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歷史原因導致了中國古代選擇了月亮歷(陰曆)而西方國家選擇了太陽曆(陽曆)?
中國一直以來都是農耕社會,一開始就選擇太陽曆了嗎?為什麼中國曆法會以月亮歷為主,後來才
因農耕需要加入了基於太陽曆的二十四節氣為輔呢?
以前就答過類似的問題。
中國不是陰曆,中國不是陰曆,中國不是陰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中國是陰陽曆。
農業社會靠陰曆會死人的,你什麼時候開始生產和收割,差10天半個月就完蛋了,陰曆和陽曆相差是一個月以上,怎麼可能靠陰曆。
非農業社會可以用陰曆,反正只要知道春夏秋冬就可以了(牲畜發情交配生產都是看季節),月份只是記日子方便,和生產勞動無關。
所以,從古至今,世界上使用過三種曆法:
一、陽曆,最典型的就是今天用的,最早羅馬制定,一直在進步——好吧,就是一直在修改,時髦點就是一直在debug——的格里曆,由於這個太熟悉,我就不多說了。
二、陰曆,伊斯蘭曆,只看月相,一年12個月,不管太陽,於是一年只有354天(或者355天),30多年就少一年,每個月可能出現在任何季節,我們說伊斯蘭創立1400多年,他們會說伊斯蘭創立已經1450年了(沒計算,隨口說的),話說我就好奇,這伊斯蘭信徒說他活了60歲,到底是陽曆的58歲呢還是60呢?
三、陰陽曆,就是中國的曆法,非常複雜,但是他用陰曆月來記日子,用陽曆的節氣來生產。我們一般管他叫夏曆,就是夏朝制定的(後來經常修改),但是節氣最早在尚書堯典就出現了,也就是夏之前就有節氣了,當然那會比較簡單,只有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四個關鍵點,其他20個節氣是後來出現而且是平分的(但地球運行不是勻速的,所以那20個節氣有誤差),就算有誤差也就一兩天,所以搞農業生產是沒有問題的。
因此題主的問題錯誤很多,世界上並非只有東西方,西亞是一個中心文明點,東亞和歐洲分居兩側,印度和波斯處於南北(好吧,挑毛病的你贏了,印度和波斯都在西亞偏東的位置),你不要簡單的用東(中國)西(中國以外)來描述文明區劃,而且中國不是純陰曆而是陰陽曆,甚至陽曆部分年代要早於陰曆(節氣出現和完善那是兩回事)。
這是一個好問題,也很難回答全面,我試試看。
首先,農業生產需要掌握季節周期律,也就是年的概念。所以無論哪一種文化,都會極端重視年的概念,也就是大約300多天的一個時間循環。這直接關係到播種和收穫的最佳時間、牲畜繁殖的時機、更換衣物和修整房屋的時候。中國古人是非常重視太陽運動規律的。無論哪一個時期的不同版本的曆法,它們在不停地進行更新調整,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儘可能好地得到回歸年的精確長度。(當然,得到回歸年的精確長度不光是為了農業,也有著政治和宗教上的原因。)
那麼,先暫時不說陰陽問題。就拿中國傳統曆法的技術本身來說,閏月的設置、節氣的設置,都是為了方便調整每年的時間長度,從而在長期來看很好地跟蹤了太陽運動。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人的曆法是帶有太陽曆性質的曆法。
但是,我們可以橫向比較一下。古埃及人採用了也是太陽曆法,同樣需要閏年的設置得到更好的回歸年的長度。但我們和埃及的曆法有區別嗎?有!區別主要體現在我們在重視太陽的同時,也重視了月亮。這是很不容易的事。
我們知道回歸年的長度是一個很零碎的無理數,望朔月的長度也是一個很零碎的無理數。湊出閏年調整前一個尚且吃力,如果需要同時兼顧後一個,那就難上加難了。可以說,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一半勞動都在干這件事。(另一半勞動是占卜。)具體怎麼做呢?有好幾種不同的方法,在此僅舉一例:
通過觀測太陽的位置(以及一定程度的外推預測),在全年設置24個節氣,每個節氣標誌著太陽運動到了特殊位置。這24個節氣所在的日期相當於一個標準的太陽坐標系統。因為望朔月大約是29.5天多一點,所以用30天和29天相配基本上可以差的不算太離譜。所以一個月就是30天或者29天,幾乎是相互間隔排列的,也有例外,連續兩個29天,取決於對月相的觀測。戰國之前把在西方天空日落前第一次看到新月那一天定位月首(即胐,相當於今天的初二或初三,現在伊斯蘭曆還是這樣定義的),戰國秦漢之後基本穩定地把朔日定為月首。這樣一個月一個月的排列下去,差不多每個月輪上兩次節氣。但是要注意,節氣的間隔平均時間是15.2天多一點,兩個節氣就是30.4天多一點,要比一個月的天數略多。因此每個月的節氣出現的日期都比前一個月提前一兩天。直到,有某一個月的月底那一天是節氣,下個月月中是節氣,在下個月的第一天是節氣。誒,中間那個月只有一個節氣,而不是兩個!這就是一個標誌。這標誌著,望朔月的天數積累的已經足夠多了,多到什麼程度呢?多到和太陽(用節氣錨定的)的運動發生了比較嚴重的脫節。怎麼辦呢?補足。
要補,就必須一次補上一個月。補上幾天是不行的,那會干擾瞭望朔月的排列。必須補上整整一個望朔月,使得下個月的1號還是朔的月相。這就產生了閏月。這樣一來,產生閏月的那一年就是13個月了。所以中國人創造性地用這種辦法,統籌兼顧了日和月的雙重運動規律。這其中需要做出妥協。比如放棄12個月的常數,接納經常發生的13個月的不和諧狀態。
因此,我們認為中國傳統曆法是陰陽兼顧的陰陽曆。但這是為什麼呢?
遵從太陽是為了農業生活,遵從月亮是為了什麼樣的原因呢?目前還沒有很好的令人滿意的解釋。我們只能推理。
古巴比倫的天文學和曆法,遠遠早於古埃及和古代中國的發展。古巴比倫也有著陰陽相互協調的傳統,而後的古埃及只保留了太陽曆,古希伯來人是陰陽合曆,同為閃族後代的阿拉伯人只保留了月亮歷,遠在東方的中國人採用了陰陽合曆。這實在是一個有意思的情況。我個人認為,中國曆法和天文學觀念,以春秋戰國為分水嶺。之前的概念,充滿了各種混淆和多元,在秦漢以後形成了統一的規範。似乎有什麼我們還不了解的情況發生在戰國初期的那一段時間裡,起到了文化上的篩選作用。而在這之前的相當長的時間裡,我們心目中的所謂中國,其實完全不是一個今天意義上的文化統一的國家。我們熟知的夏商周,僅僅是這片土地上生活和發揚的眾多部落和文化中的一支。
我們遙遠的祖先,可能有著特別複雜的身世來歷。古代巴比倫,古代波斯,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古代希伯來人……都有可能對這片土地產生影響。這裡,從來都不是封閉的。
這些吸收和兼并,不光是給所謂主流思想提供補充。其實這些吸收本身,就構成了後來的主流思想(如果有的話)。日月共同的崇拜,多元信仰的集中平衡,這些成為後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等原始哲學思想的社會基礎。
對比今天現行的公曆(格里高利曆),完全是太陽曆,根本不考慮月相。我們都知道這個曆法是教皇頒布的,是天主教世界的文化。它所依託的是更早期的儒略曆,即基督教早期和羅馬帝國時代的通行曆法。儒略曆同樣是純太陽曆。再往前推,是古羅馬時期的羅馬歷,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曆法系統,每年的天數、月數都可以根據實際需要由當權者下令更改。那個混亂的時期,像不像我們的春秋戰國時期?然後,混亂之後,大家各自選擇了不同的道路。這真是有意思的事。中國古代曆法和現行農曆結構相似,但細節是有很大不同的,現行農曆是清康熙年間湯若望根據西曆推出來的,也就是說和現行公曆實際上是有淵源的,現行農曆最重要的二十四節氣也是湯若望給出基本演算法的,古代的節氣遠沒有現在這麼規則。
很多答主已經說過中國是使用陰陽曆的,我就說一下造成題主困擾的問題——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會用「陰曆幾月幾號」來指代傳統曆法里的日期,用「陽曆幾月幾號」來指代國際通用曆法里的日期,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
這是因為,中國傳統曆法的確是用陰曆在記錄日期,我們的「日」是通過月亮的變化來劃分在不同的「月」里,但是陰曆的12個月短於回歸年,回歸年的判斷是基於太陽,所以為了調整兩者之間的出入,設置了閏月。閏月的設置與二十四節氣有關,而二十四節氣是和回歸年有關,所以中國傳統曆法的整體是陰陽曆,而不是單純的陰曆。
然而對於普通人來說,曆法如何被計算出來是不重要的,每一天怎麼撕掉那個日曆才比較真實,所以容易造成只有陰曆的錯覺。
另外,國際通用曆法的稱呼可能是「洋歷」,後來才誤認為是「陽曆」的。
說明:至於公曆是不是陰陽曆,我個人認為廣義上來說是是的。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因為取消了月份和朔望月之間的對應關係,它不算嚴格的陰陽曆,也可以接受。見仁見智。但是對於公曆的基本描述應該是一致的。
—————————————————————————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因為題設本身就不是完全正確。公曆農曆都是陰陽曆。極少存在純粹的(太)陽曆或者(太)陰曆。
看一個曆法是不是含有陽曆成分?簡單,看它是不是基本上以365天一個周期(回歸年)
看一個曆法是不是還有陰曆成分?簡單,看它是不是存在一個27天(月球的公轉周期)的循環
顯然,農曆,公曆(格里高利曆)都有這部分的內容。
節氣本身應該和陽曆的關係更大一些,比如每年都清明節,基本上都是公曆4.4,4.5,4.6,而對應的農曆差別很大。所以更加說明我們的農曆是綜合了太陽曆的節氣制定出來的。
這些其實屬於普通天文學的基本內容。(現在很多人以為天文學都跑去給星星拍照片了,但是實際上,以國際天文聯合會IAU為代表的天文機構在曆法和時間計量上仍然擁有很強的話語權)
所以,結論很明顯了。題主的題設就不太準確。世界上絕大部分曆法都是陰陽曆。
只要分清楚科學意義上的太陽曆,太陰曆和我們中國人日常生活里使用的陰曆,陽曆的俗稱就很好理解了。比如新聞聯播的開頭一直講「公曆,農曆」,而非「陽曆,陰曆」。作為國家喉舌,這是有講究的。個人認為是月相的計時意義
中國是一個高語境國家,月相的周期變換相對於太陽,不但在精準計時的層面更適合中長周期的界定(旬、月、年),也有更豐富的意象屬性,在一般與時歷相關的生活中意義較大
而且古代中國大部分時間是世俗主導的曆法系統,並不源於先驗性崇拜,所以太陽的存在感強但是可演繹性不強,太陽本身作為一個意象的文化意義並不十分強,導致了中國沒有出現月曆周期需要依附太陽曆做極大變動而失去精準的天文計時意義的現象,實際上格里高利曆已經失去了「月」歷的周期意義,這和羅馬曆法歷史有關(不精準對應月相,哪個皇帝一時興起就從二月份挖日子出去)
而針對太陽回歸,中國選取了更為務實的角度來制定曆法,即二十四節氣,用黃經特殊節點來標識農耕周期
這就形成了以節氣為關鍵點的太陽曆周期確切的同時保證月相中長期精準計時意義的曆法
我來補充一個原因吧,沈括的「十二氣歷」改革沒有成功,不然現在中國的曆法也重複了西方的軌跡。
因為陰曆難度的確低啊,只要看月相變化就行,兩河希臘等一干文明都是陰曆,只有埃及有天狼星對應洪水這個bug才搞出了太陽曆
一開始用的是陽曆還是陰曆現在確實已經沒法考證了,畢竟中國的農耕文明至少有兩千多年是缺乏歷史記載的,考古發現目前也還很不全面。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使用陰陽合曆、二十四節氣、干支紀日這三個要素的中國古曆法,最晚的時間點是周朝末年。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就已經不是簡單的陰曆或者陽曆呢,甚至比陰陽合曆還要複雜和完善許多。
在戰國時期,中國已經通用的有6套完善的曆法,叫做古六歷,分別是:黃帝歷、顓頊歷、夏曆、殷歷、周曆、魯歷,這是目前有明確資料證明的史實。
那麼這六部曆法什麼出現的?誰制定的?制定的基礎是什麼?目前一無所知。只知道肯定不是皇帝、顓頊、大禹這些傳說中的人物發明的,是周朝末年的人托古而作。
這之前中國有沒有曆法?是什麼樣的?按西方歷史學和考古學的觀點:既然找不到實物證據,那肯定就是沒有,你們中國的史書上寫的都是瞎編的。
那麼我們來看看最初的曆法是怎麼樣的:
古六歷主要在戰國時期使用,其中顓頊歷一直用到西漢漢武帝時期。這六部主要是曆元、歲首不同外,其他的內容都差不多。其中最關鍵的三個概念是「日」、「氣」、「朔」。
(1)「日」就是指一天,實際上是地球自轉周期(現代天文概念是「平太陽日」)。由於古代計時工具有限,所以日是最精確的時間單位,沒法再細分了。時、刻的概念雖然很早就有,但是精度和重現性與日這個單位相比還差很遠,所以曆法裡面要精確計時,單位都是「日」。而且在中國古曆法裡面,日這個單位是獨立的,不依附於其他任何周期。換句話說,就是單獨只用日就能做成歷表,這就是「干支紀日」。不要小看這種簡單的循環,它不依賴於任何主觀因素,保持了中國從西周末年到現在兩千八百多年的歷史無一日中斷。這一功績實在相當可觀,與近代的原子時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2)「氣」就是指節氣,跟現在的二十四節氣基本沒有區別,實際上代表的是太陽運動周期(現代天文概念是「回歸年」。雖然按現代觀點是地球公轉周期,但是這不影響觀測結果)。戰國時期二十四節氣的名稱與現在還有區別,到西漢年間,《淮南子·天文訓》裡面記載的名稱和順序就跟今天基本一致了。二十四節氣是純陽曆的產物,對於農業生產已經可以算一部足夠精確的曆法了。需要指出的是戰國時代的古六歷都是以365.25日為一個太陽周期,這與凱撒大帝的儒略年是一致,與現代測量的準確值只差0.0078日。
(3)「朔」就是常說的朔望,是月亮運動周期(現代天文概念是「朔望月」)。當時 1朔望月=29.53085日,而現代測定的準確值是29.53059日,每月只誤差0.00026日。而且要注意,中國曆法中的「朔」不是陰曆的概念,因為「朔」除了代表朔望月以外還有一個附加的概念叫做「閏月」,設置閏月的規則叫做「潤周」,就是著名的「十九年七潤」。按照這種規則設置閏月,「朔」的曆法年與「氣」的曆法年只差0.00001日,而與真正的回歸年只相差0.0078日。所以說「朔」代表的不是陰曆,而是陰陽曆。在不參考二十四節氣的情況下,一年仍然是約等於回歸年的。這是與一年354日的陰曆最顯著的差異。
現代很多人誤以為原來用陰曆,有了二十四節氣才對陰曆進行改造。這個的原因主要在於現在熟知的「用中氣定月,沒有中氣為閏月」這一規則。要知道,直到公元前104年西漢頒行《太初曆》才使用「中氣定月」這一規則,而這之前閏月已經產生了數百年。
換句話說,設置閏月與二十四節氣並沒有關係,閏月的目的是一年湊足365天。
如果還嫌不清楚,再精練一點:
1、平均一個月 ≈ 29.53059日,這種是陰曆
2、平均一年 ≈ 365.2422日,這種是陽曆
3、上面兩個都滿足就是陰陽合曆,簡稱陰陽曆。
中國古代除了沈括的十二氣歷只符合條件2以外,其餘全部同時符合上述兩個條件,所以都是陰陽曆。
看了上述介紹應該就能明白,題主所說的「以月亮歷為主,後來才因農耕需要加入了基於太陽曆的二十四節氣為輔」本來就是不存在的。中國最早的曆法既包括陰陽曆(「朔」),又包括陽曆(「氣」),還有自己特有的原子時(「日」)。
在中國後續的曆法中,絕大多數都是陰陽合曆、二十四節氣、干支紀日這三個要素同時存在,雖然互相補充,但是並沒有主從或者依附關係。
最後要補充的是,古六歷是最早曆法這一說法並不確切。因為根據甲骨文的研究,干支紀日和朔望月這些曆法概念,最遲在商朝就已經普遍使用了。而二十四節氣的形成也不可能是在戰國時期的突躍,肯定起源更早。那麼最早的曆法到底是陰曆還是陽曆?恐怕還得繼續研究了。
其實,西方開始是選的月亮歷。
中國在上古選的是太陽曆。基本上,最開始人們都為生計奔波,發明的是太陽曆。
後來,統治階層固化,統治階層不再勞動,也有空看天,發明了君權神授,月亮在天上最明顯,而且和後宮的周期吻合,於是有了月亮歷,這就是黃帝造歷的根源。
皇曆,主要是方便翻牌子…
中國農曆是陰陽曆,我覺得題主應該是曉得的。
而且,按很多資料字面的說法,二十四節氣的確又算作補充,屬於後加入的。
如此看來作為農耕民族的曆法的確有些奇怪。
我印象里是有的。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早期也用來表示一種陽曆的。
中國的應該叫陰陽曆,因為同時照顧到了地球公轉跟自轉,公曆只是太陽曆,具體說為什麼農曆沒有推廣開來。。。貌似因為太麻煩了?!╮(╯▽╰)╭
………………
我擦嘞,我打錯了說的自轉居然還有兩個贊(≧▽≦)/
好吧,其實是農曆同時照顧到了地球跟太陽的關係以及地球跟月球的關係(-.-)
中國一直以來都是農耕社會,一開始就選擇太陽曆了嗎?
閏月可能出現閏正月和閏臘月嗎? - 知乎不是,但中國古代確實有一種純陽曆,且有時使用,例如生辰八字,所有説生辰八字要看農曆要看陰曆都是錯的,生辰八字看的是陽曆,不過這個陽曆不是現在常説的陽曆(格利曆,就是現在國際通行的曆法),是中國古代的陽曆。
太陽曆
中國的農曆是一種陰陽曆,但中國古代也有所謂的太陽曆。這曆法是將大雪至小寒前一日稱之為建子之月,依次後移稱之為建丑之月詳見 干支紀月干支,月建共十二個,在這種曆法中不攷太陰(月)所以沒有置閏這種說法。
那麼中國古代為何不使用上述的太陽曆呢?
我在這個答案中有回答,但只是一種猜測,現在沒有很好的解釋。
閏月可能出現閏正月和閏臘月嗎? - 知乎西洋曆法是一個「二體」問題,只攷慮太陽和地球。中國曆法是一個「三體」問題,不僅要攷慮地球太陽還要攷慮月亮。我們知道三體問題要比二體問題複雜很多,那麼為何中國古人要選用這樣的曆法呢?我想這和遠古的風俗有關,中國古代重視農耕,但月亮的望朔和植物生長無關,但古時的很多節日祭祀都和月亮有關,現在依然有中秋節這樣的節日,我以為這就是為何古人一定要攷慮月亮的原因。
既然如此是否能說中國曆法比西洋曆法更高級,恐怕不能。在古代民間禁止研習曆法。朱元璋時期,民間研習曆法是死罪,因為曆法是皇權的象徵,皇世不能容忍民間有比自己更為精確的曆法,而曆法的研製只是欽天監裡極少數菁英的任務,具體方法不外傳,最後人們看到的只是一個結果,至於如何制定人們無從知曉。以至於很長時間以來,西方人以為中國的曆法只是經驗的積累,並無具體理論,直到日本學者藪內清的研究打破這一觀點。到了清朝時憲曆推出後,中國曆法已經西化。更是說明,西洋演算法在制定曆法上優於中國古算學,只不過洋人對月亮不感趣興,二體對他們而言已經夠了。
中國傳統曆法是很方便的哈,看節氣就知道白天太陽大不大,該幹什麼活;看日期就知道今晚月亮是什麼樣子的的,中國的曆法把白天晚上,太陽月亮都說清楚了。
殷歷吧,殷商的殷
誰說中國古代用的是陰曆呢,中國從有相關記載的春秋時期開始一直使用的是陰陽曆啊。
曆法分三種,陰曆、陽曆、陰陽曆(又叫農曆)。
陰曆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 。
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曆法 。
陰陽曆在天文學中是指兼顧太陽、月亮與地球關係的一種曆法 。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 ,所以它跟陽曆是重合的,用來指導農業生產,這也是為什麼清明節這個傳統節日是用陽曆定義日期的原因。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伊斯蘭曆(回曆)才是一種純粹的陰曆, 比如他們的開齋節是伊斯蘭教曆10月1日 ,這個節日有時候出現在冬季,有時候出現在夏季;再比如用陰陽曆(農曆)規定日期的中秋節和用陽曆規定日期的國慶節,卻總是緊挨著或者重合。
陰陽曆為了兼顧兩種周期關係,本身是非常複雜的,兩千年來一直在改良,不是專家很難看得懂。
首先農曆屬於陰陽曆。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這正是文化多樣性的魅力所在。現代社會就這點不好,很多方面都趨同了,殊不知基因多樣性是提高物種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的關鍵嗎?
前不久才看了冷知識說其實我們是陰陽曆……沒人看過么,最冷的冷知識(??? ·? ???)
我們所謂的農曆雖然是叫陰曆,但不完全是月亮歷,考慮了太陽和月亮元素,伊斯蘭曆才是完全的月亮歷,所以每年的古爾邦節要提前十天。
給你普及加中國古代用的是農曆而不是單純陰曆,農曆又叫陰陽曆。農曆是通過太陽和月亮同時算日子。古人認為一個周期就是這一天和去年的這一天是同一天。但古人發現單純用太陽算日子,今年的這天和明年的這天,天空是不一樣的,我爺爺是這麼告訴我的,當然我爺爺已經去世了,在夏朝時,有位中國天文學家發現,今年的這天和明年的這天,天空是不一樣的,同一天的同一時間月亮不在同一位置,後來,用了一生的時間研究發現60年後的同一天月亮才在同一個位置。所以古人認為用農曆60年為一周期更準確,後來古人又發現,用月亮和太陽同時算日子去預測天氣和其他自然現象更加準確,事實證明,農業發展如果按照公曆去整確實不行,以前叫陰陽曆,因為與農業息息相關改名叫農曆。至於陰曆的作用,再計算潮汐等天文現象更加準確。中國古人,一直都是多種曆法同時應用的。而不是選擇了單純的選擇了農曆。
推薦閱讀:
※如果當年登月之後在月表發現了大量高價值礦物,歷史會有什麼改變嗎?
※為什麼中國人要大過冬至?
※銀河號、台海危機、華北空警、五八事件、南海撞擊......那是怎樣的一個十年?
※為什麼「響鈴」會是慈禧的最愛?
※假使印度洋上有了一個大陸或一個極大的群島,地球生態、氣候和人類歷史會與現在有什麼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