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方的曆法(如儒略曆)和中國的陰曆,都把每年的第一個月放在冬天,而且相差的天數也不是很多?
為什麼月份的演算法也不一樣?
為@林欣浩老師來答!
中國的農曆是陰陽曆,陽曆主要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按照地球在黃道上位置嚴格劃分的,每30°一個節氣;陰曆是根據月相劃分的。
陰曆的思路是:
根據月相來劃分月,然後用月為單位來填充「年」。
這就是為什麼陰曆會每隔幾年添加一個閏月來維持月與年的統一。
月亮軌道上繞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月亮的黑暗半球對著地球,這時叫朔,正是陰曆每月的初一。
當月亮繞行至地球的後面,被太陽照亮的半球對著地球,這時叫望,一般在陰曆每月十五或六十日。
(感謝 @阿銳 的指正)
西方曆法的思路是:
以「年」為一個整體,根據月球的運轉,大致分割出月份。
地球公轉的時間除以月球公轉的時間≈12,因此把一年的時間365.25除以12,均分到每個月。
單數月是大月,長31日,雙月是小月,長為30日,只有2月平年是29日,閏年30日。
愷撒大帝的繼承人奧古斯都又從2月減去一日加到8月上,因為8月的拉丁名和他的名字一樣,使8月變成大月,又把9月、11月改為小月,10月、12月改為大月。
這樣形成了現在的公曆。
祭司為什麼是人類史上一個重要的職業 - 愚人花園 - 知乎專欄
這篇文章里敘述了曆法的起源,曆法最初是服務農業的。
因此選擇哪一月作為歲首,西方和東方都自然地把曆法和一年勞作的周期掛鉤,順序上肯定是先播種後收割,因此歲首必須在秋天收割以後,春天播種以前。
作為歲首,必須有一個非常好測定的點,否則每年什麼時候開始便有爭議。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即太極圖中四象的「太陰」、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
所以最容易測定的點就是冬至和夏至,夏至不滿足「歲首必須在秋天收割以後,春天播種以前」的條件,因此把冬至所在的月份作為歲首。
冬至日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 ,北半球白晝最短,北極圈呈永夜狀態,南極圈呈白夜狀態,其後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漸長。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能量仍比地面向空中發散的少,所以在短時間內氣溫繼續降低。地極軸通過地心,連結南、北兩極,與地球公轉軌道面的夾角為66.5°,和地球自轉軌道面——赤道面垂直。
所以東西方曆法都把第一個月放在冬天。
PS:
秦朝用的「顓頊歷」是以現在的農曆十月為正月。
到了西漢才往後推了三個月,成了現在的「正月」。
參考:
節氣
冬至_互動百科
圖片來自網路
通俗來講,即便不同文明的風俗習慣不一樣,但是農業社會對季節的依賴是一樣的,人類意識到四季變化之後,就有了年的概念,也有了年的開始的概念——春夏秋冬,根據萬物的生長狀況,自然而然地就會認為春季是一年之始。就像不同文明都會把子夜而非正午作為一天開始一樣,主要是源自習慣。
具體說來,現行公曆和農曆之間的接近也有一定的巧合。羅馬和中國都在採用有別於數字順序的名稱來命名各個月份,這套名稱是周而復始的,同時設立了不同的規則來認為哪個月份是一年的第一個月。
儒略曆改自羅馬歷,羅馬歷的建歷規則我不了解,維基上說是很混亂的,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那時候一年的第一個月是March,也就是現在的三月左右,已經春暖花開的時候。後來才把象徵著過去與未來的兩面神January定位一年之首。至於為什麼在冬至之後第10天定位歲首元旦,有說法稱這一天是耶穌誕生第八天,是耶穌進行割禮的日子,具有一定的宗教意義。所以這一天被定位元旦。
而農曆,又成夏曆。這是因為現在的農曆建正的方法在傳說里是和夏朝一樣的。中國將冬至所在月定位子月,以地支排下去。夏朝以寅月為正月,殷歷以丑月為正月,周曆以子月為正月,漢以後保持以寅月為正月。而農曆大年初一就定在「雨水」所在的那個農曆月的朔的那一天啦~
因為平常大家都得幹活。
只有到了秋冬季,閑下來了,才有功夫排年度計劃、日程表。
日曆,最初就是日程表。觀察物相,是排定日程表的基石。也真是這樣,才和天文搭上界。
與農業相關。幾乎所有的曆法都是根據農業的需求制定的,而農業中有兩個節日極為重要:第一個是冬至,第二個是立春。前者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這一天過後每日的日照時間逐漸增加,後者是播種的時間。所以所有的曆法都會選在這兩個節日附近作為一年的開始,並且會有大型的慶祝活動,即使是宗教曆法也不能例外,否則曆法會無法使用,不能推廣。
至於每月的天數是以月亮的運行周期而定的,選擇月亮而不選擇其他星球的原因,是因為所有的天體中,太陽和月亮的運行最易於觀察,而且運行周期極為穩定。但是太陽的運轉(實際上是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已被用於定義日和年,所以定義月只能參照月亮,因此無論是陰曆還是儒略曆每月天數的相近,但是農曆比儒略曆每月少1天,這裡的原因是月亮的自轉周期是29.53天,因此每月的天數是29-30天,但是如此一來不論是1年12個月還是13個月都不能湊成1年365天,存在誤差需要糾正。儒略曆和陰曆的差別就在於糾正措施的不同,陰曆的糾正措施是設12個月,每隔數年增加閏月,儒略曆的措施是設1年12個月,但是增補每月的天數把12個月的天數總和湊成365天,至於增補的天數如何分配那就是制定者的個人喜好了,反正只差個1、2天不是很重要。
兩個曆法的相似只是巧合。歐洲的儒略曆是陽曆,中國的夏曆兼顧陰陽。而對陽曆來說,一年中最重要的四個時間點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而儒略曆和夏曆都恰巧選擇了冬至來定年,儒略曆以冬至為一年的最後一個月,夏曆則以冬至所在的月為子月,而正月則為寅月。還有一些曆法則是通過春秋分或夏至來定年,儒略曆和夏曆相似只是巧合。
因為冬至和夏至的時點最好測量啊。
農閑的冬天最合適過年
推薦閱讀:
※一秒鐘的時間長度是怎樣確定的?
※如何看待網易新聞「當代農曆『山寨』自西歐,並非弘揚中國傳統」?
※為什麼要有年月日的曆法系統?
※時間為什麼用12進位?
※當所有電子及機械設備因故暫時失效很久之後(分3個月/30年兩種情況),人類也沒有繼續主動數過了多少天,有什麽辦法可以準確地重新確定目前是原來曆法中的何(年)何月何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