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日期是怎麼確立的?

它有什麼天文或者氣象學的奇特之處么?為什麼不把一年的開始放在春天的第一天呢?


沒想到這麼久也沒人來回答這個問題,那我就來說說吧。

眾多周知,我國現在通行的曆法,是公曆。辛亥革命推翻滿清之後,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確定使用公元紀年法為我國的正式曆法,1月1日為元旦,同時把農曆1月初一定位「春節」。共產黨建國以後,基本沿用了——正式統計日里採用公曆,節日採用農曆——這套雙重曆法的體制。

世界上所有的曆法,基本分成兩個體系——陽曆和陰曆。
想知道為什麼會有這兩種體系,我們應該先弄清楚幾個概念:

回歸年——從地球上看,太陽從春分點重現回到春分點的時間,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
朔望月——從地球上看,月球從一次朔月到另一次朔月的時間,為29天12小時44分2.8秒。
月球公轉周期——月球圍繞地球公轉一圈的準確時間,為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

在地球靜止的情況下,月球的公轉周期是27天多一點,但由於地球本身也圍繞著太陽公轉,所以月球每一輪盈缺,要加上地球公轉的補償時間,這個就是一個朔望月的周期。

一個朔望月的周期,主要由朔月、望月和晦月組成,當月相重新回到朔月的時候,就是一個新的月份的開始,中國農曆成為「初一」。

一次朔望月的演化過程。

以這種月相變化的規律每演化12次,就是這類曆法一年的時間,我們把這類,根據月球運行來記錄時間變化的曆法,稱為陰曆。

但這種曆法有一種致命的缺陷,12個朔望月的時間,是354天左右,比起一個回歸年,短了大約11天,為了彌補這11天的差距,多數陰曆都會用每隔數年設置一個閏月這種方法來解決。

但可見,月球的公轉周期與地球的公轉周期,在時間上,數學上並不對稱。

而陽曆則是以地球的公轉周期演化的曆法,完全無視月相盈缺的變化。從地球上觀察,以太陽每一次重新出現在春分點為一個回歸年。

今天通用於世界的」西曆「,屬於陽曆;而中國農曆,則屬於陰曆。

雖然今天的公曆也是將一年分成12個月,但由於朔望體系在陽曆里不起作用,因此並非所有這種體系的曆法都是將一年分成12個月的。如同屬太陽曆的彝族歷就將一年分成10個月;瑪雅歷將一年分成18個月;伊斯蘭的巴哈伊曆法將一年分成19個月。

從以上我們可以得知,在陰曆系統裡面,決定哪天是第一天,貌似很容易——只要觀察月相的朔望就可以了。但問題是,月相盈缺無法準確表示出地球與太陽的位置關係。地球之所以有四季,是因為地球自轉軌道與公轉軌道並非水平線般的和諧關係,而是有一個23°26′的夾角,所以當地球處於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地球上每一個地點與太陽的距離都不一樣,季節因此而形成。然而也可以看出,季節的成因完全沒有月球的事,所以陰曆無法清楚表達出氣候的更替。

中國的農曆一直以來都有這個問題,而對於農業文明,氣候更替恰恰又是重中之重的事情。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我們又設置了二十四節氣。即使在農曆作為法定曆法的朝代里,二十四節氣也沒有固定的日期,每年由中央指派的官員,用測量日晷的方法,確定該年每一個節氣的日子——這是一種陽曆的理論,所以也有人說,中國的農曆是陰陽曆相結合。

而對於陽曆而言,決定新年的第一天,最準確的日子應該是春分日——太陽重新從春分點升起的日子。比如英格蘭,在1752年之前的元旦,就定在3月25日這個接近春分日的時間。

而今天的西曆,叫格里曆。格里曆的體系,主要來源於古羅馬沿用了一千多年的儒略曆,而儒略曆主要又來源於古埃及的曆法。

古埃及人早期主要是用太陰曆,這種曆法也是陰曆,所以元旦也設在朔日的第一天;後來主要使用當時一種結合了早期天文學的民間曆法,以天狼星升起的第一天作為元旦(大約在今天公曆的7月中下旬);再後來又演變成尼羅河泛濫的日子作元旦(公曆6月中旬),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曆。可見,從這時開始,在陽曆體系里,元旦的設置越來越於天文學息息相關。

凱撒成為羅馬共和國的獨裁官後,改革了曆法,將當時羅馬的陳舊曆法(屬陰曆),以古埃及曆法為基礎進行修改,在公元前46年開始執行使用,而之後的羅馬帝國繼續沿用。由於羅馬的強大,儒略曆漸漸成為當時西方最主要的曆法。

凱撒最初將冬至作為每年的第一天,但受制於多年來沿用陰曆的大臣的反對(他們堅持將朔日作為第一天),又將元旦推遲了10天左右。冬至後的10天,已經非常接近今天的元旦了。

又由於儒略曆里,「一年」的概念與「回歸年」還存在較大誤差,到16世紀後期,儒略曆的春分日與實際春分點已經相差10天了,因此天主教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於1582年頒布了格里曆,將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為格里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刪除,但原星期的周期保持不變。

又由於,格里曆的頒布者為天主教教皇,所以,這套曆法的體系既保留了儒略曆的總體方向,不讓當時的曆法和時間出現太顛覆性的變更,也以耶穌的名義,採取了很多宗教歷史的元素。

所以,耶穌出生的該年,成為了公元元年。而在元旦日期的問題上,由於耶穌的誕辰也非常接近儒略曆的元旦,所以他生日的日子就成為了制定元旦重要的參考因素。

耶穌是猶太人,他生平早年的一切習俗,一律遵循猶太教的禮法。根據猶太教義,一名嬰兒剛出生時還不被承認為人,必須要等到他被施與割禮(割包皮)後,他才履行與上帝之立約、確定猶太人身份。

而實施割禮的日子,就是嬰兒落地之後的第八天(根據近年的醫學研究,之所以選第八天,是因為新生兒在出生後2到5天最容易發生出血問題,處理不當則會危及生命。出生達到7天之前,其血液中的血液凝固因子維生素K都幾乎為零。另一血液凝固因子凝血素在出生後第8日處於水平相對最高狀態。因此,男孩出生後的第8天最適合挨一刀,傷口癒合也最理想)。

所以,耶穌作為猶太人,他被割去包皮的那一天,作為公曆元旦,一直被紀念至今。


耶穌誕生八日。

Feast of the Circumcision of Christ


感謝 @九時用茶的科普,但我有以下糾正:
並不是格里高利修歷時主動添加了宗教元素,而是儒略曆當時就已經有了宗教特點:元年就是耶穌出生年,元旦就是耶穌割禮日。當然也不是因為儒略本人能預見到基督誕生,是在儒略之後格里高利之前的時間裡,教會把這些信息整合進去的。

儒略曆制定時沒有推出專用的紀年系統,公元525年時,僧侶狄奧尼西主張的以耶穌出生之年設為起算點的紀年方法得到了教會認可,他推算出耶穌生於當年的524年前(很可能與實際生年有出入,但誤差不大),以彼年作為元年的紀年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儒略曆定型後的元旦一直採用的是冬至10天後的日子,格里高利修歷也是嚴格以它為標準,使改動後元旦時的太陽位置能還原早期儒略曆元旦時的太陽位置,由於新曆對閏年的精準設定,未來極長的時間裡都會保持這一特徵。至於它為什麼能重合耶穌割禮日,是因為公元440年教會人為的把聖誕節統一為12月25日,真正的聖誕日期一直都是眾說紛紜,已無從考究。


我不是來回答問題的,是來糾正樓上原文中一個錯誤,這句:「而中國農曆,則屬於陰曆。」是錯誤的表述。中國的農曆是陰陽曆,月份周期用月球,是陰曆,年份周期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為參照的,是陽曆,中國的節氣是非常標準的陽曆時間分割。比通用的公曆(格里高利曆)時間都精準啊


埃及人把天狼星從東邊升起那天定為新的一年的第一天


推薦閱讀:

周易科學嗎?
清明節祭拜祖先有何意義?
為什麼我國的部分神仙不像西方的吸血鬼一樣對永生感到乏味呢?
有哪些字在繁簡體轉換中容易出現問題?
所謂漢字幾千年的謬誤是真的嗎?

TAG:歷史 | 文化 | 天文學 | 曆法 | 世界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