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向宇宙飛船外擲綁著溫度計的煤塊,即可判斷飛船能否飛離星團」?
本問題改編自俄亥俄州立大學「天體物理數量級估計」討論課(Order-of-Magnitude Astrophysics),原題太長了見鏈接,大意如下:
「假設我們乘坐的宇宙飛船誤闖一個球狀星團中央,失去動力。我們無法控制飛船的運動,它要麼按慣性最終飛離星團,要麼撞上星星。船長往太空扔了一塊綁了溫度計的煤。這塊煤的溫度先快速下降,然後降溫放慢,漸進於 25 K。我們還有沒有機會逃出這個星團,不撞上周圍密密麻麻的恆星呢?」
煤是黑的,可以認為是黑體。
假設球狀星團中心的恆星近似均勻各向同性分布,且均為年老的紅矮星,通過煤的溫度可以算出來輻射密度,進而算出恆星空間密度,進而可以算出來周圍所有恆星的截面積占天球面積的比例,也即沿直線行進撞上其中任一一顆恆星的概率。
假設煤是半徑為R的球體,反射率為α。
如圖,式中P為煤球吸收能量和輻射能量達到平衡時的吸/放功率,T為平衡時的溫度(25K),σ為斯特藩常量,Tsi、Rsi、ri分別為第i個恆星的表面溫度、(真實)半徑、與飛船的距離。
假設煤球與任何可能擋光的物體(如飛船)都離得足夠遠、以至於不會影響估算。
使用的第一個近似,是恆星與煤球的距離很遠,比煤球和恆星的半徑都長得多。這個近似明顯是合理的,因為煤球的尺度最多能達到1m量級,恆星半徑則是10^8m量級,而距離至少應該是光年量級(10^16m量級)的。這個近似實際上已經是很準確的了。
第二個近似,就是在倒數第二行中,把恆星溫度項提到了求和符號外面。這是近似地認為所有恆星的溫度都差不多,或者有一個可以等效的平均值。最後的數量級估算中,採用了Ts≈2500K。如果採用Ts與太陽差不多,那麼最後的答案會再小一到兩個數量級。
但是,這個題其實還不夠嚴謹。因為這隻能估算出恆星真實地佔據了多大的空間角;至於飛船會不會撞上恆星,要採用的不是恆星的「真實半徑」,而是「瞄準半徑」。
如圖,設恆星質量Ms,半徑Rs;一艘飛船在足夠遠處的速度為v0,航向與恆星中心距離為a,以雙曲線軌道接近恆星,而軌道最低點恰好與恆星相切。這個a就是(對應於速度v0的)瞄準半徑。設最低點的速度是v1,可以由角動量守恆和機械能守恆列出方程組,解出a和v1。這裡只計算瞄準半徑a,不管v1。
理論上,要計算無動力飛船撞上恆星的概率,不應採用前面算出來的真實半徑對應的空間角Ω,而應該用各恆星瞄準半徑所對應的Ω。
但是這裡題目中沒有給出飛船的速度,所以我們只好做一個簡單的估算。
假設飛船的速度為20km/s。對於一般的行星及其衛星,瞄準半徑與實際半徑相差不會太大。比如,在給定v0=20km/s的情況下,月球的瞄準半徑只比真實半徑大0.35%,地球的瞄準半徑是真實半徑的1.08倍。至於木星,其瞄準半徑是真實半徑的2.33倍,而如果針對太陽,其瞄準半徑將達到真實半徑的22倍。
可見,如果題目中所指的飛船的速度大約在幾十km/s的量級,那麼恆星瞄準半徑可能會是真實半徑的十倍到幾十倍,這會對答案的數量級造成明顯影響——如果瞄準半徑是真實半徑的十倍,那麼採用的空間角就應該是原數值的一百倍。
但是,如果這種敢於這樣冒險的文明科技足夠先進,那麼飛船速度應該遠遠不止是10km/s量級。如果這艘很先進(卻恰好帶了一塊煤)的飛船的速度達到1000km/s(0.003c左右),那麼即使是太陽這樣的恆星,瞄準半徑也只是真實半徑的1.09倍而已。這樣,忽略瞄準半徑和真實半徑的差別,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
等等,還有一個問題。這裡前面只保證了不會直接撞上恆星,而沒有保證飛船會經過一個恆星的引力場,然後改變航向。所以,理論上,可能還有一種更保險的估算方法,就是把每個恆星對應的空間角,採用其引力範圍(一般可以取大約是半徑1光年左右的數量級)、而不是真實半徑或瞄準半徑所對應的範圍去估計。對於進入恆星引力範圍、而沒有撞上恆星就又飛出的情形,可以用迭代的演算法、回到初始狀態,重新以這樣的概率遭遇 直接飛出/經過恆星引力範圍/撞上恆星 這三個情況中的一個情況。
另外,從最初的計算中容易看出,煤塊的反射率α其實被約掉了,所以理論上不必採用煤球這種近似黑體。
那麼,為什麼要採用煤塊這種近似黑體呢?
這是因為,近似黑體的吸放熱功率更大(α更小),所以可以更快地接近平衡態——實踐上,用近似黑體,更節省時間。
往外扔物體,可獲知飛船速率,由於在星團內部,速度方向可不考慮。
有點困,睡醒答。推薦閱讀:
※LIGO的技術是不是受專利保護的?換句話說中國可以引進兩條LIGO線開展引力波天文學研究嗎?
※月球的磁場為什麼會消失?
※一個1立方厘米的黑洞接近地球會怎樣?
※如果太陽光減少10%,會對地球造成什麼影響?
※智商平平的人能以物理學相關工作為職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