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北大氣象學碩士邱珩在華創杯中的千萬級風投的氣象服務項目?

今天偶然看到了北大大氣科學系邱珩獲得華創之星的相關消息,鏈接如下 http://hb.qq.com/news/dreamer/49.htm?plg_auth=1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其實對於這個項目,我有兩點比較疑惑的地方 1、我記得之前有文件說不允許個人發布氣象消息,那這個創業項目是否國家允許的呢?2、文章中說研發精確到每一分鐘、每一公里的app,如果要達到這麼精確的預報結果不是應該需要很精確的數據嗎?這些數據的來源由誰提供呢?而且提高預報水平似乎難度是很大的,又如何能保證做到這麼精確呢?
我個人其實是一個很笨的小白,今天偶然看到這個新聞,關於以上的幾點我特別好奇又想不明白,希望大神們多多賜教!


任重而道遠
沒有準確度的天氣預報就是廢紙一張。提高預報精確度同時需要提高觀測密度,格點密度,時間密度。而不是簡簡單單通過運算出較粗的網格,然後其餘點通過時空插值來處理的。這對計算量計算方法和數據準確度還有模式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沒有時間提前量的天氣預報也是沒有什麼用的。臨近預報的確有效,不過從新聞舉得「捕魚出海」,「啤酒銷量」的例子來說,需要的不僅僅是臨近預報這麼簡單了。而是短期甚至是中長期的準確度了。
一旦成功,前景可觀。並且為氣象產業的轉型提供了模板。
僅為個人觀點。


非常感謝題主對我們項目的關注,「天氣家」作為象輯科技對外的一個窗口,希望能給題主一個滿意的答覆。


首先想對公司做一個簡要的介紹,2014年11月,邱珩成立了象輯科技來實現智慧氣象這個構想。象輯科技是國內首家專註於商業氣象服務的集團公司。象輯科技的使命是以天氣和氣候為入口,依託雲計算、物聯網和數據挖掘技術顯著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減少天氣、氣候影響造成的生產損失。


下面來回答題主的問題,從政策層面看,我們的項目非但沒有政策風險,反而得到了國家層面的支持。首先,「華創杯」上給邱總頒獎的是國務院領導國僑辦主任裘援平女士,她對我們的項目表示了高度的肯定,這也是順應當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戰略;其次,國家氣象局正在大力推進市場化改革,我們很幸運地趕上了這一波浪潮。公司在完成天使輪融資後和國家氣象局旗下華風集團成立了混合所有制公司,一起推動商業氣象市場的發展;另外,正如「耿春」同學所說(在此表示感謝),針對公眾的氣象信息,我們只做轉發和修正,這件事很多天氣軟體已經在做,而更重要的,我們是要做針對個人活動、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專業氣象服務,對此,國家氣象部門是大力鼓勵,而非禁止的。

現代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對於定製化、私人化的氣象服務的需求也逐漸增大。如果天氣預報還停留在「明天白天全國大部分地區晴,局部地區有陣雨」的階段,只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困擾。而智慧氣象就是要把氣象服務變成一種私人的、定製化的服務,讓天氣預報給人們生活提供更多的幫助。


舉個例子,在周一的時候,你計劃要在周六下午三點和朋友踢球,而天氣預報說周六有雷陣雨。那麼這個活動究竟是可以如期進行還是必須還要改期呢?一般的天氣預報無法解答這個問題。而精細到每分鐘、每公里的天氣預報,就可以解決你的困惑。


不僅僅是戶外活動,在醫療、旅遊、交通等等方面,精細化的氣象服務都能給生產及生活帶來極大的優化和改善。這也是我們為之努力的目標。


從技術層面看,氣象預報模型在國際上是開放的,任何人都能夠獲取。對於精確到每分鐘逐公里的預報,理論上也是可以做到的,但需要更為精確的觀測數據和高昂的計算費用,不是每個人都能負擔的。對於數據來源,除了國家氣象局6月1日向社會開放的數據外,我們還在努力搭建數據眾包平台,希望大家一起參與到氣象觀測數據的採集活動中來,也特別歡迎對氣象愛好者們加入到我們這個家庭,一起來打造這份事業。另外,我們也要向國內外多家雲計算平台公司表示感謝,通過雲平台,我們的計算費用得到了最大幅度的壓縮,不然,我們的創業項目真的很難發展這麼迅速。

氣象服務在國內還處於起步階段。我們懷著滿腔熱情衝殺進去,是因為我們希望能夠靠自己的努力改善人們的生活(例如,空氣質量預報幫助人們合理安排戶外活動,短臨預報可減少天災對人們的傷害),希望能夠幫助企業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損失。我們不希望看到,在中國國力日益增強的今天,中國的遠洋航行還需要日本的公司來提供氣象保障。


很多人質疑1000萬的資金杯水車薪,這個是對的,氣象行業的發展需要更多人的支持,我們不會奢望一蹴而就,我們正在一步一步紮實地往前進,起碼我們踏實地邁出了第一步。


最後,歡迎各位對此感興趣的朋友加入象輯科技,成為MLOGers,一起為氣象事業奮鬥!


&> 1、我記得之前有文件說不允許個人發布氣象消息,那這個創業項目是否國家允許的呢?

首先說一下,如果按照辦法,針對的是公眾氣象服務。而不是專業氣象服務。專業氣象服務的需求方都是超大型機構,像軍隊、航運、航空、電力、鐵路、公路、水利、物流等等,不涉及個人,也沒有禁止一說。到目前,你可以找到客戶為此付錢,或者你直接成立相應的部門自己做氣象服務,你就牛,就是這樣,沒有允許或者不允許一說。

對於手機 app ,看象輯科技自己的介紹,他也是拿到了中國氣象局的合作的。

&> 2、文章中說研發精確到每一分鐘、每一公里的app,如果要達到這麼精確的預報結果不是應該需要很精確的數據嗎?這些數據的來源由誰提供呢?而且提高預報水平似乎難度是很大的,又如何能保證做到這麼精確呢?

這個前面幾位都說了不少。我想說是,類似的目標大家都在提,但在想做,可以做,與做出來實用,三個段階中,大部分還處於第一階段。另外,數據其實是分級的。處於這個位置上的公司,一般來都是需要與氣象局合作的,因為觀測網是很費錢的,計算能力目前便宜了一些,但還是很燒錢的,程序的維護也是高投入的工作,更不要說科研這樣很多人投入幾十年進去連個響都聽不見的情況。風投幾千萬對於一般的個人來說是筆巨款,但是對於氣象來說,就是用口杯里的那點水去救火,能做的工作還很有限。


同有疑問。

1.對其預報的準確性持有保留態度。


新聞里說的精確預報,定點到某個小區,定時到每分鐘,理論上是可以的,沒錯,說「精確」預報也沒問題。

但是,精確未必準確吧。 在夏季,全國範圍強對流猖獗,wrf、ec、t639、grapes、日本傳真圖經常集體報錯第二天的降水落區,超過3天的模式結果基本沒得看了。這裡邊涉及的技術問題是純粹的科學難題,說是世界難題也不為過吧。這個時候,公司怎麼能做到優於氣象局的預報結果呢?

2.預報錯了怎麼辦,錢能退嗎?


假如我就是一個普通人,看天氣預報,報的下雨,實際沒下。也沒啥,反正是公共服務,我也沒掏錢。

但是可能出現這兩種情況:

a.我交錢給你了,結果你報對了。
這個還不錯,皆大歡喜。

b.我交錢了,結果你報錯了。
這個時候我應該比較鬱悶,因為我既然花錢了,那我的期望自然就高了,報錯了的話,肯定得有點補償吧。總不能說,你下次再買我們的服務,我們下次肯定報對吧。
如果氣象局報下雨了,你報沒下,氣象局對了,那我以後還是信氣象局的吧。
如果氣象局和你都報下雨了,實際沒下,那你和氣象局又有啥區別,我還是信氣象局的吧。


這種短臨預報如果用數值預報模式來做,那是海量的計算,而且不可能精確到分鐘級,相信這個項目應該不會是使用這種方法。
其實短臨預報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雷達實時的觀測數據進行分析和外推,而且解析度足夠(一般業務S波段雷達解析度為1°×1km)。(我猜這也是為什麼他說"你所在的那一平方公里,幾分鐘後會下雨,什麼時候雨會停。"的原因)

上圖就是一張實時的全國雷達拼圖,大家可以在中國天氣網上看到,每10分鐘更新一次,並不像模式一樣需要海量的計算資源和時間。灰色部分表示雷達沒有覆蓋,白色部分表示雷達的覆蓋區域,可以看到除了新疆西藏青海和內蒙地區,全國其他地區基本被雷達覆蓋完全。有雷達回波(填色)即表示正在下雨(如圖中的海南西北部,江蘇東海海域)。
按照雷達每6分鐘一次體掃,整合全國雷達的數據後,就知道哪裡在下雨,再根據雷達回波之前的發展趨勢和運動方向,外推接下來幾分鐘至半(一)小時的降雨情況是比較容易實現的。這也完全滿足他所說的 "你所在的那一平方公里,幾分鐘後會下雨,什麼時候雨會停" 的目標。
--------
另,彩雲天氣就是採用雷達資料進行短臨預報的。
再另,看到有回復說短臨預報難度很大,其實,短臨預報的難度一點都不大,甚至可以說很容易,通過上述方法即可。真正難的地方在於突發性強對流天氣的觸發的預報(即在哪裡、什麼時候出現降水)。而只要天氣過程已經出現,再利用雷達觀測來預報它接下來的短時的發展,是比較容易的。


認真地看了這篇報道,突然覺得這個公司所做的事情很了不起,我相信他們能做到為個人和企業「私人訂製」氣象服務。


我是一個被逼無奈的氣象愛好者。因為熱愛踢球,並且是組織者,所以多年來一直很關注天氣,尤其是夏天,沒人願意在雷雨天氣里踢球。


經過近10年的切身體驗和業餘時間對氣象的小鑽研,我居然知道一點美國GFS和歐洲中心ECWMF的全球數據,也學會了如何看雷達圖,畢竟我也是工科生嘛。藉助能通過互聯網找到的資料,居然在確定踢球日期和時間上,屢試不爽,獲得球隊「氣象大神」的稱號,我得意地笑~~~


我堅信在這個大數據、雲計算和互聯網+的時代,氣象預報一定是可以實現精細化的,可能這家公司都不需要建大機房,上雲不就行了?再說華創杯本身也不是吃素的,沒有技術含量和行業前景的項目,真的是過不了評委那一關,並且那麼多的投資人都不是傻子。這個行業是一片廣闊的藍海。

最後說一句比較俗的話:事在人為。


閑來扯一扯。
先從之前的回答開始。從地圖上我們看到天河區緊鄰越秀區在其東面,大多數情況下,對於鋒面降水以及類似颮線等中尺度過程,會是基本同步的。不過生活中一半出太陽,一半在下雨的小尺度過程也還是不少見的。以平時iphone天氣的界面來說:

精細化預報,上方的台北市也許會變換為具體街道地址,逐小時預報將會變為分鐘為最小單位的降水時段,如15:23-17:14 陰。假設你5點下班,逐時天氣告訴你4點到6點均有雨,那麼你出門時恐怕必須帶上雨傘,相對的如果精確化預報告訴5點左右有個20分鐘的窗口沒有雨,你也就沒必要帶傘了。當然還有出行方式,日程安排等方面的影響,略去不表。

下面說說預報。採用整個中國地區1km解析度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產生海量的數據不說,輸入輸出過程將會佔用大量時間,機器跑完預報意義就不大了。採用當前流行的WRF模式,多層嵌套在城市區域加密到1km網格應該會是較常用的做法。題主提到的精確的數據,我想可以理解為模式的初始氣象場馬虎一點下個GFS,歐洲中心ECWMF的全球數據當初始場都可以。複雜一些的話需要做資料同化 data assimilation,這樣可利用衛星雷達自動氣象站等多種觀測資料。當然我們還不能忽略下墊面的問題,城市不同農村。高層建築會影響邊界層,高精度的地形數據是十分必要。

要說看法,氣象專業學生會多一些選擇,不必非得進入氣象局這一類清水衙門。有競爭挺好。


大概是增加格點數,先得出一個精密的當前值,然後再差值?
算了還是不潑冷水了。


"你所在的那一平方公里,幾分鐘後會下雨,什麼時候雨會停。"
有意義么
如果廣州的越秀區下雨了 那天河區下雨也就是一會兒的事了
但是即便事我知道天河區要下雨也晚了 因為早晨說晴天根本沒帶雨傘
所謂天有不測風雲大概就是這麼解釋吧
但是如果能預測幾分鐘有地震才屌爆了


沒什麼卵用,有一個人,他來到那裡,哪裡天氣晴朗。


前天上課時候老師說了個類似的app:彩雲天氣。傳說中可以精確到街道和下一分鐘的天氣應用。然而預報準確率……相當感人。
按照現在流行的數值預報模式,準確預測下一分鐘甚至下一個十分鐘的天氣都辦不到,短臨的難度很大的,新聞報道這麼說只是吸引眼球吧,也方便人懂。
這個項目能拿風投估計是國家放開了氣象行業的壟斷,以及搭上了 大數據 火爆的傳播風頭。 氣象類公司不是獨有的,歐美的發展很早了,有名一點的比如天氣在線(可以去看德國官網),天氣公司等等。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Kickstarter &>&> Dark Sky這種類分散式計算的小東西,有趣些,個人的參與度更高。不過看來滿足不了大公司的需求,顯得太小打小鬧。
另外發布天氣預報什麼的肯定不會真的像新聞說得那麼簡單,氣象法還是要遵守的~ 你看跟他簽協議的都是大公司,而不是App的付費用戶。 我很好奇的是他的數據來源,就算風投千萬,買全氣象數據還是不太容易的……


推薦閱讀:

颱風前天高雲淡是什麼原因?
門窗關上才能聽到的風聲是怎麼回事?
雲彩為什麼會聚集成一朵一朵的而不是均勻分散?
日出和日落有沒有在各自的一段時間裡是一樣的視覺?
參與氣象行業的知名公司有哪些?

TAG:氣象學 | 大氣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