解的先天缺失。目前流行的有大概兩類矯正辦法:一類是從行為入手,以糾正行為為主,使得自閉兒的表現能夠合乎社會規範。還有一類從社交入手,激發他們社交動機、提升他們社交技巧。但是應該說即便是很有經驗水平極高的專家,也難以講一個典型的自閉症患者拉進我們正常人類的群體中。所以很多人稱他們為外星人,星星的孩子,是因為也許是腦部結構的問題,導致他們的思維和我們是有本質的不同的。
文中顯然採用的是行為糾正的辦法,而且主要採取的是懲罰的方式。當然這裡的懲罰只是一個行為矯正術語,是指某一行為發生的後果,導致這個行為未來發生頻次的減少。比如:我走路看手機撞了樹,腦袋起了個大包,在未來我很有可能走路不會看手機了。以盡量少一些倫理道德的色彩來看,懲罰當然是一種矯正手段,通常是具有消極色彩。必要時當然可以用,但是行為矯正還是較少使用或者說不是方法的主流。
懲罰的正向後果,可能導致不當行為的消失。
懲罰的負向後果就多了:1,未必導致正向行為的建立。2,有可能產生情緒負作用。
3,有可能被被懲罰者觀察或模仿。(很多愛暴力的孩子家庭環境都比較暴力)。4,由於懲罰在短期內效果顯著,有可能對使用懲罰方法的人產生負性強化作用,從而更有可能導致懲罰的錯誤使用或過度使用。(以我看文中的女博士就是一個案例)
另外,雖然一個孩子的不當行為消失了,但是他產生這個行為的動機是什麼,他要的結果是什麼?怎麼引導他形成更正確的行為才是我們更應該關心的。另外,對孩子的心理上有沒有負面影響,是否使得一個不恰當行為消失後,孩童找到一個新的不恰當行為替代等等。
結論,懲罰是一種辦法。家長和老師需要評估後果,謹慎使用。報道中顯然是有點誇大了效果。如果真那麼有效果,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建議考慮頒發給這位博士。


對這件事的了解,主要來源於這篇文章http://news.zj.com/detail/1530046.shtml。

對孤獨症的介紹,我非常同意 @徐慧琳老師和其他老師的介紹。我本人沒有做過專門的整理和研究,但知道孤獨症不是父母教養的問題,更多被認為是先天的。正如 @徐慧琳 老師所說,孤獨症的本質也不是刻板行為,而是社交障礙。孩子沒法理解在什麼樣的社會場合中該表現出什麼樣的行為,就可能表現出在我們看來怪異的行為,比如在教室里忽然站起來大聲說話,或者像這個案例中的咬人行為。另外,孤獨症兒童很難理解他人的情感,缺乏共情能力,因此也很難對他人的情感做反應。

在這個女博士做的治療中,會不會有媒體誇大的部分,我並不清楚。這裡想介紹一下女博士所用的「厭惡療法」。

「厭惡療法」作為行為主義的一種療法曾經在行為主義流行的50-60年代盛行一時。但隨後又逐漸地消失,卻在今天的中國,經常被那些被一些專家重新「發現」,用來治療心理的疑難雜症。除了這個女博士,還有一個代表人物,就是使用電擊療法來治療網癮的「楊教授」,已經在「網癮戰爭」總被網友黑得不成樣子了。但前段時間,仍有網癮學校出人命的新聞出現,說明「厭惡療法」在中國仍然流毒甚廣。

行為主義療法的核心,就是當來訪者表現出治療者想要的行為,給你強化,但是來訪者表現治療者不想要的行為,那就給你厭惡刺激。賀博士說,「狗狗都會教得好,人怎會教不好呢?」 這是非常典型的行為主義的想法。作為行為療法之一的「厭惡療法」會盛極一時,首先是因為它「有效」。行為主義很早就發現,厭惡刺激是塑造人行為的最強有力的手段。

在庫布里克的電影「發條橙」中,就有關於厭惡療法的情節。電影中,主角犯了強姦罪。監獄就用「厭惡療法」來對主角進行改造。他們把犯人的眼睛撐開,讓他不停地看色情電影,一邊喂他吃噁心嘔吐的葯。過了一段時間,心理學家說強姦犯已經被治好了。監獄長來驗收成果。一聲令下,病人被帶上舞台,衣冠楚楚的,彬彬有禮地跟大家打招呼,看起來沒什麼異樣。再一聲令下,一個裸體美女被帶上舞台。所有男人的目光都盯向了這位美女,只有曾經曾經的性侵病人,躺在地上痛哭的滿地打滾。
「厭惡療法」矯正了強姦犯的性行為,從某種意義上,他被精神閹割了。

監獄長覺得「厭惡療法」真的起作用了。作為參與這項改造項目的回報,這個強姦犯被釋放了。但厭惡療法的副作用很快就顯現出來。這個強姦犯開始沒來由地焦慮,經常半夜驚醒。最關鍵的,雖然 這個改造項目中,監獄長想讓主角對「性」產生厭惡,但主角開始對色情電影中相關的音樂也產生強烈的反應,一聽到這種音樂就會痛苦得滿地打滾。

就像這個電影所反映的,「厭惡療法」的流行是因為它對行為塑造是有效,但是它後來逐漸銷聲匿跡,是因為它的副作用實在太大。最大的副作用,是會讓人產生瀰漫性的焦慮和抑鬱,產生嚴重的不安全感,對世界充滿懷疑和敵意。被矯正的對象會覺得自己是有問題的、有錯的,從而產生嚴重的內疚、自責、自我價值低下。這些情緒問題本身甚至比「問題行為」更嚴重。所以才會有網癮少年因為接受厭惡療法而自殺的事發生。

我不知道女博士對自閉症兒童的具體的行為矯正是怎麼實施的。我試著從她列舉的幾個例子來分析。比如這個: 「癥狀:咬人

  治療:反咬他

  檔案:曉曉,女,4歲,成都人,不會說話,2013年3月入園。

  癥狀:喜歡咬自己的雙手臂和膝蓋,青一塊紫一塊,有的已經結痂。當母親抱著她時,她趁其不備將母親肩膀咬出牙齒印,有時也咬老師和其他孩子。

  施教:剛開始,老師通過打手心教育,但未有效果。後來看到她要咬人時,便帶到操場上轉移注意力,半個月後此方法也一直無效。賀小燕便將她帶到榮昌校區,讓一些大娃娃坐在她旁邊,故意「欺負」她,惹她生氣。當她咬自己或別人時,讓被咬者「反咬」她,有時賀小燕還會親自咬。但賀小燕一直觀察表情,掌握分寸,只咬痛不咬傷。同時告訴她說,咬自己和咬別人,都是很痛的。

  效果:連續半年後,情況基本好轉。」


這個案例有效是有可能的,起治療作用的核心不在「厭惡療法」,而是在培養自閉症兒童的共情能力,不斷告訴自閉症兒童,咬人是非常疼的,能讓他理解被咬的人的感受。


其它的幾個案例,恐高、撞牆、玩水等,都是典型的「厭惡療法」。倒不是說這些厭惡療法完全無法起作用。如果要起作用,有幾個問題非常重要:

(1)怎麼讓兒童理解感受到愛,既讓兒童覺得媽媽和諮詢師真的是為了你好?如果沒有辦法讓兒童感受到這一部分,厭惡治療直接就變成了心理創傷,兒童會把它理解為虐待(行為上跟虐待也沒啥差別了),這對兒童的心理損害非常巨大。

(2)怎麼給厭惡療法樹立一個界限,既萬一兒童不願意,或者治療失敗了,能及時補救?厭惡療法是非常痛苦的。成人的厭惡療法,什麼時候該停止,通常都由接受治療的成人自己控制,這種控制感對病人是非常重要。但是從這幾個案例中,接受治療的兒童完全是被迫的,只是由監護人來決定是否採用這,兒童都無法決定。

(3)怎麼預防厭惡療法的副作用?


這些問題都非常難,而這位女博士的報道中,對這些問題都語焉不詳,很容易讓人擔心,他們是否真的只把「矯正行為」當成了治療目標,而對兒童潛在的心理傷害視而不見。如果這樣的話,那真是這些孩子的悲劇了。

話又說回來,家裡有一個自閉症兒童,這些家長的焦慮情緒可想而知。病急亂投醫是能夠理解的。而這位賀博士也可能真的是出於好心,而非牟利的目的。但是再良好的願望也不能代替科學規律,畢竟厭惡療法已經被證明副作用巨大,沒有人有權力拿孩子去當試驗品。


1.國外很早前就有類似的報道和討論。爭議非常大。比如

‘Shock’ School Trial: Where Is the Evidence that Abuse Helps Treat Autism?

http://vdisk.weibo.com/s/twjzE1OOINZ6/1405065746

2.暴力手段指標不治本,暴力向的厭惡療法也是對非常嚴重的問題的最後手段。

3.自閉症發病原因太多,不是僅靠這種厭惡療法就能根治的。類似
松鼠會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80142
Nature的論文,http://www.nature.com/scientificamerican/journal/v295/n5/full/scientificamerican1106-62.html

4.題外話,吐槽向,這篇『封面報道』是典型的三流記者所寫的三流報道。原因:沒有深入、多樣、充分的的事實、措辭、版式極端不嚴謹、引用觀點模糊而不可靠等等……整體行文風格、內容質量上追人民日報,下齊市民報紙。以敏感話題博取社會焦點的下作心腸太過明顯。這種深度報道如果沒有紮實的調查、充分的學科背景是不應該隨意發的。算了,也是中國報業的典型作風,罵不動了。


答主是精神科在讀博士,對於暴力治療的評價只有倆字:「呵呵」,對於女博士的評價:「狗屁」。

孤獨症譜系障礙目前病因未明(有神經發育障礙、腦影像異常、遺傳學關聯的發現),治療方式匱乏(關於治療方式, @徐慧琳 的 PPT 里已經講的很清楚了),確實給孩子、家長、社會帶來很大的負擔。

暴力治療非但沒有給患者帶來任何幫助,反而會惡化他們的社交體驗,而所謂的效果,很可能是人類出於本能的反應。

第一次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非常憤怒!在這裡貼一篇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郭延慶老師關於自閉症科普的博客,郭老師是應用行為分析的大家,希望大家能夠有所收穫。中國教育報約稿兩三事


首先,自閉症兒童普遍缺乏自控力,而我們訓練、教育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讓他們學會自控自律,最終在沒有旁人輔助、監督的情況下獨立生存下去。

然而暴力會產生恐懼,恐懼產生應激反應。人在應激反應下,會大大降低自控,血液主要流向四肢而不是流向大腦。此時在大腦里產生複雜的化學反應,阻止前額皮質發揮作用。前額皮質正是大腦中控制衝動的區域。結果是,應激反應讓你更加衝動。

表面上看,暴力手段能很快達成所謂"教學目標"。敲一棍子,不會跳繩的很快會跳了,有行為問題的暫時收斂了。這是訓練小貓小狗的方法啊。我們的訓練目標,不是訓練他們在棍棒驅策下完成一個個動作,不是讓他們表演給旁人看: 我的孩子會跳了,會叫媽媽了。本質上,我們是在訓練他們的大腦,特別是前額皮質。這才是他們最缺乏的,是人和小貓小狗的區別所在,是他們失去的靈魂。

所以暴力、恐嚇會令教學悄悄地偏離目標,南轅北轍,只能得到一個永遠離不開成人監督的機器人。

第二,暴力會令孩子更加逃避與人的接觸、溝通。這同樣與教學目標南轅北轍,很容易理解,我就不多說了。


我看了這個報道,我想起一件事。

大概是14年這樣,我們去鄉鎮給下級殘聯做培訓,主要是介紹自閉症、智障、腦癱的基本類型,還有一些常規的干預模式,最後一個環節,就是當地的一些特殊孩子的問診。

這些孩子,就是野生的,從來沒有干預過的,有一些弱能的孩子,真的就像是小獸。最記得的是一個自閉症,就喜歡打人,5步以內,無人能近,8歲多了,力氣也大,家長也管不了,有時候也這能任著打。

當孩子的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之後,該怎麼辦?實際上並沒有一種辦法能夠保證一定就能干預有效,要是需要的時間長,治療師和特教心裡都會打鼓。

這些外顯的行為問題,有時候已經剝離不出它剛開始出現時的功能,也沒有辦法完全的只通過一個正向行為支持的方式來矯正,那麼採用厭惡療法,使用一些懲罰機制可不可以?我覺得是可以的。

當孩子的問題行為已經達到有很大可能會對自己或者他人造成人身安全的威脅的時候,首要的是,採用一些方式減少這樣的行為。有些方式看起來並不都是那麼好看,有些方式看起來也並不是那麼文明。

我想,特殊兒童的康復教育,特殊兒童的問題行為矯正,並不是像花一樣,也沒有什麼浪漫色彩。有時候,也可能會使用一些不那麼好看的方式。

我只是覺得大家對自閉症的了解還是太少,大部分還存在浪漫的幻想。對自閉症干預的方式了解也太少,專業的人士也太少。

我本人不認同報道里的方式,但是他為什麼會這麼做,那些家長為什麼會認同,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偏正向的報道,我倒是挺能理解的。


先給結論:自閉症無法被治癒。
所以所有宣稱治癒自閉症的都可以稱之為不專業的扯淡行為。

女博士的暴力療法已經被批駁了,這是被淘汰錯誤理論的應用,也是對孩子的極度不尊重。
自閉症的問題在於他沒有與生俱來的社交能力,與他人交流障礙,我們在康復引導過程中主要是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當然,也會矯正對他人造成困擾的刻板行為。

自閉症一般被認為是與生俱來的一種廣泛性發展障礙,很多家長真的非常偉大,對自己的孩子傾注了很多心血。而女博士的行為真是令人呵呵。

這是我之前在知乎的回答,比較詳細。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955178/answer/26353463


利益相關:Enactus dufu 星童項目成員
自閉症關愛匯志願者


這樣的問題還可以在社會上引起如此廣泛的熱情的討論,尤其是在前不久還有女孩兒被虐死虐傷,之後又有男孩兒被虐殘的時候。
為一時快慰造就終生苦果的例子已經夠多了。
教訓不會被吸取,人類永遠渴望著速成,渴望著立竿見影,並為此不擇手段。
傷痕潛藏在深處,希望它們能被人類意識到並加以修復或埋葬,永遠不要到爆發的那一天。


1、可能不是自閉症。
2、行為主義的方法根本就是治標不治本。
3、這位博士的書都讀到狗肚子里去了。
4、北師大的水平應該沒這麼低,這貨把她母校的臉丟盡了。


想作為這個群體的邊緣人說點什麼,我小時候有比較嚴重的自閉傾向,但幸運的是我不是真正的自閉症兒童,看到標題,我想和你們分享我和他的故事,匿了。
那大概是半個月前吧,我剛剛下了回家的高鐵,不擠,旅途順利,我打出那個再尋常不過電話,但那頭並不是我熟悉的蒼老的聲音。
一路狂奔去了醫院,出來的時候沒有眼淚,甚至連想要流淚的感覺都沒有。我早就知道我們都會面對這一天,但還是沒來得及做什麼。
然後回憶一發不可收拾。
記得小小的我圍在桌前,像他演示給我那樣踮著腳偷吃,他輕聲呵斥好笑地看著我的樣子。
記得小時候他和我比賽跑步,一個跌跌撞撞,一個蹣跚徐行,溫暖的目光一如此生。
小時候我總忍不住討厭這個世界,厭惡發生在身邊所有不幸的事情,所以不想說也不想聽。但在每一個下個瞬間,他都用行動告訴我,所有的冰冷是為了好好感受下一秒的溫暖。
我相信了,我開始跟著他拚命去尋找世界角落的故事,所有不幸都有著幸運的尾巴,我相信溫暖就在那裡。
我開始傾聽,開始述說,從斷斷續續到口若懸河。語言真的很神奇,從這種特殊的音符里竟然可以感知到他人的溫度,並傳達我的溫度,吸取溫暖,或分享溫暖。
終於我學會與世界共享溫度,兜兜轉轉越走越遠,不再需要依靠他生存,一個人也可以尋覓溫暖。
但是現在,他卻變得冰涼。
我想,可能是我小的時候,他把所有的溫度給了我所在的這個世界。
我不知道如果暴力治療我會有怎樣的故事,但是我真的很感謝他,願意將溫暖與我共享,而不是用冰冷逼迫我去本就冰冷的世界尋覓。


1、此博士素質非常低,完全是中國填鴨式教育體制培養出來的考試機器。我估計她對自己的孩子也是「暴力教育」。人本主義的道理講給她聽,她也聽不懂。
2、目前不少家長還認同這種教育方式,要不然也不會有人送孩子讓她去教了。傳統理念「棍棒下出孝子」的體現。


無論什麼方法以感情為基礎去溝通才是對的


真的很可怕的一件事,更可怕的是還有媒體為之唱讚歌。
因為訓狗訓得好就來教小孩子,這樣說來獸醫也能給人動手術。


治療是為了撫平別人的痛苦 而不是強迫他們表現得和你一樣。


與賀小燕有過接觸,事實上暴力療法或者說所謂的厭惡療法,只是眾多治療自閉症兒童的方法中的一種,賀小燕也只是針對個別兒童謹慎地使用這種治療方法,另外被賀小燕治療後情況得到明顯改善的自閉症兒童大有人在。當然她算不上治療自閉症的專家,但是她「治好」了不少病人,並且也不是用所謂地變態方法。

另外,我雖然對賀老師本人的教學方法不怎麼了解,但從我本人對她了解看,她的人品是沒有什麼問題的,至少是一個很負責和對學生很關心的老師,為了她的那些學生們,犧牲了很多和自己孩子在一起的時間。


作為受害者,當發現只有說謊才能避免傷害時,只會對人類絕望!


看過報道全文後感覺記者用詞不當!記者只知道用一些極端辭彙來吸引人的眼球!!!!


這種病似乎年齡越大越難管理,認知能力智力不會隨年齡增長,唯一增長的是破壞能力,尤其要命的是沒法溝通


推薦閱讀:

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有哪些容易忽略的醫學常識或習慣,會造成(幾乎)不可逆轉的傷害?
全職媽媽如何重新加入職場?
一歲半孩子有必要上早教班嗎?上早教的意義何在?
怎樣不動聲色地對付熊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三觀形成起到多大影響?

TAG:育兒 | 心理諮詢 | 自閉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