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通過NASA測試的那個無工質引擎EmDrive的原理?
感覺很神奇,一個梯形諧振腔帶一個微波發射器,就可以不藉助任何工質產生推力。。最近通過NASA審核的那個「不可能的無工...
2016年2月《推進技術》里的《微波推力器獨立系統的三絲扭擺推力測量》對EMDrive潑了很大的一盆冷水。只要是EMDrive連著外部的電源線,就能產生力,如果去掉外部電源,採用電池驅動,就探測不到了。
文章鏈接在這裡:http://www.tjjs.casic.cn/ch/reader/create_pdf.aspx?file_no=20160220flag=1journal_id=tjjsyear_id=2016
二更:為什麼兩根導線的力沒有抵消掉?
又不是啥多難理解的東西
。。。。。。。。。。。。。。。。。。。。
更新,以下答案都是我瞎猜的,基於兩個猜想
1 作者壓根沒想到地磁場這回事。
因為作者文中根本沒提。其實我最開始也沒想到,因為地磁場太弱了。但是我看到30A的電流直接尿了好么。
2 作者外接穩壓電源用的是直流電
其實交流電最合理,好升壓。但是作者又用了電池,那麼把電池扣下來接直流電也是有可能的咯。
綜上,我就是提了個猜想而已。作者認為推力來源是導線過熱的干擾,我認為是地磁影響。這篇文章結論就是我們用了兩種姿勢,沒測出來推力。
已去信給楊教授,希望人家搭理我。。
以下原答案
。。。。。。。。。。。。。。。。。。。。
看了 @胡天碩 同學所說的論文《微波推力器獨立系統的三絲扭擺推力測量》,內置電源我們暫且不管他,我們來分析分析外接電源的8-10mN的推力是如何實現的。
論文沒有提及其所用三線擺的具體參數,我姑且用我大物實驗用的三線擺作參考。高度H,即三根鎢絲的長度大約是半米。
作者說他們用了一套巧妙的方式迴避了外接電源線產生的附加力,就是電線是從架子上垂直下來接到擺上的。嗯,兩根(手動加粗)垂直於地面的方向相反的直流導線(手動加粗),長度每根約半米。
作者還說電流30A左右,發熱太大辣有誤差blabla
最後一個條件,北京那個緯度地面地磁場強度大約是0.00005特斯拉。
然後,根據高中物理學知識,(手動加粗)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到的力(手動加粗)F=BIL
F=0.00005*30*0.5=0.00075N
0.75毫牛
哦,兩根導線電流相反,受力×2
1.5毫牛
(手機答題手動攤手)
楊涓團隊可以試試把電源反接,說不定會有推進器推力為負的奇妙答案產生
從這個問題看出很多人對NASA的體制完全不了解,給NASA洗個地吧
NASA固然承擔許多大型研究項目,但更多的時候NASA是一個扁平的結構,各個center下有著無數個獨立的小組。這些小組的日常生活和很多大學的實驗室別無二致,就是四處申funding做項目發paper然後交報告結項。換言之,一個NASA成員發表的論文並不代表該成果一定會得到NASA承認並為其背書
具體到這篇paper的背景,其一文章發表的期刊JPP水平並不高,其二該項目並非由NASA出資,否則在Acknowledgement里必須提到 funded by NASA,並點明funding number如 NRA XXXXXXX。但本文的感謝里並沒有提及這些,只是說感謝NASA在組織管理上的幫助。所以廣泛報導NASA確認EmDrive測試成功這個講法是錯誤的
具體到文章的內容,其一文章有詳細的實驗步驟,記錄和數據,一般審稿人不可能有精力去重複實驗,會默認數據為真實採集獲得(不代表正確),其二,文章嘗試了在現代物理體系下去解釋EmDrive,並沒有嘗試推翻經典力學。所以該文發表沒有問題,但EmDrive是否真的可行還有待進一步確認
最後黑一下該項目主管,Harold White本行明明是隔熱工程師,因為迷戀無公質推進才轉行做這個方向,他在航天器隔熱保護上的貢獻巨大,但08年才取得物理PhD學位,thesis正文算上20頁intro也只有40多頁,對於他是否應該被看作推進方向的專業學者乃至權威我持保留意見物體在時空中運動,除了被動的沿著時間運動以外,在空間上若想運動,則需要:
1,保持原有運動狀態 原初慣性
2,和其他物體(或不斷分離的原屬於自身的物體)發生相互作用 工質或非工質推動
3,改變附近時空結構 曲速引擎
考慮2 工質推動屬於分離原屬於自身的物體,故不予考慮,那麼就剩下一條路:和其他物體相互作用。
這就意味著,真空中必須充滿著「其他物體」,然後動體與這些「其他物體」作用,才能產生推力。
這些「其他物體」可以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物質,可以是個布滿真空的場什麼的,但是如果沒有搞出來這個「其他物體」,想要獲得推力~~洗洗睡吧!
神盾局,最新一集....
這個盒子背後的推手會不會是「光速不變原理」?
發射光子的過程中也要考慮動量守恆,所以發射電磁波的裝置如果是綁在這個推進裝置上,屬於內力,總得來看就不會看到推力了~
一次課上的理論大牛教授曾經這麼說過:那幫搞試驗的出個奇怪結果很正常,等個十幾二十年的總會被打臉的。總結下來就是: 讓子彈飛一會兒
老實說知乎現在沒人能說出他的原理。不僅是知乎,物理學界現在相信它存在的是真的的本就沒有多少。這些相信的人不知道是不是本質相信或是抱著其它的目的,有些人甚至是靠猜的。
這些所謂相信的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論,但基本都不能服眾,無非是因為違反了牛頓定律主要是牛三定律。
有的理論試圖通過量子理論如量子真空來解釋,不過量子真空自身正確與否還是個疑問。
我相信這是真的,只不過人類怕了,因為百年來又出現了無法用現有理論解釋的事,之前雖然也有不過要麼是高能要麼是微觀要麼是高速,或者都是短期內與現實生活沒什麼關係的
。
現在這種推進器雖然好幾年前就有實物實驗,但大規模在公眾視野中曝光還是第一次,這又意味著什麼呢?
想想吧。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看了不少測試裝置,都沒有把微波源納入測力的考量。
這個裝置我理解的,是一面是黑體,對面是鏡子,利用電磁波光壓工作的。鏡子提供兩倍動量,黑體吸收一倍動量。所以看上去,並不平衡。
但是如果說它產生了任何推力,我理解中是微波源有一個反向的推力。
所以,建議整機測試。
側壁上的壓力有沒有計算?
把原論文翻出來會發現人家還加了放大器哦
Emdrive最終可能證明是一場鬧劇。一場先入為主的,先假定了試驗結果,而後努力尋找這個結果存在的證據,類似於氣功和特異功能的研究。
否則它就是一場革命,量子力學甚至相對論都將面臨很大改變,將引發我們對世界的看法的更深刻變化。
微波如存在該效應,則激光、電子等相信也存在,人類將有一片新天地。
期待進一步的結論,尤其期待有新效應這樣的歷史時刻讓我們見證。
弱弱的問一句太陽能不是能量嗎,為什麼說沒有藉助外界能量呢?其實我什麼也不懂純屬好奇。。大學畢業已然是文科狗了
一直不理解,明明電磁波本身是有動量的,為什麼大家都在說「憑空」?
明明電磁波本身是攜帶能量的,為什麼違反能量守恆?
很多人說不符合動量守恆,其實地球上是很難分析出來的。
- 因為,這個裝置不管產生了多麼小的推力,只要它固定或者懸浮在地球表面上,那麼地球一定受到它的反作用力(通過已知或者未知的方式)。
- 除非把這個裝置放到太空中,當找不到一個真正的受力物時,才可能說它不滿足動量守恆。
即便如此,但還可以通過開腦洞的方式讓動量守恆仍然滿足:
比如,說這個力是作用到以太上的,而以太就代表整個宇宙本身。
(u表示宇宙;e表示引擎)
不管發動機最後獲得了多大的速度,因為宇宙的質量太大,宇宙得到的反方向速度可以忽略不計。
一個從理論上反駁該民科項目的網頁見:
Resonant Modes of a Conical Cavity
來源www.changhai.org/fxkz/article_load.php?fid=19aid=1407201902(需登錄/註冊查看)
文科生想問一下,這算不算是微觀世界粒子力量的一種宏觀體現?是否有望把微觀理論和宏觀理論統一?另外在沒有理論支撐的基礎上就做出來設備是否不符合規律?
腦補了一個劇情,具備極高技術的文明通過非官方渠道傳遞了一個方案給地球某民科,留言:你們先逃出太陽系再搞基礎科學吧,200年內太陽系將毀滅……作為高中物理課代表,我看到設備應該是銅質的材料,微波也是具備波粒二象性的吧,它在銅質介質容器裡面的活動,也會引起介質內分子的震動,雖然一般是產生熱效應,但也會有非熱效應,比如電效應,應該是這個設備的設計原理對於電效應的反應最靈敏或者吸收、轉換最好。
並且這種作用沒有達到破壞介質材料的程度,如果繼續研究,設備介質材料會成為限制因素。
以上,也可能是胡扯,畢竟民科都算不上。(*^__^*) 嘻嘻……
對此並不了解,但是上述回答的知乎同學肯定也沒怎麼看過文獻,所以都是一些空口說大話的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上述那麼多給了結論的 至少得引用一些文獻吧
推薦閱讀:
※未來有哪些方式可能實現恆星際航行?(比如到達開普勒452B,甚至是河外星系)亦或是,永遠不可能實現?
※中國空間技術科學院航天五院的待遇如何?
※天宮一號這兩年都取得了哪些亮眼的成果?
※衛星發射基地如何選址,衛星發射地點與什麼有關?
※中國航天歷史中,有哪些需要關注(或是有意思)的人或事?